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9-2020年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

2019-06-03 10页 doc 725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沙漠骆驼

一线教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

举报
2019-2020年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2019-2020年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 (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目: 语 文 年级: 五 年 级 姓名: 杨 岚 全 册 教 材 分 析 本册教材的知识点: 1、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4、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本...
2019-2020年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
2019-2020年人教版第十册语文(五年级下) ( —)学年度第(二)学期 科目: 语 文 年级: 五 年 级 姓名: 杨 岚 全 册 教 材 分 析 本册教材的: 1、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4、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本册教材的能力点: 1、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8、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 本册教材的重点: 1、认字个,会写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本册教材的难点: 1、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3、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 第 一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 学习本单元的27个生字,其中20个要求会写。 2、 积累好的二字及四字词语。 本单元能力点: 1、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启发热爱西部的情趣。 2、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本单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单元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写作方法,并适当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一、动静结合法: 动静结合法,就是把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进行综合描述的一种写法。 写好事物的静态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表达出来。 有时同一事物既动又静,如湖水、大树等,这时就要恰当的描写出变化。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 借物喻人:就是用某种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气质、风度等,从而充分表达情感。 借物喻人的方法: 一、写出事物的特点,再由物联想到人的品质,要注意人与物的相近,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连接点。 二、再用恰当得体的比喻就能达到寓意深刻的效果。 本单元课时安排: 10-13课时 第 二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学习本单元30个生字,22个认读字。 2、丰富语言积累。 本单元能力点: 1、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本单元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本单元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 仔细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心理,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的描写方法。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习作中做到表达生动具体: 一、必须要细致观察,要看准每个部位突出的特点。 二、写出自己观察时的想法、动作等。 三、观察和表达要有顺序。 本单元课时安排: 5、《古诗词三首》2课时 6、《冬阳童年骆驼队》2课时 7、《祖父的园子》1课时 8、《童年的发现》”2课时 第 三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学习本单元的 生字,其中 要求会写。 2、积累好的二字及四字词语。 本单元能力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句。 4、学写发言稿。 本单元教学重点: 1、学写发言稿。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句。 本单元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 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的阅读习惯。 “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1)关键性字、词;(2)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3)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比如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子下用“ ”标出重点句,用“ ﹏﹏”标出精彩句,用“?”标出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对于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要随时翻检字典、词典。通过读书、思考、动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有利于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的好习惯。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1)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2)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3)通俗易懂。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本单元课时安排:10-13课时 第 四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学习本单元的14个生字,其中7个要求会写。 2、积累好的二字及四字词语。 本单元能力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句。 4、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 1、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 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句。 本单元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怎样写出真情实感 1、动用多种感观,多一份生活体验。为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除我们亲身经历的以外,大家还应用心去看、去听、去想……搜集更加丰富多彩的材料,在作文时才会得心应手。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专门整理在一个小本子上或做成卡片,还可以在微机里建立写作资料库,以备随时调用。 2、参与社会实践,多一点真情体验。写文章找不着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连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都不明确,怎么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只有真正地将自己融合在某种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地流露真情。多一些对生活的热爱,你会对生活中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写文章时,你的真情实感便会自然地流露出来。为此,同学们可以在学校、家长的帮助和组织下,参加一些积极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树立我要做合格小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为自己写作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 3、勤于练笔交流,多一些独到见解。平时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时整理出来,待写作文时,便可以到这个“百宝箱”里找宝,选择一件合适的“宝贝”作为习作训练的内容,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的。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学习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呢?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这就叫心理描写。心理描写能充分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和作风,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心理描写包括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和梦境三个方面的描写。描写的方法,常见的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课里学过的,有两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第一种写法,是让人物自己倾吐内心的感情。第二种方法,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描述。两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虽然方法不同,但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描写,可以展现一定环境下人物的复杂心境,展示人的体验和感受。 本单元课时安排:10-13课时 第 五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 学习生字新词。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 复述故事。 4、了解事情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能力点: 1、 了解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4、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本单元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悟人物的特点,通过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性阅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抓住事情前因后果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难点: 1、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抓联系”的方法。 2、能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写人的方法。 3、练习缩写。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 本单元阅读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的训练。 方法: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体会。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 2、 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 研读课文,领悟方法。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本单元写作训练点:能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写人的方法。。 方法: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体会,并学写写人的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方法。 2、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研读课文,领悟方法 4、练习写写人文章。 本单元课时安排: 11—14课时 第 六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3、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本单元能力点: 1、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会与人交流,体验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快乐。 3、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本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 2、了解现代化社会传递信息都有那些方式,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3、学习并掌握调查、记录、分析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教学难点: 1、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2、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3、通过其他活动,体会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 本单元阅读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方法:搜集信息 整理信息 1、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本单元写作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方法:搜集信息 整理信息 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本单元课时安排:11—14课时 第 七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带点词语。 2、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本单元能力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体会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个人物的鲜明特点。 2.学习并运用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4、熟读课文,抓住动作细节、外貌细节体会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 5、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刻画人物方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并运用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4、熟读课文,抓住动作细节、外貌细节体会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 5、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刻画人物方法。 本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并运用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熟读课文,抓住动作细节、外貌细节体会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 3、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刻画人物方法。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 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品质。 3.欣赏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 1、 留心观察、选取典型事例。 2、 事例具体、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 表达真情实感。 本单元课时安排: 14---15课时 第 八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知识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4~6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品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感受德国风景的奇丽与风俗的奇特。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本单元能力点: 1、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本单元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本单元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基本阅读训练点及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3.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基本写作训练点及方法: 通过具体的事物、景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有机结合,就应找到传达感情的载体,做到寄景于情、托物言志、寄事于情、情有所寄。1、通过叙事抒情2、通过描写抒情3、通过议论抒情。 本单元课时安排: 14---15课时 教学内容 1、草原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一些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老舍的资料;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 板书 1、草原 ┌风光美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惊叹喜爱 情景交融 美│ 热情好客   └人情美 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 多音字组词: 好 hǎo( )行 xíng( )似 sì( )蒙mēng( ) hào( ) háng( ) shì( ) méng( ) měng( ) 2、近义词: 热闹-( )响亮-( )飞驰-( )天涯-( ) 舒服-( )拘谨-( )羞涩-( )勾勒-( ) 3、写出同音字: jīn衣( ) jū( )束 毛( ) ( )住 ( )昔 ( )躬 皮( ) 马 ( ) 4、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语言大师。他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此外,剧本《龙须沟》、《茶馆》。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在影视中见过吗? 2、谁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1)美在哪里呢? (2)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3)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2、牛羊壮: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1)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你们能背给大家听吗? 3、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4、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指导朗读: (1)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读,再指名朗读,读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2)从她们的朗读中,受到了什么? (3)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忆课文主要内容。 2、清课文叙述顺序。 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背诵联想,品味佳句 1、声背诵第一段。 2、象画面:哪句话描写的景物在你头脑里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师配生动的画面,朗读理解。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时此刻,老舍先生有什么样的感受。 5、导在多媒体欣赏中有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领悟,感受情深 1、草原,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读课文2-5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 5、媒体展现草原民族风情。 四、总结拓展,深化中心 1、热情迎接、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想象画面)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内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此刻,要是你是在场的汉族兄弟,你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2、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五、作业 1、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生谈感受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自由读课文。 多种方式汇报 (同桌对读。)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背《敕勒歌》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理解“一碧千里”。 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理解“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的区别?哪样更显柔美? 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 理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巩 固 延 伸 采用“动静”结合,描写街心公园或公园中的一个景点。(写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活动) 写好景物的静态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丝绸之路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开篇点题 依据史实、展开想象 概括叙述、突出作用 篇末扣题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 读准字音: 矗立( ) 凹眼( ) 戎装( ) 作揖( ) 匕首( ) 缫丝( ) 冶铁( ) 犀牛( ) 2、《丝绸之路》相关链接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 找出有关句子: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默读课文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巩 固 延 伸 结合课文内容和所积累的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说说丝绸之路为什么是一条伟大的路? 1、时间早。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的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就已开通。 2、它是由我国的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走通了前人未曾走通的路。 3、它加强了中西方贸易,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4、它促进了中外各国人民的友谊,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欧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5、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许多有民族气节的动人故事。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3、白杨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理解重点段,体会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直 扎根边疆 白杨 生命力强 建设者 坚强不屈 (父辈、孩子们……) 无私奉献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标出下列画横线字读音。 口供( )供给( ) 角落( )角色( ) 因为( )作为( ) 似乎( )似的( ) 2、形近字组词: 遍( )牌( )躺( )犹( )择( ) 篇( )碑( )趟( )忧( )则( ) 3、同音字组词: ( )平 ( )水 ( )子 ( )弹 4、重点句理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很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随心所欲,想读就读,表达出作者对属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爱到百读不厌的地步。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教师引导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讲了谁?在哪?干什么? 板书:白杨 建设者 三、精读课文,细读感悟 1、爸爸心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呢?默读课文,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语句,用简练的词语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出示爸爸说的一段话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又高又直) ⑴比较读: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很直,很高大。 ⑵联系前面的课文,从哪还看出白杨树的又高又直? ☆第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卫士)、兄妹的对话 ⑶朗读。这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谁来读一读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适应性强) ⑴这里面“哪儿”出现了两次,说明了什么? ⑵师:爸爸介绍的白杨生长在什么环境? ☆第一自然段 (浑黄一体:刮起风沙时沙漠的样子;戈壁:满地是沙子和石块的沙漠地区,地面缺水,植物稀少。“大戈壁”蒙古语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荒漠地形 ) 白杨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加选择,那你们认为什么样的地方需要他? ⑶因此,我们说,(生)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⑷朗读。评价:虽然这里的土地荒凉、贫瘠,但是白杨树仍旧要在这里生根。 虽然没有水的滋养,但是白杨树依旧可以发芽。虽然这里人烟稀少,但是白杨树依然可以长出粗壮的枝干。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⑴体会:“不管……不管……总是……” ⑵启发想象 师:孩子们,在这茫茫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会遇到怎样的风沙呢?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问问自己吗? 它会遇到怎样的雨雪呢? 怎样的干旱? 怎样的洪水? ⑶朗读:师:是呀! 白杨树遇到漫天卷地的风沙,它还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就是遇到铺天盖地的大雪,白杨树仍旧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了干旱、洪水,白杨树依然是(生)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就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白杨树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坚如磐石,谁来读一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3、(过渡)爸爸仅仅只是在介绍白杨树、赞美白杨树吗?请你们读一读相关段落,你又读懂了什么? 表白——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4、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晓得”什么呢? (1)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自愿去的。——可是他们不晓得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2)他们只晓得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是他们不晓得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 (3)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晓得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5、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晓得”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学生讨论、汇报: 评价:真会学习,能从晓得的内容推出不晓得的内容。我们就采用你的汇报方法。 追问:那你们晓得了什么? 教师相机出示边疆建设者开荒种田的图片,补充孩子们不晓得的内容 6、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朗读,可以吗?你们朗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老师填上孩子们不晓得的内容。 7、那么,爸爸到底想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呢? 请你再读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你有什么新的认识?(顺学而导)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么直,那么高。 7、师小结: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8、请你们默读最后一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⑴沉思 爸爸望着车窗外出神,他在想什么?而后又陷入了沉思,爸爸又在想什么? (第一次“沉思”是想自己、想过去;第二次“沉思”是想过去、想未来) ⑵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露出了微笑? 配乐朗读 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建设者,才有了边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有了繁荣的今天。谁愿意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四、拓展延伸,体会写法 1、四十多年过去了,小白杨长成大白杨了,当年的孩子也当了爸爸。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2、小结:当年的戈壁滩变成了米粮川,这是父辈的荣耀,也是一代代像白杨般坚强不屈的建设者的共同荣耀。 3、学习了这课,你在写法上有什么收获?物指的是谁?人指的是谁? 五、介绍作者,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的作者袁鹰就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在任何困苦的环境中都能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本文选自《风帆》。 六、作业 1、摘抄或背诵文中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2、阅读《白杨礼赞》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自由朗读课文、预习。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读课题《白杨》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使学生感受到:从来是指一直就是这样,总是保持着这样挺拔、高大、秀丽) (高大挺秀) (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干旱的沙漠、荒无人烟的戈壁、草木丛生的山崖、气候适宜的城市……) (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漫天卷地、狂风怒吼); (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像瓢泼一样的倾盆大雨) (寸草不生、大地出现裂纹); (波涛汹涌的洪水) ·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引导学生这样汇报:他们只晓得……,不晓得…… 孩子们不晓得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 孩子们不晓得父母为什么不在自己的亲人身边工作,而是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晓得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 (课件音乐)1954年10月,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60年代初,12万余名多省市的青年来到了这里,贡献自己的青春。正是有许许多多的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把根牢牢地扎在了这块土地上,一干就是一辈子,一干就是几代人。 (“小白杨树”象征着孩子们,是未来的建设者。“高大的白杨树”象征着爸爸等老一辈边疆建设者们。“在一株高大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说未来的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边疆建设后继有人。) 巩 固 延 伸 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总是……”等词语。 抓住人物神情的变化来写。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多年冻土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找到最佳温度 恶劣天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顶住一切困难 极度缺氧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建成制氧站 …… ( 勇气、毅力、智慧)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用“√”选择带点字的读音。 妖娆(rāonáo) 隧﹙suìshuì﹚道 机械﹙jièxiè﹚ 青藏﹙zàngzhàng﹚ 狰狞﹙nínglíng﹚ 巍峨﹙wèiwēi﹚ 2、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 用一杯水去营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帮助不大,无济于事。( ) 顾不得吃饭,忘了睡觉。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多次在文中出现,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补充: 青藏铁路简介: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年,是被人们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铺轨建设的决战之年,年底将完成铺轨工作,年7月将正式通车运行。青藏铁路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地区意义,也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1、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出示拉萨的图片或影象,师简介拉萨概况,) 2、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 3、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从介绍拉萨这个城市入手破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了解拉萨概况,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的目的。]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1、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些感性的材料,使学生的联想,入情入境,激起深切体会】 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布置作业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读写结合,既使学生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得到及时宣泄,也是加强理解,内化情感,升华情感的手段。】 学生初步感受。 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巩 固 延 伸 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 照应:就是文章的首尾、前后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呼应。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要做出相应的交代。 如本篇文章中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出现四次,反复呼应。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 一 课时安排( 3 )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重点 通过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手拉手”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严阵以待 杯水车新 一碧千里 精神饱满 B美轮美奂 翠色欲流 银装素裹 费寝忘食 C天高气爽 襟飘带舞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D叮铃叮铃 天崖碧草 斗志高昂 七零八落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 1、这学期,我校开展了“我为班级添光彩”的热潮。 2、六月一日上午,我们去公园玩了一整天,个个意犹未尽。 3、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实验。 4、这次语文考试,全班同学普遍成绩提高了。 三、判断,正确的打钩。 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中“茫茫”的意思不同。( ) 2、《草原》和《白杨》两课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4)……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 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说说自己的向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能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 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学生讨论。 (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5、古诗词三首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教学难点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诗人的资料;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给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 ) 乐曲( ) 快乐( ) 剥莲蓬( ) 剥夺( ) 剥削( ) 剥壳( ) 亡赖( ) 亡羊补牢( ) 二、判断对错 1、《清平乐》词牌名,作者是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 ) 2、“亡赖”的“亡”读“wú”是“无赖”的意思。这里指“顽皮、淘气”。 三、阅读《清平乐·村居》,写出下面的词语。 1、老翁、老妇。( ) 2、“亡赖”指“顽皮、淘气”。( ) 3、茅屋的屋檐。( ) 4、南方的方言。( )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的思考题来思考: (1)每首诗词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提到的? (2)诗词中的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读三首古诗词,相机指导读正确。提示“乐”“亡”“剥”的读音。   对比读一读,并对学生对字音的质疑做出简要的解释。“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同今“无”。比较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2、交流对上面问题的思考。 3、抄写生字,注意“蓑”字的写法。 四、理解诗句,回答问题   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一、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难点,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弄”字给人的情趣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二、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3、背诵三首古诗词。 4、默写《牧童》。 第 三 课 时 一、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二、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明确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读诗句 4、明诗意 5、悟诗情 朗读诗句。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舟过安仁》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描写的是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问题: (1)“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2)“怪生”是什么意思呢? (3)“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   …… 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 朗读提示: 《牧童》重在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前两行要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后两行要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 《舟过安仁》重点要读出两个小童子行为的有趣。 《清平乐·村居》要读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及人们的平静的心态、最小的孩子的无忧无虑。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巩 固 延 伸 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改写是一种根据课文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可以改体裁可以改写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可以改结构。改写时一定要把握原诗的内容,想象是人看到的美景,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会写“毡、漠”等9个字,会认“毡、咀”等3个字,掌握多音字“嚼”;能正确读写“寂寞、毡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怀念童年   剪驼毛              苦恋北平   念骆驼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选字填空: 煤 媒( )炭 ( )介 ( )体 ( )矿 御 卸( )货 抵( ) 装( ) 抵( ) 二、近义词: 沉默( ) 充满( ) 安静( ) 暖和( ) 想念( ) 侵犯( ) 三、反义词: 悦耳( ) 清脆( ) 轻松( ) 暖和( ) 沉默( ) 侵犯( )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城南旧事》的书名与封面,然后在书旁慢慢出现林海音的照片与简介: 补充:25年后林海音全家离开北京又去了台湾,但她是多么怀念童年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时光啊!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就叫《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 2、板书课题,齐读。说说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3、请同学们看着题目,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走来,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林海音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 齐读句子。师: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思考题: (1)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往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以下带生字的词语: 毡帽  卸下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咀嚼  慢慢地嚼 说说“嚼”与“卸”的笔顺, 3、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儿?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请生回答并朗读相关的段落,教师随机正音。 4、齐读小标题。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趣 1、我们先来学习“学咀嚼”这一片段,默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汇报。 (1)重点聚焦这句话:“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呆了,看到的骆驼是怎样的?指名说。是啊,小海音观察得多细致啊,她写了骆驼的脸、牙、安静的态度、上牙、下牙、大鼻孔,连嘴里吐出的一点点白沫子都注意到了。说说,她是怎样地看骆驼? (2)现在老师来读句子,你们就是林海音,来好好地看骆驼。师读生做动作。 看看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她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看到了怎样的骆驼和看到了怎样的林海音两方面来说)   看就看呗,为什么她的牙齿会跟着动起来了? 指导朗读。 3、前几天在电视上老师也见到了骆驼,可是我才不会跟着骆驼学咀嚼呢?知道为什么吗? 师:是啊,承认是无法理解儿童的世界的,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学咀嚼吗?(不会) 正如她在倒数第二段写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齐读 4、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趣事。 第二课时: 一、品读交流,感受童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总结第一个片段的学法:反复读、品味——划词句写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按照学法自由选择一个片段来学习(这里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感悟文本) 3、交流、汇报(可打乱顺序): (1)“谈驼铃”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爸爸的回答是什么? 那“我”认为呢? 要是有人问你同样一个问题,你会怎么回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小结: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小海音的想法很有童趣。赞成爸爸的同学,说明你们已经长大了,能理性地思考问题了。而同意海音想法的或者有其他独特的想法的同学,老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始终保持着一颗难得的童心,有一份童真童趣。   爸爸听了我的想法后,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爸爸在想什么? (2)“剪驼毛” 因为太不整齐了,林海音就在心里想什么? 谁来讲讲这个有趣的事儿?练读,推荐读,师生评议。 (3)“念骆驼”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林海音对骆驼的思念?   读完了,联系上下文,想想林海音小时候还会问哪些有关骆驼的问题呢?(生问)为什么海音要问这么多关于骆驼的问题呢? 这个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难怪妈妈说(生读):“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二、链接拓展,读文悟情 1、时间是如此地匆匆,转眼间林海音已经长大了,她不会再去学咀嚼、谈骆铃、剪驼毛、念骆驼了。读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觉得前面太罗嗦了,改成“一年年过去了”,好吗?说理由,再读句子。 2、拿起课本,课件中放出有点忧伤的古筝曲,学生在古筝曲中静静地默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从中能读懂林海音怎样的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怀念童年。 3、同学们,虽然林海音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4、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生读):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同学们,这本书里记录了林海音在北平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希望大家能去读一读。 5、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试着背下来。 学生默读。“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小名英子。五岁随父母亲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正如她在结尾处写道(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学生带着思考自由朗读课文。 指名认读,注意“嚼”的不同读音。齐读。 各抄写一次。 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念骆驼。 (按季节的推移顺序) 划出你觉得最有趣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感受 (齐读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看得太入迷了,完全忘记了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匹骆驼) 小海音的天真、可爱、有趣的样子也吸引了我,齐读第四自然段。 当我看到骆驼队伍过来时,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想,小小的脑袋里冒出问题来了。什么问题? 请男女生分角色读句子。 指名读第十自然段,读完后说感受。 分角色读,老师当妈妈,学生当海音。 (对骆驼的思念) 配古筝曲,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巩 固 延 伸 选择生活中的一件趣事或一个印象最深的画面。 如何做到生动具体? 1、必须要观察细致,要看准每个部位的特点。 2、写出观察时自己的想法、动作等。 3、观察和表达时要有顺序。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7、祖父的园子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 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表达感受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标出下列画横线字读音。 蚂蚱( ) 绒毛( ) 蚌壳( ) 谷穗( ) 倭瓜( ) 水瓢( ) 拼尽( ) 蝙蝠( ) 2、近义词: 漂亮( ) 闪烁( ) 存心( ) 3、反义词: 新鲜( ) 承认( ) 黑暗( )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读诗导入,揭示课题 童年是最纯真、最令人难忘的岁月。上一篇课文,冬阳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今天,我们要走进《祖父园子里》,与作者一同感受童年在园子里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按阅读提示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3.想一想,你什么喜欢自己读的段落?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汇报交流 1、文章开头的描写:“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2)有感情地读这几句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1)预设学生喜欢的事情可能有: ①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有的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踢飞了。 ②其实哪里是铲;……把狗尾巴当做谷穗留着。 ③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蜓了。 ④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2)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有趣? 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过程中相机归纳:作者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哪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把孩子的天真、顽皮写出来,具有真情实感。作者写得很具体,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描写的具体生动,使我们好像就看到“我”一样。等等。 3、文章后面的几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后面三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五、朗读全文,布置作业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让我们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再次感受童年的美好。 2.摘抄课文能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预设的答案可能有: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我”对它们非常喜爱;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等等。学生回答后,追问从哪些句中体会到的。) 理由是多元的,可以是:“我”爱祖父的模仿行为;“我”的举止很天真、幼稚;“我”的举止很可爱;等等。 理由可以是:“伏在”“乱勾”,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把“谷穗”割掉,把“狗尾巴”留着,这样的举止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干的傻事;等等。 理由可以是:“我”“见异思迁”,是“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的缘故,这样的事情,在孩子中间是经常发生,读了这样的句子,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在园子里的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等等。 理由可以是:“我”很天真、顽皮;祖父对我十分宽容、喜爱和呵护;“我”在园子里十分自由快乐;等等。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心情;“我”内心充满了快乐和自由,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快乐,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巩 固 延 伸 小练笔:(寄情于物的写法) 一、明确表达的情感。 二、要选取何物来表达情感。 三、大胆、合理的想象,选择恰当的修辞方法来表达。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8、童年的发现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会写“胚、祸”等14个生字,会认“澄、窘”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飞行” 请教老师 好问 勤于思考 执着 独立发现 得到证实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仿写句子: 例、我的身体轻盈,随心所欲。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 联欢晚会的节目丰富多采,叫人喜欢。 。 我国南部城市海南岛,空气清新,天空湛蓝,环境清幽,真是旅游胜地。 。 2、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几乎、似乎 3、从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探究过程:提出疑问——请教老师——发现规律——得到证实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上网收集有关人的起源的资料,在班级中交流。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童年。 人们常说“童年”生活是美好、幸福的,那时因为童年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常带着好奇,充满着幻想,并且善于探索。课文中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发现。 2、板书:发现。 课文中的“我”因什么现象而去探索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7课《童年的发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 3、交流: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怪现象? ①随机理解词语:“迷恋、随心所欲、运转自如”。 ②理解“几乎、似乎”在文中的含义,并且试着说一句话。 ③指导阅读课文地一节。教师引读。 ④仿照课文样子,找句式先说后写。 我对 是那样 , ,就 。 我的 是那样 ,那样 ,似乎 ,就能 。 4、交流:我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 三、回顾小结 课文中我对每天夜里做梦飞翔感到迷惑不解,从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的词语二遍。 3.搜集资料:瓦特、牛顿、爱迪生等几位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有什么?他们是怎么取得这些重大发现的? 第二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资料: 二、学习课文,揭开谜团。 (一)朗读课文2——9节,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揭开“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谜团的,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 1、交流: 教师:“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学生: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教师:“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学生:“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教师:“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学生:“人怎么会是鸟呢?”我们万分惊讶。 教师:“岂止是鸟!人还曾经是草履虫,是鱼,是青蛙,是兔子……还曾经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2、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所用的方法之一。板书:请教老师。 (二)他问了老师哪些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2.同桌讨论,大组交流。 板书:为什么会飞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生长 为什么生长的时候就要飞 (三)与老师的一番谈话,我的问题解决了吗?自己又探索了一个什么问题?后来又是怎么探索的呢? 1.自己读课文10、11节。 从 “为什么是九个月呢?”、“为什么不是八个月?不是十个月?偏偏是九个月呢?” 可以看出我探索的方法是什么?(自己提问也就是勤于思考) 板书:勤于思考 2.比较句子: ①我的身体轻盈,随心所欲。 我的身体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 自由轻声朗读:体会“那样”在句中的作用。 ②高年级,离我们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仍在继续。 仿照例句,学习用“那样”造句。(大山里的空气新鲜,简直是个大氧吧。 自由用“那样”造句。 3.随机理解:绞尽脑汁 介绍“ 画地图” 补充: 达尔文的人类起源的观点 板书:独立发现 三、抓住“发现”,感知“我”的探索精神。 (一)读句子:三年以后,我升入了高年级,有一次上生物课,年轻的女老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将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 (二)当我想起自己的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自己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板书:得到证实 教师点拨比较:我的发现与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想象一下当时作者会想些什么? (三)而我的情不自禁的笑竟然被老师误以为是不怀好意,于是我被“请”出了教室,并明白了一个道理。 理解请上面“”的作用。 换一个词语代替(赶)。 理解“——”的作用。 (四)理解句子: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发展,常常会伴随着驱逐和迫害。 资料介绍:历史上因发明与发现而遭受迫害的事例。 (五)教师小结。从“我”探究人的起源过程中感悟到了那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根据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探究过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我对问题的探究过程是怎样的?(提出疑问——请教老师——发现规律——得到证实来) 2.运用连贯的语言简要概括。 四、课外拓展。 (一)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交流。 (二)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在我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现象。几乎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而且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那样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个地方。) 学生自己读,齐读。 (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1、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瓦特发现了的蒸汽机现象,终于研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瓦特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的。 2、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发明了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还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爱迪生一生约有两千项创造发明。这些都是因为他不断学习、执著追求的结果。 3、牛顿发现了苹果落地现象,从而发明了牛顿三大定律。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 2.同桌讨论,大组交流。 自己读课文10、11节。 (表示程度深) 比较读,读出强调语气。 理解:一本正经。 理解:情不自禁。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多问几个为什么;与伙伴交流;向老师请教;带者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大胆想象) (文章描述了我对每天夜里都做飞翔的梦感到迷惑不解,于是我与小伙伴一起向老师请教后还是似懂非懂,以后自己探究发现了“人的起源”过程,在一节生物课上,我的发现得到了证实。全文展示的是儿童时期特有的那种好奇、执着、探究的心态。) 巩 固 延 伸 选择题:(二选一) 1、生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向同学介绍一下。 2、对生活中碰到的小问题进行一次小小的探索。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回顾拓展 二 课时安排( 3 )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 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用“___”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依次在括号中写出正确的字。 1、那青山碧领中的阵阵林滔声,仿拂是大自然凑响的一枝交响乐。( ) 2、汽车就要开了,在不跑就敢不上这般车了。 ( ) 3、署假里,我兴高彩烈的赔爷爷去海边垂钩。 ( ) 二、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修改) (1) 这篇作文层次和语句都很通顺。 (2)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 (3)美丽的大草原一碧千里,到处都是绿色。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课外书屋: 1、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生活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鱼,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八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八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八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交流习作内容,从要求出发,评价范文的优缺点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发言。 描写真情实感。 观察细致。 学生发言。 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明确习作要求。 小结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描写清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生选材,完成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拓 展 延 伸 请你为这段话加上标点。 1、 一大早 菜市场就热闹非凡 各种新鲜的蔬菜应有尽有 青菜 菠菜 萝卜 西红柿 丝瓜 黄瓜 2、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0杨氏之子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准备 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ō cōng huì zào yì nǎi xiōng kǒng zǐ yuē ( ) ( ) ( ) ( ) ( ) jiā qín ( ) 二、选词填空。 爱慕 爱惜 珍惜 1、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 )之心。 2、我们要( )今天的幸福生活。 3、我们要( )粮食,( )农民用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5、闻家的人都拌到外省去了。( ) 四、认真读短文,理解下列词句。 1、聪惠: 2、此是君家果: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五、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六、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五、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 六、课堂表演 让学生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分小组根据课文内容演简短的课本剧。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生谈感受 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自由读课文。 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同桌对读。 学生自学 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交流想法 朗读全文 学生交流 表演、互评 巩 固 延 伸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2、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3、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4、 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2晏子使楚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 “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盛(shèng chéng)产 盛(shèng chéng)饭 强盛(shèng chéng) 盛(shèng chéng)酒 为(wéi wèi)人 为(wéi wèi)了 为(wéi wèi)何 为(wéi wèi)期 为难(nán nàn) 难(nán nàn)民 遇难(nán nàn) 难(nán nàn)关 撒(sā sǎ)谎 撒(sā sǎ)种 撒(sā sǎ)播 撒(sā sǎ)尿 二、选字组词。 末 未 ( )知 ( )采 岁( ) 春秋( )期 压 押 ( )金 欺( ) 看( ) ( )迫 四、近义词 强盛( ) 侮辱( ) 吩咐( ) 欺骗( ) 规矩( ) 招待( ) 五、反义词 强盛( ) 侮辱( ) 故意(   ) 六、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国势 ( )地回答 ( )地说 ( )地笑 ( )话( )说 ( )不( )色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理解“使”,出使。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思考问题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分段 读书,思考问题 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朗读课文学生自由说理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思考问题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学生充分的说,并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巩 固 延 伸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把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概括成三个成语。 这三个成语的意思都表示人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成语吗?请写出几个。 2.“难道楚国没有人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3.“楚王瞅了他一眼”这句话中的“瞅”的意思是 。你还能再写几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吗? 4.晏子楚王的这一次斗智,采用的方法是( ) 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B.贬低自己——贬低对方。 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3、半截蜡烛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比一比再组词  截( ) 梯( ) 嘛( ) 熄( )  载( ) 递( ) 麻( ) 媳( )  栽( ) 第( ) 摩( ) 二、课文,联生活费上下文完成以下习题。 1、以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是涂音,打“√”。 反而( r ěr) 暴露(l lu) 厉声喝(hē h)道 即(j j)时 2、文中“代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是( )句,将它改成陈述句: 3、“蜡烛的秘密”假如暴露,会有什么后果?( )[多选] A、情报站会遭破坏 B、屋里漆黑一片 C、伯诺德一家五口将被杀害 4、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 、 、 的品质。 A、镇定 B、勇敢 C、沉着 D、机智 E、机警 F、顽强   二、基础知识。   1、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先将下列字母重新排列,再写出相应的大写字母。   e q i d r j l n   大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写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字成词并按要求分类   喜上( )( )飞色舞 横( )怒目 双( )紧锁   愁( )苦脸 ( )开眼笑 扬( )吐气 双( )倒竖   表喜悦之情: 、 表得意之态: 、   喻忧愁之神: 、 发怒的样子: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读文,思考主要内容 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 巩 固 延 伸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六、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灭了”,请你续写故事,看看能有几种结局。(小练笔)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3打电话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一个挂钟。 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本文选自( )、( )和说的相声( )。 2、照样子,写字、组词 例:论 滩 站 喂 伦 3、打电话的人有什么特点?课文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3)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2)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 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3.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尽量地节约时间 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听相声 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啰嗦、耗时、误事。 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巩 固 延 伸 一、照样子写成语: 1、津津有味: 2千篇一律: 1、 天长地久: 2、 牵肠挂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三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学写发言稿。 教学重点 通过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 1.录象资料: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 2.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场景照片资料:班里要开展改选班干部活动剪影,“六一”联欢会上活动剪影,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话题 1.展示图片:(幻灯片展示本校水资源浪费的新闻图片,图片下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 2.画外音,引出讨论。 导语:最近,我在校园内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同学水龙头打开后不关上,任水白白流淌;有些人关不紧,任水滴漏;还有些同学洗手时,水龙头开得很大…… 发生了这样的事该怎么解决? 3. 教师归纳,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办法之一──劝告(板书)。 二、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1导语:劝告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以理服人。那么,怎样才能以理服人呢?让我们来讨论一下。 2 共同点: 用水资源的宝贵来劝说。(生成、不可再生) 用水的用途来劝说。 用积水成渊的故事劝说。 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 3.教师补充: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做出相应的补充。 4.听录音:明确诚恳的态度在劝说中的作用。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道理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那么让我们来听一听两位同学劝说的开场白。 (播放录音1) 甲1:乙1同学,快去把水龙头关掉,水在那里哗哗地流,太浪费了。 乙1:关你什么事?(一边哼歌一边走) (播放录音2) 甲2:乙2同学,你刚才水龙头忘了关了,水哗哗地流,我觉得很可惜。 乙2:噢,对不起,我忘了。(回头把水龙头关了,流水声停了。) (2)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劝说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仅靠理由的充分是不够的,诚恳的态度、婉转地表达是让人接受的前提。 三、创设情境,尝试实践 要求:同桌分别扮演劝说者和被劝说者,他生当群众。 尝试实践:生应用劝说提纲展开劝说工作,他生适时插话补充。 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依据提纲有理有节地劝说,提醒学生不要扯与话题无关的事。 四、组织评价,促进提高 1.评一评: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 2.利用媒体适时补充出示关于水资源的资料,各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录、补充自己的提纲。 五、创设情境,拓展劝说 1.生活中,需要劝说别人的情况有哪些? 2.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情况,分小组练习劝说。 六、作业 生活中我们一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有能力和义务对当事人进行劝告。请从小事做起,从周围的朋友们开始,选定一件你认为必须劝告但经过自己或他人多次尝试都未成功的事情进行劝告。注意:先收集相关的资料,再拟提纲,然后找一个人一起练习一下,准备充分后带着诚意去劝说,祝你成功。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观赏中引题 1.上课一开始,伴随着《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多媒体大屏幕播放:“学校大队干部竞选演说”的场景录象资料。 2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发言的时候很多,比如, (1)拟情境一:“六一”联欢会上,你将代表全班同学做一个简短发言。 (2)拟情境二:重阳节,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慰问老人,请你代表少先队员讲话。 (3)虚拟情境三:海报──学校要竞选大队委,你打算竞选其中的一个职位。 (4)虚拟情境四:班上要竞选语文组长,你打算参加竞选。 要发言,通常要写发言稿,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种情境,展开想象,写一篇发言稿。 二、分组讨论,明确内容与写法 1小组学习 2.小组汇报。 3、师小结。(屏幕提示习作要求以及注意要点) (1)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2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3)通俗易懂。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学生撰写,教师指导 师巡视指导。 四、讲评作文 1、比较,发现问题 .教师发一份事先准备的发言稿(见附),让学生和自己的发言稿比较,发现什么? 2.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随机归纳: (1)发言稿的格式:称呼、问候、致谢等。 (2)发言稿的语言风格:诚恳,坦率,简洁等。 (3)发言的吸引力:条理清楚,有创意等。 二、尝试发言,不断完善 .师生共同评议。 评议的重点: (1)发言稿的语言是否适合发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口语化等。 2)发言人的情绪状态等。 三、生再次修改发言稿。 附1:竞选班长的发言稿 生畅所欲言,导出话题。学生各抒己见倡议书、报告老师、劝说、写警示牌、开班会…… 准备:各小组领写字板一块。1.小组就怎样以理服人展开讨论,小组负责人负责记录本组发言提纲。 2.小组上台交流。各小组汇集共同点写在黑板上,不同点留在写字板上。 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 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甲1 甲2 态度:生硬──和气 语气:直接──婉转 角度:自己──他人 结果:接受──拒绝 生小结:甲1说话的时候语气生硬,有指责批评的意思,引起了乙1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甲2说话婉转、诚恳,至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无指责之意,所以对方接受了他的建议。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 .评一评:对话理由是否充分,态度是否诚恳,被说服者是否心悦诚服,还有哪些道理没有讲清楚? 评价标准:态度是否诚恳、调理是否清晰、理由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婉转,被全者是否心悦诚服。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到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以伤身小组推荐两位同学面对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劝说情况,组织评价。 体…… 仔细观看录象,重点体会参加队干竞选选手的发言技巧和发言内容。引导学生畅谈观后感。 选择同一种情境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各组的发言稿应写什么和怎样写。 学生自主选材感兴趣的内容动笔写作 课堂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根据新的发现,各自修改自己的发言稿。 .学生自由准备发言。 课堂模拟竞选,学生上台发言 课后延伸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4、再见了,亲人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制作由重点词句组成的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读拼音,写词语。 ā mā nī    zhàn yì   xiāo yān xué xhōng sòng tàn ( ) ( ) (     ) ( ) shēn qíng hòu yì gē yáo è hào duò jiǎo dà sǎo ( ) ( ) ( ) ( ) ( ) kuà lán zi fēng suǒ zàn shí gāng qiáng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担(dān dàn)心 重担(dān dàn)朝鲜(xiān xiǎn) 鲜(xiān xiǎn)艳 空(kōng kòng)着肚子 天空(kōng kòng)混(hún hùn)进 混(hún hùn)浊 三、选字组词 狠 恨 ( )毒 凶( ) 仇( ) 怀( ) 列 烈 专( ) 先( ) ( )士 ( )车 远 运 ( )方 ( )动 ( )河 ( )古 锁 销 报( ) 插( ) 封( ) 大门紧( ) 四、判断下面句子,将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 A.反问句 B.感叹句 C.疑问句 D.设问句 1.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 3.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 ) 4.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 ) 5.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2.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站起来读。 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 巩 固 延 伸 八、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陈述句: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陈述句: 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陈述句: 4.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 反问句: 5.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设问句: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5、金色的鱼钩 课时安排(2 )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在后面。  1.歼灭 piān miè qiān mèi jiān miè 2.粗糙 cū zào zūcào Cū Cāo 3.闪烁 shǎn zhuò shǎng shòu shǎn yàn 4.作料 zuò liào zuó niào zuó liào  5.奇迹 qí jī qí jí qú jī 6.迷糊 mīhū mí hú mí hū 二、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2.这汤()没加作料,()我们觉得没有比这更鲜美的了。 3.老班长对小梁说:“你()知道了,()不要再告诉别人了。” 4.指导员对老班长说:“()多么艰苦,你()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5.()我们找不到东西吃,()无法走出这茫茫的草地。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2.快速默读课文。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 2、小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 ·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舍己为人,对革命工作尽职尽责 自己已经极度虚弱,但对小战士无限关爱 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巩 固 延 伸 五、用对话形式写出下面这段话的内容(200字) 晚饭以后,小华吵着要玩游戏机。爸爸让他做完作业再玩。小华不干,还是吵着要玩。爸爸耐心地给他讲道理。小华一边听,一边插嘴。后来,小华听了爸爸的话,表示今后一定要写完作业再玩。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6、桥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标出下列画横线字读音。 口供( )供给( ) 角落( )角色( ) 因为( )作为( ) 似乎( )似的( ) 2、形近字组词: 遍( )牌( )躺( )犹( )择( ) 篇( )碑( )趟( )忧( )则( )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 2.生自由读课文,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板书:情势危急)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2、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咆哮 惊醒 狞笑 拥戴 乱哄哄 沙哑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 2.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3.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 生:从“冲、揪、骂”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师:你能不能把老汉很凶的态度读出来? (2)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 冲 揪 骂 凶 (师相机板书: 老汉 小伙子)吼 用力推 5.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迷。 (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2)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 6.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引诵第三大段。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是村支书,他一心想挽救群众的性命,他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骂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3)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4)此时的老汉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小结: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 老汉) 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齐读第二大段。 (如,词──忠于职守…… 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 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例如: 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生表情朗读第15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生默读,谈感想。 想像回答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巩 固 延 伸 一、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二、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②《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7、梦想的力量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中的力量的含义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梦想是__________。你准备怎样实现? __________一、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①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②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③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 (1) 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 学生质疑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自由讨论, 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打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和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课堂交流。 ①朗读课文第十四自然段到第十六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巩 固 延 伸 1、你的梦想是__________。你准备怎样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四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3.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教学难点 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教学准备 1.把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的内容在录音机中录制成磁带。 2.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 板书设计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 1)板书: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写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 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 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 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 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 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怎样写具体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3.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学生交流感受 认真观看 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审题 ① 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② 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学生回答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8 将相和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将————————————相 完璧归赵 廉颇 渑池之会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和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字词 音 召集(zhào zhāo) 允诺(yǔn xǔn)渑池 (miǎn yíng) 廉颇(pō bō) 形 壁( ) 瑟( ) 赵( ) 功( ) 璧( ) 琴( ) 赶( ) 攻( ) 义 把词语补充完整,并为所填字选择正确解释在序号上画“√” 1、( )荆请罪 A 具有 B 背 C 欠 2、同心( )力 A 共同 B 调和,和谐 C 协助 3、攻无不( ) A 重量单位 B战胜 C 克服 4、理( )气壮 A 挺直 B公正的,正义的 C 直爽,直接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亲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改为陈述句: 2、缩句。 (1)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2)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将相和》是根据--------代---------写的历史著作《 》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2、《将相和》一文中,“将”指------------,“相”指--------------。课文按--------------------- 顺序了--------------------------------------------------------------------------三个小故事。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除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读一读“资料袋”。 2.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第1~10自然段。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 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1、读一读“资料袋”。 1、听读课文。 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3、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边听边想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4、全班交流。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5、学生汇报: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6、(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7、(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8、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巩 固 延 伸 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19  草船借箭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教学准备 1、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2、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晓天象 以雾为障  草船借箭 知曹操 逼寨受箭 神机妙算 才智过人        识地理 顺水行船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字词 音 [léi lèi] 擂( )鼓 擂( )台 自吹自擂( ) 打擂( ) [gēng gèng] 更( )正 三更( ) 更加( ) 更( )改 形 延( ) 寨( ) 幔( ) 援( ) 廷( ) 塞( ) 慢( ) 缓( ) 义 用:A用处 B运用,使用 C花费 D需要 1、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 ) 2、我自有妙用。 ( ) 3、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 ) 4、不用问,去了就知道了。 ( )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改陈述句--------------------------------------------------- 2、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 缩句:----------------------------------------------------------- 3、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接近曹军的水寨。 修改病句:-----------------------------------------------------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故事? 2.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 (1)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2.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三、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学生思考 评价 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划句子 边读边画边体会   交流  学生回答 角色换位 角色扮读 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 第二自然段相关语句 第四自然段相关语句   第七自然段相关语句 小组自学交流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 第八自然段 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思考 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巩 固 延 伸 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0* 景阳冈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 1、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板书设计 景阳冈 打虎 上冈 虎 武松 扑 掀 剪 闪 闪 闪 喝酒 兜 劈 下冈 咆哮 揪 按 踢 喘气 按 揪 打 死 ----- 打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字词 音 景阳冈(gāng gǎng) 踉跄(liáng liàng) 迸裂(bèng bìng) 诡计(guǐ wēi) 形 唬( ) 跪( ) 踉( ) 呛( ) 琥( ) 诡( ) 粮( ) 跄( ) 义 解释句中带的的词 1、店家给武松筛了一碗酒。 ( ) 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 )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酒,就醉了。 ( ) 二、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把反问句该陈述句。 (1)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2) 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条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武松看见一座破烂的山神庙。缩句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知道的请举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2.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闪在大虫背后”、“闪在一边”…… 一段话里连用了许多个“闪”字,能否换成“躲”字呢? 描写武松时,用“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2)根据交流,重点品读相关的句子。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4.“打虎”部分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突出了英雄形象。你认为前面的内容与“打虎”内容有关吗?又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体会到武松很勇敢。 “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能够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通过对武松心里的描写,感受武松的内心变化,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如“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所以这些内容看似与打虎无关,实际上与打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5.武松在这些段落里,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四、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全班交流。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小结:   小组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四人小组交流学习 学习汇报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闪”这个动作,具有突发性,用在这里很能表现人物的机警敏捷。这样,充分说明了这一个连一个的“闪”字,而凸现了武松的有勇有谋、智勇双全。) 通过对武松的语言描写,感受到武松的性格特点。 体会出武松倔强、豪爽。 体会出武松的勇敢。 勇往直前的豪气 小结武松的人物形象: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巩固 延伸 课外拓展 1.阅读《水浒传》。 2.收集一个《水浒传》人物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1* 猴王出世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课上讨论。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出世 一块仙石 迸裂产石猴 成王 探洞:我进去! 称王:随我进来!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字词 音 开辟(pì bì ) 猕猿(ní mí)   涧水(jiān jiàn)  瞑目(mín míng)   石碣(jiē jié) 镌着(juān quān)  颈项(jǐng jìng)  奔流(bēn bèn) 形 遂( ) 獐( ) 弥( ) 镌( ) 逐( ) 障( ) 猕( ) 隽( ) 二、给下面的语句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众猴把他围住 问道 里面怎么样 水有多深 2、房内有石锅 石灶 石碗 石盆 石床 石凳 中间一块石碣上 镌着 花果山福地 水帘洞洞天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查字典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 小结过渡: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 (1)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四、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课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断。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孙悟空) 读资料 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 边读边想问题 交流讨论 (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 (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顽劣活泼等皆可。) 反馈交流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四人小组合作 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回顾 拓展五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本组教材为基点,引导学生在比一比、议一议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喜爱文学名著的情感。 2、让学生在互动中熟记与名著相关的歇后语,丰富学生的积累。 3、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充分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内化文本语言,培养学生的说话和表演能力,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4、通过缩写,掌握基本的缩写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互动中熟记与名著相关的歇后语,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难点 通过缩写,掌握基本的缩写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名著的人物故事和歇后语。 板书设计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歇后语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交流平台 二、日积月累 三、课外书屋 (一)创设情境,论英雄 1、课件播放“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录像。 在这些人物中,你最喜欢谁?最佩服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2、学生自行准备讲一讲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 3、小组内讲一讲,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 4、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 5、请以“xxx我想对你说”为题说上一段话。 (二)内引外联,广积累 1、朗读“日积月累’’部分的歇后语。 (1)要求:读准字音。带着感情读。 (2)读了这么多边,你感受到歇后语有哪些特点? 2、交流:自己对歇后语的理解。 3、你还知道由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演化而来的歇后语? 4、练习背诵。 (三)歌曲引路,话西游 1、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2、听了这首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老师从原著《西游记》中收集许多故事,想读吗? 4、学生汇报阅读感受。 5、小结:课后找来名著读读。 1、看录像。 2、讲故事。 3、全班交流。 4、讲述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人物故事。 5、小组练习,全班交流 读歇后语 如:自己练习读。 集体读。 自选一句谈一谈对歇后语的认识。 读自己积累的歇后语。 练习背诵 听说 阅读老师发的《西游记》故事。 学生汇报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唤起期待 1、同学们,学习了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想亲眼目睹名著所展现的动人场景吗? 3、大家想过把瘾,自编、自导、自演一回吗? 二、自读要求,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   2、小组讨论:怎样排演课本剧? 3、讨论明确:(1)编排剧本。(2)排练。(3)表演、观摩 4、教师提示:剧中除了人物语言,还要有“旁白”,“旁白”可以让剧情更加清晰。 三、自主合作,排演课本剧。 1、自主选择,分组合作。 2、群策群力,编写剧本。 3、团结协作,排练课本剧。 4、才艺展现,表演课本剧。 四、课外拓展,延伸剧情。 1、总结课本剧排演情况。 2、续写剧本。 交流感受。 观看电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片段剪辑。 自由朗读。 小组讨论。 师生交流。 讨论明确: (1)编排剧本。 (2)排练。 (3)表演、观摩、评议。 选择伙伴,选择表演内容。 交流剧本编写情况。 合理分工,自主排练。 上台表演。 小结 续写剧本 习作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这次作文的内容是缩写课文,训练我们把长文章变成短文章。 二、自读“提示”,掌握方法。 1、自由研读习作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缩写方法。 3、集体交流。    (1)缩写前   (2)缩写时(3)缩写后 三、两文对照,内化方法。 1、课件展示《景阳冈》(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有了发现立刻写下来。 2、师生汇报交流。 3、对缩写课文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四、自主尝试,运用方法。 1、以《将相和》中的“负荆请罪”为例尝试缩写。 (1)师生探讨“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2)交流:哪些内容需要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 (3)学生尝试缩写。 (4)评议缩写情况。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五、对照要求,反复修改。 1、明确要求。2、小组合作,互评互议。 3、集体评议。 1、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认真审题, 2、交流:缩写方法。 3、集体交流 自由表达 自主习作 4、小组进行探讨。 5、交流。 探讨 交流 学生尝试缩写 评议缩写情况 学生写作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 十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 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教学难点 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烽火传信——跑步传信——瓶子传信——交通传信——邮差传信——电报传信——电话传信——电脑传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2.揭示: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组成3到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汇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不一样的内容,需要的话可以向回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 (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3.公布活动计划。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交待任务 1.教师例举生活中传递信息的生动事例。 2.其实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快速阅读,了解概况 1.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1)文中提到的古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现代的因特网传递信息有什么特点? 边读边思考,在材料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做好标注。 2.课堂交流 (1)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 ②不精确。 (2)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 ②多媒体。 ③不受地域阻隔。 2.再次阅读材料,思考:信息传递的方式是怎样变化的? (1)重点阅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画出关键词语。 (2)尝试填写: 3.根据课堂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三、联系生活,了解现状 1.说说你在生活中接触到那些信息传递方式?举一个例子。 2.想想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带给你什么? 第三课时 一、阅读材料,体会影响 1.默读五篇阅读材料,联系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信息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 二、重点阅读,深入体会 1.重点阅读《网上呼救》。 (1)默读课文,思考: ①苏珊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呼救的? ②桑恩救援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2)边读材料边思考,在文中找出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 (3)课堂交流。 ①苏珊当时的紧急情况:“图书馆里一片寂静,这一层只有她一个人。离他最近的电话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着的腿走到那里是办不到的。”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能怎么办?如果没有网络,结果会怎么样? ②捕捉文中的有关信息,理清桑恩救援的过程: 网上呼救—→打电话给县政府—→打电话给救援中心—→救援人员赶到学校 (4)这一次跨越大西洋的不可能的救助行动,带给你怎样启示。 2.重点阅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1)默读材料,说说电脑能变哪些“魔术”? (2)教师展示电脑制作的多媒体作品,感受信息传递的进步。 3.重点阅读《把握自己》。 (1)想一想:从这篇演讲稿中,你明白了什么? (2)课堂讨论。怎样理解“网络能造就人才,也能诱使许多对事物辨别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①师生共同历数“网络英雄”和他们的故事。 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沉迷网络的危险。 ③小结: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就能获得成功,被不良信息捕获就会发生悲剧。 (3)面对网络怎样才能“把握自己”。 ①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②教师宣读“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三、学科整合,延伸体验 1.结合信息技术课,感受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 2.谈谈电脑和网络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变化。 第四课时 一、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引导学生注意同学间不同的调查方式, 2.说说调查的快乐和烦恼。 二、交流调查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或者逐个汇报,交流调查的结果。 2.推荐组内“最有价值的信息”。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分析调查结果 1.教师说明分析调查结果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有必要进行分析。教师可进行实例分析,如: (说明:获得信息的渠道分类:①亲自看到或听到;②电话或短信;③报刊和书籍;④广播和电视;⑤网络;⑥其他。) 调查后的分析: (1)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对生活有帮助。 (2)从家中每个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如爸爸喜欢体育 和了解国家大事,妈妈关心跟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我比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们家的信息主要来自广播、电视和报纸,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听到的,来自网络的信息不多,因为爸爸妈妈都没有上网的习惯,家里也没有装宽带网,上网不方便。 2.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可以统计和分析一家人一天内获得了哪些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不同的人感兴趣的信息相同吗等。 (2)写好书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3.尝试对学习小组内同学的调查表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分析:获取信息的渠道的比例 4.全班汇总交流调查分析结果,判断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5.讨论:我们今天的调查结果和分析结果有什么作用?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推测作用,比如:企业如何选择最佳的广告渠道;如何最快地获得有效的信息。 第五课时 一、明确任务,选择立场 1.交待辩论赛的一般规则和比赛办法。 2.出示辨题 辨题1:正方小学生应当多看电视 反方:小学生应当少看电视 辨题2:正方:玩网络游戏好处多 ∕ 反方:玩网络游戏害处多 辨题3:正方:上网聊天多交朋友 ∕ 反方:上网交友危险大 辨题4:正方:我相信媒体上的广告反方:媒体上的广告不可信 3.选择辨题和立场 二、小组讨论,充分准备 1.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辩论队,组内讨论: 2.根据同学的个性特点,做好分工。 三、展开辩论,陈述观点 学生分成四组展开辩论,要求学生善于倾听,并能适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主要总结学生在辩论中的观点。 第六课时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1.我们身边充满了信息,信息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2.我们遇到一些问题,可以搜集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来解决。 二、阅读报告,了解特点 1.通读两篇研究报告,学习生字。 2.说说这两篇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3.在这两篇研究报告中,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4.小结:研究报告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在掌握尽量多的信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研究。 三、开拓思路,确定主题 1.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打开学生的思路。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4.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值得研究的主题,比如: (1)本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和分析 (2)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 (3)我家节约用水的调查 (4)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 5.学生竞争选择研究主题,组成研究小组。 四、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1.出示研究计划的范例。比如: 2.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3.课堂交流各组研究计划。 五、课外作业 按照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越多越好。 第七课时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篇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第八课时 一、研读研究报告,领悟写作要点 1.认真研读两篇研究报告,思考:两篇研究报告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归纳: (1)相同点(2)不同点: 二、充分讨论,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1.根据前一阶段搜集整理的资料,小组内讨论: (1)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拟定研究报告的标题 (2)我们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3)我们有哪些治疗?可以怎样表达? (4)我们采取哪一种研究报告的写法? 2.课堂交流讨论结果,相互借鉴启发。 3.取长补短,进一步讨论。 三、小组合作,撰写研究报告 1.确定组内执笔的同学。 2.一边讨论一边拟写初稿。 第九课时 一、继续撰写研究报告 二、组内讨论修改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表述清楚? 2.有关的信息资料表达是否明确? 3.语言是否通顺? 4.是否还可以用图表等方式更清晰直观的表达信息?…… 三、修改制作研究报告 小组合作誊写或打印研究报告,并做好装帧美工等工作。 第十课时 一、交流汇报研究报告 1.支持人宣布汇报展示活动开始,说明有关的注意事项。 2.各小组轮汇报展示。 (1)小组内的主报告人汇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2)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3)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各研究小组一次轮流汇报。 二、评价研究成果 1.全班同学对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报告及其汇报作出评价,如,打分、评星级等。 2.教师作出综合评价。 三、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1.自由交流: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提出今后活动的方向。 (1)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书籍、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本、信息卡片等,并能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找。 (2)经常和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养成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合理的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 (3)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试着写写研究报告,到时候还可以汇编自己的研究报告集。 回忆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说说 谈谈 仔细浏览教材 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填写活动计划表 ___________小组 “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 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 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公布活动计划。 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五阅读材料。 默读阅读材料,思考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 ①速度慢。 ②不精确。 因特网传递信息的特点: ①速度快。 ②多媒体。 ③不受地域阻隔。 再次阅读材料,思考: 尝试填写: 古代:驿差长途跋涉—→近代:(  )—→现代:(  )—→当代:广播、电视和(  )。 讨论,填写下面的表格 种类 特点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 现代信息传递方式 课堂交流:比如: (1)信息传递错误导致了西周灭亡。──《烽火戏诸侯》 (2)信息的及时传递“大大增强了希腊人抵抗波斯侵略军的信心。”──《“我们胜利了”》 (3)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4)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实行超远距离的救助。──《网上呼救》…… (5)认识沉湎网络的危害──《把握自己》 重点阅读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把握自己》 想: ①沉迷于网的危害: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犯罪…… ②青少年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它所控制、所奴役。 课前准备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 家庭信息调查表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获得信息的渠道 爸爸 妈妈 我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实例分析,如: 家庭信息调查记录表 调查日期:年9月28日 调查人:502班 殷晨露 家庭成员 获得的信息 信息来源 爸爸 中国男排以0:3负于日本队④ 郊区有300多户农户要求作房屋拆迁评估 ① 全国人大举行《个税法》听证会③ 妈妈 天气预报:明天晴④ 星光街开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① 杭州西湖边万人免费品茶③ 我 柿子和桂圆嫁接在一起结出柿桂果④ 失去双臂的男孩制成飞机模型③ 一只北极熊来到杭州动物园③ 选择辨题 组内讨论: (1)主题观点的陈述。 (2)支持自己的观点的事实。 (3)反对对方观点的事实。 (4)总结观点的陈述。 问题是怎么解决 (1)观察记录天气(风向)的变化。 (2)了解有关知识。 (3)收集相关的资料。…… 比如: (1)牛顿发现苹果掉在地上,通过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 (2)瓦特观察水壶中的水开的情景,通过研究,发明了蒸机。…… 制定计划 比如: 第二小组研究计划 研究课题:我班同学视力保护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 1 发调查表,做统计。 2 观察同学的读写姿势。 3 访问家长,了解同学们在家保护视力的情况。 分 工: 组 长:叶 青 调查统计:楚雪、杨芳芳 观察记录:王天韵、何阳 走访家长:姚凡、李研究报告执笔:金刚 时间:5月15日前完成调查,5月20日完成研究报告。 筛选的标准: 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 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小组讨论 小结归纳 (1)相同点: ①两个研究都有明确的结论。 ②都有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过程。 不同点: ①《奇怪的东南风》的写作思路:记录信息—→分析信息—→请教别人—→得出结论。 ②《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的写作思路: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 ③两篇研究报告的语言个有特点:前一篇语言更形象生动一些;后一篇更平实一些。 课前准备 各小组做好汇报准备:(1)人员分工,确定主报告人; (2)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 (3)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各小组轮汇报 主要内容包括: ①研究的主题。 ②调查研究的过程。 ③研究的结论。 畅谈综合性学习体会 自由交流: 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 2.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 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研究的方法──听天气预报(收集信息)列成表格(整理信息)向专家请教(分析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两则阅读材料(了解研究方法的问题) 一、自读两篇阅读材料,说说你从中了解了些什么? 二、读报告,了解研究方法。 1、自己读一读,看看研究报告有什么独特之处? 2、师小结:研究报告有很强的科学性,不能像其他文章一样进行想象、夸张等,它必须是真实、准确的。 3、我们该怎样进行调查研究呢? 师相机板书:研究的方法──收听天气预报(收集信息)列成表格(整理信息)向专家请教(分析信息) 4、看作者整理的信息,他包括了那些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 5、研究的内容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就各异。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二则阅读材料,找找调查研究的方法。(师在收集信息下板书:查阅书籍、报刊,走访有关部门,向别人咨询,上网) 6、将两个表格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异同,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三、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事情,如果让你确定一个内容进行研究,你准备研究什么? 四、布置作业:想想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进行研究, 第二课时:阅读两篇材料(学习研究报告的写法) 一、我们大家已经对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怎样把研究的成果写成一则报告呢?我们阅读材料,学习研究报告的写法。 二、从两篇材料中自选一篇感兴趣的读一读。看看报告中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安排写作顺序的? 三、指名汇报阅读第一篇材料的收获,(师相机板书:调查研究的原因 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结论 应对办法) 四、指名汇报阅读第二篇材料的收获。(师相机板书:问题的提出 调查方法 调查情况和资料的整理 结论) 五、比较两种写法,想想自己研究的内容适合哪一种写法。 六、师小结:从阅读材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作者研究的过程、方法以及研究的结果,都是因为作者有条有理,准确简练地写出了研究报告。 第三课时 搜集信息  一、我们了解了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现在各组根据你们选择的主题,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 1.明确计划内容: 2.搜集的资料应当和研究课题有关,尽可能多 3.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自己观察、记录第一手资料,真实费时多可以直接观察的对象调查、访问比较真实可信工作量大小范围调查从书籍报刊上摘录材料集中信息较多寻找费时需要较多资料时,利用网络搜索 二、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去搜集信息 第四课时 整理信息 一、各组分别汇集所搜集的资料。 二、浏览和筛选材料。 三、整理筛选后的材料。 第五课时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一、出示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 1.问题明确。2.方法恰当。3.资料比较充足并有合理的分析。 4.结论清楚(有的还不清楚可以写明准备继续探讨什么)。 二、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是:1.标题。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 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位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说明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的搜集和处理等。 4.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工分析和由分析得出的结论。 三、小组成员讨论,由一个同学执笔,然后集体讨论修改。 第六课时 一、引入 二、汇报撰写的研究报答。 1.小组内成员交流本组撰写的研究报答。 2.在全班交流, 汇报。3.师小结: 三、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1.本组成果再次清查收录的材料: 2.本组成员对这次综合性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四、提出要求: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搜集信息, 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经常浏览报纸、杂志、书籍,关注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尝试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剪报酬、资料本,并进行归类、整理,以便以后查找。 2.经常和别人进行信息交流,并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习惯。 读报告,了解研究方法: 读,独特之处: (找出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独特 如:文章中包含了表格、语言比较简练、条理性很强等) 自己再默读材料: 看看小作者的研究过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和小组同学交流, 说说你选择这个研究内容的理由。 小组交流。 汇报阅读第一篇材料的收获 汇报阅读第二篇材料的收获。 (建议一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内容,由组长组织进行分工合作) 明确计划内容: 要讨论清楚需要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儿去搜集资料。 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 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可以从有关的书籍报刊上摘录,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 提供建议: 小组内的同学分好工,每人负责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或根据自身优势,每人负责从某一种渠道搜集资料。允许学生请家长或其他人帮助去搜集资料。 筛选的标准是: 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 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③要注意资料中是否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说明下列内容: (1)课题提出的缘由;(2)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3)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这部分的标题。 全班交流, 汇报 ①小组内派一名同学对本组的研究作简单的汇报。 ②组内其他同学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③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组内其他同学解答。 ④听众对汇报作评价。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2《人物描写一组》 课时安排( 3 )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带点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体会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个人物的鲜明特点。 3.学习并运用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体会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个人物的鲜明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心理刻画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 板书设计 填表,体会人物特点 旁人语言 严监生动作 手指头的变化 摇头的变化 大侄子语言 伸出两个指头 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语言 越发指头紧了 狠狠摇了几摇 奶妈语言 指着不动 闭眼摇头 赵氏语言   点一点头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比一比,组词。 朗(    ) 宗(      ) 板(      ) 临(      ) 朗(    ) 综(      ) 扳(      ) 监(      ) 二、1、小嘎子是作家________的儿童小说《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 2、严监生是我国古典______小说《___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 3、、“凤辣子”就是王熙凤,她是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作家_______呕心沥血,用了十年时间写成了这部长篇小说。书中以______和________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大家族_____________的历史,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研读“小嘎子”,体会人物特点。 动作:站、围、蹦、抓、揪、推、拉、拽、顶、扳 心理: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总想使巧招、下冷拌子;不跟他一叉一搂;想用脚腕子去钩他腿 (争强好胜、机敏顽皮、富有心计) 三、抓住人物行动研读“小胖墩儿”,体会人物特点。 站、塌、合、转、抓、挠、揪、别、推 (沉稳、憨厚老实、以实力胜对手) 四、对比阅读人物小嘎子、小胖墩儿,体会作者写作特点小嘎子 INCLUDEPICTURE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zy/px5x/sj/17/200806/W020080616393445230745.gif" \* MERGEFORMAT 小胖墩儿 作者把小嘎子,小胖墩儿进行对比描写,用小胖墩儿的沉稳,老实反衬小嘎子的争强好胜、富有心计、机敏顽皮。 第二课时(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归纳主要内容。 二、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行动及旁人语言,体会人特点。 1.填表,体会人物特点 旁人语言 严监生动作 手指头的变化 摇头的变化 大侄子语言 伸出两个指头 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语言 越发指头紧了 狠狠摇了几摇 奶妈语言 指着不动 闭眼摇头 赵氏语言   点一点头 2.讨论写法的精妙 从手指、摇头的变化描写突出焦急与吝啬的加剧,突出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3.指导读出人物特点。 第三课时(学习《“风辣子”初见林黛玉》)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细读探讨人物特点 1.外貌:头上戴着……;项下……;裙边……身上……。一双丹凤三角眼…… (风骚妩媚、笑里藏刀、刁钻、狡黠) 2.语言 (1)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口齿伶俐、阿谀奉承) (2)……我一见了妹妹,一人都在他身上了……竟忘记了老祖宗……(见风使舵) (3)……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使权弄势,炫耀特权) 三、回读全文,体会写作特点 运用了正侧面描写。肖像描写与语言描写正面突出王熙凤的特点;林黛玉的思忖、纳闷与贾母对王熙凤戏谑谈笑的评价,侧面烘托了王熙凤的特点。 四、指导读出人物性格特点。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擞、绽、扳 2.读通读顺课文,抓住题目,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勾画小嘎子与胖墩儿摔跤的动作、心理,思考批注,小嘎子是一个(     )的人。 4.自读课文,勾画胖墩儿的动作,思考批注,小胖墩儿是一个(    )的人。 5.你喜欢小嘎子,还是喜欢小胖墩儿?为什么?作者用了(          )的写作方法刻画人物 练习提纲 1.选读喜欢的语句、语段。 读写迁移练习: 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第二、三回合 1.书写难字:监、侄、郎。 2.读通读顺课文,说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读课文,勾画严监生的行动描写及旁人语言描写,思考批注,严监生是一个(       )的吝啬鬼、守财奴。 练习提纲 1.摘录人物描写传神语句。 2.阅读迁移练习:同步阅读303页《小萝卜头》《大地主泼留希金》《守财奴弥留之际》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书写难字 2.读通读顺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勾画王熙凤的外貌、语言,思考批注,王熙凤是一个(    )的人。 4.讨论: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5.赛读课文,看谁能读出人物性格特点。 练习提纲 1.摘录人物外貌,语言的精美句三处。 2.同步迁移练习:同步阅读299页《孔乙已》《周朴园》《翠翠》 巩 固 延 伸 体会写作特点 运用了正侧面描写。肖像描写与语言描写正面突出王熙凤的特点;林黛玉的思忖、纳闷与贾母对王熙凤戏谑谈笑的评价,侧面烘托了王熙凤的特点。 1.摘录人物外貌,语言的精美句三处。 2.同步迁移练习:同步阅读299页《孔乙已》《周朴园》《翠翠》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3*《刷子李》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露馅、清爽、搜索、威严、规矩、难堪、发怔、半信半疑、天衣无缝”,理解带点词语。 2.熟读课文,抓住动作细节、外貌细节体会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 3.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刻画人物方法。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抓住动作细节、外貌细节体会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刻画人物方法。 板书设计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归纳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二、细读五自然段,研究刷子李刷墙的细节描写。   1.蘸浆手法高,配料方法妙 2.动作熟练,优美动人。 3.做工精细,效果非同一般。  (正面描写刷子李刷墙的细节,突出他技艺高超。)   三、细读研究“四处”黑衣服细节描写。   1.听说墨衣服(刷浆时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2.看到黑衣服(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3.检查黑衣服。(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身上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4.发现“小白点”(小白点是烟灰烧的小洞,里面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侧面描写四处黑衣服的细节,衬托刷子李刷墙技艺高超。) 四、回读全文,总结归纳写法特点 中心:技艺高超 (1)刷墙(正面描写,行内行外人不信, 徒弟半信半疑,突出人物特点 (2)四处黑衣服(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 学习提纲   1.自学生字。   3.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的事,赞扬了刷子李(           )的特点。   4.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批注,作者从(      )(        )(       )三方面进行描写,突出刷子李技艺高超。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5.勾画文中四处黑衣服的描写,思考批注,   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6赛读喜欢的片段。 练习提纲 1.摘录文中行动细节、外貌细节精美句子。   2.读写迁移练习:观察生活中一位有专长的人,仿照课文的写法,以细节描写刻画一个一人某方面的高超技艺。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4*《金钱的魔力》 课时安排( 1 )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教学难点 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根据理解填序号。 ①(  )面春风   ②娓娓( )听   ③虎背( )腰   ④活( )乱跳   ⑤目( )口呆   ⑥仪表( ) ⑦低声细( )  ⑧点头( )腰 ⑨( )步如飞 二、选词填空。 武断 果断 判断 1、对于一个陌生人单凭他的穿着不( )他的身份,未免太( )了。 凝聚 凝结 凝固 2、笑容在他的脸上牢牢地( )起来,变得毫无光彩,恰像火山边上那块平地上( )起来的波纹,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除非……要不然 因为……所以 3、( )我没带零钱,( )请允许我过几天再来付钱。 4、( )你能无限期地等我付钱,( )你能换开了这张钞票也行。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出反映毛主席情感世界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标注在旁边。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 2.交流阅读感受。 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 例: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 ◆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 4.小结、提炼: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三、拓展延伸,引发阅读兴趣 1.在《百万英镑》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四、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课标《同步阅读》同主题文章)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1、合作学习。 ⑴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可以齐读、轮读、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语句读通顺。同伴认真倾听,及时纠正同桌读错的地方。 2、小组展示汇报。 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时安排( 3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品读感悟,感受德国风景的奇丽与风俗的奇特。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品读感悟,感受德国风景的奇丽与风俗的奇特。 2.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难点 1、品读感悟,感受德国风景的奇丽与风俗的奇特。2.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婉尔一笑 ( ) 花团紧簇 ( ) 应接不瑕 ( )耐人循味 ( ) 熟视无赌 ( ) 杉杉有礼 ( ) 冲峰陷阵 ( 含晴脉脉 ( ) 2、字形小魔术:加一加,换一换,组成本学期学习的生字,再组成词语    A、去偏旁: 蔽       (          )    卧       (          )    B、加偏旁: 莫       (          )    衰       (          )    C、换偏旁: 啼       (          )    粱       (          ) 3、把划线部分换成四字词语,并从中选择两个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你瞧,这里的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 2、我们从《今日视线》中看到一些人小时候跟亲人失去联系,多年后在电台的帮助下又重逢了,他们真是为这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 3、“文化长廊”中许多的美术作品都是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以词忆文,回顾“美”  1.听写词语。  2.根据上面的词语,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以纲领文,品味“美”  1.想象体验,感受“奇丽的景色”。  (1)过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季羡林先生又来到了德国,他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都开满了鲜花,他情不自禁地赞叹着,他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②相机板书:奇丽、奇特。  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哪些句子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找出后用“──”把它画起来,写上自己的感受。 (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句子,作批注,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5)品读感悟。  ①指名读。  ②师追问:“为什么说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会汇成一个花的海洋?”  ③能说说你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吗?  ④假如现在你就置身于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街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⑥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2.细细品味,感悟“奇特的民族”。  (1)过渡:听着你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我仿佛也来到了这个花的海洋里,领略到了德国的奇丽景色。那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德国民族的奇特的?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A.“这一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B.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③联系上下文释疑。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理解“我为人人”。联系第3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理解“人人为我”。联系第4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段话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④联系生活实际解疑。(引导学生说说身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从中受到启发,理解句子含义)  (3)有感情地齐读第3自然段。  三、以文抒情,升华“美”  1.过渡:如此奇丽的景色,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会永远地保持下去吗?  2.说话得有理有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为自己的答案寻找依据吧。  3.(1)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 这里“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齐读词语。 根据上面的词语,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指名学生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哪些句子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找出后用“──”把它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这两个词描绘一下平时看到的或听到的美丽的景象)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生默读课文,思考,交流。(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理解“我为人人”。联系第3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理解“人人为我”。联系第4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段话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引导学生发现:“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巩固 延伸 1.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阅读《读懂德国人》(人教社义务教育课标本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373~376页)。  3.搜集并阅读一篇以上描写异域风情的文章,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6《威尼斯的小艇》 课时安排(2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辩(     ) 掏(     ) 援(     )谣(     ) 壁(     ) 锦(    ) 辨(     ) 淘(     ) 缓(     )遥(     ) 璧(     ) 绵(     )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好似(shì  sì)   困窘(jiǒnɡ  jǔn) 迸出( bènɡ bìnɡ)  应声(yìnɡ yīnɡ)   家禽(qín qínɡ)    歼灭(qiān  jiān )   粗糙(zào cāo)    勉强(qiánɡ qiǎnɡ)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2.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3.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浏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3.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全班交流: 威尼斯城市风光美;威尼斯小艇的美。 请学生读读描写威尼斯风光的句子。 自由交流感悟。(河道纵横交叉,精巧灵活的小艇来回穿梭,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于两岸的古建筑,夜色中的威尼斯。) 三、深入课文,感受小艇“形之美”: 1.出示描写威尼斯小艇样子的句子。 2.自由读这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美在哪里? 3.交流指导:“二三十英尺”大概有多少长?为什么把小艇比作“新月”和“水蛇”? 4.威尼斯的小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引出课文第一自然段。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城市建筑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威尼斯成了以船代车的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要想在窄小的河道中自由穿梭,小艇只能是又窄又长。 5.读出小艇的美。 四、再读课文,体会小艇“坐之舒”: 1.。这弯“新月”飘进了清清了河里,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同学们想坐这种小艇呢? 引出第三段:坐在小巧的威尼斯小艇里,舒服吗?为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3.坐着舒适的小艇,穿梭于古老的水城威尼斯之中,你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4.小结:这真是“说不完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读写结合,复习引入 1.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2.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二、读、说、想、演,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 1.读: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的句子。 2.说:交流哪里写出了船夫驾驶技术之高超。 3.想象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船夫在行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拥挤场面,船夫会怎么做呢? 4、演:造型独特的小艇带领我们浏览威尼斯风光,小艇随着浪花时起时伏,我们的心也随之忐忑不安。如果此时你就是我所坐的小艇的船夫,你会怎样来帮我? 5.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 三、感悟朗读,品味小艇与人们之间“和谐之美” 1.读第五自然段。从这一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引出第六自然段,静静地朗读。 4.引出课文“阅读链接”,自由读后说感受。 5.如果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配一首曲子,你想选择哪一类的音乐?(抒情的钢琴曲或小提琴曲)配乐朗读。 6.小结: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但晚上,当小艇载走最生一批威尼斯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整座威尼斯城就沉沉地入睡了……小艇与威尼斯,与威尼斯的人们,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课外搜集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威尼斯美在哪里? 根据问题,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指正。 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感悟。 听写“小艇、操纵自如”等重点词语。 你喜欢威尼斯的小艇吗?读读描写小艇外形之美和坐着舒适的句子。 有感情的朗读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船夫“驾驶技术之美”。 自由想象:人们还用威尼斯的小艇做什么? 用上“……可以……可以……可以……”说话。 巩固 延伸 小练笔: 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7*《与象共舞》 课时安排(1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板书设计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识大象,揭示课题   1.播泰国风光,简介泰国。同学们,在我们国家的南面,有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泰国。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感受它的风土人情。泰国整个版图形如一头威武的大象,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图片定格在大象图上)   2.谈论泰国的象。   3.揭示课题:   泰国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到泰国,“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导语: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通过读书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3.通过读书,读懂了“什么叫与共舞”“谁与象共舞”了吗? 4.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象和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和谐友好?板书:和谐融洽 三、集体研读 1.研读第一自然段。 导读:我们先到泰国的公路边树林里看看大象吧!自由读第一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出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呢?体会“熟视无睹”“悠闲沉着”“不慌不忙”。 竞赛读,读出大象的悠闲沉着。 2.研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 引读法,师生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泰国人对象的亲切之情。 3.研读第三自然段: 导读:我们再走近一点看大象好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人与象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呢?   理解“拍”“喷”“平静坦然”“松弛”“晶莹温和”  读出与大象靠得很近,读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的感觉。 4.过渡:你们想不想自己去看看大象表演呀?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各组所拿到的学习单,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进行合作学习吧! 四、合作研读: 1.出示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单,学生合作学习。 第四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四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为人按摩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为人按摩时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第五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五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舞蹈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跳舞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2.交流互评:(1)第四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交流: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心理活动的想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此时,这头大象心里在想( );当大象用鼻子挥舞完皮鞋,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边,把皮鞋还了她。如果大象会说话,当他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士行屈膝礼时,他会说( ) ③再读课文,欣赏大象为人按摩表演。 (2)第五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交流: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再读课文,欣赏大象跳舞。③看到这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此时,你也正在与大象跳舞的人群中,你会想此什么?会说些什么? 3.小结:我们通过读书,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融洽,相互信任。让我们一起再与象共舞吧!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看到这样一个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你还认为人与大象的关系如此和谐友好仅仅因为象是国宝,仅仅因为象的可爱、温顺、聪明有灵气,还会跳舞吗?这么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是谁创造的?板书:人象相互信任 2.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后归纳小结:(1)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物的描写之中。(2)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与象的友好和谐。 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通过读书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认读。交流一下,通过读书,你们读懂了“什么叫与共舞”“谁与象共舞”了吗?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竞赛读,读出大象的悠闲沉着。 理解“拍”“喷”“平静坦然”“松弛”“晶莹温和”。 利用换词法来体会“拍”与“喷”的用词精当。 竞赛读,读出与大象靠得很近,读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的感觉 交流互评:   (1)第四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推荐交流:自己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心理活动的想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此时,这头大象心里在想();当大象用鼻子挥舞完皮鞋,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边,把皮鞋还了她。如果大象会说话,当他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士行屈膝礼时,他会说()   ③再读课文,欣赏大象为人按摩表演。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28*《彩色的非洲》 课时安排(1 )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积累好词佳句,品味语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非洲,感受非洲的色彩,体会风情,对其产生喜爱之情。 4、了解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布局。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非洲,感受非洲风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非洲,感受非洲风情。 板书设计     总起:色彩斑斓的世界                        自然景观:天空、植物、动物 彩色的非洲   人们的日常生活:食物、服饰、服装、房屋    色彩斑斓                        艺术:工艺品、音乐、舞蹈             总结:多彩多姿的世界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学 一.比一比,再组词。 喧( ) 漠( ) 蹄( ) 蓑( ) 渲( ) 莫( ) 啼( ) 衰(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飘( )舞 ( )( )一体 ( )( )自如 深( )厚( ) 安( )乐( )( )色( )流 雪中( )( ) 绞( )脑( ) 三.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列句中,与“我们应该相信他”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  ) A.我们难道不用该相信他吗?   B.我们难到不应该相信他吗? B.我们不能不相信他。     D.我们怎能不相信他! 2.下列缩句正确的一句是                   (  )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A.奶奶拄着拐杖。 B.老奶奶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C.奶奶焦急而有耐心。 C.老奶奶等待着。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被台下热烈鼓掌的局面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B.上学时,我们要注意安全。 C.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的高潮。 D.我们根本没有辩论的理由。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回忆旧文:在《梦想的力量》一文中,非洲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导入:是的,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非洲是个自然条件及其恶劣,人民生活困苦的地方。然而,非洲并不全都是干涸的沙漠,在沙漠以外的地方,它充满了色彩。(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领略一下彩色的非洲。 二、自读感知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好词佳句。 ②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彩色的非洲。 2、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非洲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彩色的非洲? 三、细读品味,感受非洲 1、提示:非洲的天空、植物、动物、人们的生活、艺术,这些内容哪一个是你最感兴趣的?仔细品读,体会作者的语言,想象情境,摘抄优美词句。 2、组织交流,随机指导,相机出示图片: ①感受天空。非洲的天空是怎样的,谁为我们读一读? 你觉得这一段中那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②感受植物。 非洲沙漠之外的大地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为我们描绘一下吗? ③感受动物。 非洲生活着的动物有那些?非洲的蝴蝶有什么特点? ④感受人们的生活。 作者说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它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向往非洲人的生活吗? ⑤感受艺术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非洲的艺术?为什么说非洲的艺术是彩色的?相机出示非洲的绘画、工艺品的图片,播放非洲舞踏的录像。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让其选感兴趣的段落细细品读,想象意境,感受非洲的色彩,再交流加深认识。) 四、分析写作特点,积累语言。 1、提问: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2、组织交流: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写得非常优美?好好读读,把它们抄下来。 (设计意图:分析表达特点,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简要介绍非洲的基本情况 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好词佳句。 ②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彩色的非洲。 2、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非洲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提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彩色的非洲? 1、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 2、组织交流: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写得非常优美?好好读读,把它们抄下来。 巩固 延伸 推荐阅读: 《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等》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回顾 拓展八 课时安排( 2 ) 教学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教学重点 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2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教 学 过 程 学 习 研 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成员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课后反思
/
本文档为【2019-2020年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五年级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