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2020-04-21 3页 doc 61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油条

暂无简介

举报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 ...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    三教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儒、佛、道三家。三家的学术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三教合一,即儒、佛、道三教相互包容和相互融合,儒家最高称圣,佛家最高称佛,道家最高称仙。圣、佛、仙皆由人成。成者,非天生,而是修学的成果。儒、佛、道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对主客体认识的知识结晶。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未来的文明人类的前途,都与儒、佛、道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继承、研究、融合、发展儒、佛、道的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   所谓“三教”,指的是儒、道、佛三家。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1、儒家创始人:孔子代人物: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①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②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2、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人物:庄子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前或同时,有杨朱的“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的“情欲寡浅”说,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己”说,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称之为道家别派者。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为汉初统治者所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3、佛教代表人物梵文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达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摩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梵语Sakyamuni的音译。佛教创始人。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俗名悉达多,生于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释迦国的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修道,从当时著名的沙门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不久就达到他们所教导的一切,但这并不能满足他的希求,经过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顺次经历禅那的四种境界,然后继续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证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觉。从此以后,他被称为佛陀。并到处说法,组织僧团,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圆寂。简称为“释迦”。他创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一道成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道家文化——出世哲学。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学习佛法、传统文化,讲学培养人才,慈悲利益社会,以真诚增进交流,以专修求生净土,做个有道德的人。-                                             
/
本文档为【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本质与区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