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兽医 名词解释

中兽医 名词解释

2022-04-28 1页 doc 17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62566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兽医 名词解释中兽医学: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简称,是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或针灸等手段防治动物疾病、保障生命质量、提高生产性能的科学。整体观念:认为家畜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认为它与外界环境之间也是紧密相关的,而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的关系。肝肾同源:肝阴和肾阴互相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肝和肾均内寄相火,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同治,故称肝肾同源。易脉:就是四时变易之脉,也称“怪脉”,是疾病危重期出现的一种脉象,可以帮助判断预后。归...
中兽医 名词解释
中兽医学: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简称,是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或针灸等手段防治动物疾病、保障生命质量、提高生产性能的科学。整体观念:认为家畜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认为它与外界环境之间也是紧密相关的,而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的关系。肝肾同源:肝阴和肾阴互相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肝和肾均内寄相火,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同治,故称肝肾同源。易脉:就是四时变易之脉,也称“怪脉”,是疾病危重期出现的一种脉象,可以帮助判断预后。归经: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他脏腑、经络则作用较小,或没有明显的作用,把药物的这一特性称之为归经。气:气是指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及其动力。卫气:运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气,又称卫阳。阴阳:指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用于表示一切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古老的代名词。五行:“五行”是借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衍生变化,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和起源。论治:即根据证的性质制定出治则和治法的过程,同时也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痰饮:痰和饮都是由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湿,是体内的两种病理性产物。清稀如水者称饮粘浊而稠者为痰。塞因塞用: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症状的病症。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属反治法之一。针灸疗法:使用针具或灸具,给动物体的特定部位(穴位)以适宜的物理性(针、灸、激光、微波、特定电磁波等)化学性(注射剂)或生物性(疫苗肠线等)刺激,调动调节机体的固有机能,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方法。藏象:“藏”指内脏,“象”即象征和形象,即为内脏的机能活动或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气机:气的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称为气机。相乘:是五行正常规律失常相克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土克水。相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侮属于五行相克异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相反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阴阳消长:指阴阳双方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情况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之中;也就是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反脉:就是病脉。“三春迟细,九夏沉微,秋脉洪弦,冬脉浮紧,此谓逆反不正之;包括浮脉与沉脉,迟脉与数脉,虚脉与实脉,滑脉与涩脉,洪脉与细脉,弦脉与濡脉,促、结、代脉;易脉。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动,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经络:是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系脏腑调节机能传递信息的通路。佐药:一是指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二是制约君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用做反佐。相生:生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思,借以说明事物相互协同的一面。相克:克,是“生”的反面,含有克制、损害抑制和约束的意思。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彼此克制的关系。脉象:是对脉搏显现部位,速率、强度、节律和流利度及波幅等的概括。平脉:为健康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中和有力、连绵不断。反脉:就是病脉。“三春迟细,九夏沉微,秋脉洪弦,冬脉浮紧,此谓逆反不正之脉”。浮脉: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触,形象彰彰。沉脉:主里证,脉位深,轻按察觉不到,稍稍用力也不明显,需要重按(沉取)才能摸清。迟脉:迟脉主寒,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浮迟是表寒;沉迟是里寒。数脉:数脉主热,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虚热证;易脉:是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辨证: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认识疾病的证候。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证:“证”,或称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病性、病势、病因等方面情况的总体概括。培土生金:是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适用于脾肺气虚之证。四气:是指温热寒凉四种药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直中:指寒邪侵犯阳虚寒盛体质,发病不经外感表卫阶段,直接损伤三阴经及所属内脏的病理过程。厩苑律:是秦代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兽医法规。先天之本:指肾。因肾藏精气,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础物质,为生命之源,故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本:指脾(胃)。动物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司牧安骥集》:由唐人李石编著,是现存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元亨疗马集》:明代兽医喻本元、喻本亨等集以前及当代兽医的实践经验,编著的。内容丰富,刊行于1608年,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藉。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得气:是在针刺一定的穴位,并施行一定的手法时,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现代称针感。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总称,是指在中兽医理论(阴阳五行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药性通过辨证论治防治法则)指导下,以天然物为主的、有一定医疗价的物质。在古籍中对其性味功效有案可查的为中药,无案可查,流传于民间的经验药为草药。未病先防: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是预防家畜疾病的关键。如《元亨疗马集》中所说,“冬暖,夏凉,春牧,秋厩,节刍水,知劳役,使寒暑无侵,则马骡无疴瘵也。”既病防变:发生疾病,应及早救治,以取得早期痊愈,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方药、针灸及加强病畜护养等方法,以提高机体抗病力,达到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扶正以祛邪”,适用于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的病证。祛邪:就是使用祛逐邪气的方药、针灸及手术等方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祛邪以扶正”适用于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正治:正治含有正规和常规的意思,是临证常用的治疗方法;所用的药物的性质与疾病的症象相反,所以又叫做逆治。常用的正治法有:“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法则。反治:又称从治,是顺疾病的症象而治。在治疗时,应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采用和疾病症状性质相同的药物来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就叫做反治;又因其是顺从疾病症象而治,所以又叫做从治。反治法的应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几种不同的具体治法。治病求本:辨证施治过程中,始终抓住疾病的本质,或控制疾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并针对疾病的本质或主要病理环节进行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急则治其标:是在疾病过程中标症紧急,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患畜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而采取的一种急救治标法。缓则治其本:指在一般情况下,凡病势缓而不急的,皆需从本论治,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理以及发展阶段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治常与治变:“常”指的是病证治疗的一般原则和大法。“变”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变通的随证施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家畜的种类和个体差异,气候季节不同,以及所处环境条件不同等,其表现往往不一。治疗也就应该因畜、因时、因地制宜。因畜制宜,就是病畜的种类、年龄、性别、体质不同,治疗用药应有所区别。汗法:也叫散法或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开泄汗孔,驱逐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具有表证的各种疾病,比如,感冒,风湿痹痛,痈肿初期,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前驱期等。吐法:也叫涌吐法或催吐法,是运用药物的涌吐性能,使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吐出的一种治法。适应于毒物入口的早期或积滞需经口排出者。下法:也叫攻下法或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方药攻逐体内积滞、积热和积水的一种治疗方法。适应于里实证。凡胃肠燥结,虫积,积热,蓄血,停水等证均可用下法。一般情况下,将下法分为攻下、润下、逐水三种。攻下法,也叫峻泻法,适用于膘肥体壮,病情紧急,粪便秘结,腹痛起卧,脉洪大有力的病畜。常用方剂为大承气汤。润下法,也叫缓下法,适用于老弱病畜,或产后气血双亏引起的粪便秘结,可用当归苁蓉汤。逐水法,适用于胸腹水饮聚积,粪尿不通等实证。常用方剂为大戟散,去巴豆。和法:也叫和解法,是通过药物和解表里、疏通气机,以达到解除病邪的一种疗法。和法可分为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肝胃三种。温法:也叫祛寒法,是使用温热性药物祛除阴寒的一种治法。回阳救逆:是温法的一种。是指急救虚脱证,它适用于治疗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的病证。证见四肢冰冷,耳鼻俱凉,身出冷汗,尿清长,脉沉微,血液循环衰竭。这时急需用温热药来温阳救脱,以四逆汤为代表方剂。温中散寒:是温法的一种。主要应用于脾胃阳虚的内寒证。温中散寒以温脾胃为主,通过促进和加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畜体能量代谢。常用方剂为理中汤。温经散寒:是温法的一种。多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动不利的痹症。常用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清法:也叫清热法,是使用寒凉性药物清解郁热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里热证。补法:也叫补虚法,是运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畜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法。根据病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补法也分有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四种。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是运用消散破积的药物以达到消散体内气滞、血瘀、食积等症的一种治疗方法。经络: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调节功能、传递信息的通路。七情(药物):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中药配伍后的7种情况相须:性能功效相同的药物配合起协同作用相使:性能功效相近的药物主辅配合提高主药疗效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合用降低或丧失药效相反:合用产生毒副作用方剂:称药方,是由单味或若干味药物按照君臣佐使等原则配合组成的中药制剂。君药:或称主药,是方剂中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或称辅药,是辅助君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一是指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二是制约君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用做反佐。使药:为方中的引经药,或起调和药性的作用。地道药材:只那些历史悠久、品种良好、生产加工技术成熟、质量优良的著名药材。地道药材是物种受特定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生态适应过程中形成的,与品种、产地及栽培、采集技术密切相关。配伍禁忌指药物不适宜配伍应用的情况。传统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禁忌。炮制:是对药物的进一步加工,是指将生药按照一定的临床调剂,制剂的用药要求进行各种加工处理方法的总称。炙法:药物炮制方法之一。一般指蜜炙,将饮片拌上蜂蜜放在锅内炒至微焦黄为止。如炙黄芪,炙甘草。灸法:是使用艾绒等温热疗法作用于穴位,通过调动调节机体固有机能发挥保健治疗作用的方法。清热解毒清热法的一种,适用于热毒亢盛所引起的病证。如疮黄肿毒等。代表方有消黄散黄连解毒汤等。
/
本文档为【中兽医 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