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作文教学的讨论

作文教学的讨论

2010-04-10 14页 doc 67KB 1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2212

暂无简介

举报
作文教学的讨论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材料 (关于写作教学部分) 下面是在三所中学所采集的资料,请大家分组围绕下列话题进行讨论 1、 可以对下列教师的观点进行评价 2、 您对下列问题有何高见? 1、目前高中学生的作文存在哪些问题? A教师 (1)学生惧怕作文,写八百字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写作积极性两极分化非常严重,高的同学能自觉写作,每天坚持写日记,但对大都数(可能达到85%)兴趣不高,除老师布置作文,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作文水平提升不明显。写作并没有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养成很好的习惯。 (2)作文体裁观念不明确,文章缺少章...
作文教学的讨论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材料 (关于写作教学部分) 下面是在三所中学所采集的资料,请大家分组围绕下列话题进行讨论 1、 可以对下列教师的观点进行评价 2、 您对下列问题有何高见? 1、目前高中学生的作文存在哪些问题? A教师 (1)学生惧怕作文,写八百字对不少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写作积极性两极分化非常严重,高的同学能自觉写作,每天坚持写日记,但对大都数(可能达到85%)兴趣不高,除老师布置作文,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作文水平提升不明显。写作并没有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养成很好的习惯。 (2)作文体裁观念不明确,文章缺少章法。 (3)作文训练缺少体系,往往是写一篇丢一篇。 (4)作文交流不广泛,作文往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 (5)高考文章话题作文,而且都可以归到人生观上,猜题相对容易(今年就有杂志宣称猜到了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题目),学生背作文、套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从高一到高三就写一种文体,十多个材料,写成王荣生老师所说的小文人语体。语言重词汇堆砌,重情感抒发,但往往没有真情实感,缺少真切体验,这样的作文实际对学生的真实作文水平意义不大;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人格的成长。 (6)语言枯燥,学生对自己的语言没有信心。背诵了一些警句(指发人深省的名言)、精句(指表现力强、文词生动、华美的语句),很难在实际的作文中进行运用。 (7)非考试所用的应用文写作、文学评论、研究性写作是一片空白。 (8)文章立足西方哲学、或都能比生活哲学稍微高一点的就相当少。往往停留在生活感悟。情感有余,见识不够。 B教师 题材陈旧,话语老套,矫揉造作,没有思想,缺少思维含量。要么是屈原、李白、苏轼三段式,要么就是言之无物空洞的一些议论和泛泛而谈,要么就是老掉牙的故事加矫揉造作的抒情。 C教师 当下高中生的作文问题还是蛮多的:1、怕写作文,尤其怕写当堂作文,相对来说,他们对能自由写作的随笔会喜欢一些。2、审题能力差,每次作文总有一部分同学写离题,比如写“别有一番滋味”,有的同学把它写成了“记忆中的一件趣事”,无法突出“别有”是“另有”的意思,无法表现“别有一番滋味”中所包含的复杂的情绪。这一方面源于他们不仔细审题,另一方面也因为思维能力不强,而现在的一部分作文题要切合题意地写,也并非易事。3、思想贫乏,无论是什么作文题,都可以忘几个熟悉的话题上套,例如写“面对”,有的同学就把它变成了“面对挫折”,结果就成了论证“挫折与成功”的话题了。事例单一,举来举去总是居里夫人、爱迪生、陶渊明等有限的几个人,而且似乎可以证明任何观点。4、以戏谑的笔调写作,文风不严肃,思想不健康,这表现在少部分的同学身上。 2、在语文教学中,你的作文教学是如何落实的? A教师 (1)我以前搞过一个课题,叫《高中生网络自主作文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有些内容还是来自于实践,也是有效果的,现在还一些学生活跃在河姆渡文学网上,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写手,这让做老师的非常欣慰。具体的做法我把以前的课题发给您。我总结了几条这个课堂的经验,在课题报告的最后一部分,请您看看。(文章附后) (2)平时做法:让学生每天抄录三百字,然后要求一星期背诵三篇,通过背诵,督促学生背诵。学生一学期积累三万字。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背诵三万字,写八百字的文章应该能有些内容了。 (3)今年搞了一个课题《“沿着水路走读宁波” ——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实践与探究》,今年走读了走读了东钱湖、四明山、松兰山、外滩、姚江、慈城等地,每走一地,学生写了不少文章,然后在河姆渡文学网、宁波文化网等上发表。希望走生活之路,打开学生的一些写作思路,并寻找新的创作动机,比如发表与交流。(文章附后) (4)课堂教学,我们结合课文写一些三百字的训练,比如学《我与地坛》史铁生读懂了母爱之后,写一封信给在天堂的母亲,告诉他此时想对母亲所说的话。读《安妮日记》写一段留言在安妮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可以表达对小女孩的哀思,也可以写对战争等人类母题的思考。也可以进行一些文体转换,如将《我有一个梦想》的一个片段转换成叙述演讲过程的文体,将诗歌《雨霖铃》换成抒情散文,将《听听那冷雨》变成一首诗歌等,这样的抒写,学生有东西可写,而且因为内心有感触,也愿意写,有创作冲动,写出来的作品往往学生自己内心也比较认可,也会反复去斟酌用词,效果比较好。 (5)两星期一篇大作文,有按照苏教版的要求,也有自己要求的,但大作文做得不多,二到三星期一篇,小作文较多,一星期二三篇。每月月考考一篇大作文。 B教师 一般是每学期不少于6篇作文。高一大概还有周记之类的。高二没有了,一是时间上难保证,高二上下学期都有会考、各类竞赛。二是周记之类对写作提高不大。落实就是布置写作内容——学生下去写——专门讲评。讲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讲评,这是常规做法。二是分小组学生自评、互评。三是面批。这三种方式我这学期都做过。第一种是常态。第二种学生要有相当的自觉性和一定的作文水平,且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在普通班容易流于形式。第三种效果最好,学生收获最大。但是教师工作量太大,一次作文面批下来,三个班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教师实在是太辛苦了。但是应该强调每学期每个学生至少有一次面批。 C教师 高一上学期,我们主要进行记叙文(散文)的写作训练,采用了必修教材上的几个话题进行写作。高一下学习,我们还是安照人教版教材的思路,专门进行了议论文的写作,具体训练的内容和步骤我放在专门的文件中发给您。高二我们主要针对选修教材进行写作训练,如写作小说,小说评论等,以及针对高考的话题作文训练。高三则就是以当堂的应试作文训练为主了。 3、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落实作文教学存在哪些困难或问题? A教师 (1)苏教版教材对作文的安排,作文的能力体系感觉不够。它是一个话题体系,实际上对高考作文来说,话题的涉及面是有偏差的。 作文的发展体系应该是怎能样的,但体系是怎样的,真正符合学生顺应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是一个迷。个人对话题体系的建立表示赞成,也赞成按照教材的单元安排写作,但实际操作困难,实际上我了解的一些语文老师,都很少按照所教材设计展开作文教学。 (2)作文教学还是重语言技巧、结构技巧的知识讲解,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从重言语技能训练转向重言语动机和人格的养育,从重语文素质的培养转向重言语生命本性的养护,从重阅读转发向重表现、重写作。也就是超出功利性的追求,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怡情养性的过程。 个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言语的潜能、才情和天性、个性,作文教学是如何顺应言语智慧的自然生长,庇护、扶助言语生命的成长,引领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促成每一个言语生命的最大发展。我渴望有一本作文课程能合理定义言语生命、言语潜能、言语动机、言语人格、言语生命冲动、言语生命欲求、言语智慧、言语感受力、言语想像力、精神创造力、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言语天性、言语个性等一系列作文相关的理念,并能够变成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能够使作文从“工具”训练中走出来,而成为“人文”教育,也不是“人文”而“人文”的作文教学,将人文教育转变作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与技能教育。 (3)学生写一篇文章往往不是非常愿意修改,愿意接受的是写新的文章。我们主要采取换汤不换药的办法,即同一个母题(如失败与成功、爱与互助、纪律与自由等)换一个材料导入,让学生自觉回想自己做过的文章,并运用进去,达到一个材料的反复运用,直至用透的目的。 B教师 作文教学是公认的难点,最难突破。学生方面的原因:写作要有一定的天赋。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深度广度、语言表达、课外阅读量,还有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一是缺乏对作文教学专门的系统研究和长远规划。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可资借鉴的模式和套路。三是耗时长,见效慢,教师的备课量大,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现实中很难做到。另外考题也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差异性,有可能花了大量的时间却得不偿失。据我所知,高三复习最难突破的就是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每一届都是到了4月份甚至4月底5月初才简单地讲一讲最基本的程式化的解题套路和规范,而且讲了和没讲变化不大,效果不明显,所以教师也都不愿意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 C教师 以前人教版的作文教学,是独立于阅读教学之外的,看起来非常系统,但因为与阅读教学联系不紧密,因而操作起来比较突兀。而苏教版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倒是很紧密,但又过于零碎,缺少系统性和独立性。有些题目,比如“阿三看见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请发挥想象,写一则心理描写,这样的题目对高中生来说难免幼稚了些。缺少一本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学的教材,是目前高中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吧,作文教学随意性、低效性也许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4、 讨论两个教学的案例 (一) 这是我前几天让学生做得一篇三百字作文,要求如下,并提供以下作文材料。 以《笑傲磨难》或以《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或以《风雨过后会有彩虹》为题写一个三百字片段 要求:(1)有文采、有感情(精句);(2)有启示性(警句);(3)必须用到时下面三个材料,用你的主题,对材料作取舍,突出表现主题、渲染情感的细节。(4)必须用上“天堂”与“地狱”“风浪”“风雨”“雄鹰”“雪莲”“沙漠”“凤凰涅槃”这些意象。 提供材料 1、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      以“帝王”来命名一只蛾子,你也许会说,这未免太夸张了吧?不错,如果它仅仅是以其长达几十公分的双翅赢得了这样的名号,那的确是有夸张之嫌;但是,当你知道了它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刻,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惟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      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蛾一双奋飞的翅膀。      我们不可能成为统辖他人的帝王,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的帝王!不惧怕独自穿越狭长黑暗的隧道,不指望一双怜悯的手送来廉价的资助,而是将血肉之躯铸成一支英勇无畏的箭镞,带着呼啸的风声,携着永不坠落的梦想,拼力穿透命运设置的重重险阻,义无返顾地射向那寥廓美丽的长天…… 2、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鉴真和尚刚剃度归皈时,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也不愿意做的行脚僧。一天,日已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叫醒鉴真问为什么。鉴真说:“穿破一堆芒鞋,就能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吗?我还是为庙里节省些芒鞋吧!”住持一听,明白了,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你刚才留下的脚印吗?”鉴真说:“当然。”住持捻须一笑:“你能否找到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拍着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3、破窗户理论(用这个材料可能有点难,但想个角度一定用得上)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3天之内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大家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的程度。这与道德似乎没有多大关联。人们也曾经用这理论在一座城市里做过类似的实验。      在一条街道上,先是扔了一些生活垃圾。没过几天,这条街道就被铺天盖地的垃圾覆盖,碎纸和塑料袋乱飞。同时,人们把另一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并维护了好几天。这之后,每当街上出现脏物时,总会有人自动把它扔进垃圾箱;如果碰到外人往地上乱扔垃圾,还会有人制止。      人类的普遍心理是惯于锦上添花,或者是雪上加霜,而不惯于雪中送炭。既然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来: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做优秀作文范例) 磨砺成就人生 石   巧 一双脚,踏上平坦顺畅的道路,健步如飞,一路顺风,却让你回头时再也找不到走过的痕迹,更无助于你在人生的路途上品味生活的真谛。走上泥泞不堪,艰难跋涉的路,却能让生活见证你踏实的脚印,让你从深深浅浅中觅得真经。 人生也许就是那么一些浅显的道理。你无法去左右你的未来,但你却可以真切地把握现在。走过泥泞不堪的人生之路,我们可以抱怨,可以沮丧和哭泣,可以一次次跌倒,可以一次次无尽的挣扎,可是跌倒后的站起却让人走得更加稳健,挣扎后的步伐却让脚印跺得更深更扎实。回首再望,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能让你回想起什么?是抱怨后的重整旗鼓,是哭泣后更加灿烂的笑容,是沮丧后的意比金坚,还是悔恨后的“吃一堑,长一智”?那些经过磨砺的脚印,教会你太多太多,给予你太多太多。就像登山道上的石阶,只有踏上了一步,才让你生上一级。当你走过所有的脚印,经历过所有的泥泞,你就站在了人生的颠峰。这时,你心里默默感谢的,是那一串串磨砺过你双脚的脚印。 顾城说:“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是啊,人降生与大地,就渴望光明,而光明却要用黑色来找寻。人生不也一样,我们渴望成就人生,就不得不在一次次磨砺中打拼挣扎着前进。冰心告诉你:“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却忘记了当初它的牙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人生需要磨砺,成功需要磨砺。“玉不琢不成器”,没有经过打磨的人生,就像一颗刚从土中刨出的珍珠,凹凸不平,暗淡无光,几无价值可言。就像一块黑色的生铁,不经过铁匠的反复捶打,熔炉的反复煅烧,怎能铸成一把剑气如霜的好剑。磨砺就是人生路上的脚印,踏出我们光明的未来,没有磨砺,遑论人生的成功! 唯磨砺显现真彩,唯磨砺成就人生。当我们回看凤凰的涅槃,耳畔响起桑提亚哥的怒吼,脑海浮现勾践卧薪尝胆的画面,我们知道:让人生升华的。唯磨砺而已。 【点评】 本文观点明确集中,立意既定,便能够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述,材料丰富,语言机智,体现作者因阅读而有的较高语文素养。惜文字有走开的地方,如“上帝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句与所论述内容不相属。文中多处语言有不妥当之处,分析说理还可更深入。语言还应更具密度。 (2)学生优秀段落举例: 笑傲磨难(片段优秀作文) (吴元刚) 帝王娥只有穿破厚茧战胜狭小的“命门”,才能成就帝王的飞翔;泥泞的路其行走何等艰难,但也只有这样才能留下刻入灵魂的脚印;正如幼鹰只有经历从山崖摔下的生死考验,才能振起搏击长空的双翅。不经历彩虹,怎能见彩虹?没有磨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不见磨难,怎能见辉煌?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破窗户理论。当你定了一个完美的目标,并为之永不言弃的时候,任何时候阻碍在你的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然而如果你畏葸不前,视磨难如洪水猛兽,并想着:明天再完成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时了?一旦有了这样一个破口,脆弱与动摇最终毁坏的是整个事业的基垫——坚强的意志。 雪莲因为在严寒中成长,故有其人间难得的芬芳;胡杨因为在经历着沙漠干旱的洗礼,故有其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传奇。磨难不是敌人,有笑傲磨难的意志,磨难将是成功的垫脚石,相信自己,是凤凰终将在浴火后涅槃重生。 (3)个人教学反思 这一次作文提供的材料有1500字,加上例文900字,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2400字,要求学生写三百字,材料上不存在问题。实际上,要求学生还要写上“天堂”与“地狱”“风浪”“风雨”“雄鹰”“雪莲”“沙漠”“凤凰涅槃”这些意象,写三百字,比写六百字还要难。所以这次作文的目的就显现出来了,是针对学生的作文单位字数中缺少含金量展开的,言之无物,缺少激情展开的。这篇作文的三个材料中,有两个是可以直接用上的,帝王娥的故事与泥路的寓言,但是第三个“破窗原理”是很难直接运用到“笑傲磨难”这个主题上的,必须有一番用心的思考。这对学生认为写作材料少是一个明示,不是没有材料,而是没有运用材料的“心”。从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基本上找到一个感情抒发的线索,并且运用这些意象,使语言密度增加,自觉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亮度增加,而且学生也感觉表达找到感觉,即有明确的表达要求、表达内容,学生主要的精力不是用在找材料,而是怎样用材料,怎样使语言优化上。 (二) 10届必修一第一专题作文讲评:“长大” 1、 作文题目 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 的感觉,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记叙文、散文)。 2、 主要问题 不对照片作仔细观察和描写,感慨未从照片出发,空发议论的现象较多;有的仅仅是 面对影子的感慨,有的则选了不止一张照片来描写。 3、 讲评过程 1、 展示作文题,寻问学生写作前看过的遍数。点出作文题中的关键信息。 2、 对比同样是充满温情的照片(7班用陈惟和孙小天的),看看两篇写法有什么不同。 陈把童年比作是绿草地,充满诗情画意,但几乎未言及照片的内容,把照片中最美好的东西忽视了,也不符合做文的要求;孙的文章由对照片中的“我”和父亲的描写,尤其是对父亲年轻英俊的描写,到父亲如今逐渐的衰老,到感悟父亲在我成长路上对我的关爱以及我的忽视。思路清晰,情感真挚。 对比同样是感慨成长的照片(8班用王可和严爽悦的),看看两篇写法有什么不同。 王的语言生动流畅,由照片引发感概,感叹成长中的变与不变,但对照片没有作描写,也没有相关的往事回忆。 3、 练习场景的描写。(7班用郑晖的,8班用宋雪祺的)读两篇文章,看看它们缺什么。 展示照片,让学生练习描写。 4、 选出好的念一念。 5、 欣赏把照片描写和感悟结合得很好的照片。赵晨宁的《我与父亲》 4、 作文的方向与追求 重视我们的生活,不要空洞的议论; 展现内心的真情,不要华丽的词藻。 5、视角 从高考作文看新课程的人文导向   袁湛江    今年是浙江省进入新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万人翘首以待的高考作文6月7日如约而至,翩翩降落在每一位2009年考生的面前,平静的接受大家的检阅和审视—— 作文题摘录了《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中的一段歌词,要求根据歌词自拟题目作文。 歌词大意是: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心依着你,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 今天这方明天那里……要问我到哪里去 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 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是你的一片绿叶, 我的根在你的土地,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作文要求是:根据歌词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 作文题延续了浙江重视人文价值的走向,为考生的积累和感悟的释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考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话可说,而且在形式上也不落窠臼,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之间悠然转身,脱颖而出,让那些一向以猜题押宝为圭臬的老师和同学多少有些意外。 这样一篇作文考生感觉如何呢?引用一段“浙江在线”记者在杭州一所重点中学考场门口的采访:“90后”考生对着1987年的歌书写情谊,看考生们出场时脸上的表情——“不太乐”。考生们叹息道,作文是写完了,但写了什么自己都有些“不知所云”。这当然无法代表所有的考生,但是也确实表达了不少考生的真实心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已经过时?抑或是两代人之间有代沟?学生不理解歌词的含义?学生缺少表达技巧?我以为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或者说根本就不是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不够,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缺少必要的梳理和引导。平时,很多学生常常陷于题海之中苦苦挣扎,而部分教师也常常有意无意的扮演一些推波助澜的角色。比如说注重对学生作文技术方面的训练,默认甚至鼓励学生跳入题海而忽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这并不是说技术训练不必要,而是不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脑子里没东西,表达技巧再高明,也无法掩盖思想的空虚;相反,有思想有情感的文章,即使表达得再简单再朴实,甚至是原生态的写实,也能给人触动或感动。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如果是米,即使是生的,吃了也会补充营养;如果是土,无论如何烹调,对人无益。”其话锋如此犀利生猛,是对写作原动力的强调,也是对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棒喝。当然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每个人的追求,只是不能舍本逐末。 其实,不仅是浙江的高考作文,2009年其他省市的高考作文的人文导向也是愈来愈明显的。无独有偶,北京的作文也源于一首歌《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其实“翅膀”也好,“绿叶”也罢,它都是一种象征,它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符号,而且它表达了一种健康的也是丰富的生命意义,如果你打开了这扇大门,并对自己的生活有独到和深刻的感悟,就不难写出一篇好文章来。其他如江苏省的作文“品味时尚”,天津作文“我说九零后”, 辽宁作文“沈阳全民读书月”,四川的作文题干脆就是一个“熟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不要作“关起门来读书”的书呆子。 纵观2009年的高考作文题,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罗列出来,以供同学们参考和老师们讨论。 第一,作文的人文价值导向愈来愈明显,而且文理科之间互相渗透的走向也初露端倪。通过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自由的、有个性的和有创意的表达。这种人文导向从其他学科的高考题中也不难找到,而且文理科之间在加强互相渗透。比如在今年的高考英语阅读的五篇材料中就有两篇涉及到了生物科学,其他三篇分别涉及到信息学、心理学和文学;理综就涉及到了“遥控车的比赛”以及“在成年兔身上作药物试验来测定不同的药物对高血压的作用”等内容。这些开放的高分值题的大量出现,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息:躲在书斋中闭门读书来迎接高考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可以断定,新课程将逐渐解放师生的思想和思维,将通过多元的甚至是多次的考查来鉴别和推进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潜质,从而形成更科学的评价和选拔。在这个方面中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迅速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接轨。 第二,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功利一点说,考场上怎样的作文容易受青睐?“有思想、有感情”我认为是首要。“有思想”不仅表现为有见解,而且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有感情”不仅要让自己感动,而且要让读者感动。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就要学会两种很关键的手段:细节和感悟。通过细节来表达感情,感染读者。想一想文学大师鲁迅,他不是靠说教来奠定他在现代文学史中独一无二地位的,无论是“穿着又脏又旧长衫的”孔乙己,还是“拄着一根比她更长的竹杆”乞讨的祥林嫂,都是擅长用细节刻画给我们留下了雕塑一般的感受。苏东坡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让人记住的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生动的画面。今年的《绿叶对根的情义》,要学会写身边的故事,在具体生动的时故事中,首先让人感动,才可能产生对“绿叶与根”的联想,才会呼应主题;“思想”往往是在“感悟”之中产生的,感悟是感情的升华,是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所以抓住了感悟就抓住了契机,就可以展示人的成长过程,就给了思想一个放飞的空间。思想有深浅之分,考场上的作文要想展示出理想的深度,应该是立体的,是有发展过程的,这就是“感悟”。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改良。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评书,借以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对社会生活不仅要参与和关注,重要的是要学会发现和感动、比较和鉴别,学会思考和品味,借以改善学生对触摸情感的温润度,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不反对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但我以为“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 2009/06/09 6、研究两篇学生作文 例文A 不许关门 不许关门。 他又一次向我重复着这个调子。 平静而不失威严,却无情地肃杀了我对有个独立空间的渴盼。这个我称之为父亲的男人好冷酷。 连着客厅的房门并不厚实,可我却无数次地想着去关上它。虽是形同虚设,但对于独处其间的我,它却有着另一番意义。也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它竟担负起了隔断我和外层空间的重任,在我和父母之间隐隐地树起了一堵使人望而却步的墙,我不出去,他们也进不来。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生活。独处其间的我过的是那样闲适。静时,书架·天花板同我一起肃穆;动时,窗帘·床单也不由地起舞。我独享着这属于我的空间,直到那空间外头的一声高调:“从今以后不许关房门!”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击压抑得莫名其妙。尽管我也曾鼓起二十万分的勇气去反抗这个近乎无道的规则,然每一次他对于此时的态度都将我的要求抛得不了了之,那扇门迟迟也未能关上。 当然我不会就这样默默地屈服,对独立自由空间的渴望无时无刻不在鼓动着我去做一些违背他“法令”的事。只要大人们一不注意,我便会悄悄地合上这扇门,去寻求片刻的独处。然好景不长,他的警觉会很快地指引他到此地,然后若无其事地打开房门,靠上一把椅子,又如来时那般静静地走了。 生活在这样一个个平淡无奇的细节中静静地推移,他的固执使我的抗争没有受到些许的成效。那一天,家里只有我和他两人。我在房内,他在客厅,我们不曾言语,屋子里静得可怕。唯一进入耳朵里的只有我一刻不停划动的笔尖和他敲击键盘·点击鼠标的声音。也许是因为在脑海中构思了太多遍那个镜头的缘故,对于此刻,我敏锐地意识到关门的时机来了。于是我起身,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近了,近了,我触到了把手,灵活地一转,继而又把门轻轻地一掩,一连串的动作对于此刻的我竟是那般生疏。终于,我完成了整套的动作准备离去,但放手时一个不小心,锁把发出了一个清脆的声响,我绝望了,于是便灰溜溜地回到了床上,静等着即将到来的说教。 玄关的地板上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如期而至,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临近,近得仿佛只隔了一层纱。我知道,他就在门口。 他终是没有进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听到那声离去的脚步,在耳畔渐远。 他的反常举动让我觉得疑惑,好奇心促使我一探究竟。还是在那把固定的沙发上,他悠悠地呷着浓茶,注视着那不景气的股市,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对于他的冷淡,我反而觉得好不习惯,终于,我鼓起勇气向他问起了那个困扰了我许久的问题:“爸爸,你为什么不允许我关房门?” 屋子里沉默了许久,不曾有过声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盯着显示器上跳动的数字思索。终于,他放下了茶杯,抬起头来,向我吐出了那句至今使我难以忘却的平淡无奇的话:“我只是觉得,这才像个家。”说完,他又继续去忙他的事了。 我回到房间,关上门,依旧躺在床上,耳边却不断重复着那句简单却不朽的话语,沉沉地睡了。 第二天一早,我打开房门,客厅里不由地涌起了一股早餐的醇香,朴实却浓厚,夹杂着爸爸妈妈你一言我一语的斗嘴,我痴痴地笑了。 于是,我大开房门,让那些包含着家的味道的小分子快快进来,尽情享受着这些饱含温情的点滴,健步向前迈。原来,跨过这道栏,门外风光无限。 从此我不再关门了。 例文B 在海一隅,在水一方 近来常想起潇湘。离别日久,思念中的感情仿佛格外深刻、绵长。想起她来,伤感很淡,那种温暖却是刻骨铭心。 这是一篇回忆中学生活的散文,主要写友情,“温暖却是刻骨铭心”,开篇明旨。 潇湘是极爱文学艺术的。个性开朗活泼,感情却细腻而深刻。为了一句“愿为比翼,振翅高飞”而不胜唏嘘;为《孝庄秘史》的苍白收尾而哭上一宿……很多东西,在别人眼中过去了,就过去了;而在她眼前,却是流水落花春去也。 寥寥几笔画出潇湘丰富细腻的情感特征。如此多愁善感,不枉称为“潇湘”。 高三时的体育课,我们常常溜开。在亭子里抱膝而坐,偷得浮生半日闲。冬日暖暖的阳光被疏枝滤过一层,洒在亭中的石砖上,成了点点碎金。她凝视光影,会忽然冒出一句:“桂影斑驳,大概就是如此吧。”那时的心情,云淡风清。我总忘不了那如诗如画的“桂影斑驳”。 写景写情,以“桂影斑驳”之景,抒恬淡悠闲之情。忘不了的“如诗如画”的诗意人生竟然来自当年“小小的出格”,一叹! 在亭子里看书。她看哲学,我读美学。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和谐。她说:“为什么这么说,有时候不对称也很美。”我说:“不对称未必就是不和谐。”然后,她说起黄金分割的数学之美,我说起和声音程的音韵之美……我至今还记得我们那时关于和谐与美的讨论。 看书累了,就在草地上流连。用纸巾捧了满手的桂花,她说,放在阳光下晒干,可以做桂花蜜。我们真的这么做了,只不过做出的桂花蜜忘了吃。 亭中读书确比教室里读书有情味,可以谈哲学,论美学;可以捡桂花,做花蜜。读书原本可以“晤言一室之内”,亦可以“放浪形骸之外”啊!点出友情的温暖。 有时候,我们会逃一节体育课去理发室。抹了一手泡泡帮彼此洗头,望着镜中人,不禁菀尔。到下课时,我们都顶着一头来不及吹干的湿发。 不是说溜,便是说逃,可见本性仍是法度中人。 我帮她理过两次发。第一次是非典时期。学校的理发师持刀在我头上做了一通法,结果惨不忍赌。她不敢步我后尘,决定把她的头发交给我剪。我一向吹牛,说自己理发的技术很好,其实效果也就比学校的理发师好了那么一点点。(这句又是吹牛,不过当时同学们是这么说的)第二次是高三时。学校临时要检查头发,她依然让我帮她剪。我战战兢兢,竟真的剪坏了,她却安慰我:“没事,就当是让你练技术。”她一直都有着宽容而温厚的心灵。 谁说潇湘妃子是小性子?点出友情的温暖。 那时,生活是如此简单。早起读书,在排队的间隙背单词,在周末的夜晚安静学习,深夜数着星星回寝室……别人的浪漫和潇洒,我们不曾羡慕过。因为深信,最美丽的时刻在将来。那时的遗憾只是自由读书的时间太少。 好一个“最美的时刻在将来”,人生追求不同,浪漫和潇洒也必不同,也许有人羡慕亭中论文,闲暇读诗而不可得呢? 高三,我们并不真觉得枯燥。因为精神上并不匮乏。我们在闲暇时谈张爱玲,谈红楼梦,谈历史,谈诗词,也谈生活琐事和明星八卦。她喜欢老子、孔子的学说,而我不太熟悉;我挚爱历史,而她了解得不深……但这些都不妨碍我们的交流,我们都乐于倾听彼此,各自思考。 高三学习生活何以不枯燥?再点友情的温暖。 那一阵子看《明成皇后》。剧中,明成皇后问:“一个人不知偷盗有罪而去偷盗和一个人知道偷盗有罪而去偷盗,哪个更有罪?”太子回答:“当然是明知故犯的人。”明成皇后说:“不是,不知者更有罪。孔子曰:无知就是罪恶。”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段台词难以理解。但某一天,当我们都为某人所累时,潇湘忽然想到了它。她说:“我终于明白了,无知更有罪。”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其实那人不是故意针对我们,只是在他的意识中,以自我为中心是理所当然的。他不觉得有错,所以时时以别人的麻烦为自己的快乐。如果他明白这样不对,也许会慢慢改正。可惜他不知道,所以无知无觉,继续错下去。无知就是最大的罪恶啊,因为不能认识自我,改过自新。 抽丝剥茧地思考,竟能贴近如此深刻的道理。每次想到,我都觉得肃然。 肃然之中有着深深的赞叹、欣赏,再点友情的温暖。 我说:“我喜欢的多半是残缺的人物,那种不完美其实是感人肺腑的真实。”她说:“我也喜欢残缺的人物。但不是因真实而不完美,而是因追求完美而有所残缺。”我们都沉思,想着人心里的善与恶、美丽与残缺,默默无语…… 她曾说到文字与本人的不一致。我说:“文章宁复见真人,安知安仁曾拜尘?”她说:“真是奇怪,从文字去判断一个人,往往有差别;而了解了一个人,再去看他的文字,又觉得是符合的。”我们都沉默,不懂缘由,却深以为然。 那时,我们很快乐,但有时却有着宁静的忧郁。因为常常感觉到,我们徘徊在许多个深不可测的世界边缘。就如桂树生泰山之腰,上依千仞之崖,下临不测之渊。而艰难求索的,正是我辈。 有友如此,思想不至于荒芜,心灵亦不寂寞。 从思想的切磋,心灵的抚慰角度作一小结,赞友情的温暖。 五月天,我们在绚烂的樱树下体会落花的温柔,在明媚的紫薇花下嬉戏留影;初夏的黄昏,我们在枇杷树下徘徊复徘徊,可惜最后只摘了几枚青果子;深秋的午后,我们采摘枫叶作成精美的书签;傍晚散步时,她告诉我,日日看到的黄花就是含笑…… 我们写下不合格律的诗词赠与彼此,将雄心壮志涂鸦于小纸片上,乐此不疲;我们痴迷于张爱玲那烟灰色的世界,感慨《维以不永伤》那平淡中的锋芒;我们忽然能够静下心来,读一些没有情节的、纯粹的美文。 学习最紧张的时候,她背着《美女篇》,将随时想到的绮词丽句写在便条上与我分享;我背着《琵琶行》和《春江花月夜》,将《世说新语》里的小故事说给她听。 路上的废纸,我们会弯腰拾起,不去理会别人异样的目光。其实,我们仅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无法真的改变什么。但心中是快乐的,足矣。这个习惯,我到了大学也一直保留着。 我们会为古人焚香烹茶的雅趣而心折,谈海棠花露,谈玲珑荷花……你知道玲珑荷花是怎么种的吗?将老莲子两头磨薄,然后放到空蛋壳中与别的鸡蛋搁一处让母鸡孵。有小鸡破壳而出时,再便将莲子取出……于是,我们谋划了好久,准备去一趟乡下,我采莲子,她负责把母鸡骗走……只不过阴谋未遂。 高三那年的冬季总是下雨。我撑开绿伞时,她总会念出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尽管她不知前一句就是“烟消日出不见人”。我故意捏着红楼腔笑话她:“妹妹既知‘欸乃一声山水绿’,又怎能不知‘烟消日出不见人’?原来这世上真有这么好笑的事儿,今儿才算是见了!”或戏谑她:“妹妹可曾读过书?”她气得来打我,又拿红楼腔回击:“你专挑我的不是,难道就没你的不是了吗?” 那年冬天,她穿了一件明黄色的羽绒服,颜色鲜艳得让我眼前一亮。我忽然说:“你早该死个一千遍了。”别人不懂,以为我太过狂妄。她却笑了。她那么喜欢曹植,必然知道他的妻子正是因“衣饰过制”而被赐死的,明黄岂能人人都穿!而她那会意的一笑,在我看来,是感动多于惊喜。难得有这样的朋友,感情亲密,内心世界又如此合拍,她让我时时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时时对自然万物充满了感激之情。 她坚持叫我“明月”,正如我一直叫她“潇湘”。我们之间有太多诸如“南越琴韵”、“看朱成碧”等旁人无法听懂的默契。别人不了解,会觉得可笑,但我们却甘之若饴。 谈不完诗情,说不尽红楼,一路写来,意犹未尽,然总不离友情的温暖,期间小女儿的戏谑斗嘴,母鸡孵莲子的异想天开,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妙趣横生。 她会在写到我时,想到即将的离别,然后抱着我泪流满面。一如此刻,我在写到她时,也泪流满面。 情到浓处意自真。温暖友情如此,岂能不刻骨铭心? 金榜题名时也有淡淡的忧伤。因为知道,今后的岁月是遥望,不是重合。 如今,在海一隅的是我,在水一方的是她。 她说,现在不会再有人和我说桂花蜜、美男子了。 我微笑,那原本就是只属于我们的岁月啊。 结尾自然,“在海一隅的是我,在水一方的是她。” 轻轻松松,收了尾,又点了题。 总评:,所写虽只是高中生活的吉光片羽,却能始终扣住友情温暖,独抒性灵,涉笔成趣,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无意于感人而自然动人。 上了大学,那份夺高分、考名校的功利没有了,留下的只是那份情,那份爱,于是反而是恬淡从容,返朴归真,当哭则哭,当笑则笑,一切都是那样自如洒脱,是率真之人写率真之文。
/
本文档为【作文教学的讨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