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2021-03-25 15页 doc 222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教案>教案谢定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一、文化(一)定义:狭义广义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
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中国饮食文化>>教案谢定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一、文化(一)定义:狭义广义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等等。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术。根据学者的研究。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大运会上有传统服饰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物态文化。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科举制度也属制度文化层。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兄弟共妻、一夫多妻均属于制度文化层。新颁布的《婚姻法》、《户籍改革规定》也属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这是一类以民俗民风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宋代至清代的聘礼,男方给女方送茶,用茶不能移植来寓意一女不嫁二夫。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已经扩展到中国年轻一代。当然,有些传统风俗是可以改变的,“移风易俗”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如开始于宋朝的妇女缠足的习惯,到了近代被彻底改变了。(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暂时的,有流动性和变化性,如要求、愿望、情绪、风尚。如唐代以肥为美,魏晋时期以清瘦为美,古代诗词中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还有“环肥燕瘦”。社会意识形态则是多指经过社会科学家系统加工过的社会意识,并且经过物化形态,如书籍、绘画、书法、雕塑等固定下来,传播天下。比如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反映了宋末明初小市民的心态。以上介绍的是大文化即广义文化的涵义以及大文化的体系或构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关于狭义文化的涵盖面和界说,最早的权威是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在汉语体系中,我们在前面所讲的文化的本意——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的范畴,在一般平民心目中,文化泛指一般的知识尤其是语言文字知识,某人有文化是指有一定的知识。实际上这种界定也属小文化的范畴。我们正在学习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以小文化为主要论述范畴,也就是说主要讨论涉及精神领域的文化现象,主要论述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需要强调的是,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研究精神文化现象时,不能忽略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决定作用。在研究有关心态文化的问题时,不能忽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比如,研究饮食文化,我们不能仅仅从心态角度分析食物如何美观,我们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满足食欲的基础之上的。总之,不能把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不能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割裂开来。(二)类型1.按时间分: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2.按地域分,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还可分为: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中东文化、印度文化等。)西方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美国文化等。)3.按文化与生产方式的联系分:农业文化、游牧文化、工商业文化、信息文化4.按宗教信仰分: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道教文化等。二、饮食文化(一)定义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二)类型1.世界重要的饮食文化类型:西方饮食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饮食文化、伊斯兰教饮食文化2.中国的饮食文化类型(1)按区域分:分为东北饮食文化、京津饮食文化等。(2)按层次分:果腹层饮食文化、小康层饮食文化等。(3)按民族分:汉族饮食文化、蒙古族饮食文化、回族饮食文化等。三、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1.食物原料、食品加工、食品营养、食品保藏、加工工具、餐具、饮食商业和服务等。2.饮食风俗、制度、思想、礼仪等。3.饮食文化的基本理论。4.饮食文化类型。5.饮食文化交流、比较、发展规律与趋势,如何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等。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一、中国历史上饮食的地位(一)平民以食为天(二)富者以食为乐(三)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二、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一)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1.崇经重道,君子远庖厨;2.限于文人墨客的消遣;(二)近代至20世纪中叶国内的研究状况(三)海外的研究热潮(四)中国方兴未艾的饮食文化研究1.从以“烹饪”为中心的研究到大食品、饮食科技与文化的研究。2.饮食文化研究发展的主要表现。(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第三节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食医合一与饮食养生(一)含义1.食医合一:是将饮食与治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饮食达到治病的目的。2.饮食养生:是通过合理饮食,达到防病、强身、益智、美容、壮阳、益寿等目的。(二)发展概况周代已设专门的“食医”,为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师”秦汉:《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被称为最早用于临证实用百科全书。孟诜《食疗本草》为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物本草学专著。元:勿思慧《饮膳正要》为第一部完整的食疗保健学专著。明:李在垣《食物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清:章穆《调疾饮食辩》顾仲《养小录》(三)基本理论1.食物的性能(1)四性: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和作用。三性:寒凉:具有滋阴、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有助阳、温里散寒等作用。平性:性质平和,适于一般体质。五味:指食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不同的味和作用。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行血、健胃作用,多用于表症。如生姜、辣椒。甘味食物:滋养、补脾、润燥,用于体虚体质。如山药、大枣、鸡肉。酸味食物:收敛、固涩,多用于虚汗、久泻、遗精。如乌梅。苦味食物:清热、降燥、健胃,多用于热性体质、热症,如苦瓜,陈皮。咸味食物:软坚、润下、补肾、养血,多用于痰核,痞块等症,如海带、海参、乌贼等。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3)以脏补脏2.食物的配伍相须:性能作用相类似的两种食物配合,可起协同作用,增强效用。相使:两种食物相配,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可提高主要食物的作用。相畏:一种食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食物的副作用。相恶:一种食物能降低另一种食物的作用,甚至相互抵消。相反:食物相配时能产生毒、副作用。3.食物禁忌(1)配伍禁忌:即食物相克。(2)发物禁忌: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4.食养与食疗的基本法则(1)扶正祛邪(2)调整阴阳(3)调整脏腑功能(4)调理气血(5)因异制宜二、本味主张(一)“味”在中国饮食文化及人们生活其他领域处于重要地位。(二)“味”的含义。1.“味”的早期含义:①意为滋味、美味。②“味”包括触感和味感。(本义)2.“味”的拓展:①“味”对嗅感的吸纳:臭→→嗅②从饮食之美味到美学之美感:鲜、美。(衍义)味感(滋味)狭义3.“味”的分离:“味”触感嗅感4.“味”的其他含义。三、孔子食道(一)基本内容二不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三适度: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撤姜食,不多食十不食: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时,出三日,不食之矣(二)如何理解孔子食道第四节民族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一、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一)地域辽阔,食物原料品种丰富。(二)贫者的食不裹腹与富者对美食的追求而致无所不吃。二、进食选择的丰富性(一)整个社会有追求食品多样化的心理倾向。(二)肴馔品种丰富多彩。三、肴馔制作的灵活性(一)美食观:1.追求美食意境、和谐、美妙感受。2.讲究调和鼎鼐3.流行千个师傅千个法,适口者珍的宽松,跟着感觉走。(二)制作灵活多变四、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一)形成别具一格的区域饮食文化(二)区域内饮食文化代代相因,变化缓慢。五、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一)区域饮食文化处在不断的交流融合与变化之中。(二)各区域饮食文化是相互促进的。1.同一民族间的交流。2.不同民族间的交流。3.中外交流。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第一节中国菜的地方性一、中国菜存在着地方性差异(一)中国菜地方性差异的形成阶段1、生食阶段:无主副食之分,无饭、菜之分。火烹(约始于170万年前)石烹主副食无明显区别。陶烹(约始于1万年前)2、熟食阶段铜烹(始于商周时期)菜的地方性开始出现。铁烹(始于汉代)菜的地方性日益显著,至清代已形成基本格局。电磁微波烹(当代)各地方菜不断交融,“迷宗”菜产生。(二)中国地方菜呈现不同特色例如:鲁菜:1、擅烹禽畜与海味。2、讲究用汤,注重火候,长于扒、熘、爆、烤、炒等法。3、口味偏于咸鲜,具有清香,脆嫩,咸鲜的特点。4、京城鲁菜货真价实,格调高贵。苏菜:1、擅烹水鲜。2、以炖、焖、煨、炝、醉见长。3、调味重清鲜、咸甜。4、注重刀工,追求色彩悦目、造型美观。川菜:1、擅烹畜禽。2、长于小煎、小炒、干煸、干烧等法。3、注重调味,有“味在四川”之称,菜肴味型丰富。4、口味较重,由以麻辣著称,乡土味浓。粤菜:1、用料广泛,有“吃在广州”之称。2、长于炒、焗、煲、蒸等法。3、口味以鲜、爽、嫩见长。4、较多地吸收了西餐文化,重视创新。二、中国菜地方性的表述方式1、食:胡食、素食、北食、南食等。2、味:川味、京味等。3、风味:京都风味、姑苏风味、山东风味等。4、帮:川帮、扬帮、徽帮等。5、地方菜:湘菜、粤菜、鄂菜等。6、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等。三、不确切的“菜系”数目关于菜系数目的主要观点四系说:鲁、川、苏、粤京、川、苏、粤京五系说:鲁、川、苏、粤西北六系说:鲁、川、苏、粤——宫廷、民族八系说:鲁、川、苏、粤浙、徽、湘、闽十系说:鲁、川、苏、粤、浙、徽、湘、闽京、鄂十二系说:鲁、川、苏、粤、浙、徽、湘、闽、京、鄂沪、秦十四系说:鲁、川、苏、粤、浙、徽、湘、闽、京、鄂、沪、秦豫、辽十六系说:鲁、川、苏、粤、浙、徽、湘、闽、京、鄂、沪、秦、豫、辽素、清真十八系说:鲁、川、苏、粤、浙、徽、湘、闽、京、鄂、沪、秦、豫、辽、素、清真滇、官府二十系说:鲁、川、苏、粤、浙、徽、湘、闽、京、鄂、沪、秦、豫、辽、素、清真、滇、官府港、民族三水四系说:长江流域:四川菜系、上海菜系黄河流域:京鲁菜系珠江流域:广东菜系新八系说:北京、西安、上海、武汉、重庆、沈阳、广州、香港四、“菜系”含义与标准种种(一)菜系的内涵1、地方特色最浓郁的风味菜肴体系2、地方风味3、烹饪技艺与地方菜4、菜肴体系5、中国烹饪的风味流派6、烹饪文化系统(二)“菜系”的标准五、“菜系”问题论争的实质论争的实质是中国菜地地方性的认识和表述的科学性问题。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区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考察一、饮食文化圈的概念饮食文化圈是由于区域(最主要的)、民族、习俗、信仰等原因,历史地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饮食文化区域。三、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区位形成的主要因素(一)地理环境与气候物产因素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温、降水、空气湿度、食物原料资源等因素均对饮食文化区的形成产生影响。如:对中北、东南、西南、长江中游地区等饮食文化区的影响。(二)政治经济与科技文化因素如:对京津、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等饮食文化区的影响。(三)民族、信仰与饮食习俗因素如:对西北、中北、青藏高原、素食等饮食文化区的影响。第3节、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的历史概况一、东北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二)发展简况主要民族:商周:肃慎人、战国以后:挹娄族随唐:粟末靺鞨人。宋元:契丹、女真明清:满、汉等族文化类型:采集、渔猎→游牧文化为主→具有“关东味”的农业文化(三)基本特点1.动物蛋白、脂肪、盐的摄入量较高,主要动物食品:猪、牛、羊、鸡鱼。主要粮食:玉米、大豆、高梁、小麦、稻米。2.嗜辛辣、酒、烟等刺激性强的食物。3.冷冻食品,腌、干食品丰富。4.民性豪放,食风淳朴,讲究实惠。二、京津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西北山地、东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区。(二)发展简况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先秦时期:燕赵文化秦汉宋元明清:京津文化(三)基本特点1.多元交汇、多民族、多种风味、中外交汇、各种饮食文化汇集、交融。2.层次分明、宫廷层—贵族层—富家层—小康层—果腹层,以豪华富丽为显著特征。3.乡间民风刚健、粗犷、豪放、激越、慷慨,京津城市渐成悠然儒雅风度,显示京师大邑风范。饮食上:都市追求高贵、典雅,乡村尚质朴、实惠。三、中北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草原、沙漠;中温带;半干旱区(东部)、干旱区(西部)。(二)发展简况游牧→畜牧→畜牧+农耕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13世纪以后信仰喇嘛教(三)基本特点1.牧区:以牛羊肉(红食)及奶食(白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农区:以粮为主,奶食、蔬菜,肉食为辅。常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等,喜欢红茶、奶茶。2.民风纯朴、热情豪放,慓悍,好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歌声悠扬嘹亮。四、西北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草原、荒漠、戈壁、冲击平原;北部中湿带、南部暖温带;干旱区。(二)发展简况游牧→畜牧+农耕(三)基本特点1.民族众多(10余个少数民族),民族食品丰富。2.具有中亚、西方文化色彩3.深受宗教(如萨满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特别是伊斯兰教)的影响。4.北疆与南疆存在明显差异。北疆:具游牧、畜牧饮食文化特色。居民热情、直率、豪放、好客。南疆:具农耕饮食文化特色。居民欢快、诙谐、活泼、擅歌舞,东西方文化兼备。五、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黄土高原为主体;暖温带;半湿半干区。(二)发展简况史前→先秦→秦汉随唐北宋→南宋以后文化灿烂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中心衰落以北宋末年为界,政治中心:黄河中游→长江下游→京津经济中心:黄河中游→长江下游文化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长江下游→京津(长江下游)(三)基本特点1.以小麦、玉米等旱粮为主食,猪、羊、鸡等为主要动物食品。中北地区:羊(绵).糜子、小米、小麦;东北:猪、牛、羊、玉米、高粱、麦、稻;黄河中游:猪、羊(绵)、黄牛、鸡、小麦、玉米;南方:猪、水牛、山羊、鱼、鸭、鸡、鹅、水稻、薯、小麦、玉米;2.饮食讲实惠、朴实无华、味厚油大色重,面点小吃久负盛名。3.居民直爽旷达、豪放慷慨、朴实厚道、热情好客、风土厚实。六、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区。(二)发展简况史前(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东夷文化先秦齐鲁文化属中原文化轴心时代的东部。先秦时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儒教的发源地。元明清南北文化交流的走廊,山东饮食文化传播至京津、华北、东北各地,并且构成清宫御膳的重要成分。(三)基本特点1.以小麦、玉米、高粱、甘薯等旱粮为主食,猪、黄牛、羊、鸡、鸭(淡水、海产)鱼鲜为主要动物来源。2.食品风味内陆:畜禽食品颇具特色,爆炒菜、制汤见长,突出咸鲜、软烂香醇、大葱蘸酱。沿海沿湖:鱼鲜菜品丰富,突出鲜活、清淡、原汁原味、造型。3.总体风格:人们性格真诚豪爽,饮食质朴实在。七、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二)发展简况1.萌芽期(史前):旧石器时代,约1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约距今1万—4千年2.开拓期(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世纪3.积累期(秦汉两晋南北朝)4.形成期(隋唐宋元)5.繁荣期(明清)6.更新期(近代以来)(三)基本特点1.按行政区划分:湖北区、湖南区、江西区2.按地理、物产、饮食风俗等划分:鄂西北山岗饮食文化亚区是楚文化的萌生地,具有明显的中原食风;稻与麦、玉米等旱粮平分秋色,面制品小吃丰富;牛、羊、菌类菜颇有特色;口味偏重,多用葱、姜、蒜提香,菜肴多软烂有回味;武当山道教饮食颇有影响。鄂东北低山丘陵饮食文化亚区以水稻为主粮,甘薯、豆类等为辅;以加工粮豆蔬果见长;菜品用油宽、火功足,口味略重,经济实惠;五祖寺禅宗斋菜和东坡菜点影响较大。长江中游平原饮食文化亚区稻米占绝对优势,以甘薯、小麦、豆类为辅;擅烹淡水鱼鲜、猪肉菜,米制小吃闻名于世;擅长蒸菜制作;煨汤技术别具一格;口味重咸鲜、咸鲜回甜、软嫩、清鲜,山珍海味菜、艺术菜占重要地位,具水乡灵气;与国内外饮食文化有广泛交流,菜品的商业气息较浓。江南丘陵、南岭山地饮食文化亚区以稻米为主,甘薯、小麦、豆类为辅;擅烹家禽野味和四季菜蔬;·菜品的乡土味浓,色重味厚。鄂西南、湘西饮食文化亚区稻米稍占优势,玉米、甘薯等占相当比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重用山珍野味和杂粮山菜,饮食古朴粗放;擅长加工腌腊食品;口味重酸辣。八、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平原、丘陵;亚热带;湿润区。(二)发展简况以稻作文化为特色的史前文明先秦时的吴越文化晋—唐时期迅速发展宋以后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三)基本特点1.总体上以稻米为主食,猪、水产品、蔬果为主要副食,喜鲜活,尚清淡,偏甜爽。雅致精美,多糟鲊,绿茶糯酒,商业气息浓。2.不同区域各具特色:海派:清新秀美、海产食品丰富、清淡、精致、新颖、中西结合。平原湖区:鲜嫩、淡水食品丰富、美观、变化多,咸甜适中,味清淡平和。丘陵山区:乡土味浓、实惠、经济、重火工、味厚重。九、东南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山地、平原;亚热带、热带;湿润区。(二)发展简况史前文化(马坝人、印纹陶文化)→先秦至清代中叶(中原文化融入,形成传统农业文化)→近代以后发展迅速(西方文化融入)(三)基本特点1.以稻米为主食,以蔬果、海产、禽畜为主要副食。饮食上少禁忌,被誉“食在广州”、“食在香港”。2.中原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中西饮食文化交汇。地区纯客家方言县市非纯客家方言县市广东1749福建67江西1020广西45四川14台湾133.富于开拓、创新精神,重鲜活、清淡、尚茶饮,饮食具新、奇、精特色。十、西南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山地、高原、盆地;亚热带;湿润。(二)发展简况史前文化(170万年前,元谋人)巴蜀文化(北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藏缅语族(西部)、苗瑶语族(云贵高原东北部)、壮侗语族(东南部)是我国农业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受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欧美文化影响(19世纪以后)(三)基本特点1.山区以玉米、荞麦、土豆、甘薯为主食;平原河谷以稻米为主食,间食玉米、甘薯等;以猪、牛、羊、鸡、鸭、鹅、鱼、蛤、鸟、虫、蔬果为辅食。2.饮食少禁忌。3.嗜辣、酸、麻味食品;喜糯食;喜饮菜,喝酒吸烟,食品乡土味浓。4.待人热诚,好客。十一、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一)区域范围与生态条件高原、高山峡谷;寒冷;半干旱、干旱(东南部较温暖湿润)。(二)发展简况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土著本教佛教(大乘、7世纪)喇嘛教:红教、白教、花教、黄教(15世纪占统治地位。实行活佛转世制度、活佛(达赖、班禅))(三)基本特点1.农区以糌粑(用熟青稞或豌豆磨成粉,用酥油茶、奶茶拌食);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2.喜欢酥油茶、青稞酒,食奶制品。3.独特的饮食风俗。十二、素食文化区(一)素食的含义1.素与荤2.素食3.斋食(二)素食文化区的区域范围及素食食者群(三)发展简况1.从时间上看远古至陶烹时代→商周→汉—南北朝→唐宋以后无荤素之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2.从层次上看上层社会上层社会、寺院宫廷、寺院、市肆、官府、民间(四)素食文化形成的原因1.素食萌生的思想根源:养生厌肥厚;求长生、望成仙的避荤食;慈悲心理和“轮回转世”思想2.素食流布的物质因素:有限的动物资源、植物原料及其制品的发展3.素食发展的社会因素:政治动乱、统治者的提倡。(五)素食现象的思考1.仿荤问题2.素食的积极意义3.绝对素食的消极影响4.以素食为主的杂食将更有利人的健康54上层社会第三章饮食文化的层次性3第一节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2中层社会一.饮食文化层的概念二.饮食文化层是阶级社会历史的产物三.饮食文化层示意图下层社会11.果腹层2.小康层3.富家层4.贵族层5.宫廷层文化创造线果腹线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鳌?5)各层次间交互影响,高层次的辐射作用要大于低层次对高层次的影响。方法论意义主要是:是正确认识历史上中国饮食文化事象、规律、性质、原因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对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认识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同时,这一方法也适用于一切历史文化领域。第二节历史概况一、果腹层饮食文化(一)果腹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二)乡村农民的饮食生活二、小康层饮食文化(一)小康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二)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三、富家层饮食文化(一)富家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二)士大夫的饮食生活中国历史上各饮食文化层的典型代表及文化特征简表层次主要范围代表及特征(代表、基本特征)总体风格果腹层农民为主体乡村农民饮食文化清闲的村野情趣,粗糙简单的饮食,浓郁酣畅的乡土味几乎是纯生理生活。粗,吃“无奈”小康层市民、农村中普通市民饮食文化食品质朴可口,食品制作小地主,下级简便易行,具有桥梁作用。俗,吃“实在”胥吏富家层中等仕宦富商士大夫饮食文化追求饮食艺术,格调雅致,不重奢侈。雅,吃“滋味”贵族层贵胄达官累世“衍圣公府”饮食文化显赫的贵族气派,鲜明望族的私家风格,浓烈的文化氛围。贵,吃“气派”宫廷层宫廷饮食清宫御膳华贵尊荣、气势恢宏,注重礼制和程式化,威风八面的皇家气派尊,吃“威风”四、贵族层饮食文化(一)贵州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二)衍圣公府的饮食生活1.声名显赫的贵族之家(1)孔大从大成学者是到“万世师表”①身劳心瘁的生前:a.积极进取的一生;b.主要学说与精神(仁、礼、中庸、注重学与思结合,提出有教无类、以天下为已任、杀身成仁,奋斗精神)②声名显赫的死后:被称为“万世师表”,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儒学创始人,影响世界约1/3的人口。(2)超越时代的圣人之家2.华筵广张的贵族气派衍圣公府主要筵宴类型(77代衍圣公孔德成时期)种类祭祀类别祭祀时间、对象主要特点祭祀宴大祭(大丁)每年春夏秋冬的丁日举行,2月4日、5月4日、8月4日、11月4日仲丁大丁后第十天小祭清明、端阳、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生日、忌日二十四祭二十四节令祭孔明祭生日衍圣公的前三代卒祭忌日大佛堂孔府东路七十二位总神1-42,44-73代慕恩堂72代衍圣公孔宪培元配于氏影堂列祖画像神主报本堂孔府东路43代衍圣公“中兴祖”孔仁玉神祭神灵之祭(其它)①有严格的规制礼仪。气氛庄严肃穆。②具有“孝”、“道义”的表征。③规格多样,如:燕菜全席供、翅子鱼骨供、鱼翅四大件供、参供、十味供、九味供……五味供等。种类常见类别宴席服务对象主要特点显贵宾客上席(皇子、亲王、钦差、督抚等)通行“燕菜席”,最高档为燕菜主席,有菜130多道。迎宾宴上等宾客中席(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通行“鱼翅席”普通宾客下席(普通客人)最高规格“海参席”,还有“八味菜”、“六味菜”等府宴节令宴家人基本上反映的是“家庭”饮食生活特色。寿庆宴主要指太夫人,衍圣公及体现孝.养主题,气氛隆重.热烈.喜悦.庄重夫人(太太、妻妾)、婚庆宴衍圣公、公子、小姐喜庆热闹、规模宏大,德成娶孙琪芳,每次开100多席,自上午至午夜仍未开完,丧宴太夫人,衍圣公及夫人体现孝道,食物丰富洁净,席面郑重而不热烈,注重诚敬哀悼,孔令贻出丧日酒席1600多席。居常宴家人较朴实,具家常风味属员等级宴府内其他成员近亲、差异较大,总体上较简朴。各司职人员五宫廷层饮食文化宫廷层的构成及基本特点宫廷层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1.选建国都的基本条件及历代都址2.宫廷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商周时期:商朝开始向“钟鸣鼎食”、“食前方丈”的程式化,制度化发展;周代把天子的物质享受规格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②提出了烹调的基本理论和质量标准。③代表菜肴为“八珍”,总体上重肥厚,较简单。秦汉时期:①华夏食文化在宫廷第一次大融合。②主食以麦食为主,猪、狗、牛、羊为主要肉食,追求奇珍异食。③受佛道思想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①胡汉交融,宫廷饮食第二次大融合。②面食品种大量增加。③乳类、羊肉食品占相当地位。④饮茶风气在宫中流行。隋唐时期:①中外兼仪,多族并蓄,虽趋华丽,但明显保存古风并有“西域”之味(第三次大会融合)。②大臣、皇室向皇帝献食盛行。③宫廷宴会种类较多,气氛较热烈。宋代:①北宋以北食为主,多吃羊内、面食;南宋以南食为主,除面食、羊肉外,水产、海味增多。②花色品种增多,艺术氛围增强,宴会名目繁多。③宫廷饮食常取之于宫外酒店、饮食店。元代:①以蒙古、西域食风为主,融入了汉族饮食。(第四次大融合)②食品以牛羊奶酪为主。③风格质朴粗放。明代①南北相兼,蒙汉两宜,以汉食为主体。②注重饮食的时序性,节令,食俗已成制度化。清代:以满、汉饮食为主体,满族等山东菜,苏杭菜占有较大比重。②奢侈华贵。③制度严格④筵宴规模大。寿宴:万寿宴、千秋宴、圣宴宾客宴庆功宴恩荣宴(唐鸣晏):唐:曲江关宴(樱桃宴)、宋:闻喜宴(琼林宴)、元(恩荣宴)升平宴:千叟宴婚丧宴节令宴(三)清宫御膳的饮食文化特征:①华贵尊荣,气势恢宏。②注重礼制和程式化。③威风八面的皇家气派。六.满汉全席与清宫御膳《随园食单》:179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成熟典范的食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食经”,著者袁枚。该书约二万字,由十四单和一序组成,记载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个别食品上溯至元明时代)的326种肴馔茶酒等名食,系统的食学理论和详确可行的烹调方法。该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并有相当的国际影响。满汉全席:中国清代光绪初期形成的官场筵式,又称满汉大席或满汉酒席,是康熙年间满席-汉席、道光时期满汉席的承续发展。其基本特征是燕翅等海珍与烧烤菜肴的组合。第四章中国饮食民俗第一节民俗与饮食民俗一、民俗(一)概念民俗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文化事象的总称(二)类别良俗:对社会和人民生活有积极影响,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习俗。如日定三餐,荤素搭配。俗信:由原始信仰崇拜或古代迷信意识转化而来的健康合理的习俗。如三月三(上巳节)吃鸡蛋,五月五吃粽子。迷信:由星占、符咒、风水、命相、鬼神等愚昧活动而诱发出来的习俗。如祭灶君、孕妇不能吃兔肉,船家叫箸为筷子,叫帆为抹布。陋俗:背离时代需求,损害民族形象的腐朽习俗。如妇女缠脚,赌博,婚宴攀比风,强行“敬酒”。恶俗:严重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人们思想的习俗,如“沉潭”,江湖喝血酒,土匪吃人肉。二、饮食民俗(一)概念饮食民俗是指人们在食物与饮料的筛选、加工、烹饪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常规。(二)类别1.年节文化食俗2.居家食俗3.人生仪礼食俗4.宗教信仰食俗5.少数民族食俗第二节年节食俗一、年节的含义与年节产生的原因(一)含义年节指有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有特定的主题与活动方式,有较多的人群参加,世代传承的社会活动日。(二)年节产生的原因1.天文历法(如清明、夏至、冬至等)2.生产与生活习俗(如年王节、舞春牛、洗牛节、吃新节、元宵节、上巳节、天中节、吃巧节、中元节、重阳节、下元节、泼水节等)3.重大历史事件(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二、主要传统年节食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起源:①源于“腊祭”(原始社会)②尧舜时已有主要活动与食俗:祀祖、吃年饭、守岁、拜年、喝春酒、吃年烂、吃饺子等元宵节时间:正月十五起源:①远古以大把驱邪(祀太一神)②受佛(灯笼)、道教(上元天宫大帝生日)主要活动与食俗:张灯结彩、吃元宵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起源:①24节气之一②与寒食节合一(唐代)主要活动与食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植树,荡秋千,野宴等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起源:多种说法:祭祖日、赵王勾践,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祭“地腊”主要活动与食俗:赛龙舟,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放艾草,挂香袋,吃蒜挂蒜,插草蒲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起源:源于神话故事主要活动与食俗:姑娘们聚会,竞赛女红,陈瓜果食品,观“牛郎织女相会”将“七夕节”宣传为“中国情人节”的时代意义:“七夕节”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然而“七夕节”不及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有影响。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在里面,并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其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不能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应该回过头看看我们的传统的东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和普及民俗文化,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将“七夕节”宣传为“中国情人节”有利于增强我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起源:祭月神主要活动与食俗:赏月、吃月饼、瓜果,“摸秋”,“送瓜”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起源:可能起源于秋游去灾并深受道家影响主要活动与食俗:登高野游、赏菊、放风筝、吃花糕、插茱萸,迎出嫁女归宁冬至节时间:公历12月22日前后起源:24节气之一,周代秦以十一月(农历)为正(过年)主要活动与食俗:祭天、祭祖,送寒衣,宴饮,腌制鱼肉,吃饺子,饮酒腊八节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起源:受佛教影响主要活动与食俗:佛门弟子施粥扬义,宣扬佛法,吃腊八粥送灶节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起源:祭祀灶神主要活动与食俗:用胶牙糖、糍粑、果品、豆腐、马料等祭灶(曾用黄羊祭灶),吃“小年”饭,有的地区吃“人口粥”(迎玉皇)三、年节食俗的文化特征(一)多元复合(二)崇祖好祀(三)讲求功利(四)异乎寻常(五)区域差异(六)功能显著第三节居家饮食风俗一、餐制上古时期:二餐制周代:贵族三餐制汉代以后:民间习惯一日三餐,也有:二餐、四餐、三餐两茶、三茶(二茶)一饭二、我国的食物结构三、饮食特点1.饮食朴实,讲究经济实惠2.亲情浓郁,其乐融融3.主以客尊,客随主便,礼尚往来第四节.人生仪礼食俗婚礼成年礼生活诞生礼仪礼生葬礼死信仰仪礼人生仪礼的轨迹诞生礼食俗:求子食俗(向神求子,用食物求子,用物品求子)、怀孕时食俗(饮食宜忌)、诞生后的食俗(诞生、三朝、满月、抓周)婚事食俗:聘礼、冠笄礼(成年礼)食俗、结婚三日食俗(“送亲”酒,男女婚筵、交杯酒、撒帐、闹房、拜水茶,新妇下厨房,回门)合卺: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新婚夫妇洞房中的共饮合欢酒礼,破一匏瓜为二杯,一线连两端,取夫妇一体、同甘共苦之意;现代婚礼中的“交杯酒”是其遗俗。寿庆食俗:做寿年龄、食俗丧事食欲:古丧与凶丧、丧礼与食俗第五节宗教信仰食俗一、宗教与宗教信仰食俗的特性(一)宗教1.什么是宗教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歪曲。虚幻的反映。2.宗教分: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现代宗教(人为宗教):①由拜物教→多神教→神教发展而来②包括教义、教规、内部结构及经典③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二)宗教信仰食俗的特性1.群体性2.自觉性3.忌讳性4.神秘性5.功利性6.复杂性二、佛教食俗(一)佛教简介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如来佛)创立时间:公元前六-五世纪创立地点:古印度主要传播地:南亚、东南亚、东亚传华时间:西汉、公元前2年经典:大藏经教义要点:人生“无常”“苦”,根由在人的“惑”“业”,主张依经、律、论,修持戒,定,慧→成正果进极乐世界→成佛(二)佛教食俗原只不饮酒,不杀生,可食三净肉,传华之后:大乘佛教:①不食动物。②不食葱、姜、麻、韭等菜蔬。③过午不食(早粥、中饭、晚“药食”),有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吃长斋、吃花斋之分。④注重吃相。⑤不饮酒。小乘佛教:①不杀生,不禁劳腥。②沿门托钵,化斋食物平均分配。③过午不食。④不饮酒。喇嘛教:①不禁荤腥。②不吃奇蹄动物,五爪动物。③一般不吃水产品。④一般不饮酒。节日: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成道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三、伊斯兰教食俗(一)伊斯兰教简介创始人:穆罕默德创立时间:七世纪创立地点:阿拉伯半岛主要传播地:西亚、北非、东南亚、中国等。传华时间:七世纪中叶经典:古兰经教义要点:六信:信安拉、古兰经、天使、复活、末日审判、一切由安拉前定。五功:念、拜、斋、课、朝→复活(二)伊斯兰教食俗指导思想:佳美、合法①禁食:a.自死动物。b.血液。c.脏、凶、恶动物;无鳞无鳃鱼;蟹、带壳软体动物。d.未奉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e.酒。②可食:a.温驯反刍动物。b.食谷家禽。c.有鳞有鳃鱼。d.阿訇或教民宰杀的动物。e.饮食适度。③斋月:四历九月,黎明至日落禁食,日落后至黎明前进食。④变通⑤饮食习惯:饭前洗手,禁左手拿食物,生、冷、甜食分开,一般不敬酒,男女不要主动握手。节日:开斋节(回历10月1日)、古尔邦节(回历12月10日)、圣纪节(回历3月12日)伊斯兰教内涵甚为广泛,它在神学信仰、政治主张、经济思想、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家庭组合等各个方面所提倡的思想原则和行为规范,对每一个穆斯林或每一个信仰该教的民族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的各种禁忌是这些思想原则和行为规范的否定方面。今天,无论你走进世界哪个国家的穆斯林地区或家庭,就会发现他们在生活习惯和禁忌方面都有一致之处。  伊斯兰教在饮食、服装、卫生、婚姻、丧葬、商业等方面有许多禁忌,这里只谈谈饮食禁忌。   饮食问题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穆斯林来说也不例外。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的禁忌限于如下四种东西:自死物、溢流的血、猪肉和“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古兰经》除了在肉食方面提出了禁忌要求之外,它还要求教徒禁止饮酒、赌博、求签等等。   伊斯兰教严禁吃自死物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自死之物一般是由于伤病中毒、衰老等原因而致死的,食后对人的健康不利;二是因为动物不宰自死者,血未去,血液中往往残存有害物质,对人体不利。但是,在所有的自死物中,鱼类是例外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好心人误以为凡是牛羊肉和鸡肉,穆斯林都是可以吃的。殊不知,伊斯兰教禁食之物中还包括不以安拉名义宰杀的任何可食动物。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生命的赋予者和掌握者。因此,要求穆斯林在宰杀牛、羊、鸡等可食动物时,诵“以安拉之名”表示结束该动物的生命是奉安拉的名义进行的,不是出于仇恨该动物,也不是由于它弱小可欺。这样宰杀的动物,其肉是合法可食的,是清洁的。伊斯兰教禁食血液的原因是,动物的血液乃是“嗜欲之性”,也是污秽的物质,所以不可食用。伊斯兰教之所以严禁信徒食用猪肉,是出于“重视人的性灵纯洁和身体安全”。《古兰经》说,猪肉是不洁的,这里的“不洁”不单是指卫生,更重要的是指宗教意义上的不纯洁。穆斯林从宗教的、伦理的、审美的、卫生的角度,认为猪肉是不干净的。然而,很多非穆斯林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猪肉是干净的,可食的。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解释和辩论,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能各行其是,各得其所,互相尊重,互不伤害。除了《古兰经》提出的四种肉类外,圣训中还规定了一些不可以食用的动物,主要包括猛禽猛兽和不反刍的畜类。   伊斯兰教在肉食方面做出如上规定的同时,对植物性的食物没有任何禁忌。但是伊斯兰教严禁饮酒,也禁止饮用一切与酒有关的致醉物品。所以,一切有危害性及能麻醉人的植物或可食植物,如葡萄、大麦、小麦等一旦转化成能致醉的饮料,如酒一类的东西,就成为禁忌的对象。同时,伊斯兰教还禁止从事与酒有关的营生。所以一切比酒更有害于人身体的麻醉品和毒品也都在严禁之列。   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的禁忌已成为信仰该教的各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出发,我衷心希望这些禁忌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我认为,无论宗教禁忌或是民族禁忌,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不影响社会的安定,只要不损害他人的权益,就是那个民族、那个宗教自身的事,它有保持或改革这些禁忌的自由,政府或其他任何人都应予以尊重,不得强加干涉。(一)基督教简介创始人:耶稣创立时间:一世纪创立地点:巴勒斯坦一带主要传播地:欧洲、美洲传华时间:七世纪经典:圣经教义要点:耶酥是上帝的儿子,救世主。人类从远祖就有罪孽,只有信上帝及耶稣才可获救。→天堂。(二)基督教食俗希腊正教:周三、五限制食用肉、鱼、家禽、蛋类和奶产品。大斋节期间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也忌这些食物。现已宽松得多。可吃贝壳类。摩门教(后期圣徒教会):忌酒精饮料、茶、咖啡、烟草,鼓励节约用肉。鼓励食谷物、蔬果。罗马天主教:禁止周五吃肉,各地情形不一。受难节、圣诞节:忌肉、鱼、禽、酒、茶、咖啡等。允许用蛋、牛奶,鼓励吃坚果、豆类、谷物。做弥撒时,用面包、葡萄酒(水)。节日:圣诞节、受难节、复活节等。大致说来,禁忌在基督教信仰中并不是重要的内容。基督教并没有一整套繁琐的从外在约束规范信徒信仰生活的清规戒律。对此《圣经》中有一句话颇有代表性“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荣神益人是信徒言行的总则。在具体行为上个人有作出选择的主动权。因此,所谓的禁忌会因不同教派、不同文化习俗等导致不同着重。   “十诫”在基督教信仰中具有教义和道德的指导性,我们可以先从禁忌的角度来看“十诫”的有关教导。   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是宇宙独一的主宰。十诫确认上帝的独一性并反对任何上帝的“代替品”。十诫第二条规定:“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基督教堂由于这一传统,聚会场所在布置装饰上呈简洁的特点,一般不设圣像(包括作为崇拜的画像),突出十字架的标志,代表高举并思念基督完成之救赎,并强调信徒应通过耶稣基督教导的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在信徒家中,也不设神龛等宗教性布置。不过,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教堂或信徒家庭布置一些《圣经》经文的书法作品,现在已经比较为信徒所接受。  基督教对婚姻十分重视。根据《圣经》中伊甸园的记叙,基督教认为:第一,婚姻是神圣的,因为婚姻的起源是创造主自己;第二,婚姻应以一夫一妻为原则,上帝为亚当创造夏娃即表明这一道理。既然婚姻是神圣的,要求做到一夫一妻,因此基督教不主张离婚。基督教传统认为,离婚的前提是一方犯淫乱的罪。圣经中提到离婚的另一个可被允许的情形是,为信仰不同之故,一方自愿离去。  不吃血可以说是基督教信徒生活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禁忌。不能把动物的血作为食物,其原因是,血象征生命,是旧约献祭礼仪上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新约把血的作用解释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而带给人的救赎能力。血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出于纪念,不吃血成为《圣经》对基督徒的一种要求。对于大多数中国基督徒而言,因有圣经明训,所以当然视吃血为禁忌。  勒死的牲畜也在基督教禁食之物之列,这与禁食动物血的禁忌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勒死(包括病死,或其他非宰杀原因死的)动物的血液未流出,已被吸收于肉中,故不食为妙,当然也包含卫生的因素。  另外,看相、算命、占卜和占星术(星象学)等类也为基督徒所禁止,因为这些迷信除了相信一种上帝之外的干预人生的神秘力量外,还有一种宿命论倾向。基督教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所爱,都有自己的意志选择权,上帝不强加意志给人,而让人自愿选择人生道路,每个人又当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此类迷信活动与此背道而驰。  烟酒是否属于基督徒的生活禁忌呢?《圣经》并未提到烟(吸烟是近现代才有的行为),但却有不少有关酒的教导。从总体的教导上看,《圣经》的旧约部分将饮酒作为禁忌来讲,而新约部分相对而言较为灵活,少见直接的禁绝,而留给人们自己作出选择。吸烟问题虽然没有《圣经》的明训,但大部分基督徒对吸烟持反对态度。不过,在教会聚会和崇拜活动中禁止吸烟,这是教会的一致看法。  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派背景的信徒在禁忌上有一些特别要求。首先关于安息日,认为信徒应当按律法要求遵守安息日,停止劳动,并在这一天举行聚会礼拜(安息日大致等于今天的星期六)。安息日信徒在生活中的另一个主要禁忌是关于饮食的,如不食猪肉和某些水产品等。我国基督教从团结出发,采取“信仰上彼此尊重”的原则,即各人可以按自己的信仰去行,但不应过分强调与其他信徒的差异。天主教的禁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禁忌”除了对人们的话语和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之外,也起到了积极的心灵约束效果。天主教信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成果之一,其“禁忌”对于信仰者“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语)极具重要性。下面将对天主教会的禁忌作简要记述。   1.独身禁忌。根据教会的传统,天主教的主教、神父、修女是不结婚的。教会的传统观念认为,凡进入神职界奉献生活的人,没有家室所累将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去宣讲基督的博爱思想。天主教会“独身制”的产生,并非出于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个体生命对高尚行为在体验中升华的过程。所以,同天主教徒交往时,见到主教不可问“有几个子女?”遇到年轻的神父、修女则不可问“爱人在哪里工作”等问题。   2.神职从商禁忌。教会禁止领受神品者经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会对于合理经商不予以鼓励。反之,教会赞同正当的经商行为,并主张在商业活动中给社会的贫困群体带来福利。   3.离婚禁忌。禁止婚姻离异是天主教会维系家庭和谐的伦理方法。因为婚姻作为天主教的一件圣事,极具严肃性与有效性,一是强调男女婚约之初的不可轻率性,二是主张两人的结合必须以爱情为基础。   4.堕胎禁忌。天主教会对堕胎的禁忌与“十诫”中的第五条“毋杀人”有关。长期以来,教会认为,在胎儿形成生命之后若施行堕胎,与杀人没什么区别,是一种危害人
/
本文档为【中国饮食文化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