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2020-10-05 2页 doc 63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莎莎爱问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整理编辑:莉香时间: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辨析/简答: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真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2)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
整理编辑:莉香时间: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辨析/简答: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真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2)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真题)(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原因:(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教育制度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9、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1)优先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10学制改革《纲要》发展任务(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11、义务教育的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12、教育方针的概念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4、素质教育的内涵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15、德育的含义(全面发展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16、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17、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二、中学课程1、课程含义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作用(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3、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传授→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综合课程。(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和考试制度。发展性评价。(6)实行三级课程。国家、地方、学校,增强适应性。5、新课改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三、中学教学1、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1)间接性;(2)交往性;(3)教育性;(4)引导性;(5)简捷性。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真题)(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才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能力,才能深入掌握知识;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真题)(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真题)(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中心);(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5、上课标准/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6、课外辅导的要求(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7、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8、*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9、新型的教学观(1)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2)从“重视结论轻过程”到“重视结论更重视过程”。(3)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4)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四、中学生学习心理1、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2、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往往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3、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征。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问题的特征: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②迁移: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正迁移对解决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影响。③*思维定势: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真题)④*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真题)⑤原型启发: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⑥动机强度: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面对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面对较简单的问题时,中等偏高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解决。⑦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6、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7、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①操作定向: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②操作模仿: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③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④操作熟练: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9、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10、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1)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正相关);(2)学生原来的学习成绩(正相关);(3)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4)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次,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自我实现需要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2)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最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和行为,高级需要出现后,低级需要仍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减弱了。(3)与缺失需要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因为无论是求知,还是审美,都是永无止境的。12、成败归因理论(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2)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3)能力属于内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身心状态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4)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5)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对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予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13、如何培养学习动机(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14、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15、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去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16、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17、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定势和心向;(4)学习的策略水平。18、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1)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2)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变辨别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19、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20、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21、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的比较(1)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2)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则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2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念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3)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探究学习;(2)支架式教学;(3)情景教学;(4)合作学习。2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1)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教师在尊重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用知识的权威压制学生的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识质疑、挑战。(2)学习要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3)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教材的信息状况,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修正以往的概念。五、中学生发展心理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成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频繁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但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特征:[1]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2]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4]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失去了自我中心主义。)(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特征:[1]认识命题之间关系;[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3、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4、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5、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有效表达情绪;(4)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6、人格概念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7、性格概念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8、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9、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制度。10、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六、中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七、中学德育1、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3、品德的心理结构(真题)3次(1)道德认识:人们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表现为信心、决心和恒心。(4)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受到主客观各方面的影响,有好认识不一定有好的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根本标志。4、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5、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学生原有态度为基础。(2)树立良好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集体讨论做出约定,对成员形成压力和约束。(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首先要选择、明确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适当的奖励物,最后强调内部奖励,让学生进行自我强化。(5)价值辨析: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行为,发现自己的价值。6、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7、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能加快个体品德的发展速度,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品德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多方面教育影响广泛多样,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1、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由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级学生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级与班集体一字之差,却具有不同的意义。简单来说,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3、班集体的建设策略(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先决条件)。(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4)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健全班级规章制度。(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6)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7)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班风。4、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5、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6、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6)协调同伴关系。(7)与家长合作。7、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充分了解学生,全面引导学生,做好个别教育(严格要求先进生,不断激励,消除嫉妒,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关心爱护后进生,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4)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8、教师角色形成阶段(1)教师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的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在什么地位。(2)教师角色认同阶段:角色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3)角色信念阶段: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意识和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9、教师角色意识(1)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体验: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3)角色期待: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10、教师职业素养:(1)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心理素养;(5)身体素养。1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12、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积极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自己、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3)教师热爱职业,积极地爱学生。(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5)能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13、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要与这些需要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4)自我认知出现偏差。1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树立教师威信;(5)发扬教学民主;(6)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材料分析:一、中学教学1、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贯彻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朱熹、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布鲁纳等)(5)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同时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真题)*贯彻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8)量力性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可接受)贯彻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2、常用教学方法(熟记)(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运用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4.要组织学生听讲。②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运用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③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集思广益,适合高年级)运用要求:1.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2.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3.做好讨论小结。④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运用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运用要求: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②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运用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2.参观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3.参观后及时总结。(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的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口头练习法、书面练习法、操作练习法)运用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②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运用要求: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2.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3.做好实验小结。③*实习作业法: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④*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体验自然、人生、艺术的真善美。②情景教学法:引入创设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索、研究)——布鲁纳。有益探索:乐观的儿童观;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教材内容的安排遵循“程序”原则;重视强化的作用。七、中学德育2、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真题)贯彻要求:[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初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7)依靠(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3、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真题)*运用要求:[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2]要有感染性;[3]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自行)运用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人格、环境、艺术陶冶)运用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4)*实践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真题)*运用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选座右铭以自律。)(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评比要发扬民主,条件要明确具体,评比过程中要让大家发表意见,使学生受到教育,要定期检查和总结,及时宣传、表彰好人好事。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