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日常规(何桂清老师宣讲)

2019-03-04 34页 doc 85KB 20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6125

暂无简介

举报
一日常规(何桂清老师宣讲)《一日常規》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端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寫字必敬几案必潔教室必淨相呼必序進退有度一、居處必恭(一)、起床洗漱1、按時起床,不睡懶覺。2、漱口時輕吐而不噴淋。若污染了潔具,須隨手擦幹淨。3、頭髪梳理整齊,不得蓬頭亂髪,掉髪須撿起收拾幹淨。4、物品擺放整齊,有定位。衛生間、盥洗房不得亂擺個人雜物。(二)、內務1、床鋪整潔、衣物疊放整齊。2、睡前脫下的衣服必須整齊疊好,不得散亂堆放。3、在寢室內更換內衣、內褲不可裸露身體。4、內衣褲不準在大衆可見處。(三)、坐1、坐必直身正體,不得仰斜。2...
一日常规(何桂清老师宣讲)
《一日常規》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端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寫字必敬几案必潔教室必淨相呼必序進退有度一、居處必恭(一)、起床洗漱1、按時起床,不睡懶覺。2、漱口時輕吐而不噴淋。若污染了潔具,須隨手擦幹淨。3、頭髪梳理整齊,不得蓬頭亂髪,掉髪須撿起收拾幹淨。4、物品擺放整齊,有定位。衛生間、盥洗房不得亂擺個人雜物。(二)、內務1、床鋪整潔、衣物疊放整齊。2、睡前脫下的衣服必須整齊疊好,不得散亂堆放。3、在寢室內更換內衣、內褲不可裸露身體。4、內衣褲不準在大衆可見處。(三)、坐1、坐必直身正體,不得仰斜。2、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長者來必起立。3、勿箕踞,勿搖髀。不橫肱,不伸足,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4、坐不中席,亦必分長幼次第,上座必讓長者。5、坐不掀起椅凳之前、後方。6、不隔席談話。7、與衆人同坐,必斂身,勿廣占坐位。8、男女不雜坐。(四)、就寢1、就寢後不說話,安靜入睡。2、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3、寢衣:炎熱季節睡褲不得短過與膝,睡衣必有領和袖;其他季節,著長衣褲(絨衣)。絕對禁止只穿內衣、內褲睡覺。二、步立必正(一)、行1、行不中道。與長者同行,跟隨長者後行,不疾行先長;與兄長,斜行與後側。2、行走時,步履宜穩重徐行,從容舒緩,並宜張胸閉口,目向前方,不可昂首傲視。鞋不可有拖地摩擦之邋遢聲,腳步輕盈,不可左右搖擺,跳躍、奔跑。3、路上不嚼食物,不唱歌。4、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二)、立1、立必端正勿跛足,亦不可隨便倚靠。2、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三、視聽必端(一)、視1、不淫視(不貪看任何東西)。2、目不斜視,仰為驕,俯為戚(看人不傲視,亦不俯視自棄)。(二)、聽1、課堂聽課或老師、長者與言,須收斂精神,專注敬聽,應端坐或恭立。2、與己無關,不傾聽別人談話。四、言語必謹1、常當緘口靜默,不得輕忽出言。必須言者,亦宜話說多,不如少。免閑話、雜話,是非之言。2、言語輕聲,不高聲喧嘩擾亂他人視聽。3、言談對話,應答時,眼睛必顧望對方。領導、老師批評責備,不可主動辯解,姑且緘默,有必要時,事後再私下解釋。4、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5、他人正談話,不在中間插言。6、不論人長短,不花言巧語,不浮言嬉笑,不髒話惡口,不與人吵架。7、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8、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五、容貌必端1、真誠待人,常以微笑迎人。2、情緒平和,不喜形于色、大喜大怒,不怨天尤人。3、不向人呵欠,舒伸,噴嚏,吐痰。六、衣冠必整1、冠必正,紐、鏈必結,襪與履俱緊切,著衣勿使偏斜。2、衣冠不求華美,唯須整潔。3、不坦胸露體、奇裝異服。七、飲食必節1、食無求飽,食適可,勿過則;不貪味,不吃零食,不挑食。2、端正持碗,用筷就餐,以食就口。食勿響舌,咽勿鳴喉。3、食以不言為則。4、咳嗽必轉身向後,或以手捂口,不對人剔牙。八、出入必省1、不得隨便出校門,有事外出必須請假,回來銷假。2、出告反面,出門不改變去向,返校須守時。3、上課期間不得隨便出教室,必出,須向老師報告。4、不立在路上久談。5、不走馬路中間,過路須先向左右看清,不可與汽車爭路。6、遇婦女老弱,應盡先讓路讓座。7、途遇有人問路,須祥為指示;問路于人,須隨即稱謝。九、讀書必專1、必正心肅容,不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須心眼口三到,且心到為要。2、不強記強背,閱讀須祥緩看字,字字分明,不可誤字、少字、倒字,熟讀成誦,寬為限,緊用功。3、一文已熟,方讀一文;一書已讀,方讀一書。4、規定以外的書,必須征得老師同意方可閱讀。十、寫字必敬1、字迹端正,不可潦草;握筆、身坐姿勢端正。2、愛惜經典、書籍,不折頁經書。3、習練書法須專心致志,用心體會,愛惜筆硯。4、惜字、敬字。十一、幾案必潔1、座位按序,不得擅自調換。2、幾案整潔,書籍疊放有序。3、桌上不得擺放雜物,不慎污染桌面須隨即潔淨。4、事不論緩急,離座時須將書合好,擺放整齊,收好筆,方可離開。十二.、教室必淨1、離開座位前,須將座椅放入桌下。不可隨時隨走。不可桌椅歪斜不正。2、不可亂扔紙屑垃圾,隨掉隨撿,保持周圍干淨。3、教室內不許大聲喧嘩,須輕聲細語,不擾旁人。有事可離開座位到僻靜處或外面交談十三、相呼必序1、同學之間,稱年長者為學長,對年齡相近、年幼者可直稱其名。2、不可亂呼“喂”、“你”等不敬之辭。3、不對任何人取綽號。十四、進退有度1、鞠躬須90度,動作恭敬徐緩。2、上下課進出教室必向孔夫子像鞠躬,行走步履輕盈。平時路過教室亦須心存恭敬,不可隨便。3、路遇老師、長輩須鞠躬行禮,稱老師好、您好,並讓路于旁。4、有急事必疾行先長時,須稱對不起,屈身而過。否則只能于後隨行不超越。5、路遇同學須點頭微笑示意,互稱你好,對學長應稱您好。6、請教老師問題,須待老師空閑時。到老師面前先鞠躬行禮,然後恭敬請教。事畢,亦當鞠躬致謝,徐退。7、凡侍長者之側必恭立,有所問,則必誠實對,言不可忘;凡侍長者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8、老師、長輩呼喚,應勿緩;命,行勿懶;教,須敬聽;責,須順承。9、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撣改。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禮從何處學?最高的學問就在最簡單的生活當中。而《一日常規》是《弟子規》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化,它涵括了工作、生活、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等方面,是修學不可缺少的根基,也是養正遺規等衆多經典的截取、智慧的結晶,它不是誰規定我們這樣做的,而是性德如是,人本來就應該這樣,只要照著做,人生就一定獲得幸福。《一日常规》第一集(删节版)何桂清老师  说到《一日常规》的学习,到目前为止,我本人来说应该是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呢,是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只认为《一日常规》是一种要求,是一种限制和约束。因为我们看一条一条,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很琐碎,要遵守的。所以我就认为它,好像是以前在学校要守的校规,班规,以及企业里面的规章。是不得不守这样子。那这样的心态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受益。所以每一次在进修班的时候,有机会和学长们分享的时候,都会很紧张。因为觉得大家这么难得的一个因缘,来到这里学习,我怎么好意思去要求大家呢?所以您看,这个心态有没有不对?明显心态就偏了。所以从这里也体会到一个道理:自己如果没有受益的地方,也很难去利益别人。我们老祖宗这么好的教诲,自己没有办法体会到,为什么呢?就发现原来我们都很希望有自由,希望不要受约束,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我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这是真的自由吗?不是的!这是被我们自己的习气,我们的坏习惯控制了,我们成了习气的奴隶,可是自己都不知道了。所以就感觉《论语》里夫子讲的那句话让人向往。夫子说他到七十岁的时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他想怎么做怎么说都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做人的道义。这是真正的大自在,这才叫自由。所以就体会到老祖宗的良苦用心。这些一条一条的规矩,这些礼节,它是一种成就和保护我们,而不是约束我们。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照着做,就可以在做人的安全范围之内了。否则没有一个,我们做人做错了,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很冤枉。  学了《弟子规》和《一日常规》,我就慢慢的转到了第二个阶段,我觉得他不在是一种要求了,而是一种我们修学不可以缺少的根基。就好像我们不可能跳过爱父母,而去爱别人。我们不可能不扎好这些德行的根基,而有所成就。就像师长讲的,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而儒家也说,不学礼,无以立。那你在哪里学?最高的学问,就在最简单的生活之中。  不是谁规定我们要这样做的,它是性德如是。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做的。我们照做了就自己得受益,人生就会幸福。不照做自己就去吃这个苦果。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己去守了。虽然知道了,但是去守容不容易?不容易。因为对治这个习气不容易。都会经常有很多的挣扎。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一定要学贵力行。你学一句做一句,在辛苦也要坚持去做,这样才能受益。所以改习气苦不苦?很苦。说不苦那是没有真改。但是当我们跨过了这一个阶段,我们就会乐了,就没有苦了。  我们身上的毛病习气,也像身上的灰尘一样,很多,只不过之前没有发现。圣贤的教诲,照出了我们身上很多的毛病,需要去改,需要去调整的。而我们除掉了一层尘垢,我们心就清净一分,我们法喜就增加一分,所以就很甘愿去做了。所以我们就体会到,能够坚持去学习去力行的动力在哪里呢,一点是慈悲心,我们不忍心因为我们身上的毛病习气,而影响到圣贤文化的推广和承传;我们不愿意我们的习气,去让这么多的大众还因为不明道理,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努力提升。另外一点,我觉得坚持的动力,来源于内在的一种喜悦。当我们真正能体会到学而时习之,我们就一定不用人家推。  慢慢经过这两个阶段,我开始转入了第三个阶段,开始不断的感恩了。因为在不知不觉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多生活的好习惯,在逐渐的养成了。  很幸运能够有这样的学习,让自己慢慢的在形成一些好的生活的能力。所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生处令熟,熟处令生”的过程。就是我们之前对自己的坏毛病坏习气都很熟悉,然后慢慢就把它转成现在生疏了,都是圣贤的教诲了。而以前没有熟悉的圣贤教诲,我们现在慢慢的开始越来越熟悉了。这就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那以前是习气使然,都浑然不知的。但是现在就感觉,心性开始有一些提升了。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看到身边的人,也许是已经学的很好,很快了,但是我们自己还在默默的扎根,我们耐不耐的住。我们能不能还是要好好的去稳扎稳打,厚积薄发。而这是我们能否成就的一个很大的关键。所以越来越感恩。  到目前为止,除了感恩,我觉得我到第四个阶段,更高兴了。因为我开始慢慢的觉得,自己开始宽容了。因为体会到自己改习气很不容易,而推己及人,就会去体谅别人了。以前觉得身边的人没有做好,而我又学了,我要帮他去收拾,帮他去做好一些收尾的工作,就会觉得有一点点委屈。但是现在,真的打自内心觉得,能多做一点,是我的福气。是大家在给我修福。而他做不好,不能怪他,因为人不学,不知道。有些朋友就会说了,他学了,但是还是这样没做到,那学了都做不到,不是更可怜吗?不是更了改习气不容易吗?所以能够这样的话,一种学习的态度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我们真的是“朝起早”的时候,我们很多事情,时间就会觉得特别的长,一天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而心性也在不断的提升。勤劳在培养一个人的恭敬之心,同时,勤劳知感恩。当自己的范围内一切都很整洁的时候,自己的心也会很清净,很安。《大学》讲,心净才能定,定才能安,安才能虑,虑才能得。所以这些都是时时处处都在养着我们的心,我们的德。所以曾文正公曾经说过,看一个家是兴还是会衰,只要看三点,看这个家的子孙会睡到几点;第二是看这个家的子孙有没有干家活;第三是看后代子孙有没有读圣贤书。   管人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关心人的力量,而且正己,自然会感化别人。 一个小小的动作,漱口轻吐,不要洒的到处都是水,这也是在观自己的内心。我们内心在刷牙洗脸的时候,是很急躁的,还是很平和的,还是很恭敬的,这都是自己可以去观照的。而圣贤有一句话说,“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就是我们所有的一言一行,我们都要缓,要安详。我们发现很多的错误很多的过失,就是因为自己慌慌乱乱,做错了。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可以去观照的。而且我觉得,一段时间去落实这一句之后,会发现自己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心也比较柔软了,也比较能够洞察了。因为以前刷牙洗脸,对着前面的镜子,那个镜子很脏都没有感觉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发现,那个镜子脏了一点点就能够看到了。更奇怪的一点,以前可能念头不对了,一点都发现不了,说出去的话错了,一点都感觉不了。但是现在一句一句去落实了,发现现在想事情有不对的,马上能警觉;想说出去的话,没有说出口就知道不对,不应该说。所以,由外而达内在,而成内化,这是一真一切真了。天下第一等学问,是处处为别人着想。我们要自己先去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有条不紊:一切物品的摆放就是心的反射。  叠衣服和被子,其实也是在叠我们的心情。就是我们边叠的时候边修我们这颗浮躁的心。我们现代人心都是比较浮躁的,所以我们慢慢的叠,慢慢的叠,就练我们的细心、耐心和我们的感恩之心。我们可以边叠衣物边念教诲,边念的时候是边在提醒自己边在修我们这一颗心。所以这是很好的一个修学的场所。可是我们有时候就没有发现。我们觉得我今天要赶紧去课堂上课,去听老师讲课,老师讲课让我很受益,所以我赶着去。就是因为这样赶着去学习,其实往往忽略了,在一切言行中都是在学习。   要惜物。《朱子治家格言》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我们在珍惜这些物品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种着我们自己的福田。因为福田靠心耕,都不离方寸。其实我们人的福分,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而心念是决定我们下一个因缘如何的关键。一念仁爱一念恭敬,我们的福分都在增长。   一个人自私自利的习气非常容易出来,所以我们修学如果没有决定志,没有勇猛心,很难对治自己的习气。所以观心为要。 其实离我们最近的这些物品,我们有没有去感恩它们?我发现没有。其实我们人生,不缺少感恩的片段,只是缺少了我们感恩的这份心。第二集(删节版)  尊敬长辈,时时长辈为先,不是说长辈需要我们去尊敬,而是说在这样一个动作过程中,其实也是在长养我们自己的这一份孝心,恭敬心。也是在培着我们的福田和敬田。因为你有这份心的时候,他自然做出来的行为,也就让整个社会大众都很愿意去亲近,接近我们。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很多的家长都希望人生能遇到贵人。但是遇贵人是结果。我们要思考原因在哪里?假如我们从小,孩子就很有礼貌,对人很恭敬很受教,那他长大了,他在整个人生过程中,能够遇上贵人,这也是很自然的。那假如从小都没有礼貌,长辈来了我们也不懂的尊重,长辈在教导我们,我们很傲慢,那这样贵人在我们面前,我们都视而不见,擦身而过。  “长者立,幼勿坐”,这个长者,到底什么样属于尊长,属于身份呢。在《了凡四训》里面有一句话说,“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奉事”。就是遇到年纪比较长的,德行高的,位置比较高的,学识智慧高的,我们都要很尊敬。当然,这种尊敬内化成存心之后,慢慢慢慢自然而然就会“凡是人,皆须爱”了。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我们没有去引起重视,很容易就会谄富和骄贫。就像有时候看到领导来了,我们很快就站起来,很有礼貌的打招呼。如果是一般的领导一般的长辈,就是很平常的打个招呼。同样是外在在打招呼,心境有没有不同,只有自己才知道。而如果是真正的恭敬心体现,他是对一切人对一切物,他都是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恭敬。所以这是一真一切真。   习气能不能去掉?在于我们自己的决心,在于我们的耻心,畏心,敬心。     什么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是“各守其位,各尽本分”。   当孩子时时都能想着,坐也让长者先坐,吃也让长者先吃先用,自然而然他对自己整个的欲望,他会减低很多。他也容易战胜自己的一个欲望。   放物品不广占座位,连垃圾袋都叠的很小,怕占地方,就可以省下空间放很多的垃圾了。这些小细节慢慢的内化之后,做人也不会占便宜了。因为你习惯了,你什么东西都处处为人家想了,你都是放的我只要够位置就好了。这样慢慢慢慢做人就不喜欢去占便宜,就喜欢让别人多一点好,我自己少一点没关系。在慢慢的,言语也不喜欢占上风了。通过小细节,慢慢慢慢心比较柔软了,比较体恤了,就觉得没有必要,我们希望能让别人舒服。所以做人也不去占便宜,言语也会很厚道。那您说,落实《一日常规》是不是真的在修身,修心?其实这都是内外是一不是二。   其实所有的礼,就在一个“敬”字。就是处处对别人恭敬,为别人着想。   寝衣:炎热季节睡裤不短过于膝, 睡衣必有领和袖;其他季节,著长衣裤(绒衣)《一日常规》第三集(删节版)    以前都是习惯心浮气躁,所以说话也很快,走路也很快。就好像什么都必须要很快才行。所以我就给自己定了个任务,干什么都慢一点,就是“五慢”:说话慢一点,走路慢一点,吃饭慢一点,读书慢一点,写字慢一点。我觉得落实这五慢对自己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任何事情,当我们的心缓下来之后,很多的事情就看的比较清晰了,考虑东西也比较周详。这是去力行所得到的一点点受益。 孩子平时的小事不专注,任何事情都做不好。他上课也是不专注的。我们观察了很多学生,他一来到教室,放东西很整齐的,走路说话都是很有礼节的,他上课特别专注,吸收教诲也是特别快的。所以这些都是从每一条的小细节来养孩子的心,来养自己的心。另外一个,我们在路上随便的吃东西,边吃边唱。慢慢的一定会旁若无人的,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很自私很狂妄的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他看不到别人的感受,这样子的人肯定不受欢迎。从点滴的小事做起,是希望我们把整个修身的功夫提升上去,把心境提升上去。 不贪看任何东西。为什么不贪看任何东西呢?我们想一下,一个人只要有一个欲望想去看什么,想去做什么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警觉性和敏感度就会大大的减低。在商场或者热闹的地方,可能有些朋友被什么东西吸引了,然后围在那里贪看,等他回过头来,可能发现自己的物品不见了。所以在贪看任何东西,注意力去定在那个地方的时候,你敏感度就会降低。很多孩子在打游戏的时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目光也不移,都沉迷在里面的时候,其实他整个身心都被吸在里面了。这样对他的心智影响很大的。我们说“欲令智迷”,“欲令智昏”,可是孩子,其实他的聪明能干,都是始发于耳和目。如果这时候他眼睛、耳朵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一些不好的东西,对他心智的影响就非常不好。所以我们要养孩子良好的品性,要陪他看好的东西,听好的音乐,学好的教诲,经典读诵。这样就能减轻他去沉迷网络沉迷游戏。     "与己无关,不倾听别人谈话"。这是在养我们的清净心。其实心越来越清净,智慧就越来越长。有句话叫“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我们有时候很想去知道很多的事情,很想去听一些什么事例什么新闻。但是我们现在因为修养的功夫不到,听了很多的时候,它会落印象,留在心里面。所以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不愿去想那么多东西,可是一直到晚上要睡觉了,脑子里白天的片段还一个接一个的出来。压都压不住。这都是告诉我们,没有必要,我们尽量不去倾听那么多的事了。“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能保住我们的清净心。  “话说多,不如少。免闲话、杂话,是非之言”。学了这么多年圣贤教诲,我有一个体会,其实话多真的不如话少,话少真的不如话好。为什么呢?我自己去反省自己,我特别爱讲话,而且讲话一多了又很急躁,一急躁的时候话又很快。这样一来是给对方很大的压力,二来呢,多言多败。还有时候别人提到了什么问,就好像一下子就想表达自己的一个想法一个看法,这也是一种好表现的体现。所以后来慢慢慢慢的越学越觉得,实在是不必要那么多的话,我们有时间的话不如多看经典,不如多帮别人留意一下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事情,有什么需要我们能够去付出的事情。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心就安了很多。所以言语少的时候,心特别清净,特别安静。所以一安静一清净的时候,在整个事情、整个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就懂的审时度势,懂的察言观色了。《易经》讲:“吉人辞寡,躁人辞众”。  孔夫子列四科里面,第二科就是言语,所以言语非常重要。假如我们不会说话,我们在社会立足,很多的祸害都是祸从口出的。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  说话尽量说利益别人的话,说话一定要给别人有受益处才去说。有一首歌非常好,叫《发好愿,说好话》。歌词是这样的:  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原谅别人是美德,原谅自己是损德。尊重他人缩小自我,不发脾气声色柔和。  说好话,利人又利己,说坏话,害人又害己。说错了话伤到别人,又会挡住自己的路哟。  说好话,如口吐莲花;说坏话,如口吐毒蛇。得理饶人理直气和,欢欢喜喜快快乐乐。   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我们讲话要慢慢锻炼自己,要心诚,要色温,要气和,要迟缓,这样慢慢慢慢就会形成一种境界。 "言谈对话,应答时,眼睛必顾望对方。领导、老师批评责备,不主动辩解,姑且缄默,有必要时,事后再私下解释"。这也是一种真诚、专注、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弟子规》有教【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可是我们有的时候,会有一种惯性,听到一些话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解释。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然后一个道理一个道理的辩解,这样真的是【倘掩饰增一辜】。所以很多时候,别人很好的一些道理,教诲告诉你,你一句受不了两句受不了,别人还会不会在提点你?肯定不会了。这样贵人慢慢慢慢就少了。所以有没有贵人指点,不在外,在内。我们真的要能受得了,能忍得住。因为一切法得成于忍。当我们在听到父母老师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忍的下来,顺势而为,这是在为大局着想。哪怕是错怪了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反省,说的这十条,有九条是说错的,有一条是对的,我们就守这一条。就去接受这一条。另外九条好像觉得是说错了,其实有没有说错这个都要打个问号。我们在从内去反省,我们会发现,其实也能够从中受益,有则改之无则加冕。有一种这样虚心接受的态度,才是真正有成就。当我们被别人错怪了,我们还能忍住,情绪很稳定去接受,这时候当别人了解了状况之后,他会更加尊重和佩服我们。而对我们的信任度会进一步提高。当信任度一提高的时候,时机点是不是就出现了?所以当时机点出现了,我们就可以把一些劝谏,把一些对团体比较好的建议去反映了。这个时候就不可以在说上次别人错怪我的某某事了。这样是不对的一种态度。当我们发现,我们能够获得信任的机会点出来了,我们也是很厚道的去指出来,去给别人建议。我们真的接受了老祖宗的教诲,我们真的去落实,我们的心境就提升了。我们在言语应对事情当中,都是时时去关照到别人需要,关照到反省自己。自然而然就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利益、很好的发展。   "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弟子规》有讲:【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我们总是习惯认为,自己的是急事,所以冲过来就说,打断别人谈话,这样就显现出自己很浮躁。所有的事自己都要先缓一下。  就像小时候,父母在和别人谈话,如果我们插话,父母都会骂我们:“小孩子,大人说话别那么多事”。所以别小看父母可能文化程度不高,可能说出的话很质朴,但是往往在这些话语当中,这些指正当中,就养好我们的一种人生的态度,人生的习惯。《一日常规》第四集(删节版)  “不论人长短,不花言巧语,不浮言嬉笑,不脏话恶口,不与人吵架”。我们人为什么会去喜欢论人长短呢?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我自己体会到的。一来我们可能是好事,嫉妒的一个心理。这些心理很微细,都能影响到我们自己。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显示自己的一个能力。觉得我看的很准,我看他就这样的一个缺点,就这样的性格,就是这样做事的作风。所以呢都觉得自己看的很准,但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我们有时候在处众的过程中,好像虽然观察的很犀利,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培养自己的厚道之心,就会像警察一样,看到别人一点过失指出来,两点指出来。指出来还好,当面。如果是背后跟别人在谈论的话,那杀伤力会更大。所以我们要养德行,培福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身体力行。所以说话一定是要说利益语,利益别人的话才说。说柔软语,就是说很柔和的,让人听起来如沐春风的。说诚实语,就是说与事实相符的,不要自己又添一点,那里又减一点,然后在传来传去,到最后整个话语的完整度完全不见了。我们还要说智慧的言语。比如说我们团体之间,有一些朋友互相之间有一些误会了,这时候我们在中间都要做一个润滑剂,我们两边都去润一润。然后可能通过我们一些很舒服很柔软的言语,就把这些误会化解了。所以说有德行的人,他无论在哪里都好,他能够让身边的人很和睦,很和谐,让团体能够很正常的发展。 我们学习最重要的目标,一定要心平气和。圣贤教导我们,任何的问题,如果我们得不到别人的谅解,我们也要反过头来反省自己,我们到底哪里还没有做的很好,这样子才是一个理智的人生态度。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这一条我们非常容易犯的。因为我们的一种惯性,习惯觉得我看到什么我就觉得是什么。很多时候是陷在于自己的“我认为”,都是自己的一些知见。这些都不一定是准确的。所以我们要看深入不只看表面。    每一个人能够来到我们身边,都是很深的缘分,都是很好的因缘,我们都希望能够利益到对方,所以我们要做君,亲,师。我们要做好的榜样,要做到像亲人一样关怀他,要做到他有不正确的我们指出来,把正确的教导给他。这样才不辜负我们人与人相处的这份缘分。 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智慧。少说讽刺的话,多说尊重的话;讽刺显得轻视,尊重增加了解。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伤害形成对立,关怀获得友谊。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商量的话;命令只是接受,商量才是领导。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批评造成隔阂,鼓励激发潜。  处众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历事练心,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心境。处众有几个重点很重要:我们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多感恩,多付出,多为对方着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我们如果只看到别人不好,就学不到别人的好处了。我们要感恩别人已经很不容易了,今天哪怕有一些不对,也是他已经在努力了。多付出多为对方着想,自己一定会很开心。 十笑歌: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 三笑万事了,四笑病魔逃, 五笑永不老,六笑乐逍遥, 七笑人缘好,八笑健康到, 九笑无价宝,十笑寿命高。 天天开口笑,胜服长生药。情绪平和,也是对健康很有利的。因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身体很不好,其实不怪别人,不怪外面。很多时候是我们自作自受的。所以我们要慢慢调,调自己的心到一个平和的状态。因为万法都是因,缘,果。我们明理了,今天能够有这样的境缘,都是自己过去所造的因,遇到了这个缘,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当我们明理了,我们就坦然了。所以就会把那个“怒”,转为“恕”了。宽恕了。大家去写下这个“怒”字,上面一个奴隶的“奴”,下面一个“心”。我们的心都成为我们习气的奴隶了,都被控制了,自己都没把握住。我们慢慢把它转,转一下,转成“恕”。上面是“如”,如果的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我们所有的情绪都会没有了。因为你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你很难体会他在当中所不容易的地方。   “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不坦胸露体、奇装异服”。现在有些孩子模仿大人穿很露的衣服,吊带什么的,做大人的一定要给她纠正。否则她穿着穿着,今天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明天穿了后天穿了之后,她会觉得越来越没有一种羞耻心了。我们学习圣贤教诲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听到了好的教诲,我们把坏习惯改过来了。但是它还是没稳的,这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抓紧用功,没有去努力精进,一遇到境缘,遇到境界的时候,它啪的一下就回去了。所以为什么一再的教导我们根基一定要扎劳,根基扎劳了,大风大雨来了,它长成大树了,它就不会怕风雨了。如果根基没有劳的时候,你可能一下子觉得我已经改了,我已经好了,但是经不起境界的考验。所以要提醒我们不断不断的精进。   “食无求饱,食适可,勿过则;不贪味,不吃零食,不挑食”。经典有句话讲:【若要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所以吃饭要吃七分饱。饮食只要均衡就好了。吃饭也是战胜自己贪欲的一个方法。慢慢慢慢在吃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什么贪味了,都是觉得吃饭是为了把这个身体养好,能够去做更多利益大众的事,如此而已,只是爱护身体而已。这样贪欲慢慢就减低了。被贪欲控制了,那是很可怕的。如果现在就被贪吃的习气控制了,无法自拔,在遇到更大的诱惑,更大的挑战的时候,怎么样去面对呢?所以吃饭也是修学。   饮食习惯“六宜”与“六不宜”:宜缓不宜快;宜少不宜多;宜暖不宜烫;宜淡不宜咸;宜软不宜硬;宜三餐不宜吃零吃。 顺口溜:“同桌吃饭,手臂莫围,勺子放下,也要轻轻,肴夹上面,莫要翻底,好丑勿论,顺手夹起,有时逛街,不可买吃,人人见了,为免出戏。”《一日常规》第五集(删节版)  “不走马路中间,过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这是个好胜和好斗之心。不能让家人担忧。落实这一条,一来可以内化成我们一个守礼;另外就是谦退的一种秉性。因为慢慢慢慢自然人就会越来越谦退,越来越谦卑。   “读书必专,必正心肃容,不得目视他处、手弄他物,须心眼口三到,且心到为要”。慎于始是很重要的。要心眼口,信皆要,尤其是心。孩子读书,如果养成一个好的态度,会终身不改。所以要培养一个恭敬心。专注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孩子没办法专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很不定,很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没有安全感,是缺少爱。所以家长,老师要用爱心去陪伴我们的孩子去成长。读书的态度,凡事都是需要自己去调整,找一些方法对治。而不能自我设险。不能觉得教诲深,我的学习程度不够,怕自己不能提升,从而都没有学就给自己画了一个线画了一个圈,就困在里面。所以在读也没有很欢喜的心。当我们遇到自己读经,听课的时候,会犯困会很多的杂念,会走神的时候,一定不要沮丧,不要懊恼:为什么我又困了?为什么我又走神了?这都是一种烦恼。我们宁为成功找方法。各种的方法都是因人而异。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怎么能够从中受益,而不让自己散乱。这是关键的。   “不强记强背,阅读须详缓看字,字字分明,不可误字、少字、倒字,熟读成诵,宽为限,紧用功”。【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犹逐日带温,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读书不在多,能下精熟工夫,积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强记诵,不计生熟,旋即遗忘,所宜戒也。)】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著紧用力;6、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不能求多,不能急躁。  学习忌讳三点:求多,求快,求新。这样对我们的学习,没有很好的帮助,反而是一个阻碍。所以我们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所以凡事,只要我们天天保持有自己的定课,天天保持去做去学,自然而然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其实每一天它都在起效果,都在起变化,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而已。就像春天园中的草,天天都在长,但是我们看到,就像天天都没有长一样。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努力精进,天天德行都在增长,虽然有时候没有察觉。可是如果我们反方向,我们懈怠了懒散了,我们就像磨刀石一样,天天磨刀,看上去好像没有损害,但其实天天都在损。所以关键还是在不断的坚持,有恒心。长时熏修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们现在的时代,因为缺乏圣贤教诲已经好几代了。我们现在要熏,不断的熏,就像檀香一样,绕着不断的熏,熏到它有味道了,就会明理了,理得自然就心安,就能放下了。所以当我们听到课程有重复的内容,我们要不断的反省自己,是因为我们没做到。而不断的重复,就是要把我们不良习气改正过来,让【生处转熟,熟处转生】。2.熟读精思。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我们的古人,可以“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但是我们现代人并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在上学之前,他整个家庭的教育已经在帮他扎好德行的根,他很多的行为是符合自己的性德的,是符合德行的。而经典都是性德的流露,都是自然的心境。所以他德行根基扎牢了,他一跟这些经典一对应,就能体会了。而我们现在就好像隔了一座山一样,要去体会圣贤的存心,体会这些道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告诉我们不要着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礼记学记》这部经典里面有告诉我们,学习要“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什么叫“藏焉”呢?就是你今天学到的这些道理,你要深深的把它记在心上,把它在心里面不断的去琢磨,不断的去体会。“修焉”就是知道了正确的,赶紧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和做法。“息焉”就是在休息的时候,是不是就是放松,懈怠的时候呢?不是,我们任何的行住坐卧,要一直符合圣贤的教诲。“游焉”就是出去游玩的时候,也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很好的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增长我们见识的时候。这些全部都是在学习。 3、虚心涵泳。  这是告诉我们要宽为限。我们要通过时间,慢慢把道理融会贯通,从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个是急不来的。4、切己体察。这个就是要观心了,观心为要了。  我们看到经典的教诲,对照一下自己,我在看这部经典的时候,在读经典的时候,是不是很着急,是不是应付,是不是有把其中的道理去领会,是不是有随文入观,是不是这些道理都能够在自己身上去对照。我们以前很容易就把眼睛放到外面去了,眼光就看别人。所以读到《论语》的时候,里面有很多君子君子,小人小人,就觉得自己是君子,别人是小人。那这样有没有办法受益?就很难有办法去受益。如果我们假如,能够时时刻刻都觉得,经典每一句教诲,老师的每一个课程都是针对我的习气,针对我自己的情况来讲的,我都是用我的当时的状况去领会的,然后把它改过来,这也是学习历事练心。读书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些念头不对了,“切己体察”,把它调过来,马上观照。 5、著紧用力。   这个“著紧用力”不是要我们很急,是要我们每一天的功课都要去做,不要去懈怠,要精进,而且要厚积薄发。就像鸭子划水一样,我们很低调不张扬,默默的在用功。我们看鸭子划水,表面看好像很从容一样,其实下面的小爪子在拼命的划水。所以告诉我们,我们真正在学习,要长居学位。不管我们现在是领导也好,在讲课也好,我们都要长居学位。就像师长老人家,这么德高望重。这么多年来都是以同学相称。这是我们很感动很佩服的,也是努力去效法的。 6、居敬持志。   这告诉我们,一定要恭敬的态度,一定要永恒把志向坚定下来。因为很多事情,就像经典所说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就是说很少没有开始的,“鲜克有终”很少会有很好结束的。所以告诉我们一件事,尤其是好事,要成就也不容易,一定要有坚定的志向,要有勇猛心,不计成败,这样子去改正去落实才能够有成功。所以“君子立志长,小人长立志”。真正有志向的人,他立定了此志,这一生我就是要在这一个道路上去努力付出,去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他有这个志向,他遇到所有的境况不会被转。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方向很明确,他很坚定我是要去到那个方向的。所以任何的困难都只是来试验我的,来考验我的功夫到哪里了。如果考试卷难度越高,就证明我们的心发的越大,也证明我们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有这种志气,我们在答这个考试卷,境界就会不断的在提升。假如我们遇到考试卷就觉得太难了,我肯定做不了。这个是自我放弃,这种态度也不容易去成就。   “一文已熟,方读一文;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弟子规》也告诉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我们才讲到上面一行,就看到下面去了。这些都是贪心和傲慢。《三字经》也告诉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得真正的利益。“囫囵吞枣”的学习,不但没有得到利益,而且很容易产生一种厌学,一种没有信心的。  说到“一文已熟,方读一文;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有些学长就问,我们应该怎么样的顺序去学习?其实在经典里面都已经有教导我们,知道怎么样的一个规律了。我们《三字经》里面讲【为学者,必有初,终,至四书】。这个小学呢,到我们现在来用起来,其实就是可以用上的《弟子规》。把这些根基的课程扎劳,在慢慢的去深入四书的经典《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读书之法:【须将圣贤道理,时时放在胸中。日间须用一二个时辰工夫,在四书上。先将一节书,反复细看,看得十分明白毫无疑了,方及次节,如此循序渐进,积久自然触处贯通。此根本工夫,不可不及早做去。次用一二个时辰,将读过书,挨次温习。不可专读生书,忘却看书温书两事也。】   学习重要心态:老实听话。假如今天我们程度够了,老师自然会让我们去涉猎一些其他很好的经典书籍。不是告诉我们要跟别人起对立起冲突。每一个学问人家在努力,每一个课程人家都在用心,我们没有资格去批评,没有资格去觉得他怎么样子好与不好,我们只知道不断的去反省我们的学习程度到哪里,这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的态度。   “写字必正。字迹端正,不可潦草;握笔、身坐姿势端正。”其实写字也像做人做事,都是在养成一种不苟且的态度。   我们说尊师重道,我们说孝亲,我们说礼敬众人,从哪里落实?从每一时每一处都可以落实。而不是说我今天很恭敬老师,见到老师就鞠躬敬礼。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在整个做事做人的过程当中把老师的教诲落实到位。《一日常规》第六集(删节版)  学习《一日常规》最重要的一个重点,还是要在自己的落实。在落实的过程中,还有一点是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不断去力行,我们自己本身就可以有很多的体会和感悟。   我们总结了一下,原来你没有这个福气,你没有这样子的一个付出的心,你慢慢的福分不够的话,你接不上这种很好的一个学习的机会和因缘。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有很好的机会学习,能够跟到好的老师好的贵人,其实最重要是他的态度决定的。还是在自己的这一份心。学问的根本在“毋不敬”。就是无所不敬,没有地方是不恭敬的。就像我们写字,当我们因为着急一匆忙的时候,写字就会很乱,比较潦草。当我们写字潦草,我们想一下,我们有没有珍惜这个字,有没有恭敬这个字。就没有了。    我们平时所有的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在考试。今天我们面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物,它们都是给我们提醒的。如果我们用一种很良好的心境去面对,那我们这份考卷就会打个很好的成绩。假如我们面对这个考试还怨天尤人,还没开始就觉得很难,那么畏难的心境就很难得到利益。写字也好,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都是在修我们这一颗心,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都是一路上在慢慢把这个考试考过关。这样而已。所以所有人都是老师,唯我一人实是学生。    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的惯性、习气控制,而是要时时见贤思齐。    其实我们的良心时时都在,我们的性德本来就很明亮,只不过我们现在被很多的灰尘、很多的习气污垢障住了。所以当我们不断的力行圣贤教诲,符合经典的教诲,自然就会慢慢的把尘垢拨开,拨云自然就见月了,我们的性德,明明德就彰显了。   即便是勉强和生硬的去做,你真的有坚持在做,慢慢你的心就变了。从有为而为,就是希望别人看到,然后在慢慢觉得没什么了,这是我应该做的本分。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的朋友他做这些动作,去落实这些教诲,落实的有点生硬,或者是有一点求的这种心境的时候,我们也要去充分了解,体会和鼓励他。当他做着做着,越做他就越欢喜,越欢喜他就越无求了,因为他自然而然心里面就喜悦了,不需要去外求了,所以这个都是一个过程。   人在行着道的时候,在恭敬的时候,你自己本来就会很高兴;你违背这个道德,违背性德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会有不舒服,有提醒。   “从名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这句话意思就是,我们今天遇到这么好的圣贤教育,我们遇到有老师给我们见解,我们有没有接受这个教诲,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很关键的。“专信不犯”就是我们有没有很信任这个教诲是真理,是利益到我的生活的,利益到我的人生幸福的。有没有很相信老师是为我好的,无论怎么样的教学方法,他都是为了成就我。我们有没有很笃信这一点。  “精进奉行”就是说你对老师真正恭敬,不是说我今天见了老师,我表现的很恭敬,而是看你有没有依教奉行,有没有很精进去对治我们自己的习气,对治我们的毛病;有没有布施所授;有没有任何境界都没有失掉老师让你去体会到、听到的这些教诲。如果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都时时没有忘掉老师的教诲,圣贤的教诲,那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   有时候我们时时看不到自己的学习状态是怎么样,我常常犯这种毛病,有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这段时间好像在某一方面有一点点进步了,在另一方面好像觉得好一点了,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在自欺,在不明白。还没有了解到自己身上很多的毛病习气,还看不出来而已。我们说进步,什么是进步,这都是自己要去体会的。我们要时时关照自己的心,我有没有越来越谦虚;我有没有越来越能发现到自己的不足;我有没有越来越看到别人的需要,去尽心的去付出。这些都是我们要去关照的地方。而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道理,是怎么明白的呢?都是从老师给我们的教导之中明白的。所以越来越感恩老师,也越来越能接受老师给我们的教导。 “福在受谏”,当老师,家人指出我们很多的不正确的地方,我们这时候要用一种很受教、受谏的态度,这才是有福气。【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是在《论语》里面的。“不重则不威”是要告诉我们,我们自己要先去轻浮。要庄重,要稳重,才会有威仪。那怎么样重呢?怎么样自重,然后得人重呢?在言语上面,在我们的行为上面,在我们的容貌上面,尤其在我们的爱好上面,也要去重。比方说我们的爱好,都不是学习,都是去打游戏,去玩其他的,这都没有自重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毛病习气很多,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不自暴不自弃,我们就圣与贤可训致。以忠信为主,为下手处,去对治我们的习气。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善友为依。有过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怕改正。要勇于改过。我们也要厚道的看别人改过,这样他越改越多,自己也越改越多。看人要看后半段,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真正的修学人,自顾都不暇。不断的去发现过失,不断的去改,就没有闲心去看别人的过失和不对的地方。 【圣人之所以成圣者,无他,勤教学勇改过耳;其教化大众亦无他,勤教学勇改过耳。】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遇到任何的境缘,我们都检讨自己哪个地方做的不对,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任何的问题都不是别人的错,都是自己德未修,感未至。所以落实任何的教诲,都是我自己一定要下定决心,痛改习气。看到别人去落实,我们一定要宽以待人,他去慢慢的在调整,他已经很努力了。所以我们学到了这些教诲,不是像放大镜去照身边所有的人事物,而是把它回过头来照自己。学习关健:1.严以律己,宽以待人2.学贵力行3.学贵有恒4.学贵心悟    “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的意思是,明明看到人家的善心善行,很应该去效法去落实的,但是没有去做;明明很不喜欢那些不好的事情,明明知道自己满身的毛病习气要去改的,但是就是“恶恶而不能去”,就抱着自己的习气觉得,它跟了我几十年了,不舍得扔啊。如果这种态度的话,就跟这个国家这样灭亡一样。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都可以因为“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而灭亡,那我们个人修身,更应该痛改习气。知道好的我们就去做,知道不好的我们立马去改。然后要有恒心、有悟性去体会去体悟,这样不断不断的去做,日积月累,慢慢的“宽为限紧用功”,自然“功夫到滞塞通”了。PAGE7
/
本文档为【一日常规(何桂清老师宣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