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研究

2019-03-16 2页 doc 47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東門涙

暂无简介

举报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研究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研究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流动子女遭受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凸显,其上学面临各种门槛,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低质资源的民办学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民工流动子女,通过描述流动儿童教育贫困的现状,分析造成这一群体教育贫困的影响因素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促进教育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教育公平;流动儿童;教育贫困;Researchontheproblemofmigrantchildren'seducationpovertyinthe...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研究
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研究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流动子女遭受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凸显,其上学面临各种门槛,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低质资源的民办学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民工流动子女,通过描述流动儿童教育贫困的现状,分析造成这一群体教育贫困的影响因素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促进教育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教育公平;流动儿童;教育贫困;Researchontheproblemofmigrantchildren'seducationpovertyintheperspectiveofeducationalequityAbstract:Educationalequityisthecornerstoneofsocialequity.Withthequickeningoftheurbanizationprocess,theeducationofmigrantchildrensufferunfairissueshighlighted,theschoolfacedvariousthresholds,thevastmostofthemcanonlychooselowqualityresourcesofSchoolofrunbythelocalpeople,migrantchildrendonotenjoyfaireducation.Theresearchobjectofthispaperformigrantchildren,throughthedescriptionofthemigrantchildreneducation,povertystatus,analysiscauseeducationpovertyimpactfactorsofthisgroup,andsomeexistingproblems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inordertopromotethemigrantchildrenreceivebettereducation.Keywords:Educationfair;flowingchildren;educationpoverty;countermeasure一.前言(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中的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开始显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社会诸多层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获得了迅速发展并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城市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日趋增大。虽然在农村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进,诸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税费改革等,农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农村与城市相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正是因为城乡在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使得大量农民开始离开自己的家乡,从较为闭塞的农村来到城市务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亿。14周岁以下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数量在2450万左右。这些进城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仅和农民工家庭的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流动儿童也经常被称做二代移民,他们有的是由于父母在城市打工而被父母带过来的,有的则一开始就出生在父母打工所在的地方。有研究表明,二代移民不是“暂时居民”而是“长期住户”,他们宁可生活在城市中处于底层地位,也不愿意再回到老家,分析和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贫困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是可以让社会更加了解这一群体,为消减城市中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提供建议,为完善儿童教育保障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对流动儿童教育贫困现状的探讨,更好的分析我国在教育立法、教育财政、教育分配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三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消除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有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文化资本,进一步改善其家庭条件,从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三)相关概念界定1、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主要指人人都能平等的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必须关照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特权。教育公平不但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并且是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这是它与社会公平的不同之处所在,不仅要实现资源。机会的公正分配,还要关注个人的发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2、流动儿童本研究中的流动儿童是指6-15周岁没有城市户口,现在生活在城市并处于义务教育学龄前的流动人口子女。6岁是法定入学年龄,是进行义务教育的起点。而一般情况下15周岁是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龄终点。本文选择这一年龄区间的流动儿童主要是基于他们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虑。(四)相关文献综述在相关流动儿童教育贫困的文献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论述与流动儿童相关的教育问题。赵洁丽从政府责任的视角来探讨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相关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政府部门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责任缺位情况,并就流动儿童出现的教育贫困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张丽则从公共政策的视野来分析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及应当采取的举措,文章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发展历程,具体分析在当前相关政策下农民工随迁子女面临的教育问题。陶西平认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与城市存在相当的差距,并指出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在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缓解流动儿童教育贫困问题的主要途径。二.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现状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农民工数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农民工子女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主要体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一)入学机会不平等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失学率和辍学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为主”这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与该政策不符合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由于受到一系列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的制度限制,农民工流动子女进入流入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异常艰难,甚至导致一部分农民工流动子女失学、辍学。农民工在办理子女的入学证明时也不是一路畅通,相反会遭遇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教育的贫乏,对很多办事程序缺乏了解,这样的话,农民工办理各项证明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多人根本就无法成功全部办理好,一些相关部门甚至会故意“刁难”。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流动子女不可能享受到和城市户籍人口子女一样的教育权利,从而被挡在当地孩子享受的教育政策之外。很明显,流入地政府通过人为制造制度障碍来严格限制农民工流动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设置有形的和无形的制度障碍来保障当地适龄学童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为了适当改善当地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现状,增加当地公办学校和政府的收入,就以“借读费”的形式吸纳了少量的农民工流动子女。孩子能接受更好的公办学校的教育是很多农民工的愿望,但是高额的“借读费”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大部分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由于进城农民工阶层内部也出现了较大分化,少量收入较高、有着稳定收入来源的家庭就有更多机会通过交纳“借读费”来让其子女接受优质教育。不过,随着教育政策的修改,使得通过交纳“借读费”来进入公办学校变成了一种“非法”行径,现在国家政策一收紧,地方政府和当地的公办学校也不敢随意以“借读费”来接收流动儿童,而且地方政府确实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障流动儿童平等享受教育资源,这样就使得更多的农民工流动子女被拒于公办学校的大门外。本来是一项利民的大好政策,但是中央政策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实际,在进入地方层面后不仅稀释了原有的政策,而且造成了更多的制度障碍。总之,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就学的一开始就与拥有地方户籍身份的儿童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都不达标,与城市里的公办学校相比较差距更大,一些城市里的公办学校不仅校园面积大、环境好,而且其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备、教育理念等都非常先进。教育质量是教育结果公平的体现。不同的学校提供的物质因素不同,既包括学校外部的因素,如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上学的交通工具等,也包括学校的内部因素,如学校建筑等硬件设施的质量、实验室、图书馆和教科书等。不同背景的学校的心理因素也有较大差异。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上述问题与面临的困境它们本身并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解决,而当地政府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因此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态中。这样,农民工流动儿童所受教育的质量就根本保证不了。不仅如此,一些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太差,其教室破损严重甚至是危房,这对上学儿童的人身安全都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同样是接受义务教育,与城市学龄儿童相比较,农民工流动子女在教育机会、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这种劣势状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由政府经办的,这些学校虽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其他公办学校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类学校数量很少,满足不了日益庞大的农民工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需求。(三)教育结果不平等由于入学机会不平等,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使得在起点和过程已处于不利地位的流动儿童,很难与同龄城市孩子拥有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甚至很多儿童完成不了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导致学业失败。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好,教育教学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开设课程单一,不能为流动儿童提供与城市公立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服务,使得他们所学的知识非常有限,这种知识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课堂知识,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流动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其思维方式、知识面、视野等与城市同龄儿童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升学困难。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初中毕业生不能直接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而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而两地区在教育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都存在差异,这又使得流动儿童处于不利地位。三、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原因分析在我国社会,影响教育获得最主要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是由制度资本造成的。当前存在的城市社会制度和教育对于教育公平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户籍身份对个人教育获得的影响尤其深远,一般来说,拥有城市户籍的家庭在个人教育获得上有着比拥有农村户籍的家庭更大的优势。同时,现行义务教育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制度和城市优先的教育政策倾向,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尤其是农民工流动子女与城市户籍学生的学业成功的初始地位不同。现行的入学方式、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更适应城市人口子女的学习成长,它导致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时容易学业失败。(一)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制度的约束户籍制度是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户口登记与管理为基础而建立起来,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采取的社会管理制度。户籍制度不仅在强化城乡二元结构方面扮演了制造不平等的角色,还在户籍获取的渠道上,引领了趋利型的导向,以升学、征兵、人才引进、投靠亲属等方式获得城市户籍的渠道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但在一些地方,户籍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地段、不同身份群体明码标价,户籍买卖成了地方政府获利的手段。与此同时,农民工阶层内部的分化表明,收入高和拥有较多财富的人可以通过市场换取象征地位、阶层地位更高的城市人身份,这种以财产换取户口的做法一方面使得部分高收入农民工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也将处于社会底层的收入微薄、工作不稳定的农民工和城市永远地隔离开来,使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希望愈加渺茫。大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客观上冲破了城乡壁垒的约束,户籍制度在现实中限制人口流动的作用已经被大大削弱。1979年以后,为了顺应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国家对户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得农村人口在一定范围内向城市流动成为可能。虽然户籍制度对于人口流动和迁移的限制作用弱化了,但对于已经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而言,这种制度对于其生产和生活所发挥的限制作用却愈发显著。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跨省流动接受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影响主要是负面影响。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首先流动儿童不具有城市户籍,因此不符合“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条件;第二,流动儿童若要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需要符合当地的入学要求,而这些要求是由各地方自行制定的,没有统一的。在当前的许多城市地区,为了保障城市居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和资源,公办学校拒收流动儿童入学。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有限,而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教育需求尤其是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加,这样,流入地政府“被迫”通过户籍制度来强行阻断农民工流动子女进入公办学校。(二)属地化管理使财政预算经费主体不够明晰我国义务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义务教育经费与地方财政挂钩,必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政预算差异较大必然导致义务教育经费多寡不均,经费投入不均势必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机会不等。与此相联系的是,义务教育的拨款方式与使用方式不一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下拨到他们户籍所在的流出地,而他们接受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成本却发生在其父母打工的流入地,“两为主”的出发点是要使外来流动人口与当地户籍人口享受同等教育权利,但是,如果完全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关教育政策,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恐怕难以承受,会诱发“磁铁效应”,吸引越来越多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管理成本都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本身处于教育资源天平弱方的农村地区,会出现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有师资力量流失的现象加剧现有的教育不平衡状态。因此,“两为主”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则是大部分流入地政府对这一政策的执行不力,客观上使得多数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处于“真空”状态,从而影响他们平等享受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在财政方面要给予保障,中央政府把落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重担都压在了地方政府身上,没有明确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责任。;流入地通常都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放宽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条件,原因很简单,一旦放开这个口子,将会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蜂拥而至,致使地方财政不堪重负。因此,流入地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依然是以本地户籍人口中的学龄儿童数量为主来确定,加上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也使得流入地政府在进行资金预算时,很难或者不愿意将流动儿童计算在内。(三)保障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学生利益的举措还不成熟一方面,尽管许多城市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采取了很多人性化的措施,并积极地扶持这些民办学校的发展,把民办学校纳入教育行政管理的范畴,对合格的民办学校进行补贴和奖励。但是民办校并不能从所属的地方政府获得教育财政拨款,教育办学经费不稳定,主要依靠入读学生上缴的各种学杂费。民办学校的主办者几乎是以办企业的模式经营学校,学校硬件设施投入、教师工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耗损都是举办者的投入,而他们期望的产出不是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而是学校运行中的利润。这样的办学理念导致该类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较薄弱,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硬件设施、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很强,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常常出现年龄和年级不匹配的现象,校方在编班时很少进行文化水平测试,同一班级学生的文化水平差距较大,以至于老师无法安排常规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也无法正常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不仅如此,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工资待遇与城市公办学校相差甚远,是造成师资力量不稳定、师资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同为打工子弟学校,其内部教育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学校教育中的不平等并不仅仅是一个在所受教育年限或每年的教育中给予每个学生的资助的差别问题,学校本身内部结构及学校教育内容的不同也反映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性。同为打工子弟学校,学校之间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师生关系、学校管理方式等差别较大,在教学质量上难以保证整齐划一,使得流动儿童接受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在儿童的眼中,学校大、桌椅整齐划一、有名气是他们认为的“好学校”。这是学校硬件环境的体现,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显而易见,成年人看重的是软件环境,儿童看重的是硬件条件。不得不说,目前我国打工子弟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环境、管理理念千差万别,从而影响到这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规模,他们无法和公立学校相比,自身存在的劣势让他们在教育市场的生存空间中岌岌可危。但这类学校的存在又弥补了我国教育供给不足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人口接受教育的难题,当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这项义务时,民办学校义不容辞地挑起了这份重担。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贫困的相关措施教育公平事关社会公平,而农民工流动子女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其受教育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前文通过对户籍制度、财政经费管理、地方政府责任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为了更好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如下几点措施。(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制度融合户籍改革是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摸索,找出一条适应我国国情、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现状的方法和途径。户籍制度的管理和改革正在不断地摸索中,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将会过度使用城市资源,影响城市化的正常发展规律。各地落户的条件有宽有严,但基本都要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来源”,对于大多数的外来农民工而言,加入城市户籍地门槛依然很高,能够取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比例很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经实施50多年,许多内容与当前的现实不相适应。因此,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首先要强化制度融合,不断地通过采取各项措施来把流动人口纳入到城市的管理体系中.分阶段、有步骤的向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人开放公共福利体系和基础设施。把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职能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公安部门要准确提供流动儿童情况,国家统计部门要将流动少年儿童教育情况的统计工作作为重要年报统计项目,各级统计部门应切实做好统计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城市流动人口统计中的“人口盲区”问题,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掌握有关流动少年儿童的数据,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更好地维护流动少年儿童权利提供了依据。(二)加快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体制改革首先,要改进学校的预算管理,坚持流入地政府承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经费,同时,要明确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应建立监督和问责制度。对投入到义务教育中的转移支付资金进行监督,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以生均义务教育经费、公办学校吸纳率、民办学校合格率等指标作为考评地方政府的指标,借以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最后,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制度来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对促进农民工家庭改善经济条件,防止贫困待机传递,均衡社会资源起着重要保障作用。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也鼓励家庭成员就业和提高自身素质,例如,英国的儿童照顾补贴、加拿大的家庭津贴和日托津贴计划,都是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力图保证不会因为家庭贫困或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中的儿童营养健康需要和成长需要的缺乏。(三)农民工子弟学校需要进一步放宽农民工流动子女入学准入条件。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入学的问题,应当多措并举、定向施策。首先要从成本的角度出发,要尽可能的降低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求学成本,公办学校和当地政府不能人为的设置各种障碍。要深入实际来调查分析农民工面临的实际困难,倾听农民工的合理诉求,针对农民工流动子女接受教育的办事环节和程序要尽可能简要明了,要让农民工看的懂政策,能够更加便捷的办理各项事务。农民工进入流入地工作,为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子女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这就要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农民工流动子女更好的接受优质教育。着力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很差,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为了保障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服务,必须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派城市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轮流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任教,改变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状况;对民工工子弟学校的师资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改善这些学校教师的待遇。同时,对待农民工子弟学校不能一味地打压,应该给它们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五、结语随着进城务工群体的日益壮大,他们在社会中的影响也日趋增大。这些农民工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并采取具体有效措施来解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各级方政府也采取积极举措,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努力推进流动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此同时,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努力。参考文献[1]叶敬忠.留守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和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3]徐肇俊,李正元.教育贫困概念辨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6).[4]赵洁丽.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以政府责任为视角[D].郑州:河南大学,2013[5]张丽.公共政策视野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论坛,2011(6).[6]陶西平.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出路[J].教育科学研究,2012(5).[7]刘学东,陈国庆.教育公平视域下流动儿童的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8]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改革,2006(5).[9]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9(7).[10]张艳,王雪,刘彦伯,等.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解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4).[11]沈小革,周国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12](李强,等.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葛新斌.“两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责任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4](蔡禾,刘林平,万向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5]袁连生.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改革[J].教育与经济,2010.[16]戴维.布莱克莱吉.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对教育的社会学解释[M]王波,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7]刘洁.“两为主”政策执行中的政府责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方芳,张军凤,张宝贵.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19]王慧,梁雯娟.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变迁及走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2).[20]陈亚亚.公民的受教育权—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青春岁月.2015(2).PAGE1
/
本文档为【教育公平视角下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贫困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