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实用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5纳谏与止谤

实用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5纳谏与止谤

2021-10-18 11页 ppt 239KB 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wassyy

本人从事施工专职安全员多年,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内业资料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

举报
实用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5纳谏与止谤作者简介退出阅读赏析学习建议思考与练习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拓展阅读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都爱诗。他九岁入私塾启蒙。1919年,考入县立第一高小。192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开始学写新诗。1903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为国立同东大学〕,从闻一多先生学写新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得到文学前辈的好评,被称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次年又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蜚声诗坛。1934年大学毕业,任教省立临清中学,出版了诗集?运河?、长...
实用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5纳谏与止谤
作者简介退出阅读赏析学习建议思考与练习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拓展阅读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都爱诗。他九岁入私塾启蒙。1919年,考入县立第一高小。1923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开始学写新诗。1903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名为国立同东大学〕,从闻一多先生学写新诗。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得到文学前辈的好评,被称为“1933年文坛上的新人〞。次年又出版诗集?罪恶的黑手?,蜚声诗坛。1934年大学毕业,任教省立临清中学,出版了诗集?运河?、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军兴,奔赴前方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曾任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要职。出版?津浦北线血战记?、?参军行?、?淮上吟?等诗文集。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襄樊、宜昌两分会理事。1942年5月,在三一出版社因所办?大地文丛?被查禁,愤而辞职。8月到重庆,专事创作,并参加文艺界活动及争民主运动,任“文协〞候补理事;出版?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我的诗生活?等多本诗文集。作者简介退出1946年秋抵上海,先后主编?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协助有人创办星群出版公司,出版?诗创造?丛刊,并主编?创造诗丛?十二本,一一作序。抗战后期,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激起诗人的愤怒,开始大量创作政治挖苦诗,结集为?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出版,还出版有散文,小说集多本。1948年年底,被迫潜往香港。1949年3月,在党组织安排下乘船到北平。5月,入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研究员。7月,出席第一次文代会,同时中选为全国文协委员。后调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任?新华月报?编委,主编文艺栏,被聘为编审。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76年后,任?诗刊?参谋兼编委。1981年起任中国作协参谋。他年逾古稀,仍致力于散文、旧体诗词及诗论的写作,出版了?怀人集?、?诗与生活?等20余部著作。并于85高龄,亲自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如今他仍以那枝不倦的彩笔,为晚霞增辉。建国后,曾任第一、二、三届中国作协理事,第三、四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中六、七届为常委〕。现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诗刊?参谋、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诗歌学会会长等职。作者简介退出〔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重点在于有感而发。作者在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后,以齐威王勇于纳谏的难能可贵之举立论,结合?国语?中?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两相对照,展开论述,高度赞扬勇于纳谏精神的明智和磊落胸怀,并由此引出古今比照,联系实际阐发感想,希望领导者能向齐威王学习,勇于“纳谏〞,从而使工作改进,效率提高,受到广阔群众的鼓励与表扬,而不要做周厉王,千方百计“止谤〞,采取荒唐绝伦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举,以致最终被流放。本文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且流畅明快,简洁有力,加之比照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和持之有效、言之有理的说理风格的展示,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教育意义也极易为人们所接受。阅读赏析退出〔二〕本文可分为五局部。第一局部〔1自然段〕,介绍重读篇目,抒发重读感受。这一段写得自然得体,引人入胜:既点明了是重读,又表达了重读之后新有的感觉,必与原来“故事性强,引人入胜〞的意思不同的意味,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伏笔。第二局部〔2-6自然段〕,表达重读感觉并联想到?召公谏厉王止谤?,进行比照,指出“齐威王纳谏而使国家强盛,周厉王止谤最终导致垮台〞的历史教训。第三局部〔7-9自然段〕,以史为镜,说明我们当前某些领导同志怕听“逆耳忠言〞的行为及其后果,并以典型事例〔“四人帮〞的所作所为〕印证,强调不肯纳谏,没有善听的耳朵的严重危害。第四局部〔10-11自然段〕,再次回到重读文章?邹忌风齐王纳谏?中去,从写作方法、艺术特色上评述重读感觉,在肯定齐王纳谏勇气的前提下,大力赞颂文章的构思、笔法。第五局部〔12-13自然段〕,再次照应文章开头,同时再次点明写此篇读后感的目的:希望当今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能“悬赏纳谏〞,改进工作。阅读赏析退出〔三〕写作特色上,本文也有不少直接借鉴之处:〔一〕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且流畅明快,简介有力。如文章开篇,作者写读好文章的感觉是“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全是四字句,可谓流畅明快、简洁有力地将心中之言尽现于纸上,而同时,我们读者却也在为其比喻之形象、生动,文采斐然而止不住地较好。对重读感觉,“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也具有同样出色的语言表达效果。〔二〕四字句、四字成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本文颇具特色,给人言简意明,干脆利落之感。从文章开篇的“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到文章结尾的“如假设不信,盍试为之〞,全文运用四字句及四字成语共有八九十处,再加之与它们相照应的“五字句〞及短句的运用,无疑使得文章的整体风格趋向干净利落。〔三〕说理风格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自成一体。文章说理并无强加于人之嫌,处处引用,都有明显的出处,时时说理,都是水到渠成,令人不得不信服;为说明君甚少,连唐太宗与魏征这样少见的例子也拿了出来;为说明史可以为镜,今人应需多多借鉴,作者还列举了臭名昭著的“四人帮〞的故事加以证明等等。阅读赏析退出〔四〕运用比照论证方法,使得所论鲜明突出,这是本文写作特色上最突出的一点。比照论证方法不仅表达在文中,从题目上看,也自有发现。?纳谏与止谤?,“纳谏〞、“止谤〞,态度相反,意义对立,揭示了鲜明的比照寓意。至于文中,少数从谏如流的明君之国而是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的例如与“忠臣义士,赤心耿耿,进忠进谏〞,而被挖心、放逐的强烈比照;齐威王与周厉王态度不同,结果相反的比照等等,无不使得文章欲抒之感,欲达之意明了、深刻,充分表达了比照论证方法的巨大作用。阅读赏析退出本课论点并不难把握,关键是要学习作者写作读后感的语言及论证方法等。学习方法及步骤建议如下:〔一〕先预习、阅读?邹忌风齐王纳谏?,理解体会文章主题。〔二〕抓住本文比照论证特色,找出文中比照事例,从比照过程中归纳出主题。〔三〕归纳并解释四字句及四字成语,并体会语言简洁明快的特色及好处。学习建议退出一、本文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于文采。文中屡次使用了四字句和四字构成的成语、短语。例如:逆耳之言、一概而论、言者无罪、责无旁贷、久而弥笃、门庭假设市、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娓娓动听、天渊之别等。请把这种词汇收集起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和学会运用。二、练习用比照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思考与练习退出召公谏厉王止谤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那么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辨;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假设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於是国人莫敢出言。叁年,乃流王於彘。拓展阅读退出参考译文:厉王暴虐,百姓都在暗地里说厉王的不是。召公将这一切告诉厉王:“百姓不能忍受您暴虐的政令。〞厉王大怒,找了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督说谤言的人。只要卫国的巫师将说谤言的人告诉厉王,厉王就把那个人杀掉。〔于是〕百姓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相见只是彼此交换眼光而已。    厉王很快乐,对召公说:“我能够消除谤言,〔使百姓〕不敢说话。〞召公说:“只是堵住百姓的口啊。限制言论,比预防河水泛滥还要重要。河流堵塞使堤坝崩溃,一定会伤害好多人,〔限制言论〕也一样。所以治水的人用疏导的方法使水流入大海;治理国家的人让百姓评论政事得失。像这样的话,天子处理政事时,公卿和列士可以进献讽谏的诗歌;乐师可以进献歌曲;史官可以进献史书;乐师进言奉劝天子,大家朗读出来。平民百姓没有时机见到国君,因此他们把对政事的意见间接地传达给国君知道。亲近的大臣要尽奉劝国君的责任。和国君同宗的大臣要弥补国君的过失和监督国君的行为。乐师和史官要用乐曲和史书来对国君进行教诲。朝中元老们要整理朝政,使国君处理政事可以仔细考虑,使自己的处理与常理不相违背。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由于百姓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从他们的言论中得到表达。百姓认为好的就推行,百姓认为坏的就防范。如同土地能使衣食丰富一样,百姓发表的言论是考虑成熟后的自然流露。如果堵塞了百姓的口,会有多少人赞同呢?    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导,从这以后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了。三年后,厉王被国人流放到了彘地。拓展阅读退出
/
本文档为【实用语文第一册第3单元5纳谏与止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