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学设计]第五章 汤 显 祖

[教学设计]第五章 汤 显 祖

2018-10-11 12页 doc 28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学设计]第五章 汤 显 祖[教学设计]第五章 汤 显 祖 第五章 汤 显 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一、生平和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十六世纪下半叶,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他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当时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宰相擅权,宦官特务横行。他秉性耿直,洁身自好,不附权贵,所以仕途坎坷,又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晚年隐居故里。 在哲学思想上,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如李贽、罗汝芳、达观禅师等)的影响,反对维护的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性情,用“情”对抗道学...
[教学设计]第五章  汤 显 祖
[]第五章 汤 显 祖 第五章 汤 显 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创作 一、生平和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是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十六世纪下半叶,与英国的莎士比亚同时。他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当时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宰相擅权,宦官特务横行。他秉性耿直,洁身自好,不附权贵,所以仕途坎坷,又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晚年隐居故里。 在哲学思想上,汤显祖受王学左派(如李贽、罗汝芳、达观禅师等)的影响,反对维护的封建礼教的程朱理学、崇尚真性情,用“情”对抗道学家的“理”。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完全把“情”和“理”对立起来。这种对“真情”的推崇和追求,构成了他蔑视权贵、痛恨暴政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在政治思想上,他支持代表中小地主和工商业主利益的东林党人,和东林党早期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有交往。 在文艺思想上,他和徐渭及公安派领袖袁氏兄弟站在一起,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抒写性灵,不拘格套。表现在戏曲领域,就是反对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主张。总之,汤显祖的思想是进步的,因而他的作品能闪现耀目的思想光辉。 晚年因政治失意和爱子夭折,崇尚佛道消极的出世思想有所滋长,这在他的《邯郸记》《南柯记》及部分诗文中都有所表现。 二、创作 汤显祖的创作比较丰富,有剧作“临川四梦”(也叫“玉茗堂四梦”),包括四部传奇。即:《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再加上《紫钗记》的前身《紫箫记》一共有五种。有诗文集《红泉逸草》(1575年汤显祖,,岁时刊刻)、《雍藻》(1576年编定,佚)、《问棘邮草》(1579年编定)、《玉茗堂文集》(汤生前已刊行)、《玉茗堂集》(死后五年由韩敬编印)。他的作品经近人考订,合编为《汤显祖集》。他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大影响的是他的剧作“四梦”。 “临川四梦”:汤显祖隐居以后,专心从事创作,写出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连同旧作《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因他所居之处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四部传奇都描写了梦境,但并不脱离现实,这些梦境正是作家生活的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折光反映,是作家一生的经历、痛苦、愤慨和不平的倾泻。 《紫钗记》取材于唐人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但对故事和人物作了一定的变1. 动。故事梗概是:少女霍小玉在元宵灯夜失落玉钗,被生李益拾得,从而结为夫妻。李益中状元后,拒绝与卢太尉之女成婚,被卢太尉软禁府中。小玉误信李益重婚的谣言,气恹成疾,后得黄衫客劫持李益送至李益处,二人才得团圆。作者这样安排,就不再重复传奇小说所写的负心汉而造成的悲剧。剧本着重写了霍小玉的痴情和黄衫客成人之美的豪情,表现了真情与邪恶的对立,也批判了作为霍、李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即卢太尉之流的专横邪恶。作品的缺点在于把矛盾的解决寄托在一个和宫廷有联系的黄衫客身上,最终又依靠皇帝的“圣断”,而男女主角则几乎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霍小玉身上缺少杜丽娘那种出生入死、不懈地追求爱情幸福的精神。这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2.《紫钗记》之后,他创作了有名的剧作《牡丹亭》(专节介绍)。继《牡丹亭》之后,他于万历二十八年又完成了《南柯记》的创作。次年又在正式被免官以及丧子的悲痛情况下完成了《邯郸记》的创作。 《南柯记》和《邯郸记》分别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南何太守传》和沈既济的《枕中记》。通过贪恋功名富贵的士人浮沉宦海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官场的丑恶以及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和相互的倾轧斗争。作品的缺点是表现了人生如梦的消极出世思想。这正是作者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好以佛道作为人生归宿的思想反映。 《南柯记》和《邯郸记》都是以梦来反映政治,反映被扭曲了的人性。但作者找不到出路,只好寄情于佛道。《南柯记》是皈依佛法,而《邯郸记》则求仙证道,把一切归于梦幻。人世间对荣华富贵的追逐,对妻室子女的爱恋,都不过是一种“空花梦境”。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他思想局限所致。他的四个剧本都以梦中情事张本,而四本所表现的则有所不同。明代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情也。”指出四个剧本的两个不同阶段。《紫钗记》《牡丹亭》两种,他以真情、侠义来寻求解决的,而《南柯记》《邯郸记》两种则是以出世的方法来解决,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第二节《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与《西厢记》齐名。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作品取材于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但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此外还受民间流传的人鬼恋爱甚至还魂或投胎再生结为夫妇的故事的影响。汤显祖对这类故事特别感兴趣。 一、《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剧本故事情节梗概:南宋南安府太守杜宝有一个独生女名叫杜丽娘,刚满十六岁。父母亲特地请了一个叫陈最良的老书生来教杜丽娘。后在侍女春香的陪同下,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春光没有给她带来乐趣,反而让她觉得无限的愁怅。游园回来,进入梦乡,梦见一个青年男子持柳枝向她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结下了良缘。梦醒时又是残酷的现实,她再次来到花园,想寻找梦中的情人,但到处是断井颓垣,梦境无处可寻。从此,她为梦中的情人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临死前,画自己真容放在太湖石下,并遗言把她葬在牡丹亭边。而在岭南的柳春卿也做一梦,梦见一个女子立于梅树之下,如送如迎,因而改名为柳梦梅。柳梦梅上京赶考,染病寄住在杜丽娘死葬的梅花观。拾得杜丽娘留下的画像,终日把玩。恰好杜丽娘的亡魂经过此处,与之幽会,后还魂成亲逃走。柳梦梅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状元,但杜父则不肯相认,后由皇帝出面才成就了他们的亲事。为追求婚姻自由而生死奋斗的杜丽娘终于赢得了幸福。 《牡丹亭》就故事情节来看,不免才子佳人、奉旨成婚的俗套,但在具体描写中,却与以前以及同时代的爱情故事有着质的不同。《牡丹亭》以前的爱情剧主要是批判封建门第观念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扼杀,向往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婚姻理想。但在程朱理学统治的明代,对妇女的拘束较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思想上以封建礼教严加控制之外,形体上也将男女隔绝起来,使青年男女无缘谋面,即使一见钟情式的爱情也难以产生。《牡丹亭》就此提出了如何对待人自然本性中的情欲问,并把以“情”反“理”确定为本剧的主题。这里的“情”是指人的自然本质,它包括男女之情,也包括对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这里的“理”不但包括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婚姻观念,也指扼杀人欲和人性的封建专制主义。因此,杜丽娘以前的“佳人”追求的是有情人,而杜丽娘追求的是人性解放。 在“情”的驱使下,杜丽娘可以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 死而复生。这说明了“情”的力量是何等伟大。这狂飚一般的“情”可以冲决一切樊篱而一往无前。 “情”与“理”的矛盾斗争,其实质就是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斗争。它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革新运动浪潮对旧制度的冲击和青年一代灵魂的觉醒。 《牡丹亭》以情反理的主题是通过杜丽娘人性的自发觉醒完成的。首先,作品展现了杜丽娘产生的男女之情。男女之情是人性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如何防范,都不能禁锢它的自然萌生。杜丽娘生活在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她在府中住了三年,竟不知太知府有一个后花园;她在绣房中因无聊而昼眠片刻,也被父亲严加训斥;甚至裙子上绣上成对的花鸟,母亲也要大惊小怪,害怕引动女儿的情思。杜丽娘除了诵读那些“把人禁杀”的《昔氏贤文》外,她父亲又为她请了一位迂腐的先生。这位先生是杜丽娘除了父亲以外唯一可以接触的异性。但这位陈最良一生考了十五次,仍是一个秀才,穷酸潦倒,迂腐不堪,向杜丽娘转述圣人的那一套陈词滥调。杜丽娘从躯体到灵魂,封建礼教对她的防范不能说不严酷,但处于青春期的她油然而生怀春慕色之情。陈最良讲解《诗经》,旨在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她却“为诗章讲动情肠”,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关雎》篇作出自己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州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后花园“姹紫嫣红开遍”和“成对莺燕”,进一步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羡慕古代才子佳人“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她由感到梦,梦中与一个从来未曾见面的书生幽会,“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梦中的柳梦梅并非现实生活中的情人,他只是处于青春期的杜丽娘渴望异性、渴望爱情的异性符号。杜丽娘的爱情也无多少社会内容、高雅情致,她的爱情本质是天然的情欲。梦中与柳梦梅不过是“领扣松,衣带宽,袖儿揾著牙儿苫”,《寻梦》实际上在追忆生理上的快感,她的爱情理想不过是“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杜丽娘为此情欲梦而病,病而死,死而生,情欲得到了超越生死界限的巨大力量。 其次,作者以形象的艺术刻画表现了男女情欲的正当美好。在封建社会,情欲是男人的专利,女性的情欲就是在明代后期男人放纵不检的时代,仍以淫荡视之。而汤显祖第一次在戏剧中以肯定的态度指明欲是人的本性。《惊梦》一出,写杜丽娘与柳梦梅欢会,为他们安排了一个芍药栏前、湖石山边、鲜花缤纷的美丽背景,作者还特意安排花神来保护他们的欢会。杜丽娘伤情而死,冥间的判官把她放出枉死城,让她的魂灵跟随其人,并保存其肉身,许她还魂再生。这就使男女欢会有了正当的色彩。作者又把圣人搬了出来,说“圣人之情,尽见于此。今古同情,岂不然乎,”陈最良也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圣人也有男女情欲,这就使杜丽娘的情欲更加理直气壮。如此肯定赞美人的情欲,正是对程朱理学“存 天理,去人欲”的批判。 可见《牡丹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一般描写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传奇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批判了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磨灭,宣扬了“情”的最终胜利。杜丽娘没有崔莺莺的幸运,有与青年才子相遇的机会。崔莺莺斗争的对象是封建婚姻的门第观念,达到的目的是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杜丽娘要与压抑人性的封建意识抗争,她要实现的是人性、个性的解放。因此,杜丽娘的斗争也更艰巨。作品在写杜丽娘追求情欲的执着强烈的同时,也展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漠视。南安太守府有个后花园,“老爷和奶奶从不提起”,更是禁止女儿游园;陈最良从不曾游花园,他们自己对自然美麻木不仁,还把自然美当做压制人性的异端来看;杜丽娘伤情而病,陈最良说:“你师父靠天来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杜宝也说:“一个娃儿甚七情,”把杜丽娘的相思说成是“往来潮热,大小伤寒,急慢风惊”。杜母更为荒唐,认为是“着鬼”,叫陈最良下药,石道婆禳解。《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尚有红娘为她出谋划策;钟情至诚的张生就住在同一座僧院,就是老夫人也观察出了女儿的心思。而杜丽娘则生活在一个无视人性存在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杜丽娘只有含恨而死。 杜丽娘的死显示了巨大的悲剧力量,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理学对妇女的迫害,但汤显祖的创作目的不止于此,它要写出人性在禁锢中自然萌生,一旦产生便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如汤显祖在《题记》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杜丽娘就是这样一个“情至”的女性形象。她美丽的人性正是在封建意识的严密禁锢和无情漠视下展开的。 总之,《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尖锐地批判了程朱理学“去人欲,存天理”的虚伪反动,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二、杜丽娘的形象 《牡丹亭》的巨大成就在于塑造了杜丽娘这个美好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封建叛逆女性形象,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而斗争。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里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病到了弥留之际),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作者在她的身上寄托了可贵的情感。 前二十出,主要写她青春的觉醒和为爱情而死。她处在一个上升的封建家庭,她的境遇比崔莺莺要不幸得多。莺莺小姐有多情张生的挚爱,有聪慧热情的红娘的支持,而家庭又是相国之父已死,正走下坡路的家庭,束缚相对要小得多;而杜丽娘的家庭是一个上升的贵族家庭,一切都得合封建的伦理道德,绣花怕她绣成对的,甚至连后花园也不许她去,怕受感染,生出伤春之情。她的丫环是一个口没遮拦的天真烂漫的少女,没有红娘那么有心计。然而在她的心中反抗之火更为强烈。她父亲要陈最良教她学诗书,以便做一个稳重、温顺的大家闺秀。但用来束缚她思想的诗书——《诗经》中的爱情诗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明媚的春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情感,游园之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醒来之后,她又独自到花园里去寻梦,但看到的只是冷酷的现实,她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但她并不放弃理想,决定用死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二十一至三十六出写她死而复生的过程,写出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爱情的力量战胜了死亡。作者没有把杜丽娘的死作为性格发展的终点,而是把她的死作为理想的开端。杜丽娘死后,一切更加自由,灵魂能随风飘来飘去,寻找自己心爱的情人,她可以与情人自由地结合。在爱的温暖下,又复活了,是爱抚慰了一颗冰冷的心。 三十七出至五十五出写她复生以后为捍卫自己的理想而斗争,终于赢得了真正的爱情。 她作为一个千金小姐,又有千金小姐的特点。她为人很聪明,有心计。《闺塾》里当春香发现大花园,告诉她时,她只当没听见,等事件平息以后,(当时陈最良要惩罚春香,丽娘为之说情)她才问春香有什么景致。春香把花园说得很美,杜丽娘只淡淡地说:“原来有这一等个所在,且回衙去。”当父亲出去办公,有一段时间不会回来,她又让春香给老师请假,布置游园的准备工作。游园时,春香是兴致冲冲,“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而杜丽娘则是“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满腔心事无处可诉。惊梦、寻梦,自己思想的变化埋藏在心底,没有让人知道。这种心理正是当时青年女性普遍心理的反映,在她们的心底有一股不可遏制的爱的洪流。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光辉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有强烈的叛逆精神,是封建社会青年叛逆者的典型,带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她对幸福的爱情和美好的生活有热烈的执着的追求,又敢于向封建礼教作殊死的抗争。《诗经》中的爱情诗,使她意识到青春应该珍惜,并渴望探索生活的意义。大自然的 美好春光,燃起了她内心的爱情之火,并且在梦境中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愿望,她在忧郁中死去,却在阴间质问判官,做鬼仍在追求爱情,而且在爱情的温暖中复生。复生后,父亲不许她和柳梦梅成婚,她又到最高统治者面前去质证。这些情节都显示了杜丽娘的叛逆性格,与崔莺莺相比,人物的叛逆精神增强了。 作为杜丽娘的心上人柳梦梅,相比之下,没有《西厢记》中的张生可爱。他是明代社会的产物,是一个来自现实社会的书生,有较浓厚的功名富贵思想。但他在爱情上却是始终如一,他为了杜丽娘敢在烽火连天的日子里,替她去淮扬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却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同时他又不畏强暴、理直气壮,他的性格与杜丽娘的性格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更大的光辉。此外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春香活泼天真,陈最良迂腐可怜,杜宝固执冥顽,花神善 良多情。他们的性格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出来。 三、《牡丹亭》的艺术性 1.从主题、情节到人物塑造,都充满了浓厚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这是《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它主要表现为主人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旧传统的反叛与抗争。杜丽娘在爱情上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的斗争和胜利,突出地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好愿望。同时,它又表现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情节离奇,构思曲折。杜丽娘由人到鬼,又由鬼变成人;与柳梦梅先有梦中的结合,继之是人鬼的结合,最后是复生后的完满结合。这些情节,倘从道学家与世俗的眼光来看,不免荒诞;但它体现了作者以“情”抗“理”的主张,表达了青年对理想、爱情的积极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抗击。杜丽娘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她摆脱现实束缚、实现自己理想的起点,是通向胜利的桥梁。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是观众所能理解并乐于接受的。总之,《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精神,比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更觉多姿多彩。 2.人物形象各具面貌,刻画得真实细致,特别是发掘出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 《牡丹亭》虽突出了“情”与“理”的斗争,但直接描写正反人物冲突的场面并不多,作者往往把两种势力的矛盾转化为主要人物杜丽娘的内心矛盾,用大量笔墨和多种方法,去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惊梦》一出是杜丽娘从大家闺秀走向封建叛逆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它展示了杜丽娘思想情绪的发展过程,线索极其清晰自然。游园前,她流露的是名门闺秀的矜持和自我欣赏,但也透露出春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的 不满。接着,置身大自然美好春光之中,她先是惊奇,然后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流露出年华虚度的伤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不正是她美丽青春的象征么,而那全无“赏心乐事”的“断井颓垣”,不正是她幽禁般不自由的深闺生涯的写照么,想到自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良辰美景虚度,赏心乐事乌有,她能不满腹哀怨、春情难遣么,她苦闷彷徨,心摇动,只好自惜“颜色如花”,“命如一叶”,喊出了“这衷怀何处言”的痛苦心声。最后,梦中与柳梦梅热烈幽欢,“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梦幻中的幸福,正是她在精神世界上对封建礼教的大胆背叛。所以说,《惊梦》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杜丽娘这个名门闺秀的内心世界。而充满她内心的,也正是“情”与“理”的矛盾斗争。 3.《牡丹亭》曲词典雅清丽,具有抒情诗的韵味。无论刻画人物,描写景致,点染气氛,都优美动人,美不胜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好诗应是“诵之行云流水,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牡丹亭》的曲辞似之。《惊梦》一出,尤为脍炙人口。宾白饶有机趣,骈俪句式减少,个性化语言增多。当然,其语言也有失于过分艳丽典雅,有时着意锤炼,加上使用冷僻的典故,结果反而徒费经营,有失明快、爽朗,现代读者在阅读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 四、《牡丹亭》的影响 1.《牡丹亭》一问世,便风行一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说是“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当时一些女性读者被它深深感动,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杜丽娘是“情”的化身, 这个形象的光辉就在于透过激荡的“真情”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所以会引起封建社会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共鸣。明代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深感自己的命运就像杜丽娘一样,终于断肠而死;杭州女演员商小玲,以演《牡丹亭》而出名,她也因环境所迫,不能与心上人结合,后抑郁成病,每演到《牡丹亭》的“寻梦”、“闹殇”等出,就“缠绵凄惋,泪痕盈目”。一天正演“寻梦”,她唱到“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忽然扑地而死。娄二娘的苦闷而死和商小玲的伤情而死都发生在《牡丹亭》问世后不久。娄江女子死时汤显祖已六十六岁,他极为感动, 写下了两首《哭娄江女子》诗,表示沉痛的哀悼。 其一云:“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其 二云:“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 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十分细腻地描写了林黛玉听 到“寻梦”中的曲子后的感情,她先是“心动神摇”,接着是“如痴如狂”,再后则是“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曲情在她的心中引起了共鸣。可见杜丽娘的情有多么强烈的现实精神和感人价值。《牡丹亭》被列为禁书,从反面表明它对于正统社会强烈的震撼力。 2.有一大批剧作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方面受到汤显祖的影响和深刻启迪。主要是汤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戏曲创作典范以及将情推崇到极至的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剧作家。如周朝俊的《红梅记》塑造了女鬼李慧娘的形象。李慧娘是南宋权臣贾似道的众多姬妾之一,她仅仅在伴游时赞美了一声书生裴舜俊,就丧身在贾似道的剑下。后来李慧娘的鬼魂展开了和贾似道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又如孟称舜的《娇红记》写王娇娘认为人生最大的幸事莫过于有一个美满的婚姻,要学卓文君自择佳偶,如果达不到目的,宁愿以身殉情也在所不惜。后来她爱上了申纯,但是父亲要把她嫁给豪门弟子,她和申生毫无怨悔地双双殉情,完全不把父母地深恩和功名富贵放在心上,这也体现了至情的人生观。但是这本剧作已经向现实主义的道路发展。 思考题: 1. 何为“临川四梦”,它们有什么特点, 2. 《牡丹亭》的主题和《西厢记》有区别吗, 3. 《牡丹亭》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4. 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比较。
/
本文档为【[教学设计]第五章 汤 显 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