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现当代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1)

现当代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1)

2018-09-08 40页 doc 238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9840

暂无简介

举报
现当代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1)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 (自我)—— 反思)为什么 文化纯度: 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 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 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
现当代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1)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题:启蒙(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与救亡:“苦难史”(认知 (自我)—— 反思)为什么 文化纯度: 起止年代:1917——1949,新的语言、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人生的体验。 分期: 一,“人的觉醒”的时代(1917——1927):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 二,“文学自觉”的时代(1927——1937):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 三,“民族觉醒”的时代(1937——1949):民族的代言人,为抗战而歌(艾青),为百姓而写(赵树理)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必读作品: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坟》《热风》 郭沫若:《女神》《屈原》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废名:《竹林的故事》《桃园》 冰心 乡土派小说 徐志摩 闻一多 冯至 文学运动与社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1、阵地:《新青年》(1915年《青年杂志》上海——1917年,北京):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吴虞、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鲁迅、周作人。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北京大学:蔡元培 2、目标:反封建专制文化,特别是封建伦理纲常。 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人道主义/进化论(竞争)/社会主义思想 3、文学革命:1917年 目标: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理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同时,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相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怎么活 怎么写、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兽性和神性,和起来便只是人性。”)、《平民的文学》“普遍与否,真挚与否” “双簧戏”:钱玄同(王敬轩)——刘半农,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与复古派的三次论争(文化制衡作用):林纾(“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学衡派(1922年1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创办《学衡》月刊,“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甲寅派(1925年,章士钊复刊《甲寅》,否定文化有新旧优劣之别。) 成就:白话文的推广/外国思潮的涌入(易卜生 ),社团的蜂起/理论建树/作品(鲁迅、郭沫若 问题小说 白话小诗)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为其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武器)、新观念,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   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它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   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的局限     1、缺乏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     2、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及简单化倾向;     3、范围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 4、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二,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经沈雁冰革新的《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1921年12卷1号——1931年22卷12号,132期。)为会刊。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言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肯定文学是“人生的镜子”,比较重视写实主义的创造方法。“为人生”的文学社团。 2、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等。出版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标举“为自我而艺术”,宗旨:“本着内心的要求和时代的使命”而创作。崇尚个性,表现自我富于强烈的反抗色彩的浪漫主义社团。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开始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围绕《现代评论》周刊(1924年12月——1928年12月)、徐志摩接编后的《晨报》副刊和《新月》月刊(1928年3月——1933年6月)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多是从欧美留学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思想的留学生。主要成员: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朱湘、林徽音、凌叔华等。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主要成就在诗歌领域,提倡“新格律诗”。“三美” 4、语丝社:1924年11月《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930年3月)创刊而得名。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该刊主要发表“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杂文和小品文,被称为“语丝体”,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 一,生平:(1881——1936)中国最孤寂最忧患最清醒的灵魂 1881——1898 浙江绍兴 1898——1902 江苏南京,《天演论》 1902——1909 日本,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906年:“幻灯事件”,弃医从文。 1912——1918 北京绍兴县馆“补树书屋” “铁屋子”——“反抗绝望” 1918——1926 创作高峰 1923 兄弟失和 1925年 结识许广平 1927 上海 1930年 参加左联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 二,小说:精神界战士——传统、文化、每一个人、我(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农民:承受力——文化的惰性,变革之难)《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狂人日记》: 一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关注自然是回归自我的体现,人被异化后的精神回归)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与环境文化的分离)   我怕得有理。 三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 ,为奴隶而不得的人。”!(对历史的形象化总结) 十二(忏悔)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原罪意识) 《孤独者》 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表现的深切” 对封建礼教和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吃人” 《狂人日记》《祝福》《长明灯》 对辛亥革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药》《风波》《阿Q正传》 社会变动,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问题。 形象系列: 农民形象 《阿Q正传》《风波》《故乡》 阿Q形象(生计、恋爱、革命、死亡):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 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 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精神胜利法:尽管阿 Q 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 D 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 Q 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 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知识分子形象:在变革的时期,对几代知识分子命运和道路的探索。 《白光》(陈士成)《孔已己》/《高老夫子》《肥皂》(四铭)/《狂人日记》《伤逝》(涓生)《在酒楼上》(吕维甫)《孤独者》(魏连殳) 女性形象: 《祝福》《明天》(单四嫂子)《离婚》(爱姑) 《伤逝》子君 艺术:(格式的特别) 在表现上,有时多用白描(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炼的语言风格。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如《肥皂》,如《高老夫子》;有时侧重抒情,如《故乡》、《社戏》、《伤逝》;有时则是白描和抒情的有机的结合,如《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等。 象征手法:《药》《长明灯》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代环境,个人的生存环境;善于通过高度的概括,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小人物),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目的。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全书收故事八则,如《自选集·自序》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更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对话,对现实的批判。   第一篇《补天》根据女娲“抟黄土作人”和“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描写了这位传说中的人类母亲淳朴浑厚的形象。“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渺小而又滑稽,作品的主题到这里有所扩大,产生了联系现实斗争的反封建的意义。   《奔月》写神话里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鲁迅安排一个典型的环境,勾画羿的正直的性格,写出了一个勇士的孤独的心境。 《铸剑》发表时原名《眉间尺》,取干将铸剑、其子报仇的故事。作品歌颂了羿和黑色人的战斗的性格。:精神界战士:文化的复仇   《理水》: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看客)的英雄。《非攻》: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采薇》、《出关》、《起死》三篇,都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对当时社会思想消极方面的形象的批判。《采薇》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用独幕剧似的形式加以演化。   艺术手法: “速写居多”,后期五篇在这点上特别显著,例如写老子,就反复地用一句同样的话:“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象一段呆木头。”基本上采取勾勒的方法,并且时时加以漫画化。 运用了现代生活细节的《故事新编》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出了他们的形象,既不违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 三,《朝花夕拾》:对“爱”和“死”的童年体验和成年思考。自然亲切,“任心而谈”散文风格。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吃人》《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四,《野草》:收散文诗23篇,1924-1926年。反抗绝望的思想,独语的表述方式,奇诡的梦境、意象,象征、隐喻的手法,散文诗的形式。对外 黑 世界的反抗内 为对 己心灵世界的反抗。 阔的聪明人 不阔的 “独战的战士”,“精神界战士”:《这样的战士》(“无物之阵”,“举起了投枪”)、《过客》“走”:反抗绝望、《秋夜》(枣树则以落尽子叶子的枝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雪》 人的生存困境和选择:《影的告别》(“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它愿意“独自远行”。)、《墓碣文》、《希望》、《死火》、   个体和群体(他者)的对立:《求乞者》、《复仇》、《死后》《颓败线的颤动》《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狗的驳诘》《淡淡的血痕中》。 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 五、杂文: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说胡须》、《看镜有感》、《论“他妈的!”》批判 “国粹主义”,指出在中国,从缠足、拖大辫、吸鸦片一直到人身买卖、一夫多妻,他们的“所谓国粹,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 “国粹家”们甚至觉得“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 《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猛烈地攻击腐巧的名教、吃人的礼法,反对寡妇主义,反对坚壁清野主义,宣传家庭革命。在他看来,妇女只有争取经济权,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平等;做父亲的需要解放自己的孩子,“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作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消灭“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记念刘和珍君》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他预感到:形势已经推进到大战斗的前夕,“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艺术特色: 鲁迅的杂感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虽然“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注:《准风月谈·后记》),进而综观他的所有的杂感,则又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 否定性、攻击性、批判性的特色。 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 幽默讽刺,曲折冷峭的语言。 鲁迅杂感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郭沫若:时代最强音 生平(1892——1978) 《女神》《瓶》《星空》《前茅》《恢复》《战声》、《蜩螗集》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它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新机运的歌颂,也是祖国和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炽烈的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阔大高远的民族想象,总体把握——新的诗歌思维方式——民族自信力) 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而突入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诗剧一开始写天地晦冥,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女神们从“生命底音波”里听出预兆,感到“浩劫”重现,各各离开了神龛,她们齐声唱出:   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   女神们不屑于去做修补残局的工作,她们再造了一个太阳,并且预言这个新造的太阳将“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这些诗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伟大觉醒作了色彩鲜明的象征性的反映,而“五四”的时代精神反过来又赋予诗人以激越的情调。   《女神》中许多重要的诗篇,都饱含着郭沫若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这也正是对“五四”的礼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喊出了二十七个“晨安”。《匪徒颂》则是为反对日本新闻界对中国青年的诬蔑而作的。最能表达他对祖国眷恋深情的是《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的力量。无论是火中自焚的凤凰,创造新的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囊吞宇宙的天狗,蕴藏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都交融着诗人个人的感愤和长期以来民族所受的屈辱。因此,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狐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的景仰和颂扬。在《地球,我的母亲!》里,他认为“田地里的农人”是“全人类的保母”,“炭坑里的工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   郭沫若对于大自然怀着深情。泛神论思想影响,认为“全宇宙的本体”只是万物的“自我表现”,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光海》、《梅花树下醉歌》    1,《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的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弘传的构思与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等,又都同诗人的“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相适应,反映了革命浪漫主义在手法上的长处。 2,浓郁的泛神论思想: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异化为敌对的关系,重新感觉自然,自然万物都有神性,即自己的精神。 3,抒情主人公:小我:自我的形象/大我:民族的形象(有朝气,有生命力的形象,其出现代表了当时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民族精神。重塑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创造的精神 4,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宏伟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激越的情调,急骤的旋律。没有固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的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意象丰富,新鲜,宏大,有朝气。反复咏唱,排比,造成浪一样的气势。 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丹》《南冠草》 《屈原》五幕剧,塑造我们的英雄形象:男性,女性的英雄 屈原,婵娟——郑袖,宋玉,子兰,上官大夫,张仪 《雷电颂》屈原形象的象征 艺术:1,历史剧观,“失事求似” 2,悲剧观:方生的事物——将死的事物,悲壮 3,诗剧:以《橘颂》贯穿始终,把诗歌的凝练,激情和想象力融入剧作,通过诗的形式内心独白,人物形象也是理想化的(屈原的坚韧,婵娟的美好)。 4,结构:屈原的一生在一天中表现,屈原的愤怒 郁达夫 生平(1896——1945) 作品: 《银灰色的死》《沉沦》《茑萝行》《采石矶》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过去》《迷羊》《迟桂花》(隐逸情怀 莲 女性意识脆弱与危机,安慰) 小说的特征: 1、《沉沦》作品叙述了“他”试图摆(挣)脱“病痛”的努力和沉沦的过程。:爱情——知音(自我认同),价值和情感认同。:真挚、青年(内心的需求 时代的召唤)心灵矛盾挣扎——净化(洁净 脏 自然)(个性解放——罪孽——内在的脆弱) ①通过艺术摆脱心灵上的伤痛,读书,——艺术的困惑 ②寻求自然的帮助——自然的迷失 ③希望得到爱情(责任)来重新找回自我,转移和摆脱精神的痛,——爱情的失落 ④去妓院——人的沉沦 5、死(否定——个性解放的脆弱性,夭折)——洗涤 2、“自叙传”小说 源头:日本的“私小说”/俄罗斯的“多余人” 以描写自我的经历和心灵为主,作品主人公和作者本人在情感世界中是重合的,艺术化地袒露自己的生活隐私和内心秘密,以直抒胸臆,内心独白为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自我剖析,“自伤,自虐,自悼” 人物:“零余者”,知识青年,病痛:个性,孤独、敏感、自卑、感伤、愤世嫉俗;身体,病痛;社会,是有正义感和良心的人,但社会上侮辱他们的良心,歧视他们的才情,折磨他们的心灵;民族,弱国子民的自卑感(外在)。以伤害自己来报复社会,以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心灵为武器向社会开战,最终折毁自己,反抗是黑暗和病态的。 散文化(情绪):结构简单,单线型艺术结构,以一个固定的人物为主线,逐步把他的身世和情绪一步步展现出来,没有特别的情节。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许地山(1893——1941) 一,作品:《命命鸟》《缀网劳蛛》(尚洁)《商人妇》《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玉官》《春桃》《铁鱼的鳃》 二,特征: 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尚洁和春桃为代表的的女性形象, 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因悟性来消解世俗的情感,对于苦难持达观的态度,是悲观的也是坚韧的。 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依附性),不是对于自我个性的张扬而是对于自我内心的坚定,很自重,有清醒的认识,不受外来事物的影响,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尽管她们的人生有残缺,却也有庄严的选择,很自信,有尊严,她们会让剩下的人生过程尽量完美。客观上是被动的,但主观上是主动的。自我意识建立在她们的宗教观上。 坚韧,饶恕别人及命运对她们的不公,饶恕当中是俯视一切苦难的态度,在对命运的逆来顺受中包含着对苦难的轻蔑。 中国妇女传统美德(担当)的认识和塑造。 女性解放、个性解放、人的解放——精神资源的原生性,文化本身的依附性——人 依附品 2、创作倾向: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不变的是以宗教观念为基础的人生态度。 3、艺术: 人物,环境,情节三者结合得非常好。 特殊的心理描写:通过微小的动作和“梦”来写。 有哲理 文笔优美,“空”“灵”(宗教的底子)《空山灵雨》 废名(1901——1967)冯文炳 一,作品:《竹林的故事》《河上柳》《浣衣母》《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二、特色:“田园小说” 主题:生命、美、青春的流逝的永恒性的关怀和表现。 人物特色:少女和老人,他们代表了乡村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少女,美的化身,纯洁,优雅;老人,道德的化身,慈善,通达。 农村经济的破产:勤劳,小说浓重的诗意和悲剧的色调。 文体特色:散文化 追求境界:人与自然的相互发现,人、景合一,自然中有人情,人心中有自然。以突出的位置把自然美景和田园风光与趣味引进小说艺术,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有意识地将之作为一种风格来追求的是废名。 诗意,以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来写小说,增强了民族气派和作风。 内含的悲剧色调。 叶圣陶 作品:《隔膜》《火灾》《城中》小说集 《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倪焕之、金佩璋、王乐山) 二,特色: 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着力刻画小知识分子们的心灵世界。小人物人物塑造扩大到社会中来,在塑造人物的同时来透视历史,找出历史发展的动向(知识分子的精神发展史: )。 讲究结构布局: 文笔冷静,客观,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问题小说:1918-1920年期间,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以小说的形式提出并反映各种社会人生问题。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作有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庐隐《海滨故人》等。多采用客观写实的手法,有的作品也注重写意。 王统照:《微笑》《雪后》《沉思》《山雨》 爱和美的主题 女性作家 冰心: 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颖铭、颍石)《超人》(何彬,与《烦闷》《悟》构成“爱的三部曲”)/《分》 特色: 问题小说 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美 “冰心体”:典雅秀丽,杂糅古今中外的语言,充满率真,单纯,柔婉。 诗集:《繁星》《春水》(小诗) 庐隐:(自叙传)《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象牙戒指》时代苦闷 冯沅君:(淦女士)《隔绝》《隔绝之后》《菤葹》《春痕》《劫灰》 凌叔华:《花之寺》《绣枕》《酒后》 乡土派小说:“国民性批判”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许杰(《赌徒吉顺》《惨雾》)、台静农(《拜堂》《父亲的花园》《地之子》)、蹇先艾(《水葬》)、彭家煌(《怂恿 》)废名 总体特色: 1、“侨寓者”的文学——受鲁迅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小说派别。以偏远地方的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 2、揭示国民的灵魂——延伸鲁迅所开拓的主题 3、浓郁的地方色彩 4、为人生的主题 5、写实的手法 新 诗歌 概述: 胡适《尝试集》,第一部白话诗集 冰心《繁星》《春水》 湖畔诗社(1924):冯雪峰、汪静之(《蕙的风》)、潘漠华、应修人:情诗,清新单纯《湖畔》《春的歌集》 冯至:意象 1、作品:集子——《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 诗——《我是一条小河》《蛇》抒情诗 《蚕马》《帷幔》《吹箫人》叙事诗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的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蛇》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 特色:讲究艺术的节制/非常浓郁的感情化为形象(意象)/幽婉的风格 叙事诗,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古代神话,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三、李金发:象征主义 1、作品: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诗——《弃妇》 特色:现代派诗歌:象征与暗示/追求语言的新奇性,注重通感的运用。 四、新月诗派:回归诗本身,衔接诗歌传统,讲究理性的节制,三美主张,古典主义倾向 1、闻一多(1899——1946)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爱国主义 《红烛》《死水》 《忆菊》《洗衣歌》 《太阳吟》《孤雁》 太阳呵——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我在心里!  主题: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青春,为爱情,为太阳,为祖国而歌;因黑暗,因丑恶,死亡,苦难而低徊伤情,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 艺术:新格律诗,长歌当哭/象征、比喻、典故/三美 2、徐志摩(1897——1931) 《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再别康桥》,意象繁复华美,美到极致,也幻到极致,以淡写浓。 艺术:浪漫主义的狂放,重视灵感和想象,重音律节奏 朱湘(1904——1933) 《夏天》《石门集》《草莽集》 东方神韵,轻缓、优美,雅致,宁静的风格。 戏剧 春柳社:中国话剧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们于一九零七年春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社员回国,在上海和一些原在当地提倡话剧的人合作,演出了《猛回头》、《社会钟》、《热血》等戏。 民众戏剧社:一九二一年三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五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的宣言中明确地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他们强高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代表作欧阳予倩的《泼妇》。 田汉(1898——1968) 《南归》《获虎之夜》《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丽人行》《梅雨》《回春之曲》《秋声赋》 特色: 唯美主义,艺术至上,美的幻灭。 漂泊流浪的主题,保持野性,生存状态和心理取向。 传奇色彩 开放的结构,听故事 诗剧,直抒胸臆 四、丁西林(1893——1974) 《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妙峰山》 善意的欺骗,在玩弄中获得喜剧的快感 二元三人的结构 喜剧特色,诙谐,节制, 语言机智,精悍,短小。 散文: 一,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雨天的书》、《泽泻集》。《过去的生命》集中所收早年的白话诗,较多表现“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思索,其代表性作品如《小河》、《歧路》。 朱自清:《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抒情性的散文。作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一、文艺运动与社团流派: (一)革命文学运动: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二)左联:(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们联合起来,以这三方面人员为基础,成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理论纲领宣布: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   艺术如果以人类之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容。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 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大会决定同国际左翼文艺运动发生联系,同国内革命团体建立密切关系,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国际文化研究会、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大会讨论了帮助新作家、培养工农作者、出版机关刊物等事项,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作出了具体规划。大会还选出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稍后,茅盾、周起应(周扬)相继自日本回到国内,也分别参加了“左联”的工作。鲁迅在“左联”成立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他着重阐明左翼作家必须和实际斗争接触。正确地说明了文学工作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此外,鲁迅还分别阐述了“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战线应该扩大”;“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目的为必要条件”等四个重要课题。“左联”自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巴尔底山》、《世界文化》、《十字街头》、《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和秘密发行《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文学》(半月刊)等杂志,还改组或接办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左联”还重视理论批评工作,努力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先后跟“新月派”、法西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自由人”、“第三种人”等反动的文艺派别或错误的文艺主张作了斗争。创作方面也获得了出色的成就。“左联”的成立和活动,大大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它明确地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翼,同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展开英勇的斗争,使“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三)京派: 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7)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骆驼草》、《文学季刊》、《水星》、《文艺月刊》杂志为阵地。京派的基本成员是以北大、清华为主的北平各大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学生,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凌叔华、林徽因、李健吾、芦焚、何其芳、李广田、林庚等。倡导“中和”的中西合璧的文学观;追求道德和艺术的“健康”和“纯正”(尺度、法度);注重直觉感悟(文学传统的衔接);强调艺术技巧(新文学建设)。淡化了乡土小说的现实性(阶级矛盾)而向梦幻乡土(理想人性、人情之美)延伸,淡化了身边小说的浪漫性而专注于悲悯人生的描绘,淡化了创造社小说的主观言说而专注于情境氛围的诗意抒写。这三者的浑然融合构成了京派小说独特的风格内涵。            萧乾  (1910—1999)是京派小说的后起之秀,在京派小说作家中成就颇高。自幼丧父,半工半读,寄人篱下,这段辛酸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背景。1926年入北新书局当学徒开始接触文艺,著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灰烬》和长篇小说《梦之谷》等。   1937年创作的《梦之谷》是萧乾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他自传色彩的作品。这部小说是依据作者流浪经历中一次失败的初恋写成的。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我”是一个18岁的北京青年,由于被教会学校迫害而只身流落岭东,在一个海滨中学任教,在一次演剧活动中,结识了会说一口纯正国语的大眼睛姑娘“盈”,俩人互叙不幸的身世,同病相怜,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在“梦之谷”度过了一段“日子也因之镀了银”的天堂般的时光。后来因为金钱这个“万古的妖魔”的压迫,“盈”姑娘被一有钱有势的校董霸占,就这样,纯真的情爱被社会的毒焰所吞噬。《梦之谷》有着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一方面,小说中少男少女纯洁执着的爱情具有经典意味,它唤起了人们对如梦如幻的情爱“梦之谷”的美好追忆和向往;另一方面,《梦之谷》又是对美丽情爱的伤逝之歌,男女主人公在失爱过程中深刻的创痛,使读者体味了美好事物被毁灭的巨大悲剧体验。    凌叔华:《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鲁迅认为凌叔华的小说写的多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的确,她的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是闭锁在深闺,隐居在高宅的太太和小姐们。《绣枕》、《吃茶》、《茶会以后》等作品重在描写“五四”时代风尚在旧式小姐们心中所引发的微妙曲折的反响:她们或是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一对绣枕上;或是被一点西方“女士先行”的文明举止所陶醉,竟一厢情愿地做起婚姻的好梦来;或是在参加一次茶会后就直奔婚嫁主题。然而,旧式家庭传统思想带给她们的负荷太重,内质的虚弱使她们不堪一击,故而一旦受挫,就再无进取力量,作者也只得让她们重新回到寂寞深闺耗尽青春与生命。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最富有现代性”,写的是北平一个大热天的众生相,一个同时空的“共在”结构:小说有9部分,包含了大约14个情节片断,钟表时针的移动和水银柱的上升是这个“共在”结构的轴,而4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则是围绕这个轴转动的众生之流的断面。作者用电影语言蒙太奇手法如不相关人物位置上的接近、主题的相关、人物心理的联系等把各片断串在一起,中间不作任何过渡,由此作品以流动的方式向前叙事;从而引出了富裕、悠闲的上层社会和受剥削、下苦力的劳动阶层的比照,显示了社会不平等的主题。 人心:自然 社会 自我 他人 (四)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一个追求“纯诗”的诗歌流派(上海)。“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1936年,戴望舒又特邀请与自己诗学主张颇为一致的诗人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共同主编《新诗》杂志,把现代诗潮推向极至。戴望舒是现代派的主将,是“诗坛的首领”。代表诗人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哲存、废名、金克木、林庚、路易士、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徐迟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现代派诗生存的象牙之塔不复存在,在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中,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派诗潮从“狂飙期”迅速走向式微。心态:“当时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悲喜反应。这时期写诗,总像是身在幽谷,心在峰巅。”卞之琳的这段反思自白,的确颇能代表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走向。现代派追求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诗”。他们对于大都会日常生活题材的探索,对于“诗的哲学”的思考,对于现代白话口语的诗歌语言的提炼,对于散文化自由诗体的创造,都为后来的新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一定的借鉴作用。   代表诗人分析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现代诗人。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享誉一时,获“雨巷诗人”之称。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出版,计存诗90余首。 戴望舒诗歌的基本主题: 1、“寻梦者”(大时代之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人生梦想和价值 ,国家民族的前途的展望/诗歌艺术美的永恒追寻)的形象 《雨巷》《乐园鸟》《寻梦者》 2、“荒原”(对传统的价值和思想的怀疑和失落,意识和思想的迷惘和寻找)意识 《乐园鸟》《深闭的园子》 3、失落之美(大时代知识分子自我迷失的处境) 《雨巷》《印象》《寂寞》 4、诗人的愤怒:爱国主义的情感 《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乐园鸟(追寻和追寻中的迷惘,迷惘中坚持着追寻) 飞着,飞着,春,夏,秋,冬 昼,夜,没有休止,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幸福的云游呢, 还是永恒的苦役? 渴的时候也饮露, 饥的时候也饮露, 华羽的乐园鸟, 这是神仙的佳肴呢, 还是为了对于天的相思? 是从乐园里来的呢, 还是到乐园里去? 华羽的乐园鸟, 在茫茫的青空中, 也觉得你的路途寂寞吗? 假使你是从乐园里来的, 可以对我们说吗, 华羽的乐园鸟, 自从亚当,夏娃被放逐后, 那天上的花园已荒芜到怎样了(回不去)? 雨     巷(1、时代青年心灵世界的写照2、诗歌美学的象征,所要追寻的美学境界3、人类追寻的执着和迷惘)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时代的象征、绝望), 我 希 望 逢 着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心灵 丁 香 一 样 的 颜 色 ,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 在 雨 中 哀 怨 , 哀 怨 又 彷 徨 ; 她 彷 徨 在 这 寂 寥 的 雨 巷 , 撑 着 油 纸 伞 像 我 一 样 , 像 我 一 样 地 默 默 彳 亍 着 , 冷 漠 , 凄 清 , 又 惆 怅 。 她 静 默 地 走 近 走 近 , 又 投 出 太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 她 飘 过 像 梦 一 般 地 , 像 梦 一 般 地 凄 婉 迷 茫 。 像 梦 中 飘 过 一 枝 丁 香 地 , 我 身 旁 飘 过 这 女 郎 ; 她 静 静 地 远 了 , 远 了 , 到 了 颓 圮 的 篱 墙 , 走 尽 这 雨 巷 。 在 雨 的 哀 曲 里 , 消 了 她 的 颜 色 , 散 了 她 的 芬 芳 , 消 散 了 , 甚 至 她 的 太 息 般 的 眼 光 , 丁 香 般 的 惆 怅 。 撑 着 油 纸 伞 , 独 自 彷 徨 在 悠 长 , 悠 长 又 寂 寥 的 雨 巷 , 我 希 望 飘 过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的 姑 娘 。 深闭的园子 五月的园子, 已花繁叶满了, 浓荫里却静无鸟喧, 小径已铺满苔藓, 而篱门的锁也锈了—— 主人却在迢遥的太阳下, 在迢遥的太阳下, 也有璀璨的园林吗? 陌生人在篱边探首, 空想着天外的主人。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真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稍山闪着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寻梦者(对艺术美执着的追寻) 梦会开出花来的 ,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的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寂寞 园中野草渐离离, 扎根于我旧时的脚印, 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 星下的盘桓从兹消失。 日子过去,寂寞永存, 寄魂于离离的野草, 像那些可怜的灵魂, 长得如我一般高。 我今不复到园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 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 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地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黑暗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指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艺术特色:   1、戴望舒的诗作多抒写寻梦者的执著与忧伤。 2、戴望舒是一位在艺术上很有探索精神的诗人。他在诗艺的吸收上是多向度的,既带有中国晚唐温李那一路诗的纯粹性(独立的艺术世界),又追寻法国象征派诗人那种更为自由、朴素、亲切的诗风,同时还受到瓦雷里、波特莱尔等人的影响。戴望舒在新诗史上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诗既全面地借鉴和吸取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可以说,象征主义所强调的各个方面:色彩、音乐性、通感、肌理丰富,意象奇特,象征和暗示,甚至那种深沉抑郁的情绪都在他的诗里得到完美的体现。但他诗中的象征体系、审美原则却是东方式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丁香、百合、残叶、晚云、古树、钟声、残月、夕阳等意象构成了其诗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系统。 3、戴望舒注重“意象性”,他的诗常常通过意象的变幻组合来隐喻暗示诗人的主观意念,把情绪客观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使之具有一种朦胧美。《印象》 4、在诗歌韵律节奏的探索上,戴望舒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雨巷”时期,他创作了被叶圣陶称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雨巷》,这是他致力于音乐美的结果。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十分恰切地表现了一种既缠绵又惆怅的情绪。而后他摆脱了音乐的束缚,大胆追求诗情内在的节奏,运用自然的现代口语,创作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卞之琳  卞之琳(1910— )江苏海门人,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诗集有《三秋草》、《鱼目集》、《数行集》(即《汉园集》的第三部分)和《音尘集》等。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永恒——瞬间)了别人的梦。 《寂寞》(非主体化,生活和生命的节奏机械化——非人化) 乡下的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了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他如今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停止。    艺术特色: 1、袁可嘉曾用“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来说明卞之琳20世纪30年代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认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推动新诗从早期的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到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2、卞之琳的诗歌追求“智性上的探险”,也就是说其诗在情感流脉的背后常常孕育着智性的探求,诗在他那里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而是一种情感的思想,一种智慧的结晶的方式。看似句句明白,实则蕴涵丰富:作情诗读,它寄托着奇妙的爱情;从“装饰”角度看,人生不过相互装饰,遂有无限悲哀渗出;从相对观念体悟,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可以被明月装饰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正是由于智性的多面渗入,诗歌获得了立体意义。   3、闻一多曾把卞之琳称为“技巧专家”。他写诗注重对情感做客观化的冷处理,采用克制与淡出的策略隐蔽自己的情感,通过具体物象的奇妙组合,达到暗示和象征的目的,构成韵味深远的艺术境界。 (五)新感觉派 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第一次对都市景观(节奏快——时间—没有明天—变换——瞬间)作集中的描绘。《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使新感觉派进入兴盛期。其艺术特点: 都市景观  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大多从现代都市生活中取材,表现独特的都市景观,揭示都市人错综复杂的生存境遇及人生感受,尤其对畸形与病变方面的描摹富于特色。心理描写  着力开掘人物的深层心理和潜意识(本我/快乐 自我/社会 超我/道德),集中揭示人物精神状态的复杂性,刻画双重性格。表现技巧  心理——(动态世界——心灵)感觉化的叙事方式。新感觉派主要代表作家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    施蛰存 (1905- )《上元灯》《将军的头》、《梅雨之夕》《春阳》《善女人行品》 现实——历史  施蛰存以一身拥有“文体作家”、“心理小说家”、“新感觉派作家”。   《鸠摩罗什》是从鸠摩罗什携带妻子应姚兴之聘赴秦的途中叙起。这位高僧在龟兹国受吕光的强迫,破戒与吕的表妹龟兹公主结婚,良心已极端感着痛苦,幸而妻子在途中得热病死去,他以为从此以后可以脱然无累,恢复他圆满德行了。不意到了长安终日受着国王无上的尊敬,举国士庶热烈的膜拜,情欲仍不断的纠缠着他,亡妻的面貌常常在目前荡漾。一天讲经时,见一美丽娼女,忽然大动凡心;第二天讲经,又在听众中发现一容貌既似那娼女,又似他的亡妻的宫嫔,鸠摩罗什于是陷于重重魔障之中不能自拔,而犯第二次娶妻之罪。虽然他能用巧妙的言词遮饰着他的罪恶,并利用魔术来维持自己动摇中尊严地位,而内心之杌陧不安,达于极点。他就在这样双层人格的争斗中,惨澹地生存,也就在这样双层人格斗争中,悲伤地死去! 《将军的头》也属于双层人格描写。作者自己声明是写种族与恋爱的冲突,题材则取之唐代猛将花敬定的故事。据说花敬定原属吐蕃族,因憎恶其贪鄙的汉族部下,而想趁自己被差遣去征伐吐蕃时,叛归祖国。忽有一部下的骑兵调戏一少女,将军虽已将该骑兵正法,而自己亦为那少女的美色所惑,于是花将军种族与恋爱的冲突便尖锐化。以后将军茫然上了战场,携其头奔回,遇他所爱的少女于溪边,受她的调侃,失望倒地死去。 《石秀》写结盟兄弟石秀和杨雄,石秀想出许多巧妙的计策,怂恿杨雄杀妻潘巧云。原来石秀爱上潘巧云,但以碍于杨雄的友谊,不敢有所举动。后来知道潘巧云与和尚裴如海有私,不胜其醋,告知杨雄,却反被潘巧云用谗逐出;恋爱嫉妒与仇恨交并一处,遂欲甘心于巧云。后来果然教杨雄用计诓骗巧云主仆上翠屏山,而施以极残酷的杀害。他则一傍欣赏巧云痛苦的姿态,和那淋漓的鲜血,零乱的肢体,来满足他的施虐狂。 《梅雨之夕》写的是在一个梅雨季节的黄昏,“我”与一位陌路女子共伞同行的一段“奇遇”。主人公敏感而绮丽的心理想象,妻子、酒店女子、雨中少女的重叠幻化,反映了他内心微妙的人格纷扰与欲望冲突。自然欲望与道德焦虑在短暂无声的路途中隐约较量,激起了平庸生活中的“死水微澜”。 《春阳》 (六)论语派:30年代,指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为阵地,以林语堂为理论指导和创作核心,以陶亢德、徐訏为中坚,以经常撰稿而具有相似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的章克标、邵洵美、李青崖、潘光旦等人所形成的一个小品散文艺术流派。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性灵”小品文。提倡“闲适”、“性灵”和“幽默”。题材:“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林语堂 “幽默只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  《人生的归宿》 因为吾们的民族生命真已踏进了新秋时节。在吾们的生命中,民族的和个人的,临到了一个时期,那时秋的景色已弥漫笼罩了吾们的生命,青绿混合了金黄的颜色,忧郁混合了愉快的情绪,而希望混和着回想。在吾们的生命中临到一个时期,那时春的烂漫,已成过去的回忆,夏的茂盛,已成消逝歌声的余音,只剩微弱的回响,当吾们向人生望出去,吾们的问题不是怎样生长,却是怎样切实地生活;不是怎样努力工作而是怎样享乐此宝贵的欢乐之一瞬;不是怎样使用其精力,却是怎样保藏它以备即将来临的冬季。一种意识,似已达到了一个地点,似已决定并寻获了我们所要的。一种意识似已成功了什么,比之过去的茂盛,虽如 小巫见大巫,但仍不失为一些东西,譬如秋天的林木,虽已剥落了盛夏的葱郁,然仍不失林木的本质而将永续无穷。 我爱好春,但是春太柔嫩;我爱好夏,但是夏太荣夸。因是我最爱好秋,因为她的叶子带一些黄色,调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浓郁,它又染上一些忧郁的神采,和死的预示。它的金黄的浓郁,不是表现春的烂漫,不是表现夏的盛力,而是表现逼近老迈的圆熟与慈和的智慧。它知道人生的有限故知足而乐天。从此“人生有限”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出现一种色彩的交响曲,比一切都丰富,它的青表现生命与力,它的橘黄表现金玉的内容,紫表现消极与死亡。明月辉耀于它的上面,它的颜色好象为了悲愁的回忆而苍白了,但是当落日余晖接触的时候,它仍能欣然而笑。一阵新秋的金风掠过,木叶愉快地飞舞而摇落,你真不知落叶 的歌声是欢笑的歌声还是黯然销魂的歌声。这是新秋精神的歌声,平静,智慧,圆熟的精神,它微微笑着忧郁而赞美兴奋、锐敏、冷静的态度——这种秋的精神曾经辛弃疾美妙地歌咏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孤崖一枝花》 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想宇庙万类,应时生灭,然必尽其性。花树开花,乃花之性,率性之谓道,有人看见与否,皆与花无涉。故置花热闹场中花亦开,使生万山丛里花亦开,甚至使生于孤崖顶上,无人过问花亦开。香为兰之性,有蝴蝶过香亦传,无蝴蝶过香亦传,皆率其本性,有欲罢不能之势。拂其性禁之开花,则花死。有话要说必说之,乃人之本性,即使王庭庙庑,类已免开尊口,无话可说,仍会有人跑到山野去向天高啸一声。屈原明明要投汨罗,仍然要哀号太息。老子骑青牛上明明要过函谷关,避绝尘世,却仍要留下五千字孽障,岂真关 尹子所能相强哉?古人著书立说,皆率性之作。经济文章,无补于世,也会不甘寂寞,去著小说。虽然古时著成小说,一则无名,二则无利,甚至有杀身之祸可以临头,然自有不说不快之势。中国文学可传者类皆此种隐名小说作品,并非一篇千金的墓志铭。这也是属于孤崖一枝花之类。故说话为文美术图画及一切表现亦人之本性。“猫叫春兮春叫猫”,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声,是受人类文明之束缚,拂其本性,实际上老僧虽不叫春,仍会偷女人也。知此而后知要人不说话,不完全可能。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七)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它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他们在《缘起》中说:“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诗歌的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么的沉寂;一般人在闹着洋化,一般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一九三三年二月,中国诗歌会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半月刊、月刊)。《新诗歌》的《发刊诗》表达了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共同创作主张:   我们不凭吊历史的残骸,   因为那已成为过去。   我们要捉住现实,   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   压迫剥削,帝国主义的屠杀,   反帝,抗日,那一切民众的高涨的情绪,   我们要歌唱这种矛盾和它的意义,   从这种矛盾中去创造伟大的世纪。   我们要用俗言俚语,   把这种矛盾写成民谣小调鼓词儿歌。   我们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我们自己也成为大众中的一个。   中国诗歌会主张“捉住现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五四”以来由郭沫若、蒋光赤、殷夫所代表的新诗的战斗传统,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具体地说,就是要反蒋抗日;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除上海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青岛、厦门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到一九三五年冬,当“国防诗歌”被当做“国防文学”的一部门提出来的时候,中国诗歌会的同人们就热情投身到这一救亡运动中去,并在稍后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 茅盾 一、生平: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他十岁丧父。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剧本《清明前后》。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1981年辞世。 二、《子夜》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三条火线:故乡双桥镇——益中信托公司——公债投机市场 人物: 吴荪甫: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一个鲜明的矛盾的统一体。他一方面有“站在民族工业立场的义愤”,但另一方面,压倒他的一切的却是“个人利害的筹虑”。他是“办实业”的,他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他向来反对拥有大资本的杜竹斋一类人专做地皮、金子、公债的买卖;但是他也不能不钻在疯狂的公债投机活动里。他希望实现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与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然而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的时候,他又“惟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精明强悍,但又不能不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他有时果决专断,有时狐疑惶惑,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又垂头丧气;表面上好象是遇事成竹在胸,而实质上则是举措乖张。这一切,都是如此矛盾而又很自然地统一在吴荪甫的性格里。吴荪甫同农村封建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他对农民武装起义的势不两立的态度,而在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上,更显露了他拚命压榨工人、仇视革命的反动面貌。当他从报纸上知道双桥镇被起义农民占领的时候,“他狞起眼睛望着天空,忽然转为贫怒:‘我恨极了,那班混帐东西!他们干什么的?有一营人呢,两架机关枪!他们都是不开杀戒的吗?嘿!……’”字里行间仿佛传出了他的咬牙切齿的声音。他也有时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那是因为它不能有效地镇压革命,“因为他的权力的铁腕不能直接达到那负责者”。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的不振,想吸尽工人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他利用工贼、特务和反动军警破坏工人罢工运动。这些地方,作品成功地揭示了一个仇视劳动人民、喝血自肥的反动工业资本家的形象。作品还从吴荪甫的家庭生活和周围人物的描写烘托出了资产阶级由贪心和利欲所形成的冷酷无情的灵魂。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的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依靠强烈的刺激来暂忘“那叫他们抖到骨髓里的时局前途的暗淡和私人事业的危机”,只能用“死的跳舞”来排遣失败时的苦痛,并几乎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悲剧性的命运。吴荪甫是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得力的鹰犬。正象作者着意渲染吴荪甫的才干和魄力一样,他也用不少笔墨渲染了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吴荪甫不能改变自己的失败命运,屠维岳的阴谋诡计也终于破坏不了排山倒海的工人运动。 赵伯韬是美帝国主义所拳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是半殖民地的特有产物。他凭借蒋介石的法西斯政权的力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具有压倒吴荪甫的优势。他不仅操纵了上海的公债投机市场,而且还一手扼住了民族工业的咽喉。他狡狯、阴狠而剽悍,玩弄女性,荒淫无耻。作品虽然对这个人物的政治社会关系揭示得还不够充分,但从篇幅不算很多的描写中,已经淋漓尽致地刻划与暴露了他的流氓本性。 冯云卿是在土地革命风暴下逃亡上海的“吃田地的土蜘蛛”。他把农民的血汗拿来换取大都会里的“寓公”生活,同时在公债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通过他用自己女儿作“美人计”的一幕丑剧,作品一方面尖锐地揭示了走向灭亡路上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无耻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突出地刻划了赵伯韬的卑鄙的形象。冯云卿的活动所占篇幅虽然不多,但却是全书不可缺少的部分。 卖身权门、依靠资本家钱袋过活的李玉亭、范博文等一类所谓的“教授”、“诗人”。张素素、林佩瑶、林佩珊等时代女性。    小说结构:吴公馆/交易所/娱乐 一树千枝,“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然后来交错地发展下去”。 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三、艺术特色: 史诗性的创作: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的、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 都市文学:丰富的色彩、磅礴的声浪和复杂的心理激荡。(《子夜》为上海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图象,缺乏美感,但真实。捕捉到了那些闪烁不定的声光影色,定格了那些动荡不安的场景,画出了那些无所依托的灵魂。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显示着没有意义的繁华背后的苍白,强大底下的软弱,疯狂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浮面 社会化的视角,历史代言人的叙述姿态:努力扮演时代需要作家扮演的角色。 人物塑造:动态/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善于在大时代的变动背景之下表现异常复杂的人物心理。写出了个人为时代所裹挟时的痛苦,在外力面前最深刻的软弱,茅盾对残酷人生的深刻体验。 “社会剖析派小说”: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从人的角度反映宏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的小说派别。 《春蚕》:30年代中国农村“丰收成灾” A 新旧文化思想交碰中的两代农民形象:老通宝与多多头 B 丰收成灾:以农村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剖析( 帝国主义经济倾轧 ——民族资本家压低茧价 ——农村高利贷的盘剥) 《林家铺子》:30年代城镇小商人破产 林家铺子倒闭: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剖析 (战乱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 同行竞争,落井下石——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憩园》《寒夜》《第四病室》。 一、《家》 人物关系: 封建家长:高老太爷 支撑者:克明、觉新 蛀虫:克定、克安 被腐蚀者:四太太、五太太、陈姨太 反叛者:觉慧、觉民、琴 牺牲品:觉新、鸣凤、瑞珏、钱梅芬 主题: 青春、爱情、美——家的专制(对人的情感的漠视/腐败/迷信)的对立、毁灭和反叛、胜利。 人物形象: 觉新/觉慧/鸣凤 艺术特色: 影响源:《红楼梦》/鲁迅《呐喊》“吃人”具化/契诃夫(《樱桃园》),末世 、新 抓住了那个变革时代的焦点,抓住在变革中旧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时用一连串的典型冲突事件,表达了变革“激流”的澎湃。 结构:以爱情为线索写出整个封建大家庭的风貌及其衰败的过程,人情味最纯、生活味最浓的小说。 饱含浓郁情感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 热情澎湃的激烈的语调。 二、《寒夜》 人物关系: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小宣 人物形象: 汪文宣:曾受西方现代思想的熏陶和启迪,有过个性解放的追求,有“教育救国”的理想,但很快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败下阵来,成了一个善良、胆小、软弱的小公务员。理想变成了一个卑微的愿望,挣一碗饭吃,小家庭和睦。挚爱妻子和母亲,原为她们牺牲自己的一切,但他的卑微以无力调节婆媳矛盾,不能再获得妻子的爱情,更无力对抗社会对他的经济、精神的压迫,终于肺部烂了,喉咙哑了,死在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之际。 曾树生:一个时代新女性的形象,在婆媳矛盾和丈夫的软弱和病痛中离开了家,试图追求自我的幸福。 情节结构: 以日常琐事为线索推进叙事:“防空洞”夫妻失和——避难——婆媳吵架——生病——婆媳缓和——激化矛盾——离家——死——寻找 深沉的悲剧性: 主题:以“寒夜”为象征,写出小人物在大时代之下的悲剧命运。以小见大,有史诗的意味。对人生的悲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制度、也不仅仅是社会、不仅仅是人性,也不仅仅是伦理,而是人生整体性的悲剧的深层理解。 老舍(l899.2.3—1966.8.24) 一、作品: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诗意)、《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 著名短篇:《黑白李》《马裤先生》《老字号》、《断魂枪》(沙子龙)《微神》 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 大鼓体长诗:《剑北篇》 话剧:《残雾》、《面子问题》、《归去来兮》 二、《骆驼祥子》 内容: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   虎妞。这是一个大胆泼辣、多少有点变态心理的三十多岁的老姑娘。她是刘四的女儿,长期代表她父亲和车夫打交道,她的性格中带有许多可厌的剥削者的特点;但她也有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她找上了祥子,并在被迫的情况下和刘四决裂。祥子并不爱她,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她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成了祥子个人奋斗过程中的一个新的打击。 车厂主人刘四的残忍霸道,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二强子的欲起又落的经历,老马小马祖孙两代的凄凉光景,小福子的一步一步走向毁灭,以及大杂院、“白房子”等处的惨酷景象。由此交织而成的生活画面,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突出地表现出了祥子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表现了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苟安的幻想破灭以后,逐渐觉醒,终于意识到只有坚决抗争才有出路的过程。作品写出了敌人的残暴统治,各色汉奸(冠晓荷、大赤包、)的卑污活动的丑态;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闷,以及一些下层市民的坚强不屈的意志。有的人逃出北平参加抗日行列,也有的在城里坚持抗日宣传工作。故事是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这些普通的中国人,一夜之间被迫进入了一个梦魇般的世界。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阅历,使他懂得了在国家民族大事上的是与非,爱和憎。儿子祁天佑上敬父母,下佑子孙,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受日本人敲诈勒索,游街示众,被逼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作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贪图安逸享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是个热血青年,出城参加了八路军。全家的心肝宝贝,祁老人的曾孙女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 三、艺术特色:”市民诗人” 1、市民社会的生活画卷的绘制及其国民性思考。 老派市民:张大哥、沙子龙、祈老人、祈天佑、祈瑞宣( 软) 新派市民:张天真、祈瑞丰(浮) 城市贫民:祥子、小福子、“月牙儿” 正派市民:丁二爷、钱诗人、韵梅(狭义\坚韧/勇于担当) 2、老舍的幽默。穷人的幽默:严肃、自信、平等、善意、宽容、理解甚至感同身受。“含泪的笑”。“我要把我的幽默看住了,不让它随便乱走。” 3、京味: 语言——运用北京方言写作,“语音有什么美的地方?一个,语音清脆;一个,四声匀调,特别匀;一个,有轻声,或者叫轻重有度;一个叫节奏明快。” 作品中充满了北京地区的生活风光,不少描写点染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北京风俗画和世态画。    沈从文:”湘西 ”少数民族 1、跃动着的原始生命力:爱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成了做人的总则:“一个人在爱情上无力勇敢表白,那在一切事业上也全是无希望可言,这样的人决不是好人。” 以爱为核心的原始生命力却难免与血腥为邻, 《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渔》 2、与世沉浮的乡村灵魂:完整性 《萧萧》《贵生》《丈夫》 3、新的入侵:文化的尊严:文化空间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新与旧》《菜园》 4、寻觅精神家园:人性、人情——文化 长篇:《长河》 《边城》:描写一个撑渡船老人的孙女和当地掌水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借助这一缠绵曲折的情节来描绘湘西地区的生活“宁静”和“民性淳朴”。在他的笔下,边地的自然景色、生活风习、人物心性无不美好;无论贫富军民,一律淳朴善良。整个作品充满一种牧歌情调。这部中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关于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风习也能写得优美动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天保 傩送 大老 二老)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年纪较长的,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 渡船 碾房 《长河》“常与变” “新生活运动” 夭夭 满满 三黑子 5、对都市文明的审视:讽刺 《八骏图》:达士“阉寺性”:虚伪、软弱 艺术特色: 1、散文化、诗化小说:主观性,重视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情绪的体操”);重视意境的塑造,纯情的人物,优美的自然景物的和谐;独特的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意识流的引入,结构散漫。 2、语言:多暗示性,富情感美,色彩美。沈从文:有些篇中的主人公虽是农民或士兵,但着重描写一些原始性的粗犷放纵行为,而不是他们健康纯朴的感情(如《雨后》);更多的篇章则是写知识分子的恋爱,作者以许多笔墨描绘一些世俗的纤细的感情(如《八骏图》)。另外有一部分作品写旧军队的生活,如《入伍后》、《会明》、《新与旧》等篇,忽视了军队中严酷的等级制度以及他们和人民的尖锐矛盾,却去大量地描写以趣味为中心的日常琐屑。 3、人物: 人性 生活方式 老人:道德 少女:美,单纯 少年:野性,生命力 李劼人(1890—1962),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 罗歪嘴、蔡大嫂(邓幺姑) 柔石(赵平复,1901—1931)   长篇小说《二月》主人公肖涧秋《<二月>小引》 鲁迅 文嫂、陶岚 《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一个穷苦妇女,为了全家生活被丈夫出典给邻村一个秀才地主。整整三年,她离开自己的孩子,作为别人生孩子的工具,屈辱地生活在地主家里。孩子病重的消息传来,她憔悴痛苦,但得不到回家看望的权利。三年内,她生下一个男孩子,于是又被人夺下这亲生的孩子,赶回从前的家,而先前的孩子还是受着饥饿的熬煎,在前面等着她的是无穷无尽的苦难生活。(罗淑:《生人妻》)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个性主义末路 采用日记体,多方面地、细腻地刻画了这个在“五四”浪潮冲击下走出家门、追求新生活而又被社会逼上绝路的知识女性苦闷彷徨、挣扎反抗的精神轨迹。小说以大胆直率的描写,展现了莎菲在爱情追求上对苇弟和市侩凌吉士的复杂矛盾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主义者的叛逆性格。莎菲的心灵被这种矛盾撕扯着,在现实中,她找不到理想的恋人,人生的梦想被黑暗的现实击碎,而梦想的幻灭又衍生了更多的矛盾:失望、颓唐、苦闷,然而她又不甘堕落,于是幻灭与追求,理想与情感,生与死的矛盾不断的挣扎、冲突。 <水> 《我在霞村的时候》 贞贞因反抗封建婚姻,跑到山下教堂当修女,在一次日军扫荡中被掳去,遭受蹂躏,被迫当了日军的营妓。当她历经种种磨难回到村子里时,大家都歧视她。但她忍辱负重,给村里的游击队送了情报,使敌人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以后,游击队又派她回到敌人那里收集情报。她为了民族的解放自觉地作出了如此重大的牺牲,但村里落后的人们仍嫌弃她,使她欲碎的心灵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她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确实不同凡响。这是几年来忍气吞声的不幸妇女觉醒地表现,她们不甘心被压抑,被摧残,而要在过去的死亡线上开始新的生长。 吴组缃(1908—1994)《西柳集》和《饭余集》。   恋乡情绪小说:封建礼教统治下越轨的妇女,对她们的悲惨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例如《菉竹山房》中守活寡的二姑(兰花),过着鬼一般的生活。(人)   “社会剖析派”乡村社会的经济、道德的破产:《官官的补品》中的官官是地主家少爷,因回乡吃不到洋装补品,于是就雇佣了陈小秃的婆娘做奶妈,用她的奶做补品。这位纨绔子弟到上海跌伤住院后,又廉价收买了流落上海街头的陈小秃的血。最后陈小秃落草被捉,官官又和族人怂恿着把陈小秃推向河滩乱刀砍死。《一千八百担》的副题为“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只写在大旱之后宋氏家族各房家长的一次聚会。他们为了一千八百担义谷,各施手段,勾心斗角,闹得不可开交。通过他们的唇枪舌剑,把宋氏宗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描写了出来,而且各种人物的语言无不切合其职业、身份和心理。《樊家铺》写线子嫂为搭救入狱的丈夫,在一种特殊的情境里,亲手杀死了吝啬成性的放高利贷的母亲。作者选取了伦理道德的角度,从母女关系变态方面,反射了中国农村惊人的经济压迫。 艾芜:   短篇集《南行记》:流浪者 《人生哲学的一课》 《山峡中》小说开拓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城,富有神秘的传奇色彩,描写了为生活所迫以盗窃为生的山贼的生活。以魏老头为道的这伙山减,他们有着奇特的名字,有着不同常人的人生哲学。他们不信菩萨不信书本,“不怕”和“扯谎”成为他们的人生信条,宁愿铤而走险,在“刀上过日子”,也不愿听任于命运的摆布。他们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产物,是一些性格被扭曲的畸型人物。作品着重地描写了一个叫做小黑牛的悲惨的命运。这个老实的农民,“在那个世界里躲开了张太爷的拳击,掉过身来在这个世界里,却仍然又免不了江流的吞食”。在这里,作品严厉地批判了逼迫小黑牛走上这条不幸道路的旧世界。作者把故事放在一个夜色凄厉的背景上加以描画,情景交融,气氛更为动人。作者正是通过这个人生社会的特殊角落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同时流露出对他们悲掺命运的同情和叹息。小说中的人物充满着浪漫、传奇的理想化色彩,他们来无影、去无踪,手段残酷,而内心深处却仍保留着正常人的善良和侠义,作者对这伙山贼采取了既批判又同情的态度。山贼中野猫子的形象最为感人,她既有被罪恶社会所扭曲的“野性”的一面,又有不曾完全泯灭的“人性”的一面,是一个“人情”与“野性”和谐统一的艺术形象。   悲剧故事的展开和多姿多彩的山光水色的描写构成鲜明对比,显示了浪漫主义色彩。借自然景物的美反衬出黑暗的人生社会的丑,借自然景物的丑来烘托故事的悲剧气氛。语言简洁、明快,动作性强,是反映我国西南边疆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 沙汀:写实、讽刺:审丑 短篇《法律外的航线》《凶手》、《丁跛公》 短篇集《土饼》和《苦难》 以兵役问题为题材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小说写联保主任方治国因为新县长扬言要整顿兵役,所以匆忙地向县里告密,致使土豪邢幺吵吵的已经缓役四次的第二个儿子被抓了壮丁,于是方、邢二人之间矛盾尖锐化,在茶馆里公开争吵,而且愈演愈烈,终至于当场出彩,打得鼻青眼肿。这场冲突不仅使镇上的头面人物失去了体面,而且通过冲突的喜剧结局,暗示出继前任县长被撤职之后,新任县长的整顿兵役也不过是一个骗局。正是这位高喊要“整顿兵役”的新县长,在接受贿赂之后,借一个可笑的理由,即壮丁排队报错了数,然后加上“没有资格打国仗”的名目,将邢幺吵吵的儿子“开革”出来。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将作品的锋芒指向兵役问题上弊政产生的根源——国民党政府,从而使小说有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沙汀的这些作品,将尖锐的政治揭露与对社会黑暗的剖析结合起来,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现实斗争中的迫切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而作品的这种倾向性,即对于反面事物的揭露、鞭挞和嘲笑,又是通过人物真实关系的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沙汀刻划反面人物,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生动和复杂的内容,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沙汀小说这种不露声色的客观描绘和在真实的现实画面里隐含讽刺喜剧因素的特点。 张天翼: (1906~1985) 张天翼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他熟悉旧中国中下层社会的各种人物,憎恶他们的灰色生活和庸俗作风;他善于用夸张的、诙谐的语言去揭示现实社会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用“仁义道德”装饰起来的“禽兽世界”。 深刻地描写了小市民生活并批判了他们向上爬心理的作品,是短篇《包氏父子》。主人公老包是某公馆的仆役,他渴望儿子包国维能够读书成名,千方百计地借债为他缴纳学费,而包国维却在资产阶级学校教育和富家子弟引诱下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当老包知识他的儿子因打人被学校斥退、自己还须赔偿医药费的时候,因为受不住失望和债务的重压而昏过去了。作品生动地描画老包望子成名和包国维骄纵愚妄的心理和性格,笔致犀利,不仅批判了老包的小市民的庸俗观念,而且表明资产阶级的学校教育对青年有多大的腐蚀作用。 《华威先生》:小说突出刻画了华威──一个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而专门闹磨擦、到处抢夺领导权的国民党官僚的形象。抢夺文化界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破坏分子。因为它发表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4月,较早地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抗战以及文化界黑暗的内幕,从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围绕《华威先生》的暴露和讽刺问题,1939年文艺界还展开了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和文艺的真实性等问题的讨论。(速写三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 ) 童话《大林和小林》(《两林的故事》)、《秃秃大王》 叶紫 短篇集《丰收》和《山村一夜》,中篇小说《星》 (鲁迅<叶紫作<丰收>序>”文学是战斗的”)《丰收》是叶紫的第一篇小说,它反映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农民群众在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下组织起来进行抗租斗争的过程。小说中的老农民云普叔终年勤劳,对地主抱有幻想,而结果则是他“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自己也终于忧愤成病。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力量和动人的艺术形象鲜明地揭示了:农民如果想不再受地主阶级的盘剥和掠夺,除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对那些“抢谷和强盗”进行斗争而外,实在没有第二条道路。云普叔的儿子立秋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 《火》是《丰收》的续篇   《山村一夜》在深山的风雪之夜里由一个孤独的老人桂公公讲出来的:一个胆小怕事、受地主阶级欺骗的老汉首告自己参加革命的儿子,以为因此可以受到宽恕,实际上却把儿子送进虎口,使他立即被敌人杀害。    东北作家群(左翼新人):“九一八”事变以后,陆续有一批文艺青年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东北流亡到关内。其中有些人已经有过一段创作经历,有些人在左翼文艺运动的推动下开始文学活动。他们怀着对于敌伪的仇恨,对于乡亲的眷恋,以及早日光复国土的愿望,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人民斗争生活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被人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的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是《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这两部作品与叶紫的《丰收》一起,由鲁迅编入《奴隶丛书》)   萧军(田军)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描写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比较宽广地反映了他们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的战斗,他们内部不同成份、不同成员之间的矛盾,他们在不同社会阶层——主要是农民群众——中间引起的反应。陈柱司令、“铁鹰”队长和在敌人凌辱下觉醒起来的李七嫂等形象,真实地体现了东北人民保家卫国、团结抗日的战斗要求。作品着重地表现出这支游击队在血泊中成长的生动历程,揭示出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学生出身的肖明和安娜。但就整个情节来说,“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注: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长篇《第三代》(后改名《过去的年代》),反映辛亥革命后东北人民的斗争,生活气息浓重,艺术上也更见成熟。   萧红(1911—1942) 一、短篇集:《旷野的呼唤》《手》,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代表作品: 《生死场》真切地反映了东北人民沦陷前后的生活,正象鲁迅在序文中所说的,它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作品没有一条贯串全局的故事线索,它只是许多生活画的连续。因为作者观察的深入和笔致的细腻,在明丽的画幅中含蕴着感人的力量。 《呼兰河传》健康、美丽的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因为“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招致代表男权的传统习俗和历史惰力的攻击、虐杀。 《小城三月》作家着力刻画了主人公翠姨这一美丽娴静的女性形象。翠姨朦胧的性爱被现代都市文化唤醒,却又被传统文化扼杀。她挣不脱传统的桎梏和心灵的枷锁,更无法得到所爱恋的人的爱情回报,终于在无望的沉默中把爱深埋心底,直到抑郁而死。这里,萧红写出了女性作为人的精神的苏醒和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她以平静的语调写出了女人无力按自己的心愿决定命运的辛酸: 三、艺术特色: 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她笔下的乡土世界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存在,重复并加固着传统习惯的积淀,世代延续中看不到生命的流动和发展,更没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改革和创造,而是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生命状态。萧红紧紧抓住乡民们对生与死的极度麻木与轻视的态度进行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在萧红的悲剧意识中,妇女命运是她思考的核心问题。 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自传式叙事方法。萧红在本质上是一位自传型和情感型的作家,自传式叙事方法是她自觉的审美选择与追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其次,是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儿童视角)。散文化的文体结构;诗化的风格。 田汉(1898—1968) 《江村小景》、《苏州夜话》,主题均系反对军阀内战。《江村小景》中兄弟二人的惨死,《苏州夜话》中老画家刘叔康妻女的离散,其根源均在于军阀内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夜话》旨在暴露军阀战争罪恶,并写了画家刘叔康的艺术至上主义在现实风雨里的破灭,加之穿插了刘叔康父女离合的遭遇,情节较为曲折。其它如《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写的是爱情悲剧,抒情气氛很浓,虽然还存留着作者早期的“唯美的残梦”和“青春的感伤”,但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写于一九二九年的三幕剧《名优之死》,刻划“一代名优”刘振声的反抗性格及其悲剧命运,通过舞台形象有力地揭示了狐鬼横行的旧社会正是艺术的敌人。刘振声一生尊重艺术,嫉恨邪恶。他以心血培养的女弟子刘凤仙因受有权势的流氓杨大爷的利诱,日益走上堕落的道路。刘振声为此而感到愤怒和痛心,他勇敢地和杨大爷展开了斗争,揭露了杨大爷的丑恶行为,杨大爷率领着他的鹰犬用最毒辣的手段凌辱刘振声,最后把刘振声逼死。是一篇旧社会艺人苦难生活的实录。全剧手法洗练,风格沉郁,是田汉这两年内最好的作品。   《回春之曲》(三幕剧)作于一九三五年,写侨剧南洋的青年知识分子高维汉和友人在“九一八”以后,抱着满腔救国热情,回国抗日。高维汉在“一二八”战争中身受重伤,脑神经因强烈震动以致记忆全失,但仍高呼前进杀敌的口号。全剧除抗日救亡这条主线外,高维汉与梅娘始终不渝的爱情故事也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这两条线索结合较紧,不惟没有因为爱情情节的穿插而冲淡抗日主题的积极意义,而且还有所加强。  以芦沟桥军民共同抗日为主题的四幕剧《芦沟桥》。 《丽人行》表现三个不同阶层的青年妇女所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朴实善良的纱厂女工刘金妹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女知识青年梁若英。女青年李新群 洪深:《赵阎王》之后,这一时期又写了《五奎桥》(独幕)、《香稻米》(三幕)、《青龙潭》(四幕)三个剧本,总题为《农村三部曲》。 欧阳予倩:《屏风后》通过女伶忆情母女的不幸遭遇和“道德维持会”会长父子的道德败坏的生活,揭发了封建卫道者遮掩在“屏风”后面的恶德丑行。 曹禺: 李渔: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 冲突:俄底浦斯式,不可知,命运悲剧——契诃夫式,生活悲剧,可知 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它写的主要是属于资产阶级的周家,同时又写了直接受到掠夺和侮辱的鲁家。   周朴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划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人性复杂性 周朴园 繁漪 周萍(周朴园的影子)、周冲 鲁侍萍 四凤 鲁大海 鲁贵 冲突=主题:命运(爱情——血缘)(宇宙是一口残酷的井) 郁热——阶级——文化:繁漪(传统——个性)多余人:周萍,不满而无反抗,迷惘 《日出》则在有限的演出空间内,出色地表现了包括上层和下层的复杂社会的横剖面。 四幕戏的时间分配是: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剧情展开的地点是陈白露和翠喜的房间。选择这样的地点来展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画面。剧情是围绕主要人物陈白露展开的,她一面联系着潘月亭,由此揭露了上层社会的罪恶与腐烂;一面又联系着方达生,由此展开了下层社会的痛苦与黑暗。 陈白露是个聪明、美丽的年轻女人。由于家庭的破落,她一个人单枪匹马出来,曾凭着她的美丽而成为明星。她追求爱情,曾与一位诗人结合,但终于痛苦地分手。明星与红舞女的生活,既给她带来金钱和虚荣,但也有被出卖的隐痛。她在大饭店里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她既享受着这生活,又被这生活所腐蚀。直到曾挚恋过她的方达生的到来,才使她有机会得以审视自身,质问自己的灵魂。她并非一个全然堕落的女人,当她发现一个被黑社会的头子金八看中的女孩“小东西”,被打得遍体鳞伤,即将被他们糟蹋时她挺身而出,然而,她眼看着“小东西”难逃一死,这使她看到自己既无力改变现实,也改变不了自己“永远卖给这个地方”的命运。方达生指引的人生之路,她已无力前行,继续沉沦下去,又因与她厮混的银行经理潘月亭的垮台,而丧去了现实的可能,而实质是,她那清醒的认识与不泯的理智,已让她看到自己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决然以一死告别痛苦的人生。 金八 陈白露 方达生 潘月亭 顾八奶奶 张乔治 胡四 李石清 黄省三 翠喜 小东西 社会:阶级 《原野》,这是一出描写农民向土豪复仇的悲剧。(象征主义) 仇虎、花金子 焦阎王、焦大星、焦母 《蜕变》 剧本写一个腐败的伤兵医院由于有一个热诚负责的丁大夫和一个来视察的梁专员,使这个医院在短期内完全改观,成为一个很好的为伤兵服务的机构。 《北京人》。它以抗战前北京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为题材。时代的悲剧——新与旧的矛盾。 曾皓 曾文清 思懿 袁氏父女(袁任敢、袁圆)和象征性的“北京人”,意在由人类祖先的健康勇敢来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 愫方和瑞贞 将巴金的同名小说改编为剧本《家》。 诗意特征:   第一,曹禺总是带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和理想的情绪去观察和描写生活。他不是先有主题,而是在朦胧的诗意般的感受和想象中,抓住最激动人心的创作冲动或灵感开始创作构思。他的创作类似于诗人写诗,是从体验、感受和印象出发,如创作《雷雨》是先有了“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创作《日出》是先想到了几句诗:“太阳升起来了……我们要睡了”。因此,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表现出强烈的抒情特征。在《雷雨》和《原野》中都表现了一种“不是爱便是恨”的极端感情。即使是情感的激流转入地下的《北京人》和《家》,情感冲突仍然难以解脱,随时可以爆发。   第二,剧情与现实的联系并不紧密,生活表现的逻辑也不严密。我们在前面曾说到,曹禺熟悉生活,但不写身边琐事。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进行描摹,而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去想象和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虽然也反映出了生活的某些本质,但却常常造成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在《雷雨》、《日出》和《原野》中,都有一种让人不可解又惊畏的神秘力量,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也都是在经过研究者们研究之后才给予“追认”的。 第三,时空感不确定,常带有偶然性或传奇色彩。特别是《雷雨》和《原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虽然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但情节大起大落,人物性格激烈而极端,背景设计富于象征性,整体氛围的营造更近于诗意化。这与在曹禺戏剧中大量存在的象征性意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象征性意象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来呈现的:即,以场景道具的方式,以人物性格的方式,以作品命名的方式。 语言:潜台词,动作性,性格化, 蒋光赤(1901—1931)又名光慈 诗集《新梦》《哀中国》 中篇《少年飘泊者》 短篇集《鸭绿江上》 中篇小说《短裤党》,及时地反映了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杨直夫、史兆炎的坚定、忘我的光辉品质。 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并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王曼英、李尚志、李士毅 《咆哮了的土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广大农村中剧烈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了党领导下早期农民武装革命运动的面貌。革命工人张进德和革命知识分子李杰来到了家乡,散播了反抗的火种,受苦人的心里开始明白,土地咆哮了。农民的思想起了变化,善于思考的王贵才、较多束缚于旧传统的王荣发老汉、愁苦沉默的吴长兴等人,都在实际斗争中开始觉醒。一九三二年才易名《田野的风》出版。   阳翰笙(华汉):长篇小说《地泉》,包括《深入》(即单行本《暗夜》)、《转换》、《复兴》三部曲,反映农村革命的“深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换”,工人运动的“复兴”。 胡也频(1903—1931) 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到莫斯科去》 殷夫(徐白,白莽,1909—1931) 《别了,哥哥》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孩儿塔》的序文中,他这样写道:“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注:《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 蒲风(1911—1942)是中国诗歌会中最热心、最活跃的诗人,写有诗集《茫茫夜》《抗战三部曲》《钢铁的歌唱》,长诗《六月流火》。    臧克家 《烙印》《罪恶的黑手》 《老马》(农民):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散文: 徐懋庸(1910—1977)(鲁迅风):《不惊人集》、《打杂集》  沈从文:<湘西><湘西散记>    何其芳:《画梦录》,一九三七年,该书与曹禺的《日出》、芦焚的《谷》一起,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李广田著有《画廊集》、《银狐集》:<山之子> 丰子恺(1898—1875) 《缘缘堂随笔》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文艺思潮与运动: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 :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武汉,由老舍主持,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共71期,是贯通抗战时期的唯一刊物。“文协”成立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服从“救亡”,强调文学的宣传功能。文学和通讯,诗歌的广场化,大众文艺形式(鼓词、唱本、街头戏)兴盛。 国统区:沉郁、讽刺。《华威先生》(张天翼)、 《财主的儿女们》(路翎)、《寒夜》《围城》(钱钟书) 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根据地):素朴、明朗,民族化和大众化。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 沦陷区:雅俗共尚,张爱玲; 雅文学, 上海“孤岛”(1937,11——1941,12):上海租界,宣传抗日的文学。关于“鲁迅风”的论争。 戏剧,“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于伶、阿英。 讲话: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延安整风的一部分。政治重塑文学的时期。 内容:“为群众”,“如何为群众”战时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从属于政治(反对非政治化,非文艺化)翻身 2、作家与群众相结合:深入生活 “问题小说” 3、工农兵文艺方向 4、形式上的民族化、大众化:“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性质:(战时)针对性和战斗性,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规定了解放区的文艺,决定了1942年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甚至还决定了新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规格与模式。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39位诗人。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突入生活——相克相生),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1981年出版的诗集《白色花》。 九叶诗派:1948年曹辛之与诗作风格相近的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 1979年之后,他们重新相聚,王辛笛就说:“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鲜花,就做一点绿叶吧,九个人就九叶吧。” 于是他们每个人都挑选出几首自己40年代创作的诗,出版了《九叶集》,之后他们也就被大家称为“九叶派”诗人了。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版的诗集有《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穆旦诗全集》(1996)。 穆旦诗的特点:其一是穆旦诗中的“自我”不是传统的主客融和的圆满,不是浪漫的扩张,也不是知识者的感伤自恋,而现代式的困惑、分裂、破碎,是排拒了中和与平衡的处于矛盾张力上的“自我”。其二,诗人对现代生活的观照始终采用怀疑眼光,而且情思方式也摆脱二元对立,而取“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其三,不用陈旧的形象意境,而用日常的“非诗意”的词句来表达深潜的诗意,达到抽象化的抒情。具有冷峭沉雄之美。 赞 美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艾青:吹芦笛的诗人 生平:1910,1929法国巴黎,1932回国,被捕入狱三年三月 《诗与时代》:“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他们(这时代的诗人)的创作意欲是伸展在人类的向着明日发出的愿望面前的。唯有不拂逆这人类的共同意志的诗人,才会被今日的人类所崇敬,被明日的人类所追怀。” 历史地位:合流: 吹芦笛的诗人——吹号者 世界诗潮 植根于土地人民 独立的自我意识 二,独特的意象与主题: 1,土地:祖国《我爱这土地》《手推车》《北方》《雪落在在中国的土地上》 人民《大堰河——我的保姆》 知识分子(儿子)——人民(母亲) 苦难、可爱、崇高 “抱” “笑” “梦” “死” “身后” 赞美诗 “大地上”魂灵 2,太阳:《太阳》《向太阳》《火把》 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不息的追求 “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三,忧郁的情绪:“力” 时代的情绪:抗日的长期性与艰苦性 民族的传统:忧国忧民 西方文化的影响:个人的失落感/追念乡村古老的宁静 个人的气质: 四,诗的艺术与形式: 主体的现实主义 史诗的品格:时代、民族、个人的结合 意象的组合:瞬间(文学与人类的历史)感觉的具体化 审美风格:崇高感和力度美 诗歌形式的散文美:内在的情感的韵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不停地絮聒着……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钱钟书:(1910——1998) 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集:《人·兽·鬼》讽刺知识分子 《围城》: 情节:方鸿渐,教育(留学,船上)——爱情(上海)——事业(三闾大学)——婚姻(上海),知识分子的群像,可笑、可耻与可悲。 人物:方鸿渐、赵辛湄、李梅亭、 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 一、主题: 生活描写的层面:以暴露的方式写出了战时状态下,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空虚和苦闷,揭示教育界的腐朽。 文化反思的层面:最新式的文人,知识分子的“反英雄”色彩,喜剧氛围 哲理思考的层面:浓重的悲剧色彩,人类生存境遇困境状态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 方鸿渐:通过四个方面,写出了一个受控于环境,他人和自我的形象。他从本质上而言是一个诚实善良的人,然而他的好与坏已不再重要,诚实善良的人做的却不是诚实善良的事情,可见社会对他的异化。在恋爱婚姻上的失败和他自身性格的懦弱是分不开的,他的好虚荣、爱面子的心理特性直接导致了他事业上的连连受挫。当他留学归来,凭从一爱尔兰人手里买来的假博士文凭受到地方小报记者的夸赞时,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也伟大了好些”,方鸿渐对文凭极为“认真”的功利性态度伴随着他的生活和工作愈演愈烈,他去大学教书、做名教授的美梦也因博士文凭被校方怀疑而破灭了。方鸿渐图慕虚荣之心被钱钟书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三闾大学的生存环境让这个听来才高学富的方鸿渐备感失落,在假博士文凭“光环”的笼罩下,方鸿渐在生活工作中处处遭遇尴尬,从回国后给学生演讲到三闾大学的任教,这位尚有一定正义感、良知未眠的方鸿渐一直在维护自尊心和欺骗与反欺骗的境遇中挣扎着。“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练,至少高松年的欺骗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 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自我生命的一种反顾、一种打量。那么它描绘了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中国的文人的心理劣根状态和他们的生存困境。人性恶和人的有限性:追求——失落。 三、艺术特色: 1、结构:进城——出城——进城——出城 2、幽默的形象讽刺: “她眼睛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多情的熟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3、微妙至极的心理讽刺: 范懿:装腔作势的心态。 李梅亭:吝啬心理。 4、比喻的奇妙生动与知识性的趣味: 鸿渐上床,好一会没有什么,正放心要睡去,忽然发痒,不能忽略的痒,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心窝里奇痒。蒙马脱尔(Monmartre)的“跳蚤市场”和耶路撒冷圣庙的“世界蚤虱大会”全像在这欧亚大旅社里举行。咬得体无完肤,抓得指无余力。每一处新鲜明确的痒,手指迅雷闪电似的捺住,然后谨慎小心地拈起,才知道并没捉到那咬人的小东西,白费了许多力,手指间只是一小粒皮肤悄。好容易捺死一臭虫,宛如报了分那样的舒畅,心安虑得,可以入睡,谁知道杀一并未儆百,周身还是痒。到后来,疲乏不堪,自我意识愈缩愈小,身体只好推出自己之外,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外国人说听觉敏锐的人能听见跳蚤的咳嗽;那一晚上,这副尖耳朵该听得出跳蚤们吃饱了噫气。早晨清醒,居然自己没给蚤虱吃个精光,收拾残骸剩肉还够成个人,可是并没有成佛。只听辛楣在闲上狠声道:“好呀!又是一个!你吃得我舒服呀?”鸿渐道:“你在跟跳蚤谈话,还是在捉虱?”辛楣道:“我在自杀。我捉到两个臭虫、一个跳蚤,捺死了,一点一点红,全是我自己的血,这不等于自杀——咦,又是一个!啊哟,给它溜了——鸿渐,我奇怪这家旅馆里有这许多吃血动物,而女掌柜还会那样肥胖。”鸿渐道:“也许这些蚤虱就是女掌柜养着,叫它们客人的血来供给她的。我劝你不要捉了,回头她叫你一一偿命,怎么得了!赶快起床,换家旅馆罢。” 5、意象化的描写与诙谐幽默: 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热的;鱼像海军陆站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战士会长期伏在水中;除了醋以外,面包、牛奶、红酒无一不酸。 6、蕴含深意的象征性:“围城” 张爱玲:(1920——1995) 一、作品 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葛薇龙、梁太太 《倾城之恋》:白流苏、范柳原(世俗的欲望 饮食男女——灵魂的追求) 《金锁记》:曹七巧、姜季泽、长白、长安(人在环境的巨大落差下的异化:金钱的欲望、爱情的欲望 小户人家——名门望族 以青春、爱情、亲情、以至于人性为代价换取了黄金的枷锁,又用这个枷锁的棱角劈死了几个人。) 《封锁》 《万象》又刊出迅雨(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 短篇小说集《传奇》。 散文集《流言》 二、特色: 1、内容:沪、港两地男女(遗老遗少和小资产阶级。)千疮百孔的经历,中国都市人生中新旧交替的一面。文化错位(现代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习惯、观念) 2、思想: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旧家庭内的冷漠的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批判。(一个叫残酷,一个叫苍凉。苍凉是因为有个残酷的前提:残酷之下,这个人还继续活着,就是苍凉。) 4、艺术: 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 蒙太奇:这是电影的手法:空间与时间,模模糊糊淡下去了,又隐隐约约浮上来了。巧妙的转调技术! 风格: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 街头剧:“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集体创作形式:《保卫芦沟桥》,由夏衍、于伶等二十余人集体创作并演出。 田间 《中国牧歌》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斗争,表现出作者对农民日益深切的关心,抗战开始后,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创作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一九三八年初写的《论我们时代的歌颂》(注:《给战斗者》诗集的《代序》),表现出他要为保卫祖国的战士自觉地创作出“情绪饱满”的能反映现实苦难和斗争的好诗的愿望,并进一步表示了参加到实际斗争中去的决心。不久,他就去到延安,同年冬天,又过封锁钱,以后较长期生活、战斗于晋察翼边区。在延安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田间都是当时街头诗运动的“积极分子,是发起人和坚持人之一”(注:《写在〈给战斗者〉的末页》,见1959年版《给战斗者》),他写出了一些很有影响的作品。如曾经传诵一时的《义勇军》: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梁   正在血里生长。   在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了:   敌人的头,   挂在铁枪上。    《给战斗者》共分六辑,包括抒情诗、街头诗、小叙事诗等多种体式。其中尤其有代表性的,是一些鼓动性强、被称为街头诗的短诗。如《给饲养员》:   饲养员呵,   把马喂得它呱呱叫,   因为你该明白,   它底主人   不是我和你,   是   中国!   闻一多肯定田间是抗战“时代的鼓手”。 在《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中,作者已开始在诗歌形式上作出新的探索,到《给战斗者》,表现得更为成熟,即所谓“鼓点”式的诗行。作者善于以精短有力的诗句来表现战斗的激情,又以连续反复的出现来渲染雄壮的声势,这精短和反复,自然地在节奏上形成一种急促感,增强了鼓动性,有力地激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臧克家:《从军行》、《泥淖集》、《呜咽的云烟》等集子,是较早的收获。作者当时正以文化工作者的身份,亲历着前方的战斗生活,他感受到时代的伟大精神,渴望自己的诗歌能随着战斗生活的深入,更好地表达出时代的声音。他在战时第一首诗《我们要抗战》中即曾写道:“诗人呵,请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 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泥土的歌》分三部分:《土气息》、《人型》、《大自然的风貌》,共五十二首,作者日后曾称它“是我从深心里发出来的一种最真挚的声音”(注:《泥土的歌·当中隔一段战争》)。还曾写道:“我就在这样乡村里,从农民的饥饿大队中,从大自然的景色中,长成的一个泥土的人”(注:臧克家:《十年诗选·序》)。这些诗歌抒写的是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命运。 何其芳 《夜歌》《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生活是多么广阔》 光未然(张光年) 《黄河大合唱》组诗。诗篇一开始,作者便借黄河上船夫拚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象征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生死搏斗。接着,诗人歌颂“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伟大坚强”,用以唤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面对奔流不息的黄河,作者深沉悲愤地“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日寇入侵,百姓遭殃,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但是,在黄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祖国优秀儿女,决不甘心当亡国奴,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他们“端起了洋枪土炮,挥动着大刀长矛”,为“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向敌人勇猛冲杀,讨还血债。黄河发出的怒吼,是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黄河大合唱》全诗气魄雄伟,震撼人心。诗人通过巧妙的联想,把黄河的形象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黄河的流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黄河的波涛响彻着时代的声音。 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 夏衍 最早的独幕剧有《都会的一角》。 “讽喻史剧”《赛金花》 三幕剧《上海屋檐下》。 剧本通过一座弄堂房子里五户人家的一天经历,十分真实地表现了抗战爆发前夕上海小市民的痛苦生活。沦落风尘的弃妇施小宝。老报贩“李陵碑”孑然一身。失业的洋行职员黄家楣。教师赵振宇。二房东林志成、杨彩玉一家的故事。匡复是革命者,是林志成的好友,是杨彩玉的丈夫和葆珍的生身之父。   五幕剧《法西斯细菌》 俞实夫与作者其他剧作中的人物相比,塑造得更加丰满、深厚,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四幕剧《芳草天涯》。   特色: 现实主义的风格。剧本的选材紧密配合当前的现实斗争,洋溢着争取民族解放的激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在揭露眼前黑暗和消极现象的同时,总能够指出些光明、积极的因素,向人们透露未来的曙光。 其次往往用日常生活中那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构成冲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以一种素描或淡彩画的笔法来表现严肃的主题,揭示时代的本质,使人感到平易亲切,耐于咀嚼回味。 写小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     宋之的(1914—1956) 五幕剧《鞭》,一名《雾重庆》        于伶 五幕剧《夜上海》四幕剧《长夜行》      吴祖光 四幕剧《风雪夜归人》。剧本主要通过京剧名旦魏莲生和官僚姨太太玉春的恋爱悲剧,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在那个畸形的社会里,大官和阔老们把京剧演员当作他们“消愁解闷的玩意儿耍着玩”,可魏莲生起初却“人苦不自知”。妓女出身的玉春,则未被眼前灯红酒绿、婢奴环列的“幸福”迷惑,她从愁苦辛酸的经历中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所处的是受作践的地位。她立意要为自己寻求真正的自由幸福。当她遇到魏莲生这个也是穷苦出身、为人忠厚的年青人的时候,就勇敢地捧献出自己的一片痴情。在玉春启发下,魏莲生也开始醒悟。然而,那个社会是不允许下层人民来安排自己命运的,就在他们约定出走的前夕,悲剧发生了:他们被粗暴地拆散,魏莲生被赶走,玉春被送给另外一个男人。最后,奋斗了二十年仍然无路可走的魏莲生,死在一个风雪交加的黑夜里;玉春也失踪了。 陈白尘: 《岁寒图》也以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赞颂了主人公在严寒如冬的社会环境中坚贞自守。剧本以抗战时期后方某城市私立医学院附设的医院为背景,塑造了忠于职守、克己为人的医师黎竹荪的形象 《升官图》:军阀当道的“民国初年”。全剧除序幕、尾声外,共分三幕,通过两个流氓强盗的梦境,对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官场作了淋漓尽致的暴露与讽刺。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一个流氓强盗及其同伙为了逃避追捕,闯入“一所古老的住宅”。在“窗外风雨凄厉”、“远处惨叫之声不绝”的阴沉沉的气氛中,两个闯入者进入睡乡做了一场升官发财的美梦。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 作品: 一九四三年五月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短篇小说:《孟祥英翻身》、《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 二、特色 农民形象: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这些农民关心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开始表现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被时代大潮所冲击,挟带着向前进步着的老一辈的农民。(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从“米烂了”到精心梳装打扮,赶到区上去闹,则表现三仙姑假装迷信、泼而且赖的特征。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人物塑造上,以取绰号的形式突出人物的性格,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   在赵树理的影响下,五、六十年代,山西籍作家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实力雄厚的作家,以《山西文艺》、《火花》为阵地,继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格调,发表了一大批趋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影响波及全国的作家群体。后来人们把这一群体的作家,形象而友善地称为“山药蛋派”,赵树理是这一文学流派的当然的领袖。 孙犁 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嘱咐》《采蒲台》等,基本上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抗日战争。 二、艺术特色: 第一,孙犁的小说皆为诗化小说。着力追求的是诗一般的意境。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采取武戏文唱的技艺,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衬托出女主公们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作者的文笔婉约而流畅,感情的抒发和人物感情的叙写,都同景物与人物的描绘自然地融合。 第二,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第三,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她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康濯 《我的两家房东》以金凤和栓柱的婚姻恋爱问题为主要线索,写出了解放区青年敢于冲决旧婚姻的束缚,真正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丁玲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内容和人物: 作品以华北一个叫暖水屯的村子为背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全书是从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了暴风雨到来前暖水屯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对斗争风暴的到来做了有声有色的描绘。矛盾的农民和地主两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张裕民、程仁以及钱文贵、李子俊等。 张裕民这个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作品突出了他沉着、老练、忠心耿耿的品质,他虽然有过一些缺点,发动群众斗地主时有一段时间思想模糊,怕斗不倒钱文贵自己不好办,但他大公无私,冲锋在前,一旦思想明确,下了决心,便勇猛顽强,坚决果敢。正因此,他在群众中有威信,在干部中有号召力,在村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张裕民一样从小受地主剥削的长工程仁,朴实憨厚,对地主阶级有本能的仇恨。因为和钱文忠的侄女黑妮的关系,他在斗争中也有思想矛盾,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拉着他下垂”。但他在斗争的暴风雨中还是站稳了自己阶级的立场,坚决和广大群众一道,向地主阶级进行了勇敢的斗争。/黑妮,她也有一种解放的要求,在她的二伯父钱文贵被斗倒后,她是怎样喜悦地参加了游行的行列。 地主:奸诈狡猾钱文贵,胆小绝望的李子俊,凶险厉害的江世荣,对农民恨得咬牙切齿的侯殿魁。   二、特色: 故事线索纷繁,然而主次分明,繁而不乱。 气氛描写十分突出。作品首先从顾涌开篇,进而写土改斗争在各个阶级人们心理上的影响,一直到工作组进村,整个暖水屯都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中。 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经常用人物分析的方法,即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不时穿插叙述一些人物的身世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从整部作品看虽然有时多少影响故事发展的连贯性,不免使人感到沉闷,但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无疑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作品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也比较突出,如对程仁、李子俊女人的几段心理描写的确细腻深入;这是作者擅长的刻划人物的一个特点。 场面描写也比较成功,如统制果树园和斗争钱文贵的场面生动活泼而又层次分明,特别是“果树园闹腾起来了”一节写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在写场面时,作者善于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叙述故事和心理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法加以表现,因而整个画面有动有静,使人印象深刻。 浓重的生活气息也是本书一个特点。作品虽是写土改斗争,但围绕这一斗争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犀利的笔触深入到农村社会和农民家庭的细小角落,既写了人们政治上、经济上的关系,也写了他们生活上、伦理上的联系;既写了现实矛盾也写了历史纠葛,因而整部作品就象一幅宏大绚丽的巨制图卷。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展示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使人们清楚看到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了千百年的中国农村是怎样在政治、经济、思想以至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经历着伟大的变革,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决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   《暴风骤雨》成功地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民形象。 赶车把式老孙头是全书中写得最丰满的一个人物。这是个暂时还残存着落后自私的缺点然而又热切盼望翻身解放的老一代农民。他有些胆小自私,爱吹牛,好面子,但当看到地主势力开始真正崩溃时,他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积极地投入了斗争。赶车的生活经历,使他沾染了旧社会的一些坏习气;然而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开朗的性格,也使他很有风趣。    马烽、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 孔厥、袁静合作的《新儿女英雄传》    张恨水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 《八十一梦》、《五子登科》。 路翎 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罗大斗的一生》 《财主底儿女们》 以江南一家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的风流云散为中心,力图反映“一·二八”以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提出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第一部从“一·二八”写到“七·七”事变前,故事中心是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多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第二部从“七·七”事变写到苏德战争爆发,集中描写蒋家的小儿子蒋纯祖在大动乱中经历的曲折生活道路。 小说塑造了王熙凤式的人物金素痕,以这个人物为中心在蒋家内部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争夺财产继承权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 蒋纯祖是财主蒋捷三的第三个儿子,抗战爆发后脱离令人窒息的家庭走向社会。作者以巨大的篇幅描写蒋纯祖在抗战中曲折的遭遇,用细腻的心理刻划展现蒋纯祖时刻在激荡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笔下,蒋纯祖忠厚、善良、高贵,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他憎恶他所处的苦闷的现实”,对邪恶势力有一定反抗性,但是他又软弱动摇,在压迫加重时往往逃避,从混乱的前线逃到麻木的后方,从演剧队转到乡村小学,又在农村恶势力压迫下逃回城市,终于在贫病交加和失恋的精神重压下死去。 蒋家大儿子蒋慰祖受家庭内部倾轧和妻子放浪的刺激成为疯子,多次逃离家庭与乞丐为伍,最后烧毁住所,跳入长江,淹没在波涛之中。 蒋家的二儿子蒋少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较早脱离家庭参加抗日爱国活动,但并没有从立场上思想上背叛财主家庭,抗日也只限于空谈,后来成为新的地主、绅士和文化上的复古主义者。     黄谷柳(1908—1977)《虾球传》是一部富有浓厚地方色采和强烈生活气息的作品,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从流浪少年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虾球的形象。 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 人物形象: 通过杨白劳年关出外躲账带回的三样东西,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勤劳善良的贫苦农民的十分朴素的生活愿望。二斤白面和一根红头绳,表明他希望能有一个起码的人的生活。门神虽是迷信的东西,却反映了他向往着摆脱地主压迫,过上平平安安日子的朴素要求。开头的一场戏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调,把杨白劳和广大受压迫农民的愿望做了充分的表现。但是他的这种卑微的生活要求却不能得到满足,反而被逼上绝路,含恨而死。杨白劳是在地主阶级长期压榨之下,尚未觉醒的老一辈农民的典型形象。   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也是全剧所着力塑造的反抗的农民形象。凭借强烈的反抗性、顽强的求生意志和坚强的复仇愿望,她在数年深山的非人生活中活了下来,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艺术: 《白毛女》是创造我国的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它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也借鉴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创造新歌剧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在音乐上,运用了民歌、小调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它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利用富有民族风味的音乐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的性格特征。   李季(1922—1980)《王贵与李香香》(陕北民间流传的“信天游”) 全诗共分三部十三章,反映了一九三年前后,“三边”地区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激烈斗争;在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背景上,展开了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象露水珠在草上淌。   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   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   庄稼地里顶两人。   玉米开花半中腰,   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阮章竞《漳河水》,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又一部长篇叙事诗。这是一部妇女解放的颂歌,反映了太行山区妇女在封建传统习俗的野蛮压迫下遭受的苦难,热情地歌颂了她们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解放和新生。作品刻划了荷荷、苓苓、紫金英这三个妇女的形象。
/
本文档为【现当代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_课堂笔记_详细版 (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