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苛政猛于虎

2018-09-22 5页 doc 17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苛政猛于虎苛政猛于虎 苛 政 猛 于 虎 ——孔子的仁政主张 ?王恩来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一户在泰山居住的人家,先后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因为没有苛暴的税收和劳役而不肯离开,遂使孔子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结论。这段记录,因其情节生动、态度鲜明和巨大的逻辑、批判力量,被后世广为流传,不仅对统治阶...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 苛 政 猛 于 虎 ——孔子的仁政主张 ?王恩来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一户在泰山居住的人家,先后有三人被老虎吃掉,却因为没有苛暴的税收和劳役而不肯离开,遂使孔子得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结论。这段记录,因其情节生动、态度鲜明和巨大的逻辑、批判力量,被后世广为流传,不仅对统治阶层起到了警示作用,也成为孔子创立仁学、推行仁政的感情和认识基础。 谈到孔子对穷人的同情和理解,一些学者尝以其“没落奴隶主贵族”出身的判定来指斥其“虚伪”,或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政治需要。其实,孔子的先祖虽曾是殷商时期的帝、卿和西周时期宋国的国卿,但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任宋大司马)于公元前,,,年被太宰华父督(宋戴公之孙)杀害、五世祖木金父离开宋国到鲁国避难开始,就已沦为平民。据《左传》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军中的一名武士,有勇力,曾在鲁襄公十年的一次战役中力举城门救出被诱入城的鲁军将士而立下战功。直到鲁襄公十七年(孔子出生前,年),叔梁纥仍在鲁国军队中征战,与他人共率三百甲士夜袭齐军,救出被齐军围困的鲁大夫臧纥。《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叔梁纥与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结婚时任陬邑大夫,但在《左传》和《史记》中均无此记载。司马迁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邑”在当时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相当于今天的村民组。就是说,叔梁纥即使在晚年担任过陬邑邑宰,也不可能进入“大夫”序列。孔子出生不久其父亲就去世了。从孔子自述的“吾少也贱”和司马迁的“孔子贫且贱”看,其父亲既没给他留下什么高贵的身份地位,也没留下什么财产。孔子十七岁时,其母亲也故去了。这种贫苦出身,不仅使他能够深刻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和要求,而且在感情上也与他们十分接近。在给统治者建言献策时,孔子屡言要“惠民”,要取信于民,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孔子反对苛政,故对统治阶层贪得无厌的搜刮表现出极大愤慨: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鲁国的执政上卿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担任其宰臣的冉求(孔子的学生)还帮助他聚敛财富,引起孔子的强烈不满,号召学生们大张旗鼓地予以挞伐。对这段记载,孟子评论说:“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孔子者也。”(《孟子?离娄上》)孟子认定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的手段是增加赋税,是有根据的。据《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季氏想通过“田赋”即按田亩征税的办法提高赋税,派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因不赞成而拒绝回答。在冉求的一再请求下,孔子表明了自己的反对意见,理由是“田赋”与过去实行的“丘赋”相比,会加重民众的负担。孔子这样言道:“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孔子的这段话,不仅对季 孙的贪得无厌进行了批评,而且提出了厚施薄敛的税赋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田赋”与“丘赋”的区别,史家多有分析。多数意见认为,丘赋只征收公田的赋税,田赋则打破公田与私田的界限,一律按田亩征税。如果仅此而已,孔子的反对就有些不合时宜。《国语?鲁语下》在记叙孔子反对季氏用田赋这段史实时,就有反对理由的具体说明: 季康子欲以田赋,使冉求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求曰:“求来~女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迩;赋田以入,而量其有无;任力以夫,而议其老幼。于是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其岁,收田一井,出稯禾、秉刍、缶米,不是过也,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矣;若欲犯法,则苟而赋,又何访焉~” 把孔子陈述的理由翻译过来是:先王按照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而且根据土地的远近加以调整;征收商税按照商人的利润收入,而且估量其财产的多少加以调整;分派劳役按照各家男丁的数目,而且要照顾那些年老、年幼的男子。于是就有了鳏寡孤疾不服兵役、有战事时才征收他们赋税的规定。有战事的一年,每一井田要出一稯粮、一秉草、一缶米,不超过这个标准。先王认为这样就足够了。如果季康子想按法规办事,那已有周公的籍田之法在;若不按法规办事,就随意赋税好了,又何必来征求我的意见呢,从这段记叙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非难季康子以田赋,主要是因为田赋没有像丘赋那样考虑土地的肥瘠和远近,商贾收入多少,农户劳力状况,以及对鳏、寡、孤、疾等弱势群体的照顾等,而且平时和战时一样,这就不够公平。由此可见,孔子是将田赋视为苛政加以反对的,立足点在弱势群体一边。 孔子关注弱势群体,也体现在他的“大同”社会构想中。据《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曾针对“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弊端,将上古社会的传说与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作为现实的批判和未来的憧憬,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构想。在这一构想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要实现这一文明景象,就需要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为此,孔子在坚持以税赋作为调节手段的同时,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主张。把济贫而不帮富视为君子人格,就给其厚施薄敛的社会救助思想以道德建设的理解和引导,并由此孕育出“仁政”的概念。孟子在与梁惠王讨论如何强大自己的国家时,就把“省刑罚、薄税敛”和不夺民时概括为“仁政”,认为这样做可所向无敌。 孔子主张厚施薄敛,除反映了他的道德意志外,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经济政策: 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孔子家语?贤君》)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要,孔子提出了减少劳役、降低税收的建议。鲁哀公不赞成,认为这样的话国家就会因减少收入而陷于穷困。对此,孔子借用《诗经》中君民如父子的诗句开导鲁哀公,认为如果百姓富足的话,国家就不会贫困。把富民视为执政目的和富国的基础,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得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也体现在孔子的学生有若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中: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鲁哀公时采用十分抽二的税率,在年成不好的时候国家用度不够,向有若征询解决办法。有若建议采取“彻”即十分抽一的税率,鲁哀公十分奇怪:十分抽二我还不够用,怎么能十 分抽一呢,有若于是谈了百姓足则君足,百姓不足则君也不会富有的辩证关系。这一认识,特别是关于灾年减税的建议,既是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经济利益冲突的调和,也是历史上首次提出的重视税源培养的卓越观点。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也是普遍适用的。税率的确定,当然要考虑国家机器运行的需要,但同时也要顾及纳税人的承受力,保护和调动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创造财富的动力都来自税后的净收入和可支配财力。如果税赋过重,就无异于竭泽而渔,不仅会使纳税人失去创造财富的热情,也会因无力扩大再生产而导致经济衰退。 孔子以厚施薄敛的仁政主张反对苛政,不仅有利于平民百姓,也有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老子?德经》说:“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这与孔子和儒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孔子认为,“富而无骄易,贪而无怨难。”当社会的贫困阶层不断增多而又得不到有效救助时,就会民怨沸腾,使当政者失去执政的社会基础。《大学》的作者秉持孔子的看法,提出了“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认识,并支持和赞赏“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的结论。这一结论所蕴涵的政治意义,是很耐人寻味的。? ,作者简介,王恩来(,,,,,),男,辽宁大石桥人,,,,,年,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政教系,,,,,年,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现任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孔子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为《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出版)。 责任编辑:郭 丁
/
本文档为【苛政猛于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