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必备】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解析[精品原创]

2018-06-15 17页 doc 82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考必备】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解析[精品原创]【高考必备】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解析[精品原创] 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基础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上: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
【高考必备】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解析[精品原创]
【高考必备】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解析[精品原创] 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基础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 (2)军事上:1918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引起人民的不满,引发了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特别提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质是试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制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1)利用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各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5(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特别提醒 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恢复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思维导图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3)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 2(形成过程 (1)实现工业化 ?条件: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过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成就: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农业集体化 ?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 ?过程:1929年开始实施;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全国约有6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成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富农作为一个 阶级基本被消灭。 3(功绩和危害 (1)功绩 ?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2)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其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体制日益僵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带来消极影响。 特别提醒 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要特别注意:第一~必须把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内容区别开来,第二~应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第三~不能笼统地用“斯大林模式”概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方式和道路~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维导图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转变示意图 重难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前提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内容 都涉及国民经济的工业、农业、商业和分配等各个方面 直接目的都是要解决当时内外交困的现实,主观目的都是 相同点 目的 要探索苏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要维护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都起到了维护新生苏维埃政权的作用,都被新的经济政策结果 所取代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背景 合进攻,苏俄进入艰难的三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了 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0年)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 目的 危机;探寻向社会主义过渡 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的正确途径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 工——国营 不同点 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 业 ?中小企业、国家无力经营 的企业——私营 主要农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 实行余粮收集制 业 集制 内容 贸以自由贸易取代国家垄断贸 取消自由贸易 易 易 分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 配 物配给制 分配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违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特征 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关系来扩大生产,是一条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运行 绝对的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机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 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探索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 评价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提工农联盟;是对经济文化相 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 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 2.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3(要语背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的特点,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思维辨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 (2)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个伟大的创新。( ) (3)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4)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初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5)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共同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答案 (1)× (2)? (3)× (4)× (5)? 2(选择:“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是对哪一政策特点的概括,(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 B [考法综述] 今后高考仍会沿用新、新情境的命题方式,突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影响及对中国发展经济的借鉴意义,和罗斯福新政比较,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命题法1 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典例1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可知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只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B项正确,当时许多领导人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他们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C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错误。 [答案] B 【解题法】 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问题的一般思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可以从二者制定的背景、内容、实质、作用等角度来分析~具体情况请参考本考点重难点1。 命题法2 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借鉴意义 典例2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解析] 20世纪50年代苏联并未进行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当时正值冷战时期~科技交流肯定会受到影响~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苏联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缺乏活力~很多技术不能得到应用~故B项正确。 [答案] B 【解题法】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借鉴意义问题的一般思路 苏联斯大林模式和中国计划经济模式在建立之初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对此~苏联与中国都进行了改革~但却一败一成。这说明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应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 1(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A 解析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20年”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故答案为A。B项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C项出现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D项出现于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之后。 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中列宁的话实际上说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结果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等方面的措施共同引发的。农业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A项错误。农民并非“敌对势力”~D项与题意无关。C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但是 它仅仅是问题之一~此“严重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造成的~C项从属于B项~B项是主要原因。 3(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 份 1920,1921 1921,1922 1922,1923 1923,1924 平均税款 10.30 6.11 3.98 3.06 (卢布)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的数据看~自1921年起平均税款逐渐降低~这段时期正是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符合这一时间信息的是B、C两项~C项与赋税无关~故B项正确。 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 C 解析 “允许出租土地”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方式~但并未改变土地的所有制状况~A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并未立即建立农业集体化经济~农村个体经济一直是合法的~并非因为《土地劳动使用法》的使用而发生改变~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联(俄)经济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商品经济没有取得“主导地位”~D项错误。因此~C项正确。 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 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符合“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项。苏联自主建设一个矿井~说明技术没问题~A项错误,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也不能由题意推出。 6(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苏联在粮食大幅减产的情况下~却依然加大粮食出口~这必然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说明苏联人民为此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奉献~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状况~B项错误,苏联加大粮食出口就是为了给工业化换取外需~促进工业化发展~“制约”一说不准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民生产积极性~D项错误。 7(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确立~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农业生产长期发展缓慢~而1952年的苏共十九大却认为粮食产量增加并解决了谷物问题~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曲意维护~故排除A项~D项为正确答案。B项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赫鲁晓夫上台后~C项说法错误。 8(美国史学家R?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该政策的实施( ) A(表明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B(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 C(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D(使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题干材料反映了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允许私人贸易存在~说明该政策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但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可以确定该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苏俄出现一系列政治、经济危机~苏俄政府放弃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做法~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仍然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并未根本改变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实行~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故C项错误,苏俄在“二五”计划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 9(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 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解题的关键可以从时间下手。由题干中的“1918年4月”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俄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D项中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显然不对。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相吻合。 10(在西方国家被经济危机的恐慌包围的那几年,苏联的经济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大好趋势,尤其是1925年到1937年之间,国民经济从年增长7.5%到年增长60.0%。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苏联(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 B(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C(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强贸易往来 D(实施了五年计划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对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三项都与这一趋势的出现有关~但结合“1925年到1937年之间~国民经济从年增长7.5%到年增长60.0%”可推理出这期间经济发展最主要得益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实行。答案为D。 11(“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我国(苏联)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 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为此,苏联实施了(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俄国已经改名为苏联~俄国改名为苏联是在1922年~材料“成为经济上独立自主而依靠国内市场的国家~成为能把其他一切逐渐脱离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经济轨道的国家吸引到自己方面来的基地”说明苏联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A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C项农业集体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后,D项赫鲁晓夫改革时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故选B项。 12(1952年,苏共(布)十九大中央工作报告指出:“某些领导采取不正确的路线,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这表明当时苏联( ) A(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 B(农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C(工业化推动农业高速发展 D(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材料“1952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苏联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他并没有系统纠正集体农庄的弊端~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进行了农业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C项错误,从材料“在集体农庄内培植独立的小组~取消了生产队~这种做法实际上反对谷物耕种的机械化~ 结果引起了集体农庄的削弱”可知~当时苏联对集体农庄进行集中生产和管理~不允许独立生产~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13(“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时期,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你认为这一观点( ) A(不可采信 B(符合史实 C(值得商榷 D(观点模糊 答案 C 解析 本题材料观点有其合理的地方~例如工业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而大清洗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既有关于工业化合理的地方~也有对大清洗运动的说法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值得商榷~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很明确~故D项错误。
/
本文档为【【高考必备】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十四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Word版含解析[精品原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