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資料文學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报告

資料文學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报告

2018-09-06 5页 doc 45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8431

暂无简介

举报
資料文學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报告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报告 姓名:瞿林江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5级 宿舍:杏园1310 宿舍号码:3866615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 合肥坐落于安徽省中部,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合肥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之战,即发生在这里。庐...
資料文學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 姓名:瞿林江 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5级 宿舍:杏园1310 宿舍号码:3866615 三国故地,包拯家乡 合肥坐落于安徽省中部,处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合肥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之战,即发生在这里。庐北三十岗乡至今保留当时所建城楼,成为“三国遗址公园”的前身。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合肥解放后由县设为市,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从此合肥成为安徽省省会。 合肥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两年三熟,小麦、稻谷、玉米、花生、山芋、棉花、高粱等南北常见农作物在合肥均有种植,是个名副其实的南北汇合之处。淝水穿城而过,环城公园似翡翠项链;逍遥古津、教弩梵钟、包河秀色、蜀山春晓,徜徉其间,吊古论今,令人留恋忘返。中国科技大学的落户合肥,更使这座“千年古邑”享有了“中国科技城”的美誉。 合肥市常住人口为462.7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459.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18万人,回族人居多,占常住人口的0.69%。0~14岁的人口为92.5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21%;15~64岁的人口为323.9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0.4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6.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34%。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就如它的发展一样,是座年轻的城市。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44.89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2.2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0.34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1.17万人。由此可以看出,合肥还是座落后的城市,广大市民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但随着中部崛起的逐步实施,合肥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高等教育也会越来越平民化。 我的家在合肥市区北部小镇——岗集,它是本次非物质文化调查的地区。虽属长丰县辖区,却是合肥市区北部的咽喉要地。它是北入合肥市区必经之地。这里工业发达,人口密集,随着合肥的不断发展,岗集的明天也将更加辉煌。岗集历来名人辈出,如唐末农民起义英雄,被宋太祖封为“吴王”的杨行密,还有清末中日甲午战争抗日英雄聂士成等均出自岗集。近年来随着蔺草(科别:莎草科,是编织帽、席等织品的重要原料)的大面积种植,是这座小城有了“中国蔺草之乡”美誉,所产蔺草近销长三角,远销北京、广州、更是日本在华收购蔺草的首选之地! 梨园奇葩,皖中独秀 合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异彩纷呈,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庐剧了。可是庐剧流传广泛,特别是在合肥周边地区,个人能力也十分有限,只在我们的镇做了一些调查,虽然并不完全,但庐剧面貌也可见一斑。 说到庐剧,在合肥可谓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至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下至三四岁的小孩,闲暇时都要看上几段,唱上几句,看到精彩处,不时爆发出笑声掌声,看到心酸处,免不了陪上几行泪水。特别是冬天农闲的时候,走进大街小巷,村角路旁,远远就能听到朗朗的唱调,那就是庐剧!过去在村头大树下,经常大伙农闲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听庐剧,那台破旧的广播喇叭成了农民休闲娱乐的最爱,经常看到那些老人们为剧中的人物命运欢欣悲戚。小时候隔壁村有一个中年妇人会唱几段庐剧,他家的门前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要求她给大伙唱一段,她兴一上来,一唱就是一两个小时,惹得她家门前场院像现在的剧院一样,热闹非凡,哪家有了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唱几段助兴,他的歌喉激荡于村村落落,老少皆知,然而不幸的是她有着大多数梨园花旦一样,英年早逝,从我记事起,便在也没有听到她的演了。如今,村头的广播再也没人去听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那位艺人大概早被人们遗忘,就连名字也很少有人记得。合肥及周边电视台每天每时段都要放庐剧,如肥东电视台、长丰电视台、舒城电视台等,肥西电视台更是为庐剧的播出腾出了一上午的时间,庐剧名剧接连不断,让人应接不暇,这比以往只听到声音,看不到的人影的广播要吸引人的多,随着VCD、DVD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人们再也不满足被接受的曲目,而是走上街头,迈入音像店挑选自己喜欢的曲目,合肥庐剧团更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要,出了许多新戏,其中不乏精品,如《荞麦记》《五女拜寿》等。本人的父母就是一个忠实的庐剧迷,一到农闲时,村里便来了许多老人孩子坐在我家的电视机前看庐剧,大家边看,一边喝着茶,一边不时议论着,好不热闹!庐剧是什么?为何如此深的民心?我查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现整理如下: 庐剧俗称“倒七戏”、“小倒戏”,是合肥也是安徽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诞生、发源于霍山、六安等皖西地区,发展、繁盛于合肥。流行于六安、巢湖、芜湖、滁州、淮南等市的20多个县市的广大城乡。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1896年,李鸿章以大清国宰相的身份出访欧美六国。在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宴,德皇在宴会上,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 。当时,大清国还没有制定国歌,李鸿章没有办法,灵机一动,当场演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 代替国歌, 蒙混过关了事,由此可见庐剧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庐剧流传已有200余年历史,但该剧种真正欣逢艺术春天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 1955年7月1日,它正式定名为“庐剧”。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庐剧在新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皖西庐剧团为例,自1953年建团以来,便致力于庐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对庐剧的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历年共演出传统、创新剧目400多个,而且培养、造就了诸如邱枫林、朗敏、盛泽彬、孙自婵、武克英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庐剧演员。 庐剧以皖西的民间歌舞艺术为基础,吸收了鄂东花鼓、端公戏、嗨子戏、徽剧、采茶戏等剧种的艺术长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其唱腔丰富,分“主调”和“花腔”两大部类,计有100余种。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受各地风俗、语言和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西、中、东、北四路,在艺术上表现为四种不同的特色和流派。其中西路庐剧以六安、霍山为中心,唱腔高亢、嘹亮、奔放,曲调上保留了较多的小嗓子唱法,接近皖西山歌的风韵。西路庐剧流传于安徽的金寨、霍邱、岳西和湖北的英山、麻城及河南的固始、商城等地。庐剧的传统剧目分为花腔小戏、折子戏、本戏和连台本戏,约有200余部。由于它根扎农村,接近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因而其内容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如《点大麦》、《打长工》、《讨学钱》、《借罗衣》、《休丁香》、《薛凤英》等等。解放后,由皖西剧作家创作、皖西庐剧团演出的大型庐剧《程红梅》、《妈妈》等,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被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其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庐剧诞生于民间,与京剧等为皇家宫廷的演出德剧种不同,它们所唱的故事不是王侯将相,不是才子佳人,更不是国仇家恨,治国平天下,而大多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家长里短,婆媳妯娌,亲情友情、金钱利益,很多老百姓在戏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周围的人,看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到了世事的变幻无常,“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句话被庐剧深刻地诠释给了老百姓!这是庐剧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其内容,换句话话说它们的内容浅显易懂,实际现实,这是它在农村乡镇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它们的故事的诠释方法不是简单的土话对白(最近安徽电视台影视频道有一个电视剧《我爱饭米粒》,虽然是用土话对白,可却引来很少的合肥观众),而是融入了唱调唱腔,这是戏曲的巨大魅力,很多老百姓不识字,却能听懂它唱的每个字,很过瘾! 庐剧未来,忧患重重 庐剧虽有悠久的历史,优美的唱腔,但一直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前并未受到政府和相关单位人士的重视。一些剧目、艺人流失情况十分严重,有些重要资料甚至无法考证。目前仅知的庐剧最早的班社,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的霍山县东北乡的“张家班”。但就对于这样的戏班我们知道的具体情况也很少。2006年5月,庐剧被列入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合肥市目前惟一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然而令人意外和心痛的是,作为庐剧演出的主要专业性团体——合肥市庐剧院,近些年来的境遇却十分尴尬,一直连一个固定的排练场地都没有,使庐剧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对这个古老剧种的生存带来了不利。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很多人去电影院看美国大片或是待在家里看电视剧,剧院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特别是80年代后的新生者们,追逐时尚,追逐刺激,他们把目光瞄准港台和欧美,吃穿住行没有一样不随其后。往往忘了自己脚下的民族传统。西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也使他们渐渐淡忘这一古老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这是中国现存民族传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次,然而中国毕竟是中国,不是美国或是欧洲的一个国家,她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一部分中国特色,这主要归功于政府的正确引导。所以你还可以在电视或是剧院看到一些戏剧的演出。每年的春晚都少不了一道戏剧大餐。可是你看看,演出的戏剧都是一些在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剧种,如昆剧,豫剧,湘剧等,京剧是其中的老大,被奉为中国的国粹,可是你看到哪次春晚戏剧上有庐剧?同出安徽,它竟不如黄梅戏影响之大,不用说外地,就是合肥本地也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庐剧,他们只知道京剧,黄梅戏。他们把戏剧定义在这些剧种上,往往对一些小剧种不屑一顾。这也是庐剧面临的危机之一。 再次,庐剧是用合肥传统方言为表现形式的,这是庐剧在合肥特别是合肥乡村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它反过来制约了庐剧的发展。合肥方言属江淮官话,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其音系已基本丧失江淮官话的特征,仅保留了调值特征和发音方法。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三县,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合肥上述三县的城市化不断加深,很多农村出身的人已经逐渐丧失了说合肥传统方言的能力,很多人甚至听不懂方言,这对庐剧的发展是个致命的打击。 最后,人民大众虽然喜欢看庐剧,但保护庐剧的意识不强,有关它的商业活动出了出唱片便没有其他的了,然而不是某个公司或是某个商人的错误,市场经济嘛,谁不重视商业价值?可是政府不能随大流,他们担负着传承历史的重责,他们在保护历史遗产特别是非物质遗产时作用不可替代。合肥市庐剧院一直连一个固定的排练场地都没有,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挽救庐剧,刻不容缓 要挽救庐剧危机、让它与时俱进走向繁荣, 总的来说,还得靠庐剧界以卧薪尝胆的精神苦干实干,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才能焕发青春走向市场,才能与“保护”相符合相媲美。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一下几条建议,以期对庐剧这一古老剧种的保存传承和发扬光大尽一点微薄之力。 第一,加大宣传,保留剧目。庐剧来源于人民大众,要保存好它,必须回到人民大众中去,加大宣传,多组织演员下乡演出,这不仅加强了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加大了庐剧在安徽特别是合肥周边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宣传庐剧历史和渊源等基本知识,特别是面对新时代的青年,以期他们对庐剧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要保留好剧目,这要得到博物馆和文化局的重视和参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省内创演了不少好剧目,真正能流传开的只在只有合肥、六安等为数不多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庐剧已名存实亡、人才流失。最好的办法是在合肥、六安、芜湖、巢湖建立四个基地,重点研究重点突破、集中优势、资源共享,打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生路。 第二,重视教育,紧抓传承。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继承庐剧的主力军,老一代的庐剧演员总会老去,于是培养青年对庐剧的热爱显得非常重要,从事庐剧表演艺术的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现已退休隐居,这批人在业务上都有很高造诣,积淀了深厚的艺术成就,代表着一个庐剧时代。请他们出来课徒授艺,让青年演员拜师学艺,对填补庐剧人才枯竭断档将大有裨益。这些青年可以通过高招或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方式来招募,他们是剧团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关系剧团兴亡,只要有拜师学艺的氛围和机制,庐剧的传承和发展就有希望。 第三,保留经典,创作精品。那些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目,不仅代表着庐剧的起源,更是庐剧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经典要妥善保留,而且要不断组织演出。但仅仅依靠保留经典是不够的,我们在传承庐剧的时候要更擅于出新剧目,创造精品,只有自家编写出叫得响的新剧目,才能走出庐剧剧目贫乏的低谷。只要主旋律突出、观赏性强、好听好看好懂、群众欢迎又叫座的戏就是好戏。创作精品能拉动一个剧团综合艺术质量的提高,使新剧目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最重要的是新剧目能催生出一批崭露头角的拔尖人才,才能突出青年在庐剧发展过程的作用。 第四,政府要高度重视,这对庐剧的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基本上是非商业性的,那么在 保留过程中所需的费用基本上要政府出资,而且也只能是政府出资,除了出资之外,还要建立专门的庐剧研究中心,对建国以来所演剧目要收集保存,特别是有些庐剧艺人要给予专门的照顾,纪录他们的强调和风格等等,有些要对其录音录像,其目的就是保存庐剧的历史遗存,用实物文字串联起它的发展轨迹,为庐剧的改革创新提供研究课题新资料。 此次对安徽地方剧种庐剧的调查实践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大学生在暑期学习之余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增加大学生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其次,对庐剧的调查,有利于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庐剧更深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同时,更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促使他们更好地保护庐剧发展庐剧。再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义不容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生活都有重大的意义。最后,庐剧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和物质文化建设同样重要,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根本出发点,对我国实现现代化、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有重大意义。 PAGE 1
/
本文档为【資料文學关于合肥庐剧的调查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