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卷B面

2017-10-30 9页 doc 24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卷B面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卷 B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稿 第一冊 p81) 勇,徧而勇~這不是說這樣地淺淺的、小小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那麼,這個是他造論的宗旨。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敦囑聽受。完了以後啊,又一再地諄諄善誘,告訴我們:「你們好好地要聽啊,要照著這個去做呀~」 p. 2 (2)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現在上面是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了,這個教授對我們來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但...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卷B面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卷B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卷 B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稿 第一冊 p81) 勇,徧而勇~這不是說這樣地淺淺的、小小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那麼,這個是他造論的宗旨。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敦囑聽受。完了以後啊,又一再地諄諄善誘,告訴我們:「你們好好地要聽啊,要照著這個去做呀~」 p. 2 (2)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現在上面是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了,這個教授對我們來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但是並不是人人能學的喲~要什麼條件呢,下面這個就是,凡是具有這種條件的人,哪一個,「偏執暗未覆」,這個偏、執、暗可以總別兩方面來說。總的來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愚癡無明的種種障礙。分別的來說的話,「偏」就是不偏於斷,也不偏於常。佛是中道說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所餘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是這個偏。「執」呢,就是執著。這個執著是無量無邊的,歸納總說起來— (p82) 人我執、法我執。所謂「暗」就是無明暗,這是根本。凡是沒有為這個所覆蓋的那些人,單單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這是什麼能力啊,「妙慧力」,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所以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又有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的人,夠不夠,還不夠。他雖然有這個辨別的力量,但是呢他心裡沒有好樂之心,沒有用~還要有一種好樂、歡喜—啊~說我要求這個。他有什麼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別善惡的力量,而又沒有被種種愚癡黑暗所障礙這些人。那為什麼說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究實說來,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條件就不是人人具足。這話怎麼講,我們也許會懷疑,怎麼會人人會想修行啊,對~以我們現在佛法來說,的的確確不是人人想修行。現在不要說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難之又難,怎麼會說是人人要修行呢,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我們這地方要來找一找。平常我們說佛法,什麼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哪,一看就頭痛,哇~這麼多的書。然後看起來是一竅不通,講起來是大小、性相、顯密,又教你莫衷一是,這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去探索它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單純極了,什麼目的啊,兩個字:苦樂—去掉苦, (p83) 圓滿得到樂,就是這樣。以這兩個標準來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無非為這個。不管他是理智的,啊,求什麼,你就他的最深入的這個中心,你去問, 幹什麼,他還是找這個。或者有很多的感情的糊裡糊塗的,他雖然糊裡糊塗,可是他為什麼呀,如果說你仔細地讓他探索一下的話,還是這個。所以,普通世間所以得不到,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那個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呀怎麼弄就怎麼錯,而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究實了解了佛法,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不但是人哪,乃至於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隨便一個小蟲,哦,你跑過去牠馬上躲掉了。為什麼,怕受傷害呀~牠也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隨便一個小蟲,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像蚊蟲,明明叮著你啊,一巴掌打死了,牠還要吃你,牠要求快樂嘛~沒有一個例外的。 但是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行的條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這一個,叫作暇滿的人身。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 (p84) 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是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以後啊,哎呀,趕快呀~要想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快樂,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具足上面這種條件的人哪,他那個時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應該要好好地聽。像上面這種人,這是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所以真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哪,你要想修行吧,你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那麼那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聽聞這東西的話,還要一個條件,要怎麼辦,「專、勵」,要專心、要努力。平常的時候我們聽哪,浮浮泛泛的話,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就種善根來說,有用的,用在什麼時候呢,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還是要等到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所以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以後,還要什麼,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說:那麼最後還是成熟嘛,那我就慢慢地好了。記住~始終記住這個話,慢慢地不是說你等它慢慢地種了個種子,到那時候它自己天上掉下來,一口氣讓你成佛了。沒有這件事情~到那時候還是啊仍舊經過如此這般修行,然後成就。而在你沒有經過這個修行成就之間轉個大圈子,在哪裡,都在三惡道當中。記住哦~既然到最 (p85) 後你還是要這樣地修行了再成就,請問你為什麼要讓它受盡了千辛萬苦才成就,所以呀我們了解了這個,自然而然必定會專心、努力。反過來說,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個是善根哪~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呀~你們現在有幸聽見了,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啊~現在怎麼樣努力法,專心、 努力~這是他最後又特別地諄諄叮囑,告訴我們。下面我們就正式開始。現在我們講,那麼下面講些什麼呢, 【◎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偏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 現在這個裡邊所講的,這是本論所講的,把佛所說的圓滿的教法的綱要,統統包含在裡頭了。而這個圓滿的綱要,下來又分性、相二支,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福德資糧。經過彌勒菩薩以及文殊菩薩,向下傳到—無著、世親菩薩,龍樹、聖天菩薩,又分成功這個兩個大軌。那麼現在這裡有圓滿的包容,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把你引導到‥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p86) 這是引導我們到佛地。「一切種智」,那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這個裡邊這個道理啊是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這就是說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那麼這個最高的目標是如此,上去又分成三個大的段落,每一個段落稱它為一種士夫,所謂下士、中士、上士。這個是上去一步一步的次第,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所有的這個內容,所謂教、理、行、果,圓滿一點都不少。在圓滿的教授當中,如果我們把它的內涵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的話,可以分成三個項目:第一個「質」,它的質本身要純正,一點不錯。這個「量」呢,要圓滿,一點無缺。還有呢,還要「次第」本身不可以紊亂。平常我們對於這個質跟量是容易了解,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卻是往往忽視,我現在這個地方說一個比喻。 譬如說我們燒飯,然後呢你要菜啊、飯啊、米啊、樣樣東西。是的,說這個米就是米,平常我們說蒸沙煮飯,如果你用泥沙來,那不行~那時候米嘛、菜嘛這是沒錯啦~然後呢量,說幾個人嘛要吃多少,也沒有錯啦~可是次第同樣地重要。假定你弄錯了次第的話,那個不行。譬如說,你說你拿了菜來嘛,一定先把它整理一下,洗洗好,然後切好,然後放到鍋子裡燒。假定說你這個次第弄不清楚,你說:好~先把那個菜拿過來,燒完了再洗,這個行不行啊,絕對不行~因為菜上面種種的泥巴、種種的農藥,你燒完了能 (p87) 洗嗎,根本不能洗~本來這個菜吃了以後讓你增加營養的,結果你吃進去啊還有泥巴,你怎麼可能吃,這個毒藥不但不增加營養,還把你毒死啊~所以這個裡邊一定要有它的質、量、次第,現在本論這三樣東西一點都不缺少,所以這才圓滿。這個就是,喏,引導我們走上這一條圓滿的覺道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所以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 這個,這條門哪引導我們走上菩提大道的。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是引導具足善根的人達到圓滿佛地的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下面又告訴我們一個特質,為什麼說,下面: 【◎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 說解釋的時候它有兩種傳承。他為什麼要講這個,平常在我們一般的概念當中,我們不太了解,也不大注意這個傳承的重要,這一點實際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我們隨便做 任何一樣東西,買東西也好,我們常常說‥這個哪來,這個是美 (p88) 國貨,然後這個是福特的、這個是通用的,然後這個是德國貨。譬如說汽車吧,剛才說美國的是福特、通用,德國的是賓士,譬如說日本的什麼,它每一個都有它的來源。實際上這個來源裡面包含了什麼,就是那些師,傑出的人才,這樣。世間的所有的東西,都有它這樣的一個圓滿的來源,何況是佛法啊~何況是佛法啊~所以我們曉得學任何東西,假定你沒有這個正確圓滿的來源的話,學不好。佛法亦復如是,佛法亦復如是~所以他一方面教那個內容,一方面要告訴我們說‥我這個牌子哪來的,喔,說這個牌子一點都不錯的~ 那麼在宗喀巴大師那時候,這個裡邊它有兩派的傳承,這個兩派的傳承就說明了這個師承。實際上這個師承的內容剛才說的,這個殊勝的教授,都是靠這個傳承下來的。這個是從佛傳下來,經過諸大祖師圓滿的教理、正確的修持,都從這個圓滿的師承這樣地傳遞下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是特別的一點我們應該了解到的。那麼哪兩派啊,下面,一個是那蘭陀寺,一個是迦濕彌羅傳的,我們看一看: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說法清淨。】 (p89) 第一個就是那蘭陀寺。那蘭陀寺那是當年印度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修學佛法的。佛涅槃沒多久就開始建立,一直等到公元一千年左右,那個回教勢力入侵的時候,由政治勢力把佛教摧毀為止,始終是執印度佛教牛耳的、最頂端的一個佛法的中心。那個地方的很多這種了不起的菩薩、祖師,他說在解說佛法的時候、造論的時候,要有三個條件。 這個那蘭陀寺順便提一下,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玄奘大師,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去的時候,學到最好、最精彩的就是在那蘭陀寺。那個時候是這樣、以前是這樣、以後也是這樣。為什麼要說那蘭陀寺呢,換句話說,印度的整個佛法的最高的,經過了這麼多了不起的成就的人抉擇以後,剩下來的精華都這個樣的~他們解釋這個經論不是隨便的喲,他要幾個條件,三個,就是三門清淨,三方面都要清淨了。這「清淨」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就是說這個清淨的話,這個法本身絕對正確,沒有一點點問題,假定說的有一點問題的話,我們學的人就出問題了。像吃東西一樣,你稍微弄得不乾淨啊,對不起,細菌乃至於毒,就把你吃死了;佛法也是如此的、佛法也是如此的。世間只是教你受一點小小傷害,佛法的話,你如果說有一點點不乾淨擺在這裡的話,這留下來的是問題重重。 那麼哪三樣東西啊,他說第一個,老師—軌範語淨。這個裡邊包含了兩樣東西:第 (p90) 一個就是「軌範」,就是尊長,譬如我們說軌範師、親教師,換句話說解釋說法的這個尊長,他自己本身清淨;還要他所講的清淨。為什麼要分兩方面來說,難道說這個人清淨了以後,他講的還不清淨嗎,對~為什麼,當然,他如果本人自己沒有修持的話,那講出來一定不清淨,可是自己有了修持以後,他那個清淨還有問題,這個就解釋一下。 平常我們也曉得的,說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忙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那麼自己要解決了,那個算是清淨了。這個清淨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然後這個教理還有驗證上面的、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他雖然有了這個,可是因為說的時候,也許他平常一般地說,也許對機不相應。譬如說:我們現在拿世間來說吧~哦~現在有一個大學者,我們請他來給我們演講。那麼這個大學者來演講有兩種可能,有一種可能呢,就是把他自己學的圓滿的內容告訴我們;還有一種,也許他所對著機,說今天有一個地方,一些小朋友啊大家也仰望這個大學者,所以為了使得那些小朋友心目當中有一個仰望起見,請他來去講。請問那個大學者能跟些小朋友講說圓滿的道理嗎,不行~所以這個裡邊是兩樣東西都圓滿,這是「軌範語淨」。 那麼還有「學者相續淨」。所有的一切法流傳在世間,不僅僅說有老師就行,還要一定有學的人,這個很明白。不但是菩薩、祖師,我們佛也是一樣,佛出世的時候, (p91) 那個時候同時那個弟子也來。因為一定有這樣想學的人,所以應這樣的機,然後說這樣圓滿的教法。那個時候如果沒有這樣相應的機的話,他雖然他自己有正確的內容,但是他不一定有機會說出來。就是佛本身就是如此~他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我所了解的法啊就像大地土,但是我說的法如爪上土。所以通常啊,都是有一個因緣,那個時候佛才說呀~所以,如果說一個法流傳的話,除了老師這個條件以外,學者這個條件也是相當重要的。就像剛才那個故事也是一樣,這個大學者跑得來,跑到幼稚園,跑到小孩子那裡去,對不起~學者的相續不淨,他就沒辦法把圓滿的教法拿給我們。 這裡我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一下,所謂比喻是個故事。相傳我們中國歷史上兩位名人:寒山、拾得,以及豐干禪師。他們三位,一個是阿彌陀佛,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普賢菩薩。結果寒山、拾得兩位大士所現的是什麼,唉~一個破和尚,窮叫化一個,什麼都不認識的。他為什麼這樣現呢,就是那個時候現出來的相是禪宗傳的時候。禪宗的特質是什麼,要主要的見到那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空性。它掃一切法的,實際理地是一塵不染。所以他自己現這個相,就是什麼,窮得身無立錐之地啊~所以通常我們那個叫化子,窮得連他站的地方像一個錐子那麼一點點都沒有,就這樣,他所現那個相。他所以現那個相,是跟那學者相應的,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如果這個地方教法盛傳的時候,除了這 (p92) 個老師以外,這個學者還要有這樣的條件。 然後有了這個條件以後,第三個,所說的法要清淨。為什麼法要清淨呢,這個法也說,應機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它那個法當中有一種應機應小的,有一種應大的;有一種性宗、有一種相宗;儘管它是大的,應它的局部的。我現在拿佛經來說個比喻。佛經說了這麼多三藏十二部,譬如說《金剛經》,它也是說‥啊~這個最上乘、最上乘;《楞嚴經》,通常我們說這種都是好得不得了,為什麼它不是圓教呢,因為它就是針對著這一類根性的,是~這是大乘,可是他大乘是大乘啊,對不起,小乘的漏掉了。然後那對這個人天五乘的 人又不相應。如果說性宗的話,相宗又不相應;相宗的,那性宗的又不相應,這就不圓滿了。所以啊第三個,這個圓滿的內容,還要有它特殊的內容,它三樣東西有它特別的條件。噢~那個是那蘭陀寺。到後來啊,迦濕彌羅,「止迦摩囉」就是迦濕彌羅,我們曉得的。這個在西北印度,到後來佛法這個地方非常盛,那麼 【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那個地方那些大菩薩、大祖師們哪,就說上面那個東西只是一個基本,除了這個以外還要其他的。那麼他又怎麼說呢,他說的是下面的。也許在這個地方我們會想:哎呀~ (p93) 那到後來的時候,豈不是比前面的更精彩呀,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並不是說後面的比前面的更精彩,而是說後面的對適應後面的人來說更適應,這個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點,是應機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樣地,當初那蘭陀寺的三種法門,是應他們的三種法門的條件,是這個樣;後來的人由於機不太一樣了,慢慢地每況愈下。所以說,就正法而像法、末法,這個機比較差,所以要求的條件越更多、更嚴密,這是它的不同。否則的話,我們又說:「哎呀,後面的好啊~」妄判是非,不知不覺當中就會造成功不應理的取捨。那麼他下面怎麼說呢, 【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 這個分成功:第一個作者殊勝,那就是前面的軌範語淨,第二個正法殊勝,這個法本身正確。還有呢,有了這個造者,這個造者當中包含了一定有什麼,這個教者、學者這兩樣東西在這裡面。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他這個「造」不可能、不可能,這第一點。所以這兩個含攝了,那麼說的又殊勝,在這個地方多的有什麼,怎麼講、怎麼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下面哪,等一下講到那個四個題目的時候說它。現在我在這裡,說就用什麼,就用後者那個辦法,用後者那個辦法。現在我們這地方就停一下、休息 (p94) 一下。 現在這個地方本論所採用的是後者,這個後者分四大段,分四部分,說: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前一頁(3a) [3b] 下一頁 (4a)
/
本文档为【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卷B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