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二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技术指导书1

2018-05-03 5页 doc 428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安娜insomnia

从事建筑工程行业,负责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计量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规定的质量要求,,做好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工作,隐蔽工程验收按规定会同设计单位及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做好验收工作

举报
二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技术指导书1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干线公路建设项目【二级公路】 目录1编制主要依据 -1-2勘察设计时间接点 -2-3路线概况及基本技术指标 -2-3.1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 -2-4一般要求 -3-4.1初步设计阶段 -4-4.2施工图设计阶段 -5-5路线指标 -6-5.1一般要求 -6-5.2平曲线 -7-5.2.1一般要求 -7-5.2.2圆曲线半径 -8-5.2.3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 -8-5.2.4平曲线及缓和曲线 -8-5.2.5平纵组合 -8-5.3纵坡 -9-6路基、路面 -11-6.1一般要求 -...
二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技术指导书1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干线公路建设项目【二级公路】 目录1编制主要依据 -1-2勘察时间接点 -2-3路线概况及基本技术指标 -2-3.1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 -2-4一般要求 -3-4.1初步设计阶段 -4-4.2施工图设计阶段 -5-5路线指标 -6-5.1一般要求 -6-5.2平曲线 -7-5.2.1一般要求 -7-5.2.2圆曲线半径 -8-5.2.3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 -8-5.2.4平曲线及缓和曲线 -8-5.2.5平纵组合 -8-5.3纵坡 -9-6路基、路面 -11-6.1一般要求 -11-6.1.1路基 -11-6.1.2路面 -13-6.2初步设计 -14-6.2.1路基 -14-6.1.2路面 -16-6.2施工图设计 -17-6.2.1路基 -17-6.2.1.1填方路堤设计 -17-6.2.1.2挖方路堑设计 -19-6.2.2路基排水 -20-6.2.3防护与支档工程 -21-6.2.4改移河道工程 -22-6.2.5路面 -22-7桥梁涵洞 -22-7.1一般要求 -22-7.2桥梁上构 -24-7.3桥梁下构 -25-7.4桥梁基础 -25-7.5桥面铺装 -26-7.6防撞设施 -26-7.7桥面排水 -26-7.8桥面连续与伸缩缝 -26-7.9桥梁支座 -27-7.10桥头搭板 -27-7.11涵洞设计 -27-7.12其他 -28-8隧道 -28-8.1一般要求 -28-8.2具体要求 -28-9路线交叉 -32-9.1平面交叉 -32-9.2管线交叉 -33-9.3分离式立交 -33-9.3.1被交路上跨立交桥设计 -33-9.3.2被交路下穿立交桥设计 -33-10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34-10.1养护、管理、收费机构 -34-10.2安全设施 -35-10.2.1标志 -35-10.2.2标线 -36-10.2.3护栏 -36-10.2.4轮廓标 -36-10.2.5太阳能黄色闪光灯 -37-11环境保护和水土地保持 -37-12施工组织设计及老路保畅 -37-13概预算编制 -38-13.1编制依据 -38-13.2费用标准 -38-13.3采用软件 -40-14其它 -40- 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干线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技术指导书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干线公路,是贵州省公路局根据交通部资金计划统一落实按排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各公路段都安排了相对应的完成时间接点,公司按照各路段的工作时间表统一布署,将项目分三个片区,设专人负责和协调,凯里片区由袁源负责(13688502066)、安顺、六盘水片区由何轶负责(13984041241),兴义地区由章英文负责(13595024496)。我公司作为项目勘察设计总单位,为了严把勘察内业设计质量关,统一有关标准和要求,在满足二级公路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国家和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GTJB01-2003)等现行标准、、规程、强制性条文及文件编制办法等,结合贵州省交通厅编制的《贵州省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勘测设计技术指标运用指导意见(试行)》(2006年12月)和黔交建设【2005】231号文《贵州省公路工程技术指标运用指南》(试行),现拟出本《贵州省“十二五”扶贫干线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技术指导书》,望各路段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和要求,开展两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1编制主要依据●我公司与各公路管理局签定的勘察设计合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公路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99号);●《公路自然区标准》【JTJ003—8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2008】;《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D04—2010】;●《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勘测细则》【JTG/T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99】;●《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JTG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06】;●《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C/TB05--200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1、2、3册【GB5768—2009】;●《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D80—2006】;●《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TB06—2007】;●《公路工程概算定额》【JTG/TB06--01—2007】;●《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B06--03—2007】;●《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J22—2008】;●《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D71—2004】;●《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2004】;●《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以下简称《编制办法》及《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初步设计)(2007年版)(以下简称《图表示例》;●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504号;●《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指南》●交通部颁发的其他有关勘测、设计、试验及施工等方面的规范、规程和标准;● 黔交建设【2005】231号文《贵州省公路工程技术指标运用指南》(试行);● 贵州省交通厅编制的《贵州省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勘测设计技术指标运用指导意见》(试行)(2006年12月),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勘察设计时间接点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建设规模(公里)建安费(万元)主要工作内容预计完成批复时间工可初设S311八受至柳川公路改建11842480土建及交通工程2013.82013.9G320盘江桥至晴隆五里公路改建158250土建及交通工程2013.92013.11S313兴仁至普安青山公路改建3412240土建及交通工程2013.92013.11S309镇宁乐纪至良田公路改建3619800土建及交通工程2013.92013.11S309镇宁良田至坝草公路改建2111550土建及交通工程2013.92013.113路线概况及基本技术指标3.1路线概况贵州省国省道公路是贵州省干线公路网的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道路为四级或等外级公路,路基宽6~7米,路面为沥青表处或泥结碎石。根据省公路局和各地区公路局的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按交通部国省干道改造着力打造“畅、安、舒、美”工程的要求,申请的中央资金,主要用于工程项目建安费,因受投资限制,在保证公路等级的前提下,做到以投资控制设计,其他费用按相关规定计。3.2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名称技术指标备注1道路等级二级公路局部困难路段可适当降低标准2设计速度40km/h3路基宽度8.5m4行车道宽度2×3.5m5停车视距40m6最大纵坡7%局部困难路段可适当降低标准7最短坡长120m8平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100m极限值60m9凸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10凹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700m极限值450m11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90m极限值35m12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13桥涵设计荷载公路―Ⅱ级15设计洪水标准大、中桥1/100、小桥涵和小型排水沟造物1/50其它未完善部分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贵州省交通厅《指导意见》(2006年12月)执行。4一般要求1、勘察设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国家和交通部颁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GTJB01-2003)等现行标准、规范、规程、强制性条文及文件编制办法等,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遵循贵州省交通厅编制的《指导意见》(2006年12月)中关于二级公路建设的基本原则。2、路线设计不主张大填大挖,截弯取直,尽量利用原公路平、纵面线形,工程量小的可局部取直调整线形,有条件的过境线尽量绕开沿线乡镇,不留安全隐患。3、重点考虑路面结构设计,沥青砼面层不低于6~8cm,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路肩下部宜采用C15片石砼(或7.5#浆砌片石),路缘石采用50*50*10(12)cm的C25砼预制块,以保证路面结构长期可靠使用。4、重点完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长陡坡路段应设爬坡车道,长下坡路段应设置避险车道。公路标线、标志、标牌按新的部颁标准设计,安保工程合理设置,急弯及危险路段宜采用L型钢筋砼防撞栏,其他应设路段宜采用表面过塑波形护栏,交通安全设施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引入新的安全设计理念。5、不考虑设置隧道,大、中桥梁,沿线已建隧道调查利用,老桥考虑加固利用,桥梁栏杆设置考虑安全美观耐用、易维护,有条件的桥梁适当加宽。6、沿线服务设施的设置,有条件的乡镇端头设置简易服务区(合理布餐饮、特色旅游商品店、加水站、停车场、卫生间等)、路况电子信息服务告示牌等。7、沿线防排水工程认真调查,设置齐全,主线涵洞以1.5*1.5m以上的钢筋砼盖板涵为主,边沟宜采用60*60cm的矩形沟,平交路口应搭接顺适,搭接长度控制在30m左右,搭接段路面采用3.5~4cm沥青表处面层、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搭接段需设涵洞的宜采用Φ0.75~1.0m的圆管涵,并按实际地形处理好搭接处的排水。8、设计按10~20万元/Km考虑公路绿化费用,结合生态、文化、地域环境,建设绿色长廊,突出美化路容的效果。重点景区路段设置观景台,体现美丽贵州旅游文化。4.1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修建原则,路线走廊带和控制点,进行现场路线方案的核查,在对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并结合地方政府对沿线城(乡)镇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工可路线及线形进行优化调整,落实路线具体布局,确定路线走向并进行纸上定线。完成路线平面、高程及地形测量;路线中线及横断面等测量;特大、大、中、小桥的水文地质调查和测量;公路与公路、铁路、乡村道路的交叉调查和勘测;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叉、防护、排水、筑路材料、沿线设施的调查和测量;征地、拆迁等概算资料的勘测和调查以及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等,对工程项目的一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取样、试验以及各项勘测、调查成果整理,并经各总工办验收合格后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成果资料。对于利用路段上的原有桥梁,应尽可能收集其设计竣工等资料,详尽调查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价后确定其新建或加固利用;对于利用路段上的原有涵洞,当其净跨径小于1.0m时一般不考虑利用或加固,对于可以加固利用的涵洞,其接长部分的孔径不得小于原涵孔径。主要成果:●初步设计总说明书;●路基、路面标准图(含特殊设计)和相关工程设计图和数量表;●桥涵布置图和工程量表,并提供中桥、大桥和特大桥的地勘资料、水文计算及其方案比选的量化成果,特大桥应有桥位和桥型比较方案;●隧道工程初步设计图表;●路线交叉工程初步设计图表;●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初步设计图表;●环境保护初步设计图表;●渡口码头及其它工程初步设计图表;●筑路材料初步设计图表;●施工方案初步设计图表;●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资料,综合地质勘察和地震烈度复核等资料和水文调查与计算资料;各专业调查及测量原始记录薄;●原有公路状况和利用原有公路的情况及保通方案的图表;●初步设计概算编制说明和表格。●老桥涵利用的相关图表资料。初步设计文件应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的要求,所有图表全部采用计算机绘制,提供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图表和光盘数据各1套。4.2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双院制咨询单位对初步设计文件的咨询意见和施工图定测外业验收会议纪要精神确定的路线和有关构造物的设计原则和方案,进一步优化设计后,详细进行路线中线及纵、横断面测量,确定路线线位及有关构造物的准确位置。对路面、防护、排水、桥涵、隧道、交叉工程、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环境保护、筑路材料、征地、拆迁等的进一步调查,进行工程地质详细勘察、试验,对改移老路、改移河道和交叉工程进行调绘及测量,必要的应补充路线地形图、工点地形图和利用地形图测量及标志固定。预算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各项勘测、调查资料的成果整理,为施工图设计提供所需的资料。完成调查和外业期间的内业工作。并经总工办验收合格后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所需的成果资料。对于利用路段上的原有桥梁,应尽可能收集其设计竣工等资料,详尽调查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价后确定其新建或加固利用;对于利用路段上的原有涵洞,当其净跨径小于1.0m时一般不考虑利用或加固,对于可以加固利用的涵洞,其接长部分的孔径不得小于原涵孔径。主要成果:●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路线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桥梁、涵洞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隧道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路线交叉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环境保护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渡口码头及其它工程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筑路材料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施工组织计划设计说明和相关图表;●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说明和表格;●补充详细地质勘探资料,补充水文调查、计算资料、流速、流量模型试验资料等;●说明利用和废弃原有公路的情况;废弃拆毁原有桥涵及其他构造物表;原有路基、路面、桥涵及其他构造物的利用、加固、加宽、接长等表格;●老路保通方案说明和图表,各专业调查原始记录薄;●施工图预算;●老桥涵利用的相关竣工资料及其评价资料;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和《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设计文件应装订成册,所有图表全部采用计算机绘制。提供施工图设计文件汇总所需的图表和光盘数据各1套。5路线指标5.1一般要求在设计标准的选取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合理运用技术指标,对于地形特别困难、工程艰巨、地质不良等特殊地段,个别指标可予适当放宽。(1)、全线按山岭重丘区地形类别,勘察设计中重点考虑路线与地形、环境的协调。强化地形选线和地质选线,遵循“不破坏就是最好保护”的环境保护政策,节约利用山区公路路线走廊带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尽量利用老路,少占耕地良田,减少拆迁,节约投资;合理掌握标准,尽量采用较高的平、纵面线形指标,但不片面追求高指标;提昌均衡连续性设计理念,以运行车速进行安全检查,控制相邻路段车速级差,保证路段间车速衔接顺适,注意平纵线形配合,使路线尽可能顺畅、快捷,以缩短里程、减少投资和提高运营效益。(2)、在路线布设时,对老路线位进行实测,最大限度拟合老路线位,避免对老路的高填深挖;应合理运用有关技术标准、贵州省交通厅《贵州省公路工程技术指标运用指南(试行)》的规定及《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局部路线在纵面允许情况下,尽量避免迂回绕行,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功能。(3)、设计过程中,在长陡下坡路段考虑设置避险车道,同时加强路面抗滑处理,尤其在增设避险车道受限时,重视路面抗滑处理,增设交通安全设施。在车流较大、重车较多路段以及老路利用路段施工期间保畅要求,考虑在地形和通视条件良好位置设置紧急停车带。5.2平曲线5.2.1一般要求平曲线设计应根据实际地形因地制宜布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充分利用老路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小工程建设规模,节省建设投资。设计中采用的平曲线指标在地形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应尽量大于规范中的一般值;在特殊地形条件下采用较低或极限指标时,应尽量避免与较大纵坡、高填深挖横断面等指标组合应用,并注意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减少不利安全因素的叠加。5.2.2圆曲线半径一般选用最小平曲线半径的4—8倍或超高为2%—4%的圆曲线半径,在大桥和隧道的两端处尽量不要布设小半径的曲线。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为100m,极限值为60m。对利用原有公路和地形特别困难路段,最小圆曲线半径可采用50m;越岭线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自然展线,尽量避免设置回头曲线。当自然展线无法争取需要的距离以克服高差或因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不能采取自然展线时,方可采用回头曲线,可采用35km/h、30km/h的回头曲线设计速度。特殊困难路段,在充分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标准。5.2.3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一般情况下应严格按标准选用。对于地形特别困难、工程艰巨、地质不良及充分利用老路改造等特殊地段,同向曲线和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设计速度可按2V、1V的指标要求控制。5.2.4平曲线及缓和曲线平曲线长度及缓和曲线长度应满足标准规定的最小长度要求,且缓和曲线长度在有条件的路段还应满足超高过渡段长度和渐变率的要求。缓和曲线和圆曲线长度之比以1:1:1或大致接近为宜,对于地形困难、工程艰巨、地质不良及利用老路改造等特殊地段,缓和曲线长度和圆曲线长度之比例可予适当放宽,但中间圆曲线长度必须不小于3秒行程长度,以保障行车安全。5.2.5平纵组合①、竖曲线半径一般为相应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为宜。②、平曲线应全包络竖曲线,且两转点重合为宜,错动范围应在平曲线长度的1/4以上。③、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④、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⑤、直线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⑥、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⑦、长坡、大纵坡两端不应设置小半径平曲线。⑧、在直坡上设置竖曲线,一般可采用大半径的凹形竖曲线,若需设置凸形竖曲线时,应加设小偏角处理平、纵、横的关系。5.3纵坡5.3.1根据贵州山区的具体情况,为克服高差或地形特别困难地段和利用原有老路时,可以适当放宽纵坡坡度和坡长。即最大纵坡可按标准规定值增加1%,坡长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放宽。但应注意尽量避免与低限的平曲线等指标组合应用,并应注意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5.3.2在利用老路路段的纵坡设计时,原则上以低填浅挖为主,避免高填深挖。5.3.5坡长限制最小坡长120m,极限纵坡imax=7%(利用原有公路部分受限制路段为8%),坡长限制一般情况下按下表执行:纵坡值(%)45678坡长限制(m)1100900700500300连续上坡(或下坡),应在不大于上表所规定的纵坡坡长范围内设置缓和坡段,缓和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坡长不应小于120m。5.3.6圆曲线超高圆曲线半径小于规范规定的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的横坡度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最大超高值为8%,最小超高值为2%。5.3.7合成纵坡(1)、最大合成坡度规定为:设计速度40km/h路段为10.0%。(2)、当陡坡与小半径圆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特别是下属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①、冬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②、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③、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3)、在超高过渡的变化处,合成坡度不应设计为0%。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保证路面排水通畅。5.3.8坚曲线最小半径在不过大增加工程数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大半径竖曲线。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700米,极限最小半径450米;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700米,极限最小半径450米;竖曲线最小长度为35米。当坚曲线之间的直线坡段较短时,可以直接相连,避免纵断面上的断背曲线。5.3.9纵面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纵坡度设计应注意均衡性,纵断面应设计成平顺的纵面线型;(2)、相邻竖曲线间的衔接应注意;①、同向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曲线间如直坡段长度不够长,宜合并调整为单曲线或复曲线;②、反向竖曲线间的直坡段长度应不小于按设计行车速度行驶3秒的长度为宜。如不能满足要求,宜加大竖曲线半径,使竖曲线间互相连接,形成顺滑的流线型竖曲线;6路基、路面6.1一般要求6.1.1路基(1)、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50。(2)、路基设计应在对公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3)、公路改扩建工程进行路基设计之前,除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做好路基勘测外,还应针对公路改扩建特点,收集既有公路各项技术指标以及使用状况与存在的问等资料:①、应充分考虑利用既有路基,既有路基的各种病害应全面调查、,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进行处治;②、老路加宽段软土路基的处治措施不应引起既有稳定路基产生新的不均匀沉降和路基失稳;(4)、勘察设计中应重视土石方平衡,尽量避免过多开挖高边坡或高填方路堤,应通过线位及桥隧方案必选尽量减少远距离取土和弃方;取弃土场应有统一规划并与土地占补平衡利用,并与水土保持措施统筹考虑。路基取土场的取土范围及深度应与当地政府联系并协商确定并签订相关意向协议,且应有统一规划并与土地占补平衡利用,并与水土保持措、环保等措施统筹考虑;取土坑应进行勘探试验,选择合理的开采方法。路基的弃土场应堆放规范则,并进行压实,压实度应达到80%;弃土堆的边坡不应陡于1:1.5。(5)、排水沟、视距台等设计不强调单一的外观形式统一或单一的尺寸统一,避免由此而导致全路段的土石方工程量过大,以确保工程投资较省。(6)、土方计算时,自然方与压实方的换算系数:石方为0.92、土方为1.16。(7)、老路利用路段和低填浅挖路段,尽可能采用填石路基。(9)、土石方利用率及调配原则:●土质挖方利用率的确定,应在土质强度CBR试验以后确定。●挖石方的利用率坚岩80%,次坚岩90%,软石100%。(10)、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详见下表:8.5m宽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表路基宽度(m)行车道(m)土路肩(m)行车道硬路肩横坡土路肩横坡8.52×3.52×0.752%2%12m宽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表路基宽度(m)行车道(m)右侧硬路肩(m)土路肩(m)行车道硬路肩横坡土路肩横坡12.02×3.52×1.502×0.752%2%(11)、紧急停车带:由于本项目为公路改扩建工程,利用老路路段较多,为了施工期间公路保畅要求,局部路段需要加宽或修建临时便道,以保证车辆安全通行。设计过程中应选择有利地形和位置,尽量利用荒地和空闲地,在不大于750m的间隔设置紧急停车带,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成对或交错设置。紧急停车带有效宽度为3.5m(不包括土路肩),有效长度为30m,进出口过渡段长度一般为15m(工程艰巨时不应小于5m)。当过渡段采用较小值时,过渡段的边缘线宜用反向圆曲线连接。(12)、碎落台及边坡平台:在不影响视距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机械地设置大量的碎落台,碎落台应与路基等其它防护措施综合设计,采取缓边坡、削缓边坡坡脚、恢复植被、植物防护等综合措施,以减少碎落台尺寸或少设、不设碎落台。(13)、边坡防护:边坡防护要以安全、经济、适当、生态、因地制宜等为原则,防护形式要合理选用自然挖坡、生态防护、圬工支护及铺砌等形式。(14)、横向超高:最大超高坡度8%,最小超高横坡与路拱一致2%。超高过度方式:全线绕中线旋转,超高渐变率不得大于1/150(设计速度40km/h路段);(15)、爬坡车道:沿上坡方向载重汽车行驶速度受到严重影响时,应该考虑设置爬坡车道。(16)、避险车道:公路连续长陡下坡段,平均纵坡≥4%、纵坡连续长度≥3Km,应在长陡下坡右侧适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避险车道应设置在直线上,入口保证车辆能高速安全驶入,入口前保证足够视距;制动坡床集料采用碎砾石、砾石、砂、豆砾石等松散材料;制动床宽度应不小于4.5m,服务道路宽度不宜小于3.5m;救险锚栓间距不宜小于90m;纵断面上变坡处应设置竖曲线。(17)、公路用地范围:统一按公路填挖路基边界加计1.0m为公路用地范围。6.1.2路面(1)、路面设计必须对既有公路路况进行详细调查,主要包括收集既有路面的设计资料、路面病害、弯沉检测及路基状态等内容。(2)、路面设计应尽量利用既有路面结构或材料,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3)、对于强度、稳定性、路拱、平整度等基本符合要求,且具有一定长度的既有路面,应综合考虑对其结构层的利用。(4)、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要注意热稳定和水稳定性;路面组合设计宜通过材料试验。各结构层的设计原则为:①、面层:6~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②、基层:原则上一般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有粉煤灰供应的地区,宜推荐采用二灰碎石基层。③、底基层:一般采用级配碎石,土基模量一般不应低于30MPa,否则应对土基进行处理。各路段根据交通量及车型比例,通过计算最终确定基层、底基层结构厚度。(5)、沥青混凝土路面横坡及路肩横坡一般均采用2%。应注意透层、封层及粘层的设置,做好交通量的调查和不同土基地段情况的调查和分段,选用最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6)、平曲线加宽原则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中的第三类加宽值采用,对特殊困难地段可采用第二类加宽。为有效保护路面、诱导行车、美化路容,路肩边缘0.50m宽度采用浆砌片块石加固,其上部10~12cm厚为C25混凝土预制块(包括路肩墙),其余宽度范围内满铺路面。6.2初步设计6.2.1路基(1)、路基设计应在对公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并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2)、路基横断面:路基宽度为8.5m(部分路段可根据项目业主要求采用)。(3)、公路改建工程进行路基设计之前,除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做好路基勘测外,还应针对公路改扩建特点,收集既有公路各项技术指标以及使用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等历史资料。(4)、应充分考虑利用既有路基。既有路基的各种病害,应全面调查、分析,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进行处治。(5)、路基加宽应注意新旧路基在纵、横断面的衔接,路基加宽方案应考虑施工要求,旧路基在拓宽前应清除坡面植被及腐殖土,开挖回填、设置土工材料等到措施处治,减缓因路基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纵、横向裂缝。(6)、路基设计宜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7)、土石方利用率及调配原则:●土质挖方利用率的确定,应做土质强度CBR室内试验,以确定是否满足强度要求。●挖石方的利用率:坚石80%,次坚石90%,软石100%。(8)、路堤填料要求:●路堤填料应取样进行击实、CBR室内试验,以确定强度是否满足要求。●路堤填料根据沿线料场调查,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力学指标较高的山坡土、碎石土、砾石土、风化岩等粗粒料作为填料;浸水路堤段应用水稳性好的材料进行路堤填筑。(9)、对取土坑应进行勘探试验,选择合理的开采方法,确定取土位置,同时应与当地政府协商取得协议。路基的弃土场应堆放规则,并进行压实,压实度应达到80%;弃土堆的边坡不应陡于1:1.5;必要时设挡渣墙,避免水土流失。(10)、老路加宽段软土路基的处治措施不应引起既有稳定路基产生新的不均匀沉降和路基失稳。(11)、路基经过采空区时,应查明其分布范围、层厚、埋深、充填情况,评价上覆层的稳定性,预测残余变形的影响;对于浅埋或不稳定的区域,经充分论证后应采取回填、支护、跨越等措施处理或者绕避。(12)、防护形式应合理选用自然挖坡、生态防护、圬工铺砌等形式;防护措施的设置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尽量以绿化防护为主,并宜采用本地植物资源,贴近自然。(13)、既有公路已经稳定的高陡边坡不宜切削,边坡设计不仅要考虑工程稳定,还应注意边坡生态恢复条件,公路景观需求。(14)、当地基强度容许时,路基填高1.5—20m设路肩墙,填高大于20m可设1.5—20m路堤墙,以少占农田,保证路基稳固。(15)、沿河路段,应结合水文条件,考虑水流冲刷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16)、挖方边坡应根据具体情况需要,采取种草,设衬砌拱、护面墙、挡土墙、喷浆、抹面、锚固等措施,予以防护。(17)、路基排水应根据《公路排水设计规范》,在充分调查沿线水系,排灌系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同时还应根据公路等级、沿线地形、水文、气候条件综合考虑,注意各种排水设施、排水构造物及防护工程、桥涵工程之间的联系,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18)、边沟、排水沟、截水沟的断面型式、衬砌类型应根据公路等级、土质、距公路远近、暴雨强度、水沟长度及纵坡等因素综合而定,同时应注意交通安全与公路景观的需求。本指导书后附一般排水设计图,供各标段在一般路段使用,以保持排水设施的连贯性、路容的一致性以及方便施工。(19)、新旧路基结合部应特别重视综合防排水设计,防止雨水滞留在新旧路基结合的界面。(20)、应在详细调查公路沿线地下水分布及既有公路水害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渗沟等排水设施,保证路基干燥稳定。(21)、路基边坡:路堑边坡高度超过30m,路堤边坡高度超过20m时,应充分考虑路基及边坡的稳定性,必要时应经过验算。(22)、在稳定的斜坡上填筑路基,原地面横坡缓于1:5时,应清除草皮和松软浮土;原地面横坡为1:5—1:2.5,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原地面横坡陡于1:2.5时,应采取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定。(23)、挡土墙设计前,应取得挡土墙墙址处的地质资料,并实测墙址的横断面图。(24)、路基设计中应包含弃土场设计,包括坡脚支挡防护、绿化设计等内容。6.1.2路面(1)、路面设计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2)、对于强度、稳定性、路拱、平整度等基本符合要求,且具有一定长度的既有路面,应综合考虑对其结构层的利用,但必须对既有公路路况进行详细调查,收集既有路面的设计资料、路面病害、弯沉检测及路基状态等内容。(3)、拟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要注意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路面组合设计宜通过材料试验。为保证基层的水稳性,推荐采用水泥稳定碎石结构作为基层,底基层可采用当地廉价材料。(4)、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各标段可根据相应交通量及车型比例,通过计算最终确定基层、底基层结构厚度。初步拟定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形式如下:①、面层6㎝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面层(AC-16C)。②、基层初步拟定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初定为30~32cm。3、底基层初步拟定采用级配碎石,厚度初定为15~20cm。6.2施工图设计6.2.1路基6.2.1.1填方路堤设计(1)、填方路堤边坡坡率采用变坡式,填方边坡≥10m段,路面以下8m坡率1:1.5,8m以下高度坡率1:1.75,填方边坡坡脚设2m宽护坡道。除浸水路堤的护坡道进行砌护外,其余的护坡道均不进行砌护。(2)、对边坡高度大于20m的高路堤或地面斜坡率大于1:2.5的路堤,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其强度参数C、φ值应根据路堤填料取样试验确定。(3)、路堤填料要求:●路堤填料应取样并进行击实、CBR室内试验,以确定是否满足强度要求。●路堤填料根据沿线料场调查,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力学指标较高的山坡上、碎石土、砾石土、风化岩等粗粒料作为路堤填料;浸水路堤段应采用水稳性好的的材料进行路堤填筑。●路堤必须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摊铺厚度30㎝;最后削坡使路堤成型。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如下表:(4)、路堤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如下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填方路基0~0.36≥ 95≮100.3~0.84≥ 95≮100.8~1.53≥ 94≮101.5以下2≥ 92≮15零填及挖方路堑0.3~0.84≥ 9510(5)、水稻田、湖塘地段设计:应视具体情况。采取排水、凉晒、清淤、换填及其他加固措施进行处理,处理宽度为至坡脚外2m;换填及其他加固措施进行处理时,处理高度为常水位以上0.5m。(6)、半填半挖路堤设计:当地面横坡陡于1:1.5时,对基底应进行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2m,台阶面向内倾斜4%横坡,必要时结合地形和填土高度,设置护肩、护脚、路肩挡土墙、路基挡土墙等支挡工程。(7)、填石路堤设计●粒径40㎜、含量>70%的石料填筑的路堤,应按填石路堤进行设计。●填石路堤边坡坡率。填石路堤边坡坡率见下表,路堤边堤采用变坡式,坡率变化处也不设边坡平台。填石路堤边坡坡率表岩石种类边坡坡率坚石上部8m1:1.1,下部1:1.3中等强度岩石上部8m1:1.3,下部1:1.5软石上部8m1:1.5,下部1:1.75● 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填石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码砌,码砌石块粒径≮30cm,码砌厚度见下表:填石路堤边坡码砌厚度表路基高度(m)码砌厚度(m)<5m1.05~12m≮1.5>12m≮2.0● 铺料厚度:填筑材料的最大粒径≯20cm,当采用25T震动压路机碾压时,松铺厚度为30cm,当采用50T震动压路机碾压时,松铺厚度为50cm。● 碾压:填石路堤必须采用大吨位(25~50T)的震动压力机进行路堤的碾压。压路机的参数:碾压速度2~4km/h,频率30HZ,1/4错轮,强震6~8遍。6.2.1.2挖方路堑设计(1)、路堑边坡坡度主要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结构、岩土产状、风化程度和边坡高度综合确定。(2)、路堑高度>10m段,在不影响视距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机械地设置大量的碎落台,设计过程中倡导碎落台与路基其它构造物综合设计,采取缓边坡、削边坡坡脚、恢复植被、植物防护等综合措施,以减少碎落台尺寸或少设、不设碎落台。在边坡比较稳定的地段,碎落台宽度尺寸可减少为0.5~1.0m;边坡较不稳定地段,碎落台宽度尺寸按标准选用较大值。(3)、挖方基底处理●土质挖方段零填方路基或路基填土小于1.5m路段的路基,路基顶面以下80㎝内应根据土质具体进行换填,换填材料应优先选择挖方的废方石料,其最大粒径≯10㎝、含土量≯5%,也可采用碎石、砂砾等材料进行换填。设置的渗沟,应能保证地下水迅速排出。●石质挖方段的基底应进行找平和整修,找平和整修的材料必须为石质材料,并不得含土,以防止形成软弱层。(4)、纵向填挖交界处路基设计为了减少纵向填挖交界处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因此应进行处理。纵向土质填挖交界处路基处理方案:将挖方路基段在路槽下超挖80㎝,采用砂砾或碎石材料回填;路基纵向超挖长度为挖方段10m,填方段5m,在15m长度内的填、挖方路基,一起分层填筑、分层碾压。6.2.2路基排水应根据公路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以及桥涵设置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注意各种排水设施、排水沟构造之间的衔接配合,做到路基排水、路基防护、地基处理工程等综合设计,使全线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排水能力强、完善的排水系统。各项目的的填方路堤和挖方路堑均采用集中排水,同时应做好标段间衔接处的设计协调,具体为:JSSJ1标段向JSSJ2标段提供衔接处的相关设计数据,JSSJ2标段向JSSJ3标段提供衔接处的相关设计数据;(1)、路基排水设施设计降雨的重视期采用3~5年。(2)、路基排水设施应按JTJ018—9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的方法及公式计算设计流量,确定其断面尺寸。(3)、路基边沟: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和边坡的流水,应在填、挖路基两侧设置边沟。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不宜﹤3‰,地面平坦、困难地区,可减少至1‰,并适当加大边沟尺寸。(4)、填方路基排水沟:排水沟断面形式:可采用梯形浆砌片石沟边,底宽60cm。(5)、挖方路堑边沟:边沟断面形式,一般情况下边沟底宽60cm,深度60cm,特殊情况可加大边沟尺寸。(6)、截水沟为拦截山坡上的水流向路基,应设置截水沟,一般情况下截水沟尺寸为底宽60cm,深度60cm,沟底纵坡不小于1‰;截水沟设置于坡口外5m,截水沟设置长度不能按主线对应的起、终点桩号距离计算,应按截水沟的起伏、弯曲现状,按实际长度计算。截水沟的水应排出路界之外,不宜引入路堑边沟。特殊情况下必须将水引入路堑边沟时,应设置集水井,井根据计算的流量大小加大边沟尺寸。(7)、急流槽将截水沟的水流通过坡度>10‰,水头差大于1.0m的陡坡或特殊陡坎地段时,应设置急流槽。急流槽断面形式挖方段采用浆砌片石矩形沟:底宽一般60cm,高度应与所连接的排水构造物的高度一致。将挖方边坡平台的水沿坡面引入边沟时,应设置边坡急流槽,急流槽设置间距一般为60cm,并与暗排集水井相对应。为防止基底滑动,急流曹底面每隔5m设置一道防滑平台,并每隔10m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内填充沥青麻絮。6.2.3防护与支档工程(1)、填方路堤防护填方路堤边坡以植草防护为主,不过多的进行其他工程防护。进行工程防护的路基,采用拱形网格骨架防护或菱形网格骨架防护等。(2)、挖方坡面防护挖方坡面防护是指在稳定的挖方坡面上进行的工程防护。土质边坡采用植草、种植灌木等进行防护。边坡高度<10m的岩石坡面不进行工程防护。进行工程防护的路堑边坡,可采用实体护面墙、方圆形窗式护面墙及菱形窗式护面墙等防护形式。(3)、沿河路基防护:沿河路基在受水浸淹并冲刷的路段,可采用砌石等防护措施,防护高度为设计水位+0.5m。(4)、挡土墙挡土墙类型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冲刷深度、荷载作用情况,环境条件、施工难易、工程造价等因素,因地制宜、经济合理,与环境协调。挡土墙设计前,应取得挡土墙墙址处的地质资料,并实测墙址的横断面。超高挡土墙或特殊形式挡土墙设计须具有挡土墙设计书,包括墙基础设计与稳定性计算,抗滑动和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规定要求。墙背填料应采用渗水性强的砂性土、砂砾、碎石、粉煤灰等材料,并应明确填料的摩擦角值。沿墙高和墙身设置泄水孔,上下左右间距2~3m,交错布设,最下排出水口应高出正常水位以上0.3m。砌石档土墙的石材强度等级≮MU30,砂浆标号≮M7.5。6.2.4改移河道工程沿河路基受水流冲刷严重,或防护工程艰巨,以及路线在短距离内多次跨越弯曲河道时,可考虑改移河道。对主河槽改动频繁的变迁性河流或支流较多的河段不宜改河。改河平面设计应避免对农田、水利、道路、村庄发生不良影响;改河的弯曲段应考虑稳定水流的必要长度,弯曲半径宜采用稳定河宽的5~8倍,并考虑相应的防护措施。改河横断面的设计可根据流量计算和可参照原河道断面,河面宽度与原河道的稳定河宽应大致相同。大的改河工程,以防止因占地引起变更,应与当地政府协商并取得同意。6.2.5路面(1)、路面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及气候、水文、土质等自然条件密切结合当地实践经验,进行路面综合设计,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有利于机械化、工厂化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2)、路面设计年限:沥青混凝土路面12年。(3)、主线采用沥青砼路面。(4)、主线道路路面结构组成及各结构层厚度,应根据各特征路段交通量和交通流组成特征进行比选。路面基层应根据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沿线取样试验,计算后确定各层结构组成和厚度。初步拟定的路面结构参见上第6.1.2条执行。7桥梁涵洞7.1一般要求(1)、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统一采用公路—Ⅱ级;加固、利用的桥涵设计汽车荷载不低于公路—Ⅱ级。(2)、设计洪水频率:特大、大及中桥1/100、小桥涵和小型排水沟造物1/50。(3)、涵洞应采用标准跨径设计,盖板涵的标准跨径宜不小于1.5m,拱涵的净跨径宜不小于1.0m,圆管涵一般用于农业灌溉,其直径宜不小于0.75m。(4)、桥涵宽度:桥梁净空宜与路基相同。当位于城镇需设置人行道时,其宽度应根据行人密度确定,一般采用0.75m(未包括栏杆宽度)。不同路基宽度时的桥梁宽度表项目防撞护栏宽度(m)侧向宽度(m)行车道宽度(m)桥梁全宽(m)10m宽路基2×0.502×0.52×3.59.012m宽路基2×0.502×2.252×3.512.5(5)、桥位选择:特大、大桥的桥位是路线布设的重要控制点,其位置的选择原则上应服从路线的基本走向,路桥综合考虑,进行多方案论证比较;中、小桥涵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当桥上线形为曲线时,其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桥位应尽量选择在河道顺直、地形条件好、岸坡稳定的最窄处,避免出现较多高墩、大跨及弯坡斜桥,以减小桥梁规模和难度,节省造价。(6)、桥型选择:桥型选择应坚持“安全、适用、耐久、经济、美观、便于施工和养护”的原则,特大桥及复杂大桥应进行多方案比选,推荐造型简捷、结构安全可靠、结构耐久、经济性好、施工和养护容易的最佳桥型方案。中小桥原则上以采用板、梁桥等简支的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为主;大桥原则上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或箱梁、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为主;特大桥原则上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拱桥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为主。(7)、对于利用路段上的原有桥梁,应尽可能收集其设计竣工等资料,详尽调查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价后确定其新建或加固利用;对于利用路段上的原有涵洞,当其净跨径小于1.0m时一般不考虑利用或加固,对于可以加固利用的涵洞,其接长部分的孔径不得小于原涵孔径。(8)、每个施工标段内,大、中、小桥上部结构形式尽可能统一。(9)、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10)、为使行车平稳舒适,改善行车条件,超过三跨的大中桥上部结构宜采用结构连续,其他可采用简支体系桥面连续结构。(11)、为达到美化效果,构造物上部结构外缘均采用带翼缘板型结构,翼缘板外端应设置滴水、防止雨水污染桥体。(12)、跨越其他公路、铁路的桥梁不宜设计成平坡,应根据接线情况采用单向坡或双向坡,以利排水,且桥上排水不应直接至桥下道路范围内。(13)、位于平曲线内的桥梁,其设计方法多样,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同时应有详尽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和文字说明,以便施工人员准确掌握。同样,变宽段的桥梁也应绘制详尽的平面布置图,并说明变宽处理办法。梁端均应齐平:当采用T梁时,应确保相邻T梁的横隔板对齐。当按扇形布置时,应考虑墩、台盖梁是否需要加宽。当先简支后连续梁采用现浇段调整梁长时,现浇段最小长度应满足施工要求。(14)、桥梁位于横坡变化段内时,采用箱梁时宜底板水平布置,通过调整各腹板高度来适应横坡:采用预制板梁时,各敦、台帽的横坡宜取相应位置的桥面横坡,预制板梁的安装横坡宜取相邻墩、台横坡的平均值,其余由桥面现浇层调整至桥面横坡,但应保证最小桥面现浇层厚度满足设计值。(15)、桥涵地质资料的准确性是桥涵设计合理性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方案和造价。鉴于此,各设计单位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详细情况可参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及我公司编制的本项目《勘察设计作业大纲》。7.2桥梁上构(1)、上部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结构的耐久性。一般跨径30m以上先简支后连续的梁桥墩顶连续段、跨径大于20m的现浇箱梁桥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不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确保刚度满足规范要求,防止结构疲劳损坏,确保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文件中应对施工明确提高耐久性的具体指导意见。(2)、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结构形成各阶段的变形,尤其是预应力砼梁式桥的反拱度控制值应在设计表中有要求,并有相应控制措施(如设计分批张拉、控制存梁限期、设置反拱度、调整支座垫石高度等)。(3)、多跨桥梁应合理分配联长。一联之内各桥墩刚度应相近,联长控制在D160伸缩缝容许的范围内。(4)、预制T梁或小箱梁之间横向联结采用现浇联结。预制空心板横向之间必须采用大企口缝,并加强横向联结。(5)、预应力砼连续梁桥结构计算时应考虑桥面铺装厚度。(6)、小半径弯桥设计应考虑边梁安装位置,保障防撞墙的线形。(7)、跨径8m的多跨及跨径10m以上的单跨桥梁宜采用模数式伸缩缝或GQF伸缩缝,不推荐采用简易切缝处理。安装伸缩缝槽口宜采用钢纤维砼。(8)、桥梁支座应根据桥型结构全线适当归并,选型不易过多,所选规格应符合规范标准。为方便施工时调整预制梁板结构上拱度较大的缺陷以及运营期间支座更换的方便,支座和支座垫石总高度按15cm考虑。另外,结构设计时充分考虑,并预留足够的工作空间。7.3桥梁下构(1)、位于陡峻山坡上和紧靠滑坡、岩堆等不良地质区的桥梁,必须认真测试、评价山体或滑坡的稳定性,即使山体是稳定的也应考虑陡峭山坡对桥梁桩基(或敦柱)可能产生的偏压作用以及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桥梁安全。(2)、桥梁下构应结合地形、地质情况采用对环境破坏少的结构形式,高墩应选用使于滑模、翻模施工的截面形式。并应重视单墩自稳验算。位于挖方区的桥台,尽可能减少台背基坑开挖量,有利于防止或减轻桥头跳车病害。(3)、桥梁墩台桥墩形式以柱式为主,考虑美观因素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桥台以重力式为主,尽量不采用柱式、埋置式等桥台。注意同一类型的各结构物尺寸应同一,如盖梁尺寸、墩柱直径及间距等。柱式桥墩采用双柱式墩。墩柱高度大于15m时设置柱间系梁,但应考虑美观因素,重力式桥台高度控制在10m以内。桥台上的护栏应与桥孔上的护栏统一。(4)、设计水位以上桥台锥坡、台前溜坡可采用与路基边坡形式相同的防护形式,但应考虑桥头水流的冲刷,设置必要的急流槽排水。在设计水位以下可采用浆砌片石防护。(5)、为减少桥台跳车通病,设计中要加强对台背(含涵洞、通道台背)填筑材料、压实度、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6)、多孔连续柔性墩,水平力分配应考虑各墩的实际刚度。7.4桥梁基础(1)、桥梁下构设计时,必须考虑陡峭坡地原始地貌的纵横面图的加密测量(左外缘、中、右外缘3条纵断面及每个墩台前后各测设1条横断面),避免基础悬空。(2)、陡峭坡地桥梁基础设计应根据地质情况按技术规范规定尽可能采用挖孔桩。(3)、桥墩承台或桩顶系梁设计位置:陡峭坡地宜置于原始地面以上,河沟或缓坡地段宜埋于原始地面以下。(4)、如采用钻孔桩时,孔径规格不宜过多,便于施工机械配置。(5)、设计图纸中各类墩、台扩大基础应提供设计要求的地基容许承载力,桩基设计还应注明桩基设计类型,其中嵌岩桩应注明嵌入基岩深度。(6)、当扩大基础位
/
本文档为【二级公路两阶段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技术指导书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