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期末个人总结1000字(10篇)

期末个人总结1000字(10篇)

2023-03-21 6页 doc 35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629166

暂无简介

举报
期末个人总结1000字(10篇)颌骨囊肿基本信息编辑内容来源中文名称颌骨囊肿1英文名称cystofjaw3其它名称相关中医疾病疾病分类口腔疾病发病部位头部-口腔主要病因发育异常或炎症1常见症状一般无症状,偶诉有疼痛或颌骨膨隆1多发群体20岁左右,男女无大差别1传染性无就诊科室口腔科概述1囊肿发生于颌骨内者称颌骨囊肿(cystofjaw)。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偶诉有疼痛或颌骨膨隆,不少病例是在作X线检查时发现的,也有很多是在拔牙时被发现正如前面提到,不全角化型的复发率在12%~60%,而正角化型及其他各型囊肿的复发率不及1%。不全角化型角化囊肿复发率高的原因是由...
期末个人总结1000字(10篇)
颌骨囊肿基本信息编辑内容来源中文名称颌骨囊肿1英文名称cystofjaw3其它名称相关中医疾病疾病分类口腔疾病发病部位头部-口腔主要病因发育异常或炎症1常见症状一般无症状,偶诉有疼痛或颌骨膨隆1多发群体20岁左右,男女无大差别1传染性无就诊科室口腔科概述1囊肿发生于颌骨内者称颌骨囊肿(cystofjaw)。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偶诉有疼痛或颌骨膨隆,不少病例是在作X线检查时发现的,也有很多是在拔牙时被发现正如前面提到,不全角化型的复发率在12%~60%,而正角化型及其他各型囊肿的复发率不及1%。不全角化型角化囊肿复发率高的原因是由于囊壁薄而易碎、侵袭性生长穿入骨内或穿破骨质而累及软组织以及有卫星囊肿或多发现而不能彻底刮除。上皮性囊壁较其他囊肿囊壁增生活跃也是因素之一。流行病学1OKC在颌骨囊肿中所占的比例各家报告不同,为5%~20%。患者年龄多在20岁左右,男女无大差别。下颌较上颌多,为(2~3):1。10%~15%的病例系多发。下颌以下颌支或下颌支与下颌体交界部,上颌则以上颌后部为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可以多发。相关疾病1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含牙囊肿、根尖周囊肿、面裂囊肿、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慢性脓肿、根尖周骨异常增生等。病因与发病机制11、牙源性角化囊肿(OKC)由Philipsen在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且其内衬上皮可发生瘤变甚至癌变,因此一直广受关注。在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其归属为牙源性良性肿瘤,并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这一新的命名存在诸多争议,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执一词,很难达成共识。OKC的组织病理发生和原因尚未确定,大多认为发生自牙源上皮发育异常的早期阶段——牙板及其剩余,因此不少学者认为OKC就是始基囊肿根据其组织病理表现及生物学行为,OKC曾被分为两个亚型:不全角化型和正角化型。典型的OKC为不全角化型,囊壁由薄层、均匀一致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不全角化的上皮呈波纹状极少或没有钉突形成。基底层界限很清楚,由立方状或柱状细胞排列成栅栏状。不全角化型角化囊肿有潜在的侵袭生长特性,可以侵入邻近的骨和软组织,摘除以后易于复发,合并发生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比例较高。也有合并发生鳞状细胞癌者,但极少见。不少报告此型有成釉细胞转化者正角化型上皮表层正角化,粒细胞明显,基底细胞扁平,不表现典型OKC上皮基底细胞层的栅栏状排列。正角化型很少具侵袭性,摘除术后的复发率很低,无伴发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病例。正角化型在生物学行为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其衬里上皮的细胞增殖和分化特点有别于典型OKC所致,因此,在笼统归类为OKC的病例中,区分这种组织学类型的颌骨囊肿具有临床意义。李铁军等建议使用“正角化牙源性囊肿”这一名称来描述该类颌骨囊肿。在2005年WHO新分类中,典型OKC被归类为牙源性良性上皮性肿瘤,该分类同时指出:有正角化上皮衬里的颌骨囊肿不属于同一类病变。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是指颌骨角化囊肿伴其他异常的一组症状,包括:①多发性痣样基底细胞癌和手掌、脚底凹痕;②多发性颌骨角化囊肿,约80%是不全角化型;③颅面骨、脊椎和肋骨异常;④颅内钙化等。此组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2、含牙囊肿发生于牙冠完全形成之后,缩余釉上皮和牙冠面间出现液体积聚,不断增长发展而成。因牙冠包含于囊腔内,故称含牙囊肿。组织病理表现为纤维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有的衬里上皮可含黏液细胞或纤维柱状细胞。囊液呈琥珀色,含胆固醇结晶及脱落上皮细胞。萌出囊肿的发生与病理表现和含牙囊肿相似,所不同者是萌出囊肿发生在软组织内而使牙齿萌出受阻。3、根尖周囊肿是根尖肉芽肿中央坏死液化形成囊腔,上皮组织覆盖腔壁而成;或是含上皮的肉芽肿,上皮团中央变性坏死而形成。上皮来自牙周膜中的上皮剩余。镜检囊壁衬里为复层鳞状上皮,外周为纤维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可使衬里上皮发生中断。囊腔内含棕黄色透明囊液,常含胆固醇晶体。根尖周囊肿在病源牙拔除后若搔刮不彻底,残留组织可继续发展,此时称之为残余囊肿。4、面裂囊肿是由面突融合线的上皮残余衍化而来,根据囊肿所在部位及相关面突而命名。鼻腭(切牙管)囊肿发生自切牙管内上皮,如发生在切牙孔而不涉及管内者称腭乳头囊肿。球状上颌囊肿发生自球状突和上颌突的融合处,正位于侧切牙和单尖牙间的骨质内。鼻唇囊肿发生自球状突、侧鼻突、上颌突三者融合处,位于上颌单尖牙和前磨牙的唇侧,前庭穹隆的软组织内。腭正中囊肿发生自双侧上颌腭突融合处。下颌正中囊肿极其少见,位于下颌中线骨组织内。这些囊肿的囊壁衬里为复层鳞状上皮,有些尚含有纤毛柱状上皮,囊液也常呈棕黄色并含胆固醇结晶。病理2颌骨囊肿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囊腔,内含流体或半流体物质,周围有纤维结缔囊壁,有上皮衬里。临床类型和分类2颌骨囊肿分为发育性和炎症性两大类,发育性囊肿又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囊肿两类。以往将非牙源性囊肿分为面裂囊肿(鼻腭管囊肿、球上颌囊肿和正中囊肿)、单纯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代胚胎学观点认为各面突间的沟不因对面的融合而消失,上皮也不可能埋入.因此不可能发生所谓的面裂囊肿、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过去所谓的腭正中囊肿实际上是鼻腭管囊肿向后伸展的结果,而下颌正中囊肿和球上颌囊肿可能是发生于该部位的其他病变。至于单纯性骨囊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则应归属于骨相关病变。临床表现1、4(一)症状体征1囊肿在骨内呈膨胀性、缓慢生长。早期无任何症状,不少病例是在常规X线检查时发现的。囊肿逐渐发展而压迫周围骨质使之膨隆并吸收变薄,触诊有乒乓球样感;骨质完全吸收,囊肿突入软组织,软而有弹性并有波动感。囊肿多向口腔前庭膨出致颌骨及面颊部变形,此时常被他人发现面颊不对称而成为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囊肿较大时常波及邻近器官,如上颌囊肿可突入鼻腔或上颌窦,甚至占据整个上颌窦;下颌囊肿可压迫下颌管移位。邻近囊肿的牙齿因牙槽骨受压吸收而松动、移位。囊肿继发感染后呈急性炎症过程,自发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瘘管。(二)实验室检查(三)其他辅助检查1、41、X线颌骨囊肿普通ⅹ线片的典型表现是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密度减低区,边缘围绕一条细而致密的白线,此系骨组织反应性增生变化。若继发感染日久则此白线消失或呈间断性而不连续。含牙囊肿为单囊型密度降低区,内含1~2个牙齿,所含牙齿常为埋伏阻生牙或额外牙。根尖周囊肿则显示为围绕该病源牙根尖的圆或椭圆形密度降低区,包绕牙根尖的硬骨板消失。面裂囊肿则呈典型囊肿的X线表现而与牙齿无关,但常致牙齿移位,如常见的球上颌囊肿位于侧切牙和单尖牙间,牙根向两侧偏移,临床上牙齿不一定松动。OKC可以是单囊型透影区,也可呈现为多囊性。上下颌多发并非少见,因此,常规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检查是必要的。多发性角化囊肿囊形透影区大小相差不大,常沿颌骨长轴发展而较少出现颌骨膨胀。有时透影区密度极低,表明囊肿穿破骨皮质而侵入软组织。牙齿移位不常见,偶见根尖吸收。有时囊形阴影区内可见有牙齿,但手术证实牙齿并非在囊腔内,而是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压移位阻生所致。文献报道,正角化型80%为单囊型密度降低区,非常类似含牙囊肿的X线表现。2、穿刺这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穿刺囊肿有草黄色囊液,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胆固醇晶体,角化囊肿大多可见黄、白色角蛋白样(皮脂样)物质混杂其中。将抽出物作角蛋白染色检查均有助于对角化囊肿的诊断。3、其他根端囊肿在口腔内可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其他牙源性囊肿在口内可能有缺牙。诊断要点190%以上的颌骨囊肿为牙源性,最常见者为根尖及含牙囊肿。囊肿的部位对发育性囊肿最具诊断意义。根尖周囊肿最常见于上颌前牙区;含牙囊肿常见于上颌尖牙、前磨牙区以及阻生牙区。无牙颌患者骨内的囊肿可能系残余囊肿(根尖周囊肿拔牙时未予刮除完全),但也不除外OKC的可能性。多囊性透影区病变从临床及Ⅹ线表现常难以确定病变性质,但骨质破坏范围对治疗设计有重要意义。鉴别诊断21、根尖周肉芽肿根尖周透影区一般较小,通常不超过lcm,边界清楚,可有或无密质骨白线围绕,根尖周肉芽肿和较小的根尖周囊肿有时很难区别。2、根尖周慢性脓肿通常骨质破坏不规则,边界不清.病变外同有反应性骨质增生3、根尖周骨异常增生此病变早期有时需同较小的根尖周囊肿区别。透影区边缘无密质骨白线围绕,牙体无病变,牙髓活力正常。4、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单发的较小的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有时类似根尖周囊肿,但无病原牙,牙周膜和牙槽骨骨硬板影像通常存在。并发症及防治3出血及感染。治疗与预后1(一)治疗颌骨囊肿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刮治。未感染的囊壁一般均很容易将其全部、完整刮除。感染的囊肿壁易碎,有时完整刮除不易。除去解剖因素(如下牙槽血管、翼腭窝部血管等出血)外,哪里有出血灶,哪里就有囊壁残存,应仔细刮除。囊壁刮尽后除少量渗血外一般均无显著出血,此时应再探查骨面是否光滑及刮出囊壁组织的完整性。涉及牙齿处理的原则:埋伏移位的牙齿或额外牙可予拔除。萌出囊肿内的牙齿可将冠部囊壁去除,切勿伤及牙胚,然后在釉质面粘接挂钩,引导其萌出至正常牙位。牙根尖位于囊腔内者,若牙槽骨存留量在1/2以上,牙齿虽有些许松动,也可在术前或术中作根管治疗保存并切除部分根尖。上颌囊肿刮治时涉及上颌窦或鼻腔的处理原则:上颌窦无慢性炎症,囊肿也非感染性,刮治时和窦腔相通但穿孔孔径在1cm左右,无需处置上颌窦而可严密缝合:若穿通孔较大则宜在下鼻道作对孔引流。若上颌窦有慢性炎症或系感染性囊肿,不论穿通孔大小均宜作上颌窦根治术。囊肿刮治术后的残余骨腔,直径在5cm左右时可直接缝合待血块机化。若继发感染可改成开放填塞,7~10天换碘仿纱布一次,每次换药切忌过紧,以免妨碍肉芽组织生长。下颌巨大囊肿刮治术后骨腔过大者,一般采取将颊侧膨胀骨折裂并压向骨腔,可使之缩小。也可向腔内植入羟磷灰石或松质骨以促使其愈合,若囊肿有化脓感染者则不宜采取此法。下颌囊肿单囊型者无疑应采取刮治术。多囊型者囊腔较大且大小类似、皮质完整者也可采取刮治术。临床常见喙突受病变累及而扩张变形,手术时宜将其截除而切忌刮治。手术时宜先离断附着于喙突的肌肉以期将其完整截除。我们曾看到一些病例,甚至是作下颌骨切除者,由于喙突受病变所累常变脆变薄,手术时强行撕裂残存部分,以后病变复发常累及颞下凹,处置时很棘手。囊肿突破骨组织、穿透入软组织者,宜将受累组织一并切除。多囊性病变囊腔相差悬殊或下颌骨皮质骨膨胀变薄以至消失者,不宜作刮治术而宜作颌骨截除,同期或二期植骨。对于巨大颌骨囊肿也可行开窗减压术或袋形术治疗。开窗减压术或袋形术由美国医师wine于1971年最早报道,是在囊性病变表面开窗,局部打开骨质及囊壁,引流出囊液并保持引流口通畅,使囊腔内外压力保持平衡,术后病灶区骨质再生,从而使囊腔逐渐减小,颌骨形态逐渐恢复。待囊腔明显缩小后再行刮除术或小范围方块切除术。开窗减压术或袋形术的优点是可以保留颌骨连续性,尽最大可能保留牙齿,术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降低,对美观、功能的影响较小。但其缺点是换药时间较长,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二)预后护理31、术前护理要点(1)按口腔颌面外科疾病术前护理常规。(2)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护理①评估要点A、健康史及相关因素a、有无颌面部损伤史、炎症史。b、有无家族史。c、有无牙齿倾斜、深龋、残根、多牙或死髓牙等。B、症状体征颌骨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较大者扪及乒乓球样压弹感,常有牙的病变(根尖囊肿)或缺牙,可伴有牙齿胀痛、移动、松动、发烧和全身不适。C、辅助检查了解囊肿穿刺、口腔全景片、颌骨CT、牙髓活力测定检查等阳性结果。D、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②护理措施饮食管理:清淡饮食,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2、术后护理要点(1)按口腔颌面外科疾病术后护理常规。(2)与本病相关的其他护理①评估要点评估生命体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评估水囊/碘仿纱条有无松脱。评估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②护理措施A、填塞护理一般在术后3天开始抽除水囊/纱条,术后7天抽完,观察水囊/纱条抽出后局部有无疼痛、渗血等。B、取骨区护理髂骨取骨植骨术者砂袋压迫取骨区24小时,术肢制动24小时,腹带包扎,观察取骨肢体的运动、感觉、血液循环状况。术后卧床休息3~5天,5天后可逐渐下床活动。C、饮食管理取髂骨患者术后鼻饲7~10天,做好肠内营养护理。③并发症护理A、出血护理。B、感染护理。防治措施膳食调理3清淡饮食,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取髂骨患者术后鼻饲7~10天,做好肠内营养护理。注意事项参考资料1、《实用口腔科学第4版》张震康201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75~277页2、《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第2版》马绪臣2014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149~152页3、《外科护理常规》冯志仙2013年浙江大学出版社第325~326页4、《实用儿童口腔医学》李远贵2015年重庆大学出版社第299页
/
本文档为【期末个人总结1000字(10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