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广电技术基础电子AV编辑

2018-09-10 41页 doc 3M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5850

暂无简介

举报
广电技术基础电子AV编辑电子AV编辑系统 - 29 - 编者:黄志浩 电子AV编辑系统 序 电子AV编辑系统目前有两大主流:一是以磁带录放像机为平台,以录像磁带为存储载体的线性编辑系统(Linear Editing);一是以计算机硬件和非线性编辑软件为平台,以AV硬盘为存储载体的非线性编辑系统(Non-Linear Editing)。近年来,一种新型编辑系统--带盘结合(磁带+硬盘)编辑系统在专业领域...
广电技术基础电子AV编辑
电子AV编辑系统 - 29 - 编者:黄志浩 电子AV编辑系统 序 电子AV编辑系统目前有两大主流:一是以磁带录放像机为平台,以录像磁带为存储载体的线性编辑系统(Linear Editing);一是以计算机硬件和非线性编辑软件为平台,以AV硬盘为存储载体的非线性编辑系统(Non-Linear Editing)。近年来,一种新型编辑系统--带盘结合(磁带+硬盘)编辑系统在专业领域暂露头角,它集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功能于一身,功能强,操作简便,特别是它不必像非线性编辑系统那样,要事先将素材磁带上的内容采集到硬盘里才能编辑,而是由编辑软件直接控制磁带放像机并调用所需素材进行编辑,大大节省了编辑时间,特别适用于时效性很强的电视新闻编辑,是电子AV编辑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针对上述编辑系统,结合具体的系统,简要介绍其功能、构成与操作方法。 第一节 电子AV编辑系统的功能 (一)、组合编辑功能 对于线性编辑系统来说,组合编辑(ASSEMBLE或ASMBL)是在素材磁带和编辑磁带之间进行镜头声画同步组合剪接。简单地说,就是从素材磁带上取出需要的镜头和声音片段,按顺序串录到编辑磁带上。组合编辑一般用于对声画内容相对完整的镜头组(如:带同期声的镜头)进行编辑。此时编辑录像机开启了全消磁头,先将磁带上原有的包含视频、音频及时码等信息的磁道全部抹除,然后由旋转磁头记录上新的磁道,该功能适合于节目的全新编辑。应该注意的是:因为使用全消磁头的缘故,新记录的磁道尾端与旧磁道连接处会留下消磁区,即“梯形空白”,造成视音频磁道及时码磁道中断,使新旧节目脱节,重播时就会出现噪声和不同步画面。所以,当您只想对磁带上的内容进行一些小修改时,切不可使用该功能,否则一旦形成“梯形空白”区,该点之后的所有内容就都得重新编辑。 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素材磁带上的节目先通过采集设备(磁带放像机+采集卡或编辑卡)被转换为数据文件保存在计算机硬盘上。组合编辑,也就是对这些文件进行剪切和复制,就象在Microsoft Word上对文字素材进行排版编辑一样。 (二)、插入编辑功能 对于线性编辑系统来说,插入编辑(Insert)是在编辑磁带的视频或音频磁道迹上插入新的内容并替换原来的内容,即进行画面或声音修改,所以又称“覆盖式插入编辑”。该操作只开启录像机的旋转消磁头,抹除需要修改的视频或音频磁道迹,因此不损害其它信息。根据插入内容的不同,插入编辑可分为“视频插入”和“音频插入”两种。但无论如何,这种编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插入,而只是替换。因为它无法真正插入新的画面或声音,并增加节目长度。 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插入编辑就是在原有的视音频片段之间添加进新的内容,增加节目内容和长度。 (三)、扩展编辑功能 扩展编辑是在节目的视频或音频轨迹上插入新的内容,使其长度加长而又不会覆盖任何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插入编辑,这是非线性编辑系统和“盘带结合”编辑系统的才有的功能,后者如:SONY Betacam SX数字元系列的DNW-A100P和福州新大地电视器材公司的HDeditor系列。 (四)、预演功能 预演(PREVIEW)是在一组镜头的编辑设置(组合编编辑或插编辑)完成后,为检查其实际效果,在正式编辑前,进行的模拟编辑演示,目的是检阅剪接内容是否合适,镜头连接是否恰当。 对于线性编辑系统来说,预演过程是: 第一步:按下编辑控制器上“PREVIEW”键,编辑控制器就发出指令,要求编辑录像机将编辑磁带倒回前一个镜头(假设为A镜头)的入点后暂停。与此同时,要求编辑放像机搜索到素材磁带上指定镜头(假设为B镜头)的入点,并预卷5秒后暂停(预卷时间可以预设,有3S、5S、7S、10S等多种选择、一般选5S)。 第二步:录像机从A镜头入点处开始重放,其视频信号直接显示在主监视器上。一旦播放到出点前5秒位置,放像机就立即开始播放B镜头进行连接,一直到出点,然后倒回入点待命。这样,A镜头与B镜头的组接效果,便可在监视器上看得一清二楚。 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预演过程非常简单,比如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6.5编辑时,只要用鼠标将A镜头和B镜头拖放到时间在线连接好,然后将时间标尺上的播放游标拖到A镜头起点,敲一下回车键就可以预演了。 (五)、返回功能 返回(GOTO)是在设好编辑点并进行预演时,随时按下GOTO+IN/OUT键,放机和录机都立即快速倒带或进带,到达编辑点后自动停止。此功能与“预演”功能结合,可快速找到编辑入、出点,便于修改,提高编辑效率。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因为所有编辑都是在时间在线进行的,而且所见所得,一目了然,所以这个功能没有多大意义,不过,Adobe Premiere6.5拥有功能更强的“标记点跳转”功能,配合“导航控制板”和时间线标尺、游标,可快速查找任何编辑标记。 (六)、自动编辑功能 自动编辑(AUTO EDIT)就是命令编辑系统按指定的编辑模式和编辑点执行编辑操作。一般情况下,只要设好素材带的入点、出点和编辑带的入点,按下自动编辑(AUTOEDIT)键,放机和录机就同时高速搜寻各自的入点,并完成入点前5秒的预卷工作,然后同时正常重放。此时,录放机通过视频信号进行同步锁定,当重放到达入点时,录机自动转入记录状态并保持到出点2秒后才停止,随后录放机均自动返回到出点位置后暂停,等待下一个编辑指令。 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6.5编辑时,如果把“批量采集”和“故事板”两大功能结合起来运用,你会发现其自动编辑功能比线性编辑系统强得多。 (七)、自动出点功能 在线性编辑系统的自动编辑中,如果事先只设定了素材带入点和编辑带入点,而没有设定素材出点,系统会持续记录素材入点之后的的内容,直到你按下终止键(ALL STOP),此时录放机会根据不同编辑模式自动处理停止方式:组合编辑方式下,录机继续记录2秒后,又自动返回到“ALL STOP”点;插入编辑方式下,录机立即转入放像状态,与放机一同继续运行2秒,然后自动返回“ALL STOP”点。该点就是新的编辑出点。 盘带结合编辑系统也具有该功能,而非线性编辑系统则只在采集时有该功能,编辑时没有意义。 (八)、复审功能 编完一个镜头,若想复审一下编辑效果,可按复审键(REVIEW),这时,放机暂停,而录机快速倒带,返回到入点前3秒处暂停片刻后立即转入重放,直到出点后2秒,再返回出点位置暂停。有些编辑系统还能专门复审入点和出点处的剪接情况,即“跳跃审看”,如:SONY PVE-500的“RVW/JUMP”键。 对盘带结合编辑系统和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因编辑过的内容都保存在硬盘上,因此可随时快速审看,尤其是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6.5编辑时,节目内容都如同电影胶片似的排列在时间线的视频和音频轨道上,你只要拖动时间线游标,结合监视器窗口上的播放控制按钮,想怎么看都可以。 第二节 电子AV编辑系统分类介绍 (一)线性AV编辑系统 一、关键部件: 1. 编辑放像机和编辑录像机: 编辑放像机和编辑录像机简称编放机和编录机。编放机专门用于播放录像磁带上的素材内容,编录机则专门用来录制通过编辑控制器选定的并由编放机播放的素材片段。它们之间通过视频、音频和同步电缆连通,又分别通过专用控制电缆与编辑控制台连接,接受其控制。目前常见的专业级以上的编放/编录机以“模拟分量”和“数字分量”型为主,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a) SONY(索尼)公司产品: · Betacam SP模拟系列(型号以BVW、UVW、PVW开头) 调频载波频率:Y=2.4MHz,C=1.6MHz 主流机型:BVW60P/65P、BVW70P/75P、UVW1600P/1800P、PVW2600P/2650P(带DT磁头)/2800P(PVW系列增加了数字元副载波发生器,使分量信号电平更稳定。) · Digital Betacam数字元系列(型号以DVW开头) 量化压缩:10bit,4:2:2数字分量。2:1场内压缩, 20bit/48MHz 4CH数字音频 主流机型:DVW-A510P/500P · Betacam SX数字元系列(型号以DNW开头) 量化压缩:8bit,MPEG-2@ML 4:2:2数字分量,18Mbps视频传输速率,16bit/48MHz 4CH数字音频 主流机型:DNW-65P/75P(纯数字型)、DNW-A65P/A75P(兼容型) · DVCAM数字元系列(型号以DSR开头) 量化压缩:8bit,4:2:0数字分量,5:1帧内压缩,25Mbps视频传输速率,16bit/48MHz 2CH或12bit/32MHz 4CH PCW脉冲编码调制数字音频。 主流机型:DSR-60P/80P、DSR-1600P/1800P、DSR-2000P b) Panasonic(松下)公司产品: · DVCPRO-25系列(型号以AJ开头) 量化压缩:8bit,4:1:1数字分量,5:1帧内压缩,25Mbps视频传输速率,16bit/48MHz 2CH数字音频。 主流机型:AJ-D250/440/450、AJ-D640/650/850、AJ-LT85 · DVCPRO-50系列(型号以AJ开头) 量化压缩:8bit,4:2:2数字分量,3.3:1帧内压缩,50Mbps视频传输速率,16bit/48MHz 2CH数字音频。 主流机型:AJ-D940/950/960、AJ-LT95 c) JVC(胜利)公司产品: · Digital-S系列 量化压缩:8bit,4:2:2数字分量,3.3:1帧内压缩,50Mbps视频传输速率,16bit/48MHz 2CH PCW脉冲编码调制数字音频。 主流机型:BR-D50/85 下面以SONY(索尼)公司DVCAM系列编辑录放像机中的的DSR-60P/80P为例,看看其面板、信号端口、设置开关以及系统连接等。 A. DSR-60P编辑放像机: · 前面板:06-60P'.jpg · 后面板连接埠分布图:07-60B'.jpg · 视频、同步、时码输出口:08-60AV2’.jpg · 音频输出口:08-60AV1'.jpg · 音频设置:10-MENU'.jpg 11-SELECD'.jpg B. DSR-80P编辑录像机: · 前面板:12-80P'.jpg · 输入音频设置与控制板:13-80Ctrl'.jpg · 后面板连接埠分布图:14-80B'.jpg · 视频、同步、时码输入输出口:15--80AV2'.jpg · 音频输入输出口:15--80AV1’.jpg · 音频设置:10-MENU'.jpg 11-SELECD'.jpg C. DSR-60P/80P与PVE500连接图:16-1v1'.jpg 2. 编辑遥控器: 编辑遥控器简称编控器。它通过专用(9芯)控制电缆及同步信号电缆与放机与录机连接起来,将它们的基本控制功能如:快进、快倒、播放、录制、暂停等和专门控制功能如:穿梭搜索、编辑模式、编辑点设定、预演、自动编辑等集中在一个面板上进行操作,能进行自动编辑,音频分离编辑,控制视频切换台和调音台,有些还具备多编辑页存储能力(多达100页),可连续设定编辑点,进行多镜头连续自动编辑,还可保存编辑表EDL,进行脱机编辑。常见的编辑控制器有: a) SONY(索尼)公司的: RM-440、 PVE-500等。 b) Panasoni(松下)公司的:AG-A350、AG-A850等。 以下是SONY PVE-500编控器的相关图片: 图1、2 图3、信号连接插口 · PVE-500主要功能键区: 1) 预设区:位于“SONY”商标下, 用于编辑系统的综合设置,直接影响编辑精度,首次编辑应检查设定。如图所示: 图4 具体设定位置: a) 启动延迟检测键(LEARN):自动检测被连接的录放像机的启动延迟特性,以提高控制精度。应定期进行检测操作! b) 预卷时间选择开关(PREROOL TIME):决定自动编辑过程中对编辑入点的提前预卷时间,有:7-10秒、5秒、3秒三檔,一般选5秒檔。此设置关系到录放像机的视频同步锁定性能,当素材带信号质量较差时,应适当加长与卷时间以利于同步锁定。 c) 同步方式选择开关(SYNCHKRONIZATION): ON/CF--“同步锁定并使用彩色成帧位置调整”。此设置能获得稳定的图像,但编辑精度稍差。 ON--“同步锁定”,这是常规选项。 OFF--“不需同步”。 d) 时码选择开关: TC--显示已记录的TC时码,即使按RESET键也不能清零。 RTC--显示复位后增加或减少的时码,按RESET键可清零。 CTL--显示清零后的CTL格式时码,按RESET键可清零。 2) 显示区:用来显示并控制素材和节目的时间码、编辑点、编辑模式、编辑状态等。 a) 清零键(RESET):单独使用,可清除所有时码显示或编辑点显示(当心);与IN/OUT同时使用可清除当前编辑点。 b) 编辑序号键(EDIT NO):用于设置编辑序号。 c) 效果时间键(TRANS):用于设定视频切换效果持续时间(单位:帧)。 d) 编辑时间键(DUR):用于设定编辑持续时间。 e) 统计时间键(TOTAL):用于显示编辑时间的总长度。配合RESET键可清零。 3) 信号、模式设定区:用来选择素材信号的来源、设定编辑模式等。 a) 信号源(SOURCE):用于选择编辑放像机等素材信号源。 图5 · 放机1(P 1):选用放机1的信号并对其进行控制。与ENTRY键配合则选择辅助信号端口1(AUX 1)。 · 放机2(P 2):选用放机2的信号并对其进行控制。与ENTRY键配合则选择辅助信号端口2(AUX 2)。 · 信号切换(FROM TO):选择A/B卷信号的编辑顺序。与ENTRY键配合则选择辅助信号端口3(AUX 3)。 b) A/B卷设定(A/B ROOL): 图6 · A/B--A/B卷编辑模式,用于二对一编辑系统。与ENTRY键配合则选择同步卷(SYNC ROOL)编辑模式。 · TRANS--设定视频切换效果持续时间(单位:帧)。与ENTRY键配合则设定编辑持续时间。 c) 编辑模式设定(EDIT MODE): 图7 编辑模式设置 · 组合编辑(ASMBL) · 视频插入编辑(V) · 音频 1通道插入编辑(A 1) · 音频 2通道插入编辑(A 2) d) 手动编辑设定 图8 · 手动记录(REC), 与ENTRY键配合可记录DEL编辑表数据。 · 编辑监视(EDIT):使录机将输入信号以E-E信号方式转接至监视器但不记录,只有同时按下PLAY键时才记录。与ENTRY键配合可调出搜索盘设置菜单。 4) 搜索盘 如图所示: 图9录放机搜索盘 · PLAY/STOP--单独按下播放录/放机内的磁带;与ENTRY键同时按下停止播放。 · STILL/STB OFF--单独按下播放静止图像(使用搜索盘后,让搜索盘处于初始位置时,机器自动进入静像状态);与ENTRY键同时按下退出静像等待状态。 · REW/EJECT--单独按下快速倒带;与ENTRY键同时按下弹出磁带。 · FF/VAR--单独按下快速进带;与ENTRY键同时按下进入变速播放状态(需要录放机支持)。 · 搜索盘--可根据转动角度大小以0-32倍速进行前后搜索,也可逐帧进行精确定位,两种方式的转换手段是:按一下搜索盘。 5) 编辑设定区 图10编辑设定键盘 · AUDIO SPLIT--声画分离键,就是把图像和声音分开编辑。 · “-”/“+”--编辑点微调键,用于修改编辑点。 · LAST EDIT/CLEAR--最后编辑/清除键,单用可调出先前预演过的最后一个编辑内容;在联机EDL模式下,则可恢复被清除的最后编辑点。与“ENTRY”配合可清除最后编辑点。 · IN/OUT--编辑入点和出点设置键。左右两组分别为放机和录机专用。 · GO TO--跳转键,与“IN/OUT”配合,可快速到达入点和出点。 · ENTRY--进入键,与“IN/OUT”配合,可设定编辑入点和出点;与其它双功能键配合可实现第二功能(见相关功能键的说明)。 · PREVIEW--预演键,当三个基本编辑点(素材的IN/OUT和节目的IN)设定完,就可利用此键检阅效果,以便加以修改。 · AUTO EDIT--自动编辑键,让控制系统按指定模式和编辑点进行自动编辑。 · RVW/JUMP--复审/跳转键,自动编辑(AUTO EDIT)完成后,利用此键查看实际编辑效果(复审):按第一次,快速卷到IN点前5秒并开始播放;此时若再按一次,就快速卷到OUT点前5秒并开始播放。 3. 彩色监视器:用于监视或监听编辑录放像机播放和录制的视音频信号。 4. 特技切换台:用于切换编录机的输入视频通道并产生视频切换效果(如:划像、淡变、迭加、键控、抠像等)和画面特技效果(如:缩放、移位、旋转、扭曲、裂像、马赛克、动画、透视、多画面等)。常见的特技切换台有:SONY DFS-500/700、BVS3000、BVS-V1201、DVS2000/6000/8000等。 5. 调音台:用于切换编录机的输入音频通道并对音频进行频率均衡,噪音消除,动态压缩、扩张,混响等处理。 6. 监听音响设备:用于监听音频的录制与播放效果。 二、系统组成与信号连接 1. 一对一切换编辑系统: 这是最基本的编辑系统,由一台编放机(左侧Player)、一台编录机(右测Recorder)、一台编控器(下方PVE-500)、两台监视器和相应连接电缆组成,其中: “V OUT-V IN”是视频传输电缆, “A OUT-A IN”是音频传输电缆, “REV.VIDEO OUT-REV.VIDEO IN”是视频同步信号传输电缆, “REMOTE OUT-REMOTE IN”是编辑控制电缆, “MONITOR OUT”是监视信号传输电缆 该系统可完成AV组合编辑、视频或音频插入编辑、磁带拷贝以及配音录制等基本编辑工作,适合于新闻节目编辑。 如图所示: 图11 2. 二对一切换编辑系统: 该系统在一对一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台编放机、一台视频切换台(右下方BVS-V1201 Video routing switcher)、一台音频切换台(左下方BVS-A1201 Audio routing switcher)和一套监听功放(上中Audio amplifier),除了可完成AV组合编辑、视频或音频插入编辑、磁带拷贝以及配音录制等基本编辑工作外,还可进行简单A/B卷编辑,简单的视频特效处理(如:混合、扫换、淡变、化变、迭加等)和音频效果处理,适合于新闻节目、小型专题等编辑制作。 图12 3. 二对一A/B卷编辑系统: 图13 该系统在前一套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功能,把普通的视频、音频切换台升级为专业数字视频特技切换台(DFS-500 control panel)和专业调音台(MXP-290 audio mixer),可完成AV组合编辑、视频或音频插入编辑、磁带拷贝以及配音录制、A/B卷编辑,能实现数字视频、音频特效处理,如:视频的混合、扫换、淡变、化变、卷动、碎裂、键控抠像和迭加等;音频的频率均衡、动态压缩、延时、混响、变音、移相等。另外,该系统还增加了现场即时摄像编辑功能,可直接编录或播出现场画面。适合于新闻节目、专题栏目等的编辑制作和小型现场直播。 三、AV线性编辑系统操作程序 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一般采用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inc News Gathering)方式与ESP,即“电视演播室制作”(Electroinc Studio Production)方式相结合,具体表现在现场影音直播(播音员出镜口播或现场采访)和后期画面配解说交叉进行,必要时增加字幕说明。 ENG新闻制作分为前期采拍和后期编辑两个阶段,在前期采拍中,摄像机主要记录的是记者的采访过程,包括人物的问答,现场的景物、场面和音响等。后期编辑主要是根据各据记者所写的新闻稿(解说辞)进行声画配合剪辑。一般流程是: a) 审看素材,取舍镜头,形成编辑决定表。 b) 根据采访主题、采访过程,参考编辑决定表撰写解说辞。 c) 由记者本人或播音员录制解说辞。 d) 由记者本人或编辑师根据解说辞录音和编辑决定表进行视频组合编辑或插入编辑等,最终将素材编辑为节目。 ESP新闻制作既可以先摄录、后编;也可即摄、即播、即录(实况播出/录像)。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它属ENG和ESP混合制作方式,即在主持人现场播音(ESP)时不断穿插播出ENG制作的节目内容。 应该说,ENG新闻制作仍然是电视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因此,本节内容将重点介绍基于线性编辑系统的电视新闻编辑方法。 不同的线性编辑系统,操作方式不尽相同,但编辑过程都差不多。这里以日本SONY公司生产的编辑录放像机DSR-60/80P与编辑控制器PVE-500构成的一对一线性编辑系统为例,介绍AV线性编辑的基本操作程序。 (一)、准备 1. 连接系统 按下图(16-1v1'.jpg)将系统连接好。 图14系统联机图 注意四种视频信号连接法: · “COMPOSITE”--复合视频连接(C):连接简单,但因将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C混合传输,视频带宽窄,亮、色相互串扰,再加上处理电路复杂、重复,因此图像清晰度和信噪比都不高,建议不采用。 · “S VIDEO”--S端子视频连接:连接简单,并且将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C分开传输,杜绝了亮、色相互串扰问题,处理电路较少,因此图像清晰度和信噪比都较高,一般场合可采用。 · “COMPONENT/RGB”--分量/基色视频连接(A):这是分量摄、录像机才具备的接法,在摄录像端,三片CCD输出的R、G、B三基色信号经合成为Y、R-Y、B-Y分量信号后送至数字量化压缩电路转换为数字视频信号(编码),然后记录到磁带上。而在编辑放像、录像过程中,线号的处理过程是:从放像机磁带还原出的数字视频信号,经译码器还原为模拟视频分量信号(或再分解为三基色信号),经传输电缆送到录像机后又被数字量化压缩电路转换为数字视频信号(再编码),然后在次记录到磁带上。可见,分量/基色视频连接的信号大部分是在数字元方式下单独处理的,信号损失极少,清晰度和信噪比很高,因此应优先采用。 · “SDI/QSDI”--串行数字视音频连接(B):跳过译码和再编码过程,直接进行全数字连接,实现信号无损传输,清晰度和信噪比极高。但必须加装数字处理板,成本较高。 2. 放机设置 A、 按下前面板左上侧的电源开关(POWER SWITCH)接通电源。 B、 把前面板左上侧的“遥控/本机控制”开关(REMOTE/LOCAL SWITCH)调至遥控(REMOTE)位置。 C、 把前面板下侧“菜单控制盘”里的左右监听开关(MONITOR SELECT)分别调到CH-1/2和MIX(混合)位置。 3. 录机设置 A、 按下前面板左上侧的电源开关(POWER SWITCH)接通电源。 B、 把前面板左上侧的“遥控/本机控制”开关(REMOTE/LOCAL SWITCH)调至遥控(REMOTE)位置。 C、 把前面板下侧“菜单控制盘”里的左右监听开关(MONITOR SELECT)分别调到CH-1/2和MIX(混合)位置。 D、 输入信号选择(INPUT SELECT)的设置: · VIDEO--视频输入选择键:配合该键上方“INPUT MODE”显示屏,可选择“COMPOSITE”(复合视频)、“S VIDEO”(S端子视频)、“COMPONENT”(分量视频)、“SDI”(串行数字视音频)四种输入模式。如果录机已加装模拟-数字转换板,请优先使用SDI连接法,并选择“SDI”(串行数字视音频),否则,应用分量信号连接法,并选择“COMPONENT”(分量视频)输入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15录机视音频输入控制面板 · AUDIO--音频输入选择键:配合该键上方“INPUT MODE”显示屏,可分别为CH-1和CH-2选择“ANALOG”(模拟输入音频)、“AES/EBU”、“SDI”(串行数字音频)三种输入模式。如果录机未加装模拟-数字转换板,请用模拟音频连接法并选择“ANALOG”(模拟输入音频)模式。 E、 音频录制模式(AUDIO REC SELECT)设置: 配合该键上方的“AUDIO MODE”显示屏,可选择2CH(双声道)48KHz/44.1KHz或4CH(四声道)32KHz三种记录模式。为保证录音质量和磁带兼容性,推荐选择2CH(双声道)48KHz记录模式。 F、 输入音频电平(AUDIO INPUT LEVEL)调节: 初始状态下把前面板的CH-1到CH-4输入电平调节钮都置于刻度5(中点),联机工作时再配合电平显示屏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音频输入电平显示屏上的荧光条顶端应在-12dB标记处上下跳动。如果荧光条顶端接近0dB处甚至点亮“OVER”红灯,说明输入电平太高,应利用对应的电平调节钮加以衰减,否则将导致饱和失真,破坏音质;如果荧光条顶端总在在-20dB以下跳动,就表明音频输入信号电平不足,同样利用对应的电平调节钮加以补偿。若调节旋钮到接近0刻度或10刻度仍无法将电平调到适当大小,可调节后面板音频输入插口处的“音频输入增益开关”(AUDIO IN -6dBm/0dBm/+4dBm switches)进行补偿或衰减,其中,-6dBm檔可获6dBm的增益补偿,0dBm檔不变,+4dBm檔可衰减4dBm。 对于话筒来说,因其音频输出幅度很小,用上述方法也很难得到足够的音频电平,只能通过调音台解决。当然,系统的音频连接线路也要作相应改动。 4. 编辑控制器设置 A、 按下面板左上侧的电源开关(POWER)接通电源,同时掀起预设面板盖。 B、 将预卷时间(PREROLL)选择开关置于5,则预卷时间为5秒。 C、 将同步方式(SYNCHRO)选择开关置于ON位。 D、 将时码选择开关全部置于CTL位元。 E、 如果是新安装或使用超过半年的录放机,建议使用启动延迟检测(LEARN)键检测一下,以提高编辑控制精度。 5. 编辑带和素材带 A. 制作编辑带:在要录制节目的空白录像带录上连续的黑场信号或彩条信号。目的是在节目带预铺上连续、稳定的CTL信号,以便录制解说辞和插编视频画面,这是关键一步,具体方法是: · 黑屏录制--取一盒空白DVCAM磁带(注意:MiniDV磁带不能在本系统上进行编辑录制)并插入录机中,退出放机里的磁带(如果有的话),然后同时按下编控器录机控制区上的“REC”和“PLAY”两键开始录制无信号的黑屏,10-12秒后按“ALL STOP”即成。 · 彩条录制--首先将彩条信号发生器或摄像机输出的彩条信号连接到录机的“VIDEO INPUT”埠,然后找到前面板输入信号选择区(INPUT SELECT)里的“VIDEO”键,按压它,通过上方的显示屏选择“COMPOSITE”(复合视频),此时监视器上应出现彩条图像,接下去的步骤同“黑屏录制”。另类方法:找一盒录有彩条的磁带插进放机,用搜索盘找到彩条后暂停并按下“ALL STOP”键,此时彩条画面被定格并记忆,然后…… 只要不取出磁带,想录多久就录多久。 B. 为素材带复制一个拷贝,保留原带并加上写保护,以防不测。若要进行脱机编辑,这一步是免不了的,方法是: 将原带和空白DVCAM带分别插进放机和录机里,同时按下放机的“PLAY”键和录机的“REC”+“PLAY”即开始复制。当然你也可以用“组合编辑”模式进行复制,即先按下编辑模式(EDIT MODE)选择区中的组合编辑(ASMBL)键,然后用搜索盘找到原素材带的起点,将时码清零并打入点,录机则应在空白带(注意:应改用预录了黑屏或彩条的编辑带)8-10秒处将时码清零并打入点,然后“AUTO EDIT”。此法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去掉一些实在惨不忍睹的镜头,免得挨老编的痛批。 C. 审看素材,取舍并登记镜头“地址”(时码),形成编辑决定表。 具体方法是: 首先要确定素材的CTL时码基准:播放素材带,利用搜索盘找到第一个镜头的第一帧画面后暂停,将对应时码计数器清零即可。 然后是一边审看播放素材一边记录需要的镜头内容,包括:镜头序号,内容概要和时码。经过反复审看和讨论,认真取舍和记录后,就形成一个镜头编辑决定表,如下表所示,以利于剪接时快速找到所需镜头,提高编辑效率。 镜头编辑决定表 编者: 时间: 磁带编号 镜头序号 内容概要 起始时码 第一盘 1 稻田全景、蛙声一片 0’00’’ 2 稻田中的青蛙近景 15”00f 3 鸣叫着的青蛙的头部特写 21’’13f 4 由青蛙的全身推到后腿 41’’07f 5 青蛙起跳,急速拉出 50’’15f 6 青蛙入水及波纹 56’01f (二)、录音 1. 把录音话筒连接到调音台的CH-1输入埠上,将输入增益旋钮置8-10刻度;三段式频率均衡旋钮(Hi、MI、L0)全部置5刻度;混响(EHO)置0刻度;输出平衡旋钮(PAN)置5刻度,使左右声道同时录音;对着话筒用正常的朗读音量说话,调整输出电平使录机上的左右声道录音电平显示在-12db上下。 2. 把空白DVCAM编辑带插入录机,按下编控器录机控制区上的“REC”和“PLAY”两键开始录制,8-10秒后开始对着话筒朗读解说辞。若出现口误,不必停下,应立即回头从该句句首朗读下去,等全部录制完后再剪接到编辑带上。 3. 对需要插入同期声的节目,其解说辞应分段录制,方法同上。 4. 如果你已在硬盘编辑系统上录制了解说辞,现在想用线性编辑系统编辑画面,那么,首先将硬盘编辑系统上的录音文件加上彩条并输出到磁带上(参见《硬盘编辑系统操作指导书》的“录音”部分),然后再转录到DVCAM磁带上,注意预留8-12秒起始彩条! (三)、AV混合编辑 1. 关于编辑顺序: 许多初次接触电视AV编辑的人总以为应该先把所需的画面剪接好再进行配音,这是受电影后期配音方式的影响而产生的误解。对电影来说,后期配音的内容主要是角色对话,因为台词是一致的,因而可以对着口型配音。对电视新闻来说,人物谈话、现场音响等同期声是不能进行后期重配的的,否则就是造假新闻,这是其一。另外,即使你能把采拍的画面剪接好,也只是给解说词的写作和配录出了道大难题。因为不同的画面,其信息容量也参差不一,有些画面简明易懂,无需解说,有些则复杂费解,需要详细解说,相应的,有些画面所需的解说辞可短至一个词或一个字,有些则要一句甚至几句话才能解说清楚。例如:人物介绍,如果只播姓名,也就1秒左右,加上不同的身份和称呼,时间就不好估计了。由此看来,一段两分钟的画面,可能需要一分钟的解说辞,也可能需要三分钟。如果把这些长短不匹配的画面、声音勉强混合起来播放,观众看到的将是些声画脱节,时而有画无声、时而有声无画的节目。因此,先编画面再配解说的方法是很难操作的。 正常的编辑程序是,先录制并编辑好解说辞、然后根据解说辞的内容,用视频插入编辑模式加入相关的镜头画面,最后配上背景音乐。 对于线性编辑系统来说,要完成上述工作,需要许多设备的支持,既费工又费时,而且,每作一次修改,都意味着再拷贝一次节目,节目的声画质量也逐渐下降。 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上述工作在一台设备上就可轻松完成,甚至说只要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可实现,而且所作的修改只是形成一个节目檔,并没有修改素材内容,绝不影响声画质量。 2. 声画同步和声画对列 声画同步和声画对列是画面与伴音之间的两种常见的配合关系。 (1)、声画同步,主要指电视伴音(包括:同期声、解说辞等)与画面传播的信息完全一致,如随画面出现的人物发言、记者采访、主持人解说以及各种现场声响等,这最能表现电视纪实的本性,也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另一方面,声画同步也指解说辞直接对画面内容进行同步讲解或评论,以引导观众正确地欣赏、理解或评价画面所反映的事物。 在一些专业性新闻、专栏或专题节目中,往往有许多内容相对单一但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画面,如:各类图纸(包括规划图、结构图、原理图等)、文艺作品,包括:摄影、绘画、书法、曲谱、雕塑等作品,以及各种实物展示、操作演示等。这些就需要采用声画同步的解说方式。 在报导一些重要会议的会议和活动时,常常要对参加的人物和现场情况作一些介绍,这也要采用声画同步解说。 对采用声画同步方式进行的节目编辑,就是声画同步编辑。 声画同步编辑的关键是使画面内容与伴音内容同步,对带有同期声的素材来说,一般直接采用组合编辑方式进行组接。而对于需后期配解说辞的素材来说,就必须在解说辞录音的基础上精确选择相应内容和长度的素材画面进行视频插入编辑,以保证声画同步播出,通俗的说就是说什么就出现什么。 (2)、声画对列,指电视伴音与画面传播的信息并不一致,它们各按自己的逻辑发展进行,表面上不互相印证或解释,但保持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根据这种关系,可分出以下两种类型: eq \o\ac(○,1) 声画对立:伴音和画面所包含的的情节、情绪相反或相对。比如某项比赛结束时,胜利者及其观众自然欢呼雀跃,此时的镜头属声画同步关系,如果以热烈的场面和欢呼声为背景,将镜头摇向垂头丧气的失败者,其失败的痛苦、失落情绪就会更强烈,也更能反衬出胜利者的喜悦情绪。 eq \o\ac(○,2) 声画并列:伴音和画面独立、并行发展,二者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使主题更丰富、更含蓄、更耐人寻味。如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里有这么一个片断: 越南,湄公河上,一队美军士兵正乘船沿河搜索叛逆者库尔兹上校及其部下。此时,士兵们收到国内寄来的邮件,大伙儿兴高采烈地读着。黑人士兵克林将录音机贴在耳边,专注地听着母亲寄来的录音带: 画:面带笑容的克林。 声:母亲的声音。 画:从岸上从林里射出一串串子弹和竹箭,克林中弹倒下。 声:母亲的声音。 画:同伴呼唤、抢救克林。 声:母亲的声音。 画:同伴慢慢放下克林那已经僵硬了但仍握着录音机的手。 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我们相信你一定能活着回来,因为我们爱你。” …… (四)、 蒙太奇理论 1. 蒙太奇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电视画面编辑,也叫剪辑、组接。画面组接的基本理论是点影蒙太奇理论。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它原来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意思是构成、装配。电影诞生以后,这一术语被借用到电影理论中。蒙太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早期电影艺术家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蒙太奇理论在各种词典和影视专著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解释,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顺序,把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悬念,以及各种节奏,从而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蒙太奇集中表现在镜头与镜头的承继关系上,它是镜头组接的方法和依据。但同时蒙太奇也是一种影视声画思维的方法和创作手段。它从一部片子的构思、策划、选材、采访、摄像、撰稿开始,到片子的剪辑、配音、合成,在整个摄制过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单一的影视画面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通过蒙太奇组接,可以将一组单一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比如,这里有三个单一的镜头①护士打针;②病人痛苦地折腾,③病人安祥地入睡。两种方法组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节和效果。第一种方法,按照②一①一⑧组接,观众得出“患者病情严重,打针后病情缓解”的结论。第二种方法按照⑧+①+②组接,就出现与第一种方法截然相反的情节。蒙太奇具有构成情节的功能;正因为有了情节,才构成了故事。因此,可以认为,蒙太奇就是编导讲故事的一种方法。电视新闻不能编故事。但是,挖掘新闻事实中的情节资源,让观众看到情节和细节,这是打动观众、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一部影视剧可以表现上下几百年的历史,几个镜头就可以表现春秋流逝。影视剧中的时间概念和现实中的时间概念不同。实际时间在影视剧中,被导演用蒙太奇技巧表现,只是几个有代表性的镜头用特技组接,但被观众心领神会。在表现空间上也是这样,把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拍摄的镜头用蒙太奇技巧组接而成的一个空间。这种假定性也会被观众接受。在影视剧中,编导用蒙太奇技巧省略和组合了时空,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影视时空享受。电视新闻、纪实类电视节目中可以省略和浓缩时空,但不能虚构时空,这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决定的。 蒙太奇是形成节奏的主要手段。张弛有致的节奏是由作品的内容决定的。但能否实现这一目的,准确地表现内容的节奏,调动观众的情绪,却是由编导把握的。因此,编导要有驾驭节奏的能力,就要善于运用蒙太奇技巧。事实上,节奏在节目形成的全过程始终伴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依据,景别变化、色彩配置、实况音响等,都应准确地反映和表现事物的本来的特征。画面组接时,镜头使用的长短,编辑点的选择,音量大小、高低、重轻、强弱的配置,色彩浓淡的对比,镜头转换技巧的选择,都可以形成节奏。在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该熟悉蒙太奇技巧,准确地表现新闻事实的节奏。 蒙太奇从功能上可分为多种,如叙述蒙太奇、表现蒙太奇、心理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平行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杂耍蒙太奇、镜头内部蒙太奇等,而且还会有新的蒙太奇产生。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将它们归为两类蒙太奇,一是叙述性蒙太奇,二是表现蒙太奇。这里结合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将这两大蒙太奇和使用较多的几种蒙太奇,放在一起进行论述分析。 ①叙述蒙太奇 叙述蒙太奇,也叫叙事蒙太奇和连续蒙太奇。就是将镜头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组接起来,叙述一个情节或故事。这是影视剧中普遍使用的组接方法。在新闻现场拍摄时,记者摄取了新闻事实的一些具有故事性因素的情节和细节,将这些镜头按顺序组接,让画面和声音连续地、流畅地叙述情节和故事。这种叙述蒙太奇方式,现在被越来越多地用到新闻,特别是纪录片、专题片等纪实类节目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②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也叫对列蒙太奇。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不以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接镜头,而重在一种内在联系,以不同内容镜头的对列,产生一种新的喻意或概念。其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情绪,揭示内涵。表现蒙太奇在纪录片、专题片中使用的例子是不难发现的,如将“朱门酒肉臭”镜头与“路有冻死骨’’的镜头组接,将把牛奶倒入大海的镜头与骨瘦如柴的儿童的镜头组接,将都市的高楼大厦立交桥纵横镜头与农村的荒山野岭、羊肠小道镜头组接。通过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启示观众洞察事物的本质。 eq \o\ac(○,3)平行交叉蒙太苛 平行交叉蒙太奇是将同一个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几件事,交错叙述。电影史上典型的平行交叉蒙太奇是格里菲斯影片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电视新闻和纪实类电视片中,平行交叉蒙太奇式的组接技巧使用很广泛,如长江涨水;子弟兵的汽车紧急出动;大堤危在旦夕;子弟兵扛着沙包奋勇抢险。平行交叉组接形成了直线上升的快节奏,调动了紧张的情绪,刺激了神经,促使了观众关注事态的发展。 ④叫板蒙太奇 叫板蒙太奇是画面和声音相互配合的组接技巧。报道词说什么,画面就出现什么。有些相互之间缺乏直接联系的镜头,使用叫板蒙太奇组接方式,让声音帮助各个镜头之间建立起了逻辑关系,声音和画面水乳交融。 ⑤联想蒙太奇 画面和声音都能调动观众的联觉感受。将观众熟悉的几个画面进行组接,引发观众产生联想,让观众自己去领会镜头所隐喻的含义。联想蒙太奇在过去一些影片中用滥了,如,烈士就义就出现松树,思想斗争就有大海波涛,花朵就接儿童的笑脸。因此,使用时要注意,既要让人领会,又要含蓄。 ⑥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好比修辞中的比喻,通过前后不同主体形象的镜头组接进行类比,引发观众联想,含蓄形象地领会编导者的寓意。如用河流上坚冰的解冻,隐喻斗争胜利、问题解决,用流泪的蜡烛隐喻人的不幸和痛苦:用鸽子带着哨音远去隐喻人的思绪飞扬等。 2.蒙太奇连续构成的三种句型 在上一章最后,分析摄像应多角度、多方向、多景别拍摄时,涉及到了电视画面的两种构成方法——连续构成和对列构成。将 同一对象不同景别或不同角度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叫连续构成。好比写文章一样,镜头就像一个个分散的字、词,要讲清意思,就要用句子来表达。运用蒙太奇进行思维,就是如何组织镜头使它形成句子和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连续构成的蒙太奇句子 有三种句型。 ①前进式句子 就是景别沿着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方向前进,把观众的视线由整体引向局部,情绪逐渐上升、高涨、强烈。这一组的某一单个镜头是无力表现这一前进、上升的意思的,把若干个镜头,按照逐渐过渡的方向进行组接,就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我们称这种句子是前进式句子。电视画面的这种句型,符合人们日常观察事物的习惯。比如远景:在浩瀚的大海上摇来一只小船;全景:中年人奋力地摇橹;近景:大幅度地摇橹;特写:脸上的汗珠,焦急的神色。这一句子中,从远景逐渐过渡到了特写。就像人观察事物时,目光逐渐由大范围落到一个近景和局部上。前进式句子在电视新闻中应用较为广泛。 ②后退式句子 与前进式句子相反,景别从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的方向逐渐后退,把观众的视线由局部引向整体。这种句型的特点,先用特写或近景吸引观众注意,然后气氛逐渐减弱。一般在怀绪发展呈下降曲线时使用。比如,在一部反映丝绸之路的纪录片中,开始的一组镜头是一个大型群雕三个特写:汉唐时中国人的头像;波斯人的头像;骆驼头像;然后中景后移,整个群雕好似朝前走;最后全景拉至远景,好像驼队走在漫漫的戈壁滩上。这一个句型通过群雕不同景别的后退式组合,生动地表现了汉唐时期中国人与中亚人的那段交往历史。 ⑧复合句子 也叫环形句子。在一个句型中,既有前进式,也有后退式。可以先前进式再后退式,也可以先后退式再前进式,根据实际情况定。电视摄制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复合句子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因而在电视新闻中用得最多。 前进式句子、后退式句子、复合句子只不过是蒙太奇连续构成的三种单句句型。在电视节目制作中,要交代一个情节,或表达事件发展,有时候单句可以讲清,有时候需要几个单句组成复句。只要符合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就既要遵守句型,准确运用,同时也不能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勇于创新。 3. 长镜头 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拍下的镜头,无论长短都是一个镜头。由于长镜头与短镜头组接叙事功能的差异,因而有些长达几十分钟,而有些只有几秒。一般将电影胶片30.48M以上,电视1分钟以上的称为长镜头。用多个镜头组接的方式叙述一个情节存在作假的可能。比如,前一个镜头朝空中打枪,下一个镜头一只鸟从空中掉下来。将这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虽然给观众这个人枪法很准的印象,但这个情节很可能是假的。因为是两次拍摄的两个镜头,第二只鸟落地的镜头是有人将死鸟抛起来掉地上的瞬间拍摄的。是观众的想象,给两个镜头建立了逻辑关系。如果在一个镜头内叙述这一事实,观众就相信是真的,因为镜头没有组接,没有作假的可能。因此,用一个镜头叙述一个情节,被认为具有较强的纪实性。 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拍摄的《火车到站》、《拆墙》、《工厂的大门》、《水浇园丁》等十多部电影纪录片,都是一个镜头拍下来的。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纪录片学派的创始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首映),把焦点集中在爱斯基摩人的一个家庭——纳努克一家人,不仅拍他们饮食、狩猎、捕鱼,还随一家人远行,使用了很多长镜头纪录纳努克一家的生活状态。长镜头的纪实特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对长镜头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巴赞提倡按照镜头一段落和景深镜头的风格拍摄电影,他反对利用蒙太奇手法随意分切、编排和组接镜头,而破坏了镜头的时空统一性。 长镜头理论对于电视新闻摄像和编辑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新闻的现场画面把新闻事实的第一手资料交给了观众。报纸、广播是经过记者用文字描述而间接传达给受众的。现场的图像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但如果记者将本来能用一个完整镜头叙述清楚的情节,而用若干个镜头组接,就会使观众对这一事实的真实性打了折扣。将真实的新闻拍假的事情,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比如,拍一魔术师在手中将纸变成了和平鸽,用两个镜头组接还能让人信服吗?凡是需要靠镜头来证实两件事之间的真实关系的,就要认真考虑,能否用一个镜头来表现。采访、对话等都要尽量使用长镜头,让观众对时空的一致性坚信不移。 (五)、画面组接 影视节目制作中画面的组接,也叫剪辑。在英文中“剪辑”和“编辑”是同一个词(editing),因此,在制作中这两个术语都在使用。有人为了将画面编辑与文字编辑区分,把画面编辑叫“电子编辑”。为了叙述更方便,我们在这里称为“组接”。电视新闻画面组接是将拍摄的画面,按照新闻主题和画面组接的规则进行精心选择后组接起来。组接是一项非常具体的工作,要求记者不仅要把握主题思想的实现,熟悉画面转换的规则,还要了解编辑机的性能,掌握组接技巧。 1. 画面转换规则 (1).时空顺序规则 时空顺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将素材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信息量最大的画面进行组接。在时空顺序中,时间是主线,空间位置遵守时间的先后关系。在消息类电视新闻中大多数是按时空顺序规则组接的,显得自然流畅,符合人们生活中了解和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但也有少数新闻,突破了这一规则。如先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后回到北京,然后报道这位国家领导人离开出访国家时欢送情景。无疑,这是按照新闻价值大小的顺序组接的。这一时空关系颠到的叙述和组接方式,一些观众不习惯,值得讨论。 (2).内在逻辑规则 就是按照事实内在的联系和逻辑规律来组接。在消息类电视新闻特别是一些综合报道中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按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组接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就要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科学地考虑节目的结构,将各种因素合理地组织在一起,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按这种规则组接画面,在综合报道中使用较多,在访谈类节目中使用更为普遍。按照内在逻辑规律组接画面,时间顺序感不强,空间位置感也不明显,光靠画面叙述事实有困难,因此有声语言的作用非常大;有声语言使画面的内在逻辑关系得以建立,并更加合理、严密。 (3).轴线规则 上一章第三节《摄像造型》中,从摄像时运动方向和被摄人物视线的方向,分析了轴线规则。轴线规则不仅摄像时要遵守,在画面组接过程中,具有更重要意义。如果不注意轴线规则,仍然会犯“方向”性的错误。画面编辑是节目制作的最后工序,编辑应该站到节目的总体角度弥补整个摄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纰漏。特别要把摄像时因为各种原因对轴线把握失误的画面进行组接,纠正轴线失误,使摄像的运动方向和人物视线方向达到一致。比如,在越轴画面之间加一个看不出方向的特写镜头,或改变剪辑点,或增加在动作线上拍摄的看不出方向的空镜头等等。 2. 画面转换剪辑点把握 两个镜头的组接处称为剪辑点。画面的剪接点是以帧来计算的,每帧是1/25秒,可见其要求的严格和精确程度。有时候只差几帧,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或者发生画面跳动。选择剪辑点要符合画面转换规则和人视觉观赏规律,还要符合技术要求。剪辑点选得准确,组接的画面才能平滑、流畅、自然,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 (1).相同主体动作剪辑点 就是选择拍摄主体一个动作完成后的地方作为剪辑点。比如,坐着的人站起来,在这个地方组接下一个镜头,一个人从家里走出画面,下一个镜头就组接这个人走进办公室:一个人走到图书馆的书架前站住,组接手抽书的特写镜头等等,以相同主体动作转换时作为动作剪辑点,可使上下镜头的组接顺畅。 (2).不同主体动作剪辑点 就是选择不同主体运动时或者同一主体作不同运动时,动作形态相似,运动的方向一致,有完整瞬间的地方作为剪辑点。比如,从旋转的汽车轮组接到旋转的摩托车轮;体操运动员从单杠上的翻转动作组接跳马空翻后落地站稳的瞬间。以不同主体动作剪辑点,应选择较为明显的、幅度较大的一个动作完成的瞬间剪断,可以去掉不明显的小动作。同一主体不同运动时特别要注意防止动作重复和有间歇。那样不仅不顺畅,而且看起来十分滑稽。 (3).人们情绪剪辑点 人物的心理活动引起情绪变化时,也可以作为剪辑点。比如,人物的情绪处于高潮,表现出喜、怒、哀、乐时,利用前后两个镜头人物情绪上的一致性切换镜头,这种组接紧凑而不露痕迹,使情绪得到渲染,使观众的激情进一步得到调动。 (4).声音剪辑点 利用声音自身的规律和特性,在上一段声音和下一段声音之间完整的地方或停歇处,找到衔接的剪辑点。在电视新闻中,声音分为有声语言、实况音响、音乐三大类。有声语言又分为播音、解说、现场报道声和人物同期声。播音、解说和现场报道声,由于目的性强,剪辑很少。人物同期声由于涉及到内容的留、去,剪辑较多。人物同期声的剪辑点要选在一个完整的语句结束或较大的顿歇处。要注意不可将上段句子的余音切断,那样会感到别扭。人在平时说话时,语句间都有或大或小的停顿、剪辑时,要考虑这个因素,说话组接时停顿太小或太大,都会使人感到不自然。实况音响的剪辑也要考虑真实性,不可断得突兀。音乐的剪辑点要选在乐段或乐句的转换处,不能有不完整的乐句出现。 3. 画面转换技巧 (1).动接动 动接动有两个意思,一是画面内运动的主体与另一画面内运动的主体组接,如奔驰的汽车与奔跑的骏马组接;水中游弋的鸭群与草原上蠕动的羊群组接。另一个意思是两个同方向的运动镜头组接,如两个或两个以上右摇的风景画面组接。动接动时,无论是画面内主体的运动或是镜头运动,速度和方向都必须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会使组接不顾畅。动接动不包括相同主体动作的组接。 (2).静接静 在视觉上没有明显动感的镜头组接的方法叫静接静。静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画面内主体的静。另一个是镜头本身的静,也就是固定镜头。两个画面内主体静的镜头组接,应该有一些相关因素,要寻找在构图、背景、视角、色彩方面的相似性,如开会时几个专注听讲话人的镜头组接。再比如,建筑物与建筑物组接。两个景别相同的画面组接,容易产生“变把戏”似的跳动感,应特别注意。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组接,如果两个画面内主体都是运动的,则就成了“动接动”,就应该注意主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的一致性。其中一个镜头画面主体是运动的,另一个是静止的,组接时,就要选在运动主体的停歇点组接。总之,要使两个画面的主体都处于静止状态时组接,才能不产生跳动感。 (3).静接动 是动感不明显的镜头与动感明显镜头的组接方法。比如,上一个镜头是运动员在起跑点等待发令枪的助跑姿势,下一个镜头是枪响后运动员奔跑;上一个镜头是平静的水面,接一个是汽艇在水中行驶的镜头。这两个镜头组接,由静止变得运动感十分强烈,使节奏形成突变和跳跃,但视觉上是流畅的。 (4).动接静 是动感明显的镜头与静感明显的镜头的组接方法。比如,足球场上运动员动感十分强烈的镜头接裁判吹哨的镜头;赛车急驶的镜头接观众看望远镜的镜头。动接静在视觉节奏上给人一个突然停止的感觉。这种强烈的动静对比,能表达出一种特殊的情绪效果。 4. 场面转换方法 场面转换也叫画面转场、场面过渡。画面转换的方法很多,依据手法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用镜头自然过渡叫无技巧转换,一是用电子特技手段过渡叫技巧转换。 (1).无技巧转换 无技巧转换具体操作时叫“切换”或“切”。它是一种镜头自然过渡的方法。使用无技巧转换时,上下两个镜头之间必须具备自然过渡的因素,如形式上、数量上相似,情节上有承上启下的因果关系,或者通过上下镜头的对比表示隐喻、象征的意义等。无技巧转换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 特写转换 就是用特写镜头结束上一个场面或从特写镜头展开下一个场面。观看特写镜头时能够集中人的注意力,不使人感到视觉上的跳动。比如,画家作画时,用一个运笔的特定镜头插入;人走到书架旁往出抽书时,插入他拿书的手的特写镜头等。用特写转换不仅省略了中间的过程,还使画面的组接十分顺畅。两个镜头的组接明显跳动时,可插入一个特写镜头,就十分流畅。这种方法是用来解决不流畅时的补救措施。因此,有人将特写镜头叫“万能镜头”。 ② 相同主体转换 用同一主体将上下两个镜头所反映的两个空间进行场面转换。如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时,记者从一个新闻现场到另一个新闻现场,由于是同一个人,使得转换流畅自然。 ③ 相似体转换 两个外观形象相同或相似的物体的镜头组接,可以顺利转场,而且视觉连贯。如教师指着挂图上的小麦切换到真实麦田中的小麦;舞台上演员扮演的兵马俑切换到真实的兵马俑。 ④ 主观镜头转换 主观镜头代表片中人物的眼睛,客观镜头代表记者和观众的眼睛。在电视新闻中,客观镜头使用较普遍。在一些纪实类节目中,除了客观镜头外,偶尔能发现使用主观镜头的例子。一般利用主观镜头转换场面,使两个镜头之间形成因果和呼应关系。如游人从城墙上往下望,然后组接城下的近景,建立起视觉联系。这种转场十分自然。 ⑤ 挡黑镜头转换 在上一个镜头中,被摄主体移近甚至完全挡黑了摄像机镜头,在后一个镜头一开始,主体又从摄像机镜头前走开。前后两个镜头中,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是不同主体。这种方法只用来转换时间和地点,不宜作一般的场面转换。挡黑镜头转换在影视剧中使用较多,电视新闻中较少见到。 ⑥ 承接关系转换 利用两个镜头之间情节上的因果、呼应等承接关系,实现场面转换。比如,尽管两个通电话的人相距甚远,但仍可以用他们之间通话的承接关系,将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 ⑦ 镜头运动转换 利用摄像机运动拍摄时,画面内容的更换顺利转场。比如航拍镜头从城市到田野,实现转场,再接农村镜头,就使人感到自然、流畅。 ⑧ 出画入画转换 这是以动作和方向的连贯进行转换的方法。如人从前一个环境的镜头中走出画面,再从下一个环境的镜头中走入画面。还有一种情况是出而不入或入而不出。比如,在前一个镜头中一个人走出画面,而后一个镜头中主体已经在画面中,或者前一个镜头人在画面中,后一个镜头人从外面入画,前一个画面人从家里走出门,在后一个镜头中,这人已经在街上行走。 ⑨ 声音转换 这是一种用声音和画面结合转场的方法。转场时大多借助解说词、人物讲话声、歌词同期声等来实现。前面介绍的“叫板蒙太奇”就属于声音转换的一种方式。声音转换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电视纪实类节目,使用都很广泛。比如,大礼堂里作的声音,被延续到大礼堂外的几处场景,声音把这几个画面结合起来,让他们有一种内在联系。另一个空间的喊叫声、门外的敲门声、电话铃声、另一屋子的乐曲声等等,都可以实现观众注意力的转移,为组接下一个画面提供基础。 ⑩空镜头转换 画面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叫“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借助空镜头作为上下两个画面转换的间隔,既可以展示环境风貌,如华灯初上,秋风扫落叶、大雁南飞,也可以借景抒情,让观众回味。巧妙地实现两个空间的转换。 (2).技巧转换 技巧转换就是利用电视视频特技效果制作技术来转换画面。技巧转换既可以造成视觉的连贯性,又使间隔感、段落感十分分明。无技巧切换是瞬间实现的,而技巧转换有一个短暂的延时过程,比如,翻页、翻转要有一两秒的时间。数字技术诞生以前,使用特技切换台,可以做一些淡入淡出,划变等简单的特技。使用计算机为操作平台后,视频和音频信号经过模拟向数字化的转换,可以极其自由、随心所欲地设计制作出各种特技。30年代的故事片,使用特技转场较多。现在的影视剧很少使用这种人工痕迹较浓的技巧转场。但技巧转换的方法在电视新闻、纪录片、专题片中,使用很广泛,它可以有效地分隔和转化镜头,又避免了组接方式的单调,使片子多姿多彩,十分好看。较为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 淡入淡出 也叫渐隐渐显。就是上一个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慢慢隐去后,下一段落的第一个镜头慢慢显出。一般用于段落间划分。 ② 化入化出 也叫“淡变”或“X淡变”。就是上一个镜头渐隐的同时,下一个镜头已经渐显。两个画面在屏幕上有一个同时存在的过程。一般用于段落的时间转移。“MTV”和晚会电视节目上大量使用这种特技。 ③ 划变 前一个画面从一个方向退出,与此同时下一个画面已出现在屏幕上。可以有横划、竖划、对角线划、中间划多种划变。常用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现两个内容意义差别较大的段落转换。 ④ 圈出圈入 用小圆圈扩张或大圆圈收缩结束上一个画面,下一个画面同时出现。也是用来划分段落的方法。 ⑤ 定格 一个段落结束时以停帧的静止画面结束,然后出下一个画面。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常使用这种方式。 ⑥ 翻页 上一个画面像翻书、卷画一样翻过去,下一个画面同时出现。也是间隔段落的一种方法。 ⑦ 翻滚 上一幅画面变成一个小画面或一个立体同形,翻滚出屏幕,下一个画面随之充满屏幕。在较为活跃和欢快的节目划分段落时使用。 ⑧ 马赛克效果 上一个画面结束时,用马赛克方格虚化画面,随之下一个画面出现。是划分段的一种方式。 (六)声音剪辑 声音分为有声语言(包括人物同期声)、实况音响和音乐。电视新闻的信息是依靠画面和声音共同传播的。因此,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剪辑中,应该将声音的剪辑与画面的剪辑同等重视。电视有形又有声,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但如果剪辑时处理不当;就可能会使一个整体变成“两张皮”,甚至相互干扰,影响整体效果; 声音剪辑包括各种声音要素的后期编辑和配录工作,如报道词的配音、人物同期声的留或删、实况音响的处理、配音乐等具体工作。 1. 声音的剪辑规则 (1).完整规则 在电视新闻中,无论是有声语言(包括播音员的解说语言和现场人物同期声语言)还是实况音响和音乐,都有一个完整的要求。这里的完整不是人物的长篇大论和整段的音响或音乐,而是指相对完整的意思、完整的语句和完整的乐句。如果在电视新闻中听到半句话,半句音乐,就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记者撰写的报道词都是完整的,即就是经过编辑加工处理,增、删后也能达到完整的要求。但对人物同期声的把握,重视程度就比不上,报道词,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人物同期声的完整,在前期和后期都应重视。无论是摄录时的不完整,还是在剪辑中任意剪断,都不符合完整规则的要求。在新闻现场摄录人物讲话时,应尽量录完整,如果不需要那么长,就应该在明显的段落和顿歇处停止。剪辑时,要考虑人物讲话的语气,在意思完整和顿歇处组接。音响和音乐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不需要那么长,就要采用渐弱的方法处理,不能有戛然而止的感觉。 (2).分立对位规则 分立对位规则实际上讲的是画面和声音的视听构成关系。在声画一体”关系类型中,声音和画面同步出现,同步消失,严格对位,保持统一。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声音与画面不同步、不统一,就会影响传播效果,或者闹出笑话来。这是对位。分立指的是播音十画面这种关系类型,报道词和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播音十画面视听构成的声画关系中,也有对位问题,指解说的人名、地名、事物名要和画面中的人物、地方、事物对位,不能“张冠李戴”。 (3).主次规则 在节目中,有时候可能几种声音同时出现。但是在一个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声音是主要的,别的声音居于次要地位,甚至完全退出。几种声音不分主次,音量大小差不多,只能使电视节目的声音变成干扰因素。一般来说,在有声语言、音响和音乐三种声音中,有声语言居于主导地位,音响和音乐居于从属地位。这是有声语言的特性所决定的。这里的有声语言不仅包括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还包括记者现场报道声和现场人物采访的同期声。当有声语言出现的时候,音响要压低,不能干扰有声语言。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2001年2月中央台报道洛庄汉墓挖掘出土的编钟时说,这些汉代的乐器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出土时稍加擦拭仍然闪亮如新,还能奏出清晰的乐声。这时就应以现场音响为主,而有声语言应暂时退下,让观众亲耳聆听编钟的实况声音。再比如有些纪录片、专题片,在一段解说词后利用配乐抒发感情,这时音乐占了主导地位,而有声语言和实况音响都应退下。在一个时间内,只有一种声音是主要的,别的声音都从属于主要声音,配合和让位于主要声音。 (4).互换规则 有声语言、实况音响、音乐三种声音要素的表现力不同,各有所长,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一个时间内根据主次进行角色互换。在电视新闻中,尽量不要使一种声音从开头贯穿到结束,那样不仅不能发挥电视多种符号、立体传播新闻信息的特长,也会使观众感到单调。一种声音表现力贫乏时,可以调动另一种声音来补充,共同传递信息。一种声音剪辑有技术难度时,可以尝试让别的声音要素发挥作用。电视新闻中,时而解说声、时而现场人物同期声,时而实况音响声。不仅可以多通道传递信息,还可以增强报道的丰富性和节奏感。 2. 声音剪辑方式 (1).有声语言剪辑 ①声画一体关系的段落,画面和有声语言一次性切换,就可以做到有声语言和画面同步。 ②上一个画面即将结束但还没结束时,下一个画面的声音就已经出现。除过有声语言外,实况音响、音乐,都可用这种方式出现。 ③下一个画面已经出现了,但上一个画面的声音还在延续。 ④在解说声音的同时,现场人物讲话声作为音响压低出现。随即,解说声退下,现场人物讲话声成为主导声音。 ⑤由于现场人物讲话时间太长,可以采用让其出现一会后压低再逐渐消失,同时报道词概括人物讲话。电视新闻中领导人的讲话常用这种方法处理。 (2).实况音响剪辑 ①声画一体。同有声语言的剪辑方法一样,画面和实况音响的同期声音,可以将画面和音响一次性切换,使画面和声音对位统一。 ②声画对立。这是将两种声音进行对比的方法。表现隐喻、暗示的意味。如从远处传来花天酒地猜拳行令声,而近处却是饥民小孩的“我饿!我饿!”的声音。 ③遵守声音完整的规则。为了不使上一个画面中的实况音响同期声突然中断,可以将其延长一段到下一个画面。有声语言可以用这种方法,实况音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④上一个画面还没有结束,下一个画面的实况音响就已经出现。 (3).配乐 消息类电视新闻一般不配乐。纪录片和专题片属于纪实类节目,因此在多数段落中使用现场声音和解说声,也不配乐,只在个别段落中配乐,渲染情绪和气氛。 音乐在传递信息方面不像有声语言和实况音响那么直接,它的表现力很丰富,但却婉转含蓄,更重要的是它能给电视片带来一种美感。配乐不配乐,配什么样的乐,哪些段落配哪结段落不配,首先取决于内容是否需要。可配可不配的地方坚决不配。如果配乐影响纪实节目的真实性,宁可全片都不配。片子的有些地方需要一种抽象的、概括的、细腻的、传神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时,配乐也不失为渲染情绪和气氛的好办法。 少数电视片请音乐家作曲,请乐队演奏,或用MiDi制作。大多数节目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在现成的音乐资料中选择。选择音乐资料,首先要考虑节目的内容和全片的节奏,依此将选择范围大致确定。然后考虑片子的基调与所选音乐的运动形态。可以按音乐资料的提示选择。乐曲按情绪、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第一类:舒缓、抒情、优雅、安静;第二类:轻快、活泼、热烈、明亮;第三类:哀怒、悲痛、凄凉、忧郁;第四类:果断、有力、坚定、雄壮;第五类:节奏自由,意义和表情、风格不明显。这只是选择音乐资料的提示,并不是配乐的科学依据。 除非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要配人们比较熟悉的音乐,那会成为干扰因素。特殊要求指利用观众熟悉的音乐,唤起观众对特定内容、历史事件等的回忆和联想。比如,表现农民翻身得解放的画面段落,可配《打倒土豪》的乐曲;表现抗美援朝时,可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乐曲。配乐要注意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感。比如,给内蒙古草原的画面配上外国乐曲《牧歌》,节奏类型可能吻合,但会使人感到不伦不类。要按照段落需要的长度选择合适的乐曲。一段音乐不够时,可选择与上一段音乐风格情绪接近的乐段。过渡要自然。两段音乐可以组接在一起,但从听觉上要自然舒服。也可以让有声语言或实况音响发挥作用,间隔一段后,再用淡入的方法配置。 音乐的配置,有的地方是有头有尾的段落,有的地方可以只要一两个乐句,或一两个音符。要根据内容的实际需要和气氛、情绪而定。 (二)硬盘编辑系统 1. 什么是“硬盘编辑系统”? 所谓“硬盘编辑系统”就是“带盘结合”编辑系统的别称。 本书讲解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在非线性编辑机上增加线性编辑外设和专用编辑软件的“带盘结合”编辑系统,它就是福州新大地广播电视设备公司新近推出的“HDeditor”系列产品之一。 2. “硬盘编辑系统”的构成: 如图所示: 图16 “硬盘编辑系统”总成 从上图可见: 1、 该系统硬件由三部分组成: 1套电脑系统平台,包括主机、显示器和鼠标键盘。 1台磁带编辑录像 1台彩色监视器 另外,还可选配1个编辑控制盘。 2、 主编辑界面由两大部分组成:(HDeditor v.1.4.2) 监视窗口,包括素材监视器(左)和节目监视器(右)。 编辑控制器面板,包括磁带录象机控制板(左)、硬盘录象机控制板(右)和编辑控制板。 详细见下图:(彩色图:16-界面.jpg) 3、 为便于配音编辑,系统还包含一个录音编辑软件(录音系统v1.3)。 图17 “硬盘编辑系统”主界面 3. “硬盘编辑系统”的功能: 1) 硬件通用性:  只要是带有IEEEl394(i.LINK)接口的录放像机、摄录一体机,不管是家用级、专业还是广播级的,均可与本系统配合组成编辑系统。 2) 穿梭盘控制:  通过搜索盘(shuttle)功能可控制磁带录像机进行前后变速放像(±0.1-32速,不同录像机,速度范围不一样),以方便找点,具有播放、暂停、快倒、快进、帧退、帧进、慢倒、慢进、退带等功能。 3) 常规线性编辑:  具有和线性磁带编辑系统同样的功能,可设置入点、出点,具有组合编辑、视频插入编辑 、插入编辑。编辑时具有标准的5秒的预卷时间。 4) 扩展组合编辑: 利用硬盘非线性存储的特性,可随意将原节目的某一点撑开,插入新的内容,使节目总长度变长,而后面已编辑好的镜头无需重编。 5) 多信息显示:  具有音量电平显示,时间码显示,人点/出点显示,以及镜头编辑长度显示,编辑状态显示等。 6) 配音功能: 可视化录音界面,可直接观察录制的音频波形,同时具有编辑打点功能,录音编辑(修改)过程中有编辑点前五秒自动预卷重放时间,到编辑点时才开始录音,便于播音员提前跟读,同步语速。 7) 与非线性编辑系统无缝连接:  经“硬盘编辑系统”编辑好的节目保存为标准DV25格式的AVl文件,可导入到非线性编辑界面,如:Premiere6.x与Matrox、Pinnacle、Canopus等公司的非线性编辑板卡构成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进行进一步编辑。编辑好的节目可直接由录放像机回录到磁带上。 8) 网络传输功能: 具有100M以太网端口,实验教学时,各学生机可通过此端口互相调用素材或编辑好的节目,以便进行节目串编。最终将编辑好的节目汇总到教师机上进行批改点评、刻录光盘。当然,教师机可随时调看各学生机上的素材或节目。 四、硬盘编辑系统的操作 (一)、录音 1 操作前准备: 首先将编缉工作站和外部设备连接好: 1) 将传声器的6.5插头插入编辑系统主机后的音频输入口。 2) 连接好监听音箱或耳机。 3) 启动“硬盘编辑系统”。 2 进入编辑界面: 1) 双击桌面上的“录音系统V1.3”图标(01-音频.jpg),弹出“开始”对话框,如图所示: 图18 开始对话框 ▲“项目名”是指本次录音操作的标题,可取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名字、学号或直接用录音稿的标题。 ▲“存储路径”是指录音编辑后音频文件在硬盘上的存放地点,在确定之前,最好先在合适的硬盘位置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文件夹, 如:F:\录音 图19 同时,在这个文件夹里分门别类地建立几个文件夹: 图20 然后,点击“存储路径”框右侧的“…”小按钮,在弹出的“浏览文件夹”对话框中找到刚才建的文件夹,点“确定”即可。 (你也可以直接在“浏览文件夹”对话框里点“新建文件夹”建立上述几个文件夹,此法更快捷。) 图21 · “录音设备”是指用来录音的硬件设备,一般使用声卡,除了特殊情况外,都使用默认设置。 2) 上述设置完成后,“开始对话框”下方的“新建项目”就进入录音界面,如图: 图22 录音界面 3 录音和修改: 1) 点波形显示区下方的“编辑”按钮,即进入编辑录音界面,如图:05-预备.jpg。此时系统已开始录音,对着传声器讲话,声音波形就显示在屏幕上并被记录下来。如图:06-录音.jpg 2) 如果在录制时出现口误、漏读等,可点“停止”,如图:07-停止.jpg。用鼠标向左或右拖动波形显示屏下的滚动条,带动屏幕上的红色指针到达出错点或插入点的大致位置,然后点“播放”,根据声音和波形找到准确位置点“停止”,系统记下此处的时码,接着点“编辑”,此时系统自动预卷5秒后开始播放,播音员应立即开始跟读,以同步语速、语调。当播放到修改点或插入点时,系统自动转入记录状态,继续录音。(注意,修改点之后的内容将被抹去。)修改后可点“审看播放”反复检查效果。建议每录制一个段落审看一次,以免在修改时被抹去太多内容。 4 保存录音文件: 完成录音和修改工作后,就要保存录音文件了。仍然利用“播放”键和滚动条找到录音开始处,点“输出入点”框右侧的“设置”键,打好入点。如图:09-入点.jpg;然后找到录音结束处,点“输出出点”框右侧的“设置”键,打好出点,如图:10-出点.jpg。最后点“输出文件…”,弹出“另存为”对话框,如下图: 图23 输入文件名,点“保存”即可,请看结果:13-存储.jpg。此文件可作为“硬盘编辑系统”的“初始文件”编入节目中。 如果要继续编辑或修改已保存的录音文件,不是直接点击该文件,而应该启动“录音系统V1.3”,在“开始”对话框下点“打开项目…”,从“浏览文件”对话框中找到该文件打开即可将其调入录音界面中。 (二)、AV编辑 1 操作前准备: 首先将编缉工作站和外部设备连接好: 1) 用1394电缆或RS-422电缆与录放像机或摄录一体机连好,然后设置其工作模式,例如:使用1394电缆连接时,将NV-DV10000左前面板上的“EDIT CONTROL”编辑控制开关置“DV”档;JVC SR-VS30则通过菜单键调为“F1”。若设置不当,当你要把编辑完的的节目回录到磁带时,系统会报错:“录像机控制失败,请检查连接端口或磁带。” 2) 连接好编辑控制器,此设备采用USB插口,支持热拔插。 3) 连接好素材监视器并打开电源。 4) 连接好监听音箱或耳机并打开电源。 5) 启动录放像机或摄录一体机,放入素材磁带。另外,还要准备一盒压好彩条的编辑带供回录节目用。 6) 启动“硬盘编辑系统”。 2 进入编辑界面: 双击桌面上的“新大地硬盘编辑系统1.4.2”图标,14-线编.jpg。弹出“开始”对话框,如图: 图24 开始对话框 · “项目名”和“存储路径”可参照录音部分设置,。 · “初始文件”即录音文件,可点右侧得“…”键找到并调入。(注意:该文件最好是由“录音系统V1.3”录制的16bit 48KHz格式的WAV文件,AVl文件必须是由新大地线性硬盘编辑系统采集的或编辑愉出的标准DV25 AVl文件) · “控制方式选项”主要针对所搭配的磁带录放像机进行设置。 以上设置完成后,点“新建项目”即可进入编辑主界面, 如图:16-界面.jpg · “打开项目…”可以调入以前编辑并保存在硬盘上的节目进行修改。 3 界面简介 7) 磁带录象机控制板 如图: 图25 8) 硬盘录象机控制板 如图: 图26 9) 编辑控制板 如图: 图27 从编辑控制功能上,与SONY PVE-500相比,硬盘编辑系统的控制盘上增加了如下几个新功能: · 镜头搜索:编辑过程中按“PRE”键可快速向后搜索镜头的出点和入点,按“NEXT” 键则快速向前搜索镜头的入点和出点。 · 扩展编辑(APPEND):这是非线性编辑系统才具有的编辑方式,即在“组合编辑”模式下,在某个指定的入点处将节目内容“撑开”并插入新的内容,使节目变长,而不必象线性编辑系统那样得重新编辑插入点之后的内容。 · 节目输出:用线性编辑系统编辑后,你只要将录机上的编辑带取出就结束了。对于非线性编辑系统来说,还必须“输出节目”,其实就是“保存文件”,这里有两个选择:按“WF…”键是将节目以D25格式的AVI文件保存在硬盘上;按“TP…”键是将节目回录到磁带上。 五、电视采编实践 A、前期采拍事项: (一)、操作方法等: A. 正确持机:三点支撑 B. 镜头组操作:聚焦、手动\自动变焦、手动\自动光圈等 C. 寻像器调整:亮度、对比度校准 D. 控制开关设定 E. 摄像菜单设定 F. 功能菜单设定 G. 传声器设定:CH-1\CH-2设置和调节 H. 音频设定:手动\自动电平、16bit 48KHz、 I. 控制码设定:CTL\TC J. 磁带和电池 K. 监视器与录像机 L. 托板与三脚架的装卸 (二)、做好开拍准备: 1、 检查主机: a) 镜头组:是否脏污;确定自动/手动光圈的位置;自动/手动变焦开关的位置;微距、后焦的位置;镜头盖、 b) 寻像器等:是否脏污;亮度/对比度是否合适。 c) 配件:磁带、电池、充电器、传声器及延伸线、三脚架、笔和本子等。 2、 安装传声器、延伸线、电池等。 3、 打开电源,取下镜头盖,然后: a) 检查寻像器是否出现画面,镜头组操作是否正常。 b) 检查各控制开关的位置是否正确。 c) 检查传声器及音频设定。 d) 检查控制码设定。 e) 若有必要还要检查摄像菜单和功能菜单的设定是否恰当。 4、 装入磁带 5、 设定色温片,调节白平衡。 6、 检查光圈、聚焦、变焦的方式开关及操作状况。 7、 关机待命或进入节电模式。 (三)、拍摄要领: 1. 稳:保持画面稳定,不发生较大幅度的上下或左右晃动,具体方法有: a) 支撑:利用三脚架和身边的支撑物,如树干、电线杆、墙壁、石块、车辆等。 b) 姿势:正确的持机姿势应该是: · 两脚与肩膀同宽,直立,中心控制在两角中间。 · 右肩扛机,右手握手柄,左手握聚焦环右眼贴近寻像器。用以上四个支点把稳摄像机。 · 横摇镜头时,首先面向落幅,将身体扭向起幅,然后渐渐摇转回正面落幅。保持身体状态总是从不舒服的位置回到舒服的位置,使镜头越来越稳定。 · 移摄时,双膝略弯,脚擦地移动。快速移动时应改用双手持机。 c) 呼吸:用“腹式”呼吸,减少胸脯起伏;使呼吸浅而匀,不作大幅度的深呼吸。 d) 景别:机位尽可能靠近被摄对象,尽可能选用大景别、广角镜头。 2. 平:画面中的地平线应保持水平以免引起错觉。 a) 以寻像器的边框来衡量:上下横边作水平基准,左右竖边作垂直基准。 b) 用三角架的水平调节气泡调平云台。 3. 准:尽量使运动镜头落幅的焦点和构图正好,减少修整次数,否则会让人觉得画面主题模棱两可。特别是在推(拉)和摇的组合运动镜头拍摄中,更应反复定位几次。 4. 匀:镜头的运动速率保持均匀。即,无论是推、拉、摇、移、跟,都不能忽快忽慢。一般规则是:“两边”(起、落幅处)缓慢、稍长,中间均匀、稍快。 (四)、了解注意事项: 1、 暂停状态不宜过长,以免对摄像机磁鼓和磁带造成磨损。如果待机时间比较长,应进入节电模式乃至关闭电源。 2、 每次出发之前应先录制5~10秒的彩条信号,每个场景都应提前5、6秒开拍,因为: a) 摄像机从开机到磁带正常运行需要一段时间(3秒以上),此时录制的声像不稳定。 b) 后期编辑系统要求素材带上的镜头入点前要有5-10秒钟连续稳定的画面或彩条信号,供编辑机进行预卷和同步锁定。 注:同一场景内,从暂停状态开拍可不用5~6秒的提前量。 3、 一个场景或一套镜头拍完后,不要马上停机,而应多录几秒钟,特别是现场报道、新闻直播结束后应让记者不出声地停留原处再拍几秒钟,为下一个镜头的编辑留余量。另外,每个镜头的画面长度也应比实际时间长一点。 4、 随时拍摄一些转场镜头,以保持两个镜头间的连续性,如: a) 被摄对象入画出画; b) 人物近向堵镜头,背向离镜头; c) 空镜头: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道路建筑、车辆行人、山水田园等与现场有联系的镜头备用。 5、 记住拍下每个场景的全景镜头,让观众能够辨认新闻事件发生地的位置和全貌。 6、 在一个场景的拍摄中,不同景别互相搭配,其中,全景、中景、近景各占约1/3。 7、 尽量用顺光或侧光,保证被摄对象正面光线充足,以保证画面的亮度和色度饱满自然,影像清晰逼真。 8、 避免在画面中出现高亮点,以免影响亮度(自动光圈下)或使画面出现垂直拖尾现象。 9、 尽量利用手动光圈模式,并和“瞬间自动光圈钮”(有些类似于照相机上的测光钮)配合,以拍好高反差(逆光)镜头特别是运动镜头。 10、 不要在未加灰镜的情况下对着烈日拍摄,以免损坏光电转换器件。 11、 尽可能作场记,可以精确到镜头的起落,也可以段落性记录。 B、编辑前准备 1. 复制素材带(对重要资料而言)或上载素材(对非编而言)。 2. 观看素材,取舍镜头,形成初步编辑表。 3. 取舍同期声、选择背景声,包括:配乐和效果声 4. 着手撰写解说辞。 C、录制解说辞 具体步骤请参考“录音”部分的介绍。 如果你想把解说辞录音内容直接转录到录像带上怎么办? 启动“新大地硬盘编辑系统1.4.2”,将录音文件调入“开始”对话框的“初始文件”栏中,建立一个新项目,点主界面里的“V”-视频插入键,从做好的编辑带上插入一段黑屏信号或彩条信号,然后点“TP…”键将节目回录到磁带上。 D、AV编辑 · 将素材带放入录放机中,将录像机输入信号选为DV。 · 启动“新大地硬盘编辑系统1.4.5”,将录音文件调入“开始”对话框的“初始文件”栏中,建立一个新项目,进入主界面后,首先选定编辑模式,例如:点按钮“V”进入“视频插入编辑”模式,点主界面右侧的录机播放键,倾听并记下一部分内容及持续时间,接下去要做的就是找出同等长度的相关画面来与之结合: 用鼠标拖动主界面左下侧的搜索条或直接用配套控制器上的搜索盘找到相关摄像素材的起点,按“MARK IN”键打上入点;找到该素材的终点,按“MAKE OUT”键打上出点;同样用鼠标拖动主界面右下侧的搜索条或直接用配套控制器上的搜索盘找到录机--硬盘的存放起点,按“MARK IN”键打上入点(注:初次编辑因硬盘上还没有内容,所以不必打这个入点)。三个编辑点打完后,可以点“PREVIEW”预览效果,发现编辑点不理想时可按相应的“GO IN”和“GO OUT”找到位置后重新打点。如果没有问题,就可点“AUTO EDIT”键正式编辑,结束后还可以点“REVIW”键复审效果。经过不断地重复以上工作,就可把节目“粗”编完。以上方式适合于一般新闻编辑。 · 如果你需要编入一段带有同期声的画面,建议使用“扩展编辑”,即在编完其它带解说辞的内容之后,点“ASSEMBLE”键进入“组合编辑”模式,接下来的步骤与上个编辑方式相似,即分别打好素材的入点、出点和录机入点,预览效果以及修改编辑点。最后点“APPEND”键即可将声画插入指定位置而又不损害其他内容。 · 要清除所有编辑点或终止编辑,请点“ALL STOP”键。 · 完成编辑后,可点“WF…”键把节目保存在硬盘上,也可以点“TP…”键把节目回录到磁带上(在这之前切记将素材带取出,放入压好彩条的编辑带)。 参考文献: 《摄像、录像与编辑》 周详平 周继刚编著 《Premiere6.5教程》 时春雨 赵景亮编著 《电视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高有祥编著 SONY DSR60/80P磁带编辑录放像机及PVE-500编辑控制器原版说明书(英文) 警告:本文仅供教学参考,未经编者许可不得转载! PAGE - 29 - 华侨大学中文系广电新闻教研室
/
本文档为【广电技术基础电子AV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