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2021-08-03 2页 doc 26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萝卜汤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简论中医的阴阳五行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之动力,没有脏腑的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竞争。例如,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消)。  阴阳既是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如果机体的物质基础(阴)消耗过多,则机能活动(阳)就会相对地亢盛,阴阳的平衡不能维持而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燥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的证候。治疗这种病理要用〞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使之恢复正常,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三)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例如,机能亢盛的阳证可以变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肺炎病人,症见高热、面红、烦燥、脉数而有力,这些都是机体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中医叫做实热证,应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当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中毒性休克时,病人反而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脾搏细弱、血压下降,也就是机体反应机能衰竭,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应急用温热的药物〞回阳救逆〞。  二、临床应用:  (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既是〞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之病症(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阳衰,而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阴虚的病症(如心阴不足)往往引起阳亢,而可出现烦躁、失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临床上,常见某些慢性病的晚期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这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阳证;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于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后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清稀者为阴证。  (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阳偏盛畏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关系,恢复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沈、降为阴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这种阴阳属性的归类方法,还被广泛的应用到其它方面,如经络方面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任脉属阴,督脉属阳等。在病因方面,六淫中的风、火、暑、燥为阳邪,寒、湿为阴邪等等。五行学说在数千年前科学未见发达之时,中国的老祖先就已创立一套五行学说,而经由西方科学之验证及数千年来中医之临床实验获得了实证,在古代并无现今的解剖学之时,这项学说集合了多少老祖先之智慧心血结晶,在西方医学赞叹并用于临床之余,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鉴于今日科技进步,但文明病却有增无减。  何谓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对于人体作用为何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中医师之诊病即是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如果您对它了解之后您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概略诊断,到底您毛病出在那里应从何着手才是治本之道为何要从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器官着手及如何做好个人保健工作五行之于人体作用为何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如肝脏与筋路有关联、心脏与血路有关联、脾胃与肌肉有关联、肺赃与皮肤有关联、肾脏与水路有关联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如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之关联性)。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 然 界              人    体 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 五行 │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 火 │心 │小肠│舌 │脉 │喜 │笑 │忧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哕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 金 │肺 │大肠│鼻 │皮毛│悲 │哭 │咳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 水 │肾 │膀胱│耳 │骨 │恐 │呻 │栗1.五行的相生相克:  何谓相生、相克?(宇宙万物有相生必有相克、能相生必能相克)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生火:木(材)燃烧产生火所以木生火。(木不足火即熄)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灰烬即为土所以火生土。(燃烧物质多产生土也多)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炼金属所以土生金。(多土并不足以多金,好土才会有好金)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会变成液体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水可以灌溉、滋养树木所以水生木。(水不足木即枯萎)  木克土:树木由土中长出(破土而出)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土可以吸收水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土克水。(水泛滥反制土成水患)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火过大而水不足则水不足以克火)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如斧头、柴刀等)所以金克木。  ◎五行中之相生、相克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是相互滋养助长、相互牵制约束,过与不及都将会造成危害。2.五行对映人体五行相对人体的脏器: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属阴)  六腑:胆、小、胃、大肠、膀胱、三焦。(属阳)  如何区分脏腑:脏为实心之器官、腑为空心之器官。(脏腑:泛指人体内脏器官)   ◎三焦:中医之特有名称,为六腑之一,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总司全身体液气化功能。目前中医临床以三焦来区隔人体器官部位。  一、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脏、肺脏),和头、面部及上肢等。  二、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腹部,即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包括脾、胃、肝、胆等。  三、下焦:肚脐以下的小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脏、膀胱等。3.五行相互关系:(1)肝: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魂,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青色入肝,酸入肝,怒伤肝  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疏,即疏通,疏导。泄,即升发,发泄。疏泄,升发发泄,疏通。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胃气主降,受纳腐熟水谷以输送于脾;脾气主升,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维持气血运行: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如气机阻滞,则气滞而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瘕积、肿块、痛经、闭经等。若气机逆乱,又可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出血。肝体阴而用阳:肝脏“体阴”的意义:一、肝属阴脏的范畴,位居膈下,故属阴;二、肝藏阴血:血属阴。肝脏必须依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脏“用阳”的意义:一、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内寄相火,主动主升,按阴阳属性言之,则属于阳;二、从肝的病理变化来看,易于阳亢,易于动风。肝病常表现为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引起眩晕、肢麻、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症状。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脏“体阴而用阳”。由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对于肝病的治疗,“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往往用滋养阴血以益肝或采用凉肝、泻肝等法以抑制肝气肝阳之升动过度。肝脏功能异常可以由日常生活中查知(因其主筋路)肝主管筋的活动,从而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而筋又赖肝血的濡养。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出现肢体屈伸不利、麻木、痉挛、拘急等症状。爪(指甲)为筋之余〞,肝血不足则指甲变形,色泽枯槁,容易疲劳、口干、口臭、便秘、下痢、精神松懈、注意力不能集中、肩胛酸痛、容易落枕、晚上睡觉时易抽筋、头痛、头晕、急躁易怒、耳鸣、耳聋、目赤、胸部胀痛、急躁易怒,或情绪抑郁、胸闷痛等症。因木克土,故肝气郁结可进而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疏泄失调,胆液外溢,则可能出现黄疸。  眼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养份),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两眼红赤。某些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常从肝治疗。  又因肝脏藏魂,颜色为青色,一般常听到的三魂七魄是指当受到惊吓过度时(失魂)脸色会发青即是这个道理(肝脏为三魂中之一)。  因水生木,如肾水不足或肝火旺盛(木之吸水性过强)都将肝脏运转不良,又木克土将造成脾、胃功能之障碍。(2)脾:属土,为仓廪之官,主运化,脾藏意,脾主生血统血,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黄色入脾,甘入脾,思伤脾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脾主运化还包括运化水湿(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脾主统血: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所以说:“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脾主升清: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化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睥与甘的关系。  (3)肾:属水,主水,为作强之官,肾藏志,藏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黑色入肾,咸入肾,恐伤肾  肾为先天之本(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肾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秉赋的强弱,与先天肾精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脏为排毒器官,主水主骨髓(主骨、生髓、通脑:肾主骨、即肾与骨骼的生长、发育、坚软有关)  其华在发: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肾气盛的人毛发茂密光泽;肾气衰的人毛发易于脱落,枯槁发白。又〞发为血之余〞,故发也与血有关。  齿为骨之余:故某些牙齿疾患也与肾有关,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气不足或衰弱的反映。  肾的生理功能包括现代医学的生殖、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这些系统的疾患都可能与肾有关。  膀胱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相似,主要是储尿和排尿的作用,其病变也主要表现在泌尿功能方面。  肾脏功能退化最常见的现象为全身水肿,因其排泄(水)不良所造成.又因与耳朵有关(老人家有重听即因肾脏功能退化有关).日常生活中自我检测,如:耳鸣、腰酸背痛等均要注意(肾在上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听力正常;肾虚时则出现耳鸣、耳聋等症。肾在下开窍于二阴,与大小便的排泄、性机能活动有关。故大便溏泄,小便困难或淋漓不尽、阳痿、早泄等均可从肾治)。  因水生木,故肾脏功能不健全或退化时将连带影响肝脏之正常运作,又土克水将会影响脾、胃功能之障碍。  (4)心:属火,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心藏神),主血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红色入心,苦入心,喜伤心(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管机体各部,使之协调活动,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五脏六腑,心为之主〞。  主神志:神志的含义包括神精状态、意识、思维活动等。这些机能活动都由心来主管,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人舍也〞。如心的这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精神异常、胡言乱语、思维混乱、意识朦胧或神志昏迷等症。  主血脉,其华在面(表现在脸部,因为面部血管丰富,故从面部的色泽上能反映出心气、心血的盛衰。正常时,面色红润光泽;心血虚,脉失充盈,则面色苍白,所以说〞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主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血液之所以在脉管内循环不息,营养全身,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因此有〞气行血亦行,气滞血则凝〞之说法。脉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都可从脉搏上反映出来。  开窍于舌:舌质红赤一般是心热,火气太盛;舌质淡一般是血虚;舌头运动不灵活一般认为是新兵极其严重的象征。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胃中的水谷(饮食),主化物(消化)和分别清浊(〞清〞指饮食消化后的精华部份;〞浊〞指消化后的糟粕)。胃中水谷进入小肠后,由小肠进一步消化,使清者吸收,再通过脾的转输而注入身体各部,成为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浊者或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形成大小便而排出体外。所以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外,还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但小肠的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脏功能之内。  根据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现,可见中医的心包括了循环、血液、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临床上某些心血管疾患、血液疾患、神经精神疾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舌体疾患等,往往与心有关。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有病时主要表现消化吸收不良和大小便异常。  因水克火(肾脏与心脏),两者间若无法达到平衡对身体将会造成危害,如水过于旺盛则气血将无法正常运行,如火过于旺盛则将反制水,我们常说的火气过大即是一例。  (5)肺:属金,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肺藏魄,主气,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白色入肺,辛入肺,忧伤肺肺位于胸腔,上达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司呼吸,主气的生化和分布,助血液循环而贯通百脉。  主气:即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进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和呼出体外的浊气(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如因病邪所伤肺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调时,则有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  主真气:饮食经过脾胃消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化、分布与调节均有赖于肺,即肺主一身之气,故肺气虚时可见体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等气虚的症状。  肺主宣发和肃降:正常肺气应宣发通畅,以使肺发挥正常生理作用。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可引起气滞胸闷、咳喘等症状。肃降即清肃下降的意思。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病邪犯肺,则可使其肃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湿停留、尿少、水肿等症。宣发与肃降这两种功能互相协调,一方面使气和津液输布于全身,另一方面又能使机体不致于发生气滞、气逆和水湿停留等病变。  肺通调水道:人体内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及膀胱的气化,因而小便通利。肺所以能通调水道,主要是靠肺气的肃降,使水液归肾而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肃降无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故有〞肺为水上之源〞的说法。(金生水)  主声: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有关。肺气充足人的声音宏亮,肺气虚弱的人声音低微。风寒袭肺时,肺气闭塞,可出现声音嘶哑或失声。  开窍于鼻:鼻是气体出入之通道,与肺直接相连。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有病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甚则出现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等症。  肺合皮毛:皮毛指人体的肌表与毛孔,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肺能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到肌表,温养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并易受外邪侵袭而经常感冒,而外邪侵袭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症。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废物)。饮食经脾胃小肠消化吸收后,糟粕进入大肠然后排出体外。大肠有病,如排泄功能减弱则便秘;排泄功能亢进则泄泻。  总之,根据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现,可见中医的肺主要是指呼吸系统,但对体液和血液循环也有调节作用。肺与鼻、皮毛、声音均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凡属呼吸系统、体液和血液循环、咽喉等方面的疾患,多可从肺论治。大肠有病则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和症状之异常。  因土生金,故脾、胃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时肺脏也相对受到影响,而肺脏与皮肤、鼻子有关联,故皮肤健康与否,与肺脏有直接关联性,而现今空气之严重污染造成大多数人有的鼻病(如气喘、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皮肤过敏等)其治本之道仍必须从肺部调理。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用处。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说明人体内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木生火,肝(木)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火)之热以温脾;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生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肾(水)之精养肝。五行之间又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木克土,肝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塞郁;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水克火,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火克金,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至于所谓相乘和相侮则属于事物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肝气上亢,而肺气(金)又不能对肝阳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克土,使脾更虚。相侮,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又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
/
本文档为【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