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绪论

2019-03-18 8页 ppt 2MB 4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慧眼资料馆

一线基层教师

举报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绪论系统解剖学*绪论1.定义: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巨视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表面解剖学2.分类:微视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一、系统解剖学五年制教材的定位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绪论一、系统解剖学五年制教材的定位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anatomy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基础医...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绪论
系统解剖学*绪论1.定义: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巨视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表面解剖学2.分类:微视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细胞学一、系统解剖学五年制教材的定位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绪论一、系统解剖学五年制教材的定位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anatomy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基础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学习系统解剖学的任务是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鉴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医学中大量的名词、术语均来源于解剖学,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系统解剖学与医学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由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相关学科飞速发展的彼此推动,使古老的系统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拓宽与加深,有了飞跃的发展。第六版系统解剖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适应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需要;按照国家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坚持创新、注重实践、提高素质、整体优化和面向临床”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医学通材基点上。因此,本教材除了具有医学大学本科教材必须具备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外,注重五年制本科生这种“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加强英语教学”的时代呼唤,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分科方法很多,除系统解剖学外,按人体的某一局部(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等)或每一器官,重点描述人体器官的配布位置关系及结构层次等,称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anatomy。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主要通过肉眼观察来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故又称为巨视解剖学macroanatomy;而以显微镜观察为学习手段的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又称微视解剖学microanatomy。密切联系外科手术的解剖学称外科解剖学surgicalanatomy。联系临床应用,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解剖学称表面解剖学surfaceanatomy。运用X线摄影技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称X线解剖学x-rayanatomy。研究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的断面形态结构的解剖学称断面解剖学sectionalanatomy。以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运动关系,为提高体能和竞技水平,增强体育运动效果为目的的解剖学称运动解剖学locomotiveanatomy。当人类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解剖学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分子和基因水平。随着揭示人体奥秘的不断深化,又会有一些新学科不断从解剖学中分化出来,但在广义上它们仍属于解剖学范畴。*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三、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10个局部:头部(包括颅、面部)、颈部(包括颈、项部)、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后四部合称躯干部)和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四、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记载,是从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开始的。他认为心脏有两个心室和两个心房;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对头骨作了正确的描述。希腊的另一位学者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进行过动物解剖,提出心是血液循环中心,并把神经和肌腱区分开来。但他误将动物解剖所得的结论移用于人体,错误较多。西方有较大解剖学影响的当数古希腊医学家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年),他发现小肠的起始段大约有12个指头并列长度,命名为“十二指肠”。他还命名了“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和淋巴”。研究了肝、胰和女性生殖器的子宫与输卵管等。而有较完整的解剖学记述的论著,当推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这部是16世纪以前西方医学的权威巨著,书中有许多解剖学记载,对血液流动、神经分支和脑、心等器官都有较具体的记载。因其资料主要来自动物解剖,错误难免较多。公元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艺术有了蓬勃的发展,解剖学也有了相应的进步。如LeonardoDaVinci(公元1457-1519年)解剖过30多具尸体,用蜡灌注人体管道从而探明血管的走行,证明了血管起源于心脏。他将空气吹入肺,证明空气不能直接由呼吸道进入心。他制作的人体骨骼解剖学图谱,描绘精细正确,是一部时代巨著。A.Vesalius(1514~1564年)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进行细致的观察,最终在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这一划时代的解剖学巨著,全书共七册,系统的记述了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与构造,对其他人的一些错误论点予以纠正,为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从而奠定了人体解剖学的基础。17世纪,W.Harvey(1578~1657年)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雄辩的事实证明血液循环的原理,首次提出心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他开创了动物实验研究的道路,为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划分出去、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M.Malpighi(1628~1694年)用显微镜观察到蛙的微循环血管,证明了动脉与静脉相连通,为微循环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他在动物和植物微细结构的研究中,出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为组织学从解剖学中分出并形成一门新学科打下了基础。19世纪,C.Darwin(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等巨著问世,建立了崭新的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论,使探索人体形态结构的工作有了正确的遵循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至今仍有其深远的影响。20世纪发明的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细胞的超微结构与三维构筑的研究,使形态科学研究跨入到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并进而达到分子水平。由此可见,形态科学研究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而逐渐发展的,形成了大体解剖学、显微解剖学和超微结构解剖学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大体解剖学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显微解剖和超微结构解剖学的出现而停止,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改进,X线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而不断前进。计算机X线连续断层图(computedtomography,CT)像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促使人们必须研究人体断面或器官的内部结构,对解剖学提出了深入的要求,从而产生了断面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而应用力学原理分析骨骼的形态结构,应用流体力学原理研究心血管的形态结构等,都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对解剖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并从而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如随着心、肺、肝、肾等外科的发展,推动了对心的内部结构、肺段、肝段、肾段等器官内结构特征的研究;随着显微外科的建立,促进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发展等。三、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医学中的解剖学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00-200年)《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可见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已经有在尸体上进行解剖工作的记录。史书还曾有记载,新莽天凤3年(公元16年),王莽令太医尚方与巧屠一起解剖被处死刑者公孙庆的尸体,不仅度量其五脏,而且“以竹筵导其脉,知其始终…”。这是我国对人体解剖的较详细的描述。两宋时代,曾有尸体解剖的记载和《五脏六腑》、《存真图》的绘制。宋慈著《洗冤集录》(1247年)广泛的描述了解剖学知识,对全身骨骼和胚胎的记载更为详细,并附有检骨图。清代道光年间,王清任(1768~1831年)编著《医林改错》一书。他亲自解剖观察30余例尸体,描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对骨骼和内脏的记载非常详细,对古医书中的错误进行订正。书中对脑的看法,如“灵机记性不在心在于脑”、“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质所生,两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等论述,都基本符合现代医学知识。我国的解剖学研究,虽然在古代已有很大成就,但由于长期受着封建社会的束缚,科学技术落后,未能得到较快的发展。解剖学始终融合在传统医学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近代第一代西医黄宽(1828~1878年),曾于1857年(咸丰7年)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南华医学校承担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教学。他在1867年亲自解剖一具尸体,进行教学。1881年(光绪7年)清朝在天津开办了医学馆,1893年(光绪19年)更名为北洋医学堂,教授课程中设有《人体解剖学》。至此,在我国解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现代解剖学是在19世纪由西欧传入现代医学之后发展起来的。随着西医的传入,开始建立医学院校和医院,开设解剖学课程,建立了一支由中国人自己组成的人体解剖学的教师队伍。新中国成立前,解剖学工作者仅百余人,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支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为一体,蓬勃发展;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学位点整体覆盖,人才济济,形成了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的一支学术队伍。我国的解剖学工作者在教材建设上前赴后继,不断创新,不停顿地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编写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从汤尔和编写的《解剖学提纲》(1924年)和《精选解剖学》(1937年)问世后,李定与汤肇虞编写了《局部解剖学》(1935年)、张查理编写了《解剖学实习指导》(1938年),张岩编写了《人体系统解剖学》(1945年),陶熙编写了《应用解剖学》(1948年)等,这些解剖学教科书对我国人体解剖学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解剖学科迅速发展,充实更新了教学设备,编写了具有我国特点的解剖学教材和解剖学图谱。建国初期,许多院校开始使用自编的解剖学教材,并再版了张查理编写的《解剖学实习指导》(1950年),臧玉诠编写的《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1949,1950,1951年)。新出版了薛德育编写的《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等,此后,一大批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张鋆主编了《人体解剖学》(1960,1963年),北京医学院主编了《正常人体解剖学》(1962年),王大玫主编了《外科手术学与局部解剖学》(1961,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等6校联合编写了《正常人体学》(1960年),山东医学院编写《人体形态学》(1976年),张朝佑主编了《人体解剖学》(1977年),中国医科大学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人体解剖学》第1版(1978年),郑思竞主编了《人体解剖学》第2版(1983年)和第3版(1993年),于频主编《人体解剖学》第4版(1996年),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五版(2001年)和七年制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2001年),王永贵、余哲主编《解剖学》(1994和1998年),曹献廷、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第1版(1979年),第2版(1984年),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第3版(1994年)和第4版(1996年),彭玉文主编的《局部解剖学》第5版(2001年)、王怀经主编的7年制《局部解剖学》(2001年)等姜树学、刘元健主编《人体断面解剖学》(1998年、2003年)以及各地区许多专家协编的解剖学教材和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教学参考书等,在我国的解剖学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剖学图谱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工具和良师益友,在图谱建设上我国解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齐登科主编《大体解剖学图谱》4册(1954年),吴汝康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54年),王维松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55年),臧玉诠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60年),姜同喻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61年),于频主编《新编人体解剖图谱》(1992年),高士濂主编《实用解剖图谱》四肢分册(1976年),在解剖学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一批表现力更好的彩色图谱应运而生,它们是郭光文、王序主编的《人体解剖挂图》和《人体解剖彩色图谱》(1986年),胡耀民主编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彩色图谱》(1998年),李瑞祥主编的《实用人体解剖彩色图谱》(2001年),柏树令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2001年),徐国成主编的《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2002年)等工具书,对我国解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定会有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解剖学教材和辅助教材不断涌现。四、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人体从外形上可分成10个局部,每个局部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的部分。人体重要的局部有:头部(包括颅、面部)、颈部(包括颈、项部)、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后四部合称躯干部)和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上肢包括上肢带和自由上肢两部,自由上肢再分为上臂、前臂和手3个部分;下肢分为下肢带和自由下肢两部,自由下肢再分为大腿、小腿和足3个部分,上肢和下肢合称为四肢。*细胞+细胞间质→组织→器官→系统9大系统:人体构成: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二)方位术语上(颅侧)、下(尾侧)前(腹侧)、后(背侧) 内侧、外侧内、外深、浅四肢:近侧、远侧尺侧、桡侧胫侧、腓侧(一)人体的解剖学姿势五、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与人体的轴与面*五、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与人体的轴与面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体各部与器官结构的位置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为了能正确的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需要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和描述语言,这一点在临床医生对病人的检查记录和病志的书写上尤其重要,以便统一认识,避免错误描述。因此确定了轴、面和方位等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是人为规定的学习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position是指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描述任何人体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是俯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仍应依人体的标准姿势进行描述。(二)方位术语按照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又规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按照解剖学姿势,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位于鼻的下方。在比较解剖学上常用颅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作为对应名词,则对人体和四足动物的描述就可相对比。尤其是在描述人脑时,也常用颅侧和尾侧代替上与下。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与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是指距身体前、后面距离相对远近的名词。距身体腹侧面近者为前,而距身体背侧面近者为后。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结构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耳的内侧。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内、外与内侧和外侧是有显著区别的,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距皮肤近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proximal,即距肢根部较近;下是远侧distal,指距肢根部较远。上肢的尺侧ulnar与桡侧radial,和下肢的胫侧tibial与腓侧fibular分别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该术语是按前臂的尺骨与桡骨和小腿的胫骨与腓骨的排列位置关系而规定的,在前臂近尺骨者为尺侧,而近桡骨者为桡侧;在小腿亦然,距胫骨近者为胫侧,距腓骨近者为腓侧。还有一些术语诸如: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和中央central等则与一般概念相同。*面:1冠状面(额状面)2矢状面(纵切面)3水平面(横断面)(三)人体的轴与面六、人体器官的变异与畸形轴:1垂直轴2矢状轴3冠状轴*冠状面(额状面)矢状面(纵切面)水平面(横断面)*面:(三)人体的轴与面冠状面(额状面)矢状面(纵切面)水平面(横断面)***1.实践第一的观点。2.形态与功能相依存。3.进化与发展相一致。4.局部与整体相统一。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6.将教材、标本、图谱、挂图和教学多媒体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方法**绪论一、系统解剖学五年制教材的定位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anatomy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基础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学习系统解剖学的任务是让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鉴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医学中大量的名词、术语均来源于解剖学,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系统解剖学与医学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由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相关学科飞速发展的彼此推动,使古老的系统解剖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拓宽与加深,有了飞跃的发展。第六版系统解剖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适应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需要;按照国家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坚持创新、注重实践、提高素质、整体优化和面向临床”的总体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医学通材基点上。因此,本教材除了具有医学大学本科教材必须具备的“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外,注重五年制本科生这种“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和特定的限制”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加强英语教学”的时代呼唤,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分科方法很多,除系统解剖学外,按人体的某一局部(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等)或每一器官,重点描述人体器官的配布位置关系及结构层次等,称局部解剖学topographicanatomy。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主要通过肉眼观察来描述人体的形态结构,故又称为巨视解剖学macroanatomy;而以显微镜观察为学习手段的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又称微视解剖学microanatomy。密切联系外科手术的解剖学称外科解剖学surgicalanatomy。联系临床应用,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解剖学称表面解剖学surfaceanatomy。运用X线摄影技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解剖学称X线解剖学x-rayanatomy。研究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的断面形态结构的解剖学称断面解剖学sectionalanatomy。以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运动关系,为提高体能和竞技水平,增强体育运动效果为目的的解剖学称运动解剖学locomotiveanatomy。当人类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解剖学的研究也随之进入了分子和基因水平。随着揭示人体奥秘的不断深化,又会有一些新学科不断从解剖学中分化出来,但在广义上它们仍属于解剖学范畴。*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记载,是从古希腊名医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开始的。他认为心脏有两个心室和两个心房;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对头骨作了正确的描述。希腊的另一位学者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进行过动物解剖,提出心是血液循环中心,并把神经和肌腱区分开来。但他误将动物解剖所得的结论移用于人体,错误较多。西方有较大解剖学影响的当数古希腊医学家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年),他发现小肠的起始段大约有12个指头并列长度,命名为“十二指肠”。他还命名了“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和淋巴”。研究了肝、胰和女性生殖器的子宫与输卵管等。而有较完整的解剖学记述的论著,当推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这部书是16世纪以前西方医学的权威巨著,书中有许多解剖学记载,对血液流动、神经分支和脑、心等器官都有较具体的记载。因其资料主要来自动物解剖,错误难免较多。公元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艺术有了蓬勃的发展,解剖学也有了相应的进步。如LeonardoDaVinci(公元1457-1519年)解剖过30多具尸体,用蜡灌注人体管道从而探明血管的走行,证明了血管起源于心脏。他将空气吹入肺,证明空气不能直接由呼吸道进入心。他制作的人体骨骼解剖学图谱,描绘精细正确,是一部时代巨著。A.Vesalius(1514~1564年)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进行细致的观察,最终在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这一划时代的解剖学巨著,全书共七册,系统的记述了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与构造,对其他人的一些错误论点予以纠正,为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从而奠定了人体解剖学的基础。17世纪,W.Harvey(1578~1657年)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雄辩的事实证明血液循环的原理,首次提出心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他开创了动物实验研究的道路,为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划分出去、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M.Malpighi(1628~1694年)用显微镜观察到蛙的微循环血管,证明了动脉与静脉相连通,为微循环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他在动物和植物微细结构的研究中,总结出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为组织学从解剖学中分出并形成一门新学科打下了基础。19世纪,C.Darwin(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等巨著问世,建立了崭新的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论,使探索人体形态结构的工作有了正确的遵循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至今仍有其深远的影响。20世纪发明的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细胞的超微结构与三维构筑的研究,使形态科学研究跨入到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并进而达到分子水平。由此可见,形态科学研究的发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而逐渐发展的,形成了大体解剖学、显微解剖学和超微结构解剖学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大体解剖学的发展并没有因为显微解剖和超微结构解剖学的出现而停止,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改进,X线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而不断前进。计算机X线连续断层图(computedtomography,CT)像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促使人们必须研究人体断面或器官的内部结构,对解剖学提出了深入的要求,从而产生了断面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而应用力学原理分析骨骼的形态结构,应用流体力学原理研究心血管的形态结构等,都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对解剖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并从而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如随着心、肺、肝、肾等外科的发展,推动了对心的内部结构、肺段、肝段、肾段等器官内结构特征的研究;随着显微外科的建立,促进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发展等。三、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医学中的解剖学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00-200年)《黄帝内经》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尸可解剖而视之…”。可见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已经有在尸体上进行解剖工作的记录。史书还曾有记载,新莽天凤3年(公元16年),王莽令太医尚方与巧屠一起解剖被处死刑者公孙庆的尸体,不仅度量其五脏,而且“以竹筵导其脉,知其始终…”。这是我国对人体解剖的较详细的描述。两宋时代,曾有尸体解剖的记载和《五脏六腑》、《存真图》的绘制。宋慈著《洗冤集录》(1247年)广泛的描述了解剖学知识,对全身骨骼和胚胎的记载更为详细,并附有检骨图。清代道光年间,王清任(1768~1831年)编著《医林改错》一书。他亲自解剖观察30余例尸体,描述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解剖学知识;对骨骼和内脏的记载非常详细,对古医书中的错误进行订正。书中对脑的看法,如“灵机记性不在心在于脑”、“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质所生,两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等论述,都基本符合现代医学知识。我国的解剖学研究,虽然在古代已有很大成就,但由于长期受着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科学技术落后,未能得到较快的发展。解剖学始终融合在传统医学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近代第一代西医黄宽(1828~1878年),曾于1857年(咸丰7年)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南华医学校承担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教学。他在1867年亲自解剖一具尸体,进行教学。1881年(光绪7年)清朝在天津开办了医学馆,1893年(光绪19年)更名为北洋医学堂,教授课程中设有《人体解剖学》。至此,在我国解剖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的现代解剖学是在19世纪由西欧传入现代医学之后发展起来的。随着西医的传入,开始建立医学院校和医院,开设解剖学课程,建立了一支由中国人自己组成的人体解剖学的教师队伍。新中国成立前,解剖学工作者仅百余人,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支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为一体,蓬勃发展;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学位点整体覆盖,人才济济,形成了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的一支学术队伍。我国的解剖学工作者在教材建设上前赴后继,不断创新,不停顿地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编写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从汤尔和编写的《解剖学提纲》(1924年)和《精选解剖学》(1937年)问世后,李定与汤肇虞编写了《局部解剖学》(1935年)、张查理编写了《解剖学实习指导》(1938年),张岩编写了《人体系统解剖学》(1945年),陶熙编写了《应用解剖学》(1948年)等,这些解剖学教科书对我国人体解剖学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解剖学科迅速发展,充实更新了教学设备,编写了具有我国特点的解剖学教材和解剖学图谱。建国初期,许多院校开始使用自编的解剖学教材,并再版了张查理编写的《解剖学实习指导》(1950年),臧玉诠编写的《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1949,1950,1951年)。新出版了薛德育编写的《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等,此后,一大批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人体解剖学教材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张鋆主编了《人体解剖学》(1960,1963年),北京医学院主编了《正常人体解剖学》(1962年),王大玫主编了《外科手术学与局部解剖学》(1961,1964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等6校联合编写了《正常人体学》(1960年),山东医学院编写《人体形态学》(1976年),张朝佑主编了《人体解剖学》(1977年),中国医科大学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人体解剖学》第1版(1978年),郑思竞主编了《人体解剖学》第2版(1983年)和第3版(1993年),于频主编《人体解剖学》第4版(1996年),柏树令主编《系统解剖学》第五版(2001年)和七年制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2001年),王永贵、余哲主编《解剖学》(1994和1998年),曹献廷、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第1版(1979年),第2版(1984年),徐恩多主编《局部解剖学》第3版(1994年)和第4版(1996年),彭玉文主编的《局部解剖学》第5版(2001年)、王怀经主编的7年制《局部解剖学》(2001年)等姜树学、刘元健主编《人体断面解剖学》(1998年、2003年)以及各地区许多专家协编的解剖学教材和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教学参考书等,在我国的解剖学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解剖学图谱是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工具和良师益友,在图谱建设上我国解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齐登科主编《大体解剖学图谱》4册(1954年),吴汝康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54年),王维松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55年),臧玉诠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60年),姜同喻主编《人体解剖学图谱》(1961年),于频主编《新编人体解剖图谱》(1992年),高士濂主编《实用解剖图谱》四肢分册(1976年),在解剖学教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一批表现力更好的彩色图谱应运而生,它们是郭光文、王序主编的《人体解剖挂图》和《人体解剖彩色图谱》(1986年),胡耀民主编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彩色图谱》(1998年),李瑞祥主编的《实用人体解剖彩色图谱》(2001年),柏树令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2001年),徐国成主编的《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2002年)等工具书,对我国解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定会有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解剖学教材和辅助教材不断涌现。四、人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人体从外形上可分成10个局部,每个局部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的部分。人体重要的局部有:头部(包括颅、面部)、颈部(包括颈、项部)、背部、胸部、腹部、盆会阴部(后四部合称躯干部)和左、右上肢与左、右下肢。上肢包括上肢带和自由上肢两部,自由上肢再分为上臂、前臂和手3个部分;下肢分为下肢带和自由下肢两部,自由下肢再分为大腿、小腿和足3个部分,上肢和下肢合称为四肢。**五、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与人体的轴与面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体各部与器官结构的位置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为了能正确的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需要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和描述语言,这一点在临床医生对病人的检查记录和病志的书写上尤其重要,以便统一认识,避免错误描述。因此确定了轴、面和方位等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是人为规定的学习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position是指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描述任何人体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被观察的客体、标本或模型是俯卧位、仰卧位、横位或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个局部,仍应依人体的标准姿势进行描述。(二)方位术语按照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又规定了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器官或结构距颅顶或足底的相对远近关系的术语。按照解剖学姿势,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位于鼻的下方。在比较解剖学上常用颅侧cranial和尾侧caudal作为对应名词,则对人体和四足动物的描述就可相对比。尤其是在描述人脑时,也常用颅侧和尾侧代替上与下。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与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是指距身体前、后面距离相对远近的名词。距身体腹侧面近者为前,而距身体背侧面近者为后。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结构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耳的内侧。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内、外与内侧和外侧是有显著区别的,初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al,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距皮肤近者为浅,远离皮肤而距人体内部中心近者为深。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proximal,即距肢根部较近;下是远侧distal,指距肢根部较远。上肢的尺侧ulnar与桡侧radial,和下肢的胫侧tibial与腓侧fibular分别与内侧和外侧相对应,该术语是按前臂的尺骨与桡骨和小腿的胫骨与腓骨的排列位置关系而规定的,在前臂近尺骨者为尺侧,而近桡骨者为桡侧;在小腿亦然,距胫骨近者为胫侧,距腓骨近者为腓侧。还有一些术语诸如:左left和右right、垂直vertical、水平horizontal和中央central等则与一般概念相同。***
/
本文档为【【系统解剖学PPT课件】绪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