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道重镇半扎寨(汝州)

2017-12-25 34页 doc 64KB 1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古道重镇半扎寨(汝州)古道重镇半扎寨(汝州) 序 言 古老的半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地貌奇特多姿。两河夹一寨,龙泉石上流;山青水碧,鸟语花香。她位处丘陵地带,频临宛洛古道。东通苏杭,西连秦陇,骆驼商队,穿街而行。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为勤劳朴实的半扎人民,带来了无限商机,创造出灿烂瑰丽的古老文化2 0 0 7 年,半扎被河南省论定为“古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昔日的半扎,曾是繁华的重镇,辉煌的名村。这里有:周长8华里的巨石大寨,雄伟高耸的寨门楼,大平军师的题匾,明代建造的秀水寺,敦实的双拱大石桥。清代的民居宅院,陕山会馆关帝庙,灵秀...
古道重镇半扎寨(汝州)
古道重镇半扎寨(汝州) 序 言 古老的半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地貌奇特多姿。两河夹一寨,龙泉石上流;山青水碧,鸟语花香。她位处丘陵地带,频临宛洛古道。东通苏杭,西连秦陇,骆驼商队,穿街而行。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为勤劳朴实的半扎人民,带来了无限商机,创造出灿烂瑰丽的古老文化2 0 0 7 年,半扎被河南省论定为“古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昔日的半扎,曾是繁华的重镇,辉煌的名村。这里有:周长8华里的巨石大寨,雄伟高耸的寨门楼,大平军师的题匾,明代建造的秀水寺,敦实的双拱大石桥。清代的民居宅院,陕山会馆关帝庙,灵秀的土二地祠,巍峨壮丽的文昌阁,青龙嘴里吐泉水,万泉河上水打磨,国民党中将戴官邸,私立民权中心校等等,不一而足。 星转斗移,沧桑巨变。如今(半扎古香多彩的文化,有的依然存留,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正在修复,有的难觅踪影。为了抢救古镇半扎文化遗产,各级有关领导和当地干部民众,十分重视,慷慨解囊、献工,积极付诸行动。本人祖籍半扎,又是幼年启蒙之地,对一些情况较为熟悉。理应恪尽微薄之力,追录历史原迹。在老一辈乡亲志士的大力协助下,广泛搜集资料,深度回忆往昔,经多次增删修补,三易其稿,终于汇编成册。拟名为《古道重镇半扎寨》谨此奉献,以飨后人。 樊创制 古道重镇半扎寨 一、地理环境优异„„„„„„„„„„„„„„„(1) 二、古镇寻本溯源„„„„„„„„„„„„„„(2) 三、半扎寨与洪秀全„„„„„„„„„„„„„„(3) 四、陕山会馆关帝庙„„„„„„„„„„„„„„(6) 五、万泉河上水打磨„„„„„„„„„„„„„„(8) 六、秀水寺旁东大桥„„„„„„„„„„„„„„(9) 七、工商兴隆经贸荣„„„„„„„„„„„„„„(11) 八、民权小学育精英„„„„„„„„„„„„„(15) 九、戴家坟园始末记„„„„„„„„„„„„„„(18) 十、三大元老戴公碑„„„„„„„„„„„„„„(20) 十一、国民党中将戴民权„„„„„„„„„„„„(22) 十二、轶事趣闻话戴正„„„„„„„„„„„„„(24) (一)访故友吓煞穷伙伴„„„„„„„„„„„„(24) (二)送皮袄,姐夫羞尴尬„„„„„„„„„„„(25) (三)弃车行,众孩童惊喜„„„„„„„„„„„(26) 十三、古来军事要地„„„„„„„„„„„„„„(26) 十四、红色党支部„„„„„„„„„„„„„„„(28) 十五、古今人物简介(半扎籍)„„„„„„„„„(30) 十六、风水宝地传奇„„„„„„„„„„„„„„(34) 十七、半扎街新貌„„„„„„„„„„„„„„„(37) 十八、传统民间习俗„„„„„„„„„„„„„„(38) 一、地理环境优异 古镇半扎,座落在伏牛山区五龙之地,汝州城南1 7公里,宝丰大营西1 2公里,蟒川街东7(5公里。西眺蒋姑山,北望高台山,南靠过仙庄,东邻张戴湾。历史上曾是南通楚粤,西接秦晋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半扎正处在这条繁华的通道上。如今一些年迈的老人,还依稀地记得杨楼东坡的茶亭、蟒川乡的茶庵村和杨沟、斋公店、 半扎三地雕龙刻虎的大石桥以及半扎街几十家骆驼店等都是古代骆驼商队走过和喝茶歇脚之地。 半扎属丘陵地带,地形奇特:有高地、有平原、有浅谷、有水田。这里山青水绿、群岭环抱、层林叠翠、万源汇流。鱼翔浅底,鹅鸭嬉游,牛羊遍野、鸟鸣枝头、风景秀丽、清爽雅幽。人称风水宝地,又说人杰地灵。村寨东西狭长三华里,呈不的椭圆形,貌似一条安祥的卧龙。弯弯曲曲的街道,西高东低,随处可见块块青石路面上,显现出古老车辙的印迹。村子南北两侧,沿寨墙流淌着两条河流,分别叫万泉河、小北河。无论旱、涝,流水常年不断。南河水大,带动十盘“龙拉磨’’,为民造福;北河水小,村民闸堰聚水灌田地,确保禾苗绿油油。两河南北不远处,各横亘一脉坡岭。南坡青石多,北坡红土陵。人称南坡为石龙,北坡为土龙,村子‘坐的是石龙,两条河流为水龙。难怪半扎人引以自豪地称他们身卧五龙之地。 二、古镇寻本溯源 半扎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半扎,只是稀稀落落散布着“四棵树’’、“安宁乡”、“薛家店”、聚宝楼等四个零星小村。随着丝绸古道骆驼商队的逐步发展,商贸的兴隆,人口的增多,生活的提高,他们自动联络协商,打起土围墙,合四为一,形成了漫长、曲折的大村子,始取名半扎村。何以叫半扎?据说古代,宛洛大道上,南阳到洛阳是直通的两个驿站,是来往传递信息的交接点。半扎在两站之间,又是条件优越的必经之地。过路的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食宿,因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半途驻歇,故称半扎。之后,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富裕了。当时,有个乡绅张德老,号称登士郎,弟兄5个,是半扎名门大户,有权有威,乐于公益事业。为了防匪防盗保平安,在他的主持策划下,经过多年的艰苦施工,终于清同治四年(1 8 6 5年),建成了闻名遐迩的半扎万泉寨。 历史在发展,万物在巨变。昔日古镇的峥嵘岁月,已成渺茫的过去,留给人们的只有意味深长的梦境回忆和残缺刁、全的宝贵文化遗产。据碑记,这里有汉代古墓群,明代所建的东大桥、秀水寺、土地庙;清代建筑的关帝庙、文昌阁、万泉寨以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4 0多处清代民宅、土地祠、戏楼、龙嘴吐水、元宝石、上马石、拴马石、石碾盘、水磨房、春米石臼等古文物佐证,半扎村堪称古色古香的明清历史博物馆。 据史书记载,古镇半扎,在夏商属豫州之域,周为王畿之地,晋汉属梁县,唐宋以来归汝州,1 9 1 3年,改称临汝县。民国初年,半扎设区公所。1 9 4 7年,解放后,半扎曾是第五区、半扎乡政府驻地。1 9 8 8年,撤县建汝州市,属蟒川乡。19 6 2年,半扎村以街中心官过道为界,划分为半东、半西两个行政村,共有2 2个生产组,3 2 0 0多口人。从此两村一地,在竞争中前进,在和谐中发展。 三、半扎寨与洪秀全 半扎寨建于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 8 6 5年),墙体均为巨石包土的石头寨。周长4.5公里,厚约8米。寨内有前后两条街,从西到东长约1。5公里。南北寨墙沿着两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而建,呈不规则的椭园形。宽厚的寨墙上筑有女墙,每隔5 O米,建一更房,供治安人员放哨打更用。寨有四门,北门据说因不吉利没开。东西南三个寨门,都有寨门楼。南门较小,东西门较大。门楼装饰豪华气魄。内置防御设施木喷(土炮),以防盗匪侵扰。寨门用山榆木板外包铁皮加大盖圆钉制成。厚约七寸,坚不可摧。 半扎寨竣工时,村里来个“南蛮子”,自称赵监,是个文人,写得一手好字,村民们都称他为赵秀才。当时负责筑寨的张德老(也叫张县老),请他给寨门上题匾。赵监考察了寨周围的环境和地形后,即提笔写匾。因西门面对蒋姑山,便题为“鸿奖"。东门外尽是一块块 连在一起像鱼鳞片一样的鱼鳞石,故称东门为“鳞绣"。南门外万泉河上,有用青石凿成的老龙头,崖上的泉水从龙嘴里喷泻而出,常年不断,就叫南门为“龙泉”。赵监对三个寨门的题名,博得乡绅们的一致称赞,便请来工匠,刻制成石匾,嵌入三个寨门上方。西门的门匾上,除“鸿奖”二字外,左右两侧刻有两行竖排阴文小楷,上书“半扎万泉寨"和“同治四年天贶偲旦立”字样。据宝丰县文史爱好者李耀峰先生考证,半扎寨是在清同治四年夏天扩建而成。因天贶即农历六月六日。(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四年下诏,把六月六定为天贶节)。 半扎寨竣工,乡绅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汝州城许多官员、绅士前来参加庆典仪式。来宾们对半扎石头寨庞大的工程,三个寨门上苍劲有力的题匾和两河夹一寨的奇特环境及万泉河上秀丽美妙的景象,赞叹不已。 同治五年秋,捻年首领张宗禹、牛老红率部千余人,驻守半扎寨与清军对抗。清军两面夹击,攻占半扎,把所俘捻军将领穆天顺、陈福元等在寨外斩首。 清军占领半扎后,从寨门匾额上看出了洪(鸿)秀(绣) 全(泉)三个字的谐音和含义,领悟到这里有人在怀念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于是就四处追捕题匾人赵监,同时拆在清军攻寨时,已逃至小屯张村隐居。门匾也因牢牢地镶嵌在石墙内无法取出。后在乡绅们的多方巧辨周旋下,仅把南门上的“龙泉"改为“龙吟”了事。 后来人们才知道赵监原是洪秀全的军师。天京失陷后,向北方出逃。路过半扎,见这里风景秀丽,是个风水宝地,无意中显露了才华,被半扎人收留。在题写门匾时,有意把对“天王’’的赤诚忠心,借以表露,暗作留念。 赵监逃到张村后,住在一间牛王庙内,以看病算命为生。并以昔日的积蓄,不断接济乡邻,受到村民的爱戴。赵监死后,就葬在了张村。村民按照他的遗嘱,为其立了碑。上书“南方游士赵监之墓"。遗憾的是,现在碑落何处,已寻觅不到。 为考证赵监的真实身份,李耀峰曾到太平天国起义圣地金田村和洪秀全的家乡寻访。据说太平天国失败后,洪秀全的家乡及金田村,遭到清军的多次袭击。一些幸存的起义将士,纷纷隐姓埋名,远逃他乡。赵监作为洪秀全的军师及他的亲人,自然不可能落叶归根,返留故里。 可叹!坚如磐石的半扎石寨,自二十世纪5 0年代起,因无人重视和管理,逐步被人拆毁。现仅存西寨门洞和龙嘴北侧约3 0 O米长的寨墙残存。“鸿奖”寨匾,被半西村民娄聚合从河中捞出,保存起来。“龙吟’’寨匾,保存在退休教师候纯一家里。“鳞绣"寨匾,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筑进万泉河下游安婆寺水库坝上。 四、陕山会馆关帝庙 “陕山会馆"关帝庙是半扎街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标志。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 7 6 2年),由陕西、山西商人集资兴建的。据《直隶汝州全志》卷之三记裁:樊光彩乾隆乙亥(1 7 5 5),在半扎街关帝庙前添建乐楼三楹,有碑记。王复云,山西潞安人,侨居半扎街,经营杂货,家已小康。乾隆壬午年(1 7 6 2年),捐资于本街,创建关帝庙,并施香火地二十余亩,又施义莹地二十亩,乐善好施,云其有焉。魏佩、魏绣系弟兄。住旧仁里,捐入半扎街关帝庙地七十亩,有碑记。 关帝庙由戏楼、卷棚(拜殿)、关公殿三部分组成。关帝庙在全国各地都有。有叫陕西公路馆,有叫陕山会馆。陕山商人建关帝庙,一则以“关公"的义,统一在外商人的思想和力量,使其相互照应,形成合力;二则商人在外,可以公馆为家歇歇脚,通报一下各地商业信息;三则建有戏楼,形成娱乐场所,可与当地士绅百姓建立关系,可见秦晋商人是很精明的。 关帝庙座北向南,庙前的卷棚、戏楼保存完好。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建在关 帝庙的过屋上。高约1 2米,是汝州唯一保存完好的戏楼。戏楼面北,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飞檐斗拱,下衬四段透雕木刻。四根高约4米的方形青石柱,支撑着高大的屋顶。石柱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楼顶施青瓦。石柱正面,刻有两幅对联,苍劲有力。中间一联:“盛衰一局棋,自古常如汉魏,邪正千秋价,于今试看刘曹”。两边的对联为:“当年那事非真,演出忠奸照日月,此地何言是假,看来赏罚似春秋’’。该戏楼科学,那(时没有扩音设备。演员的演唱声,很远都能听到,台下观众更不必说。 卷棚和关帝庙依次向北,同戏楼成中轴线。卷棚面阔三间,棚顶呈拱形,没有脊,流璃瓦成弧形。南北无墙,用四根园木柱支撑。棚后关公殿的关公,可以透过卷棚看戏。卷棚建在近2米高的石砌平台上,有石梯通往平台。棚前是个大阅台,有石望柱和石档板装饰。关公殿在卷棚后约5米处。里面正中塑有关公像,端坐在高大的木雕神橱内。面前有宽阔的石制供桌。其左右两侧分别有关平和周仓的塑像,持刀擎枪,站立两旁。 关帝庙院西南角,紧临半扎东街的拱形过街门洞,它西侧上方的石匾上刻有“迎风”,东侧的石匾上刻有“培脉”及“河南直隶汝州归仁里半扎店”字样。当地百姓叫它“关爷阁”,其实是“文昌阁”。阁北有斜坡石梯,可登攀上阁,是半扎自古文风昌盛的又一标志。这里还立有大清道光八年(1 8 2 8年),十八家重修文昌阁的石碑。 过街门洞是用青石砌成的四方平台。上面高建两层木质结构的文昌阁楼。重檐三滴水,飞檐斗拱,交替错落,耸立街中。楼阁呈四角形,沿阁外走廊可环行一周。阁上施琉璃瓦古式多角塔形顶盖。四角挂有风铃,微风轻吹,叮铛作响,悦耳动听,可谓半扎东街一景。遗憾的是“文革”时期当作“四旧”,阁楼被毁,现仅存过街门洞。 五、万泉河上水打磨 半扎寨位处两河夹一寨的地势。北寨外有小北河,潺潺流水(,常年不断。南寨外有万泉河。它的得名来源于从西门外的源头起,向东不到2公里的河段两岸,渗透出大大小小无数股泉水汇入河中,故名万泉河。河上游最有名气的是南门外河流对岸乳石崖上流出的一股清泉。泉水甘甜清冽,冬暧夏凉,涝不增,旱不减。古人用青石刻凿一条长石糟,一个老龙头,让泉水从龙口哗哗流出,供寨里人享用。人们把这里的泉水叫龙嘴水。为了方便取水,古代村民把从南门到龙嘴的一段斜坡土路,用青石板铺就一条宽阔的数十米长的石砌路。众多村民来往挑水、洗涮等,上上下下,雨天没有泥,叉互不影响。为此老龙嘴闻名遐迩,也是半扎人引以自豪的文物标志之一。 万泉河水上打磨是半扎寨的另一景点。万泉河由于泉源多多,水量充沛,在短短的河段上,水位落差竟达十多米。古代聪明的半扎人,闸石堰砌石渠,利用急水冲击作动力,从西到东在河两岸安装有:樊道明、樊道通、郭绍尧、张中喜、戴民权、张天才、樊道生、陈天河等家十盘水磨和两部水打弹轧花机(注)。水轮带动水磨转,脚蹬大罗来磨面。一盘水磨每天可磨粮食3 O 0公斤。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比起当时的人推牲口拉旱磨,不仅速度快,省工省力,而且干净卫生,堪称先进的磨面工具。由于半扎的媳妇不受磨面之苦,附近村上的姑娘,都争着嫁到半扎来。那时三里五村的百姓,同样用车拉人背粮食,来到水磨上磨面。有时磨面人多,还要等三两天。用水磨磨一斗(4 5斤)麦,要留两升麸子,磨一斗绿豆要留1升半麸子,磨玉米只留大麸皮,作为加工费。如今万泉河水依旧哗哗流淌,水磨却难觅踪影。古老的河道上,只留下部分通往水轮的几节水槽和磨房的残垣断壁。 注:十盘水磨:其中还有樊家上扇转磨、秀水寺磨。 两部弹轧花机:樊道恒和樊道通弹轧花机。 六、秀水寺旁东大桥 半扎东门外有古老的秀水寺,座北向南,北依小北河,南临青石崖,崖下是万泉河, 周边尽是一片连一片的鱼鳞石,秀丽奇特。四方形的寺院,高大的门楼,门前有石阶,拾级进寺,寺门两边放置两条长方形的青石板,平整极光滑,鉴证着年代的久远。寺内两进院落,几十间殿舍,青砖砌筑,飞角脊施,错落有致,肃穆清雅。前后两殿,中轴对应,两侧禅房,小巧玲珑。殿舍内均塑有神像,或坐或站,多姿多态。禅院前后几株古柏,苍老挺拔、枝繁叶茂。常有一些信男信女。带着香表供品,进寺烧香祷告,香火十分旺盛。我的童年在半扎民权小学读书,天天路过此处。常见两个年老的头上盘着长发的道和一个名叫正道的光头和尚,在前殿披裟静坐,击罄念经。后来光头和尚不见了,听说是和附近一个女子恋爱私奔了。 解放后,秀水寺人走寺空,寺内房舍,经过改造修缮,现为半东村小学。 秀水寺东边的万泉河上,有一座双孔石拱大桥,是襄洛古道上的必经之桥。长约3 0多米,又宽又高的桥墩,全用巨石垒砌而成。石铺桥面,平整光滑,建筑合理,坚固耐用。桥上两侧,有两排圆顶石柱,石柱之间,装有石栏板,上刻牧童、牛、羊、鹿、老虎等精美图案和花纹,为古道增添了方便和景致。 传说这座大石桥是一位姓薛的老人,募捐建成。老薛无儿无女,乐善好施,想在万泉河上建一石桥,方便来往行人。就在河边搭棚住下,向过往商人募捐,数年成功。老薛因修桥有功,去世后,被半扎人安葬在东寨门外北侧桷子树旁,墓前立有石碑纪念。 过了东大桥,在万泉河南岸,高崖以南,地下埋藏着大面积的古化石(也叫上水石),有吸水性能。上面有树叶、树枝兽骨等形态迹痕。挖掘出来,刻制成多种形态的器物,种上一些小植物,青雅美妙,可作观赏景物。 七、工商兴隆经贸荣 古镇半扎地处襄洛大道,历史上经贸繁荣,商贾云集,一批批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从清代一张汝州地域图中,可以看到唯一条贯通汝州全境,且一直通往境外的古道:(洛阳)一临汝镇一崆峒山一温泉一石太一杨楼一蟒川一半(扎一大营。这条古道,从湖北襄樊经河南南阳、洛阳到山西、陕西、青海一带,是南北商人进行贸易的黄金通道。半扎就处在这条通道上。 杨楼到半扎四十五里虎狼爬。这一段路,除有汝河、燕子河、蟒川河三条河流阻挡外,大部分地域都荒无人烟,土匪刀客经常出没。半扎到大营2 5华里,也是人迹稀少的虎狼爬岭。从这段漫长的道路经过,一要防劫匪,二要人、牲口歇脚。半扎有高寨保护,人善情厚,又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自然是古道上理想的栖息场所。半扎人依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大力发展集吃、住、玩为一体的饭店、旅店、商店、骆驼场等服务行业。营造了“住不完的半扎店"的美誉和无限商机。同时许多外地人,看中了这块宝地,也来半扎开店建厂。山西的八大兴大商号,在这里开分号,做生意。河北的能人张才来这里开粮行,并落户半扎。那时经常有几十头骆驼组成的商队,从半扎街经过。驼蹄哒哒,驼铃叮铛,韵律和谐动听。他们向南贩运青海的食盐,向北贩运布匹、大米、茶叶和丝绸等。当时半扎有几十家专为骆驼队提供食宿的骆驼店。有时寨内实在住不下,就住在西寨门外的麦场上。 半扎街东西长约3华里,分前后两条街,后街多农业,前街多工商。清末民初,半扎最有名气的工业,要数三家半机械化的卷烟厂了。分别为戴智仁的“仁记”烟厂,戴君直的“义记”烟厂和樊一新的“新记"烟厂。最早开办烟厂的是樊一新,始于1 9 3 4年。据樊一新的侄子樊兴元老人介绍:当时他家烟厂的雇工和勤杂人员有八十多人,和戴家二弟兄的两个烟厂算在一起,就有近三百人。他们都来自本村和附近村上的农民。经常来厂买烟的客户(贩烟人)很多。三个烟厂天天有一百多人,都是用扁担和竹篓子来挑烟,大部分是山西人,也有本地人。有时烟供不应求,还得等好些天。当时生产“美人”、“西湖”、“金塔"等香烟。销往陕西、四川和河南的许昌、南阳、禹州、‘宝丰等地。三家烟厂的生意都很红 火,逢年过节,都要拿出好多钱,请人说书、唱戏、放烟火等,以示庆贺。 解放后,半扎的烟厂,归本村农会所有。1 9 4 9年改为复兴烟厂。生产“全球"、“大道’’、“模范"等牌子的香烟。1 9 5 3年停产,1 9 5 8年,移交县城,归县办国营。 其它工商业,门类繁多、百货齐全。经营者有本地的,也有来自山西、河北等地的客商。明清至民国年间,这里一度形成’了商贸热潮,行业多多,店铺杯立。诸如小煤窑、水打磨、花粮行、屠宰行、油坊、糕点坊、豆腐坊、皮革厂、酱醋厂、酿酒厂、医药铺、金货店、杂货店、饭馆、旅店、骆驼店、理发店等,民生所需、应有尽有。此外,卖煤的、卖柴的、卖水的、卖小吃的、肩挑手提的小商小贩,到处设点,随处可见。当时的半扎是偏僻山村,也是一方闹市,每逢农历双数日集市。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这里赶集,最远的南山人带着山货奔走二十多里,也来这里买卖交易,摩肩接踵,十分拥挤。那时,站在街中,纵观村寨,看前后人流如潮,听口音南腔北调。真可谓车水马龙,工商兴隆,物华人茂,生气盎然。 (附:古镇半扎明清至民国年间工商贸部分情况统计一览表) 古镇半扎明清至民国年间工商贸部分情况 统计一览表 厂矿作坊 经营家数 经营者姓名 经营业务 备改 店铺名称 烟厂 3家 樊一新、戴 生产卷烟 智仁、戴君直 朝川煤矿 1家 戴民权 生产原煤、 焦炭 张沟煤矿 l家 张冠多 生产原煤、 焦炭 油坊 4家 常天合、梁廷义、加工芝麻棉籽等 梁长拴、温林 各种油料 染坊 5家 郭崇文、焦福友、郭崇文染黑布, 郭小明、杨孟德、其它均为蓝布 王新生 屠宰行 1 O家 吕文秀、任毛 前6家宰生 义、张黑银、侯猪,后4家宰残 保才、樊秋成、牛 魏天同、樊友、 樊旦、赵黑旦、 樊章官 水打磨 l O家 樊白毛、樊道 加工小麦、玉 其中樊白毛上 明、樊道通、郭米等各种粮食面扇转,其它为下 绍尧、和尚、张粉 扇转 中喜、戴民权、 张天才、樊道生、 陈天河 骡马、骆驼店 40多家 王祥、郭金中、骆驼、骡马客商 樊四成、梁平天、食宿地 侯廷兰等 旅店 9家 王底留、梁廷贤、 来往客商食宿 郭金中、李冬娃 等 八大兴商店 8家 襄陵复兴号、襄 经营多种杂山西大商户 陵协兴号、襄陵货 长兴号、襄陵梁 兴号、夏县李同 益夥友、襄陵张 晋兴夥友 王记商店 l家 山西潞安人 经营多种日用清乾隆年间 王复云 杂货 张记粮行 1家 河北人张才 经营各种粮食 金银店 3家 薛守仁、郭加工销售各种金 崇文、许狗娃 银首饰 杂货店 20多家 崔凤朝、郭申、经营多种民生所 陈宽心、李根福、需杂货 郭崇文、焦福夏、 薛中元、张超、 樊道胜等 皮革店 4家 王六合、王水娃、 加工各种皮 王友娃、王水全货 等 酒馆 L家 郭道成 酿制白酒 酱醋坊 2家 罗平天等 加工酱醋糕 点 医药铺 5家 吕占豪、刘中和、 诊病、卖药 张化行、张祥、 刘光金 饭馆 1 0多家 李振、关保义、肉面、素面、馄 侯保才、赵黑旦饨、烩 面、牛肉 戴福印、李圪瘩、汤、羊肉汤等 李记功等 馍铺 l()多家 张转胜、王芳娃、锅贴、锅盔、馒 王大海、王五成、头、油条、油圈、 樊贵安、吕怀德、烧饼等 赵次会、郭志刚、 樊套等 风味小吃 5家 金东、王海、油煎包子、烧鸡、 樊折、樊福林等 五香豆、卤猪肉、 炒凉粉等 卖煤、柴水 4家 吕松、张兴、卖煤、木柴、龙 胡改成等 嘴水 石匠铺 4家 郭芳、郭全、钻磨、雕刻石碑、 郭丙艮、郭立 石器 木匠铺 3家 张法、韩金建房,做各种木 标等 器具 铁匠铺 4家 徐亮、贾长情、打制各种铁器具 徐旦、徐五 开菜园 1 3家 薛夏娃、薛中种植、出售白菜、 元、杨东明、张萝卜、黄瓜、大 二旦、王老六、葱等各种蔬菜 樊六、李同心、 何拴、阮官生、 兰聚、杨富、王 老海、樊道胜 八、民权小学育精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第四十五师长戴民权,一次回乡探亲,看到本村校舍狭小又破烂不堪,就慷慨捐资三千大洋(硬币),委托王瑞亭于1 9 34年在半扎关帝庙院内改建新校舍,并购置桌凳、图书等,完善学校设备。戴夫人刘素玲又捐赠土地5 0 O亩,一盘水磨,用于学校经费开支。从此半扎一带的农家子弟有了舒适的学习地方。 民权小学的全称是:“临汝县半扎镇私立民权中心小学校”,座落在半扎东端,我是1 9 4 O年入学的。当时年龄幼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宽敞洁净的校院,整齐明亮的教室;院内棵棵洋槐,绿树成荫;阅台下两个小花园,繁华鲜艳;一条条砖砌的甬路,通往各班教室和教师住室;南有高高挺立的乐楼,北有新奇美丽的卷棚;后面是又高又大的“关公殿”,西南角高耸古式建筑“文昌阁"。卷棚东侧,有株笔直挺拔的梧桐树、杆青叶绿,如同伞盖。树下支着一块方形大石板,这是老师们一日三餐的饭桌。出了北校门,就是一个园形的大操场,场东有眼透河大水井。如此环境的优美,房舍的整齐,活动的方便,给人以心情舒畅的美感。 “民权小学不简单,新旧瓦房三十二间"。这是当时学校师生自编自演小戏中的一句台词。房舍安排,除校务处、总务室、教室、老师办公室外,还有传达室、图书室、鼓乐室、体育器材室、小卖部(售学习用品)厨房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有校董会,管理学校重大事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1 9 4 7年本地解放前,实行校董会聘校长,校长聘教师。首位校长郭芝庭(新乡人),是从沦陷区过来的进步人士。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治校有方,为后来办好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后的校长,依次是张化文(张湾村人)、裴国栋(小屯街人)、樊创开(半扎街人)。当时的教师实行一期一聘制,好者留,劣者走。全校共有教师十多名。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武永年、胡振中、李小龙、武清理等几位教学能力强、思想进步的好教师。武永年(半扎人)忠诚踏实、精通古典文学、教法深入浅出、不厌其烦。胡振中(小屯人,共产党员),思想进步,善写梅花篆字,态度和蔼,亲近学生。讲课有两个特点:(一)上课时、常教学生画天上各种星座,并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理。(二)常讲社会上占有土地权的“掌柜”(地主)和煤窑上的“老总”(资本家),如何在粮食和钱财上克扣客家(佃户)和煤黑(工人)。并设一些数字,编成应用题,让学生们演算。李小龙(汝阳进步人士),平易近人,教法灵活,结合实际,启发性强。讲地理课时,常编一些顺口溜,便于学生有趣味,有意义的牢记。他曾在我的课本上写这样一首诗:“一片人事乱如麻,漂泊何处是我家,愿效班超从戎志,气吐黄龙归长沙’’。武清理(半扎 人共产党员),朴实肯干,关爱学生,耐心教育,从不体罚。胡振中、李小龙二位老师,在解放前夕,相继离开民权小学。本地解放时,随部队返回半扎,带走了2 O多名青年学生,转战大江南北,现在他们已是党政军各界革命老干部了。 全校共设六个年纪六个班,学生最多时达l 6 O多名。实行军事化(管理。按班编成中队,下设小队。统一一着装,穿童子军制服,上绿下黄,戴船帽,肩上佩戴校牌、肩章。上童子军课时,手持童子军棒,绑担架、搭嘹望台等,进行多种军事演练。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公民、自然、地理、历史、劳作、图画等,年级不同,科目有别,考试,百分制。除平时各种小考外,有月考、期终考等。每学期考试成绩,都要分年级(班)按学生分数多少,依次分甲、乙、丙、丁四等列榜公布分数和名次。三年级以上班级,每周定期出周刊,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相互交流和促进。对各级各科作业,高标准、严要求、按时收交,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每周一早晨,师生集中上纪念周,先升国旗,而后老师领读“总理遗嘱”。向先烈默念三分钟等。每周六下午,全校开周会,由武永年老师作时事等。 学校管理严格,纪律严明,要求学生讲公德,守纪律、有礼貌、讲卫生。每天下学,排队出校,行走大街,不吵闹、不乱队,到谁家门前,下队时敬礼回家。由于学校管理有方,校风良好,教育质良较高。 后来从半扎街涌现出了王金水、贾长伦、戴长江、戴鸿超等二十多名县团级以上干部和工程师、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与民权小学扎实的启蒙奠基密不可分。解放后,民权小学更名为半扎小学,后又改办为蟒川乡第三中学。 九、戴家坟园始末记 戴民权又名戴正,原籍半扎村东南约一华里的张湾村。出身贫苦,仅有一亩多山坡地,在本村北岭的半坡上。他年轻时,父母先后病逝,两位老人的遗体,就埋葬在这块寸草不生的半坡地里。1 9 2 O年,为了反饥饿,投奔于樊天柱杆下打游击。不久当上了小头目。人员越来越多,后来被国民党军队收复,官衔不断晋升,1 9 3 1年升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 戴民权官大后,开始营造美观气魄的坟园。动用众多工匠在原来半坡地下方,从东到西垒砌了一道约1米宽,2米高,5 O多米长的砖墙。以墙高为准,把坟地下半坡填土平整,又在砖墙的西端,用砖块垒砌了约一米多高的圆形标志,据说是官印。从坟墙到坡顶,全部绿化为柏树林。随着斜坡地势,齐刷刷的形成了上高下低的绿色坟园。排排翠柏,郁郁葱葱,依山后倾,四季常青,风吹枝摇,满目俏丽绿景。 柏林下方,有一块长方形约半亩地的平台,是树碑立石园地,除种有稀疏的树木外,周边和中间有序地坚立着一块块用青石雕刻的石马、石羊、石猴和石碑。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戴民权为其父母所立之墓碑,是由国民党元老章炳麟、戴传贤、于右任提辞(正面)、撰文、书丹联手合成的,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碑石园”向北至戴湾河边,约5 O多亩开阔平原,全是密密麻麻的泡桐园林。夏季来临,桐林枝繁叶茂,遮天盖地,既是避暑的好去处,又是一道清新幽雅的风景线。 戴家坟园,位于张湾村北部,一条东西长岭的尽头,有人说,这里是块白虎宝地,戴民权是白虎星。他任师长后,在白虎身上垒砌了一道沉重的砖墙,压死了白虎,破坏了风水。所以,1 9 4 0年他还不到5 O岁,就在河南正阳袭击日军中,病逝于遂平县。戴民权逝世后,由几十辆军车护卫,送回半扎。柏木棺椁,用铜元(铜钱)和胶漆,全棺铺贴数层,以防漏水被盗。埋殡时,举行了隆重的殡葬仪式,葬于柏林祖坟。昔日威风壮观的戴家坟园,历经社会变改,如今除尚存几个墓冢外,其它景物已荡然无存。 十、三大元老戴公碑 戴民权,系国民党陆军中将三十九军副军长兼四十五师师长。于1 9 3 4年在汝州蟒川乡张湾村北坡其父母坟墓前立了碑。这通碑立于墓葬下方碑石园内。碑高2 O 0厘米,宽7 O厘米,厚2 5厘米。正面为章炳麟书题“戴公兴和暨德配太夫人程氏之墓道"。书体为小篆,遒劲而洒脱。碑阴为戴公兴和及夫人程氏的生平和公德。由吴兴戴传贤撰文,三原于右任书丹、偃师车二水刻石。书体为小草,笔力劲健飘逸,如龙蛇飞动、上下连贯、左右呼应、有奇有正、沉着潇洒。但令人惋惜的是碑阴右半部已被人平凿破坏。幸喜碑的边缘及两端破坏较轻,尚可辨认。 此碑,文物价值很高。该碑的书题者、撰文者和书丹者皆为国民党元老及国民党政府要员。章炳麟年长资深,是著名的近代革命家和思想家。字枚步,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 8 9 7年(清光绪2 3年)任《时务报》撰述。积极参加维新运动。1 9 0 4年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光复会,曾被推为会长。后被孙中山送到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民报》。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1 9 1 3年后,参加讨伐袁世凯运动。1 9 1 7年参加护法军军政府任秘书长。1 9 3 5年在苏州设章氏国学潮习会,以讲学为业。晚年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著书颇多,均列入《章氏丛书》和《章氏丛书三编》。 戴传贤,字季陶,号天仇,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投奔孙中山。1 9 2 4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 9 2 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任考试院院长。 于右任,原名伯循,陕西三原人。震旦学院肄业,早年加入同盟会。1 9 0 7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报》、《民生报》等,积极宣传革命。1 9 l 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靖国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党政府委员兼审计院长和监察院长。擅书法,是我国近代著名书法家。著有《右任诗书》等。 由三个国民党元老和国民党政府要员(国民党政府共设五大院: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审计院、考试院)联袂题书、撰文和书丹,珠联璧合,且又刻工精细,当为稀世珍品。 此碑,1 9 5 8年公社化后,被移至戴湾村生产队一牛院做了过门石。19 8 6年,汝州政协文史委员会,几经周折找到了此碑。经有关单位协调定案,由文化局出资3 0 0元,将碑抽出来,移交市博物馆保存。但未及时落实,一拖再拖。后由戴民权之子戴鸿伦从湖北随州市回乡探亲时,才将此碑购回,移至半扎戴家。1 9 9 9年,由汝州市文物管理所,将碑运至风穴寺,安放在夷园内。 十一、国民党中将戴民权 戴民权(1 8 91——1 9 4 O)又名戴正,字端甫,乳名银娃。蟒川乡半扎人(祖籍戴湾村张湾)。父亲早逝,母子相依为命,以驮卖煤为生。1 9 1 9年,他母亲病故,无钱埋藏,本村人木匠张钧送他一口棺材,才草草埋藏了母亲,他无依无靠,因生活所迫,投奔樊天柱杆子,闯荡天下。因打仗有勇有智,后被推为小头目。1 9 2 2年冬,戴随老洋人(张庆)部一起被直系军阀吴佩孚收编为河南游击第二支队,戴任排长,后被樊钟秀收编。1 9 2 3年,参加过广东讨伐陈炯明,营救孙中山出险的战斗。1 9 2 3年春,调往鹿邑,拓城一带。9月“老洋人,,哗变被击毙后,戴率部分人奔投李振亚部任连长。1 9 2 6年,回到家乡临汝,聚集五六百人,后与王运股杆子会合达数千人,声势浩大,连陷河南上蔡、正阳、沈丘及安徽的霍邱、阜阳一带。1 9 2 7年被驻在潢川的国民党军长任应歧收编为第三混成旅、戴任旅长,驻防淮滨、息县。1 9 2 8年,开往胶东讨伐张宗昌,后驻防德州。1 9 3 O年,蒋冯战起,戴民权所率部队改编为暂编第二十五师。1 9 3 1年,又编为第四十五师,戴任中将师长。驻防固始、潢川、光山、息县、商城、罗山等县。在这里曾屡次进犯大别山、向鄂、豫、皖苏区进攻。 戴在固始驻防期间,在南京、汉口设立办事处。派亲信游说于官僚、政客之间,以捞 取政治资本。对于当地富户、更是不留情面。清朝曾中状元又任两江总督的吴其睿家中(固始县)的古玩玉器、名人字画、宋版书籍等被他搜索一空。或赠送南京、武汉各大官僚、政客,或以罕见稀珍出卖于北京、上海,牟取暴利。又将搜刮之民财,在汝州置买田产,成了富豪之家。 抗日战争开始,国民党政府抽调四十五师一部,参加上海保卫战,因战斗激烈、精税损失殆尽。1 9 3 7年11月,调戴民权为三十九军副军长,因有职无权,他又在中央军事参议院搞了个参议名义。1 9 3 8年春,戴到洛阳谒见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的参谋长晏勋甫。为之说情后,程潜派戴民权为豫南游击司令,在潢川、固始一带招集旧部。1 9 31年11月,戴部向确山竹沟进攻,残害革命战士及其家属。1 9 4 O年驻信阳日军向北进犯,戴部在正阳袭击日军。因武器悬殊,被日军击溃。退到遂平一带,为田倚南收容。是年,病故于遂平县之横山。 戴民权在临汝没有恶迹。还办了不少慈善事业。1 932年损资三千元(硬币),兴办半扎民权小学。后又将5 0 0亩地(在宝丰五龙庙)、一盘水磨损赠给学校,用作经费开支。1 9 3 0年秋,天大旱,戴在半扎一带,发放粮食数万斤,以救济灾民。 注:任应岐~爱国将领~曾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和吉鸿昌一同就义时写下了“大丈夫有志不能申~有国不能救~痛哉!”的诤言。1 8 9 2年出生在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摘自《平顶山晚报》2 0 O 7年2月2 8日A 1 4版)。另《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l 9 6页至2 1 2页中曾提及吉鸿昌任应岐…… 十二、轶事趣闻话戴正 (一)访故友吓煞穷伙伴 戴民权,又名戴正。自幼家境贫寒,两间破瓦房,一亩。多虎狼爬地,母子二人,生活十分困苦,戴以驮卖煤为生。驴子又瘦叉小,驮不了多少煤,为了多卖煤,戴正总是身上背一袋煤,艰难地赶路。当时邻村半扎有个姓宁的穷人,也是驮卖煤的。两人就结伙搭邦,经常同去同回。姓宁的驴子较大,为了多卖煤,多挣钱,同样是驴驮人背。但他很刁滑,怕出力,又耍赖,不断把自己肩上背的煤袋子放在戴正的驴身上。把小驴压的吭哧吭哧喘不过气来。戴正很生气,坚决不依,可姓宁的死皮赖脸只管向前走。为此两人吵吵闹闹,推推翁翁。姓宁的个子大,戴正拗不过他,最后不欢而散,从此,他们分道扬镳,各走各路。 1 9 l 9年,戴正母亲去世后,(他孤身一个,无依无靠,便于1 9 2 0年外出当兵闯荡世界。由于他打仗勇敢、且有智有谋、官运亨通、青云直上。1 9 3 1年升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往一次回乡探亲时,很想和过去在家驮卖煤时的伙伴宁某见一面,叙谈别后之情。于是不带随从,便装前往。街坊邻居听说他要到宁家去,有人高兴地给宁家报了信,老宁一听,认为大事不好,这是老戴来报复我的,就急急忙忙跑到邻村躲避起来。当戴正到宁家后找不到人。但从宁家人的言语神情看出来,老宁可能有误会,有意躲起来不和他见面。停了几天,戴正听说宁已回到家里,便在一天晚上突然而至,来到宁家。这一下可把老宁吓坏了。他颤颤惊惊地说:“银娃老弟,过去我不算人,对不起你,你可别跟我一样呀!„„"戴正哈哈大笑说:“老兄呀,看你说到哪里去啦?我如果有意找你的事,不用我自己来,就把你拿下了。咱们过去都是穷朋友,老伙伴啦,多年没见,很一想念你,今天来是想找你叙叙家常,看你有没有啥困难„„”,老宁听罢,恍然大悟,心里一块沉重的石头放下了。 (二)送皮袄,姐夫羞尴尬 戴正,祖籍半扎村东一华里张湾村。家境贫困,父母早亡,无依无靠。1 9 2 0年秋,他决定离开家乡,出外闯天下。走前来到半扎唯一一的亲人姐家告别。姐姐听说他要出去, 心里很不好受,劝来劝去,挽留不住。临走时看他穿着单薄,就把丈夫的一件破棉袄送给弟弟说:“银娃,姐没啥给你,就把这件棉袄带上吧!冷的时候穿上„„”,戴正看了看,拿着棉袄走了。 姐姐刚把弟弟送走,不一会儿丈夫张某回来了。她主动地对他说:“刚才银娃来了,他要出去干事,我把你那件破棉袄给他了。”丈夫一听,二话没说,匆匆出了大门,一路小跑,向张湾方向追去。过了东大桥,追上了戴正。气嘘喘喘地说;“银娃,那棉袄你别拿走,我还要穿哩!”戴正扔下棉袄,愤愤而去。心想,人穷连亲戚都没有了。从此,他更下定决心,离开穷家,远走高飞。 十几年间,戴正在国民党军队,步步晋升,飞黄腾达,1 9 3 1年官至陆军中将四十五师师长。一次衣锦还乡,返里探亲。首先带着礼物,来到半扎姐家。姐姐惊喜不已,寒喧过后,戴正从包里取出一件狐肷皮袄,面带笑容地递给姐夫张某说:“你看看这件皮袄,比你那件破棉袄强不强?"姐夫即刻理解戴正话中有话,霎时面红耳赤,无比尴尬,好大时候说不出一句话来。 (三)弃车行,众孩童惊喜 戴正,汝州半扎人。他的祖籍张湾村有个村民叫李中林,曾以他童年时代的亲身经历给我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戴正升任国民党陆军四十五师师长后,有一次乘汽车从东路过来,回乡探亲。下来东坡,路过戴湾村,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汽车,感到十分惊奇。男女老少纷纷出来看汽车。(据《汝州志》载:戴民权乘汽车回乡,是汝州境内第一次进来的汽车)。戴正一到家乡,立即下车步行,汽车缓缓行进。车后面跟着一群小孩童看稀罕。戴正边走边和群众打招呼。走到张湾村,是戴正年轻时的老家。出来看汽车的人,给他说话的人更多。李中林自然也加入了小孩们的行列,和戴正一起跟着汽车慢慢向半扎走去。戴边走边和孩子们闲聊,问这问那。一直走到半扎东寨门外,戴正回头对着几十个儿童笑嘻嘻地说:“孩子们,不要送我啦!我到家了,你们都回去吧!"说罢让他的两个卫士,从汽车内取出一大袋铜元,往地上哗啦哗啦撒了一大片,到处滚的都是铜钱。小孩子们可慌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拾铜元。这时戴正坐上汽车进了半扎东门。 十三、古来军事要地 半扎在历史上不仅是晋粤交通要道,而且也是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据历史记载,从清代捻军起义到民国时期,这里设断过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洗礼。至今半扎的老年人还记得西寨门外有块田野,老百姓叫“杀人场’’。村北岭上和东大桥南岸,各有一片荒草坟地,叫“乱葬坟”。这些都是半扎古来独特地位的印痕。清同治五年(1 8 6 6年)秋,捻军首领张宗禹、牛老红率部千余人,驻守半扎寨等地,以半扎为根据地与清军对抗。清军两面夹击。攻占半扎后,把所俘捻军将领穆天顺、陈天元等在寨外斩杀。清末,白朗反清起义军,由宝丰转战半扎,短暂停留,败退到小屯,首领白朗战死于三山寨。 抗日战争时期,1 9 3 8至1 9 4 0年间,国民党一个工兵营进驻半扎,勘查地形,构筑备战工事。周围山坡田野,遍布战壕和碉堡,以备迎敌。j 9 4 4年春,国民党军某部,3 0 O多人驻守半扎。日军集结重兵攻击,摧毁东寨门楼。国军伤亡3 0多人,被迫撤退。村民李铁连、杨科等遭抢杀。临汝沧陷后,土匪汉奸马安良、刘殿宽等勾结日军多次窜到半扎,抢奸烧杀、惨不忍睹,激起民众的强烈反抗。 解放后,1 9 4 8年春,解放军在半扎围堵土匪3 0 O多人,除训令其改恶从善外,并将顽固不化的孙凹斗、齐海云、王鹏云、王祥等8名匪首,予以处决。解放军南下后,县独立团驻守半扎,继续开展剿匪反霸活动。1 9 7 1至1 9 7 8年,解放军多次在半扎一带进行军事演习,其指挥机关设在原国民党中将戴民权官邸。 附录:日军侵扰半扎罪证 下文摘自临汝县党史办《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是1 9 4 4年临汝沦陷时,日军侵拢半扎一带的作战报告的译文,也是日军疯狂讲犯临汝地区的自供状。 原文:译稿 1号作战之一,河南会战 (上)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著 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 译 5月9日(1 9 4 4)作战经过概况。- „„同时指挥部队消灭半扎、大营附近的重庆第十军。 第三十七师团的情况(半扎附近的战斗),师团主力(二大队)于 9日凌晨5时许进抵大刺湾(临汝西南9公里)附近后,7时3 0分,收到飞机通报称“半扎有重庆军的约3 0 0人”。师团长野中将立即下令攻打半扎,并督促从后面赶来的皆滕部队,降野大队也急速前进,然而重庆军此时正陆续向西方伊阳方面撤退。估计半扎附近所见敌军当为其侧卫部队。步兵第2 2 5联队第二中队(队长阿部猛中尉)一面追击约2 0 0 0名重庆军。一面向半扎北面高地前进,该敌为重庆军第8 5军的一部分。联队第三大队(队长久保田实大尉)也发现有重庆军约2 0 0 0人向西北前进,当即予以痛击。但是敌军确有师团前面从容向西撤退。据师团的战斗译报所载:“眼前看到敌军大纵队正在逃跑„„。师团战斗司令所于1 8时3 0分,到达半扎,皆滕部队拟由大营东方商洒务进入大营„„’’。 第3 7团9日于半扎(临汝南1 5公里)附近搜索,歼灭残敌,对向西方败走的有力敌军,以两个追击队向伊阳方向急追。同时主力部队正在半扎附近集结中。 十四、红色党支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国民党占领区,一个中共党支部在半扎民权小学,悄然诞生了。这是当时临汝县仅有的半扎、焦村、留王店、庙下街四个地下党支部之一。由此追根求源,民权小学在党的历史上曾写下光辉的一页。 民权小学由来已久,早在(1 9 3 4年国民党第四十五师师长戴民权,慷慨捐资三千大洋(硬币),把半扎关帝庙内破烂不堪的小学扩建为“临汝县半扎镇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校院宽阔整洁、教室窗明几净,教学设备完善,组织纪律严明。学校实行聘任制:校董会聘校长,校长聘教师,一年一聘,优留劣汰。从建校到本地解放,先后聘任德才兼备的郭芝庭(安阳高中)、张化文(开封师范)、裴国栋(淮阳师范)、樊创开(棉花中专)等5位领导能力较强的校长。所聘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教法得当,多年来确保教学质量全县一流。 1 9 3 9年2月,中共临汝县委建立后,县委委员王朝栋,受党的委派,到半扎民权小学任教。王一边教学、一边举办失学儿童识字班、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组织歌咏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积极发展党员。短短几个月发展了武清理、樊长祥、樊长禄、张化连、王东营等5名学生入党。同年6月,建立了中共半扎支部。从此以后,这里的教师队伍,有了质的变化。诸如胡振中、李小龙(汝阳人)、武清理、樊长祥等进步教师,层出不穷。除积极教好书外,还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民、讲公德等进步思想教育。如此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给半扎这块教育阵地,奠定了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世世代代人才辈出。1 9 4 7年,临汝解放时,就有2 0多名半扎青年学生,走出校门,投入革命队伍,南征(北战,建功创业,现在他们已是党、政、军各界的老革命了。 十五、古今人物简介(半扎籍) 樊光明 樊光明,清大学士,乾隆乙亥(1 7 7 9年),在半扎关帝庙前建戏楼一座。 张德老 张德老,清登士郎(九品),乡绅,同治年间主持筹建半扎街石头寨。 。 秀才榜 清代秀才:樊三同、樊传诗、樊鹏飞、郭登营、武永年。 武永年 武永年,字松龄,男,生于1 8 8 4年。幼年读儒学诗书。后在临汝师范讲习所毕业,清秀才。学识渊博,通晓古文、酷爱教育事业。青年时代,四方学校争相招聘。曾在临、鲁、宝等地任教。讲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德高望重。1 9 2 7年各地毁庙宇办学堂,式挺身而出,在半扎关帝庙首创半扎镇公立初级小学,亲任校长。1 9 3 0年至1 9 3 7年,受聘在国民党四十五师任秘书。返里后,仍到半扎民权小学任教,至解放后双眼失明。先生数十年来培养的学生,数以千百计,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不少人成为我党、政、军、教各界的骨干力量。不幸于1 9 5 8年辞世,享年7 4岁(详见蟒川乡志)。 戴鸿超 戴鸿超,男,生于1 9 2 9年,幼年在民权小学上学,后考入临汝县十中、开封高中、上海大夏大学。1 9 4 8年秋,随本校同学到美国继续深造。1 9 5 3年,在密西根州一大学毕业。翌年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授,主要研究国际政治与经济。 戴长江 戴长江,男,生于1 9 2 6年。幼年在民权小学上学,后到开封读中学,在校参加人民解放军,后又考入天津大学,毕业后到齐齐哈尔工作,6 0年代调西安,任航空工业设计高级工程师,参与飞机研制工作,2 0 0 6年在西安病逝,享年8 0岁。 贾长伦 贾长伦,男,生于1 9 3 1年。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1 9 4 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中共党员,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军作战处长。转地方后,任河南省委办公厅政治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省纺织厅纪检书记等职。 王金水 王金水,男,生于1 9 3 1年。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1 9 5 1 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临汝县政府副科长、科长、县直党委书记、团县委书记、县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县工业办公室主任、县经委党委书记、兼主任、常务副市长等职。 张 宏 张宏,男,1 9 3 6年生。中共党员,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1 9 5 2年考入临汝一中,1 9 5 5年7月考入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1 9 5 8年军校毕业后,分配到西藏军区工作。历任重炮连排长、团作战参谋,军分区炮兵参谋,军务动员科长,团参谋长,定曰县人武部长、兼县委副书记等职。曾多次参加西藏平叛战役,被评为“五好”干部。1 9 7 6年2月转回临汝工作。历任县委常委、县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县高中党组书记、财贸部长,豫西拖拉机厂党委副书记、临汝县委组织部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等职。 樊长奇 樊长奇,男,生于1 9 3 2年。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1 9 4 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中共党员。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转地方后,在洛阳白马寺正骨学院任党委副书记等职。 樊长红 樊长红,男,出生于1 9 3 3年1 O月。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1 9 4 7年11月,参加人民解放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在历次战役中屡建奇勋。转地方后,曾任云南省临沧县县长等职。 郭言志 郭言志,男,生于1 9 3 1年。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1 9 4 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湖南洞口县政府财政科长、邵阳地区公安处长、湖南公安厅西湖农场工业厂长、党总支书记、湖南省公安厅科长、兵器工业部华南光学仪器厂工会副主席等职。 温士俊 温士俊,男,生于1 9 3 1年。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1 9 4 7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历任许昌地委秘书、公安处副处长、交通局纪检书记等职。 梁德宏 梁德宏,男,生于1 93 6年,幼年在民权小学读书。后在临汝一中,洛阳高中上学。1 9 6 3年考入河南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许昌市人民医院工作,事业有成。现为许昌市保健委员会著名专家,许昌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医学分会委员,许昌市中心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曾任许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等职。 王 庚 王庚,男,生于1 9 4 9年,幼年在半扎小学读书。后在临汝五中、一高上学。7 0年代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崔宏志 崔宏志,男,生于l 9 6 4年,幼年在半扎小学读书,后在郑州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博士后学位。 戴民权 戴民权,(又名戴正)字端甫,乳名银娃。国民党陆军中将,第三十九军副军长兼四十五师师长。1 9 3 1年戴驻防固始、潢川、光山、息县等县,曾屡次进犯大别山,向鄂、豫、皖苏区进攻。在本地办了一些慈善事业。1 9 3 2年捐资兴办半扎民权小学,后又将5 O 0亩地(在宝丰五龙庙)捐给学校作经费。1 9 3 6年秋天大旱,戴在半扎发放粮食数万斤,以救济灾民。抗曰战争时期,1 9 4 O年在遂平县逝世。(详见《汝州市志》) 注:《大河文摘报》2 008年6月2 6日,7月2日“人物春秋"版,小标题为“迟到的褒扬令"内刊载:“„„。又如戴民权,1 9 4 0年5月,在河南遂平县与日军作战牺牲。2 9年后,即1 9 6 9年9月1,8日,其家属才得到蒋颁发的褒扬令”。 戴智仁 戴智仁,又名戴留,男,青年时期曾在冯玉祥部下当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投奔戴民权,在国民党第四十五师任团长。 十六、风水宝地传奇 (一)南蛮子盗宝 半扎西寨门外北侧,有一片片天然连山石,其中有两块露出地面的石头,形态十分奇异,一块酷似蝎子,爬行翘尾;一块酷似蛤蟆,蜷足张嘴,过路行人,无不驻足欣赏。半扎人称之为金蝎子、金蛤蟆,是半扎的珍奇宝物。可叹的是这两个宝物的脊背上,不知什么时候各凿了一个碗口大的石洞,据说是被南蛮子把宝器盗走了。 (二)万泉河上水簸箕 当今半扎的老年人都会清晰地记得:过去南门外的万泉河上有这样习以为常的趣事。每当晚上夜深人静时,可以听见河道里不时发出一阵阵像高山瀑布一样,哗一哗一有节凑的,时断时续的响声。即是一里外的邻村人都可以听到,让人感到稀奇惊讶!可是一到白天,这种奇异的现象却消声匿迹了。有人说,这是天下少见的水簸箕,还有人说这是半扎可贵的地气风水。 (三)龙嘴水的故事 半扎万泉河上游南崖上,有个用青石精雕细刻的龙头,有鼻子、有眼,活像一个老龙 王。从它的嘴里吐出的一股清泉,冬暖夏凉,甘甜可口,既卫生又健脑。据说山西有一王姓商人,清光绪年间,曾在半扎开过商店,居住多年,喝龙嘴水上了瘾。晚年回山西老家后,还念念不忘,常常让路过半扎的乡邻,给他带点龙嘴水。有一次他的儿子到外地去,正好也要路过半扎,他再三嘱咐,一定要带点龙嘴水。可儿子因事忙,竟把此事忘了,就在洛阳龙门带回一壶井水。他喝了两口后,怒气冲天,大骂儿子不孝。为啥?水的味道不一样啊!假的。儿子只好实话实说。就因此事,在日后分割财产时,硬让他这个儿子吃了大亏。 (四)神秘的老猫洞 半扎东大桥东边不远的南崖上,有一个钟乳石洞,人称老猫洞,洞口顶部尽是狼牙般的石锥。进入洞内,有几个极不规则的石窟窿。纵身向上攀登,有一个仅能容一人爬过的石通道。洞内地形复杂多变。弯弯曲曲、高低错落,坎坷狭窄。有处要手足爬行,有处要低头猫腰,有处可直身慢进。好长时间,才可到达三里外田河村蟒河北岸的出口。这个出口也是钟乳石洞,半扎人称它为南老猫洞。两个老猫洞遥遥相通,但无人从洞中全程进出。据说过去有一年夏季,暴雨倾盆,万泉河上洪水滚滚而下,水面上漂浮的树叶、杂草等,冲入老猫洞内。此时,有人发现,这些黄水和杂物从田河村老猫洞口涌流出来。 回忆四十年代一个春季的星期天,我们小学5个同学一起,出于好奇心,手执蜡烛,试探着钻进了老猫洞。几分钟后,我和一个同学掉了队,误入岔道,走进死角,便退出洞口。其它几个同学仍在摸索前进。约十几分钟后,他们带着满身泥土爬出了洞口。惊喜地说:“洞内阴森森的,我们艰难地爬爬走走,边探边行。突然看到前面有个大水潭,怕有怪物,就急忙拨马而回„„" (五)上水石的奥妙 半扎东大桥南侧的崖头上和田野里,埋藏着大面积的生物化石。挖掘一块,放在浅水中,水分便会即速上升,渗透整体。当地民众称之为上水石。这些化石上面,请晰地印有一些树枝、树叶和鸟毛兽骨等多种生物的痕迹。据说在古代这里曾是深山老林,飞禽走兽栖居之地。由于地层变动,生物压在地下,久而久之,变成了化石,这种质地特殊的化石,不仅可以用来制做多种形态的器物、假山,种上绿色植物等,供人观赏,还可用这种细土,打成墙体,经久耐用。这里樊家水磨一宅院,就是用此土打的围墙,历经2 0 O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依然完好无损,高高矗立。 (六)蒋姑庙的由来 半扎北寨墙外有个蒋姑庙。据说古代半扎北门外不远处,有一个打擂比武场。年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英豪侠客,身带枪、刀、剑、戟到此比武。可谁也比不过蒋姑山上来的蒋姑娘,她成了擂主。有一年,半扎东边张湾村有个号称肖总兵的武官,由京城返乡探亲。闻听蒋女如此厉害,想去看个究竟。到了比武场,正巧有一个武士从蒋姑娘那里败下阵来。只见姑娘飒爽英姿,气魄不凡,环视四周,招手高喊:“敢请高手、进场应战比武!”话音刚落,肖总兵手执二尺多宽大刀,从容出阵。不到三个回合,不慎失手,误伤了蒋姑娘,他十分内疚,后悔莫及。事后,半扎人出于尊崇敬仰之情,为其建一小庙,后人称之为“蒋姑庙"。 十七、半扎街新貌 当今的半扎,地覆天翻今胜昔,全村处处换新颜。古道上骆驼商队已无踪无影,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农林大发展,景观大改变。请看,田间机井遍布,灌溉渠道纵横;两河哗哗流水,堤岸杨柳垂青;坡上坡下,林茂粮丰;农业机械种、管、收,地里不见老耕牛;千年皇粮已全免,种地还领补贴钱;柿子、桃、梨千余亩,水果累累挂满树;8月初9柿子节(自定),订购果商八方来;两个村子两小学,书声朗朗育新苗;文化大院早建立,活动设施配齐全;家家盖新房,户户增收多;街道铺成水泥路,夜晚路灯雪亮明;半扎客车到门 前,进城外出不作难。半扎人兴奋地说,现在生活富裕了,交通方便了,人心舒畅了! 此外,2 0 0 7年,多家媒体对半扎被定为“古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消息报道后,村民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经多方筹资,已毁的关帝庙正在动工重建,其它古典文物,已弓l起民众高度重视,积极予以保护并酌情恢复。盛世的半扎村民,在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富民政策指引下,正意气风发,昂首阔步奔向小康之路。 十八、传统民间习俗 1、过大年:农历正月初一日,叫“大年节”,为一年之始。是老百姓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小孩子们可乐啦。这里有首民谣: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换新服;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花(对联);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包扁食;大年初一,磕头作揖。 2、小年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说是过小年。家家都要炕“火烧”馍。晚上点燃蜡烛、摆供品、烧香纸“祭灶爷"。并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保护全家平安„„”。这天还要在诸神牌位前焚香烧纸,燃放鞭炮,叫“安神”,以示过年的开始。 3、二月二日上坟(扫墓):农历二月二日,在半扎一带,家家户户备供品,白纸条(或黄、红)鞭炮等,到祖坟上祭奠,悼念已故祖辈亲人,叫“上坟"。 4、祭鬼节:农历十月一日,也称“鬼节”。家家炸油馍,备“五色纸”,到坟上烧纸祭祀,名日为祖先送寒衣。晚上还要到大门前或十字路口烧纸送穷鬼。 5、古刹会:半扎农历二月二日和四月十二日,两次古刹大全。如果会上有戏曲演唱,一般会期三天。否则,为一天。届时十里八乡的人们都要携儿带女,来这里赶会,买卖东西、看戏。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6、坑黑布:半扎东寨门外,北侧不远处,有个长方形的大污泥坑。坑底污泥很厚。在民国年间,半扎和附近的村民,每年春秋季节常到此坑染黑布。办法是:把事前用橡壳和石榴皮等熬成的黑水和染好的蓝布,带到坑边。再把坑里的污泥用大勺子挖到岸上。先把蓝布放在盛黑水的盆子里,揉搓一阵子,而后放到污泥堆里,用力揉搓一会儿。之后,用长杆子把带着污泥的布料扔到污泥坑里,用力左右摆动,待到把布上的污泥摆净后,再放到黑水盆里揉搓。如此方法,经过多次反复操作几遍后,就会把蓝布坑染的乌黑发亮,这种办法叫“坑布”。 7、订婚:当时男女订婚,全凭“媒妁之言0,父母之命",儿女不能违抗。女方许亲后,由男方择定吉曰,让媒人送去“四样礼”等,再交换男女庚贴,也叫“打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这样就算定下了亲事。 8、结婚:先由男方选定吉日,女方同意后,男方一般用一乘轿娶亲,富户用二乘、三乘不等。新娘不管啥季节都要穿红棉衣、绿鞋、云肩、头戴风寇。用椅子抬着入轿。由舅父、叔伯、兄长等护送,叫“送客"。一路鼓乐吹奏,贴“花红盖之”路贴,燃放爆竹等,花轿到家后,经过撒喜钱、过盛子、点烧干草把、男女拜天地、入洞房、上头等程序。入夜,有人填装枕头,晚辈闹房等。当天中午男方摆洒席宴请亲朋。 9、送扇子:结婚第二年的农历5月份,女方家要给男方送去油馍、衣服、扇子等物。随后,男方同样要备些油馍、粽子等礼物,回送女方家。 10、民谣“打死媳妇唱二簧’’: 民国年间,半扎街有一大户人家,用铁钉扎死了媳妇,其娘家不依不饶。遂有民谣 曰:半扎街三里长,打死媳妇唱二簧,唱了二簧还不依,蟒川街里请响器(唢呐);玩了响器还不依,又请东寺老春吉(和尚);祷告以后还不依,他爹守灵穿孝衣;穿上孝衣还不依,赔钱拳脚踢。 樊创制整编 樊创权封面设计 2010
/
本文档为【古道重镇半扎寨(汝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