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2020-03-24 2页 doc 18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黄红霞

本人自上班以来对工作兢兢业业,曾获得县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举报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二、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三、 中世纪大学设有:文、神、法、医四科。四、 大学:是传授高级专业知识,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精神家园。五、 现代大学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
高等教育学电子版
《教育学》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二、 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三、 中世纪大学设有:文、神、法、医四科。四、 大学:是传授高级专业知识,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精神家园。五、 现代大学的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二、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三、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五、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社会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一、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社会本位论: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柏拉图—--西方教育史上强调教育社会价值的第一人;2、个人本位论: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斯宾塞----提倡个人本位。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1、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特征:①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②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③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④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2、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特征:①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③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④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发展。3、通、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原因:①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③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生教育。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二、高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学校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意的,它收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制约:1、 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 学制的建立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 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四、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1、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2、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管理工作的灵活性;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五、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1、推进学分制;2、打破学校、专业界限:①打破学校界限;②打破专业界限;③确立学生转系、转专业制度;3、改革教学:①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②改革考试制度;③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体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的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相应的加强。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施规范化的管理;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高等教育学》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指的是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1?独立性2?层次性3?中介性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1?学术因素2?利益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2?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的涵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高校教师的任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制约师生关系的因素1?师生角色特点2?师生相互期待作用3?师生个性因素4?教师的领导作风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1?加强理解和沟通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教学的概念及意义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1?引导性2?间接性3?发展性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的规律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规律教学过程四要素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器材)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教学时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大学生学习特点1?独立性增强2?自主性增强3?学习探索性增强4?学习实践性增多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求(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2?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四)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原则1?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2?教学中,坚持按照课程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3?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4?充分利用选修课程5?不歧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2?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1?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2?通过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进行。3?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课外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也可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对实现教育目的所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经验、活动。课程的分类1?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分科型或综合型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3?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的分类。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4?按课时多少分大、中、小、微型课程。5?课程内容分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6?根据有无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2?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开放性2?灵活性特征3?整体性特征4?可测性特征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校历)学分制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是在高等学校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应的制定和实施的。更加突出了课程板块。通过板块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教学大纲的概念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1?明确目的性2?前沿性3?理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应性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它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1?按照科学体系结构,完善课程内容2?把握科学机制,加强大学课程与生产技术的联系3?确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修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富有特色2?教材要适应所处的时代发展的需要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高校专业与课改的趋势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3?课程性质的职业化4?课程方向的人文化第十章高校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概念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灯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形式。个别教学的概念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概念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首先由夸美纽斯在琦《大教学论》中做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9世纪中叶开始,为欧洲学校广泛采用,1862创办的竟是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5年班级授课制普遍推行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构成(一) 课堂教学1?备课2?上课(二) 实验课(三) 学年论文(四) 毕业论文备课的基本要求1?研究课程标准2?专研教科书的章节内容3?研究有关的教学参考4?了解学生一般特点5?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紧凑5?积极性高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1?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2?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方法的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1?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加强学习方法研究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4?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1?完整性2?个性3?操作性4?简约性5?发展性大学教学方法分类1?讲授法2?讨论法3?自学指导法4?调查方法讲授法的概念、优缺点及基本要求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1?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较多的、经济的获得大量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教学效率高。2?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3?成本低,比其他教学方法费用要低的多4?通用性强缺点是:1?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的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迟缓和学习的被动2?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3?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传递的知识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思路3?教师板书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组织讨论课的基本要求1?明确讨论主题,并制定一定的规则,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能够各抒己见3?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时间4?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调查法的运用要求调查的准备工作:拟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及范围调查的实施:按照调查方案的设计,做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外部协调工作和材料的整理工作。调查总结: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鉴别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学评价的概念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类型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1?有助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2?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恰当的教学策略3?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4?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改善学习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焦虑心理,适当的焦虑可以成为一种动机力量。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评价范围的广泛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功能的多重性。理解: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第十一章高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掌握:高校科研的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6?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高校科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6?增强高校科研活力的民主性和动态性原则。指导大学生科研的途径1?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科研指导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教育科研的内容与方法论原则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史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3?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4?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4?革命传统教育(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三育人”的内涵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灵活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调查研究法。说理启迪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参观访问法。实践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对比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批评教育法。个别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感化教育法、管理教育法。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组织原则1?了解国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2?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3?锻炼能力,增长才干4?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组织原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5?讲求实效的原则综合运用:能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面临的问题分析1?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新的社会因素的制约2?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实践主体——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3?大学生社会实践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2?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消极因素3?加强制度建设,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化4?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
本文档为【高等教育学电子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