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2019-04-21 50页 doc 116KB 2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更多内容访问 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言 一、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交通概况(附地理位置图) 实习区位于江山市郊,属浙江省衢州地区管辖。填图区在西郊,离城区2 km,东径118 °33ˊ45ˊ—118°38ˊ20ˊ,北纬 28°43ˊ6ˊ—28°45ˊ50ˊ。江山有浙赣铁路直达杭州、 南昌,与闽北、皖南有公路相连。实习区有公路直通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图1-1、封底)。 江山交通位置图 二、 实习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 实习区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势走向北东,蚱蜢山、江山岗一带的山前地带,山丘呈北西延展...
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更多内容访问 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 第一章 绪言 一、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交通概况(附地理位置图) 实习区位于江山市郊,属浙江省衢州地区管辖。填图区在西郊,离城区2 km,东径118 °33ˊ45ˊ—118°38ˊ20ˊ,北纬 28°43ˊ6ˊ—28°45ˊ50ˊ。江山有浙赣铁路直达杭州、 南昌,与闽北、皖南有公路相连。实习区有公路直通市内,交通十分方便(图1-1、封底)。 江山交通位置图 二、 实习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概况 实习区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山势走向北东,蚱蜢山、江山岗一带的山前地带,山丘呈北西延展(见封底)。区内较高的山峰有老虎山(279m),西山高地(272.2m),方家山(209.0m), 龙王山(204.0m),区内最低海拔80.0m。切割深度最大150m,一般50 m—70m。区内水系 主要为江山港,河面度200m,水深最大为2.8m,一般小于1m。流向北东,向北东注入钱塘 江。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8-9 月份可因干旱出现暂时性断流。 实习区属亚热带温暖潮湿气候,具海洋型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18℃,8—9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36℃,最高可达40℃;1—2 月份气温最低,平均1℃--2℃。年降雨量1800 mm—2000mm,3—4 月为梅雨季节,4 月份开始出现雷阵雨。年蒸发量700 mm—800mm。 江山一带农业以水稻为主,工业以水泥工业为支柱,食品、针织等小型厂矿较多。近年经济发展较快。 三、实习区地质调查简史 浙江江山地区地质研究开展较早,过去多以生物地层研究为主。1869 年德国的李希霍芬, 1911—1917 年日本地质学者先后来本区进行地质调查。1927 年刘季辰、赵亚曾到本区进行矿产调查研究时,对地层作了初步划分,著有“浙江西部之地质”一文,有一定参考价值。 1951 年盛莘夫在“浙江之地质”一文中,对本区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划分,首次肯定本区有寒武系存在。1955 年卢衍豪、穆恩之,候祜堂、张日东、刘弟墉等发表“浙西古生代地层新见”一文,对本区古生代(尤其是早古生代)地层作了系统的划分,是本区地层研究的重大进步,其划分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1959 年全国地层会议在浙西召开地层现场会议,由刘鸿允、卢衍豪、李星学、顾知微等人对浙西各纪地层作了全面总结,奠定了本区地层研究的基础。1959—1965 年北京地质学院和浙江省区测队先后在本区进行1:20 万区域地质测量,对本区的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此外,李捷、张文佑(1937)对煤田构造的研究,候祜堂(1959)对奥陶介形类的研究,穆恩之、李积金(1958)、葛梅钰(1964)、朱敏达(1965)、穆恩之(1984)、肖承协(1987)对笔石的研究,张日东(1964)对头足类的研究,李蔚浓(1965)Arthricocephalus (节头虫)的发现、卢衍豪等(1965、1983、1985)对三叶虫的研究、赵修祜等(1986)对石炭纪植物群的研究,岳昭等(1989)小壳动物群的发现,卢衍豪等(1984)对寒武—奥陶系界线的研究、鞠天吟(1989)对浙江寒武纪地层研究等,均使本区的生物地层研究日趋深入。 1965 年抚州地质专科学校(东华理工学院前身)在江山建立实习基地。之后经过30 多 年来地学类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江山的地质构造特征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78 年张敬礼、韩乃仁、李罗照、金玉书等在“浙江江山古生代地层的几点新认识”一文中,对江山震旦纪及古生代地层补充了大量新资料,对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出了新的见解。1980 年李罗照、韩乃仁等在江山及其邻近地区采获大量三分贝科化石,发表了“浙西奥陶纪三分贝科腕足动物化石的新材料”一文,补充描述了许多新的属种,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1983 年韩乃仁发表了“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印渚埠组几个三叶虫化石”及“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发现肿笔石Oncograptus”等文章,丰富了对下奥陶统的生物组合的认识。1984 年韩乃仁、李罗照、金玉书在“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宁国组的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宁国组底部存在灰岩透镜体。1986年林天瑞(南京大学)、韩乃仁描述了砚瓦山组的三叶虫化石。1987 年韩乃仁、金玉书发表“浙江江山西山地层地质问题”,提出西山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倒转背斜。值得指出的是,1976年我院师生在江山碓边发现的寒武系剖面。经我院与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已成为我国东南区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1985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江山碓边建立寒武—奥陶系界线地质保护区。1988—1990 年我院根据教学工作需要,组建了江山基地建设小组,对江山实习区的地层、沉积岩及沉积相、构造、变质岩及岩浆岩等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两年野外和室内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对江山历年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研究,采获了比较系统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并在元素地层学方面作了初步尝试;(2)在江山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志棠期的河流相、长坞期的浊积相和藕塘底期的混合沉积序列的确定,对认识浙西沉积环境及其大地构造背景有重要意义;(3)对江山的构造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籍助于节理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恢复古构造应力场;(4)从沉积—大地构造学出发,研究了浙西、皖南的大地构造环境演化,对认识华夏古陆的构造古地理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课题组在《矿物岩石》、《岩相古地理》、《地层学杂志》、《浙江地质》、《华东地质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一系列论文,从而使江山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江山实习基地建设”1990年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 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2002 年,江山实习基地的新一轮建设列入了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核工业重点学 科“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地质工程”的建设内容之一。为适应1:5万区调填图新方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在总结以往成果的基础上,对实习内容和实习方法进行了补充和修改。本次基地建设的主要成果包括:(1)根据现代地层学理论和1:5 万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重新厘定了江山的岩石地层单位,从理论和实际界定上恢复了该区“组”的本来面目;(2)研究了江山实习区各地层单位和构造形变的遥感影像特征;(3)对江山土地资源、旅游地学资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调查,从地形—岩石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土地自然类型划分新方案;(4)研究了1:5__万区调填图方法在教学实习中的应用,摸索出一套实习教学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四、实习任务、内容、起止时间、实习队编制、指导教师、完成工作量情况,如填 图面积、实测剖面长度、观察路线(条、点)数、样品及标本数量等。 第二章 地层 一、实习区地层区划、地层发育概况 按中国岩石地层区划,江山地区属华南地层大区,实习区主要位于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 分区江山-临安地层小区内。实习区内前震旦系、白垩系出露零星,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分布,层序齐全,化石丰富。 由于受传统地层学理论和原则的束缚,江山地区以往的地层单位——“组”都赋予了特 定的时代含义,用化石资料引伸出的年代地层概念来限制或肢解组,严重混淆了两种地层单 位的概念。因此,根据现代地层学理论重新厘定该区岩石地层单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应当考虑宏观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区域稳定性。就其时代而言, 普遍具有横向穿时性,纵向跨时性。根据这一原则,将江山实习区岩石地层厘定出了1 个群 (未分组)、16 个组(表1-1)。它们的野外直观标志(主要岩性、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生态特征)、沉积相类型及三种地层单位的对比关系分别列于附录1 和表1-2 ,各组常见化石见化石图版(附录2)。在上述 17 个岩石地层单位中,有12 个维持原来的地理专名及顶底界。它们符合岩石地层单位含义。有4 个组是经过修改厘定的,其中2 个组为本文另建立的新组,另2 个组保留原名称,但对底界或顶界作了修改,赋予了特定的岩性、岩相含义。 (1)按地层名称优先权原则,印渚埠组和胡乐组沿用原名,但按岩石地层单位含义修改 了其界限。朱庭祜(1924)在桐庐印渚埠创“印渚埠系”,原意相当于下古生界。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1963)称“印渚埠页岩”、“印渚埠组”,时代属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及阿仑尼克期早时。嗣后,卢衍豪等(1980,1985)又详细研究了江山碓边寒武—奥陶系界线及其附近的化石带,严格规定了“印渚埠组”底界,位于Lotagnostus hedini 带与Hysterolenus asiaticus带之间。此后所称“印渚埠组”即是这一概念。很显然,它带有年代地层的含义。实际上,“印渚埠组”下部与寒武系“西阳山组”岩性、岩相一致,为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灰岩夹泥灰岩、钙质页岩,属台地相。它们之间的界线是按照化石分带划分的,在野外宏观上无法确定,因而不符合岩石地层界线层型要求。本文将印渚埠组底界上移到大量出现黄绿色 页岩处。界线之上不夹稳定的灰岩层,仅偶见断续分布的泥灰岩瘤,与下伏碓边组岩性分界 线清楚。印渚埠组顶部为灰紫色页岩与灰黄色页岩互层,与上覆宁国页岩(灰黑色笔石页岩 偶夹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分界明显。这一界线与原“印渚埠组”顶界一致。 5 表1-1 江山地区岩石地层单位一览表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名 称 符 号 厚 度(m) 相当于原地层单位 衢江群 K2Q ~** 丁家山组P1d > 70 ~ 茅口组(老虎山) 栖霞组 石头山组* C2—P1s 267.2 船山组 藕塘底组 C2o 347.4 ~ 上段C2 2o 195.4 下段C2 1o 152.0 叶家塘组C1y 104.0 ~ 长坞组O3c 320.0 ~ 黄泥岗组O3h 22.4 ~ 砚瓦山组O2y 155.2 ~ 胡乐组* O1—2h 29.8 胡乐组 牛上组 宁国组 O1n 40.6 ~ 印渚埠组* O1y 57.9 印渚埠组上部 印渚埠组下部 西阳山组 华严寺组 杨柳岗组 碓边组* ∈1—O1 d 329.9 大陈岭组 荷塘组 ∈1 h 19.1 ~ 西峰寺组Z2x 157.3 ~ 上段Z2 2x 79.2 下段Z2 1x 78.1 雷公坞组Z1l 9.6 ~ 志棠组Z1z 702.1 ~ 上段Z1 2z 392.8 下段Z1 1z 309.3 上墅组Pt3s ~ * 经过修订界线修改了的组;** 原地层单位与现今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和界线一致。 胡乐组岩性为黑色页岩夹黑灰色硅质岩、粉砂岩。该组包括了原“牛上组”、“胡乐组”。 许杰(1934)在安徽宁国县胡乐司所创“宁国页岩”、“胡乐页岩”,由卢衍豪、穆恩之等(1955)引用于本区。韩乃仁等(1984)对江山“宁国组”的底界及岩性作了进一步修正。盛莘夫(1963,1974)根据于潜牛上剖面笔石带研究,将原“宁国页岩”上部产兰维恩期Amplexograptusconfertus 带和 Pterograptus elegans 带的地层划出称“牛上组”,归于中奥陶统。但这两个笔石带的时代归属目前尚有争议,我院实习队和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区调队仍将其划为早奥陶世。故“牛上组”一词在公开文献中未见采用。“牛上组”岩性特征明显且分布稳定,在浙西、皖南、赣东北均为灰黑色薄层状硅质岩、页岩。因此,笔者认为,从岩石地层学角度来看,将“牛上组”从原“宁国组”中划出来是必要的。本文的宁国组即采用盛莘夫(1974)的划分界限。又鉴于“牛上组”一词并未正式采用,故将岩性岩相特征一致,野外难以区分的“牛上组”、“胡乐组”合并为胡乐组。 6 表1-2 江山地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与对比 年 代 地 层 阶 岩石地 层 生物带或重要化石 中国 西欧 统 系 衢江群 上统白垩系 丁家山 组 Parafusulina 带 (3)Neoschwagerina 带 Cancellina 带 茅口阶 萨克森阶 Saxonian 栖霞阶 奥图阶 Autunian 下统二叠系 石头山 组 (2)Nankinella 带 (1)Sphaeroschwagerina 带 Triticites 带马平阶 斯蒂芬阶 Stephanian 维斯发阶 藕塘底Westphalian 组 蜓:Fusulina pseudobocki , Profusulinella convoluta , Pseudostaffella ozawai. 腕足类:Wellerella delieatula , Choristites abaormalis 珊瑚:Caninia SP. 威宁阶 纳缪尔阶 Namurian 上统 叶家塘 组 植物: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lus , Neuropteris gigantea , Rhodeopteridium SP. 大塘阶 韦宪阶 Visean 下统 石炭系 长坞组 笔石:Dicellograptus cf. complanatus, Orthograptus truncatus 三叶虫:Dalmanites SP. 腕足类:Kassinella SP. , Trimruellina SP. , Leptellina SP. 五峰阶 黄泥岗 组Nankinolithus nankinensis 动物群石口阶 阿什极阶 Ashgillian 上统 砚瓦山 组Sinoceras chinense 动物群瀚江阶 卡拉道阶 胡乐阶Caradocian 兰 代 洛 阶 Llandeilian 中统 胡乐组 (2)Dicranograptus sinensis 带 Nemagraptus gracilis 带 Glossograptus hincksii 带 (1) Pterograptus elegans 带 Amplexograptus confertus 带兰维恩阶 Llanvirnian 宁国组 Glyptograptus austrodenlatus 带 Cardiograptus amplus 带 Azygograptus suecicus 带 印渚埠 组Asaphopsis—Birmanites 带 宁国阶 阿仑尼克阶 Arenigian 下统 奥陶系 7 续表1-2 年代 地 层 阶 岩石地 层 生物带或重要化石 中国 苏联 统 系 新厂阶 特马豆克阶 ( 西欧) Tremadocian 下统奥陶系 凤山阶 席德廷阶 Shidertinian 长山阶 崮山阶 Tuorian 上统 张夏阶 Mayan 徐庄阶 毛庄阶 Amgian 中统 龙王庙 阶 勒 拿 阶 Lenian 碓边组 (5)Adelograptus—Clonograptus 带 Staurograptus dichotomus 带 Hysterolenus asiaticus 带 (4) Lotagnostus hedini 带 Acaroceras endogastrum带 Lotagnostus punctatus 带 (3)Pseudoglyptagnostus clavatus 带 Erixanium 带 Proceratopyge fenhwangensis 带 Glyptagnostus reticulatus 带 Glyptagnostus stolidotus 带 (2)Lejopyge sinensis 带 Lejopyge armata 带 Pseudophalacroma triangulus 带 Ptychagnostus atavus 带 Triplagnostus gibbus 带 (1) Arthricocephalus—Changaspis 带 波 托 马 阶 Botomian 沧浪铺 阶 阿特达板阶 筇竹寺Atdabanian 阶 荷塘组 Shabaella 带 Hunanocephalus 带 Anabarites trisulcatus 带 梅树村 阶 托 莫 特 阶 Tommotian 下统 寒武系 西峰寺 组 微古生物:Protosphaeridium SP. , Brocholaminaria SP. , Leiosphaeridia SP. 叠层石:Baicalia baical , Conophyton SP. 上统 雷公坞 组 志棠组 下统 震旦系 上墅组 上元古宇 (2)碓边组和石头山组是经过修订而新建的组。李蔚禾农等(1965)在江山大陈“中寒 武统杨柳岗灰岩”底部采获时代属早寒武世的Arthricocephalus 而另建“大陈岭组”。故本区寒武系灰岩以往划分为“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华严寺组”、“西阳山组”四个地层单位。上述各“组”之界限不是以岩石特征为基础划分的,而是根据生物地层特征变化而确定的年代地层界线。因此,这不能作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组界。本文将上述四个“组”及原“印渚埠组”下部一整套岩性一致的地层合称为碓边组。其底界为原“大陈岭组”底界,顶界(与上覆印渚埠组页岩的界线)如前所述。本区的“栖霞组”和“船山组”与宁镇地区相比有很大差别。“栖霞组”厚度小,分不出明显的岩性段;“船山组”厚度比宁镇一带厚得多,核形石(俗称“船山球”)仅在中部偶见,含较多黑色燧石团块,与“栖霞组”无甚区别。李罗照、韩乃仁(1977)根据蜓化石在江山老虎山“栖霞组”之上划分出茅口期灰岩,认为它与丁家山组是同期异相沉积。上述三套灰岩之岩性特征极为相似,在宏观上无法区分,故合并成石头山灰岩,代表本区石灰、二叠系灰岩。 (3)本书将分布于区内老虎山、西山一带的白垩纪红层统称为衢江群(原名)。之所以 这样处理,是因为在不宜详细划分成许多组或避免使用某些含义不清的组名时,并组为群可 提供一种简化地层划分的有效办法。金衢盆地的巨厚红层,各种划分与命名方案之间争论不 休。其实,按照化石内容建立组,实质上容易混淆组的概念。另一方面,这套河湖相红色碎 屑岩,横向变化复杂,单个剖面上的粒度变化并无区域延伸规律。因而不宜细分成组。 (4)卢衍豪等(1955)在江山藕塘底村东建立的“藕塘底层”系指“长坞页岩”之上、 “船山石灰岩”之下的砂岩、页岩夹石灰岩透镜体。李星学等(1963)所称的“藕塘底群” 含义则更广。这两个地层单位相当于本区的叶家塘组和藕塘底组。按地层指南规定,组的地 理专名不能与层、群的地理专名相同,故藕塘底组一词是不妥当的。但考虑到“藕塘底层”、 “藕塘底群”等名称早已废弃,且藕塘底组专指以海相为主的碎屑岩夹灰岩部分,因而,本 文沿用了藕塘底组名称,不另取名,以免词多易乱。叶家塘组为陆相沉积,顶部紫色薄层状 泥质粉砂岩具有区域稳定性,以此容易确定藕塘底组底界。藕塘底组与“黄龙灰岩”岩性岩 相特征迥然不同,它广泛分布于浙江江山、兰溪、江西铅山、广丰一带,名地岩石特征相似。 可见其横向延伸具区域规模,应作为1∶5 万组图填图单位。这套地层不宜引用“黄龙组”, 也不应另创“叶家湾组”。 二、地层分述 前震旦纪 上墅组(Pt3s)本组为一套轻微变质的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喷发岩,岩性主要为灰紫色英安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含角砾岩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夹流纹斑岩及少量沉凝灰岩。时代属晚元古宙。为低矮平缓丘陵地形,平面形态具脑纹状或姜状特征,呈浅灰色-灰白色调,旱地和村庄分布密集,冲沟发育,为树枝状水系。 本组分布于河东及上余一带,露头良好,厚度>800 m。 1.2.2.2 震旦纪—奥陶纪 (1)志棠组(Z1z)。志棠组可分成2 段。 下段岩性为紫红色、灰红色块状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灰紫色、紫红色砂岩、顶部见紫红 色层状凝灰质砂岩。底部有一层灰色、灰绿色块状砾岩,砾石多呈棱角、次棱角状,以火山 岩为主,与下伏上墅组岩性一致,具底砾岩特征。厚309.3 m 。 上段为灰绿色、灰、灰白色含粉砂泥岩、硅质页岩、硅质粉砂岩、沉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与下段呈连续过渡。厚度为392.8 m 。 本组主要分布于新塘坞、上余、四都、丰足一带,江山城关之西山及须江公园也零星出 露。本组与下伏上墅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组在浙江省内相变不大,但厚度由东向西递减。 (2)雷公坞组(Zll) 本组为一套冰渍岩。为黄灰色、紫红色含砾泥岩、含砾粉砂质泥岩。砾石大小不一,直径0.2 cm—30 cm ,砾石含量5%—15%,砾石呈不规则棱角状、饼状、椭球状等,有的砾石,尤其是青灰色碧玉砾石表面常可见到多组冰擦痕和挤压坑。砾石分选性差,无定向排列,不显层理。厚8.5 m—49.4 m 。自东向西,厚度不断增大。但由于它们位于测区西山构造带,受其影响,岩石普遍强烈硅化而难以区分,因此将两者合并为一个地层单元。呈暗色调。与下伏志棠组呈整合接触。 (3)西峰寺组(Z2x)影像色调为深灰色 西峰寺组按岩性可分为2 段。 下段下部为青灰色灰质白云岩、含白云石、燧石团块微晶灰岩、含灰云岩夹灰黑色粉砂 质页岩,有时呈不规则互层。中部为一层厚度不大,但层位稳定的紫红色含泥白云岩夹白云 岩扁豆体。上部为浅灰色、风化后呈土黄色的白云岩,偶夹黑色页岩,本段见微古植物化石:Protosphaeridium(原始球藻)、Brocholaminaria (六面膜片)等,厚约78.1 m 。 上段灰色、灰白色风化后为黄灰色白云岩、块状叠层石白云岩,上部有时见燧石团块。 水平纹层发育。产叠层石Conophyton(锥状叠层石)、Baicalia(贝加尔叠层石)、Gymnosolen(裸 枝叠层石)等及Leiosphaeridia (光面球藻)、Protosphaeridium (原始球藻)、Brocholaminaria (六 面膜片),厚79.2 m 。与下伏雷公坞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4)荷塘组(∈1h)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黄色页岩、硅质页岩,底部见石煤层、含胶磷矿砾屑白云岩、结核状磷块岩。产三叶虫化石:Hunanocephalus(湖南头虫)、Shabaella(沙坝虫)及海绵骨针Protospongia(原始海绵骨针),底部还见小贝壳动物化石Anabarites(阿纳巴管螺)。厚19.1m 。呈深灰色调。与下覆地层的接触界线不明显。 本组主要分布于荷塘、碓边一带,与下伏西峰寺组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底部的石煤层 遍布浙西,是浙江重要的煤、磷层位。 (5)碓边组(∈1 —O 1 d ) 分布于江山岗和西山北段。呈灰至深灰色调。本区的碓边组与受断裂构造影响较小的碓边的碓边组影象特征相比,有很大差异 本组岩性主要为灰黑色薄层微晶灰岩、含泥微晶灰岩夹钙质页岩条带,底部见白云岩条带,顶部泥质含量增多。水平纹层发育,底部见鸟眼构造。 本组产丰富三叶虫化石,自下而上有:Arthricocephalus(节头虫)、Changaspis(张氏虫) ;Fuchouia(复州虫)、Lejopyge(光尾球接子)及海绵骨针等;Glyptagnostus(雕球接子)、Pseudoglyptognostus(假雕球接子)及腕足类化石;Lotagnostus(花球接子)、Hedinaspis(赫定虫)及头足类Ellesmeroceras(爱丽斯木角石);Hysterolenus(后油栉虫)、Symphysurus(粘壳虫)。厚329.9 m 。 本组主要出露于碓边、大陈、杨柳岗及黄泥塘等地,江山市西山有零星出露。本组横向 变化不大,与下伏荷塘组呈整合接触。碓边组是浙西烧制石灰的重要层位。 (6)印渚埠组(O1y)色调不匀。与下覆地层的界线较清楚 本组岩性为黄绿色页岩夹少量钙质页岩、瘤状泥灰岩,顶部见紫红色页岩。页岩风化后 呈火柴棍状。产大量化石,包括三叶虫: Euloma(美丽饰边虫)、Shumardia(舒马德虫)、 Geragnostus(老球接子);笔石:Adelograptus(匿笔石)、Clonograptus(枝笔石)、Didymograptus(对笔石)等;腕足类小舌形贝及介形类化石等。厚57.9 m 。 本组分布于碓边、黄泥岗、江山底一带,底部多因断层而出露不全,仅在碓边一带出露 完整,与下伏碓边组呈整合接触。 (7)宁国组(O1n)。呈灰白-白色调。与下覆地层的界线大部分清楚 本组岩性为灰黑色页岩夹微薄层状粉砂岩、硅质岩,水平纹层发育,底部有时夹微晶灰岩。本组产三叶虫:Euloma(美丽饰边虫)、Niobella(小女儿虫)、Geragnostus(老球接子)等;腕足类:Orbiculoidea(圆凸贝)、Mimella(拟态贝)、Lingulella(小舌形贝);腹足类及介形类化石,底部灰岩中产牙形刺。厚40.6 m 。 本组分布于江山底、黄泥岗、碓边一带,西山、荷花塘等地也有零星分布。本组与下伏 印渚埠组呈整合接触。 (8)胡乐组(O1-2h)深色调,与下覆地层界线较清楚 本组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页岩、粉砂岩碳质页岩,风化后呈黄褐色至浅黄色。产笔石: Didymograptus(对笔石)、Tylograptus(瘤笔石)、Sinograptus(中国笔石)、,产腕足类:Lingulella(小舌形贝)。厚29.8 m 。 本组分布于江山底、黄泥岗、碓边一带,荷花塘等地也零星出露。地形上多为低地,常 为第四系覆盖。本组与下伏宁国组呈整合接触。 (9)砚瓦山组(O2y)层理影像清晰,与下覆地层的界线清楚 本组岩性下部为灰黑色微晶灰岩夹钙质页岩、灰绿色瘤状泥灰岩,中部为紫红色瘤状泥灰岩,上部为灰色瘤状泥灰岩、灰色砾屑灰岩夹钙质页岩。产三叶虫:Remopleurides(浆肋虫)、Nileus(宝石虫)、Jiangxilithus(江西三瘤虫)等;头足类:Sinoceras(震旦角石)、Michelinoceras(米契林角石)、Yanwashanoceras(砚瓦山角石)等,另外还见珊瑚、海百合、介形类、腕足类、腹足类化石。厚155.2 m 。本组出露于砚瓦山、莲塘、黄泥岗、金目坞等地,伍家弄一带零星出露。本组与下伏胡乐组呈整合接触。 (10)黄泥岗组(O3h)航片上影像为均匀的浅灰色窄条带状,表面光滑而细腻,与下覆地层界线较清楚(图3-6f)。 本组岩性为砖红色页岩、泥岩、粉砂质页岩,下部含较多钙质、硅钙质结核。其中钙质结核中心一般为保存完整的化石,硅钙质结核中未见。本组产丰富的化石。三叶虫:Nankinolithus(南京三瘤虫)Geragnostus(老球接子)、Corrugatagnostus(皱面球接子)、;头足类:Michelinoceras(米契林角石)、Fengzuerac(丰足角石)等;腹足类:Maclurites(马氏螺)、Lophospira(脊旋螺)等;珊瑚:Agetolites(阿盖特珊瑚);腕足类:Trimerella(三分贝)、Sinotrimerella(中华三分贝)、Fengzuella(丰足贝)及海绵类、介形类等化石,厚22.4m 。 本组在江山分布广,主要出露于大桥、郑家坞、黄泥岗、弄里、牛塘殿、达龙头、江山 底一带。大致呈北东向分布,与下伏砚瓦山组整合接触。本组分布广泛,厚度不大,岩性、 岩相稳定,特征明显,化石丰富,是本区良好的标志层。 (11)长坞组(O3c)在航片上影像特征明显,呈灰白色调。与下覆地层的界线大部分清楚  本组岩性为灰绿色、灰黄绿色页岩、钙质页岩夹粉砂岩、细砂岩,构成韵律层。本组化石稀少,主要产于非韵律层中,产三叶虫:Ampyxinella(小线头形虫)、Cyclopyge(圆尾虫)、Calymenesun(隐头形虫);笔石:Dicellograptus(叉笔石)、Climacograptus(栅笔石)、Glyptograptus(雕笔石);腕足类:Zygospira(轭螺贝)、Leptellina(准小薄贝)、Plectambonites(褶脊贝)等;腹足类、头足类、瓣鳃类、锥壳纲、苔藓类及介形类化石。厚320 m 。 本组是江山地区出露最广的地层,主要分布于仕阳尾、雪坑尖、,祝家坞、伍家弄、长 坞一带。长坞组厚度变化较大,自东向西,厚度增大,至淳安一带厚度超过2000 m 。与下伏 黄泥岗组呈整合接触。 1.2.2.3 石炭纪—二叠纪 (1)叶家塘组(C1y),色调较暗,与下覆长坞组的界线清楚,呈不整合接触关系。该界线的特征往往是位于山脊一侧由陡变缓的突变部位,且界线两侧的色调、地貌、植被、影纹等标志有明显差异 本组岩性下部为灰色、灰白色高岭石粘土岩、碳质页岩夹薄煤层,呈不稳定的透镜体产出;中部为灰色、灰褐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土黄色、黄白色粉砂岩;顶部为一层厚约10—20 m 的紫红色粉砂岩,厚90.5 m 。 在本组下部的炭质页岩及煤层中产植物化石:Mesocalamites(中芦木)、Neuropteris(脉 羊齿)、Cardiopteris(心羊齿)等。 本组主要分布于何家山、方家山、黄泥岗一带,与下伏长坞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藕塘底组(C2o)影纹粗造,具麻点状,植被发育,色调不均,与下覆地层界线不大明显,往往呈过度关系 本组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下部为灰白色、灰色石英质砾岩、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白云岩、骨 屑灰岩与砂岩、紫红色、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成韵律互层。厚152.0 m 。 上段下部为黄白色砾岩、粗砂岩及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组成不规则韵律,韵律厚数2-30 m ;上部为黄白色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粗砂岩夹黄白色生物碎屑硅岩,厚195.0 m。 本组下段灰岩中产腕足类:Dictyoclostus(网格长身贝)、Wellerella(韦勒贝)等;蜓类: Profusulinella(原小纺缍蜓)、Pusulina(纺缍蜓)、Pseudostaffella(假史塔夫蜓)和珊瑚、 苔藓虫等化石。 上段的生物碎屑硅岩中产珊瑚:Caninia(犬齿珊瑚)、Lithostrotionella(小石柱珊瑚)、 Protomichelinia(原米契林珊瑚);腕足类:Spirigerella(携螺贝)、Wellerella(韦勒贝)、 Cleiothyridina(锁窗贝)等。 本组分布于何家山、马宅塘、上余、坛石一带,与下伏叶家塘组呈整合接触。 (3)石头山组(C2-P1s)为灰-深灰色调。与下覆地层界线清楚 岩性主要为深灰色厚层状、块状微晶灰岩、骨屑微晶灰岩。下部见微晶核形石灰岩、 核形石微晶灰岩、亮晶虫屑蜓屑灰岩,底部夹细晶白云岩;上部含少量条带状、团块状燧石。 本组产丰富的蜓类化石。下部主要有:Pseudoschwagerina(假希瓦格蜓)、Schwagerina(希瓦格蜓)、Triticites(麦蜓);腕足类:Spirifer(石燕);珊瑚:Bradyphyllum(迟珊瑚等)。上部(相当于原栖霞组部分)产蜓类:Nankinella(南京蜓)、Schwagerina(希瓦格蜓)、Pisolina(豆蜓)等;腕足类:Dictyoclostus(网格长身贝)、Elivella(小爱利夫贝)、Martiniopsis(似马丁贝)等;珊瑚:Protomichelinia(原米契林珊瑚)。本组主要分布于何家山、石头山、花坟头、老虎山一带。岩性岩相稳定,与下伏藕塘底组呈整合接触,在老虎山为衢江群角度不整合覆盖。厚267.2 m 。 (4)丁家山组(P1d)航片上显示为麻点状影纹。与下覆地层的界线较清楚 本组岩性为黑色薄层状硅石岩、硅质粉砂岩、粉砂岩夹微晶灰岩。产蜓类:Parafusulina(拟纺缍蜓)、Elivella(小爱利夫贝)、Martiniopsis(似马丁贝);珊瑚:Michelinia(米契林珊瑚);苔藓类:Fenestella(窗格苔藓虫)、Polypora(多孔苔藓虫等)。 本组分布于何家山--马宅塘等地,与下伏石头山组整合接触。厚 >70 m 。未见顶。 1.2.2.4 白垩纪 衢江群(K2Q)为紫红色砾岩、砂岩,呈较均匀的灰色调。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界线清楚。硅质岩、石头山灰岩及其燧石结核的碎块。恐龙骨骼化石及恐龙蛋化石,产状近水平。厚>50 m 。 本组分布于新塘边、贺村等地,老虎山、西山一带也有出露。以角度不整合覆于石头山组和丁家山组之上。 第四系(Q):为松散冲、洪积物。分布于山涧洼地、沟谷及河谷平原。影像上多为耕地 所占据,其中以水田为主,旱地次之(果园、菜园、茶园等)。在河谷平原(须江)上除有耕地外,村镇分布集中,如江山城就位于该地貌类型的冲、洪积层之上。航片上影像特征十分清晰,呈白-灰色调,具有典型的网状或格状图案,与下覆地层的界线清楚 第三章 构造 一、实习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区域构造环境 江山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西侧。受深断裂控制,浙江东、西的区域地质面貌表现出极 大的差异。浙东变质基底称陈蔡群,由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 闪岩夹大理岩组成。变质相属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锆石U—Pb 年龄1438—2004Ma(水涛,1988),时代为中晚元古代。其上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河湖相煤系、中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沉积岩系、上白垩统红层及新第三系橄榄玄武岩覆盖。缺失震旦纪—中生代早期的全部海相地层,中生代酸性火山熔岩大面积覆盖是浙东地质发展上的两个重要特点。浙西基底称双溪坞群,为一套中基性—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系,全岩Rb—Sr 等时线年龄705Ma(水涛,1988)。其上有零星分布的陆相火山—粗碎屑堆积。震旦纪—志留纪为一套连续的碳酸盐—砂泥质沉积,晚泥盆世—早三叠世为砂岩—碳酸盐岩组合,分别构成两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中生代火山碎屑盆地零星分布。与皖南扬子地台的稳定型沉积相比,浙西早古生代地层厚度较大,碎屑岩具相对优势,且发育浊流沉积为特点。由浙西向南至赣中一带,震旦—奥陶系为厚逾万米的火山碎屑岩—碎屑岩活动型沉积,具较深的陆缘海沉积特点。由此可见,浙西震旦—早古生代沉积具明显的过渡型特征。晚古生代沉积环境在上述各地差异不大。在构造岩浆活动方面,浙东以燕山期的断块活动为主,出现大面积酸性岩浆的喷出与侵入,并伴随热—动力变质作用。浙西以印支期褶皱运动为主,岩浆活动微弱。 对浙、皖、赣相邻地区的大地构造区划,不同学派有不同的划分意见。黄汲清(1979) 以江山—绍兴深断裂为界,浙西属扬子地台,称浙西台褶带,浙东属华南褶皱系。张文佑 (1983)称浙西为扬子块断区,浙东为华南断褶系。近年不少学者用板块模式来认识本区的构造演化,王鸿祯(1986)指出,中、晚元古代扬子古大陆南缘为岛弧环境,洋壳界线大致在绍兴—江山—宜春一线。水涛(1988)认为闽浙变质地块为一漂移的古地体,早晋宁期沿江山—绍兴一线与江南古陆碰撞拼接。梁鼎新等(1990)研究了本区显生宙沉积、构造历史之后,认为自震旦—中三叠世为板内发展时期,中生代中期开始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向大陆边缘活动带转化。 江山地质构造特征的形成和演化与上述背景密切相关。显生宙以来东部华夏古陆持续性 隆起及其隆升幅度的变化,江山—绍兴深断裂在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构造应力场中的运动学 和动力学条件的演变,浙东和浙西地壳结构的差异是三个极为重要的构造控制条件。下面将 根据这些基本认识对江山的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及大地构造演化分别进 行讨论。 二、区内构造概况 区域构造演化 1.4.1 实习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江山位于扬子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交接部位,紧邻江山--绍兴深断裂,是浙皖古生代海 盆的东部边缘。印支运动时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本区受强烈的南东方向挤 压作用,形成区内北东--南西向的印支期褶皱、断裂以及其它的伴生和派生构造,组成了本 区的构造格架(图1--5)。 三、构造分述 1.4.1.1 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为线形平行褶皱群。轴向约北东30°--45°。轴面倾向南东。从南东向北西褶 皱强度逐渐减弱,褶皱类型从等斜褶皱、倒转褶皱、斜歪闭合褶皱依次向直立开阔褶皱转化。 下面简要描述区内主要褶皱。 (1)西山倒转背斜 南起荷花塘,经西山,向北延伸至丰足乡郑村以北,全长超过8 km ,背斜轴向北东25 °--30°。轴面倾向南东,倾角约为60°,两翼产状大致平行,近似等斜褶皱。枢纽向南西 方向倾伏。根据野外资料进行数学计算和赤平投影测算,枢纽产状为206°∠30°。组成核 部的地层为志棠组,南东翼为正常翼,出露地层依次为雷公坞组、西峰寺组和荷塘组、碓边 组和早奥陶世地层。北西翼为倒转翼,由于西山逆断层的破坏,翼部地层被往上逆冲的背斜 核部覆盖,西山北段和中段核部的志棠组直接与长坞组及叶家塘组、藕塘底组断层接触。在 倒转背斜正常翼的脊线附近发育了一条纵向硅化角砾岩带,两侧岩石普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硅化,以致西山东南坡大面积出露硅化岩。此外整个西山倒转背斜被一组走向约310°--320 °左右的横向(或斜向)断层错开,破坏了倒转背斜整体的连续性。 (2)石头山--花坟头倒转向斜 南起下南塘以南,向北东延伸至石头山、花坟头,至下山后。全长超过5km,轴向大致与 西山倒转背斜平行。组成核部的地层为丁家山组、两翼出露地层依次为石头山组、藕塘底组、 叶家塘组和长坞组等。南东翼为倒转翼,与西山背斜相连,产状较陡(125°∠70°);北西翼为正常翼,产状平缓(135°∠40°)。倒转翼近转折端附近发育一条与西山逆断层产状和性质相同的隐伏逆断层,造成地层缺失现象。整个倒转向斜基本上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仅在下南塘、石头山等外见到出露不全的核部地层。地貌上呈负地形。 江山实习区构造纲要图 1. 背斜;2.向斜;3.硅化角砾岩带和硅化带;4.逆断层;5.左行平移正断层和性质不明断层 (3)伍家弄背斜 南起莲花山以南,沿北东方向延伸经新棚、伍家弄、牛塘殿,在塘头附近尖灭。全长超 过5km,背斜轴向40°左右,枢纽近于水平,产状较稳定,南东翼倾角约45°,北西翼倾角65°,轴面倾向南东,倾角80°左右。核部出露砚瓦山组瘤状灰岩,两翼依次对称出露黄泥岗组和长坞组地层。翼间角70°左右,属闭合褶皱。转折端园弧状。在新棚处核部发育小柔皱、流劈理和不规则石香肠,并见有小型逆冲断层。沿背斜轴线方向被若干条横向和斜向的断层破坏,平面上表现出背斜核部在断层两盘宽窄的变化和被错开的现象。 (4)田棚向斜 南起达龙头以南,沿北东方向延伸经田棚、邓塘等,在江山底附近尖灭,全长超过4km 。 轴向约40°,枢纽微向南西220°方向倾伏,倾伏角小于5°,南东翼倾角40°--60°,北 西翼倾角较缓,一般小于40°。轴面近于直立。核部出露长坞组,两翼依次对称出露黄泥岗组和砚瓦山组。向斜由两个次级向斜和一个次级背斜组成。在灵宫殿、邓塘等处,由于受横断层垂向升降的破坏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次级背斜核部出露黄泥岗组乃至砚瓦山组地层。在达龙头处,次级背斜正好穿过达龙头山头,由于转折端附近产状较平缓,核部的黄泥岗组沿半山腰绕达龙头出露一周,地层界线长轴方向为北西向,型似“8”字。若仅从界线的平面形态而未考虑产状的话,常误以为褶皱的轴向是北西向。 (5)老虎山向斜 老虎山整体是个宽阔向斜,为石头山组组内褶皱。向斜轴向北北东20°左右,枢纽向南 西方向倾伏,轴面倾向南东。南东翼产状较陡,倾角约80°,北西翼产状较缓,倾角约25 °。南东翼上灰岩与燕山期岩体断层接触。 1.4.1.2 断裂构造 1.4.1.2.1 断层 区内断层较发育。根据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和北北西向三组。其中北 东向断层平行褶皱轴向和岩层的总体走向,是一组走向(纵)逆断层;北西向断层垂直褶皱 轴向和岩层总体走向,是一组以正断层为主的倾向(横)断层,北北西向断层斜切褶皱轴向 和岩层总体走向,是一组以左行平移为主兼有上盘下降的正——左行平移断层。 (1)西山走向逆断层 发育于西山倒转背斜的倒转翼上,南起荷花塘以南,向西至180 高地,转向北东沿西山 西坡至江山化工厂到下山后,并继续向北至丰足乡的郑村附近,整体略呈反“S”型延伸,全长超过7.5km,在西山主段,断层走向约25°。断层面倾向南东,倾角55°--60°。断层的上盘出露西山倒转背斜核部的志棠组,断层下盘出露的地层为长坞组、叶家塘组和藕塘底组。地层断距大于寒武系、奥陶系地层厚度之和。断层沿走向方向呈舒缓波状,破碎带较窄。下盘近断面处发育有邻断层劈理,劈理走向与断层面走向微角度相交,前者倾角大。据此分析该断层以上盘上升为主,并略有左行平移性质。由于断层两盘岩石抵抗风化能力的差异,地貌上表现为沿断层线附近,上盘处地形明显变陡,形成断层崖。西山逆断层被一组斜向(横向)断层切断,断层线不连续,平而上表现为平移错开。 (2)何家山走向逆断层 南起祝家坞,沿北东向延伸至何家山、上南塘,并继续向北东延伸隐伏于第四系,全长 超过4km,断层走向4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约60°。上盘出露藕塘底组上段的石英质砾岩、石英砂岩,产状141°∠53°;下盘出露石头山组灰岩,产状135°∠54°。断层面与岩层面倾向相同,倾角前者大于后者。平面上和剖面上均表现为地层重复现象。在何家山通往岗后的公路壁上见有一近10m 宽的断层破碎带,带内充填有断层角砾和断层泥。下盘近破碎带处岩层较破碎,产状较乱,总体趋势倾角变缓,并见有一基性岩脉顺层侵入;上盘岩层具明显的牵引现象。根据牵引弯曲和地层重复现象等判定断层为一上盘上升的逆断层。 (3)伍家山斜向正----左行平移断层 南起伍家弄以东,沿北北西方向延伸至郑家坞以东,全长约2km。野外测量断层面产状 66°∠80°。断层破碎带宽窄不一,一般小于1m。带内见有断层角砾和断层泥,角砾多呈尖棱状,大小混杂,不具定向排列,无外源物质,局部见有胶结松散的碎裂岩。断裂带两侧岩石较破碎,但无挤压片理。该断层斜切伍家弄背斜,沿走向方向左行水平错开距离近200m。 断层两盘伍家弄背斜核部的出露宽度具明显的变化,北东盘(上盘)背斜核部出露窄,根据 背斜两翼产状推测,上盘下降的垂直分量约120m 左右。断层上盘滑动线在断层面上的侧伏角约31.5°。该断层为正--左行平移断层。在伍家弄村东,主断层的下盘近断面处,发育若干条产状和性质均与主断层相似的小断层,平面上表现为左行错开,剖面上组成阶梯状断层。 (4)马家塘斜向正--左行平移断层 南起马家塘,沿北北西向延伸至牛塘殿,全长大约1km,断层走向345°。倾向北东, 倾角近于90°。断层经过处岩石破碎,沿破碎带地貌表现为沟谷负地形。在牛塘殿附近,断层北东盘(上盘)叶家塘组有明显的牵引现象,近断层处岩层产状为98°∠43°。远离断层,岩层产状逐渐趋于正常(143°∠52°)。反映在平面上的断层效应是地质界线左行平移约700m。剖面上的效应是北东盘下降。造成这种效应的断层可以是左行平移断层,也可以是北东盘下降的正断层,或者是具有左行位移水平分量,又有上盘下降垂直分量的斜向滑移断层。根据与区内其它相同方向断层比较以及在该断层以北伍家弄背斜核部的砚瓦山组和黄泥岗组没有出露地表这一现象,认为该断层是以左行平移为主,垂直位移为辅的正—左行平移断层。 在马家塘断层南西侧江家弄以南还发育一条产状和性质与之相同的小断层。 (5)店坝头—长毕横向左行平移一正断层 南起长毕,沿北西向至店坝头以北,并继续向北西延伸,全长超过1.5km。断层横切田 棚复式向斜,走向320°—330°,断层破碎带较宽。沿断裂带形成构谷地貌且浮土掩盖较厚,推测断层倾向北东。断层面近于直立。在店坝头附近观察,断层具有长距离左行水平位移效应。在长毕以南断层隐伏于第四系,可能也切过了伍家弄背斜,但背斜轴线的水平位移效应却不明显。另外在上长毕附近,断层南西盘砚瓦山组地层产状平缓,露头宽度很大,其构造部位正好靠近田棚复式向斜的次级向斜核部转折端。与断层北东盘相比,次级背斜核部位置水平错开并不十分明显。所以该断层主要是以垂向位移为主。南西盘出露老地层为上升盘。是一条左行平移—正断层。另外从伍家弄背斜轴线没有明显错开和断层两盘背斜核部宽度变化不明显等现象推测,该断层具有枢纽断层的性质,北端上盘下降的幅度比南端大。 区内以上盘下降为主左行位移为辅的断层,还有金目坞—莲花山断层、店坝头—长埂断 层等,它们的走向均在330°左右。 (6)西山横向(包括斜向)断层 在西山倒转背斜内部,发育一组横向(包括斜向)断层,走向310°—340°左右。平 面上断层位移效应有左行,也有右行,而且对于同一条断层,不同产状的构造线表现出的水 平错距也不相同。倾角愈缓,构造线表现出的水平错开距离愈大。如西山逆断层的断层线表 现出的水平错开距离比地层界线和硅化带的水平错开距离大。尽管缺少工程揭露,没有断层 面产状的确实数据,也缺乏断层面上的擦痕、阶步和摩擦镜面等断层位移的直接证据,但就 以上的现象可以认为西山的横向断层不可能是单纯的平移断层或以平移为主的断层,而是以 上盘下降为主,兼有一定平移性质的左行平移—正断层。当断层面倾向北东时,断层的平面 位移效应表现为左行错开,当断层面倾向南西时,断层的平面位移效应表现为右行错开。 1.4.1.2.2 节理 节理是一种规模小且沿裂开面两侧岩块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是构造运动的最基 本产物。每期构造运动的发生,不论它们的运动性质和强度怎样,都可能形成节理构造并保 留下来,为重建古构造应力轴方位,恢复古构造应力场提供可靠的依据。 江山地区节理构造十分发育。剪节理在各种不同岩性中均十分发育,张节理主要见于 灰岩和厚层状砂岩中,并往往充填有方解石脉或石英脉。 通过对江山地区节理构造的研究,发现本区自早古生代以来至少经历5 次较为明显的 构造运动。各构造运动时期主应力轴方位为:加里东早中期σ1 61.2°∠57°,σ2 239°∠ 66.1°,σ3 330.6°∠9.4°;加里东晚期σ1 170°∠18.3°,σ2 0°∠84°,σ3 263.7° ∠6.8°;印支期σ1 126.6°∠21.1°,σ2 315°∠71.3°,σ3 220.6°∠8.9°;燕山早期 σ1 135.6°∠28.4°,σ2 296.6°∠72.7°,σ3 45°∠13°;燕山中晚期σ1 222.9°∠1.5 °,σ2 110.6°∠84.9°,σ3 316.4°∠13.2°。其中印支期和燕山早期,构造应力的作用 方式是以右行水平剪切,燕山晚期构造应力的作用方式是以σ3 的拉张作用为主。 1.4.1.2.3 劈理 劈理是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状的次生面状构造。江山实 习区见有两种类型的劈理,一种为流劈理,另一种为破劈理。 流劈理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集合体的平行排列构成的易于劈开的脆弱面。它 是在强烈挤压作用下,岩石在变质固态流变过程中发生塑性流动,岩石的内部组分发生压扁、 拉长、旋转和重结晶作用的结果。江山实习区流劈理主要见于逆断层、平移断层的断裂带及 其两侧和背斜核部、翼部等经受过强烈挤压的泥质岩石中。流劈理面大致垂直于主压应力轴 方向,与主滑动面之间的锐夹角指向对盘的滑动方向。在西山逆断层下盘的长坞组近断裂带 处发育有流劈理。劈理面略有弯曲,微劈石呈透镜状,劈理走向与断层走向成微角度相交, 劈理面的倾角较大。表明西山逆断层伴有左行斜冲性质。新棚附近的伍家弄背斜核部砚瓦山 底部的泥质岩中,除发育不规则小柔皱的逆冲断层外,还发育有产状不稳定的流劈理。劈理 面与岩层面的夹角较小,反映近核部处上覆岩层自翼部向背斜转折端滑动。另外在方家山东 坡,叶家塘组底部的煤层及其顶底板页岩中也见有斜交层理的流劈理。 破劈理是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切破裂面,破裂面的发育与岩石中矿物是否平行排列无 关。它的力学性质和成因与剪节理相同,属脆韧性的剪切破裂变形,两者的区别在于观察尺 度的大小问题,两破劈理的间隔一般为数毫米到数厘米。当其间隔超过数厘米时就称为节理 了。本区破劈理彼彼皆是,但最为典型的应属层间破劈理。在软硬岩层相间的褶皱翼部,软 岩层中形成与层面小夹角的流劈理,硬岩层中形成与层面大夹角的破劈理,剖面上表现出劈 理折射现象。 四、综合分析区内各种类型构造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探讨实习区构造应力场特点。 第四章 地质发展史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课题。本节在研究沉积相序变化、海盆补 偿状况的消长,结合世界海平面的地史变迁,分析本区地壳运动状态的变化。根据地层接触 关系,结合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历史,划分构造阶段,探索本区构造环境的演化历程。 本区的构造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1)晋宁期地块对接带时期;(2)加里东期陆内 裂陷时期;(3)华力西--印支期陆内拗陷时期;(4)燕山--喜山期大陆边缘活动带时期。 1.4.2.1 晋宁期地块对接带时期 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台是两个构造经历不同的古老地块。华夏地块具有复杂的基底组成, 近年获得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多在900—2000Ma 之间,反映了地块多次离合的历史。原岩恢复属陆屑与火山建造,晚期火山活动带有明显的双模式特征,为克拉通裂陷槽的产物。扬子地台东南缘为泥质浊积岩系(上溪群)、火山--泥质浊积岩系(双桥山群),沿绍兴--常山一线发育钙碱系列的中基性--中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系,上部熔岩具陆相喷发特点(双溪坞群),为岛弧和弧后盆地产物,组成扬子地台褶皱基底的东南边缘。早晋宁期,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台沿江山--绍兴深断裂碰撞对接,两侧陆壳对冲推覆,伴随中级区域变质作用及重熔型岩浆活动,完成了本区洋壳向陆壳的转化,海水退出本区。晚元古代早期,在江山--绍兴深断裂与浙皖赣深断裂之间,发生大规模裂陷,在断陷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火山碎屑岩系及双峰式火山活动。晚晋宁运动使裂陷槽褶皱封闭,伴随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由于基底固结程度的差异,对浙江东西的构造发展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1.4.2.2 加里东期陆内裂陷时期 震旦纪—志留纪间的地壳运动大致分成两个阶段。(1)震旦纪--早奥陶世早期,除早 震旦世由于古构造地貌的影响,山前堆积迅速,造成盆地短期的均衡沉降外,盆地整体维持 着长期的台地环境,华夏古陆与浙皖海盆无明显差异升降。火山活动主要发育在江山--绍兴 深断裂南西段的赣东北地区。(2)早奥陶世晚期--志留纪末,以沉降为主。其中宁国期--胡乐期浙皖海盆与华夏古陆发生大幅度的整体下沉,形成范围广大的较深水盆地环境。砚瓦山期--黄泥岗期曾短暂抬升。盆内沉积相空间变化不大,仍保持着构造活动的均一性质。长坞期至志留纪末,华夏古陆与浙皖海盆的差异升降十分强烈,浊流沉积发育。深断裂同沉积活动增强,盆内沉积相系比较复杂。累计沉降幅度为震旦纪--寒武纪的3 倍,沉降中心不断西移。志留纪末,由于补偿过剩,世界海平面下降和东部不断抬升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海水退出本区。由此可见,本区加里东运动为差异升降运动,北东向深断裂控制块体升降。地壳的较强活动时期为晚奥陶世晚期到志留纪末。根据节理统计及应力场模拟得出的两组主压应力的合力平行本区的深断裂方向。在北西--南东向的张力作用下,形成受深断裂控制的地堑型盆地。华南广大地区加里东运动为褶皱运动,但褶皱运动自南向北逐渐减弱,构造活动时间逐渐延迟,至浙皖地区已衰减为抬升运动。 1.4.2.3 华力西--印支期陆内拗陷时期 在泥盆纪--中三叠世间,浙皖海盆以拗陷为主,深断裂无明显活动。石炭纪和二叠纪浙 皖海盆广泛发育浅海台地相碳酸盐沉积,但在华夏古陆西缘(江山、兰溪等地)藕塘底期尚 发育以粗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图1-6)。早二叠世早期以前,地壳相对稳定, 晚期以后,地壳活动比较频繁,分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两种。本区华力西--印支旋回的地壳 运动可分为5 期(表1-6)。Ⅰ期见于黄龙期中时,在华夏古陆西侧形成下细上粗的沉积相序。 Ⅱ期见于丁家山组/孤峰组与龙潭组之间,即东吴运动。在浙皖地区使浅海盆地转化为大面积 的滨海沼泽,为江南的主要成煤期。Ⅲ 期见于早三叠世之后,浙东隆起,海水向西萎缩,华南陆表海因阻隔不能与太平洋连通。华南动物群向特提斯型演化。Ⅳ期见于赣北中三叠统杨家群与上三叠统安源群之间,是一场遍及华南的盖层褶皱运动,即安源运动。它使本区震旦--早三叠纪地层形成北东向过渡型褶皱。在临近华夏地块的浙西,褶皱形态及轴面倾斜的空间变化,以及江山--绍兴深断裂西侧地层逆冲倒转等现象均说明挤压应力来自东南(图1-7)。 从华南沉积类型、岩浆活动、褶皱变形强度及生物地理区的变迁等方面分析表明,发生于拉 丁期末的褶皱运动与印支南海地块向北推挤及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有关,挤压作用强度自 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Ⅴ期见于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浙东枫坪组与乌灶组、浙西马涧 组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影响限于苏、皖、浙北部,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在三 叠纪末碰撞对接有关。 图 1-6 浙西皖南晚石炭世早期(威宁期)岩相古地理略图 Ⅰ.华夏古陆;Ⅱ.混合沉积区;Ⅲ.碳酸盐台地 图 1-7 江山--绍兴深断裂构造剖面 1.4.2.4 燕山期--喜山期大陆边缘活动带时期 印支运动改变了中国构造发展史上长期的南北分异状态,形成了东隆西拗的构造格局。 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燕山早期,江山地区的主压应力为南东—北西向, 引起早白垩世早期地层褶皱。燕山晚期浙东因地幔上拱呈拉张状态,沿江山--绍兴深断裂发 育一系列断陷盆地。早期的逆断层演变成为正断层,在江山形成硅化角砾岩带切过上白垩统 地层(图1-8)。 图 1-8 老虎山—红岗山构造剖面图 第五章 国土资源 一、实习区国土资源概况,主要类型 2.1 土地资源 2.1.1 实习区土地自然类型 本书对实习区内土地类型的划分以自然类型为主。各级土地类型划分是以土地分异的主 导因素作为分类依据的。根据地形差异,将全区土地划分成6 个一级土地类型,并采用地形命名。根据岩土组合差异以及次一级地形差别,划分出26 个二级土地类型,主要采用岩石—地形命名。 2.1.1.1 河谷平原 主要由江山港及其支流二岸的河漫滩构成,地势平坦,极大部分为耕地,又以种植水稻 为主(土壤均为水稻土)。 (1)江山港河床及洲滩地。水域及断续分布的砂砾石滩。洲滩成分以砾石为多,砾径 5—50 公分;部分洲滩已发展成雏型河漫滩,在(砂)砾石层上履盖一层长草皮的砂土层。 (2)江山港低漫滩地。位于江山港沿岸,由砂性土构成,大多为水稻土,部分潮土。 由于高度(指海拔高度,下同)较低,低于10 年一遇洪水位,故极易遭洪水淹没。目前在城东沿江已建成新的市区,虽沿江筑有防洪圩堤,但标准尚需提高。 (3)江山港高河漫滩地(河漫滩阶地)。区内主要位城北火车站至天井堂一带,包括一 部分老城区的北部。由于江山港在高河漫滩阶段的演化比较复杂,所以土层的性质也有较大 变化。地表一般为粉(粘)土层,除了城北一带已辟为建筑场地外,在城外仍主要是种植水 稻的耕地。高河漫滩地的高度,位于江山港的一般洪水位于之上,但仍低于20—50 年一遇 的洪水位。 (4)江山港支谷河漫滩地。主要位西山的北侧及南侧(彭里一带)二处江山港支流形 成的河谷谷底,地貌上属河漫滩,堆积物主要属冲积(含洪积成份),剖面具不够规则的二元结构。以耕地为主,多水稻土。 2.1.1.2 缓坡地 地表以残积土层为主;拟应归属岗地范畴,但因坡度特别低缓,与起伏的岗地比较,在 使用时有较大差别,因而单独辟为一类。主要分布于江山市老城区南部,高度不足120m,地面稍有起伏,是江山市区重要的城市建设场地。地表均为残积相网纹红土,厚度超过3-5m。 (1)红层缓坡地。基岩为衢江群红色砂(砾)岩,埋深3—5m 以下。基岩表层大多强 烈风化,强风化带深度10m 左右。本类土地,地形平缓,又高于洪水位,天然地基也较稳定,为较好的建设场地。 (2)砂页岩缓坡地。基岩包括长坞组页岩及叶家塘组砂岩。位于城南的仙坦一带,原 为低缓的矮丘,随城市发展,现已被推平,全被建筑物履盖。 (3)石灰岩缓坡地。位城南汽车站一带。原为城郊的一片低洼地,后随城市发展,埋 填了大量客土,现已建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因地基为石灰岩,易发生地面的塌陷。 (4)花岗岩缓坡地。位于城南航埠山的北麓,地势平缓,花岗岩地基,为良好的建设 用地。 2.1.1.3 岗地 高度约 120m,地形有一定起伏,岗丘顶部相对比较平坦。地表由残积红土构成,但土层 较缓坡地要薄。基岩风化程度较弱。土壤仍为红壤。目前城区附近的岗地,除了一部分已被 辟为建筑场地之外,余均为人工林地。 (1)红层岗地。位城南红岗山一带。地表残积红土(粉粘土),部分具有红白相间的网 纹,红土深度不一,个别地段可露出风化的红层基岩。岩层属衢江群。 (2)花岗岩岗地。位城南航埠山及河东的外弄—余家一带。地表残积(网纹)红土中 含较多的砂屑。除房屋外,林木履盖较茂盛(人工松林及针阔林)。 (3)岗地内坳沟地。指规模较大、已开辟为耕地的一些坳沟。主要位于河东花岗岩岗 地内,其中的坳沟相对较浅而缓。坳沟地中的土类堆积物,以坡洪积为主(下面仍有残积红 土),剖面层次比较乱,厚度较小。地表自然土壤仍以红壤为主,但大多已改造成水稻土及旱作土。 2.1.1.4 低丘陵地 高度 150—160m 左右,地形起伏,但山体整体较园滑。主要位于实习区西部,由粉砂岩、 页岩及石灰岩等构成。因土壤侵蚀强烈,土层较浅薄;土体及浅部基岩中的水份少,林木植 被较稀疏。 (1)粉砂岩页岩低丘陵地。基岩为长坞组粉砂岩、页岩,透水性差,且物理风化强烈。 因地表侵蚀,土体浅薄,并含大量页岩崩解而成的小片石。土壤多属侵蚀性红壤亚类的片石 砂土土属。植被稀疏,除部分人工林地外,大多为灌木及草地。地表因遭受长期冲刷,形成 众多冲沟,但山丘的整体仍显得比较园滑。 (2)紫色岩土低丘陵地。分布在粉砂岩、页岩低丘陵地内部,基岩为黄泥岗组与砚瓦 山组紫色岩层(页岩及泥灰岩),因强烈物理风化,地表形成紫色土。土层稍厚,质较疏松, 植被也较密(与粉砂岩、页岩低丘陵地相比);部分已开垦为旱作耕地。 (3)石英砂岩低丘陵地。位于马家塘一带。基岩为叶家塘组(及藕塘底组)的石英砂 岩,含粉砂岩及砾岩等。地表土层为残坡积相砂土碎石层,厚度较大,但厚度的变化也比较 大。土壤属黄红壤亚类中的砂岩类黄红壤,表土呈棕灰色,心土呈黄棕至灰棕色,壤质土, 部分质较粗。植被茂密,自然履盖度较高。 (4)石灰岩低丘陵地。主要位于石头山—何家山一带。基岩为石头山组灰白至暗灰色 厚层石灰岩。石灰岩的正向地形不突出,呈丘陵状(溶丘地形);另有少量负向的溶蚀洼地。 自然土壤为石灰岩类红壤,质地粘重,土体呈棕红色。植被为针阔混交林。某些石灰岩低丘 陵,如石头山,大片基岩裸露,缺少土层和植被。 (5)火山岩低丘陵地。位河东须江公园一带。基岩为上墅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地 表残积红土碎石层,局部具网纹,土层厚度不一,多为1 m 左右。土壤属黄红壤亚类,心土 层带黄棕色。因属公园区,林木繁茂。 (6)低丘陵地内坳沟地。主要指低丘陵地内的一些大型坳沟,宽近200m,长数km。 它们的延伸多半呈NW 和NE 方向,跟当地基岩内的断层构造方向一致。其中多半已开垦成 耕地(水田,部分旱地),是低丘陵区内重要的农作区。沟内土层厚度较小,大多小于3—5m, 成因比较复杂,多半为含砾的砂土层。 2.1.1.5 中丘陵地 高度 200m 左右。位于方家山及河东的乌木山,因土层较厚,土体及浅部基岩中的水份 状况优于低丘陵地,所以植被也较低丘陵茂密。 (1)石英砂岩中丘陵地。位于方家山。基岩主要为叶家塘组与藕塘底组的石英砂岩与 砾岩等。方家山是江山粘土矿的所在地,矿层产于叶家塘组底部,矿层底板为长坞组泥岩。 矿区自然土壤为黄红壤,植被以人工松林为主。由于采矿,已使大片土地和山林遭受破坏, 应加强整治。 (2)硅质页岩砂砾岩中丘陵地。位于西山西南侧的桐岭。山体基岩主要为志棠组硅质页岩及砂砾岩,部分为衢江群及叶家塘组等。桐岭是西山高丘陵的南延部分,基岩类型基本 一致。只是地形高度较低。土壤仍为黄红壤,植被为针阔混交林。 (3)石灰岩中丘陵地。位于方家山的西南端。基岩为石头山组灰岩。地表残积红(粘) 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土壤为灰岩类红壤,植被主要为人工针叶林。 (4)火山岩中丘陵地。位于河东乌木山,高度约200m。基岩为上墅组火山岩,土壤属 黄红壤亚类,残积土层较厚,超过一m,植被大多为人工松林,生长茂盛。另外,实习区东 南端的外弄一带中丘陵地,其母岩为花岗斑岩,因它的地貌、土壤、植被、水份等要素,跟 乌木山的火山岩中丘陵地基本相同,所以没有单独列为一类,仍归于火山岩中丘陵地内。(或 可统一称火成岩中丘陵地)。 (5)中丘陵地内坳沟地。位于方家山及乌木山二处中丘陵地内一些规模较大的坳沟, 它们的规模往往小于低丘陵地内的坳沟。沟的纵向断面也相对较陡,也大多已辟为耕地。土 层较低丘陵地内坳沟稍厚,其中含碎石也相对较多。 2.1.1.6 高丘陵地 位于西山及老虎山,因地壳相对抬升而成的高地。高度270—280m 左右,山坡较陡。地 表残坡积土层,土壤类别因母岩而异。因岩层较破碎,浅部水份状况较好,林木植被往往较 茂密。由于大量采石,易发崩塌、滑坡及山地洪流。 (1)硅质页岩砂砾岩高丘陵地。西山高丘陵,主要由志棠组硅质岩构成的山丘地,呈 NE 向延展,属构造—侵蚀地貌。地表为残坡积砂土碎石层,厚度变化甚大,土壤属黄红壤亚类,心土呈黄棕色。山体被茂密的林木履盖,属次生的针阔混交林,并不乏经济林木(板粟等)。 (2)砂页岩高丘陵地。位于西山的西坡,花纹头村一带,由长坞组粉砂岩、页岩及叶 家塘组砂砾岩等构成。土壤仍为黄红壤,但母质(残坡积砂土)较厚,林木履盖茂密,内含 很多灌木。 (3)石灰岩高丘陵地。城南老虎山高丘陵,基岩为石头山组厚层灰岩;西山高丘陵的 东北坡,基岩为碓边组薄层灰岩。本区石灰岩高丘陵地的山体虽然较高,但并不尖锐。灰岩 高丘陵地的地表为残积红土,质较粘,厚度变化极大。土壤为红壤亚类灰岩类红壤土属。植 被茂盛,针阔混交林。因烧制水泥大量开采石灰石原料,老虎山及西山东北坡有几处很大的 采石场。 (4)红层高丘陵地。位于西山南端的鸡公山顶及老虎山顶,残留的衢江群底部红色砾岩构成丹霞地形,由陡峭的近水平产状的基岩组成。因为地形形状奇特,已成为城区重要的天然旅游景观。 上述 6 个一级土地类型,还可按地形归纳成河谷平原地、岗坡地和丘陵地3 大类。其中 河谷平原地目前以耕地利用为主,丘陵地以林地为主,而岗坡地则较多地用于城乡居民点建 设。 2.1.2 实习区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是按土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进行分类的。它是土地利用现状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反映。土地利用类型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结果。 实习区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城建用地为主,成片分布,面积较大。其它用地如厂矿和交通用地、园地等分布较零星。大致可分成以下土地利用类型。 (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主要是一年生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 等)的土地。主要位于区内河谷平原、岗丘内坳沟地及某些较缓的丘岗坡麓。土壤以水稻土 为主,部分为旱作土,土层深厚,质地均细,通透性好。浅部地下水丰富,同时有适量的地 表径流。土层湿度大,土壤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耕地按种植类别及水分管理的差异,又可分为水田和旱地二类。 (2)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等主要用于林业的土地。主要位于城区一带的丘陵 地,地势较高,起伏大。土类堆积以残坡积为主,土壤主要为黄红壤与红壤。 按植被状况,又可分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其中的用材林地、经济林地及竹林地的林木郁闭度应在0.3 以上;灌木林地履盖度应在0.4 以上;疏林地的树木履盖度为0.1—0.3。 (3)园地。指集中连片种植,履盖度在0.5 以上的多年生草、木本作物用地,按种植 类别又分果园、茶园、桑园等。本区园地相对比较分散,;较大面积集中连片的较少。 (4)草地。指常年生长草本植物、履盖度在0.15 以上的土地。(不包括耕地中的草田 轮作部分)。区内仅局部分布于某些低丘陵地内。 (5)水域。包括河流、水库及各种水利设施占地。 (6)城乡居民点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各种已建(及正在建)城乡居民点的生产、 生活及交通等用地。可分为城镇居民点用地,指城镇建成区范围的生产(非农业)、生活及交通设施用地(实习区内指江山市城区范围);以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指各级农村村落居民的生产(非农业)、生活、道路等用地。城建用地的分布很广,而本区大片的城乡居民点用地主要位于缓坡地及部分河谷平原。 (7)厂矿用地。指城乡居民点以外的矿场、厂房等用地。如方家山粘土矿山用附近的 一些工厂。 (8)交通用地。指城乡居民点以外的铁路、公路及其场站等设施用地。 (9)特殊用地。指区内公园等旅游地及某些裸岩地等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 二、国土资源分述 矿产资源 江山地区沉积矿产较多, 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种有如下几种。 2.2.1 煤 煤是一种固体可燃矿产。区内含煤层位有下寒武统荷塘组、下石炭统叶家塘组。 新塘坞石煤矿:位于江山市新塘坞。石煤层产于荷塘组下部,含煤岩系由含磷白云岩、 碳质页岩、硅质岩、碳质微晶灰岩及石煤组成。矿区为一单斜构造,倾向西,倾角35°左右。 石煤呈层状、透镜状, 厚4-7m。层位比较稳定,顶板为碳质页岩、碳质板岩、碳质硅 质岩; 底板为磷质白云岩、砾屑磷块岩等。 石煤的主耍矿物成分为水云母、玉髓、微晶石英、有机炭和少量黄铁矿,煤层底部常见 磷结核。石煤是一种变质较深的腐泥煤, 有机炭含量一般为10%,最高达21.6%, 灰分达 80-90%,发热量仅有700-800卡/克左右。 2.2.2 磷 本区下寒武统荷塘组、上震旦统西峰寺组为含磷岩系。 新塘坞磷矿:磷块岩产于下寒武统荷塘组底部。含磷岩系由磷质白云岩、砾屑磷块岩、 硅质岩、炭质页岩组成。矿体呈层状, 倾向西, 倾角20—30°。矿层总厚0.26—1.24m, 断续 长2941m。矿石具胶状结构, 块状、结核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有胶磷矿, 少量细晶磷灰石, 还有少量白云石、黄铁矿、水云母及炭质等。矿石类型有微晶磷块岩、内碎屑磷块岩及结核 状磷块岩。P2O5含量一般14—25%,平均品位23.36%。矿床成因为沉积型, 小型矿床, 由地 方零星开采。 2.2.3 高岭石粘土岩 高岭石粘土岩产于下石炭统叶家塘组底部, 上奥陶统长坞组的风化面上。 方家山高岭土矿:含矿岩系为下石炭统叶家塘组底部, 由高岭石粘土岩、炭质页岩组成 (图2-1)。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 厚2—5m。矿石呈灰白色、浅灰色,具泥状结构、内碎屑结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含一水铝石、胶铝矿等。矿石化学成分:Al2O3 39.52,SiO2 40.17,Fe2O3 1.37,TiO3 2.08 。耐火度1750—1770℃, 可作耐火材料和化工原料。属小型矿床,成因为岸后沼泽沉积型, 已由地方开采。 图 2-1 方家山粘土岩矿区地质略图 1.第四系;2.藕塘底组;3.叶家塘组;4.长坞组;5.地质界线;6.断层;7.地层产状;8.矿层 2.2.4 石灰岩 石灰岩是本区的重要矿产资源, 主要用于水泥工业和生产农用石灰。含矿层位有碓边组 和石头山组,其中石头山组灰岩多数达到水泥灰岩的要求。 彭里石灰岩:位于江山市彭里, 含矿层为石头山组, 矿体呈层状, 有4—6层, 厚246.8m, 延伸稳定。矿物成分主要有方解石及少量石英、泥质物、生物碎屑等。具致密块状构造。化 学成分:CaO 52.71%,MgO 0.50%,SiO2 3.37%,Al2O3 0.82%,Fe2O3 0.35%。矿石储量B级273 万t,C2级560 万t, 中型矿床。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型, 已由地方开采。由于矿床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 地势高差小, 适宜露采的矿区日渐变少, 因此有必要寻找赋存优质石灰岩资源。 2.2.5 页岩及粘土 可作为水泥的一种原料。页岩为上奥陶统长坞组的主要岩性之一,在江山分布很广。总 厚约180m。作为水泥粘土质原料的粘土矿点,主要见于上铺及西山(石头山)两矿区。粘土矿层主要为下更新统钱江组残坡积或洪坡积之产物。矿石一般为棕红色粘土,局部为黄褐、黄白色斑点状粘土。厚度变化较大,薄者3—5m,最厚可达8m 左右。矿石疏松,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占60%),含少量粉砂、粗砂、岩屑及铁锰质结核等,一般含Al203 14—20%,Fe2O3 6—9%,SiO260—70%。在上铺矿区,粘土硅酸率为2—3,铝氧率为2.1—2.4 。 上述两粘土矿区由于矿层厚度、矿石质量等变化较大,至今尚未开采利用。 2.2.6 砂岩 砂岩主要是作为硅酸盐水泥的硅质校正原料。在江山水泥厂附近,质量符合水泥配料要 求,且矿床规模大,交通方便而又便于露采的砂岩矿区,主要为清湖连头山及县城西侧的鸡 头山两地。鸡头山矿床在实习区内。 鸡头山砂岩产于志棠组地层中,矿石为硅化粉砂岩、硅化砂砾岩、含硅质团块的粉砂岩 及硅质页岩。矿体呈层状,已控制长约282m,平均厚38m,总面积10233.8m2。矿石化学成分:SiO2 89.67%,Al2O3 4.65%,Fe2O3 1.73%,矿石质量沿走向倾向变化不大,但SiO2含量随硅化强度提高而增加。在矿区西北部半山腰一带,因石英细脉、团块分布较多而出现SiO2高品位地段。矿体中的硅质页岩夹层,其SiO2达76.63%,接近工业指标,对矿石质量影响甚微。矿石经样品加工试验,易磨系数为1.60—1.70,物理性能良好,基本满足工业要求。 2.2.7 凝灰岩 可作为水泥混合原料的凝灰岩,仅见于新塘边东库村白石山一带。矿体分布于白石山、 东库山及池头村三个矿段。合矿层为方岩组,岩性自下而上为:凝灰质砂砾岩、碳酸盐化凝 灰质砂岩、下部凝灰岩和斑脱岩(主矿层)、上部凝灰岩及凝灰质角砾岩(次要矿层)。矿体呈 厚层状,延伸较稳定,但厚度有变化。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石、凝灰质,其次为石英、 钾长石及铁质等。矿石化学成分:SiO2 67.24—72.96%,MgO 0.64—2.95%,K2O 1.53—4.20 %,Na2O 0.26—0.88%。矿区各矿层均做了石灰吸收和石灰胶砂试验,质量达到国家技术指标要求。 2.2.8 富钾岩石 主要指富含钾的泥质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及黑色页岩。可用作陶瓷釉料、玻璃原料、磨料及制造钾肥的原料。 新塘坞矿区的含矿地层为西峰寺组, 富钾岩层位于该组之顶部(图2-2)。见矿一层,分为3 个块段,矿体面积数万m2,厚6-8 m。矿体—般呈层状,矿层倾角10°一16°。矿石为富含钾的泥质粉砂岩及白云质粉砂岩,主要由钾长石、白云母、石英及微量的硅质、泥质等组成。在矿层中常见白云岩夹层。矿石中,泥质粉砂岩含K2O 8—9%,最高10%;白云质粉砂岩含K2O 3.37—7.30%;两类矿石混合分析,平均含K2O 8.28—8.89% 。矿石中K2O含量虽贫,但矿层厚度大,具一定规模,可作为制造钾肥的原料,供地方小规模开采利用。 图 2-2 新塘坞富钾岩石矿区地质略图 1.第四系; 2.碓边组; 3.荷塘组;4.西峰寺组;5.雷公坞组;6.断层;7.地质界线;8.地层产状;9.矿层 2.3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 2.3.1 水资源 2.3.1.1 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是指储存在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中的天然水体或人工水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排泄。地表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受流域内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系发育程度与地表径流特征、水利工程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江山港是本区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浙闽交界处的苏州岭(海拔1171m),流域面1683.34Km2,干流总长大于105Km。江山港支流十分发育,主要支流有33 条。本区面积为35 Km2,占江山港流域面积的1.78%。江山港干流从本区东部通过,长约5Km,占该干流总长的4.76%。区内水系发育,主要支流有念溪、达坞溪等(图2—3)。 根据江山港流域双塔底水文站1957—1996 年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51.24m3/s, 最丰年平均流量为96.91 m3/s,枯水年平均流量为14.22 m3/s。 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水一致,呈单峰型。年内径流大部分集中在汛期(3—7 月初),其 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7%,尤其是4—6 月梅雨期,多年平均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 58.4%,非汛期径流量所占比例仅为23%,个别年份仅占2.8%。由此可见,本区是典型的易旱易洪地区。 本区地表水资源除河、溪水外,还有大小不等的小型水库65 座,坑塘百余个,其中规模 较大的有店坝头水库和蚱蜢山底水库,其次是伍家弄水库。据初步统计,本区地表水域面积 达2.5Km2,占本区总面积的7.14%,如果平均按1.2m 水深计算,地表储水量可达3×105m3。 此外本区外围还建有大型(碗窑)和中型(峡口)水库各一座。前者总库容量2.23×108m3,后者 总库容量6340×104m3,全年可供水量15623×104m3。可见本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2.3.1.2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地表以下地壳表层中可供利用的地下水,赋存于岩土层的空隙(孔隙、 裂隙、洞穴)中。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下的渗入,经过在岩土层中较长时 间的运动,最后以泉的形式,或者通过蒸发作用,或者直接向地表排泄,构成一个完整的地 下水循环系统。地下水的富集程度,受土的松散程度、岩石的孔隙度、构造、裂隙及岩溶发 育程度、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地形地貌、植被、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3.1.2.1 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地下水由于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不同,而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本区按地下水赋存的岩性、 构造特点,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下水富集程度等多种因素,可把本区地下水分为四大类六 个亚类八个含水岩组(图2—4)。 图 2—4 江山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分布图 Ⅰ—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Ⅰ1—丰富;Ⅰ2—中等-贫乏。Ⅱ—红层碎屑岩孔隙裂 隙水:中等-贫乏。Ⅲ—碳酸岩盐类裂隙岩溶水:Ⅲ1—丰富;Ⅲ2—中等;Ⅲ3—中等-贫乏。 Ⅳ—基岩孔隙裂隙水:Ⅳ1—极贫乏;Ⅳ2—中等-贫乏;Ⅳ3—贫乏。 (1) 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冲积、洪积含水层:该含水层呈狭长带状分布于江山港两岸,地貌类型为第四系 堆积河谷平原,其中主要是指河漫滩、古河道部分。岩性上部为黄色粉砂质粘土、粉细砂及中粗砂,下部为松散的砂砾石、砂卵石层,厚度一般为8 m—14m,平均为11m。含水层以中粗砂及松散砂砾石为主,厚0.7m—10.6m,平均为9.6m,水位埋深0.6m—2.8m。该含水层水量丰富,大口径机井的可采涌水量为1000m3/d—5000m3/d,一般为3000 m3/d,由大气降水、农田灌溉、及洪水期河水倒灌补给,排泄于河流。 第四系冲积、坡积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支流两侧,及平坦坳沟(谷)中,岩性上部为含 砾石粘土,下部为含粘土砂砾石,厚度0.75 m—10.7m,平均4.46m。含水层为含粘土砂砾石, 厚0.1 m—9m,平均为3.14m,水位埋深0.2 m—6.30m,平均为1.32m。据民井资料,其涌水 量一般为10 m3/d—100 m3/d,水量贫乏。由大气降水、农田灌溉补给,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河 流。 (2)红层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零星分布于江山港西岸,地貌类型为白垩系紫红色砂岩剥蚀岗地。含水岩组为衢江群 (K2Q)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含砾砂岩。含水空间为孔隙、风化裂隙等。该含水层富水 性分布不均,当裂隙不发育,粒度较细时,水量贫乏,单孔涌水量为10 m3/d—80 m3/d;而 裂隙发育,粒度较粗时,富水性为中等,单孔最大涌水量为100 m3/d—800 m3/d。 (3)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布于王宅岗—石头山—何家山和江山市城区东北部和城南地区。 含水岩组为石头山组(C2—P1s)灰岩。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裸露型和隐伏型两种。前者地貌类型为石灰岩溶蚀低丘陵,发育有北东向断裂和花坟头—何家山倒转向斜。沿向斜轴部地 表可见溶沟、石牙和溶洞;在遥感图象上,溶蚀漏斗、洼地和溶蚀残丘影象特征清楚,并受 断裂构造所控制,据此推断,该区地下可能存在暗河。后者地貌类型为第四系堆积平原,含 水岩组隐伏于其下。第四系堆积层厚达4—7.8m,局部达30m。该组灰岩质纯、层厚、性脆, 构造裂隙发育,岩溶作用强烈,上覆第四系孔隙潜水与下覆岩溶水水力联系直接,补给充沛, 水量丰富,钻孔涌水量一般大于600m3/d。以大气降水和农田灌溉补给、第四系孔隙潜水的 垂向补给和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为主要补给源,以泉的形式排泄,如花坟头上升泉和老虎 山下降溢流泉等。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江山岗和西山北段,含水岩组为碓边组(∈ 1—O1d)灰岩和砚瓦山组(O2y)瘤状灰岩。地貌类型以碳酸盐岩构造-侵蚀高丘陵为主,其次为低丘陵,岩溶发育程度微弱。据浙江省水文队的勘察资料,富水性极不均匀,主要受标高、地质构造、岩性及岩溶发育程度控制。在地形较高,构造、岩溶不发育地段,含水贫乏,钻孔涌水量一般为10—200m3/d。而在构造破碎带,特别是在北东向断裂破碎带和北西向张扭性断裂交汇地段及其附近,或褶皱构造的轴部,其涌水量一般较大,钻孔单孔涌水量可达100—1000 m3/d。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以泉的形式排泄。
/
本文档为【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