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六观_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_读解_文心雕龙_知音_

_六观_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_读解_文心雕龙_知音_

2010-06-14 3页 pdf 125KB 1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2464

暂无简介

举报
_六观_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_读解_文心雕龙_知音_ 第25卷 第1期 Vol.25 No.1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年 2月 Feb.2009 收稿日期:2008- 11- 04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的篇 章。文学批评既可以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论,又可 以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解论,两种批评理论范式无论 在标准上还是在具体的方法上显然都有着巨大差异。 批评论需要确立客观的批评框架和批评方法,以引导...
_六观_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_读解_文心雕龙_知音_
第25卷 第1期 Vol.25 No.1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年 2月 Feb.2009 收稿日期:2008- 11- 04 《知音》是《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的篇 章。文学批评既可以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批评论,又可 以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解论,两种批评理论范式无论 在标准上还是在具体的方法上显然都有着巨大差异。 批评论需要确立客观的批评框架和批评方法,以引导 读者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评价。理解论则强调对作品 的意蕴加以揭示、阐释,乃至引申,强调“以意逆志”, 领会作者用心。中国传统诗学理论如诗话、词话等,基 本上都是理解论,而在被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称为是 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反常之作”[1]的刘勰《文心雕 龙·知音》中则是二者皆有。 刘勰以“知音”为标题并以“知音”喻对文章及作 者的真正理解者。自古知音难求,因此,从该篇的标题 可知刘勰意在强调批评当理解作者用心。在该文中刘 勰首先感叹知音难求,由于贵古贱今、信伪迷真和崇 己抑人的错误思想作祟,使得文学批评的实际结果是 “逢其知音千载其一”。接着,刘勰分析了知音难求的 原因,即客观上的“文情难鉴”和主观上的“智多偏好, 人莫该圆”。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文章接着探讨了正 确的文学批评的途径。刘勰认为,首先需要批评者勤 练博观,增加学识和修养,即“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同时还需要有正确的心理态度,即能够“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平理若衡”;然后通过“六观”考察文章 以鉴别优劣。接着,刘勰一反前面关于“文情难鉴”的 论述,首先肯定文情是可以鉴的,因为“夫缀文者情动 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 勰认为,造成批评实践中知音难逢的真正原因在于接 受者和批评家的学识修养不够,不能做到“深识鉴 奥”,以致于“深废浅售”,不能理解富有深意的文学作 品和其作者。 在知音篇中,刘勰强调最多的是对作者和作品的 理解,那么,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是否就可以归为纯 粹的理解论呢?文中的“六观”作何解释?它只是理解 作者和作品思想的具体途径呢,还是一套独立客观的 批评框架? 关于“六观”,刘勰在文中写到: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 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 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 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2]715 这一段话强调,有了正确的心理态度,即不因个 人喜好和利益关系影响自己的判断,才能像称一样公 正、像镜子一样客观地去认识文学作品,因此,要考察 文章、理解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情感,须“先标六观”:一 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二看作品的遣辞造句,三看作 品对前人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四看作品表现手法的奇 正,五看作品取材用典的意义,六看作品的音韵。 对“六观”比较常见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是:标 “六观”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 ———读解《文心雕龙·知音》 范美霞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研究基地,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知音》是《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问题的篇章,刘勰在该文中着重强调文学批评要理解和尊重作 者的思想情感,但他同时又建构了一套比较体系化的客观批评框架,即“六观”,这二者并不和谐。因此在《知音》 中实际上包含了两套充满矛盾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其一是以读者和作品为中心的批评论,其二是以作者为中 心的理解论。刘勰期望兼顾二者,一方面建立一套客观化、逻辑化的文学批评规范,另一方面又能在文学批评方 面切中时弊。 关键词:知音;六观;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3210(2009)01- 0015- 03 作者简介:范美霞(1975-),女,四川隆昌人,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研究基地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讲师,从事文艺美学、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等的研究。 15· · 准,即评鉴文章好坏的六条标准。这种解释有一定道 理。结合上文看,刘勰在指出批评应当“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平理若衡”之后,以下结论的语气指 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应该说,不管是私于 轻重,还是偏于憎爱,都是纯任主观感受、忽视客观标 准的结果,而在文章开头指出的贵古贱今、信伪迷真 和崇己抑人三种错误思想正是源于这种错误的批评 心理态度。而“六观”的提出,显然是为了纠正这种纯 任主观的做法,因此,其强调文学批评的客观性是不 容置疑的,况且,“六观”的确是指出了文学批评的六 个客观角度。因此,把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的这个客 观框架理解成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亦未尝不可。但 从另一方面看,把“六观”理解成六条标准又有不妥之 处。首先,从全篇意思看,《知音》篇讲文学批评着重强 调对作者的理解和尊重,“将阅文情,先标六观”,阅文 情即“披文以入情”,就是理解作者情感的意思,如果 以“六观”为判别文章优劣的客观标准,则它与全篇强 调理解作者的意思不相符,前者强调对文章的客观评 价,后者强调理解和感悟作者思想,前者尊重客观的 作品本身,后者尊重作者情感。其次,考察“六观”的具 体内容,无论是体裁的选择、文体的因变、词句的整 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引用还是音韵的考究,都偏重 于形式方面的问题,虽然关于这些方面刘勰在《文心 雕龙》中都有专门的篇章加以论述,不可谓不重视,但 若以“六观”作为刘勰文学批评的全部标准显然与他 在《文心雕龙》全书中所强调的文质并重、文章“以述 志为本”的观点不相符。刘勰在《宗经》中曾提出“六 义”,即: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 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 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2]23 以此“六义”作为刘勰文学评论的标准显然更符 合《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当然,“六观”可以看作是 “六义”标准在形式方面的补充。 对“六观”的另一种解释是:方法、途径,即通过对 文章六个方面的考察以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最终目 的。刘勰在文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将阅文情, 先标六观”。“六观”似乎是“披文以入情”的具体方法 和途径。这种解释将使全文的思想统一于理解论,似 乎比较合理,但细究之却并不妥。首先,如果刘勰真是 此意,则在文中“六观”所出现的位置应在“虽幽必显” 句之后,而不是在其之前,文中“是以将阅文情,先标 六观”,关系介词“是以”的存在分明在说“六观”的提 出是因于其前面的论述,而与后面没有“果因”关系。 其次,《知音》全篇强调批评者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和尊重,批评者需要深识鉴奥,而“六观”偏重形式,故 把“六观”理解成批评的方法和途径仍然与全篇的意 思有些落落不合。以文中所引的屈原和庄子为例,屈 原“文质竦内”却内含异彩;庄子讲“大声不入于里 耳”,“大声”可通于老子所言之“大音”,几于道,而“道 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二者无疑是缺乏文采的,在形 式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因此,从“六观”入手是否 可以“披文以入情”并深识鉴奥,实在是值得怀疑。 综上所述,“六观”无论是作“标准”解,还是作“方 法、途径”解,都有不妥之处,那么,刘勰为什么要在 《知音》篇中提出“六观”呢?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六观”显然不是批评者理解 作者和作品思想的具体途径,尽管把“六观”作“标准” 解并不能够代表刘勰全部的文学批评思想,但“六观” 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批评框架却是无可置疑的,“六观” 的提出,标志着刘勰试图建立一套具有逻辑性和客观 性的文学批评理论范式。如前所述,刘勰是在说明正 确的文学批评需要正确的心理态度后以下结论的语 气阐述“六观”的,而在中国哲学中,讲正确认识总要 讲正确的心理和态度,例如:《大学》所强调的八目中, 致知与正心二目紧密相连;庄子在《天道》中宣称“圣 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荀子·解蔽》 强调正确认识的关键在于治心,在于心理状态的“虚 壹而静”,如此等等。但正心之后的认识理论却仍然差 异巨大。文学批评可以看作是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 价,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也强调了“正心”的必要 性,其论述与《荀子·解蔽》中的论述颇为神似。试比较 之: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 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 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 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俗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 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 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 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 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故以为足而 饰之,内以自乱,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 此蔽塞之祸也。 ……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 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 今,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 ……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荀子·解蔽》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 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 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 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 16· · 照辞如镜矣。 ———《文心雕龙·知音》 《荀子·解蔽》是荀子哲学批评和集中讨论认识问 题的篇章,其在体例上与刘勰讲如何正确认识和批评 文学作品的《知音》最为神似。荀子在提出正确认识的 关键在于“正心”思想以后,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观 点,即“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如果按 照逻辑的发展,荀子认识思想自然应该进入到格物致 知的环节,然而,遗憾的是荀子却在此笔锋一转,写 到: 以可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 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其所以贯理焉虽亿 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故 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 曷谓至足?曰:圣也。” 这样,荀子把本已经走向客观化的认识思想拉到了儒 家伦理思想体系之中,这从客观认识和逻辑的角度上 说显然不可取。 文学批评的前提是对待文学作品的客观公正的 批评态度,因此在《知音》中刘勰强调正确的批评心态 无疑是颇有见地的。但是,如果刘勰仅止步于此,则其 前面的理论论述便没有多少价值了,因为,这样就会 流于一种常识性的论述,无益于纠正纯任主观的批评 风气。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已经非常兴盛, 但文学批评一直缺乏一套客观、系统、便于操作的批 评规范,各批评家往往也是凭好恶和主观感受进行批 评,其批评往往比较笼统而模糊,曹丕《典论·论文》中 对建安七子的批评即是典型。刘勰对当时的批评风气 显然很不满意,除了在《知音》中“各执一偶之解,欲拟 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的批评以 外,在《序志》中他也写到:“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 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瑒文论,陆机《文赋》,仲 洽《流别》,弘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要纠正 文学批评中这种种弊端,改变文学批评纯任主观的做 法,提出一套客观、系统的批评框架则是一种必然,而 且这样对于完善刘勰文学批评的理论逻辑显然也是 非常必要的。刘勰本人对“六观”颇为重视,认为“斯术 既形,则优劣见矣”,“独有此律,不谬蹊径”。从“六观” 理论的提出可以看出,在认识和评价事物问题上,刘 勰的逻辑严密性显然优于荀子。这与刘勰本人的知识 结构不同于先秦诸子有关系,刘勰长期研读和整理佛 经,于西来的佛教理论中习得了相对严密的逻辑思维 习惯。因此像《文心雕龙》这样成体系且逻辑严密的文 学理论著作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六观”作为文学批评的一套客观框架的提出,在 以诗话、词话、诗品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是 非常少见的,这个理论框架也没有为后来的文学理论 所继承和发展,就是在《知音》中,“六观”思想也不是 一以贯之的,而是与全文思想不很和谐的,这种不和 谐的根源在于《知音》中包含了以读者和作品为中心 的批评论和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解论两套批评理论,从 “务先博观”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再到“先标六观” 是批评论;而从“务先博观”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再 到“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唯深识鉴 奥,必欢然内怿”则侧重于理解论。理解论强调理解和 尊重作者的思想情感。正如刘勰在文中写的:“夫缀文 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 显。”理解文章也许就可以理解作者,但“六观”提出的 目的在于批评评价作品而不是理解作者,因此,它与 全文所强调的文学批评应该尊重和理解作者的思想 显得有些不和谐。 刘勰在《知音》中放入两套批评理论,并试图把二 者结合起来,这可能是针对当时文学批评的现状有感 而发。一方面他希望建立相对客观的文学批评框架, 力图使文学批评规范化、体系华,改变纯任主观的批 评现状;另一方面则意在针砭当时文学批评方面存在 的弊病,即批评者缺乏足够的学识和修养,“深废浅 售”,不能“深识鉴奥”、理解作者的深意。 参考文献: [1][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87.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58. “Liu Guan”and Liu Xie’s Literary Criticism ———An analysis of The Literary Mind and Carving of Dragon Bosom Friends(Wen Xin Diao Long Zhi Yin) FANMei- xia (School of Arts,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Innovative Base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Bosom Friends is an article focusing on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Carving of Dragon. In the article, Liu Xie emphasized that 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comprehend and respect the author;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critical standards, that is, “Liu Guan”. So, in the articl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literary critical theory which contradict each other with one focus on authors and the other on readers. Liu Xie wanted to harmonize them in order to set up a criterion for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orrect the shortcomings in literary criticism at that time. Key words: Bosom Friends; “Liu Guan”; literature; criticism 17· ·
/
本文档为【_六观_与刘勰的文学批评思想_读解_文心雕龙_知音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