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2018-06-14 47页 doc 90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1676

暂无简介

举报
民族政策研究综述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近十五年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摘要:尽管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民族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真正对民族政策进行系统和大规模研究是在建国以后。特别是近十五年以来,随着大量民族政策的出台,民族政策成为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结构为框架,按照纵向层次划分方法,从四个民族体系结构层次梳理我国最近十五年民族政策的研究情况。概括评价了学术界对民族政策各个层次研究的观点,最后总结了我国民族政策研究的不足及空缺之处,探索了进一步研究的趋向。 关键词:中国民族政策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各领域民族...
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近十五年民族政策研究综述 摘要:尽管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民族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是真正对民族政策进行系统和大规模研究是在建国以后。特别是近十五年以来,随着大量民族政策的出台,民族政策成为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结构为框架,按照纵向层次划分方法,从四个民族体系结构层次梳理我国最近十五年民族政策的研究情况。概括了学术界对民族政策各个层次研究的观点,最后总结了我国民族政策研究的不足及空缺之处,探索了进一步研究的趋向。 关键词:中国民族政策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各领域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模式和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普遍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着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而形成和制定的,是中国国家总政策体系中的全部民族政策规范的总和。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调整民族关系、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二,贯彻党章和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基本政策法律,即《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党和国家各个领域全国性政策法律中涉及民族关系的内容。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关地区和部门处理民族关 [1]系问题的政策、法令、法规。 一、民族总政策的研究 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即为中国政策体系结构的第一层次,是用以指导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高度原则性的纲领,对其他各项民族政策具有规范和指导的作用,是制定其他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概括起来主要有:国家统一的原则;民族平等的原则;实事求是,重视民族特殊性的原则;民族团结互助的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关于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的研究较多,刘秀兰《九十年代我国的民族政策》指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既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做好民族工作 [3]的总要指南。沈桂萍《试论民族政策制定的原则》探讨了我国民族政策在制订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即以党解决社会总问题的基本战略方针为根本指针,坚持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繁荣;统筹兼顾、照顾扶持;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充分酝酿、慎重出台等。张旭 [4]凯《党的民族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族政策作了总体评述。认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富强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 [5]杨昌儒《试论民族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探讨了民族政策作为一门学科的必要性以及其研究对象。民族政策学是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指导民族工作的主观方面的规律,制定出指导民族发展的正确行动的准则。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变成现实的 [6]桥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李全中《党的思想路线与民族政策》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端正和充实党的民族政策的保证,指示着制定民族政策的方向。第一部宪法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逯广斌《周恩来同志对党的民族问题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学习周恩来<关 [7]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体会》指出周恩来同志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同时又是国务院总理,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深刻的了解。《讲话》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地、精辟 地阐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沈桂萍、石亚洲合著的《民族政策科学导论——当代民族政策理 [8]论研究》结束了我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没有专著的历史,详细地阐发了民族政策执行的特点、原则和步骤以及影响执行的各种因素,说明了民族政策执行在民族政策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与实践的结合,作者在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本质、特点、功能、规 [9]律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王铁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经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研究制定民族政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概括为: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把握民族问题的特殊性;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尊重自主权与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统一相结合;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促进民族发展相结合;国家帮助支援与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相结合;民族政策与其相关领域的政策相衔接等六项基本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总政策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在纵向研究中探讨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郑 [10]法文《跨世纪民族工作思路与贯彻和完善民族政策》总结了五十年来民族工作的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依据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挫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等四条基本思路,指出跨世纪民族工作的战略任务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王红曼《试论新中国民族政策 [11]的依据、内容和特点》认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是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事实依据是中国民族问题的事迹;基本特点表现在科学性和合理性、稳定性和可调适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方面,这也使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高占福《新时 [12]期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研究》概括了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指导民族工作的理论,认为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的民族平等理论、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加强民族团结的理论、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理论、改革开放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等理论指导当时的民族工作;而第三代领导集体则以高度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明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西部大开发、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维护祖国统一等理论指导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图道 [13]多吉主编的《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民族政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代表了学术界对 [14]我国民族政策的一般认识。木多《党的民族政策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光辉》指出新中国成立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对民族工作做出了重大决策,制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和法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是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到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1954年通过的《宪法》等,我们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民族平等、民族、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容,确定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原则和政策。由国家民 [15]委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一书从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阶段、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不断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民族要互助合作共同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核心等各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蔡常青《发 [16]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探讨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协调民族关系, 处理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措施的总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 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体现了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高超艺术。陈南雁《论新时 [17]期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立足于当今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实际,结合国内外处理民族问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即民族政策的制定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要尊重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 环境的变化;要充分考虑民族问题与其它问题的关系;同时也从民族政策的角度,对如何处理新时期的民族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具体的措施,从而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体现出 [18]一定的实用价值。何龙群 《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提出将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作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将维护和确保国家统一作为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价值原则,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民族政策制定的价值出发点和政策效益目的等三个主要观点,并得出结论说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和对我国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徐行《周恩 [19]来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指出周恩来在如何处理新中国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一起确立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根本原则。不但从理论上阐明了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且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其关于民族问题的杰出思想,至今对搞好我国的民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科学发展观与民族政策的关系研究,吴桃 《用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民 [20]族政策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民族政策体系》探讨了民族政策体系的原则即正确处理共同性与特殊性的原则、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的原则、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相结合的原则。基本原则用来使中央政策适应全国各地的情况,因此较为宏观。白杨《在 [21]科学发展观下党的民族政策趋向》指出以人为本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民族政策原则和新的民族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它要求用新的经济观来,制定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这种新经济模式的一个部分。科学发展观将是新的民族观,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将引领我国的民族政策走入新阶段。民族地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落实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各民族如何更加平等和谐共处将成为研究的新焦点,同时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有长足发展,惠及各族人民群众更将成 [22]为重中之重。熊坤新,严庆《科学发展观与民族政策过程的时代特色》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诉求的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发展。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民族政策过程既要体现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有效促进,彰显政策效应的民族特色,又要体现民主的本质,凸显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总结认为化解民族政策过程中“民族性”与“全民性”的矛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 二、基本政策研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政策体系结构的第二层次即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民族政策体系的主干,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规定的总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行使自主权,当家做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地方同全国其他行政区域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是国家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 (一)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状况研究 [23]龚学增《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0年理论研讨会综述》将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研讨情况综述为:1、关于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50年的评价。2、关于如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关于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现的急需加以研究的重大问题。4、关于如何进一步继续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少数民族干部读物建设问题。卢贵 [24]子《浅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马列主义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具体情况为客观依据,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宋才发《论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区域自 [25]治》认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 策,又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必须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各民族相互尊重、一律平等、民族团结和合作、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侯德泉《民族区域自治概念的 [26]三个视角》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三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在国家宪法框架内的制度;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三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民族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不同视角,这三个视角是统一一致的。张雍德《民族区域自治:科学的 [27]理论和成功的实践》从苏东剧变入手,探讨了我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及其内容,以及这一基本政策在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历史和成功实践,以 [28]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宿晨华《论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较全面归纳了民族区域自治,探求出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指出新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意义。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2、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创新。3、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成就。4、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和基本经 [29]验。姜琦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形态,其核心内容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及其实现。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基础,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变迁、发展障碍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若干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议。中华人 [30]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1、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与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和民族区域自治。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4、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5、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历史 [31]性发展。唐莹莹《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32]和可持续发展。谷禾《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重点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国家结构、行政区划、法规建制。姚光勤《怎样理 [33]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能够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并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适合我国国情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 [34]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要点概说》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1、民族区域自治概念的“三个核心内容”。即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民族区域自治特点的“三个正确结合”。即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3、民族区域自治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原则;坚持自治民族发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4、民族区域自治地位的“三个基本”。即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本制度、基本形式。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条件研究 [35]冯刚《试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归属和行使》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权应该属于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为主和其他民族共同行使。在保障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自治权的同时,给自治地方的 [36]其他民族实行自治权。宏鉴,高亚雄《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标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原则,发现有人主张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和民族自治政权作为实践标志,这种观点过于牵强附会,缺少客观的科学依据,是不能成立的。并提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实践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就决定了以此作为 我国成功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标志是顺理成章的。靳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区域 [37]自治制度》认为要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腾飞的促进力, 需要修改自治法并完善一些相关的制度。要修改自治法, 需要以下条件:1、划清基本经济权限。2、坚持民族平 [38]等。3、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牟本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文章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联邦制进行了比较研究后,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必须坚持,不能动摇。朱伦在《自治与共治:民 [39]族政治理论新思考》一文中从族际政治的理论架构出发提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论是民族 国家理论和多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理论基础。认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种不同于国民——民族联邦国家理论的创新理论,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刘卫民《民族区域自治要增 [40]强九种意识》提出民族区域自治需要增强九种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宣传意识、法治意识、自治意识、立法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李冬玫《试论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 [41]度中自治权的落实问题》认为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的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应对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自治权落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加以解决,保 [42]证自治权的顺畅落实。孔志俊《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思考》提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践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一些新问题。一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应当享有的自治权利还未能得到充分行使;二是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权益方面的优惠政策急需进一步强化;三是妥善处理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 [43]城市化的关系。覃乃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认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 增强依法办事意识,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 是当前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两项重要的工作。乌仁其其格《和谐民族关系与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 [44]自治制度》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政治前提和基本保证;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45]关键。包美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指出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自治权利,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唐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制 [46]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从西方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适合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实际,而且提供了可行的初始制度条件。我国具有沿着初始的制度路径发展的有利条件,但需要不断解决制度供给短缺的困难问题,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发展的长期任务。 [47]尹德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动因》总结了三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动因:1、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原理。2、中国历史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必然选择。3、符合中国民族存在的状况和实际。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研究 [48]何高娃《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特色》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的逐步统一,理论和政策的不断充实;二是大胆实验、勇于实践和不断推广, 制度日趋完善。50 多年来, 民族区域自治独具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及取得的成就, [49]是令人瞩目的。武建军《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运用价值理论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该项制度的多元性积极意义,使制度主体的人们更自觉地去开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价值的新领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取向,就是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融于国家乃至世界市场体制,充分发挥在西部综合开发中的潜力,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 [50]荣和国家的现代化。侯德泉《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提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政策选择,它以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睦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政党(即使是执政党)的民族政策与国家的民族政策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作为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三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在国家(或成员邦)宪法框架内的制度;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三是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来实现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过程,从而构建起一个以自治权为核心的政治体系。何龙群在《论中 [51]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一文中认为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是其最高 [52]的价值目标。袁翔珠《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政策分析》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应当重视和关注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一切进步的积极的民族政策、制度的价值影响,使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那些民族矛盾不断的国家重视和关注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蕴涵和价值功能,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世界法律体系中的平等一员,具有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黎莲芬在《民族 [53]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蕴涵和价值功能》一文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蕴涵和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增进民族感情,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和谐统一;把进步的积极的民族主义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54]彭建军在《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分析》一文中以哲学和法学理论中的价值论为参照。将民族区域自治价值关系分为两个层面 ,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体现的价值内容,并且从宪法的实施看民族区 [55]域自治的价值。王国剑在《解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一文中指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一 [56]体多元性特点。戴小明《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分析》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50 年的宪政实践为宏观背景,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托,以法价值的理论为基础,探讨民族区 [57]域自治的价值功能及其变迁和未来发展。李大健《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探析》提出我国民族政策的最高价值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基本价值原则是维护和确保国家统一;最 [58]终价值目的是为各民族人民谋利益。吴仕民《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原则》指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二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三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基本原则有:一是民主原则;二是平等原则;三是法制原则;四是实事求是原则;五是团结统一原则;六是发展繁荣原则。中国政府将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加 [59]快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张建新《浅析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在其行政环境、行政管理体制、行政职能配置等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地方政府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也具有特殊性, 并从生态环境建设、公共医疗卫生、公共财政制度等三方面简略介绍 [60]了民族地区所存在的特殊性。王国剑《论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体多元性》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体性、权力分配性、参与性、合理性有效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对自治地区各民族的有效整合。 [61]李大健《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与完善民族政策的和谐取向》指出我国民族政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进步、和谐,基本价值原则是维护和确保国家和谐统一,价值出发点是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坚持和谐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价值观和民族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的价值 [62]取向。郭岩《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特点》认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特点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民族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 文章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特 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通过将西方多民族国家实行的民族自治、区域自治以及前苏联实行的联邦制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即:集中统一与区域自治、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优缺点研究 [63]谭明华《民族与发展》一书强调了东西部接合地带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政策不到位问题,认为改革开放的特殊优惠政策往往易于忽略这一地带民族政策的探讨和落实,容易使之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此民族政策应该顾全这部分民族自治地区及其成员。彭谦《落实民族政策 [64]的实践与思考》认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平等自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要求,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我国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的民族法制体系还很不完善,民族自治区域自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最后指出加强民族立法和执法,是民族地区法制 [65]建设的当务之急。詹真荣《民族区域自治: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认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 [66]自治和区域自治结合起来的一个创造。孟宪凤《试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推行这一政策或制度,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的国情:保障了各民族真正实现地位平等; [67]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得以充分发展。赫广义《全球民族分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政策之反观》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而创设的一种制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优点:1、根据我国民族居住状况“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区域自治。2、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3、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4、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增强党的领导作用。同时包括一些新问题:1、立法工作严重滞后,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步伐。2、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杂散居的少数民族增多了,这也呼唤新的民族政策和制度的出台。3、要加速提高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4、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 [68]矛盾问题。解永强《党的民族政策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是一种民族政策,又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采取这一制度是由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将宪法中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规定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后,对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权利和义务作了系统规定。增强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牟本理在《民 [69]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最大的优势有两点:制度规范 [70]和法律规范。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过了从一个创制、构建到巩固和成熟的过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调整并理顺了民族关系, 维持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但是,该制度本身还需要继续完善, 而且制度环境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因此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骆洋, [71]徐洪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保障功能探析》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成要素、功能、国际影响三方面考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相结合,就能更 [72]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杨多才旦《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大国原则的同时,也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民族差别,最大限度地在民族问题上实现了政治民主,因而推进了民族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体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必然要求;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 [73]进民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李筱文《民族关系与民族区域自治》认为民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 是祖国统一、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对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 [74]都具有重大意义。李晶《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的政治地位的确立》指出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果。崔慧永,邹向群,马凤龙《论民族区域自治对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质建构的意 [75]义》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从法律上肯定了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空间、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协调发展、政治优化、文化素质的提高、平等意识与诚信机制的构建,这对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 [76]质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胡清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一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作用。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了民主法治,体现了公平正义,激发了社会活力和保障了社会安定有序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二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间接作用。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诚信友爱和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五)民族区域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77]伍精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五项措施:1、用十五大精神统一全党认识。2、进一步完善民族政治经济政策。3、加大帮扶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力度。4、加强少数民族队伍建设。5、加强完善民族自治区域法制建设。方晨曦,石迎春《论中国 [7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治的基本原理,确保少数民族行使自治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通过论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史,揭示出其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历史的必然,是有效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 [79]政策。马文余《贯彻十五大精神,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简述十五大报告对民族工作具体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 论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 分析了我国民族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 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80]建议。宋涛《完善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认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自治机关自治权的完善方面,要做好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规范,完善变通权、财政自治权、经济管理自治权及资源开发自治权等;在自治权行使的保障方面,加强上级国家机关正确有效的领导和帮助;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建设,加强自治机关建设,进一步发挥自治地方实施民 [81]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作用。李洪锡《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从五个阶段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过程加以考察:1、建党初期。2、苏维埃时期。3、长征至抗战初期。4、抗战中后期。5、解放战争时期。总结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自治政策是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摸索 [82]出来的。李瑞《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总结50年的经验教训,认为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把握五个基本点:坚持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坚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坚持民族自治区域法制建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坚持党的领导。王怀瑞《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完 [83]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用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重要论述统一全党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长期性的认识;要进一步完善自治地方各项政策;加大帮助民族经济发展的力度;推动少数民族科教事业;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民族区域法制建设。于春艳《中国民族区域 [84]自治制度50 年发展历程》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50 年间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由确立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受到严重干扰,但仍在曲折中前进,这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 [85]徐杰舜《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出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适应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多项需要,是对1984年自治法的修改。虽然具有巨大优越性,但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入世的机遇,还应该继续完善,这是发展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社会经济的需 [86]要。何作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新》认为创新的前奏(1922—1937) 是党对民族“自治”理论的认识及初步实践;创新的过程(1937。7—1949。10) 是党对民族“自治”理论的比较与选择;、创新的标志(1949。10—1956)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系的形成。并提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的几点启示:第一,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生命力所在, 是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成熟之源泉。第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来自实践。第三,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的条件: 端正的学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第四,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的境界没有止境。第五,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的基础是不同历史阶段中党领导下的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只有进行理论创新, [87]才能与时俱进发展党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青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观》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其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已充分发挥出了其优势所在,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前进的有力保障。并总结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姚兰《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 [88]——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最早是追随列宁的民族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依据中国国情创造性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在实践上,我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周恩来所说,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不仅使聚居区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享受到自治权利,因而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鲍明《中国民族区域自 [89]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括农村区域自治,也包括城市区域自治。在城市化浪潮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从以农村区域自治为主转向扩大城市区域自治的新阶段。 [90]李大健《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与完善民族政策的和谐取向》指出我国民族政策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进步、和谐,基本价值原则是维护和确保国家和谐统一,价值出发点是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民族关系的实际出发,坚持和谐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价值观和民族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行政区划单位体系中增设自治市,是消解城市化与民族区域自治的矛盾与冲突的可行办 [91]法。高亚雄《对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现实,对当前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归纳和分析。并由此出发,对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优 [92]势,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夏立明,朱企泰《与时俱进的民族区域自治》提出中国共产党曾主张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实行民族自决,与汉族共同成立联邦制国家。后来,随着对国情的认识深化和对革命的深入了解,逐步扬弃了这种主张。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符合中国实际。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显示了与时 [93]俱进的品格。青觉《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虽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已充分发挥出它的 [94]优势,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工作不断前进的有力保障。保定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与实践》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的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实施过程,总结了我国不实行民族共和国联 [95]邦制度而实行民族自治制度的原因。王希恩《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区域自治》认为体现科学的发 展观是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和完善带有方向性的一项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应当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层面,更应体现在这一制度和政策的具体实践当中。孔志俊《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 [96]自治制度的理论思考》提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践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一些新问题。一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地方应当享有的自治权利还未能得到充分行使;二是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尤其是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权益方面的优惠政策急需进一步强化;三是妥善处理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城市化的关系。黎莲芬《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 [97]方的影响和对策》指出全球化过程中的市场原则将弱化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优势,其效益导向将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我们要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参与和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优势,应对挑战。要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完善,充分行使自治权,制定特殊政策和措施参与全球化。周竞红《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夯实解决中国民 [98]族问题的制度基础》提出经济发展是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第一目标。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目标的应有之意。人民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是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周建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和 [99]谐社会的构建》从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及基本特点出发,重点阐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对构建民族地区民主法制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施文正《在继承和发 [100]展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该制度需要完善的方面:民族自治地方主体地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运行机制;上级国家领导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保障;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101]韦春尧,张宁《关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思考》指出要加速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缩小民族自治地方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繁荣的目标,民族区域自治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可操作性;进一步落实并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机制和监督机制。龚志祥,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 [102]展》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组织保障、自治实现形式、自治机关民族化和自治机关设置、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及政策等方面讨论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张静,甫岩《新时期民族区域 [103]自治的完善与发展》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和国家结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创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 [104]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提出从主张民族自决转变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共不断探索并成功构建了符合国情的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适当模式。。创立并实施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条件。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坚持科学发展。唐莹莹《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5]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 [106]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刘雪岩,甫元《略论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完善与发展》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的。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 [107]思路》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发展观。这些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形式的创新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时俱进的“三个创新思路”。金炳镐,田烨《新世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 [108]度创新的一个亮点——“民族自治市”》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完善、发展、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设置“民族自治市”不是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贾东海《论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及其政治文明的内 [109]涵》认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发展,是对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创新和发 [110]展。张梅《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源泉、其探索历史及最终形成的三个层面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加深对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建设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 [111]度。陈世润《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上,历史与现实上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我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如何坚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 三、各个领域民族政策研究 各个领域民族政策属于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从横向角度看,每一具体民族政策都是针对特定民族问题领域,为解决特定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可将民族政策分为政治领域民族政策、经济领域民族政策、社会领域民族政策、教育领域民族政策、科技领域民族政策和文化领域 [112]民族政策,等等。吴仕民主编的《中国民族政策读本》较系统地阐述了民族政策的定义、内容、本质等基本问题,并从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对民族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一)政治领域民族政策研究 政治领域民族政策是为使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在政治领域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准则与规范。 [113]姚俊英《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的新要求》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对干部的新要求以及促使自治 [114]机关干部民族化的措施。严天华《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15]杨贞杰《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责与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两篇文章都在总结贵州培养选拔干部成 [116]绩的基础上对民族干部政策作了探讨。王有星《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在内蒙古的实施》对我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贯彻进行了总结,认为内蒙古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方面取得了 [117]很大成就,这是贯彻我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结果。宋斌《跨世纪民族干部管理机制论》认为跨世纪民族干部管理的流程可概括为“进、定、管、出”四步曲。关德胜《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 [118]部要把好六个环节》则认为, 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须把好广泛推荐、深入考察、精心筛选、勤于培养、善于任用、严格管理等六个环节。何晓媛《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现状、问题及 [119]培养措施》通过分析目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只有立足于现有干部素质的提高, 着眼于后备干部的选拔才能担当跨世纪的重任。安洋《影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成 [120]长的主观因素探析》提出了主观方面影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成长的主要因素。刘玉英《关于培 [121]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几点思考》指出少数民族妇女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培养,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意义及面临的问题作了介绍和分析,并就具体培养选拔工作提出了 [122]看法李养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干部工作回顾》着重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干部工作中的队 伍状况、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使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着力展现新时期党的民族干部 [123]工作的基本轮廓。孙忠霖《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使用》指出我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业已初步法律化和制度化 ,但尚欠全面和系统。当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金海燕《辽宁省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24]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指出目前辽宁省落实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结构问题、文化知识结构问题,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外流等问题。作者认为应通过民族政策的调整及完善,以实现民族干部结构的相对协调。陇兴,陇静华《中国 [125]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演变和发展》全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认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可分为探索、形成、确立、完善、挫折和 [126]发展六个阶段。陇兴《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演变和发展》指出从建党初期开始,我们党就积极探索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途径,研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经历了探索、形成、 [127]确立、完善、挫折和发展时期。陇兴《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形成、发展历程,分析了近年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不足,总结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少数民族干部政 [128]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和参考。刘荣,刘光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产生的社会基础、理论准备、初步形成和政策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近80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干部政策的发展历程。 [129]陈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形成及其实施的基本经验》指出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建党初期,后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民族干部。为新中国成立后普遍而大量地开展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刘荣,刘光顺《族际和谐治理模式下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干 [130]部政策发展》主要研究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成效和不足,以及在构建族际和谐治理模式下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发展趋势、相关问题和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发展建议、制度建设等。 [131]关于民族识别政策也属于政治领域的政策研究,李绍明《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认为民族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为贯彻民族政策所进行的一项确定民族成分的工作。民族识别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就成为我国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杜玉亭《基诺族识别四十年回识— [132]—中国民族识别的宏观思考》指出基诺族作为一个单一少数民族被国家确认于1979年,而对他的民族识别则始于1958年;对其至今40年的追踪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民族识别提供一种新颖 [133]生动的宏观视角。肖方《中国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识别》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工作方面采取了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科学价值的举措,即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识别。这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族识别。王红曼《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134]认为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各民族的自然地域、语言文字、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了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科学地确定 [135]了新中国人口的民族构成(民族成份)和民族称谓(民族名称)。黄光学《中国的民族识别》称民族识别成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实际,以科学条件为依据,采取的适合中国国情、民情、充分体现以民族平等团结原则处理民族问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工 [136]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新富《回望燃情岁月——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详细指出了新中国的民族识别的依据及过程。 (二)经济领域民族政策研究 经济领域民族政策是为使少数民族及其地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调整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关系活动的准则、措施和办法。 [137]吴仕民主编的《中国民族政策读本》介绍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众多经济优惠政策。温 [138]军《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演变与评价》将中国民族经济政策分为特殊照顾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开放联合政策等四种类型,并通过大量调查,运用数据分别进行评估与 [139]分析。红梅《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50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进行回顾、评估,同时对,,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进行 [140]了探讨。杨寿川《我国民族经济政策与实践》指出我国实施的民族经济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已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和舆论界的关注。深入研究我国的民族经济政策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学 [141]术与社会意义。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把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分为起步形成、曲折发展、停滞徘徊、恢复发展四个阶段,重新界定传统发展方向,以加快少数民族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彭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与发 [142]展》论述了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为解放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及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青觉,金炳镐,朱振军《中国 [143]共产党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十二》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论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民族经济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卢秀敏《对如何更好地在西藏贯 [144]彻落实党的民族经济政策的几点建议》提出了在中央援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西藏存在地方政府的“缺位”和“越位”问题以及城乡差距持续扩大问题。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 [145](1949,2002年)》失去功能作用,其保证执行程度不断下降。马秀英《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研究》[146]通过透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演进发展的历史,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张红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兼论 [147]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尤其是在政策过程中的执行与评估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找出了其中的规律性。彭秋虹《论中国共产党 [148]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经济政策》运用实证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以民族经济政策理论为依据,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经济政策为对象展开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149]杨云嫱《少数民族经济政策评估体系构建的二重结构探讨》提出一个科学、公正且有效的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评估体系,主要应当评估少数民族某项具体经济政策的实施绩效和少数民族地区 [150]较长时期实施其所有经济政策的总体绩效。袁雅丽《建国以来党的民族经济政策在青海的实践》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加以论述,指出民族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就,并针对实践中存 [151]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袁长征《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问题研究》以国家民族经济政策、民族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理论为对象,对有关课题展开了系统且有重 [152]点的研究。李霞林《试论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度创新》认为在人类社会经济变迁的过程中,制度创新无止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样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 (三)教育文化领域民族政策 [153]欧以克《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初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实质以及在些政策指导下我国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王红梅《论发展民族教 [154]育的政策模式》回顾改革开放近20年来民族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认为独立自主的发展和国家的重点帮扶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模式。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55](上)》指出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族教育 [156]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下)》提到新时期民族教育政策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 [157]期。王红曼《论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其成就》提出了民族教育政策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和措施 ,半个世纪过去了 ,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 [158]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王鉴《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问题》提出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民 [159]族教育政策的内容包括特殊政策与优惠政策两个体系。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指出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是国家改革与发展民族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教育政策范围与结构 ,它包括民族教育质量政策、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民族教育课程政策、民族教育经费政策、民族教育教师政策和民族教育学生政策等六个方面。李云霞《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辽宁省民 [160]辽宁省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从辽宁省贯彻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落实民族教育政策法规的情况出发,通过大量地调研材料,对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作了分析,并对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政策法规提出了建议。严庆《解读我国一项特 [161]殊的民族教育政策——举办内地西藏班(校)》提到近20年来,举办内地西藏班(校)作为我国一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一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也必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岳天明《以社会政策及其发展理路为视角全面理解我国 [162]的民族教育政策》认为社会政策是工业化时代社会问题的直接产物,它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着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社会政策及其发展理路为基本视角,对理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具有诸多启示。徐杰舜,吴政富《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 [163]据和现实依据》认为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深受教育平等理论、民族平等理论、积极差别待遇与补偿理论的影响。从现实条件来看,主要依据是我国的国家制度与性质,民族宗教状况,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民族主要工作任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民族地区的 [164]现实需求等方面。徐杰舜,吴政富《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认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具有以下十一个显著特点,即导向性、变迁性与相对稳定性、民族性与灵活性、继承而又与时俱进性、全面性、整合性与配套性、系统性、权威性、相关性、人本性、相对主观性。严庆《现 [165]阶段民族教育政策实践环境浅析》研究民族教育政策实践环境的构成与特点,分析民族教育政策实践环境对民族教育政策贯彻执行的影响,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对于振兴民族教育事业具有 [166]深远的意义。许可峰《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研究述评》认为应加强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基础理论的研究。冯玺,李磊《我国 [167]民族教育政策现状及对策的探讨》认为教育政策是一种有目的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论述了民族教育政策的现状及对策。 [168]文化政策重要的论述主要有两篇,王红曼《浅论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提出新中国成立后 ,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弘扬和繁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政策 ,使我国的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在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李 [169]晓霞《论我国民族文化政策的“求同”与“存异”》提出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层次上的“求同”,少数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存异”。 四、自治和单行条例研究 这是民族政策体系支系的第四层次, 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研究;散杂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保障政策;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自治权,近些年来也有许多相关研究。 首先是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有关条例研究,维吾尔族的巴哈尔在论文《尊重少数民族风 [170]俗习惯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中提出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集体的政策措施:1、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2、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3、尊重少数民族的生育习俗。4、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5、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的节日习惯。6、重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和供应。7、尊重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罗树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导论》[171]指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属于民族立法政策的具体内容,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法院经济案件审理收费办法》等。罗树杰,徐杰舜主编的《民族理论 [172]和民族政策》参考了这七条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措施,并指出对落后的风俗习惯的改革,应采取慎重的态度。1950年毛泽东就指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有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1957年周恩来在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也指出“风俗习惯的改革,要依靠民族经济基础本身的发展,不要乱改。”这就是说,改革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必须尊重本民族人自己的意愿。 [173]高崇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指出为保障民族语言文字权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有效的实现,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均根据宪法确立的民族语言文字自由,更为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障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措施和制度。1988年通过的《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第3条规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以使用藏语文为主,藏汉两种语文并用。”1986年通过的《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该自治条例第15条规定:“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自治县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和傣族语言文字的过程,避免因为翻译产生偏差,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1989年颁布的《云南省出版管理条例》第6条第2款第3项规定禁止出版、印刷、发行危害民族团结的出版物。总之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将随着国家法制的不断健全而不断充实、完善。 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政策也在不断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黄凤祥,谭传位《我国保障 [174]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提出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是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散杂居 [175]民族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保定召《国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一)》介绍了法规、规章关于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具体规定。从保障族籍权益方面、保障政治权益方面、保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保障语言文字方面、保障发展经济文化教育权利方面介绍了民族政策的一些具体规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委发布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是我国的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向法制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保定召《国 [176]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二)》继续介绍了一部分各省关于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规定,借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基本情况。 [177] 赤耐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介绍了1994年1月李鹏签署的国务院第144号令,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2004年11月30日,温家宝签署的国务院第426号令,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等目前继续执行的宗教法规。金炳镐,汤金松,龚学增《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 [178]之十六》介绍了 1950年10月1日,周恩来在庆祝建国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对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众性的风俗习惯,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不干涉的原则”。1982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特别在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五、结论与思考 通过以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结构为框架梳理我国近十五年以来民族政策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 我国的民族政策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之处。 首先,关于民族政策理论与成果的研究众多,但是如何使研究和现实紧密结合的问题很少有人涉及。一旦出现了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不相适应的情况,就必须进一步调整民族政策,以适应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民族理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长期存在的国内民族问题制定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准则。但是,民族政策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居多,如何在微观上更好地体现民族政策,从民族地区现实出发贯彻民族政策,在现阶段的的研究还有欠缺。如何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是民族政策的时效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也应该认真研究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发展变化,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政策的研究去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影响中国民族关系的因素日益增多,从国际方面来说,有国际环境的影响,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外分裂势力的存在,以及世界性宗教的影响;从国内方面来说有民族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体制的转型,民族意识的增强,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碰撞。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民族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成员就业、住房、医疗、保险、婚姻等,这些都会给民族工作带来新的内容,同时也会进一步拓宽民族政策的研究领域。 再次,我国民族政策的理论研究还相当欠缺,在整个民族理论学科理论体系中,民族政策部分的理论性很弱,特别是国外的研究理论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民族政策的研究中应该按照政策学的理论与方法,注重政策理论过程的研究,并且尽可能地使民族政策在理论的指导下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和可预测性,从而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民族问题的解决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 最后,民族政策众多,各层次政策之间缺少互动,对政策之间的互动性研究较少。例如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民族政策的互动是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政策与西部大开发政策互动存在大致相同的地理单元、地理环境,从地域上构建了互动的平台和空间。从内容上看,民族政策与西部大开发政策有交叉和重叠,但民族政策的范围远比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范围要大得多,内容也要广一些、复杂一些、多一些。民族政策与各领域具体政策互动,首先要建立民族政策与其它政策的互动机制,包括政策协调机构和制度两部分。其次是政策内容和政策措施上的互相呼应,构建政策的最优组合。 对于如何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问题,世界各国的政府领导、学者专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建立民族集中制单一国家的总原则,主张在这种性质和形式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是并没有付诸实践。中国共产党在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政策是适应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的。今后还应该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对民族政策的研究力度,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实民族问题服务,积极有效地指导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建辉.略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 (5) . [2] 刘秀兰.九十年代我国的民族政策[N].人民日报,1993-11-08. [3] 沈桂萍.试论民族政策制定的原则[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1). [4] 张旭凯.党的民族政策在新时期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5] 杨昌儒.试论民族政策学的研究对象[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2). [6] 李全中.党的思想路线与民族政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7] 逯广斌.周恩来同志对党的民族问题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学习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 的几个问题>体会[J].满族研究,1998(1). [8] 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当代民族政策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9] 王铁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经验的理论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6). [10] 郑法文.跨世纪民族工作思路与贯彻和完善民族政策[J].民族团结,2000(4). [11] 王红曼.试论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依据、内容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1).. [12] 高占福.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理论研究[J].甘肃民族研究,2001(2). [13] 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 [14] 党的民族政策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光辉[A]. 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 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 [15] 国家民委.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6] 蔡常青.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J].前沿,2002(12). [17] 陈南雁.论新时期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D].新疆大学,2003. [18] 何龙群.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J].学术论坛,2003(2). [19] 徐行.周恩来与新中国的民族政策[J].民族研究,2005(2). [20] 吴桃.用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民族政策体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1] 白杨.在科学发展观下党的民族政策趋向[J].科技和产业,2005(9). [22] 熊坤新,严庆.科学发展观与民族政策过程的时代特色[J].满族研究,2007(2). [23] 龚学增.中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0年理论研讨会综述[J].理论视野,1997(6). [24] 卢贵子.浅谈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J].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4). [25] 宋才发.论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1). [26] 侯德泉.民族区域自治概念的三个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4). [27] 张雍德.民族区域自治:科学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28] 宿晨华.论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9] 姜琦.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J].国务院公报,2005(11). [31] 唐莹莹.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2] 谷禾.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J].学术探索,2007(6). [33] 姚光勤.怎样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J].河南农业教育版,2007(9). [34] 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要点概说[J].中国民族教育,2007(10). [35] 冯刚.试论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归属和行使[J].广西民族研究,1997(3). [36] 宏鉴,高亚雄.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实践标志[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1). [37] 靳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今日民族,1999(9). [38] 牟本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J].民族研究,2001(5). [39] 朱伦.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J].民族研究,2003(2). [40] 刘卫民.民族区域自治要增强九种意识[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3(3). [41] 李冬玫.试论当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自治权的落实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42] 孔志俊.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5(1). [43] 覃乃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6(1). [44] 乌仁其其格.和谐民族关系与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1). [45] 包美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2007(1). [46] 唐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7] 尹德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历史动因[J].新东方,2007(9). [48] 何高娃.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特色[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49] 武建军.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50] 侯德泉.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J].理论与改革,2003(1). [51] 何龙群.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J].学术论坛,2003(2). [52] 袁翔珠.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政策分析[J].理论月刊,2004(1). [53] 黎莲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蕴涵和价值功能[J].学术论坛2004(6). [54] 彭建军.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1). [55] 王国剑.解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 [56] 戴小明.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分析[J].中国民族,2004(9). [57] 李大健.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2). [58] 吴仕民.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和原则[J].中国民族,2005(3). 前沿,2006(1). [59] 张建新.浅析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J] [60] 王国剑.论民族区域自治的一体多元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6(2). [61] 李大健.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与完善民族政策的和谐取向[J].民族研究,2006 (4). [62] 郭岩.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特点[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63] 谭明华.民族与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64] 彭谦.落实民族政策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9(3). [65] 詹真荣.民族区域自治: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66] 孟宪凤.试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67] 赫广义.全球民族分化背景下中国民族政策之反观[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68] 解永强.党的民族政策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J].民族宗教问题,2000(5). [69] 牟本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比较研究[J].民族研究,2001(5). [70] 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4). [71] 骆洋,徐洪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保障功能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7(1). [72] 杨多才旦.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 [73] 李筱文.民族关系与民族区域自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 [74] 李晶.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的政治地位的确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 [75] 崔慧永,邹向群,马凤龙.论民族区域自治对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质建构的意义[J].通化师范学院学 报,2007(9). [76] 胡清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77] 伍精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中国统一战线,1997(12). [78] 方晨曦,石迎春.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79] 马文余.贯彻十五大精神,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 1998(1). [80] 宋涛.完善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3). [81] 李洪锡.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J].满族研究,1998(4). [82] 李瑞.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实践,1999(7). [83] 王怀瑞.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新时期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期统战理论 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0. [84] 于春艳.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0 年发展历程[J]. 长白学刊,2001(5). [85] 徐杰舜.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 [86] 何作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3(3). [87] 青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6). [88] 姚兰.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J].山西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6). [89] 鲍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城市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J].民族研究,2003(1). [90] 李大健.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与完善民族政策的和谐取向[J].民族研究,2006 (4). [91] 高亚雄.对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92] 夏立明,朱企泰.与时俱进的民族区域自治[J].阴山学刊,2003(5). [93] 青觉.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04(2). [94] 保定召.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与实践[J].今日民族,2004(10). [95] 王希恩.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区域自治[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 ,2004. [96] 孔志俊.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5(1). [97] 黎莲芬.全球化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影响和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98] 周竞红.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夯实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制度基础[J].民族研究,2005(4). [99] 周建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4). [100] 施文正.在继承和发展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实践,2005(4). [101] 韦春尧,张宁.关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102] 龚志祥,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03] 张静,甫岩.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完善与发展[J].满族研究,2007(1). [104] 曾成贵.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共民族政策的历史考察[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1). [105] 唐莹莹.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 [106] 刘雪岩,甫元.略论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完善与发展[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107] 金炳镐.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创新思路[J].满族研究,2007(4). [108] 金炳镐,田烨.新世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新的一个亮点——“民族自治市”[J].西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109] 贾东海.论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及其政治文明的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 [110] 张梅.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111] 陈世润.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D].南昌大学,2007. [112]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13] 姚俊英.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治机关干部民族化的新要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7(1). [114] 严天华.加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 贵州民族研究, 1997(1). [115] 杨贞杰.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责与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J]. 贵州民族研究, 1997(1). [116] 王有星.党的民族干部政策在内蒙古的实施[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5). [117] 宋斌.跨世纪民族干部管理机制论[J].民族,1998(3). [118] 关德胜.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把好六个环节[J].北方民族,1998(1). [119] 何晓媛.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现状、问题及培养措施[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1). [120] 安洋.影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成长的主观因素探析[J].民族工作,1998(2). [121] 刘玉英.关于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几点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22] 李养第.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干部工作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2). [123] 孙忠霖.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使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5). [124] 金海燕.辽宁省少数民族干部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报告[J].满族研究,2004(4). [125] 陇兴,陇静华.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演变和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5). [126] 陇兴.中国共产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演变和发展[J].中国统一战线,2005(4). [127] 陇兴.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128] 刘荣,刘光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形成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129] 陈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形成及其实施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07(9). [130] 刘荣,刘光顺.族际和谐治理模式下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 [131] 李绍明.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C],1997. [132] 杜玉亭.基诺族识别四十年回识——中国民族识别的宏观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1997(6). [133] 肖方.中国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识别[J].中国民族,1999(3). [134] 王红曼.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35] 黄光学.中国的民族识别[J].中国民族,2004(5). [136] 曹新富.回望燃情岁月——新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J].今日民族,2007(4). [137]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38] 温军.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演变与评价[J].民族研究,1998(6). [139] 红梅.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50年[J].广西民族研究,2002(2). [140] 杨寿川.我国民族经济政策与实践[J].思想战线,2000(4). [141]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1(2). [142] 彭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1(4). [143] 青觉,金炳镐,朱振军.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 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十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2). [144] 卢秀敏.对如何更好地在西藏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经济政策的几点建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45]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1949,2002年)[J].开发研究,2004(3). [146] 马秀英.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147] 张红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D].中央民族大学,2004. [148] 彭秋虹.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经济政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5. [149] 杨云嫱.少数民族经济政策评估体系构建的二重结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150] 袁雅丽.建国以来党的民族经济政策在青海的实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4). [151] 袁长征.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 [152] 李霞林.试论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度创新[J].科技经济市场,2007(1). [153] 欧以克.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7(1). [154] 王红梅.论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模式[A].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C], 1997. [155] 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J].民族教育研究,1998(2). [156] 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下)[J].民族教育研究,1998(3). [157] 王红曼.论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及其成就[J].民族教育研究,2002(1). [158] 王鉴.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59] 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J].民族研究,2003(6). [160] 李云霞.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辽宁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辽宁省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J].满族研究,2005(2). [161] 严庆.解读我国一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举办内地西藏班(校)[J].民族教育研究2005(2). [162] 岳天明.以社会政策及其发展理路为视角全面理解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6(2). [163] 徐杰舜,吴政富.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6(6). [164] 徐杰舜,吴政富.试论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6(15). [165] 严庆.现阶段民族教育政策实践环境浅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166] 许可峰.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基本理论研究述评[J].民族教育研究,2007(5). [167] 冯玺,李磊.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 [168] 王红曼.浅论我国的民族文化政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69] 李晓霞.论我国民族文化政策的“求同”与“存异”[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70] 巴哈尔.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J].新疆社会经济,1999(2). [171] 罗树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172] 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73] 高崇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保护[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174] 黄凤祥,谭传位.我国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J].民族团结,1997(6). [175] 保定召.国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一)[J].今日民族,2003(5). [176] 保定召.国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二)[J].今日民族,2003(6). [177] 赤耐.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178] 金炳镐,汤金松,龚学增.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纲 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十六[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4).
/
本文档为【民族政策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