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2017-12-20 17页 doc 38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 辰一百周年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 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赖永海李开 ,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从学术成果入手,阐述了孙叔平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哲学史 研究中的双重贡献.孙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分说,以四大块构成辨正唯物主义,以 "3+9"构成唯物辩证法,以七大块构成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均有学术个性可 观.其成果是我国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文章从五个方 面概述...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 辰一百周年 潜探学理,深绎史脉 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赖永海李开 , 哲学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从学术成果入手,阐述了孙叔平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哲学史 研究中的双重贡献.孙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分说,以四大块构成辨正唯物主义,以 "3+9"构成唯物辩证法,以七大块构成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基本原理的研究,均有学术个性可 观.其成果是我国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文章从五个方 面概述了孙叔平教授对中国哲学史合法性的探索:孙着《中国哲学史稿》建立了"三合一"的中 国哲学演进史;以中哲史自身的逻辑发展和相关科学理论为元理论;建立了主客观一,古今统 一 ,认识和价值统一的评价系统;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写作;中哲史范 畴系统的建立. 关键词孙叔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 赖永海,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开,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1OO93 21OO93 我国着名哲学家孙叔平(1905—1983)在哲 学一般理论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研究中都作出了 重要贡献.早年着《历史唯物主义纲要》(1958), 《辩证唯物主义纲要》(1960),后来在此基础上主 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61).从 1962年起,他即转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用四年 时间着录从先秦到近代的七卷本《中国哲学家论 点汇编》(1986年版).动乱过后,已渐人晚境,甫 写定《中国哲学史稿》(1981年版).孙老的一般哲 学原理是他所信奉,遵循,并为之作出贡献的中 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六十年代初,"辩证唯物主 义"和"唯物辩证法"都是通行的提法,孙老主编 的书中的篇目却称之为"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表达了主编者的理解和用 心.从孙老的治学实践看,由一般原理迅速转向哲 学史,可看出孙老对原理与考史的关系的看法.解 读孙老,需要从其学术着论,即学术实践过程人 手,考察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哲学史研 究所作的双重贡献.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基本原理三分说 及其学术个性 八-..x-十年代初,我国经调整后进入相对稳定时 期,学术研究开始繁荣,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平 一 1一 鞭 1l一, 握苏社会科学 台.哲学界的两本教科书问世,一本是孙老等主 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61.9), 一 本是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 义》(1961.11).作为教科书,两本书都对哺育一 代乃至几代学子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学术研究, 两本书都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了可贵的探 索.编纂的前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如何阐述,大背景有统一的.作为教N-书,讲 最基本的,这么说就没有创造性和个性了,不是, 围绕中国化而探索和创造,在探索中体现学术个 性.孙老的书分三大部分,正体现了对马克思主 义哲学有三大块的构想,一块是辩证唯物主义, 一 块是唯物辩证法,一块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三 大块是紧密联系的,互相渗透的,特别是前两块, 也可如艾编那样合成一块,但分开的好处是有利 于深入探讨.中国的传统,唯物论和"论阴阳", "权轻重","讲辨证"等的朴素辩证法是分得很清 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的传统是一个重 要参照系.分成三大块以后,孙编将"认识和实 践"章,"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章放在"辩证 法的唯物主义"篇中讲论,这有利于从唯物论的 角度突出实践性和客观规律性.艾编二合一,专 写了"真理"一章,专写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等,特色鲜明.孙编将"真理和错误"节,以及"认, 改"问放在"认识和实践"章,"客观规律性和主 观能动性"章中讲论.孙编还有一个编纂上的重 要特色,即分章,节,子目三层,而艾编只分章,节 两层.分三层作为教科书可便于学生掌握要领, 更重要的是,子目层大有利于提出问题,集中深 论.艾编"真理"章写了四节:客观真理,真理发展 的辩证过程,实践是真理的,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孙编"真理和错误"节竞-'N了四个子目: 真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 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主义 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真理是在同错误的斗争 中发展起来的.艾编在分节层面上强调"实践是 真理的标准",熠熠生辉,而孙编在子目层面上开 掘,集中而深入的特点极为明显. 孙编既以世界是物质运动的无限过程,意识 的起源和本质,认识和实践,客观规律性和主观 能动性,即以物质,意识,认识论,客观法则四大 块组成"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 法"则由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 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再加上九大辩证法 范畴组成,使唯物辩证法的面目变得更加本色 化,本真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范围.简言之,孙 2oo64 老视阈中的辩证唯物论是四大块,唯物辩证法是 "3+9".这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 中的学科建设的有益尝试.我们注意到,在"3+9" 框架上,尤重原理及其实践性的阐述.子目的设置 对达到这一目标起到了逻辑保证作用.就以对立 统一规律为例,在阐述矛盾的N-遍性和特殊性这 一 基本问题时,列出三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 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矛盾具有特 殊性,对具体事物必须作具体分析;正确理解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坚持普遍原理和具体 实践的统一.讲论矛盾普遍性则从位移讲起:"物 体位置的移动是物质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然而, 就是这种运动也是矛盾的运动."…可以说,在作 专题论述时,寻找逻辑起点,全面观照对象,缕析 原理构成,层层剖析到位,是其基本的做法;基本 原理高于一切,逻辑起点超越其余,是其理论的信 守;全面深入,把握机理,贴近本真,是其工作的目 标.正因为如此,在讲辩证法三大规则时,无一不 力求准确,无一不迫近对象本体.讲对立统一规律 如此,讲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也莫不如此. 书中以质为用以区别它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以量作为存在状态(存在规模和发展程度),两者 统一在事物之中,事物是质和量的母体.事实上, 质和量都是可以作形式化分析的,但它不离事物 母体,其唯物论的意义十分显然.在质,量互变问 题上,强调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准 备;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之质变;不同质的事 物,质的飞跃采取不同的形式.在否定之否定问题 上,书中把否定之否定定义为"否定事物的自我否 定",强调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作为辩证法的第三大规则,与前面两条规则有不 可分割的联系.本来,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也是有逻 辑意义的规律,称之为大逻辑也未尝不可,正因为 如此,其中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孙编处处注意挖掘 与社会史,自然史,认识史的联结,大大提高了它 的学术性.例如,对立统一规律联系机械,物理,化 学运动,联系黑格尔等人的西方认识史,联系生产 力标准支配下的社会发展五阶段.质量互变规律 联系动物的进化史,联系人类劳动工具的演进,联 系原子的化合和化分,联系火山爆发,联系水的沸 腾.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麦粒从发芽到收获,联系 新陈代谢,地质变化,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联系 思维的发展.如此等等.上述种种联系,能起到阻 止与当时左的现实盲目联系的作用.毋庸讳言,孙 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环境的制约和左的影 响.例如,书中对矛盾的斗争性谈得很多,联系阶 一 2一 级斗争,~C-j,-强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和 作用.说白了,都是沿用毛泽东《矛盾论》中的提 法.客观地说,这与当时我们刚走出革命战争年 代,又不幸转入了国际上的冷战时代有关.从某 种意义上说,诸如强调矛盾斗争性,淡化矛盾的 同一性,统一性,都是与当时国际背景极有关系. 而从长远的观点看,特别是随着冷战时代的结 束,世界进入了和XF和发展为主流的时代,社会 /4=产力的发展需要在国际范围内调整生产关系, 也需要在相关大国范围内调整政治思想文化关 系】.调整的目标是促进生产力共同发展,以谋求 经济上的互利和双赢,而不是一方斗倒另一方. 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是,现代战争不可能有赢 家;十年文革的教训是,斗则乱,斗则垮.十C-J"明 显,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哲学原理上说, 我们今天似乎应该作如是观,矛盾的统一性和斗 争性始终是互相联系,不可~-J"X~I的,从特定的角 度看,都是绝对的,永恒的.双方的联系,和谐,同 一 在许多情况下也会表现为主要的,中国哲学中 的"和为贵"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大逻辑之外是小逻辑,三大辩证法规则2:#1- 是九大范畴.范畴(category)本是事物互相联系之 网上的纽结.孙编与艾编共有的范畴有:本质和 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必 然和偶然.孙有而艾无者有:一般和个别,全部和 局部,根据和条件,必然和自由.这九大范畴当然 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着力建构,也是对从黑格尔到 马克思的范畴论的发展.共有之五大范畴,本体 论或存在论的性质较明显.孙补四大范畴,则认 识论和运动论的特征较明显.孙编范畴论的内容 十C-J"丰富,远高于其他同类着述.其基本立足点 有:范畴一般:范畴是人类世代系列的认识发展 的积淀,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意识,实践,认 识,真理,矛盾,质,量,肯定,否定等,都是认识范 畴,而辩证范畴与一般认识范畴不同.辩证范畴 的定义:"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反映物质世界本 质联系的最基本的概念."辩证范畴对待出现, 故与一般认识范畴不同.范畴随着人类认识史的 发展而发展,正像今天信息时代又出现了虚拟范 畴.每个语词是历史,每个逻辑范畴更是历史,尤 其是认识史.辩证范畴的性质,与亚里斯多德的 形而上学范畴不同,与康德的先验范畴不同,这 就强调了辩证范畴的辩证性质和唯物论性质.一 般说的认识范畴本身是静止的,运动是要经过静 止来量度的,孙编九大辩证范畴是认识运动世界 的,它所蕴含的运动性质,特别是所增"必然和自 哲学研究 由"的运动性质最明显,不能不说是对马克思主义 范畴论的重大贡献.孙编在#t-体展YF九大范畴论 述时,也是突出辩证运动论的.如说"形式和内容" 是"由适应到不适应,经过变革又相适应,这乃是 一 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又如说"原因 和结果",强调"弄清因果联系是把握事物发展规 律的必由之路".又如新增范畴"一般和个别", 处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 是可以互相转化的"【6J.新增范畴"全部和局部"则 论定"全局的变化一定会引起各个局部的变化,而 某一局部的变化则不一定能影响全局"【71''根据和 条件",在"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中,根据起主要的决 定作用",而创造条件是为了"加速事物的发展过 程"…"必然和自由"则强调两者的辩证关系,"必 然不是对自由的否定,而是自由的前提.自由也不 是对必然的否定,而是对于必然的认识和在此基 础上的能动的努力"."人类对必然的认识越多,也 就有越多的自由".十分重要的是,孙编指出,研 究和掌握九大范畴,"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是非常重要的"I1,而"每对范畴的对立两极的转 化,以及各个范畴的联系,推移,也正是对立面的 转化,质和量的转化,肯定和否定的转化所采取的 #t-体形式"【l".由此可见.孙老的辩证范畴论是辩 证范畴运动论. 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要义 孙编历史唯物主义C-J"四大块:历史发展的基 本规律,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人民群众和个人 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意识形态.各板块间的界 限C-J"明,各自内容的质颇稳定.从表面上看,历史 发展基本规~-4t~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之 间是容易重复的.但前者定格在批判历史唯心主 义对社会意识作用的夸大,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学 中的地理学派和生物学派对社会发展力量的错 误指认,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对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意义,后者则讲论阶级 社会的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 独立性,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发展中的相互作 用.这样,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得以 C-J"明,个性特征鲜明. 事实上,孙老对历史唯物主义有更为系统的 研究.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纲要》(1958,1960, 1961,1980,1983,1988年,以下简称"孙着")正是 前述孙编本的底本之一.如连同他的《资本主义的 经济规律》(1962,1988)看,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与 政治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事实上,经济学仅是支 一 3一 江苏社会科学 ?l?}j— 撑之一,从《纲要》看,书中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 史,社会发展史,文化史,民族史,思想史,政治 学,法学,道德学,艺术学,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宗 教学,哲学等,这些都能成为《纲要》的学术支撑. 如此多的学术支撑,特别是对经济学的深入研 究,使其着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富有深厚的学术基 础,决非空中楼阁;富有广泛而切实的内容,决非 理论空谈;富有明确的理论指向,决非泛泛一般. 笔者将《纲要》的1958年本和八十年代以后 的本子相对照,发现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可见孙 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是稳定的,基本上是一 以贯之的.应该看到,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 家有很多论述,报刊文章有不少阐述,但作为专 着,在当时并不多见,或者说几等于零.孙着和孙编 对建设中国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是关于本学科的建构.孙编分四章,孙 着分八章.将八章略加合并即可得到四章的内容 再加上国家与革命,民族和民族运动,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可以说,基本规律,社会变革,人民 群众,意识形态,连同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史两 阶段及其过渡七大块(4+3)是孙老对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建构.这一建构是学术性,学理性,学 84性的,正因为如此,它对现实政治的解释和引 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孙着1958年7月序曾说: "我原来的写法是偏于照顾教科书式的体系的, 只是在系统展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j-候,力求 联系实际生活,并对毛泽东同志的有关着作作必 要的引用与阐释.在进行修改的时候,我也曾力 求使'纲要'的内~-x'q当前的重大事变有所反映. 但由于原来的框子的限制,许多材料充实不进 去,所以对这些事变并没有充分反映."[12不求趋 时的学术独立人格跃然于纸上. 在具体阐述原理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孙 着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从而以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为标记 的社会发展规律,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运动为最基本的理论和法则.这样做就使本学科 建构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很显然,这一建构的基 础元点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须经具体的生产过 程得到描述,须经其本体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得到说明,须经其本体构成间的矛盾运动演绎外 化为生产发展过程,进而将生产发展过程直接投 射于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本来就是具有"自 然科学精确度"(马克思语)的,元点的内在逻辑 又设计得如此谨严,这对着论历史唯物主义取得 成功是一保障.孙着的逻辑思路,以"唯物"二字 2DD年第期 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词重心.以阶级和阶级斗争 为内容,孙编比孙着要淡,孙着作了种种限定,一 是历史上阶级的产生仅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 阶段相联系,而非暴力,善恶,智愚,勤惰,分配等 似是而非的原因;二是阶级斗争只是对抗性社会 的发展动力;三是把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提 高到"自为的阶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没 有把阶级斗争放大,且立足点是正确的.今天,有 的学者认为阶级斗争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可备一说"1.孙着以国家和革命为内容,认为"革 命的根本问题是采取适当斗争形式夺取国家政权 的问题",而非一定要武装夺取和暴力推翻;认为 革命的历史内容有多种,包括发展工农联盟和城 乡联盟;以"组织经济和发展文化教育"为国家的 职能之一.今天看也无可厚非.孙着以"民族和民 族解放运动"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是一大创 举,为他书所无.书中除阐述一般民族原理以外, 以社会主义民族为"新式的民族",探寻"实现民族 融合的道路",特别是探讨汉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性和特殊性,都很有特色.孙着以"各种社会意识 形态"为内容,它在同一个平台上包括政治思想和 法权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六个75-面. 政治和法权思想着力批判当代西75-的自由,民主 的虚伪性,认为直到今天"还吊在嘴上的'西75-'的 '自由','民主',在全世界人民眼里,早已变成了 自由,民主的讽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 的高尚理想完全变色了,红的变成了黑的.这清清 楚楚地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1孙着以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为 "社会意识形态",意味深长.书中十分明确地提出 "科学是社会现象","科学也理应属于社会的上层 建筑",是"有自己的特性的上层建筑".诚然,书中 强调在一定的意识形态支配下用科学技术对自然 的进行改造和利用,以造福人民,这当然也是对 的,但孙着以意识形态,以人的主体性,以价值观 看待自然科学,不以科学主义看待自然科学,无疑 开启了进一步研究人和自然关系的大门,如果更 多地以同一性看待主体之人与客体自然之间的关 系,则自然会引出人和自然需要相互依存,需要和 谐的另一面的逻辑的结论.有关人民群众和个人 在历史上的作用,强调人民创造历史,规定个人的 历史作用,规范评价标准;关于领袖和群众,书中 严厉批判个人崇拜,阐述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应有 的四大品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理论联系实际,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 制.孙老1958年提出的这一有教谕意义说法,闪 —— d—— 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永久的魅力.如仅仅看作 某种"教科书系统",显然是不妥当的,它恰恰是 对科学本真的艰苦探索和刻意追求.孙着还以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 关怀.孙编,艾编都无此做法.孙着"由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提法,显然包括了和平过 渡,特别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旧有的经济成分向 新经济的过渡是和平过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 现为生产方式上的,政治制度上的(主要体现在 民主集中制,民族联合和党的领导),繁荣科学文 化上的.孙着的论述,对我们今天重新建设历史 唯物主义,而非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是 极有价值的,许多论述以其客观和深邃,曾是历 史上不可多得,甚至可以说是仅见的支点,可以 作为今天的重要参照.如纵观孙着的五个版本, 更可清晰地看到科学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三,关于中国哲学史合法性的几点逻辑解读 几乎与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孙老开始研 究中国哲学史(1962—1983)[15】.从其科研实践过 程看,先用四年时间阅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原 着,分先秦,两汉至于明清,近代,辑成七巨册《中 国哲学家论点汇编》,实为中国哲学断代思想史; 后着成《中国哲学史稿》(1981)共分七篇91章, 除了各篇之首的概论占8章外,83章均以人物命 名,与《汇编》是一致的,可见《史稿》是以人物为 导引的哲学史,与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以 通史分期及其置于其上的专题和人物相结合为 导引的做法有所不同,与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 逻辑发展》以专题及其逻辑联系为导引的做法完 全不同.《史稿》的做法,后来为匡亚明主编《中国 思想家评传丛书>>2oo部首肯和发扬,200部即 200名思想家,十分明显,以人物为导引,是有其 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 齐认为,进步始终是新型历史的主题,而进步归 根到底又是人类精神的进步.卡西尔在概括苏格 拉底的观点后说:"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 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人的知识和道德都包含在 这种循环的问答活动中."并表示赞同亚里斯多 德持有的观点:"一切人类知识都来源于人类本 性的一种基本倾向"l】.以人物为导引,还合于简 单性逻辑原则,重心稳实,利于深入.专题导引演 绎为问题史(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语,1921),人 物导引演绎为精神史,思想史.不消说,后者自有 其优势.重学《史稿》,围绕对象研究的本体问题 可有多方面的启示,主要有: 哲学研究 一 是《史稿》以其高屋建瓴的理论识见和认识 论理念把握研究对象,建构出以本体学理研究,认 识方法研究和道德哲学研究"三合一"的中国哲学 演进史.近年来多有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争 论.《史稿》的"三合一"建构,正可说明中国哲学的 合法性.书中从三个方面概述殷周传统观念:天命 观念(神学唯心论,天人合一价值观),礼治思想 (制度论,道德论),阴阳五行观念(物质论,辩证 论).书中说,殷商和周代就有的"阴阳五行观念是 中国原始的素朴唯物主义和素朴辩证法的观念, 正像鬼神,天命观念是以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发 展的渊源一样,它们是以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 展的渊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 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后代代都有进一步的发 展,都有光辉的内容"l】1.这正可表明,远古时代的 源头上就有哲学,后来的发展充满着哲学,这就是 孙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估计和评判.书中在揭橥 "先秦诸子哲学观"时,除探讨其社会经济基础和 政治文化背景以外,还举证"科学思维的萌芽"[18】 和辩证思想的实例.如阳伯父论地震时的气论解 释通向唯物论,天降灾异说则是天人感应论;郑国 史伯论政则表出其"同则不继"的辩证法;郑子产 信奉"天道远,人道迩"之天人相分,提出反对迷信 天象的卓识.等等.先秦诸-y=的百家争鸣,按传统 说法分为儒,墨,道,法,兵家,阴阳家,各家均有自 己的师承,主张和范畴,但这不够,还必须指出它 们之间不同的政治路线和哲学路线[19J.这里的"政 治路线",主要是指政治哲学方面的内容,不是一 般的政治思想.如孔子的政治主张"兴灭国,继绝 世,举逸民","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轲的经济主 张使民有"恒产",反对"辟草莱","任土地"等,都 是从儒家世界观,历史观和经济观的高度阐述的. 既然是政治哲学,连同认识论和道德论方面的"哲 学路线",无不在哲学平台上展开争鸣.书中完全 是以哲学的眼光审视先秦诸子及其百家争鸣的.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的自身的逻 辑为学术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在世界观和科学方 法论的层面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因而始终以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指导学术研究,具有无产阶 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本色的孙老对此是坚定不移 的.但正如任何一门科学除了一般指导以外还有 具体的门类对象科学的指导,这应当是对象科学 的元理论或称为工具性理论.在孙老看来,中国哲 学史的元理论应当是其自身的逻辑发展和科学理 论,对此,孙老作了艰苦的探索,这一探索存在于 研撰《史稿》的全过程.书中指出,中国历代思想家 一 5一 江苏社会科学 舰窜'!,I.f-, 谈得最多的是社会政治问题,伦理道德问题,人 性善恶问题,人生态度问题,治学方法问题.古代 哲人立足于思想,这本身没有错,正如柯林伍德 所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但比较深邃的思 想家无不就这些问题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提出自己的贯通天人,古今的见解,从而接 触到我们今天讲的所谓哲学问题.很显然,这里 有从古代思想家到古代哲学家的切换问题,有了 这个切换,才能看到业已存在于古代思想家中的 宇宙观——天地由何而来,人与天地有何关系;历 史观——人类社会生活的起源及古今变迁;人性 论——人性的来源及善恶;知行论——其中有认 识论问题,也有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问题[2ol.这 既是讲中哲史对象的客观性,合法性,也是讲对 象本身的科学性及其现代高度的评判:宇宙观, 历史观,人性论,知行论.作为元理论,应将研究 对象放在古代哲人的宇宙观,历史观,人性论,知 行论一般理论系统中加以考察.书中以德治论, 教育观,知行观释孑L子,以天志,明鬼,非命论和 社会政治哲学,知行论释墨翟,以天命论,性善 论,王道论,社会分工论,知识论释孟轲,如此等 等.解释中哲史的元理论不是外在的,而是存在 于对象的自身,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深邃哲学思想 的,非常可贵的科学认识,它与胡适借实用主义, 冯友兰借新实在论,牟宗三借新康德主义为解释 中哲史的元理论颇不相同.孙老以中哲史内在学 理逻辑为解释工具,罢黜和抵制了儒法斗争说, 消解了农民阶级斗争推动哲学发展说,消解了 "古为今用"中的若干盲目性(1977,1979年),堪 称以极大的胆识走出了历史的误区.还应着重指 出的是,孙老以中哲史内在学理逻辑为解释工 具,但并不锢弊,他的元理论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书中指出,就中哲史的历史背景而言,必然会接 触到它的社会经济基础,因而"从社会经济基础 来说明哲学思想,又从哲学思想来看它所反映的 社会经济基础,似乎更顺理些"【2l】.当时的社会经 济基础的阐述成了元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书中 大量吸纳佛教哲学,开新时期宗教哲学研究之先 河,佛教哲学成为元理论的一部分.业已存在于 近代哲学中的若干西方哲学思想,如龚自珍,魏 源的变法革新思想,康,梁的维新说,严复的西方 学术观等,都被循此而进一步确定现代评价标 准,与从外面直接输入完全不同,亦是元理论的 一 部分.《史稿》说:"从吸收精华方面来看吧,中 国哲学史的近代是贫乏的,我们没有自己的培 根,狄德罗,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这和中国资 2OO6年第期 本主义发展不够,资产阶级非常软弱很有关系.但 较之古代,它也有一些新的东西:有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社会进化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等等,成为古代 哲学与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联系的阶 梯."[22如此看来,孙老用以建构和解释中哲史的 元理论完是一开放的系统,丝毫也不封闭. 三是《史稿》所建立的对历代哲人的评价系统 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古代和现代的统一,认识和 价值的统一.当我们读到孑L丘的"天道和鬼神观 点"一节时,我们似乎不怀疑什么,因为孑L子那个 时代天道,鬼神或为习语,可见此说客观性很强, 但书中又将"天道"区分为有神论,唯心论和无神 论,唯物论,已是后人乃至今人的说法.当我们读 到孑L丘的"教育思想",孔丘的"知行观",孟轲的 "社会分工论",庄周的"知识论"等提法时,我们会 疑心这是后来才有的话语权.实际上,无论是切近 古代,还是借用后代乃至当代,都是建构起来的一 种评价系统.没有一套评价系统,就无法史评和史 论,这是常识范围内的事.好的评价系统应该是 "三统一",概述之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或者说它 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批判性的检验 标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原 则的一部分.主体性原则是康德确立起来的.康德 认为,主体性既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人对自 身的规范的认识,指向客观世界,从那里获得物我 关系的"为我性",指向主体自我,经知性阶段的内 省认识找到"应当"的莅物"为他"的依据.而主体 间性不仅反映了主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功 能特性,而且包含着主体在交往生活中表现出来 的规范特性[23】.拨开康德先验世界的迷雾,其主 体性实在是既合乎人类自身目的,又合乎社会实 践要求的理性规范和理性标准,这一理性规范和 标准的建立是为了有自主力的批判.而通过康德 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以及后来的费希特,马克思等的批 判,主体间性实则一步一步得到彰显.《史稿》所建 立的评价标准就是用来批判地审查历代思想家和 哲学家.评价标准有:天命观念,天道观,天人合一 论,天人感应说,宇宙观,自然观,礼治论,德治论, 阴阳五行观念,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性三品 说,仁论,教育思想,知行观(论),社会政治思想, 社会矛盾分析说,王道论,治理天下说,社会分工 论,历史观,历史循环论,历史背景分析说,历史政 治观,社会历史观,学术思想背景分析说,学术发 展大势评估,用兵哲学,名辩说,无为论,反迷信 说,迷信观念批判,形神论,世界观,人生观,礼乐 —— 6—— 文化说,声乐论,暴露与讽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说,批判说,先天先验说,治学方法说,民主启蒙 思想,等等.这些标准有的更贴近客观本真,有的 有比较明显的主体评价意识,不论何种,都是主 体间性的.唯有此性,才更有评价和评判的自由 度和必然性的统一.还应指出的是,上述种种评 价标准,既是价值的,也是对象本真的.评价人有 孑L丘,墨翟等55人,全书几乎是价值标准与哲学 史人物之间的选择性派人函数关系.而这,又可 看作对全书的结构系统的把握. 四是《史稿》的写法是"异质求真,以一为主 的多元形上保证"法.异质是指中哲史与西哲史, 与马克思主义异质,求真指求取中哲史自身的哲 学本真."一"指马克思主义.金岳霖1931年在冯 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中,认为"中国哲 学史"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把欧洲的哲学问 题当作普通的哲学问题"来对待,同E~.I-"把欧洲的 论理(逻辑)当作普通的论理"来对待,即把中哲 史看作和西哲史是同质的,并用西哲来格义中 哲.另一种写法是"把中国哲学当作中国国学中 之一种特别学问",同时把欧洲的论理学(逻辑 学)当作一种"特别的"而非"普通的"论理学,即 把中哲史和西哲史看作是异质的,不能用西方哲 学来格义.按第一种办法,就会写成"在中国的哲 学史",按第二种办法,就会写成"中国哲学的 史".从谢无量,胡适,熊十力,冯友兰到金岳霖本 人,都是主张用第一种写法的.放在学术研究 史的层面上看,孙老从论点摘编做起,从中哲史 自身逻辑来建构其史的发展,是多么可贵!要是 把西方论理学换成马克思主义呢?问题就复杂 了.可以说,由于种种原因,用马克思主义来对中 哲史格义的做法曾经大量存在.孙老的办法是用 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版来指导中哲史的 研究,这里说的"指导"是一种形上保证,而非具 体解释的"格义",而孙老本人又是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理论版的打造者之一,这一优越条件几乎 是所有写中哲史的人都不具备的!说是"以一为 主的多元"保证,多元,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理论版以外,孙老不断探索的中哲史自身内在逻 辑亦为一元,近代哲学被严复等人改造过的西方 哲学,已成为我国近代哲学组成部分改订版西方 论理学亦为一元.由于理论版,改订版都是中国 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元,也可说成"中国哲学 (含现当代)自身内在逻辑"之一元.这一一元,显 然又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探索的过程,因 而它又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至于西方哲学本 哲学研究 体能否成为此多元中另一元,即使今天看,也是大 成问题的,更不必说孙老生活在排斥西哲的年代, 故根本不可能是另一元,但从《史稿》的多元开放 的深层学理看,消化吸收融合西方学说以为我所 用,显然是题中应有之意. 五是就《史稿》的具体成就而言,书中建立了 中哲史的一系列范畴,并形成了系统的逻辑网络. 前面我们讲《史稿》的元理论解释工具和"主体间 性"的价值评价时,都谈到人性论,道德论,教育 观,知行观等,在这些"论"和"观"的底层,都是具 体的范畴,因为范畴已是对象和概念事物的类别, 故在名称上与那些"论"和"观"往往是相同的,或 者说,那些"论"和"观"本身就是相应的上位范畴. 孑L丘的范畴,围绕人性论有人性和习性,智和愚, 善和恶,仁和礼,欲和理,孝悌(根本)和忠恕恭宽 信敏慧(实施)和智勇(条件),围绕德治论有德治 和礼治,围绕教育思想有教育四科(德行,言语,政 事,文学)和教学六门(礼,乐,射,御,书,数),围绕 知行观有知和行,道和理,道和学和问,学和习,知 和不知,中庸和非中庸.老子哲学的范畴,围绕宇 宙观有道和名,无和有,道和德,一和多,围绕政治 哲学有善战和不争,"三去"和"三宝","三绝"和 "三弃",围绕知行论有为学和为道,"有无,难易" 等的相反和相成.如此等等.如果把《史稿》中的范 畴都抽出来加以编纂,足可编成"中国哲学史范畴 词典".由此可见,孙老着论《史稿》的基本思路和 逻辑方法是:据元典而抽绎范畴,由范畴而逻辑诸 家,总范畴而内构系
/
本文档为【潜探学理,深绎史脉——纪念孙叔平教授诞辰一百周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