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倾城之恋》的艺术风格(正稿)

论《倾城之恋》的艺术风格(正稿)

2018-09-07 8页 doc 60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论《倾城之恋》的艺术风格(正稿) 目 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 1、苍凉的艺术风格主题上表现为婚恋的异化 ………………………1 1.1生活和生理的需要是小说表现的婚姻的实质 1.2婚恋形式上都是欲望大于爱情 2、苍凉的艺术氛围的营造 ……………………………………………2 2.1小说充满着浓重的末世情调 2.2用意象营构苍凉的氛围 3、苍凉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4. 3.1家庭生活的不幸 3.2时代和现实的原因 3.3《红楼梦》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
论《倾城之恋》的艺术风格(正稿)
目 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 1、苍凉的艺术风格主现为婚恋的异化 ………………………1 1.1生活和生理的需要是小说表现的婚姻的实质 1.2婚恋形式上都是欲望大于爱情 2、苍凉的艺术氛围的营造 ……………………………………………2 2.1小说充满着浓重的末世情调 2.2用意象营构苍凉的氛围 3、苍凉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4. 3.1家庭生活的不幸 3.2时代和现实的原因 3.3《红楼梦》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注释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张爱玲用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遥远而空虚的文学世界,她以苍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其苍凉的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苍凉氛围的营造及其形成的原因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 张爱玲 艺术风格 苍凉 末世情调 意象 论《倾城之恋》的艺术风格 姓名: 徐文彦 学号: 051091000 专业: 汉语言 “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在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①张爱玲——一个现代文学史上的奇女子,就这样横空出世了。灰色的笔调,清冷的气质,苍茫的氛围和昏暗的文字,张爱玲用她独特的创作风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遥远而空虚的文学世界……细读张爱玲,虚空的感觉和苍凉的韵味一丝丝从书中逸出。在她的作品中,你永远别想牵强出一个幸福的家庭,每部作品都在娓娓道来不幸家庭中的各种不幸,所有的叙述到最终都是以悲凉划出了一个深重的感叹号,由此形成了她苍凉的艺术风格。《倾城之恋》也不例外,本就这一艺术风格作以下阐述。 1. 苍凉的艺术风格在主题上表现为婚恋的异化 张爱玲的小说都离不开婚恋的题材,但她抒写的既不是才子佳人的美满婚姻,也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而是扭曲的、异化的婚恋。她既不是多愁善感的言情小说家,也不是以婚恋写社会的问题小说家。她的作品多是抒写具体的婚姻、恋爱、调情等过程的人性人情。 1.1生活和生理的需要是小说表现的婚姻的实质 张爱玲小说所表现的女性婚恋是缺乏爱情的婚恋,在这种婚恋中女性的追求最终都指向一种实实在在的生计需求和生理欲求。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既不是多愁善病的情种,也不是追求自我的强人,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而且认为“在任何文化阶段中女人还是女人”,即“以美好身体取悦于人”“为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张爱玲经典语录》)因此,在张爱玲悲怆的笔下,婚姻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男欢女爱脱不了物质利害的权衡,爱情的缺憾、人生的残缺和不幸由此而生。 《倾城之恋》中深罹婚姻之苦的白流苏再次投向婚姻的罗网,用尽心机要成为花花公子范柳原的合法妻子,无非是因为范柳原有钱,可以获得终生物质生活的保障,而不寄身于兄嫂家过着屈辱的生活。这与其说是一场爱情,不如说是一次调情,她在残缺中得到满足,从委屈中发现安慰,从不为感情而走向极端。尽管如愿后的寂寞和惆怅充斥了她卑微的灵魂,但她还是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衣锦还家”,去报复她的兄嫂了。 为获取生活保障而结成的婚姻,都是畸形的、不幸的。婚姻不幸福,必然导致各种不健康的男女关系,沉默、调情、嫖妓、姘居等种种病态现象,便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体现面。女人为物质享乐而不惜卖身,以身体换取奢华的生活;男人们则多半玩世不恭,几乎没有健康的感情和美满的婚姻。 1.2婚恋形式上都是欲望大于爱情 张爱玲笔下的男女在婚恋关系中,都是欲大于情,或物欲或性欲,很少有纯洁的爱情。在张爱玲看来,爱情只是场游戏。 范柳原是个整日浪荡不羁、肆意挥霍的花花公子。在女人眼中,他潇洒、机智、伶俐,可骨子里却自私、狡猾。他如果真心谈恋爱,会给女人“美妙的刺激”,但是他没有恋爱的真心,也没有结婚的热诚。范柳原喜欢流苏,却不想娶她,只想得到她,让她成为他的情妇。 白流苏不愿再埋没自己的青春与美貌,她是原始的聪明女人,她的目的非常明确,她要做他的妻子,就是要得到一生的归宿,而不是做他的情妇。除了安身立命之外,她想要一切值得恋慕的东西,或者,还可以再来一点爱情。二人各自打好算盘,于是他们之间言语暖昧,态度若即若离,互相揣测猜度心意,矫饰做作地调情。他们的婚恋也就谈不上什么爱情。 2.苍凉的艺术氛围的营造 张爱玲是制造苍凉气氛的高手。张爱玲的作品中“凉”字用得特别多,例如,“苍凉的手势”、“悲凉的××”、“冰凉的感觉”等等,她的作品大多是有着“苍凉”“悲哀”的意味的。读起来自有一种忧郁感,但并不沉重,而是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 2.1 小说充满着浓重的末世情调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43年9月,收入《传奇》。这是一部关于沪港双城的“传奇”故事。 家道中落的白公馆六小姐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在娘家冷酷的现实面前,备感压抑和对未来命运的恐惧与不安,不得已之下以自己仅存的青春和淑女名誉赌注在第二次婚姻的冒险上。徐太太为白家七小姐和华侨富商之子范柳原做媒,并为白流苏物色到做五个孩子的继母的出处。在白家倾巢为白小姐相亲时,会跳舞的流苏于众目睽睽之下抢了七小姐的风头。徐太太为巴结范柳原,邀请流苏一起去香港,流浪公子范柳原已在那恭候多时。在与范柳原费尽心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的爱情把戏中,流苏无奈地成为这位“嫖赌好吃,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②的公子哥的情妇。但是出人意料,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的婚姻正果,“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满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两个无根的人终于达成共识,结成一对平凡的夫妻。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当一切全靠不住时,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倾城之恋》)的理想爱情境界。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偶然的陷落,就不能有这般真挚的爱情。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倾城的可能性几乎千载难逢,这样的爱情圆满真可谓空中楼阁,这本来就是一个彻底的悲剧。 《倾城之恋》带有张爱玲式的浓重的末世情调。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衰败腐朽的封建家庭。她的父亲是典型的封建遗少,吸鸦片,娶姨太太,旧习气深重,性情极坏;她的母亲则受西方文化熏陶,毅然协议离婚,远走英国。张爱玲经历了从繁华到萧条的贵族文明的没落,她深切体会到古老中国社会的世态炎凉、生活的冷酷。在充满威胁和诱惑的现代都市文明之中,已经被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深深浸润了心灵的张爱玲,既失却了身后贵族文化背景的支撑,又在光怪陆离的现代文明中找不到美好的心理依托,相反,她对《红楼梦》浮华之后的衰亡委顿有了更彻骨的理解,对西方小说的“人世挑剔者”的眼光有了更清醒的认同。这种时代弃者的惆怅、孤独与失落,加上战争时代个体生存的危机意识,特别是香港沦陷时,对人生无定、生命脆弱的体验,都使张爱玲的作品打上深深的悲剧烙印,于是在她的笔下演绎了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个人性恶的荒凉世界。 《倾城之恋》不仅是对虚假的情爱、自私的婚姻的悲剧抒写,更是对人生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的真实展示,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充满幻灭感的末世哀歌。 2.2用意象营构苍凉的氛围 意象创造是《倾城之恋》有别于传统通俗小说的一个方面。“意象”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美学概念,经常运用于诗歌、散文创作中。张爱玲把它注入了自己的小说中,运用自如。如《倾城之恋》中墙、镜子、枯叶子、胡琴、野火花等意象不仅营构了苍凉、悲哀的情境,而且使作品有独特的诗意。其实意象的本身并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只是人的情绪才赋予了它不同的心理内涵。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少有纯客观的意象描写,她总是让读者通过人物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被人物的感受所折射,于是每一个意象都与人物的情绪休戚相关,都为人物的心理氛围所笼罩,以至一个意象其实就是人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可以说,她的小说中意象之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算是首屈一指的。 2.2.1墙的意象 在《倾城之恋》里,“墙”的意象最引人注目。小说中有多处对于“墙”的描写,比较重要的有两处。 一处是:“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倾城之恋》)这里的“墙”是中国古老历史的象征,是冷酷的没有生命的已经衰败的苍老文明的象征。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白流苏的脸,是活的现实的存在,是逃脱了坚固的传统文明桎梏和冷酷寡情的白公馆后追求自主和美好未来的生命的写照。“活的脸”与“死的墙”互为反衬,构成了张爱玲笔下的历史、文明与女人独特的小说视角。接着范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倾城之恋》)范柳原口中的“墙”具有多重寓意。它既是当下两人婚姻的现实阻隔,是时间与空间的停顿,又是暗示未来传奇姻缘的凝固载体。依傍着废墟文明的女人未来只有一条幸运的出路,这是何其悲哀与不幸。 另一处是:香港被轰炸后,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然后是白流苏“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 (《倾城之恋》)这里的“墙”是白流苏的梦想与现实侥幸吻合的历史见证。 张爱玲对“墙”的描写,表达了她在古老历史文明的框架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对于“倾城”的叙述,曲折地传达了她对地老天荒的真爱的憧憬之情以及对人类重生的沉痛而委婉的执著之意。 2.2.2镜子的意象 张爱玲小说善用意象,其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镜子”。“镜子”成了一个象征,体现了深刻的意蕴。镜子在中国文学中也是常常被运用的物象,它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则主要取“镜子”的“易碎感"作为义项的功能意义。破碎的心常常通过人物与镜子的映照关系表现出来,特别是人物单独与镜子相处时,从镜子中泄露出的人的感受,几乎没有圆满的。 “……上了楼,到了她自己屋子里,她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阳台上,四爷又拉起胡琴来了,依着那抑扬顿挫的调子,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倾城之恋》) 此时的流苏惊叫着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在镜子的世界里恣意娇娆,她急于从镜子里发现岁月带给她的痕迹,在这里,“镜子”便成了一个关键的意象,似乎能够映照出一个古老的时空。白流苏仿佛穿越时空,化身为历史传说中的倾城美人。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整体氛围是苍凉的,这苍凉不仅指一种颜色,一种感觉,更是一种基调,一种创作的风格。当然这种苍凉或是苍凉感也是作者对时代特征的总体领悟, 是一个孤独的女性对生存困惑和艰难岁月的深刻理解。 3、苍凉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3.1家庭生活的不幸 张爱玲出身名门,原名张英,祖籍河北丰润,出生于上海。她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是清未“清流党”要角张佩纶,父亲张廷重,连母亲黄逸梵也是名门闺秀。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出特有的天分,6岁入私塾,一边读诗背经一边开始写小说。7岁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然而她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她的童年是黑暗的,幼童的张爱玲是在众多仆佣中传来传去长大的,缺少血亲之间的体爱。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父母离异后,父亲娶了年轻的后母,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在她的意识里,对家来说,她便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饭桌上一言不合,弟弟挨了父亲的耳光,弟弟没哭,张爱玲却哭了,她心里的寒凉,就这样一点点弥漫开来,给她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父亲是个典型的封建遗少,旧习气颇深,性情暴戾,又爱吟风弄月;母亲受西洋文化熏染很深。父母的感情不和乃至后来离异,在张爱玲的心中也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她的家庭可以说是当时沪港洋场众多走向颓废没落的封建大家庭的一个代表。因此,她的作品体现出世事沧桑的苍凉,“没有悲壮,只有苍凉。”这在张爱玲的内心笼罩着一种虚无和苍凉,使张爱玲在描写女性时透出一种悲剧的苍凉感。 3.2时代和现实的原因 一代才女张爱玲虽有显赫的家世,却是末代的绝唱;虽出身名门,但不幸的童年,萎谢的爱情,短命的婚姻,孤寂的晚景,写就了她悲哀的命运。她在《传奇》扉页上这样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③其实张爱玲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她以冷峻的、尖锐的、独到的眼力发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人生存目标的缺失,发现了中国人心灵与民族信仰的无所依傍。社会这个大课堂给张爱玲的教育是深刻而具体的,从1920年张爱玲出生到1943年成名这23年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也正是这乱世中张爱玲形成她关于社会、人生、历史、现实种种问题的基本观点。中国向何处去?将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在张爱玲看来目标是不明确的。整个中国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追求与信仰,更何况个人! 3.3《红楼梦》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 张爱玲自幼酷爱读《红楼梦》,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自十岁开始读《红楼梦》起,每隔数年,她都要再读一遍。以至到了后来对《红楼梦》的熟读程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竟到了“不同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的字自会蹦出来的地步”。她在十三岁时就写了个长篇的纯鸳鸯蝴蝶派的章回小说,名叫《摩登红楼梦》。这种对传统旧小说的酷爱越到后来越执着,她用十年时间考据《红楼梦》,出版了论文集《红楼梦魇》,便是最好的证明。初读她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红楼梦》的影子。张爱玲欣赏《红楼梦》中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原汁原味的生活,对于人生深入细致的观察,她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高峰,它摆脱了历史神话、传奇,回到真实的人间,其含蓄自然的写实作风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把她从《红楼梦》中汲取的文学修养和感受,充分地表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如《倾城之恋》中写范柳原几次戏弄流苏,与她调情却不给予真情,使人以为他们是对恋人。于是,柳原便刻薄地对流苏说:“你别枉担了这个虚名。”直接把《红楼梦》中晴雯诀别宝玉的原话套用了。再如小说一再表现白公馆家庭成员之间愚味自私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包括母亲、兄妹、姐妹、夫妻之间的关系),这与贾府中“不是西风压倒了东风,便是东风压倒了西风”的人物矛盾纠葛又是何等的相似!可见“红楼”笔法于她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了。 总之,在《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中,人世的孤寒,情爱的虚假,生命的脆弱,在作品中处处可见。人性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婚姻的苦难,命运的苦难,张爱玲的小说深刻的契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生活现象。张爱玲刻画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了一个“真实”而悲凉的故事,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重的苍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注释 ①傅雷.《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页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78页(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书) ③张爱玲.《传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傅雷.《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版 3、司美娟.《张爱玲传奇》.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PAGE 3
/
本文档为【论《倾城之恋》的艺术风格(正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