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

2022-11-10 7页 doc 65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文库

暂无简介

举报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PAGE\*MERGEFORMAT#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等。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时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
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
PAGE\*MERGEFORMAT#科举】[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等。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时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腹]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隋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人学考试。同时,只有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如《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聊斋志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叫秋闱。(“闱”即考场的意思)主考官由皇帝季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域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子监举监皆可应考,录取约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栋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之称。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如《儒林外史》:“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土,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如《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庠]古代学校的名称。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如《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指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均和最高学府。魏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如《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如《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的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配套练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评】A(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评】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评】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评】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l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评】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评】B(—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
/
本文档为【高考文学常识之文化:科举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