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禹贡锥指(四)

禹贡锥指(四)

2010-04-09 10页 pdf 639KB 1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3407

暂无简介

举报
禹贡锥指(四) 禹貢錐指/卷04 1 禹貢錐指/ 卷04 ○海、岱惟青州, 《釋文》:岱音代。 [《傳》曰:東北據海,西南距岱。顏氏 師古 曰:岱,即太山也。渭按:成王賜太公履曰:東至於海。季劄聞 齊音曰:表東海者,其太公乎!齊湣王謂張儀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是東據海也。而《傳》兼言北。 楚子謂齊侯曰:君處北海。蘇秦說齊王曰:北有勃海。蓋自今成山以至樂安者是也。故雲東北據海。然自 朝鮮以至日照皆青也,所遺多矣。專言東,則固可該琅邪與朝鮮也。《地理誌》:岱山在泰山郡博縣西北。 今山東濟南府泰安州東南有博縣故城,山在州北五裏...
禹贡锥指(四)
禹貢錐指/卷04 1 禹貢錐指/ 卷04 ○海、岱惟青州, 《釋文》:岱音代。 [《傳》曰:東北據海,西南距岱。顏氏 師古 曰:岱,即太山也。渭按:成王賜太公履曰:東至於海。季劄聞 齊音曰:東海者,其太公乎!齊湣王謂張儀曰:齊僻陋,隱居東海之上。是東據海也。而《傳》兼言北。 楚子謂齊侯曰:君處北海。蘇秦說齊王曰:北有勃海。蓋自今成山以至樂安者是也。故雲東北據海。然自 朝鮮以至日照皆青也,所遺多矣。專言東,則固可該琅邪與朝鮮也。《地理誌》:岱山在泰山郡博縣西北。 今山東濟南府泰安州東南有博縣故城,山在州北五裏,於故城為西北也。《公羊傳》曰:越在岱陰齊。蘇 秦說齊王曰:南有泰山。《史記》曰: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岱主南,言與徐分界也。而《傳》兼言 西,則岱不足以表其界。蓋青西以濟為兗界。《齊語》:正封疆“西至於濟”,其明徵也。北自琅槐以西,亦 以濟為兗界。故王莽改漢齊郡曰濟南,而《經不言濟者,蒙兗、濟、河之文,從可知也。《傳》兼言西, 則欲密而反疏。甚矣,說《經》之難也。 《正義》雲:海非可越而言據者,東萊東境之縣,浮海入海曲之間,青州之境非至海畔而已。故言據也。漢 末有公孫度者,竊據遼東,自號青州刺史,越海收東萊諸郡。堯時青州當越海而有遼東也。舜為十二州, 分青州為營州,營州即遼東也。渭按:安國《傳》出魏、晉間,其釋《舜典》雲分青為營,襲馬、鄭也。 此雲青州東北據海,蓋直案當時輿地。遼東屬幽州,以為青之北境至勃海而止,故曰東北據海。若忘乎其 營之出於青者,而穎達善為傅會,訓據曰跨,以求合於前說。夫青之跨海固也,而以《傳》之據為跨,則 非也。以青之據海為跨海,猶之可也;推而至於兗之據濟,揚之據淮,荊之據荊山,梁之據華山之南,雍 之據河,皆以為跨之,則大不可矣。穎達豈未之思邪?先儒謂分青為營,據《爾雅》“齊曰營州”以立義。康 成雲:舜以青州越海,分置營州。是堯時遼東本屬青也。而王明逸非之曰:中國疆界固有非至海畔止者, 如珠崖在大海中,自為一隅,而屬於嶺南。然雖越海而土俗相接,又他無可附。遼東固中國東境,豈有不 屬接壤之冀,而遙屬隔海之青乎?周時遼東即營州,而並於幽州,則堯時決非屬青矣。斯言亦近理。然孫 炎以《爾雅》為殷製,殷必有所受。遼東苟非青域,殷何由改青曰營。馬、鄭諸儒相沿已久,當從之。古 今疆域或因或革,未可據周之屬幽,以證堯時不屬青也。 《周禮》:正東曰青州。其疆域與《禹貢》大異。鄭《注》雲:青州則徐州地也。蓋以“其山鎮曰沂山,其川 淮、泗,其浸沂、沭”知之。《經》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沂其父”,又曰“浮於淮、泗”。是知徐 並於青也。賈《疏》雲:周之青州,於《禹貢》侵豫州之地。蓋以“其澤藪曰望諸”知之。望諸即孟豬。《經 》於豫州曰:導菏澤,被孟豬。是知侵豫之地也。《疏》又雲:周時幽州南侵徐州之地。蓋以“其澤藪曰貕 養”知之。《地理誌》琅邪長廣縣西有奚養澤。琅邪郡屬徐州,是知侵徐之地也。渭按:長廣故城在今登州 府萊陽縣東,漢屬徐州,實古青州域。幽之所侵乃青地,非徐地也。不但此也,其川河、泲,其浸菑、時 ,皆青地為幽所侵,而賈不言,何其疏也。蓋今青、登、萊三府之地,在青域者,周時皆割入幽,其西又 為兗所侵,而損豫之東南境以益之。徐則岱山、大野皆入於兗,是青亦不全得徐也。鄭雲青州即徐州,亦 言其大略而已。 林少穎雲:《爾雅》不言青州者,青並於徐也。蔡《傳》取之。渭按:“齊曰營州。”《注》雲:自岱東至海。 邢昺《疏》雲:營州即青州地也。《博物誌》雲:營與青同海,東有青丘,齊有營丘,豈是名乎?蓋殷改 青曰營,青地入營,未嚐並於徐也。林氏徒以越海之艱,當合除而不合營,故為此言。然邢《疏》鑿鑿可 據,蔡氏汩於近說而不知考,亦獨何哉。 唐營州治柳城縣。 西南距平州七百裏。 此隋開皇三年平高寶寧,以其地置營州,大業初改為柳城郡者,實在禹冀 州、舜幽州之域,於青州無涉也。《水經》《大遼水注》雲:渝水首受白狼水,南逕營丘城西。營丘在齊 ,僑置於此也。《寰宇記》引《開元十道略》雲舜築柳城,以證古時已有柳城之地。蓋皆因《爾雅》“齊曰 營州”之文,而附會為此說。不知柳城漢屬遼西郡,隋始於此置營州,名同而地異,非舜之分青為營者也。 青州有古爽鳩氏之虛,為季崱、有逄伯陵、蒲姑氏之所因,及斟灌、斟尋、寒、過之封皆在焉。春秋時可考 者,齊、紀、譚、州、夷、介、萊凡七國。戰國時為齊、燕二國地。秦並天下置齊郡、琅邪、 東境是。 遼東。 漢複置青州。 領郡國六。 後漢、魏並因之。 領郡國五。 晉分置平州, 青州領郡國六,平州領郡國五。 後改曰幽州。唐 禹貢錐指/卷04 2 為河南道之北海 青州、 濟南 齊、 淄川 淄、 高密 密、 東萊 萊、 東牟 登 等郡,河北道之安東都護府。按以上《通典》 所列,高密之莒縣及諸城之南境,當往屬徐。又有當來屬者:兗域,濟陽之盧縣及東阿之東境, 後漢穀城縣 地 ,在濟東者即今東阿縣。 平陰之北境;徐域,魯郡乾封、萊蕪之北境是也。以今輿地言之,山東登州、萊州二 府,其青州府則益都、臨淄、昌樂、安丘、壽光、臨朐及諸城、高苑、博興、樂安之南境,濟南府則肥城、 長清、曆城、章丘、鄒平、長山、新城、淄川及泰安萊蕪之北境,兗州府則唯東阿及平陰之北境, 三府之地 ,南以齊長城故址與徐分界,西及北以漢時濟水故道與兗分界。 其東北跨海為故遼東都司之東境及朝鮮國,皆古青州域 也。 青之東境,登、萊二府之地鬥入大海中,東西長八九百裏,形如吐舌。《史記》《齊世家》雲:齊自泰山屬 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裏。蓋並登、萊計之也。海水自日照縣東與徐分界, 日照本漢海曲縣,屬琅邪郡。 今屬青州府莒州。 北曆諸城縣東,折而東北,曆膠州、即墨、萊陽、棲霞、文登諸縣南,又東北出而西折,曆 寧海州及福山、蓬萊二縣北, 蓬萊,登州府治也。海在府城北五裏,北與遼東相望。自新開海口而東北,抵遼東金州衛南之旅 順口,三百裏而近。有沙門、砣磯、鐵山諸島,可以泊舟避風,一帆徑度,亦不甚險。《漢書》: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仆從,齊 浮勃海擊朝鮮。《元和誌》:大人故城在登州黃縣北二十裏。司馬宣王伐遼東,造此城運糧,船從此入。今新羅、百濟往還常由於此。 又西曆招遠、掖縣、昌邑、濰縣北與兗分界。 禹河自碣石入海,碣石以西為逆河,其東則海,無所謂勃海也,勃海之名,始見於《戰國策》。蘇秦說齊曰 “北有勃海”是也。然春秋時已有之。《左傳》:楚子使屈完謂齊桓公曰:君處北海。《韓非子》曰:齊景公 與晏子遊於少海。北海、少海即勃海也,亦作勃澥。《說文》雲:海之別,又謂之裨海。《齊語》:渠弭 於有渚。韋昭注雲:渠弭,裨海是也。《列子》曰:勃海之東有大壑,名曰歸墟。歸墟者,尾閭也。應劭 曰海之橫出者曰勃。《史記》《索隱》:崔浩曰勃,旁跌也。旁跌出者,橫在齊北,故《齊都賦》雲“海旁 出為勃”。 徐幹、左思皆有《齊都賦》。 漢置勃海郡,治浮陽縣,即今河間府之滄州。又置北海郡,治營陵縣,即 今青州府之昌樂縣。二郡皆在勃海之濱,一屬兗,一屬青也。《元和誌》:萊州掖縣北有渤海。則已入東 萊郡界,過碣石二百餘裏矣。元人又以鐵山為碣石。於欽《齊乘》曰:青州東北跨海。跨小海也。蓋太行、 恒嶽北徼之山,循塞東入朝鮮。海限塞山,有此一曲。北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門島,是為渤海之口, 闊五百裏,西入直沽,幾千裏焉。 於氏所謂碣石,蓋即鐵山也。鐵山南對沙門島,北與旅順口相接,正當渤海之口。若在昌 黎者,與此地遙隔五六百裏,安得舉以為言。 勃海初不若是之遠。《經》雲:夾右碣石入於河。又雲:至於碣石入於 海。《漢天文誌》雲: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海碣石。碣石者,河、海分界處也。 碣石以西至直沽口,禹時為逆河,戰國時謂之勃海,勃海止此耳。以鐵山、沙門為勃海之口,而旅順以東 為大海,近誌之失也。詳見《導河》。 《舜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傳》雲:泰山為四嶽所宗。《周禮》:兗州山鎮曰岱山。《爾雅 》:河東岱。李巡雲:東嶽,泰山也。《史記》:黃帝東至於海,登岱宗。《漢書》《五行誌》曰:泰山 岱宗,五嶽之長,王者易姓告代之處也。山有天門、日觀。馬第伯《封禪儀記》雲:仰視天門,窔遼如從 穴中視天,直上七裏,賴羊腸逶迤,名曰環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應劭《漢官儀》雲:泰山東南山 頂,名曰日觀。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唐六典》雲:泰山周一百六十裏,高四 十餘裏。今泰安州境有雲雲、亭亭、梁父、社首、高裏、石閭、徂徠等山,新泰縣境有龜山、新甫山,雖 隨地異名,實泰山之支峰別阜也。 岱南與徐分界處,嚐考齊長城故址而約略得之。《管子》曰: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是春秋時 已有長城矣。《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城。城緣河,徑泰山千餘裏,東至琅邪台 入海。《齊記》曰: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裏。《水經注》雲:濟水自臨邑縣 東,又北逕平陰城西。京相璠曰:平陰,齊地,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裏。 今長清縣西南二十五裏有盧縣故城。 南 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裏。齊侯塹防門即此也。其水引濟,故瀆尚存。 見《 濟水》。 又雲:朱虛縣泰山上有長城, 泰山,東泰山也,亦名小泰山,在臨朐縣南百裏。朱虛故城在縣東。 西接岱山,東 連琅邪巨海,千有餘裏,蓋田氏之所造。 見《東汶水》。 《括地誌》雲: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緣河,曆泰 山北岡上,經齊州、淄州,東至密州琅邪台入海。 台在州治諸城縣東南百四十裏琅邪山上。 《元和誌》雲:故長城 首起平陰北二十九裏。《通典》雲:盧縣有長城,東至海。蘇代說燕王曰:齊有長城钜防。钜防即防門也。 《寰宇記》雲:諸城縣南四十裏有長城,東南自海迤邐上大朱山,盡州南界二百五十裏。 大朱山南距琅邪台六 十裏。 今按:齊長城橫絕泰山,綿地千餘裏,自平陰而東,曆肥城、 在縣北。 長清、 在縣南。 泰安、 在州西北六十 禹貢錐指/卷04 3 裏。 萊蕪、 在縣北。 淄川、 在縣南。 沂水、 在縣北九十五裏。 臨朐、 在縣南。又有穆陵關在大峴山上,西接沂水縣界。 莒州, 在州北。 以訖於諸城, 在縣南七十裏。 皆有故址。此雖後人所築,然皆因岡阜自然之勢為之,禹時青、徐分界 , 亦必以此也。 青西及北以濟為界。鄭漁仲雲:不言濟者,以兗州見之也。按:《水經注》濟水自臨邑過平陰、盧縣、曆 城、台縣、梁鄒、臨濟、安平、樂安、利縣至琅槐入海。以今輿地言之;平陰、長清、齊河、曆城界中之 大清河,及章丘、鄒平、常山、新城、高苑、博興、樂安界中之小清河,即漢時濟水會汶人海之故道,古 青、兗分界處也。 青之東北界無可考。《疏》雲:越海而有遼東之地。恐未盡。《通典》雲:青州之界,東跨海,從岱山東曆 密州,東北經海曲、萊州,越海分遼東、樂浪、三韓之地,西抵遼水。此說近是。然三韓地太遠,而玄菟 不可遺。竊疑漢武所開二郡,皆古嵎夷之地,在青州之域者,而三韓不與焉。蓋嵎夷,羲和之所宅,朝鮮 ,箕子之所封,不應在化外。先儒但雲有遼東,非也。《漢書》言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 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後漢書》言東夷率皆土著,喜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所 謂中國失禮求之四夷者也。觀其土俗,則青之東北界,不止於遼東明矣。《史記》《秦始皇本紀》雲:地 東至海,暨朝鮮,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朝鮮列傳》雲:自始全燕時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 築鄣塞。秦滅燕,屬遼東外徼。燕、秦之所經略,蓋《禹貢》嵎夷之地。唐一行所謂“北戒山河,抵恒山之 右,乃東循塞垣,至濊貊、朝鮮,以限戎狄者”是也。星傳謂北戒為胡門。 明遼東都指揮使司兼轄漢遼東、西二郡之地,都司城西四百二十裏為廣寧衛,本遼東無慮縣也。衛西幽州 域,衛東營州域,都司城東至鴨綠江五百六十裏,與高麗分水。《太康地誌》雲:樂波遂城縣有碣石,長 城所起。《通典》雲:在今高麗舊界。蓋即蒙恬所築起臨洮至遼東者也。東漢以來,故阯湮沒。都司城北 至三萬衛三百三十裏,古肅慎氏地。衛西有開元城,金置會寧府,號為上京。《禹貢》青州之北界當極於 此。衛東北距長白山千餘裏,其水北流為混同江,南流為鴨綠江。《唐書》《東夷傳》雲:高麗馬訾水出 韎鞨之白山,色若鴨頭。即此江也。都司城南至旅順海口七百三十裏,去登州不遠,順風揚帆,信宿可達。 明初遼東士子附山東鄉試,後以渡海之艱,改附順天,猶周之並營於幽也。 ○嵎夷既略, 《釋文》:嵎音隅。 [《傳》曰:嵎夷,地名。《正義》曰:即《堯典》“宅嵎夷”是也。王氏曰:略,為之封畛也。曾氏曰:地接 於夷,不為之封畛,則有猾夏之變。金氏曰:首書嵎夷,諸州無此例也。但青州實跨海而有東夷,兼堯命 羲和宅嵎夷,以候正東之景,故特表於前。渭按:《後漢書》:東夷有九種,曰:畎夷、幹夷、方夷、黃 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暘穀,蓋日之所出也。《讚》曰:宅是嵎夷 ,曰乃暘穀;巢山潛海,厥區九族。是以九夷為嵎夷也。金說本此。蓋碣石之功畢,禹即東行至遼東,經 略嵎夷,然後渡海而南治濰、淄二水也。] 嵎夷,《堯典疏》雲:《尚書》《考靈曜》及《史記》作“禺銕”。渭按:《五帝本紀》作“鬱夷”。張守節曰“鬱 音隅”。《夏本紀》仍作“嵎夷”。司馬貞曰:《今文尚書》及《帝命驗》並作“禺鐵”,在遼西。“鐵”古“夷”字 也。緯書已亡,檢《史記》無作“禺銕”者,唯《說文》作“嵎銕”,銕字見金部,雲古文鐵從夷。從夷則可讀 為夷,不當作“鐵”,其作“鐵”者,蓋後人傳寫之誤。 九州唯此書“略”,必有精義。《傳》雲:用功少曰略。非也。按《左傳》曰: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製也。 封略之內,何非君土?又曰:封畛土略。又曰:侵敗王略。略皆訓界,經略猶言經界也。王說本此,而曾 氏尤善,林少穎稱之。 《堯典傳》雲:東表之地稱嵎夷。暘,明也。日出於穀而天下明,故稱暘穀。暘穀、嵎夷一也。《正義》曰 :青州在東,界外之畔為表。故雲東表之地。據日所出,謂之暘穀,指其地名,即稱嵎夷。故雲暘穀、嵎 夷一也。然不言在何郡縣。《說文》:昜山在遼西,一曰嵎銕,暘穀也。既在遼西,則冀域而非青域,不 可以當《禹貢》之嵎夷。薛士龍雲:嵎夷今登州。《齊乘》因以寧海州為嵎夷,近世皆宗其說。餘按《封 禪書》,秦始皇東遊海上,祠齊之八神,其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鬥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 韋昭曰:成山在東萊不夜縣。今文登縣東北一百八十裏有成山是也。 不夜故城在縣東。 自古相傳為日出之地, 謂羲仲之所宅在此,頗近理。然文登與萊州接壤,禹既略嵎夷,不應越萊夷而西治濰、淄,是則可疑耳。 且朝鮮更在成山之東,寅賓出日,尤為得宜。 《元史》《天文誌》言:郭守敬為太史,四海測景之所凡二十七,東極高麗 ,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皆古人之所未及。按高麗既古朝鮮,北極出地三十八度,與登州間。後世朝鮮為外國,測景但可 禹貢錐指/卷04 4 在登州。堯時嵎夷為青域,測景自當在朝鮮也。元之初起,威行塞外,諸國罔不臣服,故測景窮河源,悉聽其所為。 範《史》以東 夷九種為嵎夷,必有根據。杜氏《通典》亦用其說,今從之。 《通鑒》:唐高宗顯慶五年,命蘇定萬伐百濟,以新羅 王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是亦以東夷為嵎夷也。 《漢書》《武帝紀》雲:元封三年,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地理誌 》雲: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濊貊、句驪蠻夷。應劭曰:玄菟,故真番國;樂浪,故朝鮮國也。 《後漢書》《東夷傳》雲:濊及沃沮、句驪,本皆朝鮮之地也。漢元封三年,滅朝鮮,分置四郡;至昭 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玄菟複徙居句驪,自單大領已東,沃沮、濊貊悉屬樂浪。然 則此二郡之地,東窮大海,皆古嵎夷也。玄菟北與夫餘、挹婁連壤,故為之封畛,使北國不得南侵。樂浪 南與三韓分海,故為之封畛,使島夷不得北侵,而中外之防峻矣。 ○濰,淄其道。 《釋文》:濰音惟,本亦作“惟”,又作“維”。淄,側其反。渭按:濰、淄,《漢書》作“惟”、“甾”。顏氏雲:“惟”字今作“維”,“甾”字或作“ 淄”,古今通用也。 [《傳》曰:濰、淄二水,複其故道。《正義》曰:《地理誌》雲:濰水出琅邪箕屋山, 山見《說文》。《班誌 》無之,此誤增。 北至都昌縣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裏。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博昌縣入海。 今 《漢書》本作“入泲”。林氏曰:河、濟下流,兗受之;淮下流,徐受之;江、漢下流,揚受之。青雖近海,然不 當眾流之衝,但濰、淄二水順其故道,則功畢矣。比之他州,用力最省者也。蔡氏曰:上文言“既道”,禹為 之道也。此言“其道”,泛濫既去,水循其道也。渭按:都昌屬北海郡,博昌屬千乘郡。今山東青州府莒州東 有箕縣故城,益都縣西南有萊蕪故城,博興縣東南有博昌故城,萊州府昌邑縣西有都昌故城,皆漢縣也。] 顧氏《日知錄》曰:濰水出琅邪郡箕屋山。 在今莒州西北九十裏。 《書》《禹貢》“濰、淄其道”,《左傳》襄公十 八年“晉師東侵及濰”是也。其字或省水作“維”,或省糸作“淮”,又或從心作“惟”,總是一字。《漢書》《地理 誌》琅邪郡朱虛下、箕下作“維”,靈門下、橫下、折泉下作“淮”,上文引《禹貢》“惟、甾其道”,又作“惟”, 一卷之中,異文三見。 馬文煒曰:《漢書》《王子侯表》。城陽頃王子東淮侯類封北海。按北海郡別無淮水。蓋亦“濰”字之異文。 《通鑒》《梁武帝紀》:魏李叔仁擊邢杲於惟水。 胡三省《注》:“惟”當作“濰”。古人之文,或省、或借其旁,並 從鳥隹之隹,則一爾。後人誤讀為“淮、沂其父”之“淮”,而呼此水為槐河,失之矣。 按“淮”字當從佳人之佳;乃得 聲,今本《說文》亦誤。 《水經注》:濰水出琅邪箕縣濰山, 許慎、呂忱雲:濰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濰水出覆舟山。蓋廣異名也。《元和誌》 :濰山在密州莒縣東北八十三裏,濰水所出。渭按:《說文》:濰水出琅邪箕屋山。謂琅邪郡箕縣之屋山,非山名箕屋也。 東北逕 其縣故城西,又東北逕諸縣故城西, 城在今諸城縣西南。 又東北逕東武縣故城西, 故城,漢琅邪郡治也。今為諸城縣 治。《元和誌》:濰州故堰在諸城縣東北四十六裏,蓄以為塘,方二十餘裏,溉水田萬頃。 又北逕平昌縣故城東, 城在今安丘縣 南。 又北逕高密縣故城西, 城在今縣西雨。《元和誌》:濰水在高密縣西南,去縣四十裏。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陳,即此處。 又北逕淳於縣東, 今安丘縣東北有淳於故城。濰水在縣東五十裏。 又北左會汶水, 此東汶也,出朱虛縣小泰山。 北逕平城 亭西,又東北逕密鄉亭西, 應劭曰:淳於縣東北有平城亭,又四十裏有密鄉亭,故縣也。今昌邑縣南有平城故城,東南有密鄉 故城。 又東北逕下密縣故城西, 城在昌邑縣東南,與濰縣接界。濰縣本唐北海縣,《元和誌》:海在北海縣東北一百二十裏。 濰水南去縣五十五星。 又東北逕都昌縣故城東, 晉省都昌入掖縣。宋建隆三年始以其地改置昌邑縣。 又東北入於海。 《元和 誌》:萊州掖縣,海在縣北五十二裏。 以今輿地言之,濰水出莒州東北濰山,曆諸城、 屬青州府。 高密、 屬萊州府。 安 丘、 屬青州府。 濰縣,至昌邑東北五十裏入海也。 並屬萊州府。 《說文》有“甾”字、“甾”字而無“淄”字。淄,作“甾”或作“菑”。《周禮》“幽州浸曰菑、時”是也。《水經注》: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西南原山下,世謂之原泉。 《淮南子》曰:淄水出自飴山。蓋山別名也。《括地誌》曰:淄州淄川縣東 北七十裏原山,淄水所出。俗傳雲:禹治水功畢,土石黑,數裏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齊乘》曰:淄水出今益都縣嶽陽山東麓 ,地名泉河,古萊蕪地。嶽陽即原山也。淄多伏流,俗謂上下有十八漏。《益都新誌》:淄水源曰泉河,頭泉在縣西南一百三十裏。 東北流,逕萊蕪穀, 穀在今益都縣西南。《元和誌》:淄水西去益都縣五十五裏。 屈而西北流,逕其縣故城南, 《述征記 》曰:城在萊蕪穀,當路岨兩山間,道由南北門。《元和誌》:萊蕪縣故城在今淄州東南六十裏。按故城明初割屬益都,今在其西南 ,或仍謂在淄川縣界者,誤也。今萊蕪本漢嬴縣。唐貞觀元年,省入博城。長安四年,複以其地置萊蕪縣。在泰安州東一百二十裏。 又西北轉逕城西,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 《齊乘》曰:淄水自萊蕪穀又北逕長峪。《青州舊誌》:自臨淄西南至古萊蕪 ,有長峪,界兩山間,逾二百裏,中通淄河。按長峪本名馬陘,亦名弇中。見《春秋傳》。 東北流,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淄縣 禹貢錐指/卷04 5 故城南,東得天齊水口。 水出南郊山下,謂之天齊淵,五泉並出,山即牛山也。水在齊八祠中,北流注於淄。 又北逕其城東 , 城中有營丘。《爾雅》雲:水出其前,左為營丘也。漢齊郡治此。 又東逕利縣東, 晏謨曰:利縣在齊城北五十裏。齊城即青州 府北五十裏之臨淄故城也。今博興縣東有利縣故城。 又東北逕東安平城北, 應劭曰:博昌縣西南三十裏有安平亭,故縣也。按淄 水自利縣東,又東北流,不得過博昌之西南。今臨淄縣東有安平故城,若以為是,則當先安平後利縣。豈注文偶爾失次邪?不然則道 元誤引,利縣東北當別有東安平城也。 又東逕巨澱縣故城西, 城在今樂安縣東北。 又東北逕廣饒縣故城南, 城亦在樂安 東 北。漢廣饒、巨澱二縣屬齊郡。後漢省。晉複置廣饒。劉宋改日千乘,曆代因之。金改曰樂安。《元和誌》:淄水南去千乘縣二十 八 裏。 又東入馬車瀆, 瀆水首受巨澱,即濁水所注也。在今樂安縣東北。《齊乘》雲:今樂安高家港也。《縣誌》雲:在縣東五 十 裏清水泊北。 亂流東北,逕琅槐故城南, 應劭曰:博昌東北八十裏有琅槐鄉,故縣也。今樂安縣東北一百十裏琅槐故城是。 又 東北逕馬井城北,與時、繩之水合,互受通稱。 時水出齊城西南二十五裏,平地出泉,即如水也,亦謂之源水。因水 色黑 ,俗又目之為黑水。澠水出營城東,世謂之漢溱水,北逕博昌南界,入時水,自下通謂之澠。又東北至廣饒故城北,東北入淄水。 孔 子曰:淄、澠之水合,易牙嚐而知之。謂斯水矣,“繩”當作“澠”,《齊乘》雲:時水之源,南近淄水,詳其地形,蓋伏淄所發,土 人名 曰烏河,一名耏水。亦名如水,澠水北流,勢極屈曲,俗稱九裏十八灣。 又東北至皮丘沈,入於海。 沈,疑是“坈”。如馬常 坈之類 ,下同。 故晏謨、伏琛並言淄、澠之水,合於皮丘沈西。 《元和誌》:壽光縣,淄、澠二水,西自千乘縣界流入, 去縣四 十裏。 《地理誌》曰:馬車瀆至琅槐入海。蓋舉縣言也。 謂言琅槐而不言皮丘坈。 以今輿地言之,淄水出益 都縣東 南嶽陽山,曆臨淄、博興、樂安,至壽光縣北,由清水泊入海。 並屬青州府。《元和誌》:渤海在壽光縣東 北一百十 裏。 據琅槐故城在今樂安縣界,則淄水入海不當在壽光。然清水泊跨二縣之境,必皆漢琅槐地。馬 車瀆近海 處,豈即古之皮丘坈與! 《元和誌》:千乘縣北有青丘。齊景公畋於青丘。即此。《齊乘》雲:今清水泊是也。 朱 長孺曰:淄 水,《地誌》雲入濟,《水經》獨雲入海者,馬車瀆以下乃濟水入海處。淄水入海之道與濟水 正同,非《 經》、《誌》互有齟齬也。渭按:濟由馬車瀆入海。自金皇統中始,前此不爾也。《河渠書》 雲:“於齊, 通淄、濟之間。”故淄得由博昌入濟。 《地誌》謂淄入濟,《水經》謂淄入海,杜預謂淄入汶。鄭樵以入汶為是。今按:《左傳》:昭二十六年 ,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注》雲:淄水出泰山梁父縣西北入汶。此淄即柴汶也。杜注《左傳》不誤。 鄭據以為《禹貢》之淄則誤耳。 青與兗以濟為界,則濟之下流青亦受之。但淪濟之功在治徐時,故此州專紀濰、淄;亦猶徐、揚共是淮, 而排淮之功,治徐時已畢。故獨書其父,而揚不複言也。敢以補林氏之闕。 ○厥土白墳,海濱廣斥。 《釋文》:濱,必人反。斥,徐音尺。渭按:濱,《漢書》作“瀕”,後同。斥,《史記》、《漢書》並作“潟”。 [《傳》曰:濱,涯也。言複其斥鹵。《正義》曰:《說文》:鹵,鹹地也。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海畔迥闊,地皆斥鹵,故雲廣斥。言水害除,複舊性也。林氏曰:此州之土有二種,平地則色白而性墳, 至於海濱,則彌望皆斥鹵之地。斥者,鹹土可煮以為鹽者也。金氏曰:斥鹵可煮為鹽,故齊有魚鹽之利。 今登州千裏長沙是其地。] 《管子》曰: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渠展今不知所在。《水經注》雲:平度縣有土山。膠水北曆土 山注於海。海南、土山以北,悉鹽坈相承,修煮不輟。平度,漢屬東萊郡,故城在今掖縣東北。自此以西, 曆昌邑、濰縣、壽光、樂安,其北境濱海之地,疑即是古之渠展。《爾雅》十藪,齊有海隅。郭璞以海濱 廣斥當之。渠展蓋海隅之別名也。然廣斥恐不止於此。按《齊語》:桓公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使關市譏 而不征,以為諸侯利。韋昭曰:言通者,則先時禁之矣。東萊,齊東萊夷也。 漢置東萊郡。今為萊州、登州二府 地。 取魚鹽者不征稅,所以利諸侯、致遠物也。由是觀之,則東萊出鹽最多。鄭康成《周禮注》雲:東西曰 廣, 古曠切。 南北曰輸。《禮記注》雲:橫量曰廣,從量曰輪。廣者東西之地形也。今登、萊二府,東西長 八九百裏,三麵濱海,皆可以煮鹽。海濱廣斥,蓋謂此也。金說良是。 《管子注》雲:渠展,地名,泲水入海之處。 冀、兗皆濱勃海。今靜海縣東有鹹水沽,即古豆子地,斥鹵數十裏。鹽山縣東有鹹土,周百五十裏,長蘆鹽 利出此者,十之五六,皆兗域也,而《經》不書。徐、揚皆濱大海,自吳濞煮鹽以富其國,會稽於是乎有 鹽官。唐以後,淮、浙之鹽,甲於天下。二州鹹土更多,而《經》亦不書。獨於此書海濱廣斥,何也?蓋 他州鹹土唯沿邊一帶,冀、兗、徐各數百裏,揚據禹跡之所及,亦止千餘裏。而東萊之地鬥入大海中,長 八九百裏。以三麵計之,鹹土不下二千裏。是一州而兼數州之斥,地形卓詭,故特書之。昔太公以齊地負 海,舄鹵少五穀,乃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輳。桓公、管仲複修其業,通魚鹽之利於東萊。及靈公滅萊而 禹貢錐指/卷04 6 有其地,為利益博。故晏子曰:魚鹽蜃蛤,弗加於海。言陳氏厚施,通東萊之利於國中也。檢《漢誌》北 海 郡唯都昌、壽光有鹽官,而東萊郡則曲成,東牟、惤、 音堅。 昌陽、當利五縣並有鹽官,則萊夷之產倍於 齊 國,又可知已。齊之所出,不足以給諸侯,故弛禁而通萊夷之產以濟之。齊資萊,萊無藉於齊,愚故以 為 廣斥在東萊也。 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謂使萊夷之產,得售於齊而輸之遠方。不然,則何以言利諸侯邪?此古人倒裝文法,慎 勿 錯解。 抑又思之,人性不能食淡,艱鮮已奏,則鹽亦食之最急者。故禹既製貢以給國家之用,而又懋遷有 無 ,使四方之人,各得其所欲。青之廣斥所以利民者甚大,又安得而不書?《傳》意謂《經》誌土複其性 , 審爾,則濱海之州皆然,何獨書於青。茅氏《彙疏》雲:以鹽利早開,故特標土質,為貢鹽張本。庶幾 得 之。 《樂安縣誌》雲:海濱廣斥,謂如今高家港以往,其地都無所生,婦人有白首而不識五稼。歲時盤薦,唯 魚餮耳。知府朱鑒詩曰:海若生潮成碧浪,天如不雨盡黃塵;可堪二月無花柳,踏遍孤邨不見春。渭按: 斥鹵之地,五穀不生,大率類此。高家港即古馬車瀆,在縣東北五十裏,謂此亦齊之渠展,則可。若以為 青之廣斥盡於此,則非也。 斥、鹵對言,則東方為斥,西方為鹵。單舉,則斥亦鹵也。故鄭康成雲斥謂地鹹鹵。《史》、《漢》並作“廣 潟”。《廣韻》雲澙鹹土。《周禮》《草人》鹹澙。《疏》雲:逆水之處水寫去,其地為鹹鹵,通作“舄”。 《溝洫誌》:民歌史起曰:終古舄鹵兮生稻粱。《注》雲:舄即斥鹵。《呂氏春秋》“舄”作“斥”,蓋古字“斥 ”與““澙”、“舄”通也。黃氏《日抄》曰:案《管子》“斥者,薪芻所生之地”。鹵乃鹹地,於斥不相幹。今嘉興 府瀕海人呼產蘆之地為斥塹。渭按:海濱鹹土不生他物,唯蘆生之,可充薪芻,以給煮鹽之用,取之甚便。 故曰“斥者,薪芻所生之地”,未見斥之非鹵也。嘉興之斥塹亦即鹽場。先儒之義,殆不可易。 ○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 《傳》曰:田第三,賦第四。 ○厥貢鹽、絺,海物惟錯, 《釋文》:鹽,餘占反。絺,敕其反。 [《傳》曰:絺,細葛。錯,雜,非一種。林氏曰:鹽即廣斥之地所生。海物,水族之可食者。蔡氏 元度 曰: 貢物不以精粗為敘,而以多少為敘。青州鹽居多,故敘於先也。他仿此。吳氏曰:海物,水族排蜃羅池之 類。渭按:海中之物,詭類殊形,非止江河鱗介之族,故謂之錯。] 《史記》《貨殖傳》雲: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宋史》《食貨誌》雲:鹽類有二:引池而成者,曰顆 鹽,《周官》所謂監鹽也; 監鹽,《周禮》作“苦鹽”。苦讀曰鹽。《說文》:監,河東鹽池。從鹽省,古聲。煮古煮字。海、 煮井、煮鹼而成者,曰末鹽,《周官》所謂散鹽也。按:今解州鹽池密邇帝都,其所出豈不足以給甸服千 裏之食,而必有藉於青者,蓋洪水之後,土性未複,不能凝結成鹽故耳。《水經注》雲:河東鹽池出石鹽 ,自然印成。朝取夕複,終無減損。唯水暴雨澍,甘潦奔泆,則鹽池用耗。洪水之為害於鹽也,明矣。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詩曰: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說者謂池遇南風則結鹽多,故曰可 以阜財。蓋監鹽未幾即興也。然《周官》《鹽人》之文,諸鹽用各有所宜,則後此監鹽雖興,青之貢恐亦 終不可廢耳。 《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傳》雲:精曰絺,粗曰綌。《周官》:掌葛以時徵絺、綌之材於山農。蓋 取諸畿內,此《經》為邦國之貢,故獻其布之精者,內外事不同也。《曲禮》:為天子削瓜者副 普逼反。 之 ,巾以絺。則絺又可用作巾矣。禹時青、豫既貢絺,揚之島夷又貢卉服。先儒以為即葛越。左思《吳都賦 》雲“蕉葛升越,弱於羅紈”是也。後世專以出南土者為佳。考杜氏《通典》貢蕉葛者凡十餘郡,皆南土也。 唯臨淄貢絲葛十五疋,猶有《禹貢》之餘製焉。 《周禮醢人》:饋食之豆,有蠃 古螺字。 醢、庳 音排。 醢、蜃、蚳 音遲。 醢。又 鱉人 :祭祀共庳、蠃、蚳以授醢人 ,故林氏以海物為蠃、庳、蜃、蚳之類,然蚳乃蚍蜉子,非水族也。鄭康成《庖人注》雲:青州之蟹胥。 《後漢》《伏隆傳》:張步遣使獻鰒 音雹。 魚。斯實《經》之海物矣。 又按:《本草》烏賊、海鷂、牡蠣、馬刀、魁 蛤、文蛤、車螯,東海中皆有之。馬刀即庳,魁蛤即蚶也。 禮:王者大饗,有四海九州之美味。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 ,故此等亦令貢之,非以奉上之口腹也。青距帝都不過二千餘裏,而又獻薨, 古老反。 不獻鮮, 悉然反。 則於 民固無害矣。後世海物莫盛於嶺海,而海岱則微。如郭璞《江賦》所言王珧、海月、三蝬、不江、洪蚶、 石去、鱟蝞之類,皆嶺海產也。遠方馳貢,煩擾疲費。唐元和中,孔戣奏罷明州歲貢淡菜、蚶、蛤之屬。 長慶中複貢。元稹觀察浙東又奏罷之。明州且以為苦,況粵、閩乎。以是知《禹貢》海物唯青有之,而不 及徐、揚,其為斯民慮也,蓋詳。 禹貢錐指/卷04 7 惟錯有別解。林少穎雲:先儒謂海物錯雜非一種,此說不然。夫既謂之海物,而不指其名,則固非一種矣, 何須更言惟錯。竊謂此與揚州齒、革、羽、毛、惟木,文勢正同。錯別是一物,如豫州之磬錯也。吳幼清 雲:惟或在句中,猶言與、及、暨也;或在句端,猶如越、如若也。錯,石可磨礪者也。《詩》雲:他山 之石,可以為錯。渭按:此錯果為石,則荊何必又貢礪、砥。“惟”字在句中亦不盡如吳氏訓。“海岱惟青州 ”,豈可謂與青州暨青州邪。 ○岱畎絲、枲、鉛、鬆、怪石, 《釋文》:畎,工犬反。徐本作“畎穀”。枲,思似反。鉛,寅專反。字從{幾口}。{幾口},音以選反。怪如字。 [《傳》曰:畎,穀也。怪異好石似玉者。岱山之穀,出此五物,皆貢之。《正義》曰:《釋水》雲:水注 川曰溪,注溪曰穀。穀是兩山之間流水之道,故言畎。去水故言穀也。怪石,奇怪之石。故雲好石似玉也。 枲,麻也;鉛,錫也。岱山之穀有此五物,美於他方所有,故貢之也。陸氏 德明 曰:怪石,碔砆之屬。王氏 曰:黑錫曰鉛。林氏曰:凡貢不言其所出之地者,一州所出皆可貢。言所出之地者,以此地所產為良也。 又曰:怪石之貢,誠為可疑。竊意當時製禮作樂,資以為器用之飾,有必不可闕者,非貢無益之物,以充 玩好也。程氏 大昌 曰:質狀色澤似石而非石,故命為怪,非抑之也,所以高之也。古者用玉比後世特多,其 勢不得不以似玉者充之,九、璁、奉、琇之類是已。蓋貢怪石以足用,非如今靈璧、太湖之石,嵌空玲瓏 可為戲玩者也。{{*|按:《尹文子》雲:魏田父得玉,以告鄰人。鄰人詐之曰:此怪石也。怪石似玉,故可 以相誑。] 《益稷》:浚畎澮,距川。《傳》曰:一畎之間,廣尺、深尺曰畎。方百裏之間,廣二尋、深二仞曰澮。《 正義》曰:《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田首倍之。廣二 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裏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 方百裏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是畎、遂、溝、洫、澮皆通水之道。惟言畎、澮者,舉大小而 略其餘也。與此釋“岱畎”不同。渭按:二義不可偏廢。山勢已盡,平原曠野之鄉,可以備五者之製,自當依 《匠人》說。若在山中,崎嶇偪側,安所得成、同之地而為之,自當依《釋水》說。蓋穀是澗壑之流,直 出山中以注溪,即禹所謂畎。溪則穀口橫截一道,受澗壑諸水以注川,即禹所謂澮也。《匠人》之溝、洫 ,乃人為之。溪、穀天成,不必五者俱備,秩然整齊。 《周禮》《太宰》九職,其一曰嬪婦化治絲、枲,又有典絲、典枲,掌其藏與其出,以待興功之時,頒之 於外內工。賈《疏》雲:按《喪服傳》,牡麻者,枲麻也。則枲是雄麻,對苴是麻之有蕡實者。桓寬《鹽 鐵論》曰: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是枲賤於絲也。充、豫通州之絲皆可 貢,青所出不盡美,故係之以岱畎。 《說文》:鉛,青金也。《本草》:鉛,一名黑錫。今泰山之下,不聞有鉛。蘇頌曰:鉛生蜀郡平澤,今有 銀坑處皆有之。蓋礦利漸開,不必以岱畎為良,遂隱而不傳矣。鉛不知其所用。案胡粉、黃丹皆化鉛為之。 土宿真言:《本草》雲“鉛乃五金之祖,變化最多。一變而成胡粉,再變而成黃丹”是也。胡粉一名白粉,黃 丹一名朱粉,可以代丹堊,故貢其材使煉治之,以給繪畫塗飾之用也。 《魯頌》《悶宮》之卒章曰:徂來之鬆,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鬆桷有舄,路寢孔碩。徂徠山在 今泰安州東南四十裏,實岱之支峰,特異其名耳。《水經注》雲:徂徠山多鬆柏,《詩》所謂“徂徠之鬆”也。 《鄒山記》曰:徂徠山在梁父、奉高、博三縣界,猶有美鬆。 見第二十四卷《汶水》。 昔秦始皇登泰山避風雨於 鬆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岱畎之多鬆明矣。齊、魯以岱分界,徂徠在南,與新甫俱為徐域,故其材魯得 用之也。 金吉甫雲:怪石,如今萊之溫石,可為器。今青州黑山紅絲石,紅黃相參,文如林木,或如月暈、如山峰、 如雲霞、如花卉,即古怪石也。淄川梓桐山石門澗石,色若青金,紋如銅屑,理極細密,亦奇石,但不如 紅絲石之堅。凡此諸品皆可為器用,今取以為硯。《登州府誌》雲:怪石出萊陽縣五龍山,色類昆山石而 文理過之。渭按:《經》之怪石,本出岱畎。青、萊、登之地去岱絕遠,泛引無當也。《名醫別錄》言: 白、紫石英皆生太山山穀。白石英大如指,長二三寸,六麵如削,白澈有光,長五六寸者彌佳。寇宗奭曰 :紫石英明徹如水精,但色紫而不勻。李時珍曰:《太平禦覽》雲:自大峴至太山皆有紫石英,太山所出 甚襄瑋。斯二英者,其《經》之所謂怪石乎。“英”通作“瑛”。《說文》:瑛,玉光也。徐鍇曰:案《符瑞圖 》,玉瑛仁寶,不斫自成,光若白華。漢文帝時渭陽玉瑛見。今白石、紫石瑛皆石之似玉有光瑩者。由是 觀之,二英之可代玉,益信矣。 《詩齊風》:尚之以瓊英。《傳》雲:右似玉。亦可證石英之義。 但近世器服之飾,此 禹貢錐指/卷04 8 石罕用,人唯知為藥物。故言怪石者,不複以二英當之耳。 魏文帝黃初元年,取白石英、紫石英及五色大石,起景陽 山 於芳林園。此則與結瑤構瓊無別,非大禹作貢之意也。 ○萊夷作牧, 《釋文》:萊音來。牧,徐音目,一音茂。 [顏氏曰:萊夷,萊山之夷也。林氏曰:《史記》《齊世家》,太公東就國,萊夷來伐,與之爭營丘。《左 傳》夾穀之會,萊人欲以兵劫魯侯。孔子曰: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萊之為夷無疑矣。先儒但 以為地名,非也。吳氏曰:作,謂耕作;牧,謂放牧,夷人以耕牧為業也。渭按:今萊州、登州二府皆《 禹貢》萊夷之地,其成功獨後,故書“作牧”於賦貢之下,與冀之恒、衙、大陸,同一變例。《元和誌》雲: 故黃城在登州黃縣東南二十五裏。古萊子國。《春秋傳》:齊侯滅萊。杜《注》:今東萊黃縣是也。萊山 在縣東南二十裏。《封禪書》齊之八祠,六曰月主,祠萊山。此萊國之所都也。今高密縣在膠州西北五十 五裏,縣治即夷安故城,古夷維邑。《水經注》:膠水北過夷安縣東。應劭曰故萊夷邑。太史公曰:晏平 仲,萊之夷維人也。西去濰水四十裏。然則高密亦萊地,其境越膠水而西,去濰水不遠矣。即墨在州東而 為齊邑,蓋滅萊後始有其地耳。然春秋時又有夷、介二國與萊錯壤而居。夷在即墨縣西,介在膠州之南。 隱元年“紀人伐夷”,僖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是也。嵎夷既略,便當治萊夷,而禹不然者,蓋以其水入海路近 ,為患不深,而濰、淄內地,宜先治之,此成功所以獨後也。 孔《傳》雲:萊夷,地名,可以放牧。說者皆因之,以作牧為一事。唯吳幼清不然。今按:萊夷之地,三麵 瀕海,皆為斥鹵,五穀不生,中間又有萊、膠、勞、成、羽、金與、之罘、文登、不其、距艾等山及貕養 澤。 《元和誌》雲:澤在萊州昌陽縣西北四十裏。今為登州府萊陽縣地也。 其可耕者無幾。齊地負海,澙鹵少五穀,況萊 夷乎?耕田不足以自給,故必兼畜牧而後可以厚其生。《經》所以言作又言牧也。若從舊解則“作”字頗贅, 且《經》凡書作皆謂耕作,此不當獨異。故改從吳氏。金吉甫曰:萊夷地宜畜牧,取其畜以供。此臆說也。 《禹貢》、《周官》未有以畜貢者,唯《周書》《王會篇》言外國所獻有紈牛、露犬之類,蓋非常畜,不 可據以釋此《經》。 ○厥篚檿絲, 《釋文》:檿,烏簟反。渭按:檿,《史記》作“盦”。蓋從古文本也。 [《傳》曰:檿桑蠶絲,中琴瑟弦。《正義》曰:《釋木》雲:檿桑,山桑。郭璞曰:柘屬也。檿絲是蠶食檿桑 所得絲,韌,中琴瑟弦也。 權乘《七發》之言琴曰:野繭之絲以為弦。 蘇氏曰:檿桑出東萊,以織繒。堅韌異常,東 萊人謂之山繭。渭按:絲不入篚而檿絲入篚,蓋貴重之。諸篚皆織成之物,而此獨以絲,蓋或弦或繒,聽其 所為也。 蘇氏雲:檿絲出東萊,萊夷作牧而後有此,故書篚在其後,亦不言獨萊夷貢之也。《登州府誌》雲:檿絲出棲 霞縣,文登、招遠等縣亦有之。其繭生山桑,不浴不飼。居民取之,製為,久而不敝。斯所謂出東萊,堅 韌異常者也。今青州、濟南、兗州等處皆有繭,其蠶乃人放椿樹上,食葉作繭,絲不甚堅韌。嚐詢諸土人 ,野蠶食山桑葉,作繭高岩之上,樵者往往得之,不過數枚,欲製為,須廣收積多,乃成一匹,所出至少 ,官長欲市取,亦無從得也。蓋必此種而後可以當《禹貢》之檿絲,古今事變不同,以今之遍地皆有,而疑 古之獨出於東萊也,亦過矣。 劉原父曰:青、徐、揚三篚皆三夷之貢也。孫徵取之。今按:揚之貝錦,果出島夷,則下文厥包橘、柚, 豈亦島夷貢之乎?其不可通也,明矣。檿絲雖出萊夷,他國可市取以貢,亦猶藍田出玉,而貢璆琳者,非獨 藍田在其境內者也。說見《雍州》。 《困學紀聞》曰:《地理誌》謂齊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臨淄有服官。 墨子曰:錦、繡、絺、紵,亂君之所造。其本皆興於齊。景公喜奢而忘儉,幸有晏子以儉鐫之。然猶幾不 能勝,齊俗之侈,蓋自景公始。渭按:漢世齊有三服官,春獻冠幘縱為首服,紈素為冬服,輕綃為夏服, 又有冰綺、方空、 音孔。 縠吹綸絮之目。齊俗之工於織作如此。然自春秋以前皆未嚐有也。故青州貢絺、篚 檿絲而已矣。豫貢絺、紵,揚篚貝錦。舜觀古人之象以作繡,四者自唐虞有之,而墨子以為亂君之所造,不 亦誖乎?蓋一意尚儉,譏齊俗之侈,而不自覺其言之過耳。 ○浮於汶,達於濟。 [《正義》曰:《地理誌》雲: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蔡氏曰:不言達河者,因於兗也。渭 按:此《經》蒙兗之文,曰達於擠,則山漯以入河可知矣。其東北境徑浮濟,不必從汶也。] 禹貢錐指/卷04 9 《水經注》: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 萊蕪縣在齊城西南,原山又在縣西南六十許裏。《從征記》曰:汶水出縣西南流,自入 萊蕪穀,夾路連山數百裏,水隍多行石澗中。按:原山在今萊蕪縣東北七十裏,東接益都,西接章丘,北接淄川縣界,高聳出群山之 上,亦名馬耳山。《魏收誌》:嬴縣有馬耳山,汶水出。是馬耳即原山矣。今又名嶽陽山。 西南逕嬴縣故城南, 城在今萊蕪縣西 北。 又東南逕奉高縣北, 今泰安州東有奉高廢縣。 屈從縣西南流,與一水合,俗謂之牟汶。 水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 俗謂之胡盧堆,西南逕奉高縣故城,而西南流注於汶。今萊蕪縣東有牟縣故城,牟汶水在縣誌門外,西流至泰安州東入汶。 又南, 右合北汶, 水出分水溪。東南流,逕泰山東,合天門下溪水,又東南流,逕南明堂下。昔漢武令奉高作明堂,引水為璧雍,世謂之 石汶。又左,入於汶水。今泰安州南有泮水,出泰山分水嶺。考其源流,蓋即北汶也。 又西南逕徂徠山西, 山在州東南四十裏。 又南逕博縣故城東, 城在州東南。漢置,唐改曰乾封。 又西南逕龍鄉故城南,又西南逕亭亭山, 山在州南五十裏。 又 南,左會淄水,世謂之柴汶。 水出泰山梁父縣東,西南流逕菟裘城北,又逕梁父故城南,又西南逕柴縣故城北,又逕成邑北。 《春秋》齊師圍成,成人伐齊,飲馬於斯水者也。淄水又西逕陽關城南,西流注於汶水。今按:州南有廢柴縣,粱父故城西南有陽關 城。柴汶水在州東三十五裏,俗名司馬河。 又南逕钜平縣故城東, 城在州西南。 又西南逕魯國汶陽縣北,又西逕汶陽縣 故城北, 城在今寧陽縣東北。 又西洸水出焉。 呂忱曰:洸水出東平,上承汶水於岡縣西、闡亭東。《爾雅》“汶別為闡”,其猶洛 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逕乘丘縣故城東,又東南注於洙水。按:乘丘故城在今滋陽縣西北。 又西逕蛇丘縣南, 今肥城縣南有蛇丘 故城。本魯蛇淵囿,漢置縣。 又西南逕岡縣〔丁晏曰:剛縣誤作“岡”。〕北,{{*|縣本魯闡邑,在今寧陽縣境。又 西南逕東平章縣南, 今東平州東有章縣故城。 又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 城在今汶上縣東北四十裏。 又西南逕壽張縣北 , 壽張本壽良,後漢光武更名。 又西南至安民亭入於濟。 今州西南十裏安山鎮即故安民亭。 汶水自桃鄉四分,當其派別 之處,謂之四汶口, 即今戴村壩地。 其左二水雙流,西南至無鹽縣之後阝鄉城南,又西南逕東平陸故城北,又 西逕危山南, 世謂之龍山。 又西合為一水,西南入茂都氵殿; 即今南旺湖。 次一汶西逕郈亭北,又西至壽張故城 東,遂為澤渚;其右一汶西流逕無鹽縣故城, 城在今東平州東。 又西逕治鄉城南,又西南逕壽張縣故城北, 城 在州西南。 又西入於濟。以今輿地言之,汶水自萊蕪曆泰安、肥城、寧陽至東平入濟,合流以注於海。此禹跡 也。迨元人引汶絕濟為會通河。明永樂中又築戴村壩,遏汶水盡出南旺以資運,而安山入濟之故道填淤久 矣。 《元和誌》:乾封縣界有五汶,源別而流同。五汶者,曰北汶、嬴汶、柴汶、牟汶,其一則經流也。 四汶口乃 下流歧分處,不在五汶之數。 按:《酈注》無嬴汶。嬴汶在今萊蕪縣南三十裏,源出宮山之陰,流合牟汶。宮山 者,新甫之別名也。山在新泰縣西北。泮水源出泰山分水嶺,即北汶。《州誌》謂之塹汶,在今泰安州南。 五汶之外,有小汶,在州東南七十裏,源出宮山,流逕徂徠山南,又西入汶水所謂大汶口也。嬴汶流合牟 汝,故《酈注》不言五汶,以小易嬴斯為當矣。又有水出萊蕪縣寨子村流合牟汶者,近誌指為浯汶。據《 漢誌》:琅邪靈門縣有高泵山浯水所出,東北入濰。《說文》雲:水出靈門山,世謂之浯汶。 浯水合東汶入濰 ,故有此名。 在今莒州界,與萊蕪無涉,誌妄言耳。東汝出朱虛縣小泰山,北流至淳於縣入濰,在今臨朐、安 丘界。《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入濟。高誘雲: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是即入濰之東汶,言入 濟者,《淮南》之誤也。 曾彥和曰:汶水有二,出萊蕪縣原山入濟者,徐州之汶也;出朱虛縣泰山入濰者,青州之汶也。渭按:原山 北接淄川,延袤跨青、徐之境,汶雖除水,其導源處猶為青域,故青之貢道書“浮於汶”雲。 Article Sources and Contributors 10 Article Sources and Contributors 禹貢錐指/ 卷04  Source: 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oldid=203393  Contributors: Wmrwiki 许可协议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Unported http:/ / creativecommons. org/ licenses/ by-sa/ 3. 0/ 禹貢錐指/卷04 许可协议
/
本文档为【禹贡锥指(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