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师跟班走”_利弊之探讨

“教师跟班走”_利弊之探讨

2019-01-16 6页 doc 18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跟班走”_利弊之探讨“教师跟班走”利弊之探讨 〔摘要〕“教师跟班走”的有利之处在于它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便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班级管理,也促进了师生家长间的深情厚谊。但该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限制了学生在智能、个性、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易使师生产生心理上的厌倦和疲劳。为此,我们要慎用“教师跟班走”这种模式,并结合实际予以改进。 〔关键词〕教师跟班走;利弊;建议 “教师跟班走”是指教师捆绑于特定班级并随班级而升迁,这是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班级管理模式。在有的学校,教师跟班走的周期可长达六年:即...
“教师跟班走”_利弊之探讨
“教师跟班走”利弊之探讨 〔摘要〕“教师跟班走”的有利之处在于它增强了教师的感,便于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和班级管理,也促进了师生家长间的深情厚谊。但该模式也存在不少弊端:限制了学生在智能、个性、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易使师生产生心理上的厌倦和疲劳。为此,我们要慎用“教师跟班走”这种模式,并结合实际予以改进。 〔关键词〕教师跟班走;利弊;建议 “教师跟班走”是指教师捆绑于特定班级并随班级而升迁,这是我国中小学乃至大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班级管理模式。在有的学校,教师跟班走的周期可长达六年:即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跟到六年级毕业。跟班走最常见的周期是三年:即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各为一个周期。在我国的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学点,还存在一个教师包教多个年级、多个学科的现象。“教师跟班走”这种模式到底有什么合理、有利之处?它是否也存在严重弊端?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应用它?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教师跟班走”的有利之处 (一)“教师跟班走”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也便于对教师的绩效考核。 “教师跟班走”使教师长期任教于某个班级,这可有效地抑制教师的短期化行为。因为教师今天的马虎偷懒、蒙混过关,就意味着明天他自 1 己收拾残局、自食其果,这无形中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再者,频繁更换教师易造成对责任、缺陷互相推委,对成绩、荣誉争相抢夺的现象,而跟班走使教师的权责明确,便于对教师的考核奖惩。 (二)“教师跟班走”有利于因材施教和班级管理 教师在和某班学生的长期接触中,可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培养,并制定长期帮教学生。同班学生在长期的交往磨合中也逐渐彼此适应,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班级集体主义和荣誉感,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这些都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教师跟班走”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形成深厚的感情和 友谊。 “教师跟班走”使师生之间有更多机会进行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这种感情和友谊甚至可持续终生。这种模式也使家长和老师之间更加熟悉,便于学校和家庭联手对学生进行教育。任课教师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一个教学团队,可取得1+1>2的协作效益。 二、“教师跟班走”的弊端 (一)“教师跟班走”不利于学生智能、思维、个性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其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智能结构远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将从多方面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印记。正如人们常说:“有其师必有其徒”。教师作为成年人,其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教学方法、道德品质已基本定型,在“教师跟班 走”的模式下,学生长期受教于某个教师,易造成学生在以上诸方面的单调畸形发展,也使学生失去了吸纳众多老师优点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有明显缺陷的老师长期影响学生,将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比如:某教师性情暴戾,治班严厉,几年下来,他的学生都变成了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小绵羊,没有一点冒险创新意识。 (二)“教师跟班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利于优生的进 步和差生的转化。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可以接触的伙伴很少。学校本应为这些孩子的社会交往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教师跟班走”的模式却把学生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长期同有限的几个老师和几十名同学打交道,他们的社交能力怎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再者,一个长期固定的班级就象一潭死水,差生、优生的格局分化已基本定型。优生在没有对手挑战的情况下,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和优越感;差生也容易背上“我是差生”的包袱,在老师、同学的有色眼镜下艰难度日。 (三)“教师跟班走”易使师生都产生心理上的厌倦和疲劳。 如果让学生几年如一日地看着同一张脸,听着同一个声音,即使这个老师教得再好、人格再完美,学生也难免会产生心理厌倦和审美疲劳。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长期任教于某班的老师因事请假而由一位新老师来代课,学生们都显得兴奋好奇,他们争相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以致于代课老师对他们赞不绝口。而长期任教于某班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抱怨多于表扬赞美,一种厌倦感总会不期而至,直到他们接任了一个新 班级,激情和挑战会再次鼓动他们。 (四)“教师跟班走”使教师的业务负担加重,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教师跟班走”要求教师通透多个年级的教材,而实际上教师只能对每册教材匆匆而过,没有机会认真咀嚼教材中的精华,也难以深入开展教研活动。这不但加重了教师的业务负担,也不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化优势,当然也谈不上有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有关建议 综上所述,“教师跟班走”这种模式之所以在我国广泛应用并长盛不衰,的确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它所具有的明显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模式的弊端和隐患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和重视。也许有人会说:孔子弟子三千,全靠他一人跟班,不也是贤者辈出吗?我国封建时代流行的家庭私塾,不也照样培育出了无数英才?在此,我们必须正视古今教育环境的迥异。目前,我们的教育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赶上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汹涌浪潮,知识总量庞大,知识更新速度惊人,学科种类及学科交叉令人眼花缭乱,人际交往和信息交流空前频繁。“教师跟班走”这种古老的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教育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鉴于此,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教师跟班走”这种模式要慎用。 在师资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中小学的班级每一学年都更换老师,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更换。如果确有必要跟班走,最好缩短周期, 以2年为宜。这样做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公平配置:让优秀师资惠及更多的学生,让学生从更多的老师身上吸取知识和精神营养。同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来弥补教师不跟班带来的不足。如:采用月考、抽考、学生定期评教等方法来强化教师责任,要求定期召开家长会来加强家长和老师的沟通等等。 (二)“教师跟班走”要和教师的专业化培养相结合。 精细化的专业分工协作已成为社会的大趋势,教育行业也应向这个方向发展。但在我国的中小学,仍普遍存在“人民教师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现象,好象一个教师哪门课都能教,哪个班级都敢带才算好老师,这种对教师的通才式、随意式培养是不可取的,应该让教师实现从能教课到教好课、从敢带班到会带班的转变。常言道:“熟能生巧”,“一遍生,二遍熟,三遍才能成师傅”,我们不提倡教师跟班走,就是希望他能在某年级的某学科上坚守三五年,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满怀、能提炼出独特的教法、堪称专业骨干。特别是带毕业班的教师,更不适合一年接一年地跟班轮换。因为只有连续蹲守,才有可能准确把握考试动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但考虑到对教师一专多能的需求和长期从事某工作易使人厌倦乏味,可在适当时机让教师跟班走上新岗位。 (三)“教师跟班走”要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相结合 教师是否跟班走,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综合考虑教师的性别、年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教学特长。比如在我国小学里女教师比例偏高,造成了男生女性化现象,这就要 求男女教师之间要轮换跟班。一般说来,老教师工作认真踏实、经验丰富;年轻教师思路灵活有创意,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因此在选择跟班老师时要考虑老中青结合。另外,学生也不能长期跟班走,我们要考虑每隔两年把学生原有的班级打乱重新分班,为学生提供新的交际舞台和竞争空间。 现在,不少学校提倡教师跟班走,或小循环,或大循环,名曰:“利于教师熟悉学生,便于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其实,这种做法利少弊多(特别是小学)。首先,教师跟班走,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学生年龄小,善模仿,尤其是善于模仿自己的老师。教师的信仰、世界观、精神风貌等,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如果一个教师长期跟定一个班级,那么这位教师的性格势必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如果学生能受教于较多的教师,那么学生便可以吸取多数教师性格中的优点,进而形成自己较完美的个性。其次,教师跟班走对后进生的影响较大。教师并非圣贤。在对待学生时,不少教师往往不能一视同仁,后进生便“理所当然”地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赏识。若教师跟班走,则这些后进生感觉老师很难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几年时间里会一直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自然不可能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良性发展。如果每学年能换一任教师,那么这些后进生就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学习环境,重新树立在新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加上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就有可能 振作起来,走出落后的阴
/
本文档为【“教师跟班走”_利弊之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