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2010-07-11 10页 pdf 676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6890

暂无简介

举报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2010年第1期 No.1,2010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010年1月 Jan.,2010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水 口 黄阿明 内容提要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是货币白银化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正常的货币经 济现象,国家却应对失效。伪银流通,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阻碍了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良 性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白银化的功能。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伪银流通 国家应对 失效 作者黄阿明,历史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讲师。(苏州 215009) 明...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2010年第1期 No.1,2010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010年1月 Jan.,2010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水 口 黄阿明 内容提要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是货币白银化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一种正常的货币经 济现象,国家却应对失效。伪银流通,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阻碍了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良 性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白银化的功能。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伪银流通 国家应对 失效 作者黄阿明,历史学博士,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讲师。(苏州 215009) 明代货币白银化是近年中外史家关注的热点 论题,西学东来,国内史界积极回应。在某种意义 上,中外史家主要注目于货币白银化之积极贡献, 忽视其负面存在,如货币白银化于赋税征收之负 面影响、伪银泛滥等。鉴于史界对明代中后期的 伪银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④,本文拟就此作一专 门讨论,希望有助于全面认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 历史意义。 一、伪银的界定、名目和来源 货币的真伪问题,与货币的品质、成色等都是 金属货币时代人们必然要考虑的。这些直接影响 到货币的价格尺度、物价变动与市场秩序,古典经 济学家约翰·罗说:“白银与白银的价值也是不 同的,因为白银的成色有高有低”∞。货币造假是 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尤其是在铸币体 系下,货币的成色、轻量和品质控制、检验在操作 上都存在实际的困难,货币发行者与使用者皆有 可能造假。英国学者乔恩说,所谓货币造假,即制 造具有貌似“真实”的铭记,但是其重量或(更普 遍的是)纯度都大为降低的假币。一般说来,这 种硬币由价值不高的金属制成表面镀上一层 银。固乔氏这里主要是就西欧中世纪流行的银币 而言的。本质上,西欧中世纪的银币与明代中国 的银两存在相通之处,因此本文借用乔氏的这一 界定。若具体到明代中国的银两造假,则情况要 复杂得多。 中国古代的白银伪造可追溯到五代末@,金 元时期亦间有之;然则像明代中后期的伪银空前 流行,在中国货币经济史上却属罕见。这也是明 代货币白银化产生的诸多面相中的一种。明代的 货币白银化发端于正统天顺时期,著于成弘之际, 成于万历,然而伪银流通也随之蔓延开来,正如 《续文献通考》作者所云:“自银既盛行,与钱互相 流转,假银与低银足为市易之害。”锄 何谓伪银,明代文献没有明确界定,但根据记 载可划定何类白银属于伪银。明初曹昭撰有《格 古要论》一书,后来舒敏、王佐对其加以增补。此 书对明代流通的白银成色、伪银有所描述、分类。 依据品质成色,曹昭对明代前期的上等白银作出 排序,“金花银第一,细花松纹第二(九七八),粗 丝松纹第三,两头丝日粗丝第四(俱八五),细丝 松纹脸白光第五(九七)”。又云:“银出闽浙、两 广、云南、贵州、交耻等处山中,足色成锭者面有金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代货币白银化与国家变革”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代号:09CZS006。 91 万方数据 黄阿明: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花,次者绿花,又次者黑花,故谓之花银、蜂窝,中 有倒滴而光泽,火烧色不改者;又次之松纹、假金 花,以密陀僧为之;若面有黑斑而不光泽者必有黑 铅在内,有八成色,谓之狗蚤班;九成色者,火烧 后,死白,边灰色,谓之吹松纹;雪白者有九六成 色。”@曹昭说明了明代中国银产地的分布、各色 上等白银的成色、名目情况,但是曹氏主要就八成 以上的白银而论,八成以下的白银情况则付诸阙 如。这是因为伪银问题是明中期以后才出现的社 会问题。后来舒敏、王佐增补的部分填补了曹氏 内容的不足。 金花银是足色,直砍到底,两头有丝者日 粗丝,亦好。有八五成色,脸欠白,一头有丝, 明白而无锅者;又次之有八成色,四五条线丝 者。但七八成者,砍得二三分即断。又有印 丝者,只五六成色,最低擦得甘草黄,但泻锭 子只要有丝、面平而无锅者好。好者出炉白, 次者灰色,又次者出炉便黑,和铅多者,一砍 即碎,俗日湿。有五六成色,擦则不红,和铜 多者,砍则难断,一烧即红;至低者烧红打得 粉碎。古谚云:烧得黑尤使得,烧得好是块 铜。伪银有鼎银,一烧则烟起,去了水银却有 六分好银。其余假银宜于细辨验,好银性软, 插铜则硬,擦之则红。凡假银只用磨擦、一烧 即见。又有做得好者,烧四出火。四 增补部分,精确描述了八成以下白银的区分、 辨别,据此可知五六成色银子尚可归人低银,五六 成色以下则就是属于伪银范畴。 明代文献对流通白银的品质成色、名目种类、 伪银铸造记述最翔实的,当是万历年问张应俞的 《江湖奇闻 杜骗新书》,自足色元宝、诸色丝银 而下以至各种低银、伪银倾造一一详述。张氏本 意在于教人辨认白银真假,以免普通商贾百姓上 当受骗,造成损失。今人才可通过张氏记载洞悉 明代中后期社会的白银行用与流通实相。张应俞 认为七成以下的银子属于伪银,不可使用,他说: “凡四民交易,止可用七程以至细丝,更低者不可 用也。”@这一界定与《格古要论》作者的认识虽有 小异,但基本认识范围相同。综合以上,可以认为 六成色以下的白银属于伪银性质,是不可用于流 通的。根据张氏记载,还可以知道倾造的伪银中 搀有大量的铅、铁、锡一类贱金属。这与宋应星所 说的唯有本色铜才可人银,倭铅、矾等气与银不相 合⑨的说法有所出入。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种类繁多,名目各异。比 如,大同地区有溪灰、挤插、瓜发、添过、街红、长道 鬼等名目,与茴香花银混同流通,愚弄良善∞。江 南地区有撺铜、吊铁、灌铅、淡底、三口炼、熟诸色, 又有纸盖、鼎银、吊铜、傥边、渗铜、灌铅、闹银、参 梅、摇丝、神仙之类@。张应俞论列的伪银名目, 有鼎银、赤脚汞银、吊铜、铁碎鳍、钞仔铜、漂白鳍、 江山白、华光桥、倒插铅,还有各类饼银如焦心饼、 倒茅饼、铁线饼、神仙饼,糁铜饼等,以致张氏慨 叹:“其余奇巧假银数十样,非言语笔舌所能形 容!”@ 明代中后期社会中流通的伪银来源,主要有 以下几种情况。 专门从事伪银制造者。大约正统时期,明代 京师地区就出现了不少伪银制造专业户,专门从 事伪银制造,贩卖出售,进入货币流通领域o。这 种擅长伪银制造者俗称“神仙”@。 银匠倾造伪银。明代的伪银,尤其是赋税中 出现的伪银不少是出白银匠之手。弘治年间,苏 州城西银匠陈生倾煎假银诱惑商贾之子,造成一 门三口人亡家破∞。明清小说对银匠制造伪银多 有反映,如《幻影》描绘苏州银匠给徽商打造金银 首饰时造伪,小说写道,“银匠看了,又是异乡人, 便弄手脚,空心簪子足足灌了一钱密陀僧”∞。密 陀僧,灌铅灰块的俗称。在江南地区银匠倾造伪 银是一种普遍现象,民歌云: 倾银的分明是活强盗。他恨不得一火筒 夺去了你的银色,你如何不识机落他圈套。 他把炭火儿簇一会,瓦盖儿揭几遭。撒上一 把硝儿也,贼把银子儿偷去了。@ 这则民谣生动揭露了江南地区银匠暗窃白银 和制造伪银的伎俩。对此银匠伪造白银,时人感 慨:“近世人情滋伪,银匠巧作色银,或九成或八 成,甚而七成。巧者互相抵算,愚者因而受欺,纹 银之罕睹也久矣。此不可不严为禁也!”凹 精通黄白术之人炼制伪银,骗人财物,手段多 样。沈周在笔记中指出这种利用黄白之术骗人钱 财的伎俩,当世愚人受此骗术至老不悟。他说: “予尝闻人多为炉火所惑甚于酒色,为丹客者初 见人则大言以愚之,遂谈神仙秘术点铅化金。 万方数据 浙江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贪婪愚鲁之徒,无不为其所惑。大则倾家废 产,虽死不悟。”又说:“贪愚之人被其玩弄,迨老 不悟。”凹嘉靖中,黄盛曾论及吴中社会风气时说, 吴下好谈神仙之术,“然声色消汩之,卒皆无成”, 其中最下者,“造黄白伪金,谓之茅银”,欺惑民 众@。 随着明代手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各色手工 业者也会伪造金属手工品,银器是其中一类。明 代笔记这方面的记载颇多。周晖深感南都数十年 间风俗陵夷,痛心地说:“最不可伪者,金也。二 十年来,金丝有银心者,金箔有银里者。工人日巧 一日,物价日贱一日,人情日薄一日,可慨也 夫。”@嘉善锡工黄元吉擅于制造茶具,所造茶具 颜色,“与银无辨”固。黄元吉这样的技艺完全具 备制造伪银的本领,制造与否又是另一回事。但 并非所有的手工制造者皆如黄氏,有的正是利用 自己的精湛技艺制造伪银。如成化年问苏州上塘 煅工陈常,善于铸泻,“每得人白银,必人铅铜之 类,造伪而还之”,前后侵财不赀。当地人识其所 制,称之日“陈常银”,人人恶之,唯恐误得固。 由上可见,明代中后期社会流通的伪银来源 多途,涉及层面广泛。 二、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危害 明代中后期,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种 类、流量较之前期大为增加,商品与货币流通的速 度亦随之加快。在社会经济的发达情况下,商业 领域的各样造假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中的欺诈行 为激增,在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中心的两京地 区为甚,其次莫过于江南地区的苏州锄,导致明代 中后期的社会情状异彩纷陈。 在明代中后期的社会主体发生蜕变的环境 下,大量的伪银进入流通领域。明代的伪银制造 奇巧精致,与真银无异。明人姜南说:“今世之造 假银者,或以铁,或以铜,或以铅、锡为质,外裹以 银皮,不复辨其真伪也。”固普通商贾民人往往难 以辨识伪银,从而蒙骗受损,这在明代各类文献中 多有记载。例如,张应俞《江湖奇闻 杜骗新书》 就记载多起商贾蒙受地方棍痞假银之祸害者,如 布商孙滔被棍徒以假错银掉包换走本资、钱天广 在山东冒州被棍徒用漂白错银买去所鬻之布圆等 等。买卖过程中,买主与卖主在交易中都会掺杂 伪银假银支付。由于商业领域内大量的伪银参与 市场流通,明清以来甚至出现了专门从事辨别白 银成色与真假的技术人员固。 典当业规模的扩大,钱铺兑换业的兴起,是明 代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发达的突出表现之 一。明代中后期典当行、专业钱铺的兴盛是与非 法经营、违背职业道德一起发展的,以伪银放当是 其重要手段之一。万历时,松江李绍文曾对明代 典当行业职业道德、经营手段的转变有一整体的 概括性描述。他说:“昔年典当中当出者,分文皆 纹银。今亦有不足色者,且用层色搭头矣。细丝 之外,巧立名色,有吃敲、青丝、水丝、水工、茶花、 橘汁、披白、飞白、紫盖、火盖、串盖、紫搭、三针、钓 铜、钓铁、掺砂、掺铜、竹叶煎饼、吹灰煎饼,虽不足 色,勉强可用。近日有以药煮铜,名目兑头,俨然 细丝,而下炉即化为乌有。”固针对明代社会上典 当铺行使用这种低假伪银放当与人的做法,乌程 姚舜牧痛斥此等行为是甚无人心固。典当行、钱 铺以伪银放当,是明代中后期社会的一种普遍现 象,小说中有不少这样的情节。 明代中后期,从事商业贸易中介的牙行牙人 也往往以低劣伪银假银诈骗买卖双方,致人遭损。 如嘉定地区,每岁绵花人市,牙行多聚,无赖打行 以为羽翼,其狡猾者多用赝银,“溷杂贸易,欺侮 愚讷”∞;崇德县丝竹牙侩多以伪银愚弄乡民④;山 西平阳府的牙行商人,“倾造低假,鼓弄乡愚。一 人其手,竞归乌有,贩夫小民,含泪去耳”固。明代 中后期牙行牙人使用低劣假银、伪银,恶名声昭 著,劣迹斑斑,这一点甚至连外国商人都一清二 楚,因此他们在与牙行牙人进行交易时格外警惕 小心。刊于16世纪初的朝鲜教科书《老乞大谚 解》,记载朝鲜商人王某与中国牙行商人之间交 易过程中,数次提醒对方不要给自己低假伪银的 场面。固从中可窥明代中后期牙行牙人在商业交 易中介过程中伪银使用之普遍。 甚至在灾伤之年,国家用于赈济的专项款银 中都会出现伪银。因此赈灾时,负责发放银两的 赈济官员都要事先告示于民,赈银中一旦发现伪 银听民赴官陈诉,究问主持官员侵渔之罪锄。 伪银充斥市场,直接的受害者还是中下层的 普通小民百姓。普通百姓家辛劳收获,贸之于市, 易得伪银,遂无生理。陈良谟记载,湖州一民家欠 93 万方数据 黄阿明: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官粮银数两,其夫被收押在监,家无余财,妻子将 家中仅有一猪出售换银偿官救夫,孰料鬻猪易得 之银为假银,情急抱子赴水圆。此事亦被铺演成 小说故事曾。山西一村翁市布换到伪银,欲寻短 见,为人所救得免四。目睹当世伪银泛滥,为祸匪 浅,姚舜牧有一段鞭挞低假伪银流行的话:“纹银 使用,此是正理,是王法。乃今之世习为低假成色 日逼火、日铅丝、日吊铜、日摆锡者,种种名色,无 不为之。邪村人货卖一物,皆用是成色与之,其完 官赎当,又须倾过而后可。小民其何以堪之。 ⋯⋯低假之银,害民不小。”∞明代中后期社会伪 银泛滥成灾,人情浇漓,小民百姓对此深恶痛绝, 范濂议论说:“行使假银,民间大害,而莫如近年 为甚。盖昔之假银可辨,今则不可辨矣;昔之行使 者尚少,今则在在有之矣;昔犹潜踪灭迹,今则肆 然无忌矣。甚至投靠势豪,广开兑店,地方不敢 举,官府不能禁,此万姓之所切齿也。”四 明代中后期社会上伪银泛滥,国家赋税征银 致使国家成为重要的受害对象。顾炎武说:“今 日上下皆用银,而民间巧诈滋甚,非直绐市人,且 或用以欺官长。”鲫国家赋课收到伪银,早在景泰 年间便已出现。景泰初,在赏赐给也先使者的赏 银中竟掺入了三两伪银,以致也先遣人来廷质问, 明廷甚是尴尬鲫。正德时期,刘瑾擅政,以伪银为 借口迫使户部尚书韩文辞官的例子便充分说明了 这一点蜉。嘉靖年间,另一位户部尚书王呆以赋 税中收入低劣伪银而科道官员弹劾下狱的例子, 说明了同样的问题∞。明代国家赋税中出现的低 假伪银,往往是地方政府赋税征收人员在赋税征 收过程中有意混入的。海瑞曾目击县衙里的吏胥 将低假白银作为足色纹银登记人册盼,左光斗曾 破获一起地方吏胥与衙役通同作弊,在征收入库 的银锭中搀人伪银,分肥国课的案件∞。明代国 家赋税中收入伪银假银,国课受侵,是经常的情 况。明代赋税征银中曾经出现过数万两银锭为假 银的情况。正德以后京师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谚 语:“金祭酒,铜司业。”典出陆深讽刺京官皂隶银 色黑如铜吲。 理论上,大量的伪银参与流通,还会造成货币 市场价格与物价波动,限于笔者掌握材料不足,难 以展开论述,兹存而不论。 明代中后期,伪银泛滥之极,明代学者在家训 中或讲学时屡屡以伪银为例,诠释为学做人之道。 例如,万历时姚舜牧在家训中写道:“吾家世用纹 银,不识煎销匠,却亦自得便宜。用低银及串水米 者,自损阴德不小,当切以为戒。”移无独有偶,袁 宏道在家书中训诫子弟两事最重,一要择地,二要 出学钱,并特别告诫“银中不可夹铜,货中不可夹 布”,“此尤第一紧要事”哪。明末清初,学者丘颛 伯、陆陇其等人皆以伪银设喻讲理学心性。丘颛 伯说:“人以非理加我,我以非理报之,施报虽有 不同,其为理一也。譬如假银,人用之于我,我仍 用之于人,虽非自作,其为用假银一也。不若得而 投之水。”凹陆陇其更是明确地说:“湖南讲日:‘狂 狷譬如低银,虽夹杂铜、铅,还可煎成真色;乡原譬 如假银,虽成色好看,落火尽是精铜。”’够据上所 述,不难推想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泛滥至何种地步。 三、明代国家的应对及其失效分析 明代初期,国家制度与货币立法的对象是宝 钞与铜钱,不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立法领域,金 银都是属于禁止流通的贵金属。因此,《大明律》 对伪造金银并无专款,而是在私铸铜钱之后 附带规定:“若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为 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卸从立法角度来说, 洪武时期对伪造金银、使用伪造金银的量刑判罚 还是不轻的。另外,《大明律》还对“起解金银足 色”作出明确规定:“凡收受诸色课程,变卖物货, 起解金银,须要足色。如成色不及分数,提调官 吏、人匠,各笞四十,着落均赔还官。”固正统以前, 在金银属于非法货币的情况下,《大明律》这两款 规定等同虚文,并未发挥实际作用。 随着明代货币白银化进程的展开,伪银问题 凸显出来,明代统治者审理此类案件时,判处也因 人因事而异。正统二年,都督佥事李谦弹劾杨洪 私役军士、藏匿无藉棍徒烧炼伪银,明英宗以杨洪 素有军功而予以宽宥,不加追究蟹。正统十一年, 顺天府大兴知县马聪言京城内外有造诸色伪银以 绐人者,被骗贫民“往往窘忿致死”,奏请朝廷将 伪造白银者发边充军锄。成化二年,南直隶、淮安 等地发生灾伤,朝廷差御史赍银前往买粮救济。 地方州县官员竟有全无恤民之心者,“专务赳落 之计,却将前项假以煎销,却插和铅铜在内,每户 给与一二钱者,或三五钱,各项前去有粮处所籴 万方数据 浙江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买,及至彼验得前银不勘使用”,灾民有“忍饿空 回,有死于道路者”,不少人家无粮接济,“两不全 生”。事发,明宪宗震怒,诏敕将作弊官员发配充 军@。弘治四年,山西地方一起白银伪造案,明孝 宗据都察院奏请将伪造假银及知情人等各枷号一 个月,再发配充军圆。通过上述案件的判决,可以 看出明代统治者在处理伪银案宗时并不完全依据 《大明律》。就量刑轻重程度而论,判决结果实际 上要比《大明律》规定的更重一等。 通常,制度对现实的反应总是表现出一定的 滞后性。明初制订《大明律》时,对伪造金银没有 制订专门条款,这本身就是明代法律体系缺失的 体现。明代中期以来,伪银流通成为社会问题。 有司处置伪银案件,主要是援引相关案例作为判 决的参考。万历年间重修《问刑条例》,刑部尚书 舒化等人仅是对《大明律》所作规定稍加增订: “伪造假银及知情买使之人,俱问罪,于本地方, 枷号一个月发落。”∞从这一增订条款来看,舒化 等并未完全立足于社会现实以及参考此前伪银案 件的判决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私铸伪银条 例”;而且在法理层面与实际操作方面,较之《大 明律》的规定以及此前相关案件的量刑处理还要 轻。也就是说,伪银流通日益猖獗,国家对伪银的 法律惩罚规定反而有所减轻。因此明代国家应对 伪银泛滥的措施失效是可以预见的。 《大明律》对起解课程金银成色不合分数虽 然有明确量刑,但对金银成色未作确切规定。正 统以后赋税开始大规模征银,金花银是国家赋税 征银银色的既定标准,不过现实中各地赋税征银 时一般默认九五成色以上的白银为足色金花银。 然而国家赋课收到伪银不断出现。经过较长时期 的争议后,直到嘉靖八年国家才对地方起解赋税 银课提出明确要求固。但是,这一规定的有效性 只能下达至县,县级以下就鞭长莫及了。为了保 证赋税,地方官员大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禁 革伪银假银,尤其是整编银匠是他们施政不可或 缺的内容。万历末毛万汇出任福安知县,到任伊 始即颁布《为禁约事十款》,第三款《禁低假》云: 本县照得:新任交盘库藏,查出玄字贰号 易谷价银陆百壹十余两,并无分毫足色,悉皆 扦铅搀铜八成、九成。低假零碎,不可究诘。 目击心骇,深为可恨。夫官帑钱粮,犹且秽杂 之甚,况民间交易,其害又可胜言?⋯⋯彼夫 穷乡细民,肩挑小货,误接入手,以致衣食无 措者有之,但有口不能自陈耳。本县兴言及 此,不觉为之怆然。随经给示,严行禁革。 ⋯⋯所有银匠,俱限各具花名呈递,以便编立 字号,发铸火印。凡来倾煎者,不论在官在 民,一钱一两俱要足色印记。每月朔望,银匠 赴县查比。其士民铺户人等,原存低假银两。 俱要倾煎足色,不得藉口,以致阻扰。⋯⋯自 本县禁革以后,敢有故违者,定将行使之人并 银匠,一并枷责,决不轻贷。固 毛氏态度明确,严禁福安行使低假伪银,并将 境内所有银匠收编于官府统一管理。明季朱国寿 先后出任陕西蒲城、四川内江等县知县,也颁示过 内容相似的禁例。朱氏指出钱粮起解照数并非难 事,但银匠不为提防不免疏漏够;朱氏在内江时, 兴利除弊,禁革假银,编审银匠。朱围寿的行为逻 辑很简单,他说:“今本县撤去私炉,限定官炉,令 银匠朔望打卯投结,如有使假银,即追造银匠役, 按律治罪,仍令照数赔偿。惟贸易尽是纹银,则民 赖以生,赋赖以完,而钱法亦借以行,市价不欺,而 风淳俗美可立见矣。”够。姚舜牧甚至极力建言地 方各府州县严格编审银匠姓名,防止银匠倾煎伪 银,一旦发现予以痛惩@。 中国传统社会,地方吏治清明与否的关键在 于牧民之官是否得人。尽管不乏毛万汇、朱国寿 这样的牧民之官,但敷衍塞责、嚎咙应付的地方官 员毕竟要多。问题在于,明代地方赋税征收程序 无法实现制度统一,具体操作时地方官吏便可上 下措手,国家赋税银课收入频频出现灌铅挂锡的 低假伪银便不足为怪了曰。 概而言之,明代国家在应对伪银流通方面缺 乏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和法律惩治措施,明代文献 没有记载国家在消除伪银流通方面采取过行之有 效的应对措施。与应对伪钞伪钱问题相比,明代 国家货币政策与法律制度在应对伪银流通方面软 弱无力,乏善町陈。 明代国家应对失效,社会诉求转而借助天人 感应的作用和道德功能。这一点在文献上可以获 得有力的证明。比如,《都公谈纂》载银匠陈某以 伪银致人家破人亡,震雷霹其于家,尸首五分@; 《客座新闻》记载镇江某素以伪造假银诓人,父子 万方数据 黄阿明: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俱遭雷火所击而死缈。除了借助天人感应的力量 惩罚伪造假银者这种方式之外,上天还对伪银行 使者予以做告回。文献中这类故事的存在与表现 方式,透射出当世之人对伪银制造者和使用者的 愿望与价值取向,同时无奈之情尽显无余。毋庸 置疑,这一方式的脆弱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是货币白 银化进程中自然生发出的货币经济现象。这一现 象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阻碍了社会商 品货币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明代 货币白银化应有的功能。 注释: ①国内史学界尚无专文讨论这一问题,与此相关的 研究有王玉祥《明代货币造假防治的教训》(载《发展》 1997年第12期)、韩大成《关于明代高利贷资本的几个问 题》(收入氏著《明代社会经济初探》)和陈江《明中后期 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版),以一定篇幅讨论到江南地区伪银流通的情况。 ②[英]约翰·罗:《论货币与贸易》,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第3页。 ③[英]约翰·F·乔恩:《货币史》,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第19页。 ④[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三《慕容彦超传》。 ⑤《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钱币考》一,浙江古籍出 版社2000年版。 ⑥⑦[明]曹昭著,舒敏、王佐增补:《格古要论》卷六 《银子名色》,续修四库全书1185册。 ⑧⑩⑩[明】张应俞《江湖奇闻 杜骗新书》卷二《冒 州接着漂白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3—76、 75页。 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五金》,第十四 “铜”。岳麓书社2002年版。 ⑩⑦【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 “伪造假银及知情行使之人各枷号一个月满日发落例”, 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光绪《石门县志》卷十一《杂志类·风俗》引万历 《崇德县志》“丛谈”。 ⑩[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一《伪银》,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⑤@[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下,《明代笔记小说大 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⑩[明]梦觉道人、西湖浪子:《幻影》第六回《冰心还 独抱恶计枉教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⑩[明]冯梦龙:《折桂枝》卷九《谑部·银匠》,江苏 96 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⑩[明]崇祯《嘉善县志》卷十一《物产》,日本藏中国 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⑩[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闻》卷三《炉火之伪》, 续修四库全书116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①【明]黄盛曾:《吴风录》,广陵书社2004年版。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四《金丝金箔》,南京出 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崇祯《嘉善县志》卷十六《方伎》。 ②[明]祝允明:《祝子志怪录》卷四《天谴陈常》,车 吉心主编《中华野史》,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③[明]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97年。 ⑤[明]姜南:《抱璞简记》,“铁胎银”,车吉心主编 《中华野史》,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 ⑤[清]寄泉:《婕阶外史》,“听银”,大达图书供应社 1934年版。 ③[明]李绍文:《云间杂识》卷六,引自韩大成《明代 社会经济初探》第138页。 @④@[明]姚舜牧:《来恩堂草》卷十五《论事编》,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07。 ④[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嘉定县志 ·风俗”。 @万历《安邑县志》卷--(舆地志·风俗》。 @[朝鲜]崔世珍:《老乞大谚解》,汪维辉编《朝鲜时 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第l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 @[明]林希元:《荒政丛言》“三便”,李文海、夏明芳 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l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 版。 @[明]陈良谟:《见闻纪训》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④[明]凌漾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韩侍郎婢作 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⑤清修《陕西通志》卷六十二《人物·孝义·粱小 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范濂:《云问据目抄》卷二《风俗》,上海松江 县华亭印刷厂印刷1997年版。 ⑩⑧[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一《伪银》。 ⑥《明史》卷一百八十六《韩文传》。 @[明]徐学谟:《世庙识余录》卷十一。 @[明]海瑞:《备忘集》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一《捉获假印疏》,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6. ④[明]陆深:《春风堂随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姚舜牧:《来恩堂草》卷十三《计家训》。 @[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裘宏道集笺校》卷五 《锦帆集·尺牍》,“毛太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万方数据 2010年第1期 No.1,2010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SoCIALSCIENCES 2010年1月 Jan.,2010 20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 口 宫云维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的宋人笔记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不受重视到受重视,从少数知名 学者为主到众多学者和出版机构争相介入,从选题的无序到有组织、有的过程,并出现了 《梦溪笔谈校证》、《历代笔记概述》等一批颇具典范意义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但在整理的 数量、质量以及检索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还远不能满足唐宋文史研究的需要。加 大整理和研究宋人笔记的力度,编撰《宋人笔记类编》,建设更加完整的宋人笔记数据库,加强 宋入笔记研究的理论建构等,是宋入笔记研究的必然出路。 关键词宋人笔记 作者宫云维,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在历代的笔记类作品中,宋人笔记是比较独 特的。明人《五朝小说》序言说“唯宋则出士大夫 手,非公余纂录,即林下闲谭,所述皆平生父兄师 友相与谈说,或履历见闻,疑误考证。故一语一 笑,想见先辈风流。其事可补正史之亡,裨掌故之 阙”,大抵道出了宋人笔记的特点和价值。历代 也都有学者从中检阅史事,以作为学术研究之资。 近年来更是有不少学者撰文肯定其价值。①但在 经学垄断学术的年代,宋人笔记同其它朝代的笔 记一样被视为浅薄不合义理的“小道”,只是人们 茶余饭后聊以消闲的谈资,并不能登学术研究之 大堂。在传统的目录学家那里,笔记也只是被当 作“小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摇摆于子史之间.未 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20世纪以来,随着近代 ◎[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言行见闻 录》一,中华书局2003年版。 @[清]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e(尽心 下》。 ⑦[明]刘惟谦等修,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二十四 《私铸铜钱》,中国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明]刘惟谦等修,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e(起解 金银足色》。 @《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正统二年十月庚午。 ⑦《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九,正统十一年三月癸未。 @[明]戴金编纂:《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四《户部类 -赈济饥民作弊问发充军为民例》。 ⑦[明]舒化等:《问刑条例》,“刑律七·诈伪”,中国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百一十《仓储》,书 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明]毛万汇:《韩阳拙令》,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年版。 园[明]朱国寿:《考成录略》清集《完钱粮》,北图古 籍珍本丛刊60册。 @[明]朱国寿:《考成录略》仁集《陈兴革》。 @[明]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卷一《约则》,北京 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明]沈周:《石田翁客座新闻》卷八《雷击伪银父 子》。 @[明]朱元弼:《犹及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编辑尹之 97 万方数据 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 作者: 黄阿明, Huang Aming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215009 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10,""(1)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58条) 1.王玉祥 明代货币造假防治的教训 1997(12) 2.韩大成 关于明代高利贷资本的几个问题 3.陈江 明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2006 4.约翰·罗 论货币与贸易 1997 5.约翰·F·乔恩 货币史 2002 6.欧阳修 《新五代史》卷五十三《慕容彦超传》 7.《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钱币考》一 2000 8.曹昭.舒敏.王佐 《格古要论》卷六《银子名色》 9.张应俞 《江湖奇闻杜骗新书》卷二《冒州接着漂白鏪》 1994 10.宋应星 《天工开物》卷下《五金》,第十四"铜" 2002 11.戴金 《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四十二,"伪造假银及知情行使之人各枷号一个月满日发落例" 1994 12.光绪《石门县志》卷十一《杂志类·风俗》引万历《崇德县志》"丛谈" 13.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卷十一《伪银》 2007 14.都穆 《都公谈纂》卷下 2005 15.梦觉道人.西湖浪子 《幻影》,第六回《冰心还独抱恶计枉教施》 1994 16.冯梦龙 《折桂枝》卷九《谑部·银匠》 2000 17.崇祯 《嘉善县志》卷十一《物产》 1991 18.沈周 《石田翁客座新闻》卷三《炉火之伪》 1994 19.黄盛曾 吴风录 2004 20.周晖 《金陵琐事》卷四《金丝金箔》 2007 21.崇祯 《嘉善县志》卷十六《方伎》 22.祝允明 《祝子志怪录》卷四《天谴陈常》 2000 23.叶权 贤博编 1997 24.姜南 《抱璞简记》"铁胎银" 2000 25.寄泉 《(虫疌)阶外史》,"听银" 1934 26.李绍文 《云间杂识》卷六 27.姚舜牧 《来恩堂草》卷十五《论事编》 28.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嘉定县志·风俗" 29.万历《安邑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 30.崔世珍 老乞大谚解 2005 31.林希元 《荒政丛言》"三便" 2003 32.陈良谟 见闻纪训 1936 33.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掾居郎署》 2001 34.清修《陕西通志》卷六十二《人物·孝义·粱小槐》 35.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二《风俗》 1997 36.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一《伪银》 37.《明史》卷一百八十六《韩文传》 38.徐学谟 《世庙识余录》卷十一 39.海瑞 《备忘集》卷五 40.左光斗 《左忠毅公集》卷一《捉获假印疏》 41.陆深 春风堂随笔 42.姚舜牧 《来恩堂草》卷十三《计家训》 43.袁宏道.钱伯城 《袁宏道集笺校》卷五《锦帆集·尺牍》,"毛太初" 1981 44.张履祥 《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言行见闻录》一 2003 45.陆陇其 《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三十七《尽心下》 46.刘惟谦.怀效锋 《大明律》卷二十四《私铸铜钱》 1999 47.刘惟谦.怀效锋 《大明律》卷七《起解金银足色》 48.《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正统二年十月庚午 49.《明英宗实录》卷一三九,正统十一年三月癸未 50.戴金 《皇明条法事类纂》卷十四《户部类·赈济饥民作弊问发充军为民例》 51.舒化 《问刑条例》,"刑律七·诈伪" 1999 52.徐学聚 《国朝典汇》卷一百一十《仓储》 1996 53.毛万汇 韩阳拙令 2008 54.朱国寿 《考成录略》清集《完钱粮》 55.朱国寿 《考成录略》仁集《陈兴革》 56.何士晋 《工部厂库须知》卷一《约则》 1999 57.沈周 《石田翁客座新闻》卷八《雷击伪银父子》 58.朱元弼 犹及编 1936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 黄阿明 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 2008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的一个重大事件。白银货币化引发了传统国家制度和社会在诸多方面发生变迁。近年来,在西方反 “欧洲中心论”语境的外部冲击和中国学术发展“内在理路”的共同作用下,中西学者关于明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共识:从明代中后期起,一个世界贸易网 络开始建立,世界市场雏现。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也是经济全球 化的开端。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研究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全面的介绍明代的货币制度与政策,包括货币形态、货币政策及货币发行和管理等方面。其中笔者修正了学界的一些传统认识 与看法,提出了一些新问题的讨论,适当地检讨明代货币制度与政策。 第二部分讨论明代前期法定货币-大明宝钞体系瓦解的情况。首先探讨了大明宝钞发行的真正动机和目的,在此基础上考察明代宝钞的贬值情况,明代 国家为挽救宝钞而采取的诸种措施及其影响利弊。最后论述了崇祯行钞计划的始末。 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国家赋役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三个方面问题:一,与史学界强调的白银货币化宋代说、明代 说有所不同,笔者将这一问题放在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认为白银货币化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事件,宋代是白银货币化的第一阶段,明代是 第二阶段和完成时期。二,针对学界认为明代白银货币化是一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白银货币化引起明代赋役制度变迁的认识,这一部分简要叙述了明 代白银货币化的演变过程,发现明代白银货币化首先是从国家赋役领域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财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三,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明代 赋税征银中的负面问题,旨在全面认识白银货币化对国家制度变迁的影响,提示我们在研究中不可忽视中国传统国家的制度运作环境。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明代制钱的实际流通情况,明代制钱流通具有六个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万历三十九年留都地区的私铸问题作为个案,探讨了明代私 铸问题。 第五部分,讨论白银货币化时代的明代社会经济问题,着重于讨论白银货币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负面表现与影响。首先检讨了中外学术界关于 明代白银存量估算的情况,白银货币化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如白 银窖藏、套利和伪银流通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白银资本的功能发挥。然而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重视还很不够,甚至没有得到重视。 第六部分,选取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闽、广地区,考察明代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探讨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货币流通多元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上述三个区域的考察,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由于历史发展水平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分布的差异以及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国家货币制度和政策 在推行实施过程无法达到整齐划一。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shkx201001017.aspx 授权使用:大连外国语学院(dwtsg),授权号:054f8d0f-0dba-481c-b744-9dae00f591c1 下载时间:2010年7月9日
/
本文档为【明代中后期的伪银流通与国家应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