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全套课件(完整版)

2021-05-15 524页 ppt 6MB 10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文库人生

多年老会计,接触了很多财务、会计、金融、投资、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自己也提升了很多,目前正在准备考注册会计师!

举报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全套课件(完整版)**组织行为学(第12版)**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个人团体组织**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个体人的性格,能力,需求环境对人的影响团体人际关系,沟通团体,冲突领导,权力团队建设组织组织设计企业文化组织变革**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的基础第3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第4章人格与情绪第5章知觉和个体决策第6章基本的动机概念第7章动机:从概念到应用第8章情绪和心境**第9章群体的行为基础第10章理解工作团队第11章沟 通第12章领导的基本观点第13章当代领导问题第14章权力与政治第15章冲突与谈判**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什么是组织...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全套课件(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第12版)**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个人团体组织**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个体人的性格,能力,需求环境对人的影响团体人际关系,沟通团体,冲突领导,权力团队建设组织组织设计企业文化组织变革**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的基础第3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第4章人格与情绪第5章知觉和个体决策第6章基本的动机概念第7章动机:从概念到应用第8章情绪和心境**第9章群体的行为基础第10章理解工作团队第11章沟 通第12章领导的基本观点第13章当代领导问题第14章权力与政治第15章冲突与谈判**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什么是组织组织目标是什么2什么是管理有效的管理3管理职能?法约尔是“…之父”管理技能管理角色4什么是组织行为学?5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什么的6组织行为学有用吗?7组织行为学模型?8OB的研究方法9涉及哪些学科10发展演进**主要内容人在管理中作用管理者的三种技能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的起源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案例:通过案例讨论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及解决方法1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定位于组织系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组织行为学的自变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而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可以包括生产效率、工作的满意度、工作的流动性、缺勤情况等四项因素。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个体行为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美国学者霍夫斯德(GreetHotstede)认为,人的个性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表现为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前者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趋向建立松散的社会结构(如美、英、荷兰等)。松散的社会结构(如美、英、荷兰等)。后者强调集体为核心,趋向建立紧密型的社会机构(如诸多亚洲国家)。权力距离表现为人们权力、权威、尊敬和崇拜的程度。权力距离大的社会,人群表现为组织内权力差异的认可以及对权威的尊重。反之,则表现为上下级之间更多的平等。确定性规避表现为社会人群对社会前景的估计以及对待风险和安全感的态度。高不确定规避的社会,其成员常表现为不安,并能对风险泰然处之(如瑞士、北欧等国)。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前者强调自信和物质主义(如日本、美国),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相互关心(如北欧国家)。2群体行为群体是指个人的集合。表现为三个特征: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目的性。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内在的联系。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的决策、沟通冲突、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工作团队的建设,塑造高绩效的团队。3领导行为领导者作为群体和组织中的领袖和首脑,在组织建设和提高绩效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侧重于介绍权力和政治的概念,关领导特质,行为和应变(权变)理论以及当代有关领导研究的最新观点。4组织行为组织在概念上是指群体的集合。对组织行为的概念包括古典的、现代的的组织理论基本观点。组织设计对员工的影响。组织的发展与变革。组织文化建设等。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组织行为的研究通常是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有机结合。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最支持支持中立反对最反对+2+10-1-2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4、试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试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6、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如  勒温所提出的一般行为模式:B=f(P,E)B(行为) P(内部力场)E(外部力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组织行为动态模型。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荣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重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孙子兵法,历代著名的政治家商鞅、诸葛亮、唐太宗等,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治国安邦方面,都有不朽的贡献。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理论有待进一步整理、发掘与完善。这对建立中国式的组织行为学颇有裨益。在西方国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表现为1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2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3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二、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  30年代)表现为1霍桑试验(即1927  1932年美国学者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一、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2梅约(E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3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三、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30 50年代)表现为 1、勒温(K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4、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  四、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表现为 1、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    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心理学是组织行为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而组织行为学是心理学在组织系统运用的分支。二、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侧重于组织系统。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人与机器关系的研究。四、组织行为学与行为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行为科学。此外,组织行为学还与政治学(如权力与冲突的研究)、人类学(如跨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第四节21世纪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经济全球化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要求组织行为学更加重视跨文化研究,学会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道德规范,跨文化的道德行为问题,尊重不同的价值观。目的: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二、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影响。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正在变小,组织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简单化,分力化组织结构组织的管理层次减少,更趋扁平化,横向、纵向分离及决策分散化。弹性化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富有弹性,临时工增加,固定工减少,人员更加一专多能。网络化,虚拟化组织结构部门之间,通过协作,共同经营,运用计算机信息手段进行有机的控制。2更加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激励手段的探索。企业文化,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的研究。**1.人在组织中的作用?2.怎么样管理人?3.企业管理者和企业领导者的不同?4.管理者平时做什么?5.企业中核心员工和非核心员工区别?6.高层、中层和基层的差别?7.什么决定你在企业中的位置?8.你认同能力决定论吗?9.能力分哪些?10.外貌、性别等会影响管理吗?**※学习目标(3课时)2015掌握:职能角色技能管理者**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或一系列共同目标。组织: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社会单元。由两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王义堂现象说明了什么?不到两年换一个,换了12任厂长也没摆脱亏损的一家国有企业,却在一个农民手里起死回生。1994年5月,当王义堂接手河南泌阳县水泥厂时,该厂亏损123万元,到年底,王义堂却使该厂盈利70万元。第二年实现利税525万元。第三年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仍实现利税470万元。**管理者的职能案例**法约尔法国**法约尔的生平简历1841年,法约尔出生在法国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56—1858期间,他就读于里昂公立中等学校,1858一1860年期间,他就读于圣艾蒂安国立矿业学院。1860年毕业后,他进入科门特里富香博公司担任工程师,并显示出他的管理才能。1868年,当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极为困难,公司几乎濒于破产时,法约尔被任命为总经理。而到1918年法约尔77岁退休时,公司的财务状况已极为良好。**管理者的五种职能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 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谁来承担这些任务; 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 谁向谁报告工作; 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监控;比较;纠正。**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人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罗伯特·卡茨:**管理者的职能◆管理者的五种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本章回顾掌握:管理者的角色★组织★管理者◆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人际角色负责激励和指导下属象征性的首脑,需要完成法律性或社交性的例行工作维持与外部保持联系的社交网络,以获得好处和信息**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信息传递者角色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作为组织内外信息的神经中枢把从外部或下属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向外界发布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和结果的信息,以组织所属行业专家的身份出现**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决策角色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推动能够带来变革的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取正确的行动作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在主要的谈判当中代表组织行使责任**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1.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传统的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交往****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学习目标(3课时)掌握:传记特点2015能力学习行为塑造**能力**能力:实际能力潜在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总体能力心理能力体质能力从事那些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能力——工作的匹配**传记特点2015行政管理开始**姓名年龄◎性 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 业籍贯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个人工作经历:◎个人简历:**学习**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学习**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以及反映这些作为经验的结果与过去的方式有所不同时,就意味着学习已经发生了。关于学习的定义:第一,学习包含着变化。第二,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暂时的变化可能仅仅是反射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结果。第三,定义关注的是行为,只有行为活动出现了变化,学习才会发生。如果个体仅仅在思维过程或在态度上发生了变化,而行为未发生相应变化,则不能称为学习。第四,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通过直接方式得到,如观察或实践,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得到,如阅读。最关键的检验依然是:这种经验是否导致了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塑造**管理者通过循序渐进指导个体的学习,塑造个体的行为。行为塑造:**开发并实施干预策略开发并实施干预策略行为校正四、开发并实施干预策略三、确定行为结果二、开发基线数据一、识别关键行为五、评估绩效改善状况行为校正**第一步找出那些对员工工作绩效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行为。它们仅占总行为的5%~l0%,但可以给每个员工带来70%~80%的绩效。第二步要求管理者建立一些基线绩效数据。这可以通过确定在当前条件下行为发生的次数而获得。第三步是进行功能性分析,以确定行为的相倚性或绩效效果。这可以让管理者了解行为发生的先前线索,以及当前维系它的结局如何。一旦功能性分析完成,管理者就要准备开发并实施一种干预策略,以强化理想的绩效行为并削弱不利的绩效行为。在此,适当的策略包括:改变影响绩效——报酬关系的一些关联因素,如结构、程序、技术、群体或任务,代之以取得更高绩效、更高奖励的目标。最后一步是评估绩效的提高幅度。**传记特点◆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任职时间本章回顾掌握:能力★能力**心理能力学习总体能力可以分为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两大类。包括7个维度◆智力4个亚成分★学习学习的三个理论★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的学习**行为塑造行为校正★行为塑造行为塑造的方法2015★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忽视强化程序★连续强化、★固定时距、★可变时距、★固定比例、★可变比例五个步骤**了解:体质能力能力——工作的匹配组织中的一些具体应用**年龄绩效年龄与效率无关不可避免缺勤缺勤率可避免缺勤专业技能组满意度非专业技能组满意度**1、年龄与缺勤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缺勤原因分为可以避免的和不可避免的两种。一般年长员工在可以避免的缺勤方面低于年轻员工。不可避免的缺勤率却相对较高。2、年龄与工作绩效之间并无相关性。人们的身体技能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但可以因工作经验而得到弥补。**3、年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研究指出,年龄与满意度之间正相关。另一些研究则发现二者成U型曲线关系。专业技能和不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的年龄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专业技能组,满意度随着年龄增长而持续增加;非专业技能组,年龄中等时出现下降情况,之后又有回升。**男性女性**已婚员工未婚员工**任职时间缺勤率生产率满意度离职率**计算语言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心理能力**维度描述工作范围算术快速而准确的运算能力会计:在一列项目中计算营业税言语理解理解读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理解词汇之间关系的能力工厂管理者:推行企业政策知觉速度迅速而准确地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火灾调查员:鉴别纵火责任的证据和线索归纳推理确定一个问题的逻辑后果,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市场调查员: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一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行预测演绎推理运用逻辑来评估某种观点的价值的能力主管:在员工提供的两项不同建议中做出抉择空间视知觉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能想像出物体形状的能力室内装饰师:对办公室进行重新装饰记忆力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的能力销售人员:回忆主顾的姓名表2—1心理能力维度****认知智力社会智力情绪智力文化智力智力传统智力测验中人们经常关心的那部分潜能。与他人建立有效联系的能力。识别、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对跨文化的差异具有敏感性,并能够在跨文化的情境中成功运作的能力。http://iq.18dao.com/**三是个人的主观努力。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一是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基因和胎儿期因母体内环境影响所造成的个体特征;二是后天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历史文化的作用等;**关于智力的性别差异,目前研究较多,而且结论各异,但基本一致的结论有两方面: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男性的视知觉能力较强,尤其是空间知觉能力,男性明显优于女性。智力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听觉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女性明显优于男性。男性偏于抽象思维,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女性长于形象思维,喜欢语言、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女性比男性口语发展早,在语言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但男性在语言理解、言语推力等方面又比女性强。**语言理解、言语推力等方面又比女性强很聪明很笨视知觉能力听觉能力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口语发展早语言理解喜欢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喜欢语言、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在语言流畅性及读、写、拼等方面均占优势男性女性**体质能力其他因素灵活性因素力量因素动力力量躯干力量静态力量爆发力动力灵活性广度灵活性躯体协调性平衡性耐力**力量因素1.动力力量不断重复或持续运用肌肉力量的能力2.躯干力量运用躯干部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以达到一定肌肉强度的能力3.静态力量产生力量阻止外部物体的能力4.爆发力在一项或一系列爆发活动中产生最大能量的能力灵活性因素5.广度灵活性尽可能远地移动躯干和背部肌肉的能力6.动力灵活性进行快速、重复的关节活动的能力其他因素7.躯体协调性躯体不同部位进行同时活动时相互协调的能力8.平衡性受到外力推拉时,依然保持躯体平衡的能力9.耐力当需要延长努力时间时,持续保持最高努力水平的能力表2—29种基本的体质能力**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1849-1936)著名生理学家,早期主要从事血液循环生理学研究,后转向消化生理学领域,在消化器官的神经控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开创了慢性实验外科法。1902年起又在消化生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大脑和高级神经活动,研究行为生理学,发现了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物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物(人工刺激物)**他的实验主要是教会狗在听到铃声后做出分泌唾液的反应。巴甫洛夫给狗做了一个简单的外科手术,使得自己可以精确测量出狗所分泌的唾液量。当他把一片肉放在狗的面前时,狗的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加。当他藏起这片肉只是摇铃时,狗不分泌唾液。然后,巴甫洛夫将肉和铃声结合起来。每次狗得到食物之前都会听到铃声,如此反复。于是,狗听到铃声后就立即开始分泌唾液。后来,狗即使只听到铃声而没有得到食物,也会分泌唾液。事实上,狗已经学会了一种新的反应,即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食物是无条件刺激物,它必然会使狗做出某种具体方式的反应。只要无条件刺激物出现,这种反应就会发生,因此,这种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在这一实验中,这种反应为唾液分泌量的明显增加)。铃声为人工刺激物,或称条件刺激物。它原本是中性的,但食物(无条件刺激物)与铃声多次匹配之后,最终可以使条件刺激物单独出现时也产生反应。最后一个概念为条件反应,它描述的是狗的行为,即在仅有铃声时也做出唾液分泌反应。**条件反射的学习建立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无条件刺激物条件刺激物多次相互匹配条件刺激物(中性刺激物)就会变成条件刺激物拥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生于1904年,他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 通过学习,个体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主动的强化影响重复的可能性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指的是主动的或习得的行为,而不是反射性或先天的行为。该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这一行为重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强化可以巩固行为并增加其重复的可能性。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如果行为不被奖励或受到惩罚,则不大可能继续被重复。斯金纳认为,行为并不发端于内部(即并不是由反射或先天而决定),而是后天习得的。在具体行为出现之后如果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会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果人们的行为可以得到积极强化,则他们最有可能重复这种令人满意的行为。而且,如果奖励紧跟在恰当行为之后,则最为有效。**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榜样对个体影响的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力复制过程4.强化过程**1.注意过程:只有当人们认识并注意到榜样的重要特点时,才会向榜样学习。我们最容易受到那些有吸引力的、反复出现的、对我们重要的或与我们相似的榜样的影响。2.保持过程:榜样的影响取决于当榜样不再真正出现时,个体对榜样活动的记忆程度。3.动力复制过程:个体通过观察榜样而看到一种新行为之后,观察必须要把“看的过程”转化成“做的过程”。这种转化表明个体能够切实地执行榜样活动。4.强化过程:如果提供了积极的诱因或奖励,将会激发个体从事榜样行为。人们对受到强化的行为将会给予更多关注,学习的效果更好,表现得更频繁。榜样对个体的影响包括四个过程:**行为塑造2015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忽视当一种反应之后伴随着愉快事件时当一种反应之后人们做出的是中止或逃离不愉快的行为时设置了令人不快的条件,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取消维持某一行为的所有强化物的办法**强化程序连续强化间断强化比率强化间距强化固定时距可变时距固定比率可变比率每一次理想行为出现时,都给予强化。并不是对每一次理想行为都给予强化。为了保证理想行为能够重复,强化的次数也应该是足够和充分的。当某一具体行为重复了一定数量后个体才可得到强化。个体在第一次恰当的行为之后要再经历一段时间才会得到强化。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根据时间分配奖励,但强化物却是不可预测的当个体的反应积累到一个固定数目后,便给予奖励。当奖励根据个体行为的差异而发生变化时**强化程序强化的实质对行为的影响连续强化每一次理想行为之后给予奖励可以快速学习新行为,但习得行为也会迅速消失固定时距在固定的时间间隔下给予奖励一般性的和不稳定的绩效水平,并会迅速消失可变时距在可变的时间里给予奖励中等以上的和稳定的绩效水平,消失缓慢固定比例根据固定的产出次数给予奖励较高的和稳定的绩效水平,迅速达到但也迅速消失可变比例在变化的产出次数基础上给予奖励非常高的绩效水平,并且消失缓慢**连续强化容易导致过早的饱足感,在这种程序下强化物一旦消失,行为就倾向于迅速衰减。不过,连续强化方式适于新出现的、不稳定的,或低频率的反应。间断强化程序不容易产生过早的饱足感,因为它并不是每一次反应之后都给予强化,这种方式适于稳定的或高频的反应。总之,可变程序倾向于比固定程序导致更高的绩效水平。**组织中的大多数员工以固定时距的强化方式得到报酬。但是这种方式并未表明绩效和奖励之间的清晰联系。奖励是根据工作中所花费的时间而不是具体的反应(工作绩效)而提供的。可变时距方式会产生更高的反应几率和更稳定一致的行为,因为在这种方式下,绩效与奖励之间的相关性很高。而且,由于其中包括了不确定因素,因而员工们倾向于更为警觉,而且不敢怠慢。**埃默里的管理层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考虑,希望搬运工尽可能多地使用货运集装箱。当问到搬运工使用集装箱装载货物的利用率时,得到的都是一致的回答:90%。但公司通过分析发现,集装箱的实际利用率只有45%。为了鼓励员工使用集装箱,管理层建立了一项致力于提供反馈和积极强化的方案。他们指导每个搬运工用一张核查表记录每天的搬运量,包括使用集装箱的货物和没有使用集装箱的货物。每天结束时,搬运工计算出自己的集装箱利用率。简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方案实施的第一天,集装箱的使用率就猛升至90%以上,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一水平。埃默里公司报告说,3年以来,仅这项简单的反馈和积极强化方案,就为公司节省了200万美元。****第三章态度和工作满意度**※学习目标(3课时)掌握:态度工作满意度**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态度:**我的主管提升了一个能力不如我的人不公平我讨厌我的主管!我向任何愿意听我诉说的人抱怨我的主管!我要换工作!认知、情感、行为密切相关对主管的消极态度案例**认知情感行为态度**2.3态度的类型2.1态度与一致性2.2态度决定行为吗?**态度★ 态度◆ 态度的类型★ 工作满意度★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 态度与一致性◆ 认知失调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本章回顾掌握:**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 员工如何表达不满◆ 工作满意度与客户满意感◆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员工敬业度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组织支持感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对工作的积极感觉。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以及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态。员工对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并关心他们的利益的一种感知和看法。个体对工作的参与度、满意度及工作的热情。2.1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如果一个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工作满意度,说明他对工作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则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工作参与高的工作参与程度与低缺勤率和低辞职率正相关。组织承诺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服务员结帐处,一位香港客人在拉卡结帐。因与饭店有一定的关系,他的房费按七折付款。可能总帐金额超出预算,这位港客拿着帐单自言自语道:“哎,这么贵呀”结帐员对客人冒出了一句:“给您七折已很优惠了。”这一说,客人像受了污辱似的发怒道:“你这是什么话,我又不是付不起。房费七折是你们老总给我的待遇。去,把你们总经理叫来,我不希罕这个七折优惠。”后来,饭店一位老总专程去赔礼道歉。**2.2态度与一致性三鹿集团为何倒闭?1、添加一些三剧氢氨没有什么了不起。2、为了增加效益大家都在加。3、终止添加。**个体在努力调和不同的态度,并使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得富有理性和言行一致。人们采用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或者为这种不一致找到一种合理的理由。当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采取措施促使态度与行为重新回到一致的平衡状态。**列昂·费斯廷格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个体寻求的是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认知失调理论**打算星期六、星期日和朋友约会。可公司的一位同事打电话周六、周日加班。去还是不去?同事说公司总经理特意要求你参加。去还是不去?同事说本次加班公司要给每人3000元的加班费。去还是不去?**怎么办?如何办?1、造成失调的要素的重要程度个体减少失调的愿望由下面三个因素决定:2、个体相信自己受到这些要素控制的程度3、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如果造成不协调的因素相对来说不太重要,调整这种不平衡的压力就比较小。个体相信自己对于这些要素的支配和把握程度,会影响到他们对不协调所做出的反应。当他们感到这种不协调是一种不可控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选择余地时,则不太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奖赏也会影响到个体减少失调的动机强度。如果与高度失调相伴随的是极高的奖赏:则失调产生的紧张程度就会降低。奖赏通过增加个体“收支平衡表”中的稳定方面起到减少不协调的作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是否具有直接经验是否存在社会压力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态度≠行为态度的调节变量**(1)态度的重要性重要的态度是那些基本的价值观、自我利益的反映,或是反映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看重的个体或群体的认同。那些被个体认为很重要的态度,倾向于与行为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2)态度的具体性态度和行为越是具体,它们之间的联系就越有力。例如,具体问及某人在未来6个月里是否愿意留在组织中,可能比问她对薪水是否满意更好。(3)态度的可提取性很容易回忆起来的态度会比那些不容易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态度更可能预测行为。对于某个客体所表达的态度越频繁,你就越可能记住它,而它也越可能影响你的行为。**(4)是否存在社会压力当社会压力在某种方式上拥有绝对的权力时,态度与行为之间更可能出现差异。组织中的行为倾向于具有这些特点。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名持有强烈反工会态度的员工却会参加亲工会者组织的会议;为什么烟草公司的经营者自己不吸烟而且也相信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却不会积极地阻止别人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吸烟。(5)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如果个体对于态度所针对的事件有着直接经验,则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更强烈。**自我知觉理论态度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人们在事实发生之后使用态度使已经发生的事实具有意义。**工作满意度**3.2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3.5员工如何表达不满3.3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3.4工作满意度与客户满意感3.1工作满意度的测量**3.2工作满意度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满意度与工作绩效满意度与缺勤率满意度与流动率负相关负相关正相关**3.3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以积极的心态来谈论组织、帮助他人。所做的工作也比期望的更多。更倾向于主动承担正式要求之外的更多责任。感到满意的员工公平(公平的结果、待遇、程序等)工作满意度**3.4工作满意度与客户满意感无理的顾客员工工作的满意度影响提高感到满意的员工顾客的满意感和忠诚度**3.1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单一整体评估法回答一个问题 “如果你把所有因素考虑在内,你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从数字l~5所代表的分数等级中圈出一个符合自己的数字**由大量工作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评价法确定工作中的关键要素询问员工对于每一项要素的感受工作性质监督与控制当前的收入晋升机会同事关系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来评估这些要素数据累加起来就得到了工作满意度总分包括:**3.5员工如何表达不满积极性破坏性建设性消极性退出建议怠工忠诚图3—1对工作不满的反应直接离开组织。采取主动的、建设性的努力来改善工作条件。被动但乐观地等待环境有所改善。被动地听任事态越来越糟。包括长期缺勤或迟到、降低努力程度和增加失误率。**员工对工作环境、工作能力、工作意义及工作自主性的影响程度的感知。心理授权:工作参与和心理授权缺勤率和离职率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正相关**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对组织的情绪依赖及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与离开组织相比,感受到的留在组织的经济价值基于道德及伦理原因而产生的留在组织的责任感**组织承诺工作绩效缺勤率、离职率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72%36%7%****第四章人格与情绪**※学习目标(3课时)掌握:人格价值观**人格**“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的独特调节方式”。人格:高登·奥尔波特人格: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1.1人格的决定因素1.2人格特质1.3主要的人格特质**人格——工作的匹配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霍兰德提出了六种人格类型偏好需要技能、力量、协调性的体力活动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理解的活动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人的活动偏好规范、有序、清楚明确的活动偏好能够影响他人和获得权力的言语活动偏好需要创造性表达的、模糊的、无规则可循的活动**价值观**如果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在你的脚边,你会拣吗?为什么?(无人认领的)如果这张人民币在10楼哪?为什么?(没有电梯)如果这张人民币在50层楼哪?为什么?(没有电梯)值价**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价值观: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但是,重大的冲击会使人们对它进行调整。**当一位朋友向你借钱,你给不给?内容(钱)强度(朋友的亲密度)变量**价值观内容属性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它有多重要。当根据强度来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排序时,就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价值系统。**价值观的类型米尔顿·罗克奇编制个体愿意用他的整个生命去实现的目标;个体更喜欢的行为模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终极价值观:工具价值观:**公司经营者工会成员社区工作者终极价值观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工具价值观终极价值观工具价值观1.自尊1.诚实1.家庭安全1.负责1.平等1.诚实2.家庭安全2.负责2.自由2.诚实2.和平的世界2.乐于助人3.自由3.能干3.快乐3.使人鼓舞3.家庭安全3.使人鼓舞4.成就感4.雄心勃勃4.自尊4.独立4.自尊4.负责5.快乐5.独立5.成熟的爱5.能干5.自由5.能干表3—2公司经营者、工会成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价值观排列**相同职业或工作类别的人趋向于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不同人群在罗克奇的价值观上差异很大。**人格本章回顾掌握:★人格◆人格的决定因素 遗传、环境、情境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大五模型◆人格特质**◆主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控制点★控制点★内控型★外控型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自我监控冒险性A型人格**价值观★ 价值观◆ 价值观的类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 终极价值观★ 工具价值观**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的构架GLOBE了解:**遗传环境成年人的人格由胚胎决定成长的文化背景;早年的生活条件;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的规范;其他影响因素1.1人格的决定因素**血缘关系、环境与智力发展的相关性关系与类别相关系数无血缘关系而又生活在不同环境0.00无血缘关系但自幼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20养父母与养子女0.30亲生父母与亲生子女(生活在一起)0.50同胞兄弟姐妹出生后在不同环境长大者0.35同胞兄弟姐妹出生后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50异卵双生子不同性别而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50异卵双生子同性别而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60同卵双生子出生后在不同环境长大者0.75同卵双生子出生后在同一环境长大者0.88****人格特质∶当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的一些特点时。1.2人格特质**1.2.1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1.2.2大五模型**1.2.1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E或IS或NT或FP或J外向的或内向的领悟的或直觉的思维的或情感的感知的或判断的组合成为16种人格类型http://www.psytopic.com/mag/post/mbti-career-personality-test-psytopic-special-edition.html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接收信息的方式处理信息、做出决策的方式对待外界的方式**外倾——内倾:这个维度主要测量的是人们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感觉——直觉:这个维度主要是测量一个人是如何获取信息的。思维——情感:这个维度主要测量的是人们如何处理信息和做出决策的。判断——知觉:这个维度测量人们通常表现出来的对待外界的方式。**MBTI与适合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系类型适合工作的特点外倾型内倾型感觉型直觉型思维型情感型判断型知觉型要求群体交往,与人会谈、社交聚会的工作,有大量的旅行、谈话和变化安静的、独立进行的文案工作,很少被打扰,要求集中注意力和思考的工作要求注意细节的工作,短期的、具体的、目标直接或与目标直接相关的工作具有挑战性、非重复性的工作,靠洞察力和沉思来解决复杂问题需要解决大量问题,特别是需要逻辑推理的工作,与数字有关的、有明确的解决方法的工作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工作,需体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工作高度组织型和结构型的工作,完成一项任务后再开始另一项新任务要求不断有新环境产生的工作,需求新的、创造性头脑的任务**1.2.2大五模型随和性外倾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的开放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对信誉的测量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外倾者高随和性高度责任心积极的情绪稳定性者开放性内倾者保守低随和性低度责任心消极的情绪稳定性者**●外倾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外倾者倾向于喜欢群居、善于社交和自我决断。内倾者倾向于封闭内向、胆小害羞和安静少语。●随和性: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性。高随和性的人是合作的、热情的和信赖他人的;低随和性的人是冷淡的、敌对的和不受欢迎的。●责任心:是对信誉的测量。高度责任心的人是负责的、有条不紊的、值得信赖的、持之以恒的。在该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很容易精力分散、缺乏规划性,且不可信赖。●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积极的情绪稳定性者倾向于是平和的、自信的和安全的;消极的情绪稳定性者倾向于是紧张的、焦虑的、失望的和缺乏安全感的。●经验的开放性: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开放性非常高的人富有创造性、凡事好奇、具有艺术的敏感性;处于开放性维度另一个极端的人很保守,对熟悉的事物感到舒适和满足。**1.3.1 核心自我评价1.3.3自我监控1.3.4A型人格、B型人格1.3主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3.2马基雅维里主义**1.3.1 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人们对自我的喜好程度和能力及效能的认知程度是不同的。这种自我感知就是核心自我评价。核心自我评价自尊控制点**自尊:个体对自己的喜好以及自身价值的认知。**自尊心强的人自尊心弱的人成功预期正相关更容易受外界影响更可能选择非传统性的工作相信自己拥有能力工作更为满意更注重取悦他人工作选择更为冒险**个体对于自己命运根源的认知内控型外控型自己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自己可以控制命运控制点∶**外控型内控型工作满意度缺勤率对工作环境的疏远对工作的投入采取主动行动**讲求实效马基雅维里主义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保持着情感的距离1.3.2**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更愿意操纵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却更多地说服别人**(3)对具体问题的情感卷入与能否成功无关时。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在以下几方面工作更有成效:(1)当他们与别人直接面对面交往,而不是间接地相互作用时;(2)当情境中要求的规则与限制最少,并有即兴发挥的自由时;**1.3.3 自我监控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我监控∶**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能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差异;高自我监控者倾向于在各种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性情和态度。在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行为一致性。低自我监控者**高自我监控的管理者更为灵活应变更多的晋升机会更可能在组织中占据核心位置更关注他人的活动组织忠诚度不高扮演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角色**1.3.4 A型人格、B型人格非常具有竞争性,并总是体验到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性。A型人格:工作速度快更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愿意长时间从事工作决策欠佳很少具有创造性**A型人格表现为:1.运动、走路和吃饭时通常节奏很快;2.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耐烦;3.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4.无法打发休闲时光;5.着迷于数字,他们的成功是以每件事中自己获益多少来衡量的。**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B型人格**B型人格表现为: 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耐烦; 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充分放松而不感内疚。**谁更容易成功?A型B型****第五章知觉和个体决策**※学习目标(3课时)掌握:知觉应该如何做出决策在组织中如何做出实际的决策对人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知觉●时间●工作设置●社会设置●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新奇●运动●声音●规模●背景●类似●靠近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知觉目标知觉情境**对人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行管开始**内因:个体认为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行为。归因理论:外因:个体因为情境因素而被迫行动。2.1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把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个体行为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外因外因外因内因内因内因高低高低高低观察解释归因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不论时间怎样变化,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区别性:你派你的手下去和某公司谈一项业务,他没能完成。这时你要判断他以前的行为:1、以前总是能完成,只是这一次没有完成(和以前的区别性大、表明是外因造成);2、以前也同样不能完成(和以前的区别性不大、表明是内因造成)。一致性:做同样工作的其他人是否能按时完成。这时可以用他和其他人对比。1、做同样工作的其他人都能完成(和其他人的区别性大、表明是外因造成);2、做同样工作的其他人都没有完成(和其他人的区别性不大、表明是内因造成)。一贯性:你的手下今天没有完成你交给的任务。这时你要判断他以前的行为:1、以前总是能按时完成,只是这一次没有完成(和以前的区别性大、表明是外因造成);2、以前也同样不能按时完成(和以前的区别性不大、表明是内因造成)。**基本归因错误: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2.2.1选择性知觉2.2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2.2.2晕轮效应2.2.3对比效应2.2.4投射作用2.2.5刻板印象**应该如何做出决策**界定问题所在确定决策标准给标准分配权重开发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选择最佳方案理性决策模型六个步骤3.1理性决策模型**理性模型的假设问题清晰所有选项已知偏好明确偏好稳定没有时间和费用的限制最终选择效果最佳123456**3.2.3直觉模型3.2.4组织的限制3.2如何做出实际的决策3.2.2常见的偏见和错误3.2.1有限理性**什么是知觉及其为什么重要本章回顾掌握:★知觉◆归因理论 影响知觉的因素对人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归因理论★内因★外因**观察解释归因★自我服务偏见★基本归因错误◆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1、选择性知觉2、晕轮效应3、对比效应4、投射作用5、刻板印象**应该如何做出决策◆理性决策模型 ◆在决策中提高创造性 在组织中如何做出实际的决策◆有限理性 ◆直觉模型 ◆识别问题 ◆开发备选方案 **◆做出选择 ★易获性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承诺的升级◆组织的限制 1、绩效评估2、奖励体系3、正规规则4、系统中强加的时间限制5、历史惯例**了解: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联系个体差异 ****知觉的过程**********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觉察分辨确认知觉的过程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其他事物或其属性区别开来。人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取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2.2.1选择性知觉**但这些零散信息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个体不可能接受所有观察到的信息,只能接受零零星星的信息。****2.2.2晕轮效应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表现上模棱两可时;当这些特质含有道德意义时;当知觉者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2.2.3对比效应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2.2.4投射作用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称为投射。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对方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2.2.5刻板印象根据某人所在的团体知觉为基础判断某人时。**1、过分自信:2、锚定偏见:我们收集到的信息一般会偏重于支持我们已有的观点把信息固定在初级阶段。一旦固定,就无法对接下来的信息做出全面的判断。3、验证偏见:**人们倾向于基于那些容易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更有可能估计那些发生性不大的事件。错误地认为现在的状况与过去的一致,并容易按此评估一件事的可能性4、易获性偏见:5、代表性偏见:人们一直固守着某种决策,尽管有明显证据表明决策是错的6、承诺的升级:**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预测随机事件的结果拍卖活动中的赢家一般都对战利品支付了太多的金钱当人们实际上已经知道某一事件的结果时,易于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准确地预测了事件的结果7、随机错误:8、赢家诅咒:9、事后聪明:**消防队长凭直觉做出正确抉择消防队长是运用理性模型做出生死攸关的决策的吗?不。他们依赖自己的直觉,这些直觉建立在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并且,直觉开始于辨认和识别。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识别过程是如何起作用的。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一名消防队长和他的手下面对着一幢后部起火的房子。队长让他的喷水小组进入屋内。他们站在起居室里,向着从厨房中冒出的浓烟和火苗喷水。然而,火势刚被扑灭不久,便再度袭来而且继续燃烧。他们再次把火浇灭,但火很快又燃了起来,甚至比以前更加猛烈。就在消防队员退出并重新组队进入时,队长忽然有一种十分不祥的感觉。他命令所有人撤离现场。就在他的队员刚刚走上街道时,起居室的地板突然塌陷。如果队员依然呆在房里,他们都会掉进地下室熊熊燃烧的火焰中。为什么消防队长会做出撤离命令呢?因为火情状况与他的期望十分不符。由于大部分火焰在起居室的地板下燃烧,因此消防队员的攻势并未对火情造成太大影响。另外,屋内异常灼热——相比可以看到的火势来说实在是太热了。另一个线索是,从狭小的厨房中喷出的火焰听起来声音很小,但灼热的火苗却声音很大。消防队长凭直觉感到地板被下面巨大的火势所笼罩。老消防员积累了大量经验,他们可以下意识地对火情进行分类,并以此确定自己的反应。他们寻找情境中的模式或线索,来指导他们采取一步又一步的行动。在需要进行快速决策的工作中,如消防员、持护护士、战斗机驾驶员、特警,有经验者与工作新手所看到的世界十分不同。而且,他们看到的东西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无疑,在他们的认知中全部是直觉的内容。决策的正式规则几乎成为附属品。**(1)不确定性水平很高时;(2)几乎没有先例存在时;(3)难以科学地预测变量时;(4)“事实”有限时;(5)事实难以明确指明前进方向时;(6)分析性资料用途不大时;(7)当需要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而每个方案的评价都不错时;(8)时间有限,但又有压力要做出正确决策时。3.2.2使用直觉决策的八种情况:**3.2.7组织的限制绩效评估奖励体系正规规则系统中强加的时间限制历史惯例****威罗比·马柯米克先生是个彻头彻尾的独裁经营者,而且是这类经营者中的精英,但他的管理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加之经营不善,威罗比先生一手创办的世界著名香料公司——马柯米克公司终于面临这样的困境:除非将所有员工的薪水减去10%,否则,公司的收支将无法实现平衡。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威罗比先生眼看着面临危机的公司,撒手人寰。危机时刻如果你是公司接班人,你将如何扭转公司危局?**临危受命的是老马柯米克的侄子查理斯·马柯米克先生。查理斯先生出任公司董事长,上任伊始,他召集公司全体员工,非常诚恳地说:“从今天开始,所有员工的工资均增加10%,工作时间缩短。我们公司的命运完全担负在诸位的双肩上了,希望大家努力工作,力挽狂澜,拯救自己的公司。”在场的公司员工们简直不敢相信的自己的耳朵,个个呆若木鸡,百思不解。因为困难摆在眼前,就当时的恶劣情况而言,将公司员工的薪水砍掉10%尚不足以渡过难关,谁会想到新主管查理斯先生却给大家加薪10%,而且工作时间大大缩短。**查理斯·马柯米克先生的智慧在于,虽然面临危机,却没有武
/
本文档为【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全套课件(完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