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考2

2018-01-17 10页 doc 25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考2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考2 论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高度 祁 海 宁2007 年 9 月内容提要: 南京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杰作。1856 年此塔被毁后,留下了众多谜团,塔高问题即为其中之一。有关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的历史记载虽然很多,但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2007 年,大报恩寺琉璃塔重建工作在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进入了实施阶段,塔高问题对于重建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现有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出“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的历史记载是最为可信的数据。同时,结合南京考古新发现的明代古尺实物,...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考2
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考2 论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高度 祁 海 宁2007 年 9 月内容提要: 南京明代大报恩寺琉璃塔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杰作。1856 年此塔被毁后,留下了众多谜团,塔高问题即为其中之一。有关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的历史记载虽然很多,但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2007 年,大报恩寺琉璃塔重建工作在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进入了实施阶段,塔高问题对于重建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对现有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出“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的历史记载是最为可信的数据。同时,结合南京考古新发现的明代古尺实物,对塔高按照现代尺度进行了换算,结果为塔高 77.55 米。作者希望,以此对江苏省及南京市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工作有实际的帮助。作者简介: 祁海宁,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期在南京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现为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南京明代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暨琉璃塔复建工作开始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担任该项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 论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高度 祁海宁 明成祖朱棣于南京聚宝门外古长干里兴工修建的大报恩寺琉璃塔,以其高耸入云的宏伟建筑规模、遍体琉璃的华丽装饰艺术独步古今, “天京之变”期间,此塔不幸被炸毁,导致这一古代“雄丽甲海内”。1856 年太平天国 建筑杰作不复睹于今世。此塔的消失不仅留给后人无尽的遗憾,同样也留下了众多谜团,塔的高度即为其中之一。 有关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的历史记载很多,不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07 年,大报恩寺琉璃塔重建工作在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进入了实施阶段,塔的高度问题对于重建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立足对现有史料进行梳理,结合南京考古新发现的明代古尺实物,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对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这一百年盛举有所裨益。 关于琉璃塔的高度迄今主要出现过三种观点:即“二十四丈说”、“三十二丈说”,和英国人提出的“约 260 英尺说”。下面我们一一加以分析: 二十四丈说 目前发现最早涉及塔高二十四丈的记载出于明人盛时泰。盛时泰 、为南京上元人,明嘉靖间贡生。撰有《 金陵人物志》《金陵纪胜》、 、《牛首山志》《栖霞小志》等。他所作《报恩塔赋》是描写琉璃塔的三大名篇之一。其中写道:“崇基诡制,巨构殊形。高逾三八,数迈径三,非寻丈也。”该赋中所说的“高逾三八”和“数迈径三”是指琉璃塔的高度超过二十四丈,而塔高超过塔(底层)直径的三倍。 而以更为准确的数据加以记载的是明人顾起元。他所作的《客座赘语》是一部反映明代中后期南京都城风貌的重要历史文献。该书卷七有“报恩寺塔”专条: “大报恩寺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地面覆莲盆,口广二十丈六寸,纯用琉璃为之,而顶以风磨铜,精丽甲于古今。……至万历庚子中,其贯顶大木朽蚀者半,金顶亦欹斜矣。雪浪洪恩慨然谋正之,身自募化,凡得金数千。架木易其贯顶之木,又斥其余赀修塔廓,焕然顿还旧观矣。余尝为文记之。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记载:首先,《客座赘语》成书于明神宗万 ,这是目前发现以精确数据说明琉璃塔高度的历四十五年(1617 年)最早记载。其次,此条中顾起元自述曾为报恩寺僧人雪浪(字洪恩)重修琉璃塔之事写过一篇记,说明顾起元对此塔重修的过程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雪浪重修琉璃塔的目的是更换塔顶的贯顶大木,并且解决塔顶倾斜的问题,此项施工必然要求对塔的高度有非常准确的把握,因此顾起元在撰写该文的过程中应该接触到了塔高的真实数据。 葛寅亮的《金陵梵刹志》比《客座赘语》晚十年成书,但由于该书全面收集、整理了南京地区历代佛寺的相关资料,尤其是明代许多第一手材料,因而备受学者重视。该书第二卷《钦录集》收录了一条宣德三年六月十六日负责大报恩寺的御用监太监尚义给宣宗皇帝的 奏报。在此奏报末尾,尚义将报恩寺几乎所有建筑的尺寸附列于后,供皇帝审阅。其中既有金刚殿、天王殿、大殿、藏经殿等主体建筑,又有厨房、库房等附属建筑的高度和进深尺寸,极为详细。其中 “宝塔丈尺:宝塔一座,九层。通高地面至宝珠顶对琉璃塔的记载为: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地面覆莲盆,口广二十丈六寸。” 这一段记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出于管工大臣给皇帝的奏章,各建筑的丈尺直接来自建造人员,而且奏报时必然经过了反复的核对,因此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将这条记载与《客座赘语》中的记载比较,两者作者不同,信息来源不同,但是有关琉璃塔的数据分毫不差,足可互证。 除此之外,“明代四大高僧”之一释德清的记载同样有力地支持 。“二十四丈说” 德清自十二岁起就进入南京大报恩寺听习《法华经》,在寺中修行了十余年。德清一入大报恩寺即与长其一岁的雪浪结识,两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共同谋划重修琉璃塔。雪浪先于德清而卒,德清专门为其作了《雪浪法师恩公中兴法道传》,重点记述了雪浪重修琉璃塔的经过。其中他写道:“塔高二十五丈,其安塔顶管心木约七丈。架半倍之,则从空而下,如芥投针,其势难矣。” 德清自幼进入大报恩寺,对该寺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他与雪浪对修复琉璃塔工程筹划多年,对相关事宜了如指掌,因此他的记载也相当可信。他所记“塔高二十五丈”应是“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四舍五入后的简便说法。 根据上述各条史料,尤其是顾起元、葛寅亮和德清三人的记载,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的真实高度。不过既然如此,“三十二丈说”又从何而来呢, 三十二丈说 “三十二丈说”来源于清人绘制的《江南报恩寺琉璃宝塔全图》。该图中所附文字历来为人重视。张惠衣、胡祥翰、朱偰等先生对于 《塔图》 图一:其中的记载都持认可的态度,包括其中的塔高数据。因为所涉重大,现将它全文抄录如下: “古志:金陵聚宝门外浮图一基,古来一刹,内有阿育王塔,由来已久。孙吴大帝赤乌三年始建寺院,重修阿育王塔,名建初寺。后孙皓毁弃,庙宇荒凉。晋太康时有梵僧刘萨诃大师,得舍利子于长干里,贮于寺内。晋简文帝改建于集庆路内,曰长干寺。重修阿育王塔,高三层,以舍利子贮于塔内。后大唐高宗显庆年广修庙宇,改曰天禧寺。宋太祖乾德年改为慈恩旌忠寺。元顺帝火毁。迨至大明永乐十年北迁,因欲报高皇帝深恩,于六月十五日午时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十九年。敕工部侍郎黄立恭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宝塔一座,曰第一塔,以扬先皇太后之德。其塔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而顶以黄金风波铜镀之,以存久远,其色不晦。上九霄龙头,挂铁索八条,垂铃七十二个;上下八角,垂铁铃八十个,通共铃数一百五十二个。而九层外灯计一百二十八盏。下八方殿内及塔心有琉璃灯十二盏,通共点油六十斤。上照三十三天,中照人间善恶,永除天灾。顶上铜锅二口,重九百斤,天盘一个,计重四百三十斤。东至俞通海公神道,南至大米行郭府园,西至来宝桥,北至大河下,周围九里十三步,以此考之而寺宇广矣。自永乐修建之后,有百世之光华,存万载之报恩,故曰报恩寺。额曰第一塔。通身用过钱粮银二百四十八万五千四百八十四两正。顶上铁圈九个,大圈方圆六丈三尺,小圈方圆一丈四尺。计重三千六百斤。顶镇压夜明珠一粒,避水珠一粒,避火珠一粒,避风珠一粒,避尘珠一粒;黄金一锭,重四千两;茶叶一担;白银一千两;明雄一块,重一百斤;宝石珠一粒;永乐钱一千串;黄缎二疋;地藏经一部,阿弥陀佛经一部,释迦佛经接引佛 、经一部,俱镇压在内。又国朝御书„不二法门? „赤乌灵梵?匾额悬奉。今于嘉庆五年五月十五日寅时,雷神驱逐怪虫追至此塔,顷刻三方 九层损伤,而神力威严,佛法无边,故不能通身损坏。督抚具折申奏,请发帑修理。于嘉庆七年二月初六日开工,六月初二日告竣,而塔焕然重新矣。” 该段文字的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介绍了大报恩寺所在地古长干里寺院兴废的历史;再介绍大报恩寺建造的过程;然后重点叙述琉璃塔的主要特点。对琉璃塔介绍之细,没有其它任何一条史料能出其右。但是仔细分析的话,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该文的可靠性让人十分怀疑。下面本人就已所知,对其中发现的错漏给予初步辨析: 一、“孙吴大帝赤乌三年始建寺院,重修阿育王塔,名建初寺。”康僧会在江南建立第一座寺庙建初寺的记载出于《高僧传》,该书卷一 魏 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 “ 条记载为:“时吴地初染大法,风化未全,僧会欲使道振江左,兴立图寺,乃杖锡东游,以吴赤乌十年初达建邺, ”可见建初寺建立于赤乌十年之后,而非赤乌三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年。 二、“晋太康时有梵僧刘萨诃大师,得舍利子于长干里,贮于寺内。晋简文帝改建于集庆路内,曰长干寺。”刘萨诃法名慧达,其事迹同样载于《高僧传》。该书卷十三“晋并州竺慧达”条记载道:“竺慧达,姓刘,本名萨诃,并州西河离石人……晋宁康中,至京师。先是,简文皇帝于长干寺造三层塔,塔成之后,每夕放光。达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便往拜敬,晨夕恳到。夜见刹下时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许,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函中又有银函,银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既道俗叹异,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施安舍利。晋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为三层。”可见刘萨诃出生于并州,本为中国人,而不是如文中所说的来自于西域的“梵僧”。他于长干里掘得舍利也不是文中所称的西晋武帝太康年间,而是东晋孝武帝宁康年间,两者相差近百年。而且,简文帝建塔在前,而刘萨诃掘得舍利、并且另建一刹于后,与《塔图》所说正好相反。 三、“后大唐高宗显庆年广修庙宇,改曰天禧寺。”对此《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皆记载为: ” “天禧二年,改为天禧寺。1永乐十二年《御制大报恩寺左碑》的碑文中亦曰:“……南京聚宝门外有寺旧名长干,吴赤乌之岁所建。历世既远,兴替相因。宋真宗时改寺额为天禧。”可见天禧寺之名源自宋真宗天禧年间,自宋至明一直有定论。 四、“宋太祖乾德年改为慈恩旌忠寺。元顺帝火毁。”而《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对此记载为:“至元二十年,有诏选高行僧三十员,开讲于江南诸郡,择名刹以居之。时槁城德公讲主首奉诏,开席于金陵天禧寺,说经训徒,传慈恩之教。未几,特赐号佛光大师,并拔助故宋太师秦申王坟寺旌忠寺为下院。以其废产共赡讲席。改赐元兴天禧慈恩旌忠教寺额。”可见慈恩旌忠寺之名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所赐,而不是《塔图》所说的来源于宋太祖乾德年间。 五 。 、“迨至大明永乐十年北迁” 明成祖最早显现迁都北京的意图为永乐四年,该年闰七月朱棣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 ”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2永乐五年,成祖徐皇后1 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六;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2 《明史》卷六,《成祖本纪二》。死去,而朱棣不在南京建陵,而是在北京昌平天寿山卜建长陵,明白地向世人昭示了迁都北京的决心。但是北京宫殿正式动工却是自永乐十五年六月起,至永乐十八年方才完成。3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四日,朱棣正式颁布了迁都诏书,宣布十九年元旦在北京接受百官朝贺,北 4京成为明王朝的新都。由此可见所谓“永乐十年北迁”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六、“因欲报高皇帝深恩,于六月十五日午时起工,至宣德六年八月初一日完工,共十九年。”对于报恩寺的始建年代,《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收录的明宣宗宣德三年三月十一日所下的一 道谕旨有明确的交待:“敕太监郑和等,南京大报恩寺自永乐十年十月十三日兴工至今,十六年之上尚未完备,盖是那监工内外官员人等将军夫、人匠役使占用,虚耗粮赏,以致迁延年久。今特敕尔等,即将未完处所用心提督,俱限今年八月以里都要完成。迟误了时,那监工的都不饶。……钦此。”至于大报恩寺完工的时间,宣宗严令在宣德三年八月前完工,而前述宣德三年六月十六日御用监太监尚义的奏明,报恩寺工程在当年六月已全部完工,达到了宣宗的要求。《钦录集》收录的皆是皇帝的圣旨,葛寅亮作为明朝实任官员是绝对不敢伪造和窜改的,因此《金陵梵刹志》中关于大报恩寺建造的始讫年代应是可靠的,由此可见《塔图》的说法又是错的。 、“敕工部侍郎黄立恭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宝塔一座, 七 ”曰第一塔,以扬先皇太后之德。 黄立恭为洪武年间的工部侍郎,曾3 《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十八。4 同上负责在长干里重修元末被毁的慈恩旌忠寺及其寺塔,为此明太祖朱元璋为此亲自撰写了一篇《御制黄侍郎立恭完塔记》 5黄立恭《明史》 。中无传,但是明代其它文献中有他的记载。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 “黄立恭,卷五十九中专门记载了工部左、右侍郎的简历,其中写道:直隶滁州人,国初扈跸渡江。二十二年拜右,二十五年致仕。”明李贤等人撰写的《大明一统志》中也有类似记载。6 朱元璋渡江占领南京的时间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至十六年,7假设当时黄立恭 20 岁,至洪武二十五年时,他已是五十八岁的老人,致仕恰当其时。至永乐十年大报恩寺兴建之时,他如健在也已近 70 高龄,明成祖朱棣怎么可能再起用他主持事务繁重的大报恩寺工程呢,据《钦录集》收录的自永乐十一年和宣德三年的多道圣旨记载,先后主持大报恩寺工程建设和参与监督管理的内外官员有工部尚书吴中,监工内官太监汪福,永康侯徐忠,工部侍郎张信,御用监太监孟继、尚义,太监郑和、王景弘、唐观、罗智,监工内官内使李僧崇,襄城伯李钦,管工指挥刘勋等人,其中并无黄立恭。可见《塔图》误将洪武年间重修慈恩旌忠寺的主持者张冠李戴地作为了永乐十年大报恩寺兴建时的主持者。 《塔图》自开头至此,所叙古长干里佛寺兴废的历史和大报恩寺建造的经过,根据其它可靠史料的比对,明显发现其记载几乎句句有错,遍体硬伤。《塔图》作者学识之低劣,为文态度之不严谨可见一斑。《塔图》从“其塔高三十二丈九尺四寸九分”之句起,其下主要介绍琉璃塔,包括塔高,塔上悬铃、点灯数量,塔顶铜锅、天盘的重5 《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6 《大明一统志》卷十八。7 《明史》卷一,《太祖一》。量、大小,建塔所用钱粮总数,塔内镇压的各种宝物,以及嘉庆五年至七年宝塔遭遇雷击和重修情况等。其中,除了塔高、塔上悬铃和点灯数量其它史料屡有提及外,其它各个数据皆仅见于《塔图》,这也是《塔图》向为学者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正是因为这些数据乃孤例,在为数众多的明清史料中不见其它记载与其相互印证,反而显现其可疑之处。而且其中不少记载或语涉玄虚,或与常理明显不合,疑窦重重。比如《塔图》介绍塔顶镇压物: “顶镇压夜明珠一粒,避水珠一粒,避火珠一粒,避风珠一粒,避尘珠一粒;黄金一锭,重四千两;茶叶一担;白银一千两;明雄一块,重一百斤;宝石珠一粒;永乐钱一千串;黄缎二疋,地藏经一部,阿弥陀佛经一部,释迦佛经接引佛经一部,俱镇压在内。” 在自然界中夜明珠虽然罕见,但确有这种物质,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说法,夜明珠其实就是含有激活态磷光体的矿物。但是其它所谓的避水珠、避火珠、避风珠、避尘珠等除了在《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中可以找到外,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另外,假如重达四千两的黄金、一千两的白银,以及一担茶叶等各 种物体真的存在,就必须在塔顶层专辟一处不小的空间收藏它们。琉璃塔一直是对大众开放的,明、清两代有很多人留下了登临塔顶后的诗作。塔顶空间有限,要想既收藏这些宝物又不被人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却没有其中任何一人提到这些物品。 《塔图》最后一段记载更加令人生疑。 “今于嘉庆五年五月十五日寅时,雷神驱逐怪虫追至此塔,顷刻三方九层损伤,而神力威严,佛法无边,故不能通身损坏。督抚具折申奏,请发帑修理。于嘉庆七年二月初六日开工,六月初二日告竣,而塔焕然重新矣。” 如果《塔图》的记载是真实的,此次雷击造成该塔全部九层、每层三个面皆有损伤,其毁坏程度是相当严重的,最终惊动了督、抚等高层官员向朝廷申请官帑修复。这不仅对报恩寺事关重大,对于整个南京地方而言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一定会引起社会热烈的反响。南京乃人文荟萃之地,如此题材必为众多文人争相记载,或收入文集,或载入方志,传为佳话。报恩寺及琉璃塔历史上的其它四次重大维修工程皆是如此——万历年间雪浪修塔事如上所述除了《客座赘语》、 、《金陵梵刹志》《憨山梦游集》等记载外,《康熙江宁府志》也收录其中8 ;顺治十七年,雷击将报恩寺塔一角损坏,寺僧招募田氏兄弟等人修复,对此施闰章《书报恩寺浮图事》和《康熙江宁府志》皆予记载;9 康熙三年,居士沈豹募资重修嘉靖年间被毁的报恩寺大殿,此事不仅有沈豹亲自撰写并刊印的《建报恩殿祝文》一书存世,《大 10 、清一统志》 、 《江南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众多史籍皆有记载; 康熙三十八年,琉璃塔再次受损, 此事 由朝廷拔帑重修, 《大清一统志》、 、嘉庆新修《江宁府志》《江南通志》 ,以及张尚瑷《石里杂识》等皆有提及。11唯有此次雷击损塔事件仅见于《塔图》的记载,而不见于其它任何一本清人文集和志书,这在江宁这种天下文枢之地几乎是不8 清陈开虞本《康熙江宁府志》卷三十一9 同注 16 和注 27。10 见《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二;《江南通志》卷四十三;《古今图书集成》卷六百六十一。11 见《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二;《江南通志》卷四十三;嘉庆《江宁府志》卷二。可能的事情,从而暴露出《塔图》造假的嫌疑。而且“嘉庆五年五月十五日寅时”的所谓雷击时间,连续出现 3 个“五”“二月初六日开 ;工,六月初二日告竣”的所谓开工和完工日期,两者的数字正好互相颠倒,这种“巧合”实在是弄巧成拙。总之,通观《塔图》中的文字记载,不仅错误连篇,而且有明显的造假嫌疑。它所的众多数据,包括塔高“三十二丈”的说法皆没有采信的价值。 260 英尺说 “260 英尺说”主要出自《大英百科全书》第 9 版对大报恩寺塔的介绍: “寺为明永乐所建,以追念其母后恩德。在一千二百年前有印度僧人曾于此结一精舍,并建三层塔。元末时,寺塔同遭毁。明永乐建报恩寺,此乃承先代寺刹之址也。永乐十年六月十五日午时开始动工,但此塔未及竣工而永乐已殂。其嗣主继续建造。历十九年讫工。塔为 。中国尺八角形,高约二百六十尺(and was about 260 feet in height)为三十二丈九尺四又十分之九寸(or as Chinese say 32 chang 9 feet4inches and 9/10 an inch)。塔之外墙用最精白瓷砖砌成。塔顶有铁棒,置以金球,棒之周围有铁圈九层。由塔顶至塔尖联以铁线,缀以五巨珠,所以镇南京全城之安宁。五珠为:一避灾祸,一避火,一避风、一避雨、一避刀兵。其九级檐角计悬风铎一百五十二。又在同一地点有灯无数,点缀其间。此绝美之伟大建筑惜毁于太平天国之乱。” 《大英百科全书》第 9 版是 1875 年至 1889 年间陆续出版的。由于在其编撰的过程中邀请了各个领域的许多著名学者,不少条目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平,因此该版又被称为“学者版”。从该版所收报恩寺条的内容 来看,其作者无疑看到了《塔图》,而且其主要内容大都直接引用《塔图》的说法。但是,在塔高的问题上,作者除了记录中国人的说法(即《塔图》所持的“三十二丈说”)之外,同时又给出了“260 英尺”的数据。按 1 英尺,0.3048 米,260 英尺换算成米制应为 79.2 米。而按中国明代 1 丈,3.15 米计算(明代丈尺与现代米制 ,的换算问题下文将讨论)《塔图》所说的 32.949 丈等于现代 103.79米,两者相差甚远。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大英百科全书》第 “260 英尺”九版的作者并未真正明白英尺与中国丈尺的关系;第二,的数据不是根据中国丈尺换算而来,而是另有来源。 明、清两代政府虽然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欧洲人通过传教、经商.
/
本文档为【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高度考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