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汉语方言概要》,读书笔记

2017-06-05 14页 doc 78KB 1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汉语方言概要》,读书笔记《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骅(hua 2)等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1960年2月1版 1983年2版2印 辅音举例中有清音化的符号,元音举例中有舌位、唇位、开口程度的符号(舌较高、较低,唇较圆、较展,开口度较小、较大,舌位较前、较后) P1 方言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殊方异语。……凡是不合于语言规范或标准的便是方言,所以方言和标准语(或文学语言)在人们的心中多少含有对立的意味。两千余年来,不论中外,这个模糊概念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一、方言是同一个语言的地方变体,特别是语音方面,往往是其...
《汉语方言概要》,读书笔记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 袁家骅(hua 2)等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1960年2月1版 1983年2版2印 辅音举例中有清音化的符号,元音举例中有舌位、唇位、开口程度的符号(舌较高、较低,唇较圆、较展,开口度较小、较大,舌位较前、较后) P1 方言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殊方异语。……凡是不合于语言规范或的便是方言,所以方言和标准语(或文学语言)在人们的心中多少含有对立的意味。两千余年来,不论中外,这个模糊概念实际上包含三层意思:一、方言是同一个语言的地方变体,特别是语音方面,往往是其他地方的人觉得难于听懂的。二、方言是不见于书面的特殊口语,是不够大雅的土语。三、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互有异同,一个语言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言,就是再人口很少、分布面积很小的地点,居民的话也可能因年龄、性别、职业、阶层和阶级不同而有所不同。 …… 语言的发展是不断的分化和整化的过程。有时一种作用是主导而另一种是潜流,有时两种作用采取不同的方式互为消长或者彼此平行。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语言的分化和整化会有不同的情况。 …… 历史上或现代的几个方言或语言在尚未分化的共同时期的统一状态焦作共同语或原始语或基础语。【ps,,什么JB概念】 P2 恩格斯描写美洲各个印第安人部落的语言情况是“有独特的、仅为这个部落所有的方言。事实上,部落和方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分裂而形成新部落与新方言的事情,不久以前还在美洲发声,及至今日,也未必完全停止。在两个衰落的部落合而为一的地方,有时例外地在同一个部落内说着两种极为相近的方言。美洲各部落的平均人数在两千人以下;但是彻罗基部落却有两万六千人,这是在合众国说同一方言的书目最多的印第安人。”恩格斯的发现对语言学上的“母语”理论可以说是一个深刻的透视!按照恩格斯的分析,部落方言和共同“母语”不是两个先后出现的东西,而是同时并存的现象。或者说,所谓共同语(如共同印欧语,共同日耳曼语……)只能实际体现在部落方言里,如果共同语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语言学概念或公式。 …… 研究汉语方言,一般联系中古《切韵》、《广韵》音系,有时也联系以《诗经》为代表的周秦古音。《切韵》音系和现代方言的关系很象古教堂斯拉夫语同现代斯拉夫语族诸语言的关系。《诗经》音系和《切韵》音系是汉语史的两个被保存下来的完整的环节,对现代方言具有共同语的意义,但不是虚构的。这两个环节当然还可以利用历代文献和现代方言以及其他资料加以补充和修正。对北方话来说,我们还可以增加一个近代环节——《中原音韵》。 P3 语言分化和整化的因素。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氏族、部落或部族,由于人口增加,不得不向周围分散,分布面积日益扩大,距离较远的各地区的居民形成了独立的或半独立的生活集体,彼此往来减少,如果有山林沼泽的天然阻隔,竟至完全隔绝。这样,原来相同的语言在各地区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方言,差别逐渐增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些方言还可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这是原始公社时期、奴隶制时期、封建制时期最自然的语言分化现象。古汉语和古斯拉夫语大概都经过这种情形。起阻隔作用的地理因素,到资本主义时期,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逐渐被克服了。河流是天然的阻隔,同时也是天然的交通线,可以助长方言的分化,也可以促进方言的接近。 P4 语言分化为方言以后,方言间的差异是逐渐增加的。有些方言长期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有些方言则在同一时期可以变得距离很远。【ps,,语言分化为方言,先后顺序是错误的。】 P5 书面语言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一个有权威的基础方言,方言集中的力量太薄弱,分歧的方言土语不但不能逐渐消磨,反而在半独立状态中平行发展。结果各方言间的距离愈来愈远,方言和书面语言的距离也愈来愈远,虽然两个对立面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宋元以后,汉语北部方言呈现集中趋势,北方话逐渐向民族语发展,并在口语基础上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书面语。但只有到“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运动开始,汉语的发展才真正适应汉族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需要,起着急剧变化,为普通话的发挥在那和方言的集中与消磨开辟了康庄大道,方言的分化和分歧开始让位于汉民族语的整化和统一,虽然长时期内在一定限度上民族共同语和方言还是要并存——平行使用的。【ps,,围城中使用。太JB2了。】 P6 民族共同语,或简称为民族语,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内部一致,单就这一点说跟上面所谈的原始共同语概念是相通的。民族共同语是书面和口头统一的形式,也叫作文学语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对方言有无比的约束力,自身在一定意义上是超方言的,这一点就不能跟抽象的原始共同语混为一谈。……因为语言不能脱离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而存在。 …… 汉语和它的方言的发展史的突出特点就是书面语言的统一,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脱节,方言处于半独立状态而同时从属于书面语言。这种状态跟汉族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分不开的。方言口语和书面语言距离很远。各方言平行发展而同时不断地受书面语言的影响,读书音和口语音在有些方言里(如闽南话)几乎形成了双重系统。直到“五四”运动才出现了新局面,文白逐渐接近起来。 P9 古人研究方言,专门搜集俗字俚语,在欧洲也不能例外。 P10 吴方言句尾语气词“哉”有人以为就是古汉语的“哉”(《诗经》“亦已焉哉”,《书·尧典》“我其试哉”),其实严格地说也只能算是巧合或近似的一个例子(古“哉”字多表示感叹语气,吴语“哉”用法则是多样的)。 P11 方言或方言现象不是孤立的,要全面地研究方言就得分三个步骤。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找出而这的语音对应条例,词汇和语法的异同。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P14 末了儿,却不是次要的, P16 秦汉以来,汉语保持了统一的局面,表现了极大的稳固性,这和汉族人民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显著的历史条件是: 1. 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治体系,实际上包括封建割据,以自然经济为基础,这种社会状态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割裂和分立状态是比较短暂的。 2. 文化传统富于保守性,一线继续不断;汉以后崇尚儒家思想,使之为封建统治服务;唐以后实行读经科举制度,巩固了古典文学语言的传统。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清末。 3. 文字没有脱离意象体系,定型化以后没有改变,从古到今各地按不同的方音认字和读书,维系了书面语的统一,这在拼音文字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4. 汉族在历史上相对说来是个先进的民族,远近四邻的部落或部族不断地吸收汉族文化,他们的语言也不断地借入汉语词语。 ……上古时期包括周秦(公元前十一至三世纪)和两汉(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 P17 《礼记·中庸》托名孔子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庸》的所谓“今”,应该是指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后,跟《史记·秦始皇本纪》所描写的秦始皇的统一措施是相符的。李斯作小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书同文”就是文字定形而归于统一,消灭“文字异形”的现象。 …… 我们对于古代方音的歧异,由于不表音的形义文字的限制,认识是很模糊的。清代学者研究周秦古音,主要根据《诗经》和《楚辞》的用韵,旁征《说文解字》的谐声。《楚辞》用韵比《诗经》略宽,但二者基本一致,这似乎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语音结构,至少就书面语言或雅言而论,各地的差别并不太大。 P19 中古时期包括隋唐宋三个朝代(公元七至十三世纪)。 P21 近代指元明清(十四至十九世纪),现代指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P22 明末方以智在《通雅》里主张“因事而合音,因音而成字“,首次提出了汉语拼音化的要求。清末劳乃宣等为汉字了拼音。1912年有注音字母的出现。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1951年他又指出:“文字必须改革,有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1954年党中央提出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字简化工作正在稳步进行。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和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的集中了。 【声韵调,元音辅音的舌位;构词法,语法,指代词,时间方位词,重叠法,词头词尾的附加,语助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句法,】 北方方言 11个代表点的声韵调对照表,北京沈阳济南郑州太远西安兰州成都昆明汉口南京 P41 比如,据南京大学中文系所作南京城区和郊区38个点的调查,分不分尖团很不一致:城内南部老年人几乎全部能分,中年以下几乎全部不分,西郊和北郊不分能分,不分尖团已逐渐成为南京话的主流了。再如南京话大多数人没有撮口韵,但青年人撮口韵很完全或者有部分撮口韵。 P52 四川话用“倒”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很像泰兴话的语尾a,相当于普通话的“着”。例如“坐倒吃比站倒吃好”,“向倒天望”,“捆倒放”,“开倒门睡觉”。“倒”也能表示动作的完成。有时候后面再加一个“了”字来补足完成语气,往往带有宾语或目的补语。例如,“他找倒一张纸”,“开水烫倒人了”。“倒”并不轻读,有时候相当于普通话的“到”。 “倒”表示持续状态,如果后面跟有方为补语,就相当于普通话的“在”,跟泰兴话的a简直是一模一样。例如,“放倒桌子上”,“他把被子拿倒手上玩”。 “倒”表示进行或持续,也可以换做“倒起”,显不出什么差别。【ps,,武汉话也有。】 P38 儿化是北方话的普遍特点。北京话的儿化韵就非常丰富。各地的儿化不能同样看待。首先是儿化的范围不同,其次是儿化所引起的韵母变化不一样。比如说四川话“娃娃儿”、“担担儿面”、“五妹儿”、“舌头儿”,这些词的儿化,北京话就没有。反过来说,北京话“没空儿”、“一朵花儿”,四川就不说。当然,两地同样要儿化的词很多,比如“豆腐干儿”、“拐棍儿”、“打滚儿”等等。 四川话儿化引起的音变和北京不尽相同。以成都为例,儿化的音变遵守下面几条规则:1,韵尾一律脱落;2,韵母如果是i,u,y,则另加卷舌音er,如“花生米儿”;3,四呼一般照旧,但若再唇音后,u韵母变开口,如“媳妇儿”,在非唇音声母后,o,ong韵母变合口,如“窝儿”,io变撮口,如“麻雀儿”。 吴方言 P59 苏州音系 7声调表 阴平44诗书;阳平24时如;上声52水暑;阴去412试恕;阳去31示树;阴入4式识;阳入23食蚀。 P58 声调的主要类型是七个或八个。上海、丹阳、永康只有五至六个声调。松江、吴江、嘉兴声调多于八个。 P64 吴语大体保持了完整的四声:平上去入,并依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阳。可是吴语调值一般不很明朗清晰,不容易分辨和掌握。阳调平上去的分辨似乎更困难。上海话是个典型的代表,上海话中青年只有五个调:阴平42阳平24阴上35或434阴入5阳入23。 P86 普通话通过文学作品和交际也吸收了一部分吴方言词,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词汇。由于吴方言和北方话的词汇有很大的共同性,有些方言词被普通话吸收以后也就难于识别,表面上的“宾主之分”很快就泯灭了。下面几个例子是我们所熟悉的:尴尬;吃不消;硬碰硬;有介事,象煞有介事。 P96 苏州、上海一带,动词重叠后加“看”便有试一下的意思,如“读读看”。 P97 “子”尾。苏州话里“子”尾特别发达。普通话里有些名词不带任何词尾,苏州话都给加上个“子”尾,如“学生子”。普通话有些带“儿”尾的名词,苏州话也用上“子”尾,如“桃子”、“盆子”。更突出的是,时间词也往往带上个“子”尾,如“昨日子”、“礼拜日子”、“格日子(那一天,指过去)”、“归转子(那一回)”。如果不受描写语法的拘束,而从语音和语源上着眼,这个“子”尾(俗作“仔”)在苏州话里就应用得十分广泛了。附加在动词后面表示体或时态。附加在“同、搭、比、为”这类字后面,可以构成一种介词表示相互关系或因果关系,如“同(搭)仔一淘去(同他一起去)”,“比仔俚还要阔(比起他来还要阔气)”,“为仔耐,倪吃煞仔苦头(为了你,我吃尽了苦头)”。 P98 上海话人称代词跟苏州话有同有异。浙江诸暨话的人称代词形成了一个整齐的系统,在吴方言里是一个突出的类型。上海:我,侬,伊;诸暨,我/我班,你/你班,其/其班。 P101 哉:了,啦。用于陈述或轻微的感叹语句,例如:“看错仔眼睛哉(眼睛看错啦)”,“只怕有两三年哉”,“加二勿连牵哉”(越发不像话啦)。 个哉,比“哉”语气稍强。例如:“倒说勿来个哉”,“说勒浪格闲话倒咦忘记脱个哉”(明明说过的话倒又忘记得干干净净了)。 末哉,表示安慰、祈求、恐吓等语气。例如,“耐只管放心末哉”(你尽管放心罢),“慢慢叫吃末哉”(慢慢儿吃,别忙),“索性搭耐上一上,试试看末哉”(索性同你过不去,给你个颜色看看)。 哉{一个口一个宛},表示肯定。例如,“好哉{一个口一个宛}”(行了,成了),“勿局哉{一个口一个宛}”(糟糕啦)。 P64 吴语大体保持了完整的四声,平上去入,并依声母的清浊各分为阴阳。可是吴语调值一般不很明朗清晰,不容易分辨和掌握。上海话是个典型的代表,上海话中青年只有五个调,近似的简化现象最近也发现在宁波城内和苏州乡间。 另一种简化现象如丹阳话,平声不分阴阳,城内入声也不分阴阳,上声去声的阴阳或分或合城乡不一致,总之不超过五个调,近似下江官话。永康话入声消失。 相反,吴江话声调多于八个。吴江盛泽的阴上和阴去,黎里的阴去和阴入,都依声母的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各分为两类调值,这样就有了十个调。声调的分合与声母的发音有密切关系,从吴语可以找到充分的例证。 湘方言 长沙音系,6声调,阴平33阳平13上声41阴去55阳去21入声24。 P121 伯伯——双峰话的“伯伯”兼指伯父和伯母,只在词前加“男”或女“来分别。 P124 “哩”的用法和普通话的“了”相当,是语气词又是时体助词。如,我老弟中学已经毕解业哩,肚子痛哩几天还冇好,果搭问我想哩好久还冇想出来(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还没想出来),病已经好哩点基。 赣方言 P142 南昌话的名词词尾“子”,比普通话的应用范围要广泛得多。凳子,桌子,绳子,轮子,鼻子等等,这些词大体上符合普通话的规范。巷子,窗子,磨子,拐子(瘸子)等,这些跟北京话略有出入,但是在广大地区也还可以通行无阻。下面却是南昌所特有的:麻雀子,托被子,仔哩子(男孩儿),女崽子(女孩儿),细人子、细伢子(小孩儿),酒酿子(不掺水的甜酒),涎围子(围嘴儿),手捏子(手绢儿),眼睛柱子。……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尾,很想吴方言苏州、上海一带的“叫”,如,“好好子走,不要跑”,“慢慢子吃”。【ps,,刘元松说大连话没有子,有子的词全部省略子而用儿化。】 P127 今天的赣方言区——江西省,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的交界处,汉代介乎荆、扬二州之间。按照合理的推测,古代这片徒弟上的居民的语言可能包括在吴语和楚语以内,或者至少同吴语和楚语有亲密的关系。可是在扬雄《方言》中这个地区简直是一片空白。郭璞《方言注》中的所谓江东也可能包括这个地区。到了东晋末年,中原汉族受北方部族的侵扰,为逃避战乱大举南迁,到达江西中部。以后客家人的两次由北往南的迁徙,也几乎以江西为中心站。 赣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区。由于长期接受周围姊妹方言(特别是江淮方言和湘方言)的影响,赣语的特征已经不很突出,分布的疆界也就不很明确。湖北省东南角大冶、嘉鱼、咸宁、阳新、通山、崇阳、蒲圻(qi)、通城八县,《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划归赣语区。湖南省东部边缘地区的方言,也可以划归赣语区。九江话一般认为属于江淮方言(下江官话)。 赣方言有一个较为突出的语音特点,就是中古浊塞音和塞擦音一律变送气清音,有些人根据这个特点和其他某些特点,倾向于把客、赣两个方言划归在一起。如果拿这一语音特点作为标准之一,湖北省东南八个县只有大冶、咸宁、嘉鱼、崇阳四个是符合的,其余四个县就相差很大了。方言间语音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可能的,因此,还必须找出历史发展的线索,说明两个放眼的确经过一个共同时期,才能算是同意方言的不同分支。单从语言的描写研究上着眼,江西南部可以叫做客赣方言,湖南江西二省相邻的县分合湖北东南角可以叫做湘鄂赣方言,界限的划分不是很固定的。 P139 南昌话有些词语似与吴方言接近,如“扎实”(结实)。 客家方言 P145 所谓“客家”,是相对“土著”说的。根据晚近学者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族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他们的南迁,虽然开始于东晋,然而形成特殊的“民系”(汉族的支派)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宋明人的著作,如周去非的《岭外代答》,陈一新的《瞻学田碑》,和王世懋(mao 4,劝勉勉励)的《闽部疏》都谈到了汀虔南韶居民的语音近于汉音,而与南方其他汉族的语言不通。据客地各方志记载,宋时客家居住户口“主”“客”分列,这就说明了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在五代宋初是极其显著的事实。“稽诸往牒,《元和郡县志》载程乡(即今梅县)户口无主客之分,惟《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城志》皆分主客,是主客之名当起于宋。”(罗翙(hui 4,形容鸟飞声)云,《客方言》自序)可见“客”或“客家”的名称,是到宋代才出现的。 东晋以前客家先民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换言之即汝水之东,颖水之西,淮水之北,北达黄河以至上党,皆为客家先民的居地。东晋永嘉以后,客家先民为战乱所迫,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运动。一,由东晋至隋唐,匈奴及其他外族人入侵;二,由唐末到宋,黄巢起义;三,宋末到明初,蒙元入侵;四,自康熙中叶到乾嘉之际,客家人口增殖,山多田少,向外发展;五,乾嘉以后,土客械斗,调解后外迁。 前三期的迁徙是客家方言形成的重要社会历史原因。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另一方面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商业形成了独立的系统。后两期的迁徙使客家分布的范围大大扩展,形成了今天全国各地的“客家话岛屿”。 P167 客家方言的单音词比普通话要多一些。根据初步观察,就i,iu,im,in,ip,it,e,eu八韵,以韵母为经、声母为纬,在343个词中复音词不到70个,如皮钵、鼻公、姊丈、篱头等。其余都是单音词,或有无e尾两可。例如,被(被子)【周爷爷吉林也只说被,还有天(天气)】,皮(皮肤),知(知道),地(坟墓)。由于单音词较多,客家方言中同音词的数量就很可观。 P168 有一些词,客家方言和普通话所指的意义范围不同。1,普通话广客家方言狭的。如, 杀,普通话杀人,杀动物或杀或宰;客家方言杀人才叫杀,杀动物不叫杀而叫{左边犀右边立刀旁}。 面,普通话泛指一般粮食磨成的粉,如小麦面、小米面、棒子面,也指粉末,如药面儿,也指面条,如炸酱面。客家方言只指面条。 饭,普通话泛指粮食煮成的视频,如干饭、稀饭。客家方言饭只指干饭。 2,客家广普通话狭的。如, 爱,普通话只指喜爱。客家方言除表示喜爱外,还有要的意思。如“{左边单人旁右边涯之右}爱食饭”(我要吃饭)。 歇,普通话只指休息、歇息;客家有两个意思,歇息和住宿。【ps,,今晚在哪歇着?很多地方都用】 烧,普通话只有燃烧的意思;客家除表示燃烧外,还有暖和,如“着烧”(穿暖)。 讲,普通话只指讲演、讲课等。客家兼职一般的说话、谈话,如讲话(说话)。客家方言讲实际上相当于普通话的谈、说、讲三个不同的意思。 P169 客家人喜欢在外国人传入的物品名称上加“番”、“洋”、“红毛”等字样。这跟闽粤等方言有共同之处。如,洋油(石油)、番豆(花生)、红毛灰(水泥)、番茄(西红柿)。【ps,,番外篇,番茄现在到处在混用。】 …… 由于地理环境关系,客家方言跟粤方言一样,对于“冰”“雪”这两个概念是分不清的。例如,冰棍叫雪脂。 …… 此外,客家方言还把“棺材”说成“长生板”,“生病”叫做“唔自然”,“开药方”叫做“开单子”等等。 P171 e: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和“子”。例如,盘ne(盘儿),歌e(歌儿),箱nge(箱子),鸭pe(鸭子)。并非各处的客家话都有这个e尾。梅县的e在邻近的几个县就不通用。例如兴宁、五华多用“哩”,大埔(bu4)、平远多用“子”。子跟普通话的子尾相同,受到书面语的影响,应用不断扩展。梅县现在也有不少人用子尾了,例如“妹子”和“妹e”在梅县就用的同样普遍。【ps,,现在不少人喜欢用“额”这个玩意。】 P173 表动作已完成的,在动词后面加e。如,来e(来了),食e饭(吃了饭),老弟去e学堂(弟弟上学校去了)。……表“试一试”的动作,在动词后面加一个“阿哩”。如,看阿哩(看一看),走阿哩(走一走),试阿哩(试一试),谈阿哩(谈一谈)。 粤方言 P179 粤方言构词法有一个特点,即有一批双音词,修饰性的词素放在被修饰的词素后面。这一特点正是壮侗语构词法的重要特点。例如粤方言把“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鸡”叫“鸡公”,“公牛”叫“牛牯”,“夜宵”叫“宵夜”等等。西江、南路一带类似的例子更多。【ps,,武汉话也有宵夜,即作动词又作名词。】 P205 普通话许多复音词,粤方言是单音词。如,眉(眉毛),味(味道),色(颜色),尾(尾巴),云(云彩),窗(窗户)。 普通话很多带子的词,粤方言多数不加子尾。如,盒,鞋,扇,箱,鸭,椅,鼻,梯,梳,钉。不过也有加子的粤方言词,如“日子”、“筷子”、“法子”、“狮子”。 P207 粤方言区人民中年不见下雪,没有区分冰与雪的经验,反映在语言里就使得有关冰雪的词混同起来。如,雪条(冰棍),雪糕(冰激凌),雪屐(冰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落雪(下雪)。 P208 粤方言地处滨海,对外贸易进行较早,又与香港、澳门为邻。居住在港澳的广东人有二百万以上,他们经常跟外国人接触,免不了给自己的方言带来一些外国语词。加上海外华侨和华裔操粤方言的人很多,他们从海外回来,也不免把所见所谓连同表达概念的语词也带回家乡。由于上述原因,粤方言中的外来词语比其他汉语方言都要多。这些外来语词过去在日常交际中用得很普遍,可是解放以后大为减少,有些逐渐废弃改用普通话词语了。如:波(ball),仙(cent),咪(mile),泵(pump),唛(mark),呔(tire),冷(laine,法语“毛线”),吉他(guitar),花臣(fashion),多士(toast)朱古力(chocolate),听尼时(tennis)。 又如,士担(stamp),士店(steam),士的(stick),士巴拿(spanner),菲林(film)。 又如,酒吧(bar),恤衫(shirt),蛋挞(tart),扮带(band),咖喱粉(curry),泡打粉(powder),打卜成(boxing)。 又如,咪(microphone),箩(gross),骨(quarter),燕梳(insurance),呔(necktie),咪仙(streptomycin)。 P211 仔,放在名词后面,主要用来表示小的意思,类似于普通话的“子”“儿”。如刀仔,鸭仔,狗仔。有些仔用来指人,多指青少年。如男仔(男孩子),肥仔(胖子),靓仔(漂亮小伙子)。 P212 妹,跟女差不多,由妹妹的妹转化而成。用于小女孩的较多。如傻妹(傻女孩子),乖妹(乖巧的女孩子),湖北妹(湖北姑娘),香港妹(香港姑娘)。 P213 粤方言的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但不用们,用哋。我,我哋;你,你哋;佢(qu2,另写渠),佢哋。粤方言哋只能加在人称代词后面,不能加在名词后面,比如没有同志哋、农民哋的说法。粤方言的人称代词第一身多数没有“包括式”或“排除式”(即普通话“我们”与“咱们”之分),一律用我哋。 P214 粤方言有个别形容词通过变调而产生词义上的变化,并表示不同的程度。如,长。如果念成平调,就是短;如果要进一步表示短,还可以在变高平调之后加以重叠;如果念成高升变调,则是“只有这么长”。同样的,大、多等等也都是。 粤方言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方式跟普通话大致相同,但重叠后有特殊的声调变化,用来表示形容的程度。重叠后第一个音节都读高升变调,变调后形容程度跟原来的单音词大有不同。 P216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用紧、开。如,佢食紧/开饭(他吃着饭)。【ps,,武汉话也有紧,紧搞,紧摸……】 P221 重,相当于普通话的更、还要。如,东北重冷过北京。我支笔重好写过你支。 P224 免至,相当于普通话的以免。如,着多件衫,免至冷亲。(多穿一点,免得着凉)【亲,找不到了。】 P228 有少数副词的位置不在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而是在被修饰语的后面,甚至于在句子的末尾。这是粤方言词序中的一大特点。如 先。我行先,你等一阵来。你食先,唔使客气。 添。 住。 翻。 过头。 多/少。 P230 去和来的位置。以去或来这两个动词做谓语的句子,粤方言通常用主去宾,普通话一般用主上/到宾去。如,我去北京/我上北京去。 P201 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粤方言各地区声母的分歧现象,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凡有边擦音?的地区,这个?的来源是一致的,即古心母。至于中古审禅母的字仍念s或?。 古精知照三组在粤方言区绝大多数地方都混同了。唯有台山、开平比较特别,精组独立。 古端组在绝大多数地方都念t- t’- n- l-。唯有台山、开平比较特别,端组字不读舌尖塞音t t’。古端母及定母去入两调的字读喉塞音。古透母及定母平上两调的字读h-。此外,新会、江门、南海九江、鹤山等地的端组字也没有送气的塞音t’,即端母及定母去入字仍念t,而透母及定母平上自却念h。 古非组字在粤方言一般都念f-。但在中山却有少数念h-的。这些从非组来的h-声母后面都跟着u-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韵母。 闽方言【海南也说闽方言】 P266 仙,这是对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或生活闲散的人的称呼,含有轻视的意味。如,食酒仙,看命仙,风水仙。 …… 有些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的复音词,在闽南话里语素的次序与普通话不同。如,千秋(秋千),欢喜(喜欢)。 …… 仔,元从“儿子”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如潮州话我仔是我的儿子的意思)。 P272 厦门话有连字,表余数。如,厦门,二十连岁(二十来岁)。 P278 闽南话“处置式”(即普通话的把字句)有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1,用将不用把。如,厦门,将牛牵出去。潮州,伊将个碗敲破(他把一个碗打破了)。海南,我将碗糜食了(我把一碗饭吃完了)。潮州话除了用将,还用对。如,伊对粒卵敲破去(他把一个蛋打破了)。2,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甲伊”(把它)来表示。句子结构是,宾语+甲伊+动词。如,厦门,牛甲伊迁出去。海南,糜甲伊食了。 P280 修饰动词的状语一般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的后面。如,厦门,你先行,你行在先。 P286 福州话有七个声调。阴平44阳平52上声31阴去213阳去242阴入23阳入4。 P298 闽南特殊词汇,如,摆,物件,漏愧,淡薄,得快、的括,头壳,路用,巴刹(市场,马来语pasar,源自阿拉伯语),马达仔(警察,马来语mata-mata),老君(医师,马来语dukun),洞葛(手杖,马来语tongkat),道郎(帮助,马来语tolong)。 P300 莆田话实词重叠形式。据初步了解,莆田话大概介乎福州话和厦门话之间,可是重叠法的广泛运用(属于构词或构形性质暂不加区别),却不是其他姊妹方言所能比拟的。形容词、名词、助动词都可以重叠,并表示附加的语法意义。例如: 单音节形容词照例都可以重叠。如长长,肥肥,轻轻,寒寒,平平等。这样的重叠式可以用作名词的前加修饰语,也可以用作句子的谓语。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第一个音节,如直直截,认认真,正正派,狡狡猾,浪浪漫,文文明,可可怜,高高兴。只有极少数的双音节形容词不能应用这样的重叠法,如清楚,爽快,和气(只能重叠为清清楚楚是,爽爽快快,和和气气,此和普通话同),和一些较文雅的书面语,如繁琐、又没、卓越。 P304 福州话的量词同普通话和闽南话都有差别。如, 头,鱼、苍蝇,动物不论大小都叫头。 架,一架车,一架床。 兜,一兜树。 粒,指圆的东西,如卵,珠,橄榄。 把,一把笔,一把旗。 张,一张信。 条,一条草,一条线。 闽南语二附录: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P315 方言词汇的搜集还缺少一套简便而系统的方法。各方言都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词语,所以很难指定一个普遍使用而无重大遗漏的调查大纲。所谓方言不同于普通话的词汇,含有多种多样的意义。比如福州人把“萤火虫”叫做“兰尾星”,构词原料完全不同。有些地方管这种小飞虫儿叫做,火萤虫子(扬州),亮火虫(成都),火萤光光(温州),夜火虫(南昌),火炎虫(梅县),蚊火仔(广东阳江),火萤、火金姑(厦门),火夜姑(潮州)等等。这些叫名儿牵涉到构词原料和构词方法两方面,姑且不去例会它的感情色彩。萤火虫是一个通名,不同方言区的人多半也懂得。调查工作者值得注意一个方言词的应用频率(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修辞色彩(有些只用于民歌),有没有平行的各色各样的同义词或词组(包括成语)等等。单就上面这个例子来看,所有方言的构词原料和方法大体上都是符合现代汉语的共同特征的,单说萤字却没有人听得懂了。 …… 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是产生方言词汇差别的一个显著的因素。粤语、客家话不分冰和雪,把冰也叫做雪。闽南话不分冰和霜,。广州话把冰棍叫做雪条,冰镇汽水叫做雪藏汽水,冰激凌叫做雪糕。这是词汇反映生活环境的不同。又如洗澡,广东人叫冲凉,闽南人叫冲水,江浙人叫“淴浴”,这也多少反映了生活细节上的不同。 P321 词序或语序是分析汉语语法的重要依据。构词法和构形法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语法范畴。 P322 语法结构是语言最稳固的本质部分,汉语方言间的语法结构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差别仅表现在细节上。……一个吴语区的人,在北京住了许多年,当然不会再说“拨一眼铜钿我”,可是稍不经心,还会说出“给点儿钱我”。【ps,,在北京我说过,“把那个芝麻酱我”。和网友一道吃饭的时候。】 粤语 粤方言是汉语方言中与民族共同语差别较大的方言之一,长期以来在一定范围内还形成了一种书面语言。粤方言区人民还创造了不少方言字。粤方言文学作品如民歌小说剧本在社会各阶层相当流行。 今天的粤方言区,古代大概是百粤杂居的中心地区。粤,一作越,百粤又作百越。《汉书·地理志》注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通考·舆地考》“古南越”:“自岭而南,为蛮夷之地,是百越之地。”四库全书《百越先贤志提要》:“南方之国越为大”。可见百粤包括很多部落,除汉族外还包括少数民族在内,而百粤和吴越、瓯越、闽越似曾有密切关系。 百越之地很早就和中原发生接触了。《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注:“大传说尧南抚交趾”。疏引《大戴礼·少闲篇》:“昔虞舜以天德嗣尧,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又同书《禹贡》:“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诗·大雅》“江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于疆于理,至于南海。”早在三代,就有了交趾、南海这些地名了。 p-、t-、k-是清塞音,p’- t’- k’- 是送气的清塞音,音势——肌肉的紧张程度比相当的北京音要硬些,但比相当的上海音要软些。还有,ts- ts’- 是舌尖顶着齿背或齿龈的塞擦音,发音部位略前略后。 凡有边擦音d?的地区,这个d?的来源是一致的,即古心母。至于中古审禅母的字仍念s或s?。例如台山心d?im,三d?am,萧d?iau。 古日母字在粤方言区有两类不同的念法。一类是j-,以广州话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及粤西大部分地区都属于这一类,高州地区阳江等地的方音也属于这一类型。“热日肉”等字在这些地方都念j-。另外一类是把日念成鼻音ng,以台山为代表的四邑系和以合浦为代表的廉州系都属于这一类型。此外,中山日母字有一小部分念ng,主要是在高元音的前面,如“饶”“热”等字;另外大部分日母字仍念j-,如“若日肉”等。 古非母字在粤方言一般都念f-。但在中山却有少数念h-的。这些从非组来的h-声母后面都跟着u-或以u为主要原因的韵母。如扶hu,奉hung,福huk。 闽方言 据仅几十年来一些人的零星研究,大都认为现在闽方言区的人民是历史上或因避乱,或因“征蛮”,陆续从中原迁移过来的。从史籍和现存的许多巨姓族谱来看,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大约始自秦汉,而盛于晋唐。 秦汉时就有中原人迁移入闽。这可以从秦始皇命王翦统大兵定江南后立四郡一事得到证明。当时的四郡是闽中、南海、象郡、桂林,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 历史上的事实跟汉语诸方言(特别是东南诸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关系的,不能不首推东晋的“五胡乱华”(304-439)年。 到了宋代,金、元相继迫境,中原局势又反复动荡不安。这时皇室人员相率避乱南下。 闽语形成于何时并没有记载。但从闽语跟《切韵》以及汉语其他方言的比较上似乎可以看出一点消息。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相比,在语音上有两个很大的变化,即唇音和舌音的分化。古无轻唇音,《切韵》中唇音还没有分化,而唐季沙门守温的三十六字母中唇音已分化为重唇和轻唇两类:重唇帮滂并明,轻唇非敷奉微。古无舌上音,而《切韵》已有舌头舌上之别,除端透定外还有知彻澄。这两种语音变化表现在闽语以外的所有汉语方言中。闽语内部复杂,特别是南北语音差别较大,但有一种能区别于其他各方言的共同特点,就是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可以说闽语是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这方面的语音演变。这个特点应该在唐代已经开始表现。 相传为明戚参军根据福州音所编《八音》一书,与后来林碧山《字义》,在乾隆年间合刻为《戚林八音》,距今已二百余年。十八世纪末,泉州人黄谦以泉州话为依据编撰《汇音妙悟》(1800年)。后来漳州谢秀岚有感于《汇音妙悟》“悉用泉音,不能达于外郡”,又根据漳州音将它改编成《雅俗通十五音》,简称《十五音》。这以后汕头的《潮声十五音》,福州的《正音通俗表》,建瓯的《建州八音》等相继出版。这些方言韵书都是为“使农工商贾,按卷而稽,无事载酒问字之劳”(《汇音妙语·序》)而编的。 文白异读 闽南人口头说的是闽南话,看的写的却是全民共同的文学语言。读书时,一方面继承传统的比较接近中古《切韵》音系的某些字音,一方面也接受“官话”的影响而“改造”了某些字音。长期以来,这套读书音跟白话音形成了双轨并存的现象。……闽南话的读书音和白话音有相当整齐的对应规律。 阴声韵的文白对应关系不外是单韵母和单韵母(a-e),单韵母和复韵母(e-ue,au-a),复韵母和复韵母(iu-au)三种。文白变读的范围始终没有超出阴声韵本身系统以外,如果不把鼻辅音声母鼻化的韵母(如马’ma)计算在内的话。 现代汉语方言一般都不保存非母和敷母的分别,可是闽南话显然还保存这个分别。轻重唇不分,而非敷二母有别,这都是我们联想到上古音,觉得闽南音没有经历中古唇音分化的过程,是从上古音直接集成下来的。 舌头舌上音不分,有舌头而无舌上。 齿头正齿不分,有齿头无正齿。
/
本文档为【《汉语方言概要》,读书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