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口腔颌面解剖学复习重点

口腔颌面解剖学复习重点

2022-07-20 20页 doc 147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口腔颌面解剖学复习重点口腔颌面解剖学第一章颌面部骨 颌面部骨性支架是由14块骨组成,单一:下颌骨和犁骨;成对: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甲。一、上颌骨1.上颌骨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以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以及眶下裂的构成。2.上颌体前外面:其后界借颧突及其伸向上颌第一磨牙的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上界眶下缘,下界牙槽突,内界鼻切迹。后面:中部有牙槽孔,通过上牙槽后神经、血管。下部有上颌结节,是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上面:后分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出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⑴眶下管的中段一牙槽管,向下经上...
口腔颌面解剖学复习重点
口腔颌面解剖学第一章颌面部骨 颌面部骨性支架是由14块骨组成,单一:下颌骨和犁骨;成对: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甲。一、上颌骨1.上颌骨参与眼眶底、口腔顶、鼻腔底以及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以及眶下裂的构成。2.上颌体前外面:其后界借颧突及其伸向上颌第一磨牙的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上界眶下缘,下界牙槽突,内界鼻切迹。后面:中部有牙槽孔,通过上牙槽后神经、血管。下部有上颌结节,是翼内肌浅头的起始处。上面:后分中部有眶下沟,向前、内、下通眶下管,出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5cm)⑴眶下管的中段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前神经和血管⑵后段发出一牙槽管,向下经上颌窦前外侧——上牙槽中神经和血管⑶眶下管麻醉可同时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及眶下神经。眶下管长1.5cm,针尖刺入不可太深,以免伤及眼球内面:有一三角形的上颌窦裂隙通向鼻腔。上颌窦裂孔的后方,有向下前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组成翼腭管(长约3.1cm),有腭降A及腭神经通过。(临床上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3.4突: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1)额突: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连接。2)腭突:两侧腭突形成腭正中缝,构成硬腭前3/4。上颌中切牙之腭侧,腭正中缝与两侧尖牙的连线交点上有切牙孔。向上后通入两侧的切牙管,有鼻腭神经和血管通过。腭突下面的后外近牙槽突处,有纵行的沟或管,通腭大血管及腭前神经。3)牙槽突:容纳牙根的牙槽窝,尖牙窝最深,磨牙的牙槽窝最大牙槽突与腭骨水平部共同围成腭大孔,一般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顶至腭中线弓形面的中点上。但在覆有粘骨膜的硬腭上,其表面标志则为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的中、外1/3的交点上,距硬腭后缘前约0.5cm处。4.结构特点1)上颌窦下壁由前向后盖过8-5|5-8的根尖,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2)支柱以及支柱结构:尖牙支柱、颧突支柱、翼突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颧突支柱:起于上颌6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分两支,一支经眶外侧缘至额骨,一支向外后经颧弓而达颅底。)5. 血管分布以及神经支配和临床意义血液供应丰富,既接收骨内上牙槽动脉的血液供应,又接受颊、唇、腭侧骨膜等软组织的血液供应。意义:为成功的进行正颌外科截骨术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抗感染力较强,骨折愈合较快。但外伤出血也较多。二、下颌骨1、牙力轨道:在下颌骨牙槽突底部周围,骨松质包绕该处并形成轨道,斜向后上,通过下颌支而达髁突。咀嚼力即通过这一轨道传至颅底。2、肌力轨道:咀嚼肌收缩之力,直接作用于下颌骨,形成肌力轨道。此轨道一部分见于下颌角,另一部分从喙突延至下颌体。1、下颌体外面1)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  2)正中骨嵴即正中联合3)颏孔:在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者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孔内有颏神经和血管通过。成人颏孔朝向后、上、外方。内面1)上颏棘—颏舌肌;下颏棘—颏舌骨肌2)内斜线:自下颏棘下方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有下颌舌骨肌起始于此,故又称下颌舌骨线。此线后有翼下颌韧带附着;上方,在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下方,在中线两侧近下缘有二腹肌窝(是二腹肌前腹的起点),此窝的后上方有下颌下腺窝。2、下颌支喙突:颞肌和咬肌附着髁部:称关节突,分髁、颈两部。颈下部有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下头的附着处。内面:下颌孔:①朝向后上方,男性下颌孔约相当于下颌磨牙的颌平面,女性和儿童较低。②后上方有下颌神经沟,约相当于下颌磨牙的颌平面上方1cm,为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处。③前上方的下颌隆突(由喙突往下后及髁突往前下汇合成的骨嵴),此处从前往后有颊神经、舌神经以及下牙槽神经越过,故此处麻醉可包括三条神经。④下颌孔下方有一向下前的沟,呈下颌舌骨沟,沟内有下颌舌骨肌神经、血管通过。⑤下颌小舌的后下方,有翼肌粗隆,为翼内肌的附着处。外面:下颌支外侧隆突。行下颌支手术时,可以下颌支外侧隆突为标志,保护下牙槽神经和血管。3、结构特点(1)下颌管从下颌孔至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具有“三近”“三远”的规律:①下颌管距内板较外板近;②下颌管距下颌支前缘较后缘近(除下颌孔及其下发那个1-2mm外);③距下颌下缘较牙槽缘近。下颌管与骨外板及其间的骨松质厚度关系为:除下颌角及下颌第三磨牙区骨松质与该处骨外板相近外,下颌支及下颌第一、二磨牙区之骨松质均较该处之骨外板为厚。临床:在下颌支矢状劈开或斜行截骨术及下颌后牙种植术时,均应注意下颌管的位置关系,以免损伤下牙槽神经。(2)上下牙槽窝骨板的结构与临床意义:上颌骨:一般牙槽窝的唇、颊侧的骨板均较腭侧薄。上颌第一磨牙颊侧骨板因有颧牙槽嵴而使之增厚,上颌第三磨牙牙根远中面的牙槽骨骨质甚松。下颌骨:下颌骨的牙槽窝均较相应的上颌骨的为小,且内外骨板均由较厚得骨密质构成,除切牙区外,很少有小孔通向其内的骨松质。牙槽窝内、外骨板均由较厚的骨密质构成,除切牙区外,很少有小孔通向其内侧的骨松质。切牙、尖牙唇侧较薄;但在前磨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的牙槽窝骨板壁坚实,牙体倾向舌侧,故颊侧厚,一、二磨牙的颊侧尚有外斜线使之增厚。临床:①了解牙槽窝的骨板厚薄关系,有利于拔牙时的脱位运动。②对于上颌骨,由于唇、颊侧骨板较薄,且有多数小孔通向其内的骨松质,因此可用局部浸润麻醉施上颌牙及牙槽骨手术。③下颌手术,除切牙区用局部浸润麻醉,一般采用阻滞麻醉。4、薄弱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部三、蝶骨1、构成眶上裂:大翼、小翼     眶下裂:大翼和上颌骨  眶上裂呈三角形,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和眼上神经经此裂进入眶部。2三叉神经:眶上裂——眼神经;圆孔——上颌神经→翼上颌裂→翼腭窝→上颌牙槽孔;卵圆孔——下颌神经3、翼突:外侧板构成颞下窝的内侧壁,为翼外肌下头的起始处;内侧板下端较尖并弯向外下方,形成翼沟,有腭帆张肌肌腱呈指直角绕过。四、舌骨:平第三颈椎高度,舌骨大角是寻找舌动脉的标志,每侧有8块肌肉附着,吞咽时向上运动,每侧有1条韧带附着。肌肉:舌骨体和舌骨大角连接处:茎突舌骨肌;舌骨体:上方为颏舌骨肌,下发那个为下颌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舌骨大角:舌骨舌肌、二腹肌的中间腱、甲状舌骨肌。第二章颞下颌关节1、盘—颞关节:关节盘分割颞下颌关节为上下两腔,上腔位于关节囊、关节盘和颞骨关节面之间,大而松弛,有利于关节盘及髁突进行滑动,即滑动关节,或盘—颞关节。2、盘—颌关节:关节盘分割颞下颌关节为上下两腔,下腔位于关节囊、关节盘和髁突之间,小而紧缩,髁突只能在下腔作转动运动,称铰链关节,或盘—颌关节。1、颞下颌关节的构成:颞骨关节窝及关节结节(即颞骨关节面),下颌骨髁突,以及居于两者之间的关节盘,外包以关节囊和囊内、外韧带构成。2、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区:关节结节后斜面和嵴顶;髁突的前斜面。3、颞下颌关节窝内后边为鼓鳞裂、岩鳞裂和蝶鳞裂。关节窝顶与颅中窝仅有薄层骨板相隔,中央最薄处仅1.2mm4、关节盘的5各部分:由前向后为5部位置纤维成分厚度走形血管神经包含结构前伸部上部附着于关节结节前斜面前缘—颞前附着下部附着与髁突前斜面前缘—下颌前附着颞前附着下颌前附着翼外肌上头肌腱前带弹力纤维胶原纤维2mm前后Cap,小A、N中间带关节结节后斜面与髁突前斜面弹力纤维胶原纤维1mm前后无软骨样细胞后带关节窝顶与髁突横嵴间弹力纤维胶原纤维3mm不定向无双板区上板附着于鼓鳞裂和岩鳞裂 借胶原和粗大的下板附着于髁突后斜面下缘弹力纤维附着胶原纤维上下两板之间有丰富的V丛和神经颞后附着下颌后附着5、颞下颌关节的囊外韧带:主要功能为悬吊下颌,并限制下颌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行运动,每侧三条1)颞下颌韧带——外侧韧带。可防止髁突向外侧脱位,微开口时悬吊下颌。限制其过度向后运动2)蝶下颌韧带——内侧韧带。起于蝶棘,止于下颌小舌。大开口时,颞下颌韧带松弛,由蝶下颌韧带悬吊。3)茎突下颌韧带——后侧韧带。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缘。下颌极度前伸,茎突下颌韧带紧张,并固定下颌角,以防止下颌过度向前移位。6、血液供应:颞浅A以及上颌动脉的关节支;7、神经分布:主要的三条神经:耳颞神经、颞浅神经和咬肌神经。8、TMJ的运动:有三种基本的运动方式:开颌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是通过颞下颌关节的转动和滑动来完成的。1)开闭口运动时TMJ有哪些运动?①小开口运动:开口度约2cm,两侧髁突沿冠状轴在关节窝同时仅作转动,轴心在髁突,关节盘基本不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闭口运动大致以相反轨道运动。②大开口运动:开口度2cm以上,TMJ的上、下腔均有运动。在关节上腔,髁突偕同关节盘协调的沿关节结节后斜面向前下方滑动,滑动的轴心在下颌孔附近;在关节下腔,髁突进行转动,轴心为髁突的横轴。闭口运动大致循开口运动轨迹作相反方向运动。③最大开口运动:两侧髁突在关节结节下方或前方转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轴心为髁突。闭口运动大致偱相反方向运动。2)下颌前后运动时TMJ作何运动?下颌前后运动是下颌两侧对称性运动,同时有髁突的转动和滑动。下颌前伸运动主要是关节上腔的滑动运动,由于前伸时必须先做小开口运动,所以配合有关节下腔髁突的转动。后腿运动大致循前伸轨迹作相反方向运动。3)侧方运动:非工作侧髁突向前下内滑动时,工作侧髁突沿髁突-下颌支后缘的垂直轴转动。9、TMJ的解剖生理特点:结构精细、功能复杂、与牙合有密切关系1)TMJ的上、下关节面均覆以纤维软骨,因而有耐压、耐磨和耐挤压的作用。2)TMJ的运动不完全取决于关节的形态和肌肉的收缩,关节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3)TMJ是人体关节唯一与牙和牙合有密切关系者。4)唯一与颅底密切的关节,与颅中窝仅有薄层骨板相隔5)是联合关节或联动关节,两侧功能必须高度统一协调。当一侧关节发生病变时,也会影响到另一侧关节的运动。6)同时有滑动和转动,是盘-颞关节和盘-颌关节发热复合关节。7)是一多运动轴心的关节。第六章口腔颅面颈部肌口腔颅面颈部肌按其功能和部位分:表情肌、咀嚼肌、腭部肌、咽部肌、喉部肌、颈部肌。1.表情肌:按部位分类:口、鼻、眶、耳(无表情作用)、颅顶肌五群肌。1)表情肌的共同特点:①多属于皮肌,位置表浅,于面部浅筋膜内,起自骨面或筋膜,止于皮肤;②多为薄层肌束,收缩力弱,收缩形成不同的皱纹和凹陷;③纤维走向多与面部皮肤的皱纹相垂直;④在裂孔周围有环状和放射状二种排列方式;⑤由面神经支配。2)口周肌群包括的肌肉功能口周肌上组笑肌牵拉口角向外上【不附着于骨】颧大肌牵拉口角向外上颧小肌牵拉口角向外上提上唇肌牵拉上唇提上唇鼻翼肌牵拉鼻翼向上提口角肌牵拉口角向上【位于深面】口周肌下组降口角肌下降口角降下唇肌降下唇颏肌使下唇靠近牙龈、前伸下唇口轮匝肌闭唇【中层的组成:口周肌上下组(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的肌纤维组成】颊肌牵拉口角向后,参与口轮匝肌组成。2.咀嚼肌和颈部肌1)咬肌起始和附着的骨:上颌骨、颧骨、下颌骨、颞骨。侧动下颌功能的肌肉:咬肌、翼内肌、翼外肌、颞肌;提下颌并前伸的肌:咬肌、翼内肌;2)颈部肌群分颈浅肌群(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颈中肌群和颈深肌群。颈中肌群: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下颌骨和颅底之间,构成口底。包括浅层的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深层的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舌骨下肌群:浅层有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有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3)运动下颌肌群的起止点、功能、血液供给和神经支配肌肉起点止点功能血液供给神经支配升颌肌群咬肌上颌骨颧突及颧弓下缘下颌支及下颌角外面提下颌并微向前伸,参与侧方运动上颌A分支咬肌N颞肌颞窝和颞深筋膜下颌骨喙突和下颌支前缘提下颌及侧方运动,该肌后分纤维有后退下颌功能上颌A分支颞深N翼内肌蝶骨翼突外板内侧、腭骨锥突、上颌结节下颌支及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提下颌并有前伸及侧动下颌上颌A分支翼内肌N降颌肌群舌骨下肌群翼外肌上/蝶骨大翼颞下面、颞下嵴下/翼外板外面下/髁突颈上/TMJ盘前缘及部分关节囊双侧收缩:牵髁突、关节盘向前使下颌前伸运动;单侧收缩:下颌向对侧上颌A分支翼外肌N二腹肌后腹:颞骨的乳突切迹中间腱,借筋膜止于舌骨降下颌,拉舌骨向上前后腹:舌下A后腹:面N前腹:二腹肌窝前腹:颏下A前腹:下颌舌骨肌N下颌舌骨肌下颌舌骨线舌骨体降下颌,拉舌骨向上前颏下A下颌舌骨肌N颏舌骨肌下颌骨颏棘舌骨体降下颌,拉舌骨向上前颏下A舌下N3.腭部肌:位于软腭内,共计5对:腭舌肌、腭咽肌、腭垂肌、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肌肉起于止于功能腭舌肌舌根外侧缘舌内的横肌纤维腭腱膜下降腭帆,上提舌根和缩小咽门腭咽肌甲状软骨后缘咽侧壁及咽后壁硬腭后缘和腭腱膜使腭咽弓向中线靠拢,缩小咽门,下降软腭,上提咽喉腭垂肌腭骨鼻后棘和腭腱膜腭垂黏膜下牵拉腭垂向上腭帆张肌翼内板的基部和咽鼓管软骨附近的骨面,在翼内肌和翼内板之间垂直下行绕过翼沟几乎成直角转向中线,止于腭腱膜和腭骨水平部横嵴之后的下方。——(位于腭帆提肌外侧)两侧同时收缩,拉紧软腭;单侧收缩可牵拉软腭向一侧。腭帆提肌起自于颞骨岩部下面、咽鼓管软骨和膜部经腭咽肌两束之间分三部分上提软腭,并参与咽侧壁内向移动,是完成腭咽闭合最重要的肌腭帆提肌:起自于颞骨岩部下面、咽鼓管软骨和膜部,经腭咽肌两束之间呈扇形分开为三部分:前份参与腭腱膜的构成;中分为主要部分,与对侧同名肌在中线相交共同形成提肌吊带;后分肌纤维与腭垂肌相融合。4.简述口颌系统肌链及其临床意义口颌系统肌链是指口腔颅面颈部的各组肌群之间及各肌肉之间,相互密切联系并以链的方式相互连接着所形成的系统。包括:①水平肌链:由口轮匝肌、颊肌和咽上缩肌组成。从前往后呈水平排列,它与舌肌组成一对互相对抗而又平衡的肌肉,影响着整个牙弓和牙合的形成。②垂直肌链:由软腭肌组成,在发音和吞咽等功能活动中,起活瓣作用。③姿态肌链:由颈部肌肉通过帽状筋膜,连接颞肌、咬肌和舌骨上下肌群组成。保持头部的垂直位置。第七章唾液腺唾液腺分泌液的性质开口主要特点腮腺浆液性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应的颊粘膜上①分深浅两叶,深面的结构有颈、内动静脉和咽侧壁②外包裹腮腺鞘,由颈深筋膜浅层在腮腺后缘分深浅两层包裹。③腮腺开口部位最狭窄,而且穿过颊肌时形成角度,容易形成结石。④腮腺管自腮腺浅部前缘发出,在颧弓下缘约1.5cm处传出腮腺鞘。⑤血液来源:颈外动脉分支(走形于腮腺内的颞浅动脉及其分支和耳后动脉分支)供给。静脉回流主要经过下颌后静脉回流。⑥有腮腺浅淋巴结和深淋巴结。深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下颌下腺以浆液性为主的混合性腺口底舌系带两侧的舌下阜①位于下颌三角内,下面:有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覆盖,表面有面静脉和面神经下颌缘支走形。下颌下淋巴结常位于腺体表面或腺体与下颌骨之间。较长而弯曲,且斜向前上方走行,易形成结石。舌下腺以黏液性为主的混合性腺大管单独或与下颌下腺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多数开口于舌下襞黏膜表面,少数汇于下颌下腺管第八章面颈部血管第一节动脉1.面颈部的动脉来源于:锁骨下动脉:供应颈部下份深面结构及脑后2/5部分的动脉主干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由颈动脉管入颅腔,供应脑前3/5部分,框内结构及额部等处颈外动脉:颈前部、口腔颌面部、颅顶及硬脑膜等处的动脉主干。2.颈总动脉1)走行:经胸锁关节深面上行,走行在颈鞘内,经气管及喉的外侧、胸锁乳突肌的深面,进入颈动脉三角,在此区,颈总动脉位置表浅,仅有皮肤、浅筋膜及颈阔肌被覆。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颈内外动脉。2)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膨大部分,内含有特殊的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或其他压力刺激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减慢,末梢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3)颈动脉体:是一棕色的椭圆形扁平小体,由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壁或其附近。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和感觉神经末梢,属于化学感受器。当二氧化碳升高时,可反射性的使呼吸加深加快。3.颈外动脉1)行程:自颈总动脉起始后,先在颈内动脉的前内侧,弯向前上走行,然后向上后走行,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穿腮腺实质及其深面,行至下颌骨髁突颈部内后方,分为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两终支。2)八大分支①甲状腺上动脉:一般在舌骨大角稍下方,发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内侧壁。颈外动脉结扎在该动脉与舌动脉之间进行。②舌动脉:位于甲状腺上动脉起点的稍上方,平舌骨大角尖处,自颈外动脉前壁发出。简述舌动脉的行程、分支、分布以及临床意义。舌动脉的行程以舌骨舌肌为界分为三段:(1)自舌动脉起始处至舌骨舌肌后缘。此处位置表浅,易于暴露,临床上常选作游离瓣手术血管吻合的受区供给动脉;可在此处结扎舌动脉,以控制舌部手术或损伤时的出血。(2)系舌动脉在舌骨舌肌深面的一段。发出舌背动脉,分布于舌根部,供应舌根部的肌肉和黏膜,其终支不超过界沟或舌正中线。(3)舌动脉于舌骨舌肌前缘处分成舌下动脉和舌深动脉:舌下动脉前行域颏舌肌和下颌舌骨肌之间至舌下腺,供应舌下腺、口底黏膜及舌肌;舌深动脉向上行,经舌神经内侧、颏舌肌与舌下纵肌之间、舌系带两侧的黏膜下,前行达舌尖,分支供应舌肌与舌粘膜。舌深动脉有分支在舌背面互相吻合构成舌粘膜下动脉网,其血液丰富,含氧量高,血液来源直接,能叫真实的反映机体循环状况,并对调节口内温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意义:临床上将舌动脉起始部作为颈总动脉结扎的标志,可作舌动脉插管灌注化学药物以治疗舌部的恶性肿瘤。③面动脉:行程:于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的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达腺体上缘走行后急转向外,在咬肌附着处前缘,呈弓形绕过下颌骨体下缘上行至面部。该动脉经常经面神经下颌缘支、笑肌和颧大肌的深面,颊肌的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行向前上,经口角及鼻翼外侧至眼内眦,易名为内眦动脉。分支与分布:⑴下唇动脉:在下唇黏膜下层行至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供应下唇黏膜、腺体和肌肉;⑵上唇动脉:供应上唇组织。两侧上下唇动脉在唇粘膜下层形成动脉环,临床上行唇裂修复术或严重的唇外伤出血,可用唇夹或食指与拇指夹持口唇进行暂时止血。⑶内眦动脉:又名角动脉,为面动脉的末段,分支供应鼻背和鼻翼与眼动脉的分支吻合;⑷颏下动脉:分布于舌下腺、颏部各肌与皮肤,以及舌骨上去区的前部;⑸腭升动脉:面动脉起始部,分布于软腭以及腭扁桃体等处。意义:①面动脉经常作为各种游离组织瓣的受区供给吻合动脉。②面动脉在跨越下颌骨体下缘处位置表浅,仅有皮肤、颈浅筋膜及颈阔肌覆盖,由体表能扪到搏动,以便测脉,同时当颜面部中下区域损伤出血较多时,可压迫咬肌附着处前缘下颌骨体外面的面动脉,以达到其供应区域的创口止血的目的。④上颌动脉:在下颌骨髁状突颈部的内后方起于颈外动脉,经髁状突颈部的深面前行至颞下窝,通常在翼外肌的浅面或者深面,行至前上,经翼下颌裂进入翼腭窝。分段、各段的临床意义、每段分支、主要营养哪些部位?⑴第一段:下颌段。由起始处至翼外肌下缘,横行于髁状突颈部的深面。意义:临床上行髁状突颈部切除术或行颞下颌关节形成术时,应注意保护该段。当髁状突颈部骨折时,也可能伤及此动脉。●脑膜中动脉:穿棘孔进入颅中窝,供应硬脑膜。●下牙槽动脉:在进入下颌孔之前分出下颌舌骨肌动脉。穿下颌孔进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支供应下颌骨、8-4|4-8、牙槽突、牙周膜及牙龈。动脉与神经伴行至第一磨牙出分支:一支为较大的颏动脉,供应颏部及下唇;一支系稍小的切牙支,供应下颌3-1|1-3。⑵第二段:翼肌段。经翼外肌下头的浅面,斜向上行与颞肌深面,继经翼外肌两头之间至翼上颌裂。意义:行上颌骨切除术时,可在翼外肌两头之间显露和结扎上颌动脉,以代替结扎颈外动脉。此段最长,该段的分支主要供应咀嚼肌、颊肌以及颞下颌关节囊等结构。⑶第三段:翼腭段。经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与上颌神经伴行意义:该段与上颌正颌外科手术关系密切。上颌动脉在经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时,离翼上颌连接的距离仅有5-10mm,一般不会伤及,但是如果用弯骨刀凿断翼上颌连接时,凿韧过宽或者位置过高就可能伤及上颌动脉;如果往复锯锯开上颌骨后部位置过高时也可能伤及上颌动脉。●上牙槽后动脉:分支穿牙槽孔,进上颌窦后壁得牙槽管,分布于8-4|4-8及上颌窦黏膜分支沿骨面向前下行,供应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槽突颊侧黏膜和牙龈●眶下动脉:供应颊的前部,上唇根部及唇侧牙龈。在眶下管内发出上牙槽前动脉,供应3-1|1-3、牙周组织及上颌窦黏膜。●腭降动脉:在翼腭窝内发出,沿翼腭管下行,发出腭大动脉出腭大孔,供应硬腭黏膜及上颌腭侧牙龈,其末段即鼻腭支,至切牙孔,穿切牙管进入鼻腔与蝶腭动脉的鼻中隔支吻合。  在翼腭管内还发出腭小动脉,分布于软腭和腭扁桃体。●蝶腭动脉(终支):经蝶腭孔至鼻腔,分支供应鼻腔外侧壁、鼻窦及鼻中隔。有分支向前下走行经鼻切牙管出切牙孔,称鼻腭动脉,与腭降动脉的鼻腭支吻合。⑤咽升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⑥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约1.0cm●面横动脉:是颞浅动脉穿出腮腺前发出,在颧弓与腮腺管之间水平前行。分支供应腮腺、TMJ、咬肌和邻近皮肤,是面部皮瓣的营养血管。●额支:分支供应额部●顶支:分支供应额顶部。颞浅动脉在颞骨颧突根部上方,解剖位置恒定,位置表浅,可扪到脉搏,常用以侧脉和压迫止血,也是动脉插管进行化疗与造影术常选的部位。颞浅动脉在颞骨颧突根部上缘至颈外动脉各分支口中心点的距离:至上颌动脉口中心点约3.5cm、至面动脉口中心点约7.5cm、至舌动脉口约8.6cm、至甲状腺上动脉口约9.4cm4.头颈部的动脉吻合1)颈外动脉分支的吻合:如左右上下唇动脉在口唇内形成口唇动脉环;两侧颞浅动脉的分支在颅顶吻合成网;此外,一侧颏下动脉与舌下动脉及颏动脉间也有丰富吻合2)颈内外动脉间的吻合:在眼内侧角处有内眦动脉与眼动脉的分支相吻合;于额部颞浅动脉额支与眶上动脉相吻合。3)颈内外动脉与锁骨下动脉间的吻合:甲状腺上下动脉在甲状腺内的吻合;脑底动脉环等。意义:⑴头颈部通过广泛的动脉吻合,血供充分,有利于创伤的愈合及整形手术的成功;⑵虽结扎了有关动脉主干,仍可通过动脉吻合而不影响局部血供;⑶但也是由于丰富的动脉吻合,使口腔颌面部手术出血过多,还不容易止血。第二节静脉1.浅静脉1)面静脉的行程:起始于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至咬肌前下角,途径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入颈部,斜向后下方,进入下颌下三角,再经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在下颌角的后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于舌骨大角附近注入颈内静脉。●交通:面静脉与下颌后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注入颈内静脉;面静脉可通过内眦静脉、眼上静脉与海绵窦相通;面静脉可通过面深静脉与翼丛相通。●收集范围:接纳相当于面动脉分布的内眦、鼻背、眶下区、上下唇及颏下区域的静脉血,还接纳由面深静脉引流从翼丛来的面深部的静脉血。●临床意义:⑴大多数面静脉(约70%)有瓣膜,形态皆成袋装,袋口呈向心性开放,静脉有瓣但不能完全阻止血液反流,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肉收缩可使血液反流;⑵当面部发生化脓性感染时,尤其是上唇和鼻根部炎症,容易在面静脉内形成血栓,如处理不当或挤压感染部位,可使其经内眦静脉、眼上静脉而逆流至颅内的海绵窦,或经面深静脉而至翼丛再达海绵窦,从而导致颅内严重的海绵窦化脓,血栓性静脉炎。故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两面侧口角之间连成的三角区域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2.深静脉1)翼丛:位置:位于颞下窝内。分布于颞肌及翼内外肌之间,凡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此静脉丛的构成,向后汇集成上颌静脉。●交通:翼丛与颅内外静脉有广泛的交通,向后外经上颌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向前可经面深静脉通过面静脉;或可向上通过卵圆孔网和破裂孔导血管等处的静脉,与海绵窦交通。●收集:主要收集口腔颌面部及眼部的静脉血。●意义:这些交通静脉可将该处感染扩散到海绵窦,从而引发颅内感染。3.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导血管、板障静脉、脑神经及血管周围的静脉网、眼静脉。第九章:面颈部淋巴结和淋巴管1.区域淋巴结:头颈部各解剖区域的淋巴直接回流到相应区域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就叫区域淋巴结。1)区域淋巴结:一般有相对稳定的分布位置,收集对应器官的淋巴管。2)意义:⑴如果已经病变的部位,可以推断该区域可能受累的淋巴结;⑵如果一个或一群淋巴结发现有病变,尽管原发灶不明显,也可帮助诊断该淋巴结所收集区域的原发病变。2.环形淋巴结群:右后向前环绕头颈交界处排列:淋巴输出管常会入纵行淋巴结。包括: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面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及颏下淋巴结。1)枕淋巴结:⑴1-5个,位于斜方肌枕骨起点的浅表面,枕部皮下和头颊肌的深面。分枕浅淋巴结和枕深淋巴结。⑵收集:枕区、颈部上方皮肤和颈部深层肌肉的淋巴结    ⑶输出管:入经前淋巴结和副神经淋巴结2)耳后淋巴结⑴又称乳突淋巴结,约2-3个,位于耳廓后方及胸锁乳突肌止点前缘⑵收集:顶区、颞区、乳突区、鼓膜、耳廓的后面级外耳道后壁的淋巴⑶输出管:向前入耳下淋巴结,再注入颈浅淋巴结;经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入深面的颈深上淋巴结和副神经淋巴结3)腮腺淋巴结:20个左右,可分为腮腺深淋巴结和腮腺浅淋巴结●腮腺浅淋巴结⑴约3-8个,多为3-5.位于腮腺表面和腮腺咬肌筋膜的浅面。分耳前淋巴结和耳下淋巴结。⑵收集:颞区、额区的淋巴、以及耳廓、外耳道、上下眼睑的外侧部及鼻根部的淋巴。有时颊,上唇和颧部的淋巴亦流入此。⑶输出管:入腮腺深淋巴结和颈深上淋巴结●腮腺深淋巴结⑴5-10个,位于腮腺内,聚集在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的周围,有时深达腮腺与咽侧壁之间⑵收集:腮腺与腮腺相应的面部皮肤,眼睑外侧的结合膜,外耳道,咽鼓管和鼓室黏膜的淋巴。接纳腮腺浅淋巴结的输出管。⑶输出管:浅部的腮腺深淋巴结:沿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下行,前缘支入颈深上淋巴结;后缘支伴下颌后静脉入颈浅淋巴结或伴耳大神经向下锁骨上淋巴结。深部的腮腺深淋巴结:沿颈外动脉入颈深上淋巴结的颈二腹肌淋巴结。4)面淋巴结⑴可分为颌上淋巴结、颊淋巴结、眶下淋巴结、颧淋巴结⑵收集:眼睑内侧、眶内侧及鼻等处的淋巴结,还接纳上唇、颊部和颧部内侧的淋巴 ⑶输出管:主要入下颌下淋巴结5)下颌下淋巴结⑴约3-6个,自下颌下三角内,介于下颌骨下缘与下颌下腺之间。分为四组:下颌下前淋巴结、下颌下中淋巴结、下颌下后淋巴结、下颌下腺鞘内淋巴结。⑵收集:颏下淋巴结和面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此结。还引流下颌下腺、舌下腺、软腭和舌前2/3、牙龈、上下颌牙(除上颌切牙)、上下唇的外侧、颊部、鼻、眼睑内侧部等处的淋巴。意义:由于颌下淋巴结收集口腔颌面部大部分的淋巴,口腔颌面部的炎症或肿瘤常经此淋巴结转移或扩散。⑶输出管:入颈深上淋巴结的颈二腹肌淋巴结或颈深上淋巴结的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6)颏下淋巴结⑴1-4个,位于颏下三角蜂窝组织中,有前上群和后上群 ⑵收集:上唇中部、颏部、口底前部、下颌切牙及舌尖等处的淋巴结⑶输出管:入同侧或对侧的下颌下淋巴结 或沿舌下神经至颈深上淋巴结的颈二腹肌淋巴结和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3.纵形淋巴结群:输出管组成颈淋巴干、左右淋巴干分别汇入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包括:咽后群、颈前群及颈外侧群颈外侧群:颈浅淋巴结和颈深淋巴结1)颈浅淋巴结:与头颈部癌晚期的淋巴结转移有关⑴常为1-2个。上方的淋巴结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与腮腺后缘之间;下方的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浅面,沿颈外静脉走行方向分布。⑵收集:枕淋巴结的输出管、腮腺、耳后等处的淋巴  ⑶输出管:入颈深淋巴结2)颈深淋巴结(颈部最大的淋巴结群)15-30个。分为副神经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副神经淋巴结,少为3个,多则20个。⑵收集:枕、耳后、肩胛上淋巴结的输出管,颈外侧部的淋巴。自颈部下方外侧与锁骨上淋巴结相连接⑶输出管:入颈深下淋巴结、右淋巴管或胸导管●锁骨上淋巴结⑴又称颈横淋巴结,列于颈横动静脉的浅面,数目变化很大  ⑵收集:副神经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的输出管⑶输出管:入颈深上淋巴结    ⑷腹部的肿瘤尤其是胃癌患者,常发生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就诊的症状●颈深上淋巴结:上至颅底,下至肩胛舌骨肌下腹与颈内静脉交叉的上方,沿颈内静脉周围分布,10-16个⑵收集: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的输出管  ⑶输出管:至颈深下淋巴结或颈淋巴干✧颈二腹肌淋巴结⑴又称角淋巴结或扁桃体淋巴结。位于二腹肌后腹下缘的下方至面总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处⑵收集:舌后部1/3、腭扁桃体、鼻咽部及鼻根部的淋巴 ⑶舌根淋巴结转移可累及次淋巴结✧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位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方,当舌尖淋巴结转移可累及次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第十章口腔颌面颈部神经与口腔医学密切相关者:三叉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颈丛、颈交感干第一节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是口腔颌面部主要的感觉神经和咀嚼肌的运动及本体感觉神经,以感觉为主的混合神经。分布范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支配面部、头皮前1/2,眼及眶内,口腔鼻腔及鼻窦的黏膜,牙和脑膜等处的一般躯体感觉冲动;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鼓膜张肌、腭帆张肌、二腹肌前腹和茎突舌骨肌。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上颌神经:经圆孔入翼腭窝;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入颞下窝。1.上颌神经:走行——起自半月神经节前缘的中部,沿海绵窦外侧壁下部前行,穿圆孔达翼腭窝上部,然后斜向前外,经眶下裂入眶改称眶下神经,行于眶下沟、眶下管内,出眶下孔达面部。分支多,可分为4段1)颅中窝段:分支有脑膜中神经,分布于硬脑膜2)翼腭窝段:●颧神经:经眶下裂入眶,分颧面支和颧颞支,分布于颧、颞部的皮肤●翼腭神经:(神经节支)常为2支,穿蝶腭神经节,不交换神经元✧鼻支:经蝶腭孔入鼻腔,分布于鼻甲和鼻中隔的黏膜。鼻腭神经,分布于鼻中隔,经切牙管出切牙孔,分布于3-1|1-3的腭侧粘骨膜及牙龈,并有分支在3|3的腭侧与腭前神经吻合✧腭神经:在翼腭管内下降,分腭前、中、后神经⑴腭前神经:(腭大神经)出腭大孔,分布于8-3|3-8的腭侧粘骨膜及牙龈⑵腭中、后神经:(腭小神经)均出腭小孔,分布于腭垂、腭扁桃体、软腭●上牙槽后神经:是上颌神经入眶下裂之前发出的,经翼上颌裂出翼腭窝,进入颞下窝⑴牙龈支:至8-6|6-8颊侧黏膜及牙龈⑵有分支与上牙槽后动脉伴行进入牙槽孔,沿牙槽管下行,分布于8-6|6-8(除6近中颊根外)牙周膜、牙槽骨及上颌窦黏膜。并在6的近中颊根与上牙槽中神经相吻合。3)眶下管段●上牙槽中神经:眶下管的后段发出,分布于5-4|4-5和6的近中颊根以及其牙周膜、牙槽骨、颊侧牙龈及上颌窦黏膜,并与前、后神经吻合。●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管的中段发出,分布于3-1|1-3的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及上颌窦黏膜发出鼻支,分布于下鼻道外侧壁前区及鼻腔底的黏膜,与鼻腭神经吻合。4)面段:于眶下孔处发出睑支、鼻支、上唇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针头进眶下管,穿经前庭沟、提口角肌,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针头在上颌结节上方进入2.下颌神经:走行——以感觉为主的混合性神经,粗大的感觉根行于半月神经节的外侧,较细小的运动根行于半月神经节的下方,自卵圆孔出颅后两根即合在一起,达颞下窝,行于腭帆张肌与翼外肌之间,发出脑膜支与翼内肌神经,而后下颌神经分出粗的后干和细的前干1)脑膜支:即棘孔神经,经棘孔出颅,与脑膜中动脉伴行,分布于硬脑膜2)翼内肌神经:分布于翼内肌、鼓膜张肌及腭帆张肌3)下颌神经前干:颞深神经:分布于颞肌;咬肌神经:分布于咬肌;翼外肌神经:翼外肌上、下头颊神经:自翼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分布于5-8颊侧牙龈与颊部黏膜。4)下颌神经后干●耳颞神经:(走行)通常以两根包绕脑膜中动脉合并为一干,向后走行于翼外肌深面,腭帆张肌表面,穿过蝶下颌韧带与下颌颈之间,沿TMJ后方向外,进入腮腺,分出上下两支,上支垂直上行,跨过颧弓根部沿颞浅动脉后方上行,分出颞浅神经支;下支在腮腺实质内下行,与面神经交通。上支支配的区域:TMJ、耳廓前上部及外耳道、腮腺及颞区的皮肤耳颞神经的临床意义:行TMJ手术时,要注意防止耳颞神经的损伤,以免发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错位再生,形成“短路”,导致当有味觉刺激时,耳颞部皮肤潮红或出汗,即味觉出汗综合症。●舌神经:下颌1-8的舌侧牙龈,口底及舌前2/3的黏膜,舌下腺和下颌下腺。有面神经的鼓索加入: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副交感纤维导入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的节后纤维分布于舌下腺及颌下腺。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的位置关系:在舌下腺与颏舌骨肌之间,舌神经自上、外方行向下颌下腺的下、内方,“钩绕”导管,继而在导管的内侧前方,与舌深动脉伴行至舌尖。●下牙槽神经:走行——起初在翼外肌内侧下行,在其下缘处传出,经蝶下颌韧带与下颌支之间与下牙槽动、静脉伴行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在前磨牙的下方分两支:✧颏神经:向后、上、外方经颏管出颏孔,分布于4-1|1-4的唇侧牙龈,下唇黏膜和皮肤及颏部皮肤✧切牙支✧下颌神经在下颌管内发出一系列的分支,互相吻合形成下牙神经丛,由此丛再发出终支分布于下颌的牙髓及牙周膜和牙槽骨。✧在进入下颌孔之前,还有一支:下颌舌骨肌神经:沿下颌舌骨沟向前下行,分布于下颌舌骨肌及二腹肌前腹临床:①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为:翼下颌皱襞和颊脂垫尖。针头毗邻的结构有:下牙槽动、静脉和舌神经。②在下颌神经沟处,舌神经恰位于下牙槽神经前内1cm处。③下颌隆凸处的神经由前向后有: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第二节面神经1.简述纤维成分及分布的部位1)运动纤维:(面神经的主要成分)支配面部表情肌、颈阔肌、镫骨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2)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经岩大神经至蝶腭神经节,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腭及鼻腔粘膜的腺体;●通过鼓索和舌神经,至下颌下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和下颌下腺。3)味觉纤维:(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神经元胞体位于面神经管内的膝神经节内,神经元周围突经鼓索加入舌神经,司舌前2/3的味觉,其中枢突止于延脑的孤束核。4)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中枢突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经吻合支与迷走神经耳支、第Ⅸ、Ⅹ对脑神经的同类纤维共同分布于外耳道及小部分耳后的皮肤。2.分支面神经的走行:面神经于脑桥延髓沟的外侧出脑后行向前外进入内耳道,两根在内耳道内合并,穿内耳道底行于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内。先向前外,继而向后外,在转折处膨大形成面神经膝,继之主干再向下行,出茎乳孔,向前穿过腮腺前内侧面,形成腮腺丛,终支分布于表情肌。1)面神经管段分支:●岩大神经、镫骨肌神经●鼓索:在茎乳孔上方约6mm处自面神经干发出,向前上行进入鼓室,继穿岩鼓裂出颅至颞下窝,向前下行以锐角从后面进入舌神经。包含:味觉纤维:是膝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节后纤维至下颌下腺及舌下腺2)面神经颅外段及其分支●面神经主干:(出颅的位置和走行)即面神经出颅至面神经分叉处的一段,长约2cm,直径约2.5cm.自茎乳孔出颅,向前外并稍向下经外耳道软骨与二腹肌后腹之间,前行越过茎突根部的浅面入腮腺,而后横过颈外动脉及下颌后静脉的外侧。●面神经主干进入腮腺前发出的分支:⑴耳后神经 ⑵二腹肌神经 ⑶茎突舌骨肌神经●面神经主干在腮腺内的分支面神经在腮腺深、浅两叶之间前行经颈外动脉和下颌后静脉外侧,走行1-1.5cm后分叉。据国人统计显示:两干型多见,分颞面干(颞支、颧支、上颊支)和颈面干(下颊支、下颌缘支、颈支)⑴颞支:受损时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⑵颧支:受损时眼睑不能闭合,异物容易进入眼内,造成角膜疾病,产生视力障碍⑶颊支:受损时可出现鼻唇沟变浅消失,鼓腮无力,上下唇运动力减弱或偏斜以及食物存积于颊部等症状。与腮腺导管关系:走行于导管的上下方各10mm的范围内分为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平行。⑷下颌缘支:损伤时可导致患侧口角下垂或流口水约平下颌角平面,由后向前依次越过下颌后静脉、下颌角、面静脉浅面⑸颈支:损伤引起颈阔肌运动障碍,影响口角的微笑活动3)说明面神经核上瘫及核下瘫的解剖基础核上瘫:病变累及从额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的纤维或合并累及其他下行至面神经核的纤维。核下瘫:病变累及面神经核或面神经的的运动纤维。由于面神经核上核接收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控制,支配面上部表情肌;下核仅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空盒子,支配面下部表情肌。因此核上瘫表现为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部表情肌瘫痪,如鼻唇沟平坦、口角上提障碍、鼓腮无力等,而额纹仍然存在,并常伴有与面瘫同侧肢体的瘫痪而且无味觉和唾液腺分泌;核下瘫表现为病变同侧全部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口角上提障碍、鼓腮无力,不能闭眼及皱眉等,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及唾液、泪腺分泌。4)解释面神经不同部位损伤定位症状的解剖学基础面神经损伤定位症状及体位在鼓索分出处的远端(面神经主干受损)同侧面肌麻痹在鼓索分出处与镫骨肌神经分出处之间(面神经主干及鼓索受损)同侧面肌麻痹,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障碍镫骨肌神经分出处与膝神经节之间(面神经主干、鼓索和镫骨肌神经受损)同侧面肌麻痹,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障碍,听觉过敏膝神经节与内耳门之间(面神经主干、鼓索和镫骨肌神经及岩大神经受损)同侧面肌麻痹,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障碍,听觉过敏,角膜干燥(泪腺分泌障碍)第三节舌下神经1.舌下神经属于运动神经,支配除腭舌肌以外的全部舌内、外肌(腭舌肌由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2.舌下神经的行程、分布范围及单、双侧损伤后症状的区别1)行程:穿舌下神经管出颅,于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在下颌角水平,神经呈弓形弯曲向前,越过颈内外动脉的浅面,行于二腹肌腱、茎突舌骨肌、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2)分布范围:在舌骨舌肌浅面,舌下神经发出分支分布于舌外肌(茎突舌骨肌、舌骨舌肌和颏舌骨肌),而后于颏舌肌外侧面继续向前行至舌尖,其分支分布于所有舌内肌。3)单侧舌下神经损伤时,同侧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由于健侧颏舌肌牵拉强于患侧,故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因患侧茎突舌骨肌瘫痪,健侧牵拉,舌则偏向健侧。双侧舌下神经完全瘫痪时,常有语言及吞咽障碍,不能伸舌。第十一章口腔局部解剖1.口腔的境界:前壁为唇,后为咽门,上为腭,下为舌下区。当闭口牙尖交错牙合时,由上下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将口腔分为两部,前外侧部层马蹄形的潜在间隙称口腔前庭,后内侧部为固有口腔。口腔前庭主要在其后部经翼下颌皱襞与最后磨牙远中面的空隙与固有口腔相通。2.口腔前庭各壁的表面标志1)口腔前庭沟:又称唇颊龈沟,即口腔前庭的上下界。沟呈马蹄形,为唇颊黏膜移行于牙槽粘膜的沟槽。前庭沟黏膜下组织松软,是口腔局部麻醉常用的穿刺及有关手术切口的部位。2)上下唇系带:为口腔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黏膜小皱襞。3)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前磨牙区的扇形黏膜皱襞,其数目不清。4)腮腺导管乳头: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粘膜上。5)磨牙后区: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面的颈缘,其尖向后方。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时,磨牙后垫常显红肿。6)翼下颌皱襞:为延伸于上颌结节后内方和磨牙后垫后方的黏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颌韧带所衬托。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也是翼下颌间隙和咽旁间隙口内切口的有关标志。7)颊垫尖:大张口时,平对上、下颌后牙颌面间颊膜上有一三角形隆起,即颊垫,其尖称为颊垫尖,后邻翼下颌皱襞,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3.唇1)上唇的表面解剖标志:唇红、唇红缘、唇弓、人中点、唇峰、唇珠、人中、人中嵴2)唇层次的特点:由外向内分为5层:⑴皮肤:较厚,与浅筋膜及表情肌结合紧密,并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  ⑵浅筋膜:较疏松,炎症时常呈现明显水肿; ⑶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  ⑷黏膜下层:内含上下唇动静脉及黏液腺   ⑸黏膜:有黏液腺开口3)唇的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⑴由面动脉的分支上下唇动脉供血,静脉血经面静脉回流⑵感觉神经来自上下颌神经的分支,运动由面神经支配⑶唇的淋巴管丰富:其特点是①上唇及下唇外侧部的淋巴管注入下颌下淋巴结;②上唇的淋巴管有时可注入耳前或颈深上淋巴结;③下唇中部的淋巴管住入颏下淋巴结;  ④下唇中线或近中线的淋巴管可交叉至对侧的下颌下淋巴结;⑤下唇外1/3的淋巴管还可通过颏孔进入下颌骨4.颊1)境界:上:颧弓下缘  下:下颌骨下缘  前:唇面沟 后:咬肌前缘2)层次:⑴皮肤 ⑵皮下组织 ⑶颊筋膜 ⑷颊肌 ⑸黏膜下层 ⑹黏膜皮下组织中的神经血管根据走行分:横行组:面神经颧支、上颊支、腮腺管、下颊支、下颌缘支 斜行组:面动脉、面静脉3)口腔侧壁(颊部)的血液供应、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⑴血供:来自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彼此之间有众多的吻合支,因此切断一支动脉,不致影响该区血供。静脉血主要回流至面静脉⑵淋巴回流:注入下颌下淋巴结  ⑶神经支配:感觉神经:三叉神经上、下颌支支配;运动神经:面神经5.腭1)硬腭的表面解剖标志:⑴腭中缝⑵切牙乳头:(腭乳头)为一黏膜隆起,位于腭中缝前端,左右上颌中切牙间之腭侧,深面为切牙孔,鼻腭神经和血管经此孔穿出,向两侧布于硬腭前1/3。意义:是鼻腭神经局部麻醉的表面标志。切牙乳头组织致密,神经丰富,麻醉时,应从切牙乳头之侧缘刺入黏膜。⑶腭皱襞:位于硬腭前部,为自腭中缝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其形状不规则。⑷上颌硬区:在硬腭中央部分,黏膜薄而缺乏弹性,称为上颌硬区。上颌隆突:在上颌硬区的前部有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隆起即上颌隆突。⑸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上颌第三磨牙腭侧,约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之外、中1/3处。腭前神经及俄大学管经此孔布于硬腭后2/3⑹翼钩:位于上颌第三磨牙后内侧约1-1.5cm处,触摸此处有一骨质隆起即翼钩。与腭裂手术有关。2)软腭⑴腭凹:软腭前端中线两侧的黏膜,左右各有一对称的腭凹,可作为总义齿基托美学后缘的参考标志⑵咽门:腭帆、腭舌弓、舌根3)腭的血供:主要是上颌动脉的腭降动脉。静脉回流至翼丛。淋巴回流:至颈深上淋巴结  腭的神经:感觉神经来自于三叉神经上颌支4)腭咽闭合:指鼻咽部的咽腔缩小,与上提的软腭形成广泛而密切的接触,从而分割鼻咽腔与口咽腔。生理意义:腭咽闭合是言语时获得清晰语音的前提,也为吞咽初期避免食物进入鼻腔提供了保证。6.舌下区1)表面标志:⑴舌下阜:下颌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⑵舌下襞:舌下腺小管的开口,也是下颌下腺管的表面标志。2)内容及排列:⑴舌下腺:其内侧面与颏舌肌之间有下颌下腺管、舌神经、舌下神经及舌下动脉等结构⑵下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交叉的部位多位于下颌第二磨牙舌侧的下方⑶舌下神经和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⑷舌下动脉7.舌:分为上、下两面的肌肉1)上面(舌背):舌前2/3(舌体):一般感觉乳头:丝状乳头。由舌神经支配味觉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参与舌神经的鼓索味觉纤维所支配。舌后1/3(舌根):一般感觉及味觉由舌咽神经所支配(但舌后1/3的中部侧由迷走神经支配)运动神经:由舌下神经支配(但腭舌肌由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2)下面(舌腹):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黏膜皱襞——伞襞(向前内方行向舌尖)。左右伞襞与舌腹中线间的三角区内,有舌神经及舌深血管穿行,从外向内排列为:舌深静脉、舌神经、舌深动脉3)舌的血管、淋巴回流特点及如何回流⑴同前(见血管章)⑵淋巴回流特点:舌的淋巴回流极为丰富,全部淋巴管最终注入颈深上淋巴结,它们之间的引流具有一定的规律:愈近舌尖而起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的部位愈低;愈近舌根部的淋巴管,其注入的颈深上淋巴结所在的部位愈高。⑶回流途径:①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肩胛舌骨肌淋巴结;②舌前2/3的边缘或外侧淋巴管一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淋巴管引流至颈深上淋巴结(特别是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淋巴结)③舌中央淋巴管引流舌中缝两旁的淋巴,经颏舌肌之间下行,然后向左右汇入颈深上淋巴结(多注入颈二腹肌淋巴结及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亦有穿过下颌舌骨肌注入下颌下淋巴结者。靠近正中面的淋巴管,部分交叉至对侧。④舌后1/3的淋巴管引流至两侧颈深上淋巴结(多为颈二腹肌淋巴结)第十二章面颈部的局部解剖第一节面部的表面标志1.唇面沟:沿唇面沟作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在矫治修复时,唇面沟常用以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2.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其表面投影为自鼻尖至睑外侧联合连线的中点。眶下孔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方向:后、上、外。3.颏孔:成人颏孔多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或下颌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下方,距正中线约2-3cm,是颏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部位。4.腮腺导管:投影于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5.腮腺咬肌区:腮腺和咬肌筋膜及其浅面的软组织合称腮腺咬肌区。1)境界:前-咬肌前缘;后-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颧弓和外耳道;下-下颌骨下缘;内-咽旁间隙;外-皮肤2)体表投影:⑴颧弓:从耳屏前至眼眶外下缘的连线;⑵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刺入点的表面标志;⑶下颌孔:从耳屏至咬肌前下角附着于下颌骨下缘处的连线中点。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口外法注射,从下颌骨下缘经下颌支内侧。3)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咬肌筋膜、腮腺、腮腺与神经血管的关系、咬肌⑴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浅层,形成腮腺鞘腮腺鞘的特点:①浅层特别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和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腮腺深叶经此与咽旁间隙和翼颌间隙相通。故腮腺化脓性感染易向深层扩散形成咽旁脓肿。②腮腺鞘与其腺体紧密结合,并发出许多间隔,深入腺体,将其分为多数小叶,化脓时形成独立散在小脓灶,切开引流时应注意分开各腺体的脓腔,以利引流畅通。③Santorinifissure:是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腮腺鞘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壮纤维束伸入此裂隙中;腮腺内的小动、静脉及神经也经此裂隙入外耳道;外耳道前下部的淋巴亦经此裂隙流入腮腺区的耳前淋巴。因此:化脓性感染可在腮腺与外耳道之间互通。⑵腮腺:位于腮腺间隙内,略呈楔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旁间隙。分为上、外、前内及后内四个面①上面形凹,邻外耳道及TMJ后面;外面邻浅筋膜(含耳大神经及颈阔肌和腮腺浅淋巴结)②前内面邻近咬肌、下颌支、翼内肌后部③后内面与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和茎突诸肌及第Ⅸ-Ⅻ对脑神经和颈内动、静脉相毗邻⑶腮腺导管由腮腺浅面前缘发出,在颧弓下1.5cm处穿出腮腺鞘,导管在腮腺咬肌前面向前走行,与颧弓平行,其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和面横动脉,下方有面神经下颊支伴行,故腮腺长用来作为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开口部位最狭窄,导管穿过颊肌的部分也较狭窄,故易有结石潴留。⑷腮腺与血管神经⑴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和血管:由浅入深有面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等穿行。①面神经从腮腺后内面进入腮腺,由后向前越过上下行走的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浅面②颞浅静脉自腮腺前内面穿入腮腺与上颌静脉合成下颌后静脉。下颌后静脉在腮腺内分前后两支:前支与面静脉合成面总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③颈外动脉自甲状软骨上缘平面从颈总动脉分出,初居腺体之深侧,继而在下颌支中、下1/3交界处进入腮腺,分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分支腮腺内主要血管、神经如何排列?试述其临床意义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行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纵行: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横行:面神经、上颌动、静脉、面横动脉意义:根据上述解剖关系,故腮腺炎症或肿瘤时,除使腮腺肿大外,尚可产生压迫症状:如耳颞神经受压除感腮腺部位疼痛外,尚可放射至耳、TMJ及颞区等处;面神经及其分支受侵,可出现面肌瘫痪;静脉受压,可出现面部水肿等症状
/
本文档为【口腔颌面解剖学复习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