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散文阅读作业(淮安版)

2018-09-16 10页 doc 204KB 70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举报
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散文阅读作业(淮安版) 安徽淮安2018年中考语文配套作业含答案 专题十 散文阅读作业 一、[2017·安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
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散文阅读作业(淮安版)
安徽淮安2018年中考语文配套作业含答案 专十 散文阅读作业 一、[2017·安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⑪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⑫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⑬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⑭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⑮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⑯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⑰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1.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变。请回答: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品析。(4分) 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1)从神态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时是怎样的神态?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动作描写方面品析。(提示:父亲拔草的动作有怎样的特点?表现父亲干农活有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请结合文本先概括原因,再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徐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地儿。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惊呆了。一树一树粉白色的花,落在眼里,真妖娆得不行。 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像是要把全部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还有花间的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她们守着一小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热烈的舞蹈,或者少女般腼腆地静立着,然后在蜜蜂的帮助下孕育夏日的小小的山桃,再然后,在寒流里剃发闭眼苦守,等待来年春天的抚摸,再准备一场少女的粉色舞蹈。甚至,多少年后,她们也会安安静静地倒下,让蜜蜂和蜜蜂的后代从此再也找不见她们。 当然,她们也有后代。她们的后代可能就成长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而一场悄悄的舞蹈也按照美丽的遗传密码,开始排练。 我今天要是没看见这些,一切也都在进行中。我今天偶然瞥见了她们,一切也都没有被打乱。偶遇就是这么普通,也是这么惊心。 大家开始下山。一路上我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我想,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平凡里也有舞蹈、蜜蜂与爱情,也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生不息,不需要多少人在意,也不祈求多少人抬举。有阳光,有风,有蜜蜂,也就一切都有了。 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好吗?挺好。 今天,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5日,略有改动) 1.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3分) 惊呆——(    )——(    )——(    )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在上文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是用怎样的描写方式写风的?这里写风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中的“温暖”有怎样丰富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安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扁担的一生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________________。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______________。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4分)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上好的木材→______________→渐弯的扁担→______________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7·青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 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怀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 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地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变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我”为什么心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本文的行文思路,9个段落应该分为几个部分?请用“/”隔开。(正确之外,每画错一处倒扣一分,直至扣完为止)(4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3.本文由蒲公英联想到母亲,他们的品质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归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试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7·武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保持惊奇 ①生命开始的一瞬就是惊奇。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 ②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长大。 ③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你会发现,惊奇在更多的时候,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在尊重老练成熟的社会心理中,惊奇是如胎发①一般的标志。 ④于是人们开始厌恶惊奇。 ⑤如果你看到丑恶,假装没有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人们就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你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的耳聋,脸上毫无表情,人们会感觉你老于世故,可以信赖。你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只可以默默地藏在心底,脸上切不可露了少见多怪的惊奇,人们就会以为你少年老成,有大谋略、大气魄,是可做将帅的优良材料。你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要把心肠练得硬如钻石,脸不变色心不跳,就算真搅得肝肠寸断,也只可夜晚躲到无人处暗自咀嚼……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讶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 ⑥其实,细细分析起来,惊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先有了惊,然后才是奇,如果说“惊”属于一种对陌生事物认识局限的愕然,“奇”则是对未知事物积极探讨的萌芽了。否认了“惊”,就扼杀了它的同胞兄弟。我们将在无意之中,失去众多丰富自己的机遇。 ⑦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孤陋寡闻的,你在你的行业里是行家里手,在其他领域完全可能是白痴。这不是羞愧的事情,坦率地流露惊奇,表示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无知以及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我认识一位82岁的、肾脏功能已经衰竭的老人,他兴致勃勃地同我探讨电脑的种种输入方法。在自己的专业范畴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但对电脑的理解多有谬误,就连我这个“二把刀”也听出了许多破绽。但是,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⑧惊奇是一种天然物,而不是制造出来的。它是真情实感的火花。惊奇不仅仅是稚嫩,惊奇不仅仅是无知,惊奇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化和前进。惊奇是流动的水,它使我们的思想翻滚着,散发着清新,抗拒着腐烂。 ⑨然而,在城市里待得久了,常常使我们丧失惊奇的本能。我们像鳝一样滑行着,浑身沾满市侩的黏液。 ⑩到自然中去吧,造化永远给我们以惊喜。和寥廓的宇宙相比,个人的得失是怎样的微不足道啊。不要小看山水的洗涤,假如真正同天地对一次话,我们定会为自己重新获得了活力而惊奇。 ⑪同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来一次促膝谈心吧。和朋友坦诚地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惊奇就在这清明的心境中,翩翩来临了。 ⑫你也可以在静夜中同自己对话,回忆那些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温习曾经使心灵震撼的镜头。它也许是旷野里很小的一朵花,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也许是雄浑激荡的乐曲……总之,那是独属于你的一份秘密,只有你才知道它对于你的特别的意义,复习以往情感中最精彩的片段,常常会使我们整旧如新。 ⑬保持惊奇,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注] ①胎发: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 (文/毕淑敏,有删改) 1.文中第③段说“惊奇是如胎发一般的标志”,这里的“惊奇”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⑤段说“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请结合本段内容概括我们惊奇的本能是怎样丧失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6分) 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惊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拟突破 一、[2017·清江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墙 鲍尔吉·原野 ①命运选择那些土垒在一起,堆为泥墙。它们的躯体就是它们的肩膀,它们没有四肢,只有肩膀。 ②泥土肩扛自己的兄弟,对垒雨、对垒北风、对垒最强大的敌人——时间。风拿这些土已经没什么办法,它们是墙。 ③北方有望不尽的墙,它们是院子的边界,是房的框架。灰白色的墙被风刮走了皱纹,墙是村庄最老的老人,是家的外壳。 ④我去过的一些遗址,如辽上京、准格尔汗国故城,那里一无所有,却留存着当年的墙。所谓断壁残垣说的也是墙。人早没了,繁花胜景没了、屋顶没了,却有墙。它们是一些低矮、毫不起眼、凸起于地面的泥土屏障,但非土丘,而是墙。在好多遗址,砖垒和石垒的城垣瓦解了,砖石没了踪影。土墙依旧在,长在大地里,土与地的联系比砖石更紧密。 ⑤我觉得墙上长着眼睛,没有一堵墙不在向外看、向里看。荒野上的人远远看见一处院落时,院墙和屋子的墙早就看到了你。就像藏在草丛里的动物早就看见在道路上行走的人。墙的眼睛细长,它在风里眯惯了眼睛。它打量过往羊群、骆驼队、独狼和流浪的人。墙认识自己的家人,它虽然不能动,却想像狗一样扑过去,围着家人转上几个圈儿。 ⑥房子上有墙的眼睛,看人度过几辈子。墙看到孩子在炕上翻滚成大人,看他们在炕上拉屎撒尿,吃饭喝粥,娶妻生子,数钱吃肉,然后卧病蹬腿。墙看到的人是炕上的动物,像人看羊圈里的羊。墙看人在土屋里高兴、流泪、讲理和不讲理,看见人在欲望里轮回,既相信真理又依赖愚昧。房子不过是四堵墙,用木头和泥巴做屋顶挡住夜空和雨水。开窗射进光线,开门出入家人。人垒起这四堵墙就不愿意拆掉,墙窒碍了人的脑子。他们把好东西搬进来,把钱放在炕席底下。垒墙的人不如住帐篷的人自由。帐篷的墙是毯子和布的帐幔,在风中鼓动。墙僵硬,墙与时光死磕到底,墙被人扒了屋顶和窗户还是墙。墙的土一旦当上墙就再也长不出庄稼,开不出花朵,吸收不了水分,不再与季候一道度过立春、雨水、惊蛰与清明。墙年纪轻轻就成了老人,墙只会站立,墙做的事情是阻挡。 ⑦墙是一堵干燥的泥巴所宣示的领地,墙里墙外裁定财产与情感的归属。墙怎么能建立一个家?人的心念从这堵干燥的泥中穿来穿去,干燥的泥没办法让人心安稳。墙让流动变成静止,让目光停留在土上。人年轻时都有过拆墙的念头,年老了都想把墙加高。墙是人所需要的泥土的皮肤,人待在自己家里,穿着墙的皮肤入眠。人一方面盼望自己的思想如水一般自由流动,另一方面筑立更多的墙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仰视一座摩天高楼,想不出楼里有多少堵墙。人们在一堵堵墙里悲欢离合。人的终身伴侣是什么?不是人,而是墙。人类最早广泛应用的发明是墙而非其他。 ⑧乡村的墙头是鸟儿和小猫的乐园。小猫在墙头袅袅行走,俯瞰下界,不让君王。鸟儿成排站立墙头创造风景。我尤怜惜那些墙头的青草,命运让它们在这里生存,得到最少的雨水,迎接更多的风。墙头草觉得自己是勇敢的卫士,为主人看家护院。青草从来匍匐于地,而墙头草高出地面五尺。人把墙头草当作坏词使用完全是强词夺理,草随风势伏偃乃自然之道,怎么是机会主义?用自然现象比附人是语言的通病。 ⑨信息时代拆除了什么?它在拆一切墙。有人看到了他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有人暴露了他不想暴露的东西。墙不仅是疆域领地,墙还是等级和智愚的分野。人弄不清自己脑子里有多少堵墙,人一边拆脑子里的旧墙一边建新墙。在许多情形下,墙就是强,强权强大与强势。东欧旧政权解体后,人们推倒柏林墙绝不仅仅是一个象征。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拆墙手,它把墙的强大化为粉末。失去墙即失去阻隔也失去庇护。墙是立于眼前的四壁,墙将永久存在,它是伟大的分类法,是秩序与安全岛,墙是囚禁,墙是红杏的梯子。 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笔下的“墙”有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章第⑦段,分析画线句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墙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淮安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爬根草 ①凡在乡间长大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种草。它好像就是有关乡村最深的记忆,像大地与生俱来的美丽纹身。 ②爬根草的生命力极强。只要给它土壤,一点点阳光,一点点雨水,一点点风,足以让它悠然自得地存活下来。据说它是惟一可以穿越四季的草,俨然守护岁月春天的一条万里长城,就是在严寒的冬天它也枯而不死。如果扒开地面的土,就会轻易看到它所固守的昂扬绿意,有着蓄势待发的姿态,所以人们称它为灵魂之草或草中之王。古诗有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这首诗里歌颂的应该就是它,因为只有它才有这份生之坚韧和顽强。 ③它是一种会走动的草,它时时都在播种着自己的未来。每往前伸延出一寸嫩绿的触须,它的茎就会深深地扎进泥土,然后继续朝周围衍生,继续扎根。它的执着与专注给人以一步一叩拜的圣教徒般的赤诚感觉,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它长长的生命线,一直穿行在太阳一样的亮丽针孔里,被一个神奇的缝纫机刺进泥土。可以说,每株爬根草都是一摊摊刺绣的山水画,都是一篇篇锦绣的诗意文字。 ④童年的记忆里,在夏天,无数次光着脚丫在爬根草装饰的乡间小路上行走,我们用脚心感受着它和季节共同的温柔,有着一种走在红地毯上的幸福憧憬,有着穿上草鞋的温暖感觉。那时感到脚心和心一样是向世界敞开的,它们说着同样的爱的语言。以那样的方式走进田野是神圣的,也是古朴而浪漫的。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永远不会想着回来,因为你正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这样的路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它通向的是天地的心。 ⑤曾有人把它和爬藤联系起来。一个在大地上匍匐前进,一个缠在树干上向上攀登;一个流向时光的大海,一个攀向岁月的峰峦。它们都给了我们一个格言式的指引:爱着心中的爱,一切的努力和等待都会成为最美的春天。 ⑥也曾有人把它和蚂蚁联系起来。爬根草和蚂蚁一样是卑微的,然而它们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攀登者。它们一直把高山当作平地来走,用攀登的姿势和毅力将自己的灵魂在天地间高高耸立,它们一直在用卑微成全着自己的伟大与超越。 ⑦爬根草在草中是特立独行的。它是一种多情的草,只要有土的地方,都是它扎根的天堂。它对土地的爱是一种死去活来,是一种奋不顾身,是一种勇往直前,是一种从一而终。就这样它的生命且歌且舞,渐行渐远,像一条永不消失的绿色地平线! ⑧每株爬根草都是一条完美的生命赤道。 1.阅读全文,说说爬根草有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它是一种会走动的草,它时时都在播种着自己的未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标题为“爬根草”,第⑥段为什么要写到蚂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章第④段中的画线句,揣摩“我们”此时的心理活动,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来。(不超过5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每株爬根草都是一条完美的生命赤道”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7·开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野草的呼吸 迟子建 ①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②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③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④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 ⑤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⑥哈尔滨的春花,终于在四月中旬,次第开放。先是迎春,接着是桃花、榆叶梅和樱花。李子树杏树和梨树,紧随其后绽放,它们承担着坐果的使命,耽搁不得。再之后开花的,就是蔷薇和满城的丁香了。当丁香花释放着浓郁的香气,把哈尔滨变成一座大大的香坊时,爱音乐的人就聚集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了。拉手风琴和大提琴的,吹萨克斯和笛子的,莫不神采飞扬,激情荡漾。此时的松花江漂荡着谢落的榆树钱,它们挤挤挨挨在一起,涌动着向前,好像在为这春天的旋律鼓掌。 ⑦到了六七月,哈尔滨树上的花儿大都闭嘴了。不过不要紧,树下的草本花卉依附着大地,七嘴八舌地开了。园丁们栽培的郁金香、芍药、牡丹、鸢尾、玫瑰、石竹、瓜叶菊、孔雀草、凤仙花等等,一样千娇百媚,争奇斗丽。 ⑧但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 ⑨我不是把曾了四季海棠花事的花盆,弃在阳台角落了吗?虽说花叶无踪影了,可盆中残土犹存。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⑩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⑪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 ⑫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⑬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⑭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⑮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为什么对这盆野草感到惊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⑥~⑦段写哈尔滨的花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文题“野草的呼吸”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章,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7·邯郸育华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的苇花 丁立梅 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 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挤挤挨挨,摩肩接踵,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 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的,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a)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 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b)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 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 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 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的,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 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嘎嘎叫啊,我的手冻得裂了口子,还是一条沟一条沟去摘茅花,摘回来给你爸絮枕头,絮尿垫。茅花软乎乎的,我的儿子枕在上面睡在上面就不冷了。——祖母每说到这儿,就停下来,眼神里波光乍现。她想起她初为人母的幸福时光了,多遥远呐。而我,总会在她的话里,发好一会儿的呆。我转身,看着头发已渐灰白的父亲想,这么老的父亲,也是被他的母亲疼大的。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这样的爱啊,年年复年年,如苇花。 ⑪也见过村人用苇花编毛窝的。这是一种草鞋,编出的毛窝,像毛茸茸的小船儿。天寒地冻,冻僵的双脚,伸进毛窝里,又轻软,又暖和。人被冻僵的神经,也一下子活络起来。贫穷年代,它默默无闻地,温暖了多少双脚啊! ⑫现在,毛窝已很少见了。今年,我去一个山沟沟游玩,在一间供游人游览的旧作坊里,赫然见到毛窝。它们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双一双串在一起,挂在墙上,成了艺术品。 1.作者围绕苇花写了哪几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标题“温暖的苇花”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记叙“我”攀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将它插在花瓶中这一事件时,分别写到了农人和父亲的笑,各自的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a)(b)两个句子。(6分) (1)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对苇花有着深厚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7·济南历城区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菜开花 丁立梅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了。 ②照理说,我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它,芫荽。 ③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名。 ④然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让我忽略不得。 ⑤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⑥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⑦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茁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⑧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安居乐业在我的花池里,端出一副碧绿粉嫩的好模样。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⑨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它的天下。 ⑩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的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息着的那一朵朵。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 ⑪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首段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分)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作手法和构思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预测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密密的针脚 赵宜辅 ①母亲愈发衰老了,习惯在脑后随意绾一个髻,花白的头发已失去了原先的光泽,干枯发黄。这些年地里家务的劳累,使母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走路时腰老伸不直,稍微负重,腰就疼得站不起来,可即便是这样,母亲还坚持种了一亩地的棉花。她说:女儿家的棉被该换新了。 ②我给母亲去过电话,说市场上的羽绒被轻盈美观又不失暖和,不愿意母亲再劳累。母亲坚持说棉被才更暖和贴心。 ③十年前,母亲也是这般,选了绒长一点的棉花请人加工成棉絮,买来崭新的被里、被面,她要为心爱的女儿缝制嫁妆。 ④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那时母亲尚且年轻,眼神好,眯着眼穿针引线,在右手中指戴上顶针后就开始缝纫了。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我知道,她是在把那份浓浓的爱一针一线缝在这棉被上。 ⑤母亲做这些的时候,我除了默默看,什么也帮不上。索性将脸贴在棉被上,闻着棉花散出的那种淡淡的清香,还有残留着的阳光的味道,有一种暖意在心底蔓延开来。 ⑥转眼间春去秋来,这期间烦琐的育苗、除草、打药直至棉花收获,不敢想象母亲是如何在地里劳作的。仿佛看见那些寒露沾衣的清晨,我那单薄的母亲围着自家做的蛇皮袋穿行在高出她许多的棉花垄里拾捡棉花,而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她的衣衫;仿佛看见母亲在堂屋里剥棉花,黑乎乎皴裂的指头掏开一朵朵的洁白。而做着这些,支撑她的只是那份心心念念的牵挂。 ⑦待到缝制好了四床厚实的崭新棉被,母亲便要亲自给我送来。因为晕车,只好坐三轮车一路颠簸来到小城。我接过棉被的那刻,鼻子发酸,泪水忍不住就落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光滑的被面,抚摸着密密麻麻的针脚。这针脚里有我熟悉的气息,属于母亲的气息。 ⑧抬眼望见母亲,她正开心地笑着,眼角的皱褶堆积得更深了,这笑,是那般慈爱,是那般暖心暖肺。 ⑨母亲一边说我是傻丫头,一边替我擦拭泪水。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动作却很轻柔,生怕弄疼我似的。我把头埋进母亲的胸前,母亲用双臂抱着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旧时光里,开心了、委屈了也是这般依恋母亲的。而不管岁月的脚步走过多远,我知道,母亲永远是给我温暖的那个人,无论我飞多高,母亲的牵挂始终在。 ⑩有时候,大爱就是无言的,一如这密密的针脚。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7年第1期,有改动) 1.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赏析语句。(6分) (1)她的手指关节粗大,粗糙得像干枯的树皮。(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动作娴熟,不时地把针在头发上擦一下,加点润滑,遇上厚的地方,针穿不过去,就把针尾在顶针上顶,母亲神情很专注,似乎在刺一幅精美的苏绣。(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倾泻进来,洒下一片暖。(品味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密密的针脚”为题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爱浓浓柿子香 李忠元 晚秋时分,我回到家乡看望年老的父母,正赶上柿子成熟。母亲知道我爱吃柿子,见我风尘仆仆地归来,就挎上小筐,到园里摘柿子。 园子不大,但柿子树却种了六棵,在整个园子里很显眼。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我伸出手摘下一个,草草地擦了擦,送入口中,甜甜的,很是爽口。望着母亲摘柿子的身影,我受到极大的触动,顷刻就将自己记忆的闸门打开,悠悠童年里的一切鲜活情境都展现在了眼前。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物质相对匮乏,苹果、鸭梨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果还很少见,称得上水果的东西,恐怕只有园子里的柿子了。 那时的陕西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菜园,园子里有茄子、辣椒、黄瓜等,但最显眼的还是柿子。家里的柿子树不算高,长势好的也就两人高,六棵树站成一排,好像一堵墙,成为小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着时间的变迁,柿子吸收阳光雨露、日月精华,便慢慢地到了成熟期。刚到成熟期的柿子虽然也可以吃,但还没有熟透,有些涩口,口感相对有些逊色。如果心不急,可以等上一段时日,等柿子周身熟透,就到了吃柿子的大好时节。熟好的柿子口感面而甜,有点起沙,适合生吃。 童年时期那有限的一点柿子却是赖以成长的好东西,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记得母亲曾用一只筐装柿子,挂于高高的房梁之上,清香四溢,充满了诱惑。但我们只有眼馋的份,却够不着,这只筐子高高在上,只有父母能够掌控。母亲的用意非常明确,她教我们五个孩子查数,谁查得好,查得多,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当然就是一枚好吃的柿子了。 她教我们读书认字,用她那本四角号码字典,教我们字的读音和笔画。为了吃柿子,我们哥几个努力学习,争取最先吃到装在筐子里的柿子。就在这样的激励下,我们在未入学时就学着查数、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柿子是我童年时期最为喜欢的果品。它营养丰富,含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它甜腻可口,摆在面前就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冬季吃冻柿,那更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母亲还将柿子制成柿饼、柿干、柿汁蜜、柿脯等,偶尔也加工成糕点和风味小吃。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相比之下,邻居家的孩子就没有我们幸运。但是,父母很好心,总是拿出自家院子里产的果蔬接济大家,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也都吃过我家的柿子,这曾让我一度引以为豪! 而今,立于自家的园中,望着母亲采摘柿子忙碌的背影,翻起童年的记忆,历历在目,每每回忆起来,还是觉得童年的一切是那么温馨难忘。 我感恩母亲,是她让我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给我很多关爱,在我步入中年了还能让我一饱口福,圆我柿子的未了情缘,丰满充实我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3日,有改动) 1.文章以“母爱浓浓柿子香”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抬眼望去,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恍惚之中灿若星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甚至可以磕磕绊绊地读报纸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总像变戏法一样,花样翻新,让我们健健康康地度过了那段有些艰难的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说童年时期的柿子“如今想来,它是那么的弥足珍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弄堂里的春光 陈丹燕 ①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会觉得很遗憾。下午,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往的车子,这就是上海的弄堂了。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弄堂里。 ②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在小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店面里,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寄信用的邮票,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这在弄堂里,人们是见怪不怪的。小店店主,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算得上阅人多矣。 ③走进上海人的弄堂,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背后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进商店、饭店、酒吧、公园,个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④平静舒缓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褥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如果你仔细地看,就能认出来这是今年流行的式样。头发如瀑的美女,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正在后门的水斗上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堂口,乒乓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胶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伪劣鞋子的奸商。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发生的事情。 ⑤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被上海人重视以及喜爱着。这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19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弄堂,那种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的生活就出现了。 ⑥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栋、一排排地造了800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里的生活。 ⑦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 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⑧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黄豆,背阴的北面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上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油纸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的宝石花。就是在最动乱的年代,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的老人,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激进,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⑨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选自《文摘报》2017年4月29日,有改动)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填空。(3分) 本文的行文思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述描写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议论描写上海弄堂里的人中规中矩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写“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头发如瀑的美女”穿着的“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的画线句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弄堂生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2分)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再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在全上海的9 000多处弄堂,洋溢着较为相同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什么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街巷之味 ①从出生到上高中的十几年里,我都住在市中心的老城区内。那时候城市尚未迅速扩张,出门几乎全靠步行。同学大多住在附近,在那个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就在家和学校之间的往返路线上开发乐趣。放学路上和同学玩耍喧闹,再在街边买点小吃垫垫肚子,一天就完满地过去了。 ②三四年级开始,放学不径直回家,而是跟着一帮人从反方向走上环城路,绕到公园里。彼时太阳尚未落山,光影斑驳之下,我们沿着水边的小径走走停停,一路嬉笑。天热的时候,就在路边买一根雪糕或是一根甜筒,花去几角钱。那些冷饮单调粗糙,但又甜又冰的感觉足够勾人了。 ③大概到五年级左右,“和路雪”进驻了我们市,各式各样充满感的造型印在大纸板上,透着甜美又昂贵的诱惑。我们大多只看看广告忍住口水,因为吃一支要攒好几天的零花钱。大部分的日子里,我们仍然满足于那几角钱的开心,或是在玩累的时候,到公园的小广场旁吃一碗凉粉。 ④我至今都记得那位卖凉粉的阿姨,脸上虽挂着笑,却没有和蔼可亲的意思。我们有些胆怯地走过去,她招呼我们坐下,给每人做了一碗端来。凉粉是当场用刨子刨碎的,加上海带丝和黄瓜丝,再撒上调料,拌匀入口,清爽入味。不知道是不是快要收工回家的缘故,我们每次去吃,碗内还未见底,阿姨就又加了食材进去,也不问我们能不能吃下。那一块钱一碗的凉粉,被她单方面续碗了两三次,好不容易快吃完,她还要加,赶紧被我们挡了下来。再这么吃,肚子饱了,回家就吃不下饭了,被我妈看出来在外面乱吃,免不了挨一顿训斥。 ⑤进入初中后,班级里大多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容。我和小伙伴们探索了新的路线,指引我们的是更加隐藏于小街小弄中的浓郁香气。我们喜欢从学校后门拐到菜场一侧,再遛进灯光尚未亮起的夜市里。小板车或是三轮车支起的摊位已经摆好,小炉子上咕嘟着一个个小巧的砂锅,揭开盖子,里面是红油牛肉汤,揪一把粉丝青菜进去,白气和香味顺着砂锅盖的边缘冒了出来;或是滚着热油的铁锅,等待着摊主扔进去串好的蔬菜鱼肉鸡腿豆干;还有扁平的煎锅,用两只锅铲将鱿鱼条翻来覆去地炒,在弥漫的烟雾中毫不吝惜地倒入酱料,撒上孜然胡椒……即使什么都不吃,和朋友在这条小道上遛一遛,也似乎从长大的困扰中透了口气,那是充满市井烟火味的放松,是无比真实的世界。 ⑥到了高中,同学换了一大拨,学校的路程也远了5分钟,学业日渐繁重,很少再去夜市了。放学饿了,就在回家途中觅食。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在我家大院门口摆摊卖本地口味的肉夹馍。将烀得软糯的酱色的五花肉混了香菜青椒剁成小丁,用菜刀一盛一刮,就满满地塞进了刚出锅的馍里,在开口处浇一勺汤,捧在手里有些烫手,咬在嘴里,馍是外脆内软的,馅料则仿佛爆了浆。晚自习或补课之后,同学喊饿,我带他们去吃肉夹馍。晚上九点多钟的样子,小路上没什么车也没什么人,但肉夹馍的摊子还在,远远就看得到冒出的热气,像是个温暖的招呼。我们就聚在一旁站着吃。天有些冷了,课后的疲惫袭来,这一口便颇有些雪中送炭的意思。一个同学边吃边说,冲着这个肉夹馍,以后也一定要把这段学习间隙中的吃喝故事写出来。 ⑦高中毕业后,我搬了家,后来又离开了家。老街巷的味道被我迅速抛弃在了记忆里,无暇翻阅。在异乡的某一个夜晚,我突然梦见了老城里曾经生活的地方,许久未见的场景在迷糊的睡眠里忽地一下清晰起来。我走在窄窄的路上,一侧是一溜店铺,一侧是几栋老宅。不远处,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还是儿时的模样,他们聚在一口喷香的热锅旁,欢快地叫着我的名字。 ⑧然而醒来那一刻,只剩失落。我以为,跟老城区里边边角角的摊点说再见,就像那些年的放学路上,轻松自如地跟同学说再见一样,是毫不在意的分别,因为明天或明年又是重复。然而生活早就猝不及防地变了一个样,当我意识到的时候,那结伴漫步嬉戏的小路和拾起回忆的平常味道,想再拥有却是不可能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19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补全表格。(4分) 时间 地点 事件 心情 小学三四年级时 路边 “我们”买雪糕甜筒吃 开心 五年级左右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吃凉粉 满足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市小道 “我们”逛夜市 放松 高中 回家途中的大院门口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暖 高中毕业后 异乡 “我”梦见老城里老街巷的生活场景 (4)____ ______ 2.请分析第⑧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为“街巷之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街巷里有哪些“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既充满生活气息,又很有表现力。请自选一个句子体味其语言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最记忆犹新的是什么“味”?它曾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体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写给母亲 贾平凹 ①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②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会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③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④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的,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⑤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⑥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去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 (有改动) 1.文中画线句写得十分感人,请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仿照示例,再举一例。(2分) 前文: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后文: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作者“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他的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能打动人心。请任选一个能感动你的细节,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雨入端午 冯骥才 ①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弹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②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③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的。 ④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 ⑤念小学的时候,每逢端午佳节,都是班上同学们缠丝线粽子的一次热潮。大家先用硬纸叠成小小的粽子壳,然后使五彩丝线一道道缠起来,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最后缠出一个个五彩纷呈却各不相同的小粽子来。这原本是课堂上老师教的一种节日手工,由于大家喜爱,课间休息时也缠,下课后不回家还缠。丝线粽子最大的魅力是,颜色完全任由自己搭配,所以每个人都想缠出一个特别又好看的丝线粽子,向别人显摆。于是,弄得教室满地都是彩色线头,做卫生可就费劲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线头一扫全绕在扫帚上,得使好大劲才能摘干净。 ⑥缠粽子的丝线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那时代母亲们在家都做针线,各色丝线家家都有,关键看谁配色好,想法出奇。 ⑦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徐又芳——那时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大概与家族的字辈有关。记得她个子高,短发,衣着很旧,据说她家里穷,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就从地上拾别人扔的线头来缠,可是她心细手巧,虽然拾的线头很短,但缠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复杂和丰富,斑斓又精细,超过了所有的人。我向她借一个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也连连称赞说,这种缠法要每缠一道线换一个颜色,太难了。我说她的线都很短,只能缠一道,因为她的线是从地上拾的。母亲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便用一个木线轴缠了各色的丝线,叫我带给她。 ⑧要命的是那时我太不懂事。丰子恺说:“孩子的目光是直线的。”其实孩子的一切都是直线的。转天我到班上,把线轴给她,真心对她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 ⑨我以为她会高兴,谁料她脸色立刻变得很不好看,只说一句:“我不要!”似乎很生气,转身就走,从此便不大搭理我了,一直到小学毕业各自东西,以后再没有见到她。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 ⑩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那样气愤,后来明白了:别人的自尊是决不能伤害的。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⑪这事过了差不多六十年。虽然平时不会记起,但每逢端午悬挂丝线粽子时都会想起来。原来它深深地记在我的端午的情结里,一年一度提醒着我。 ⑫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 1.作者的“端午情节”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结构精巧,如⑤⑥两段多处内容与后文相照应。结合文章,填写下面表格。(3分) ⑤⑥段内容 后文相关内容 描述丝线粽子的制作方法 徐又芳用彩色线头缠出斑斓又精细的丝线粽子 每个同学都想缠出特别的丝线粽子 ① 教室满地都是线头 ② 各色丝线家家都有 ③ 3.结合语境,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4分) (1)(我)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翅膀”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悠悠”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为“小雨入端午”,文中有两处写到小雨,请自选角度,为它们分别作一条批注。(4分) (1)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的。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年“我”送徐又芳丝线原本是善意的举动,为什么却对她造成了伤害?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获得的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真题精选 一、 1.心态的变化:熟悉、自在、自信变为陌生、孤寂、迷茫。(或:父亲进城后变得孤寂、迷茫。)父亲的性格:勤劳、淳朴、执着。(或:热爱土地、热爱劳动、执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一个问题,考查父亲心态的变化,注意要写出变化的过程。在乡下时“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可见父亲在乡下自在、自信;来到城市后,父亲“有些坐卧不安”“他怕迷路,走丢了”,可以看出父亲的孤寂、迷茫。第二个问题,父亲的性格,可以从父亲对土地、庄稼的念念不忘,以及和草的“和解”概括出来。 2.①为后文作铺垫。种花的经历迫使父亲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为后文“与草化敌为友”作了铺垫。②细致地表现了父亲心理的变化。父亲离开了庄稼,在城里种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孤寂;种花失败,表现出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由此引发他对农村生活的念想和回味。 [解析] 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理解。从结构上看,有了种花的失败,才有野草的疯长,是一种铺垫关系。从内容上看,种花的过程表现的是父亲与城市生活的磨合过程,也是他的心理变化过程,种花失败,也暗示父亲对于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引出主题,表达了父亲对农村生活的思念。 3.(1)神态:像个将军一样,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瞄。心理:父亲对草恨意浓浓,势不两立。 (2)动作特点:快、准、狠(或:迅速、毫不留情、急不可待、赶尽杀绝等)。干农活的特点:干练、干脆、麻利、熟练、坚决。(表述不同,意思相近亦可)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人物的描写方法。首先要弄清楚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并能够准确区分;接下来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就可以了。“像个将军一样”“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都是对父亲神态的刻画;“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一气呵成的动作,则是明显的动作描写。 4.示例:既有硬冷的城市,又有父亲对田野的思念。分析:①城市的硬冷让父亲感到孤寂、迷茫,见到同是来自乡土的草,父亲感到欣喜。②父亲对田野的思念促使父亲亲近了来自田野的草,与草化敌为友。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整篇文章写了父亲由农村到城市的心理变化过程。其次,分析原因,既有外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父亲自身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农村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生命;外部原因主要是城市的环境不像农村那么淳朴亲切,它是冷漠的、闭塞的。父亲和草之间的关系的转变应该说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 1.惊喜 惊心 温暖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梳理。第七段写到“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提炼出“惊喜”。从第十二段“也是这么惊心”,第十五段“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筛选出“惊心”“温暖”。 2.(示例)A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山桃人格化,把野山桃在风中舞动的姿态比作舞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狂风中飞舞的动态美(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在狂风中舞动的热烈),表达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之情。B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野山桃花人格化,把微风中的野山桃花比作少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山桃花的腼腆、庄敬自强的特点(或微风时的静态美),表达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A句“吼起来”“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那种无声的舞蹈”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野山桃在狂风中飞舞的动态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野山桃的喜爱之情。B句“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山桃花的腼腆、庄敬自强的特点。 3.运用侧面描写突出了风“野”的特点。点明野山桃生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邂逅野山桃及描写野山桃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从声音来写风,“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从视觉来写风。风本是无形无声的,通过侧面描写把风写得可视可感,突出了野山桃的生存环境恶劣。联系下文“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如此这般景致,遇到了野山桃花才能是艳遇,这样写为下文作了铺垫。 4.欣赏了美丽的野山桃花,感受到了野山桃的平凡生命里的顽强和满足,领悟到了在平凡的生活中要知足、要展示自己的美丽。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三个层次来回答:“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这是欣赏了花的美,感到温暖;“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让蜜蜂和蜜蜂的后代从此再也找不见她们”,这是感受花的精神;“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也就一切都有了”,这是领悟了人生哲理。这些都是温暖的内涵。 三、 1.B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还原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分析原句的特点,并结合语境,反复推敲。首先,阅读第②段,找出关键语句,该段最后一句话“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扁担的基本作用,才改变了一个家庭的面貌,由此可知B项“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应填在第②段画横线处,这样首尾二句就做到了前后呼应。从第④段“20年前”可知,作者开始回忆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所以A项“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题干要求从文章④~⑥段,概括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注意每条不得超过5个字。文章第④段,讲到主要变化过程的两个方面:“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从材质和外形讲到了变化过程。第⑥段,“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一句概括出了第四种变化,这是从人们对扁担的重视度方面来概括的。 3.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从修辞手法上分析,“她”赋予扁担以人的特点,运用拟人手法,给人亲切自然之感;从内容、表达效果上分析,可联系扁担与作者的关系,从中体会出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 4.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画线句主要是写农人的命运。前一句,写出了大伯的命运,犹如扁担一样,落寞、无奈的结局。后一句“仍然坚信”“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写出了大伯坚守村庄,勇担生活重担的精神;另外,也表达了作者对农人的情感。 5.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此题,注意结合全文内容来分析归纳。由第①段“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这句话,可归纳出“扁担”的深层意义。从全文来看,作者对“扁担”的基本功用做了说明。从文章后几段,特别是第⑩段对大伯如扁担一样的命运的叙述,可见作者将扁担的命运和农人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四、 1.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来分析,文章为“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总领全文,第二至二十二段按照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根据时间词语“十来岁,三年级”“慢慢地”“过年”“也是在那个时候”“慢慢地,条件好了”等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归纳事件。 2.示例: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以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句子的角度(修辞、用词、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画线句子进行辨析,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抱”“飞奔”“放”“吃饭写作业”“扎”“看”全是动词。然后联系上下文语境,明确“我”借到小人书的兴奋、激动、喜悦,以及对读书的渴求。 3.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第一问,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紧承“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即可明确“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书”。解答第二问,结合全文,明确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我”蓦然回首,回忆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与依恋之情。 4.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突出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与作用的能力。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联系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该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这好玩的读书往事值得终生记忆,在内容上表达“我”对读书往事的怀恋。文章为“总分总”结构,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的作用。 五、 1.(1)叶子边缘发黄,中间尚绿,颜色交接之处像是“铁”的颜色,表现了蒲公英为了儿女而像“铁”一样坚强的顽强生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的理解能力。句子中的一些重点词,不仅要理解它的表面意思,还要挖掘出它的深层含义,即它所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或品质。“铁”本指蒲公英叶子在黄与绿两种颜色交接处所呈现出的颜色,也代表着蒲公英一次次经历风霜的侵袭,为了把爱传递给儿女,刚强地挺立着的顽强生命力。 (2)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先找出“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出现在第③段,由此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描写,下文的描写着重突出母亲的艰辛付出,由此可以感悟到“我”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解析] 本题考查行文思路的梳理能力。要梳理行文思路,首先要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仔细阅读文章可知,①②③段是描述蒲公英,④⑤段描述母亲,⑥⑦段赞颂母亲,⑧⑨段写蒲公英和母亲的共同点,主旨由赞美蒲公英升华到赞美母亲。 3.为了儿女无私付出;时刻牵挂儿女。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借物抒情的文章,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必有相似点。结合第②段中的重点词语“老态”“延续久远”“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等语句读出蒲公英的坚毅、顽强,它们为儿女无私地付出。结合④⑤段“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等语句,读出母亲不辞艰辛,为儿女无私付出。由此即可归纳出二者品质的共同点。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可以从结构、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构上,最后两段写看着蒲公英的感受,而文章第①段是引出对蒲公英的描写,这是首尾照应。内容上,可从主旨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主旨是通过描写蒲公英在冬日里表现出来的刚强和坚毅,突出母亲为子女无私奉献和她在生活方面的坚毅刚强,这是借物抒情的写法;情感方面则是突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六、 1.稚嫩(幼稚、无知、稚弱,不成熟);原始蛮荒。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题目要求概括“惊奇”的特点,“胎发”指初生婴儿未剃过的头发,联系本段中的“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是稚嫩的表现”“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便能提取出表示特点的词语,比如幼稚、稚嫩和蛮荒。 2.①把惊奇视为性格缺憾,厌恶惊奇。②有意识地掩饰惊奇,训练自己习惯漠视、麻痹心灵。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注意题干中“结合本段内容概括我们惊奇的本能是怎样丧失的”的要求,阅读相关文段,提取关键语句,将之用自己的语言分条作答即可。 3.①对年老体弱的老人还能保持惊奇天性的钦佩(赞叹、佩服)。②对“我们”已经丧失惊奇本能的愧疚(惭愧)。 [解析] 本题考查揣摩语句表达情感的能力。画线语句将“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比作“探照灯”,强调老人保持惊奇的行为震撼了“我”的灵魂,让“我”由衷钦佩,同时也为“我们”丧失惊奇之心而惭愧。 4.①到自然中去与天地对话,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②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谈心,留存对真情的敏感、保持开朗的心境。③回忆震撼心灵的片段,使自己整旧如新。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题目要求依据文章内容,概括“保持惊奇”的方法。文章⑩段至⑫段便是阐述怎样“保持惊奇”。可抓住⑩段和⑪段句首的中心句,以及第⑫段尾句的总结句,用自己的话分条作答即可。 模拟突破 一、 1.历史悠久,经久不衰,团结协作,无边无垠,坚强不屈,默默无闻,固执坚定,遗世独立,朴实无华,坚持自我,坚韧不拔。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墙看了几辈子人们的烦琐生活,世俗庸碌却依旧静静伫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墙的经久不衰,坚持自我,遗世独立,默默无闻,表达了作者对墙的赞美和敬佩。 3.人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年少轻狂,充满闯劲,因此不满于墙所圈起来的小小空间阻隔,想把墙拆掉;但人年老时,阅尽沧桑,走过了虚荣和执拗,岁月沉淀下来,才开始慢慢接近自然、接近大地、接近墙,渴望墙带来的归属与庇护。 4.对墙经久不衰、团结协作、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固执坚定、朴实无华、坚持真我、默默无闻的赞美与敬佩;对墙被拆掉、推毁的惋惜;对墙不会消失的坚信。 二、 1.爬根草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爬根草对目标执着与专注,虽卑微但却用毅力成全着自己;特立独行,对土地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从一而终的爱。 2.“播种”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爬根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根草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执着而专注地努力向前爬行、生长,表达了作者对爬根草这种精神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3.作者用蚂蚁与爬根草作类比(比较),突出爬根草虽然活得卑微,但爱着心中所爱,成就自己的伟大与超越,装点美丽的春天。 4.略。(提示:抓住“温柔或温暖”“浪漫”“理想实现”任意两种心理即可) 5.①“生命赤道”是说爬根草像赤道一样生命坚韧和顽强,生命张力最大化。只要给它土壤,一点点阳光,一点点雨水,一点点风,足以让它悠然自得地存活下来。②“完美”是指爬根草品德美好,执着与专注让人肃然起敬;给人带来温柔、温暖甚至憧憬;爱着心中的爱,一切的努力和等待都会成为最美的春天; 一直在用卑微成全着自己的伟大与超越。 三、 1.因为野草虽然很纤弱,但它生命顽强、相互帮助、自由率性、充满活力。 2.这句话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色海棠的明艳美丽,表现出最初的一周里海棠花盛开得热烈火爆,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和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3.写哈尔滨四月树上春花绽放的美丽景象和六七月树下花朵争奇斗丽,为下文写“我”被一盆野草所震撼作铺垫,衬托出野草自由顽强的生命活力,表达了“我”对野草的赞美和喜爱。 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生命成长的过程,表现了野草自由顽强的生命活力,表达了“我”对野草的赞美以及希望像野草一样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获得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①表达了“我”对努力顽强、自由率性的野草的喜爱。②“我”愿意将自己不经意间写就的自由率性的散文,奉献给读者,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动和遐想(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获得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③表达了“我”对这类散文的喜爱。 四、 1.①“我”采苇花作装饰。②农人割芦苇当柴火。③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④村人用苇花编毛窝。 [解析] 围绕“苇花”写的事情,依次用“谁+做什么”的格式,精练概括,分点答出即可。 2.①“苇花”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内容。②“苇花”贯穿全文成为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③“温暖”点明了文章的表达中心:苇花让我们在贫寒年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爱的温暖,在现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解析] 分析标题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①点明写作对象;②概括文章内容;③作为行文线索;④点明文章主题;⑤设置悬念或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要善于从多个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分点答出。 3.农人不明白“我”采到处都是、极其平凡的苇花做什么。父亲笑“我”把平凡的苇花插进花瓶,珍爱有加。 [解析] 从②③两段对芦苇随处可见的长势、情态的描写中,可知农人笑“我”,是觉得“我”拿极其普通的芦苇当宝贝的行为有点不可思议,显得很天真可笑。从第⑧段可知父亲笑“我”把极普通的苇花插入花瓶当宝贝的行为。 4.(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苇花比作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平静温和的特点和给人温暖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苇花的可爱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苇花的喜爱之情。 [解析] 这两句都是对苇花的描写,写景句往往在修辞上很有特色,赏析时要抓住(1) 句的比喻,(2)句的拟人,然后从它们一般作用入手,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5.因为苇花作为一种物资,帮助人们度过贫穷的年代,在今天被人们重新加工后又变为艺术品,继续对人们作着贡献。同时苇花所具有的团结精神,所营造的独特景象,也都让作者喜欢。 [解析] 从前面几段对苇花的描写和我的感受中,读到苇花的团结、温暖、平静、和气的精神气质和营造的美好景象;从贫穷年代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村人用苇花编毛窝和如今农人割它做毛窝成为艺术品中,读出苇花能给人们带来温暖、艺术享受的实用价值和奉献精神。答题时,从精神和实用两个方面来分类概括即可。 五、 1.①开篇点题。②一句话单独成段,强调突出“我”对香菜开花的惊奇。③引出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对于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解读,当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此段属于独句段,又是开头段,内容上:旨在突出“我”见到“香菜开花”的“惊奇”之情。结构上:入笔即点题,而“很有些惊奇”引出了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客观上,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兀自”,“仍然,还是”的意思。写出了农人们对乡野花开的浑然不觉,表现出花在乡野是最容易被埋没的,也为下文“我”见到香菜开花感到惊奇作铺垫。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香菜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 品析重点语句,应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3.示例:不管从前还是以后,不管有人赏识没人赏识,香菜花一直旺盛地生长;人亦是如此,不管有没有别人的关注、赏识和栽培,都要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乐观昂扬,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生长。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文章中心来分析,“这么”指的是香菜能“顺应着自然的法则”“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不管“有人赏,或无人赏”。这正是香菜的可贵之处,也是作者言理所在,把句中所包含的这个理趣挖掘出来,就是对本句的理解。 4.(1)从写作手法来看:①运用对比,将葱与香菜比较,突出香菜无人欣赏,无人栽培也一样蓬勃生长,赞美香菜的自强、自爱。②运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香菜无人赏识也一样蓬勃生长,赞美香菜的自强、自爱。生命也一样,即使无人赏识也要积极向上,乐观成长,活出自己的精彩。 (2)从构思的角度来看:作者写香菜,赞美它顺应自然,蓬勃生长,其用意在于宣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名师预测 一、 1.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病痛和对种棉花的坚持。结构上,为下文表现母爱的温暖和伟大作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主要看其写了什么,结构上主要看其在文章行文、主题表达方面有何效果。本文第①段共3句话,第1句从头发的角度写母亲的衰老,第2句写母亲腰疼但还坚持种棉花,第3句用母亲的话交代种棉花的原因。文章的开头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领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2.十年前,母亲为女儿缝制出嫁的棉被。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概括内容的方法为:有中心句找中心句;无中心句的先分析各段的内容,然后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主要内容。③~⑤段叙事的主体是母亲,第③段叙述十年前母亲要为女儿缝制嫁妆,第④段描写缝制的情景,第⑤段写“我”的感受。可提取出内容要素“母亲”“缝棉被”,又因为这几段是插叙,所以把时间词带上即可归纳出答案。 3.(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手比作干枯的树皮,写出了常年操劳农活和家务的母亲的手粗糙和变形,表现了母亲为了女儿不辞劳苦,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疼惜和感激之情,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答题格式:修辞手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此句的描写对象是“手”,为了突出这“手”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而母亲的手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常年操劳的结果;站在女儿的角度看母亲的手,其感情是感激和心疼的。 (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缝制棉被动作的娴熟和神情的专注,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描写细致传神,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描写方法。答题格式:描写方法+描写内容(写作对象特点;人物形象;表达感情)+语言特点。从句中的“神情很专注”可以看出运用了神态描写,从“擦”“顶”等动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分析动作和神态的特点,抓句中的关键词“娴熟”和“专注”即可,母亲缝制新棉被如此专注和用心是因为对女儿的一腔爱意。 (3)“倾泻”一词本是指液体从高处倾倒或流泻,用在句中指大片阳光从窗棂投射进屋子,这个词写出了秋日午后阳光的充足和温暖,烘托了出嫁前夕母亲为“我”缝制棉被时“我”内心的喜悦温暖,语言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答题格式:词义+句义+写出的内容+语言特点。结合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所写的是晴朗秋日的午后,那时的光线是很暖和的,也是很充足的,就像瀑布从高处的窗口流入屋内;而文中的“我”即将做幸福的新娘,心里满是温暖和喜悦,所以这个词不仅写出了光线的充足,还可见作者心中的喜悦和温暖。 4.勤劳,能干,慈爱。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①摘录出文中揭示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②分析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语句,提炼性格、精神、品质。文中的“那份浓浓的爱”“那般慈爱”“大爱就是无言的”等语句直接揭示了母亲的慈爱,母亲坚持种棉花的行为可见其勤劳,缝被子时的娴熟可见其能干。 5.“密密的针脚”是指母亲为“我”缝制的被子上的针线的痕迹很绵密,这个标题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为“我”手工缝制被子时的细致用心和劳苦。用缝制被子这件小事和被子上密密的针脚这个细节,以小见大,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分析与品味。分析标题的妙处,要从标题本身的含义、标题表现的内容、标题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思考作答。标题中“密密”一词揭示了针脚的特点,体现了母爱之伟大。 二、 1.①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②文题优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③形象地赞颂了浓浓的母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主要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明文章的主题;概括文章的内容;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具体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确定。就本文来看,“母爱浓浓柿子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暗含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澄澄的柿子喻作点缀在碧绿的叶子中间的星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柿子的情状,表达了“我”对柿子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鉴赏能力。答题格式:修辞手法+描写内容+表达效果。 3.(1)“磕磕绊绊”本指走路不顺畅,这里指对报纸上的字,虽然不全认识,读得不流畅,但能顺着读下去。(2)“健健康康”指母亲变着花样做柿子美食,尽最大能力让我们吃得饱,吃得好。 4.童年时,柿子作为母亲的奖品,激励“我们”读书认字,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了不少字;柿子营养丰富,甜腻可口,伴随“我”度过了童年那段难忘的岁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提取。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出表现童年时柿子“弥足珍贵”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5.结构上,照应文题,收束全文。内容上,赞美母爱,升华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一般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本题为结尾段,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有:结构上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等;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中心)。 三、 1.总写上海的弄堂很多,描写弄堂概貌 介绍上海弄堂的形成 揭示弄堂生活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和内容的把握。解答此类题,一般情况下,先要在已有内容的提示下找准要填内容的准确起止段落,再概括文段内容。 2.因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人人光鲜体面背后的上海生活——弄堂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是真实、安详实用,作者写“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和“缩了水的旧毛衣”这两个细节,为表现和突出弄堂生活的特点服务,使文章更加细腻丰富,有表现力。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要为写作目的服务。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弄堂生活“真实”“安详实用”的特点,这两个细节恰好能体现;另外从文末的“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也能看出。 3.画线句从听觉、嗅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弄堂的生活。这样写的好处是能立体地表现弄堂生活的特点,使描写的弄堂生活的场景和画面活灵活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解析] 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及其作用。描写角度是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散文写作中常常用到,它能使描写更生动丰富和逼真。从文中的“音乐”“炖鸡的香气”“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仔细地看”等词语可见运用耳朵、鼻子、眼睛等感官进行了观察感受,这样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上海的弄堂,对声、色、味都有了体会。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弄堂比作血管,写出了上海的弄堂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解析] 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赏析时要写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从文中的比喻词“像”、本体“9 000多处弄堂”、喻体“血管”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9 000多处”“分布在全上海”又可见上海弄堂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广。 5.读出了作者对上海弄堂的喜爱,对上海弄堂所代表的那种文化的赞赏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此类题方法有二:一是找文中抒情句,直接分析感情;二是如果没有直接抒情句,则分析文章中的记叙、描写,体味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 四、 1.(1)公园的小广场旁 (2)进入初中后 (3)“我们”吃肉夹馍 (4)失落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记叙要素的把握。解题时先找到表格内容所在段落,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用“某人做某事”的格式概括事件;找表示心理感受的词语分析心情。(1)对应的段落是③④段,从第③段最后一句可找到表示地点的词“公园的小广场旁”;(2)的上一栏所填的时间是“五年级左右”,下一栏是“高中”,由此可找到其对应段落为第⑤段,段中表示时间的词为段首的“进入初中后”;(3)对应的段落为第⑥段,要填事件,事件涉及的人仍然是“我们”——“我”和高中同学,做的事是放学后吃肉夹馍,所以可概括为“我们吃肉夹馍”;(4)对应段落为第⑦⑧段,从第⑧段段首的“然而醒来那一刻,只剩失落”可以找出表示心理感受的词“失落”。 2.议论、抒情。抒发了“我”抛弃老街巷的味道、与老城区里边边角角的摊点说再见后的失落之情,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留恋和不舍,点明文章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写人、记事、写景时多用记叙、描写,写物多用说明,抒发感情用抒情,发表看法用议论。第⑧段没有再回忆当年的生活,而是在抒发“跟老城区里边边角角的摊点说再见”后的失落之情并分析失落的原因,所以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为画龙点睛,所以它点明主题,表达了多年后回忆起街巷之味时的留恋和不舍。 3.雪糕和甜筒又甜又冰的味道;凉粉的清爽入味;夜市的浓郁香味、市井烟火味;肉夹馍的温暖美味;平常的生活的味道。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解题方法为细读文本,围绕题目要求中“味”这个关键词认真思考筛选符合要求的语素。通过筛选可发现:第②段中的“又甜又冰”,第④段的“清爽入味”,第⑤段中的“浓郁香气”“市井烟火味”,第⑥段中的“肉夹馍”,第⑧段中的“平常味道”都诠释了街巷之味的内涵。 4.(示例)句子:将烀得软糯的酱色的五花肉混了香菜青椒剁成小丁,用菜刀一盛一刮,就满满地塞进了刚出锅的馍里,在开口处浇一勺汤,捧在手里有些烫手,咬在嘴里,馍是外脆内软的,馅料则仿佛爆了浆。特点:这个句子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写了肉夹馍的制作过程,写出了肉夹馍的美味诱人、极具口感,让人如闻其香,几至垂涎。写作内容和语言都充满生活气息,语言也十分具有表现力。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言。所选句子要具有题干中的语言特点,还要结合特点进行分析。例如答案示例的句子,让肉夹馍的色香味全部呈现出来,生活气息浓郁,“烀”“剁”“一盛一刮”“塞”“浇”等动词很有表现力。 5.示例: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苦”味,那是在得知亲人突遇意外命悬一线时内心的苦涩。它曾让我极度惊痛,忧心如焚,彻夜难眠。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考查对“味”的理解。答题时需看清题目要求,写清是什么“味”,这种“味”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五、 1.运用神态与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思念之情。 2.前文: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后文: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或: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 3.“我”与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母子之情,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我”与母亲的感情难以割舍,“我”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她,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4.①想起母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心中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或感激之情)。②再也无法给母亲送好吃的好喝的,心中怀有不能尽孝的愧疚之情。③母亲已逝,阴阳相隔,永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 5.示例:“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借“打喷嚏”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母亲,表达出了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真挚情感。 六、 1.①对往事的难忘。②曾经不经意伤人自尊的愧疚。③没有机会澄清误会和表达歉意的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人物情感)的理解。应抓住文中重要句子和主要事件来体会,从①~④段的叙述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的难忘之情;由回忆的事件以及⑩⑪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有对曾经不经意伤人自尊的愧疚;从第⑨段中“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没有机会澄清误会和表达歉意的遗憾。 2.①徐又芳缠的丝线粽子超过所有人  ②徐又芳捡拾线头 ③徐又芳家境贫困,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手法的把握。熟读⑤⑥两段的内容,根据表格中已出示内容,到相应段落找出相关的内容即可。 3.(1)指不着边际的任意的思想(思维)。(2)“悠悠”使用叠词,形容长久、遥远,与文中差不多六十年的往事相呼应,同时表达出作者回忆时的深情。 [解析] (1)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翅膀”在句中是喻体,联系语境找出本体即可。(2)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悠悠”是长久、遥远的意思,用词特点是叠词,既与文中差不多六十年的往事相呼应,同时又能表达作者回忆时的深情。 4.示例:(1)“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的”,明写小雨,实写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似有若无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此时悠闲、惬意的心境。 (2)“小雨似停”“天光渐明”以及鲜亮的朱花碧草,不是实写,而是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两个句子都是描写雨中景物的,细读后会发现虚写的成分较浓,写景是为写内心情感和心境服务的,联系上下文分析,第(1)句是烘托作者此时悠闲、惬意的心境;第(2)句是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 5.示例:徐又芳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子,她虽然家贫,但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施舍,用捡来的线头缠出最好看的丝线粽子,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赞扬。“我”不仅没有赞扬她心细手巧,反而用“你太可怜了”作为送丝线的理由,深深伤害了徐又芳的自尊。由此我感悟到,只有顾及别人的感受,采取恰当的方式,善意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拓展谈启示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分 PAGE 1
/
本文档为【2018年中考语文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散文阅读作业(淮安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