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2019-02-02 8页 doc 98KB 1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实验20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1  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粒沉淀规律,加深其对沉淀特点、基本概念的理解。 1.2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降,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斯托克斯(Stocks)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降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实验20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1  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粒沉淀规律,加深其对沉淀特点、基本概念的理解。 1.2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降,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斯托克斯(Stocks)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降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D ,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 )与截流速度(u0)、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 20-1 式中: ——沉淀效率; ——理想沉淀池截流沉速: ——所有沉速小于 的颗粒质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质量的百分率; ——小于截流沉速的颗粒沉速。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方法。 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此时去除率 =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 ,颗粒沉淀速度 相应为: 20-2 式中: ——颗粒沉淀速度,mm/s; H——取样口至水面高度,mm; ——沉淀时间,min。 此即为 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颗粒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 ,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20-3 式中: -悬浮颗粒剩余率; -原水(0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 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此时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20-4 式中: -悬浮颗粒去除率; 、 、 同上。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沉淀时间 时间内,由水中沉至池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 的那一部分颗粒可能全部沉至池底。除此之外,颗粒沉速 的那一部分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至池底。这是因为,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 ,但是这部分颗粒并不都在水面,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沉淀柱的高度内。因此,只有在水面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能少于或等于具有沉速 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 ,那么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沉速 的那部分颗粒虽然有一部分能从水中去除,但其中也是粒径大的沉到池底的多,粒径小的沉到池底的少,各种粒径颗粒去除率并不相同。因此公式(20-4)未包含 的那部分颗粒被去除。 注:本实验用浊度代替悬浮物浓度进行各种计算。 三、实验仪器及用具 (1)自由沉淀实验装置如图20-1所示。 (2)浊度仪。 图20-1  自由沉淀实验装置 1—配水箱;2—水泵;3—搅拌装置;4—1.2m高有效水位沉淀柱;5—0.9m高有效水位沉淀柱;6—水循环用阀;7—配水阀门;8—沉淀柱上水阀门;9—放空阀门;10—取水样阀门;11—溢流管 四、实验步骤 4.1  准备实验原水。取适量硅藻土和自来水配制水样,置于水箱中。 4.2  开启循环管路阀门,启动水泵和搅拌装置。 4.3  水箱内水质均匀后,开启进水阀,等进水达到预定水高时,关闭进水阀,停水泵。过3~5分钟后,开动秒记录时间,沉淀实验开始。 4.4  当时间为0min、2min、5min、10min、15min、30min、40min、60min时,取水样测浊度(注意:取水样时,需先放掉一些水,以便冲洗取样口处的沉淀物),在每次取样前后读出水面高度。相关数据记录如表20-1和20-2所列。 表20-1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记录            取样口高度为0.5m 静沉时间t/min 水样浊度/NTU 取样前,取样口至水面高度 H前/mm 取样后,取样口至水面高度 H后/mm 0       2       5       10       15       30       40       60               表20-2  颗粒自由沉降实验记录                取样口高度为1.0m 静沉时间t/min 水样浊度/NTU 取样前,取样口至水面高度 H前/mm 取样后,取样口至水面高度 H后/mm 0       2       5       10       15       30       40       60               五、成果整理 5.1  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悬浮物剩余率p、沉淀速度u,将结果填入表20-3和20-4。 5.2  据表20-3和20-4中数据,绘制t- 曲线、u- 曲线、u-P曲线。 表20-3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成果表            取样口高度为0.5m 取样口至水面高度 H=(H前+H后)/2 静沉时间 t/min 悬浮物去除率 /% 悬浮物剩余率p/% 沉淀速度 u/(mm/s)   2         5         10         15         30         40         60                 表20-4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成果表            取样口高度为1.0m 取样口至水面高度 H=(H前+H后)/2 静沉时间 t/min 悬浮物去除率 /% 悬浮物剩余率p/% 沉淀速度 u/(mm/s)   2         5         10         15         30         40         60                 六、思考题 6.1  绘制自由沉淀静沉曲线的方法和及意义。 6.2  比较取样口高度分别为0.5m、1.0m的两组数据,并分析之。
/
本文档为【颗粒自由沉淀实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