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孤残儿童的机构生活现状与需求——以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为例

2019-03-25 2页 doc 50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東門涙

暂无简介

举报
孤残儿童的机构生活现状与需求——以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为例孤残儿童的机构生活现状与需求——以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为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面积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儿童来说,类似留守儿童等状况也不断增加。在农村地区,很多地方还大量存在着因种种原因致孤致残的儿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教育的普及,对孤残儿童的状况需要得到改善,做到并实现教育平等,使孤残儿童也受到平等的教育以及生活,因此出现了许多福利院以外的民营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收留孤残儿童并让他们受到教育。本文追朔了以往对孤残儿童机构的现状...
孤残儿童的机构生活现状与需求——以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为例
孤残儿童的机构生活现状与需求——以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为例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面积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儿童来说,类似留守儿童等状况也不断增加。在农村地区,很多地方还大量存在着因种种原因致孤致残的儿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教育的普及,对孤残儿童的状况需要得到改善,做到并实现教育平等,使孤残儿童也受到平等的教育以及生活,因此出现了许多福利院以外的民营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收留孤残儿童并让他们受到教育。本文追朔了以往对孤残儿童机构的现状、以及孤残儿童的需求现状和满足现状的研究,探讨了社会工作在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然后,以秦皇岛市一民营孤儿院--光明爱心孤儿院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中国导致儿童孤残的原因,以及在机构生活的现状,和儿童身体心理的需求。通过这些研究,发掘社会工作在儿童机构的发展空间,和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关键词:社会工作,孤残儿童,儿童需求,民营机构。正文:一.引言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0-17岁的残障儿童为504.3万人,占残障人口总数的6.08%,占全国总人口的0.39%。其中视障儿童24.1万人,听障儿童20.5万人,言语残障儿童36.9万人,肢障儿童89.9万人,智障儿童174.9万人,精障儿童15.5万人,多重残障儿童143.5万人。(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社会救助存在缺陷,农村残障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包括来自政府、机构、学校和医院的正式支持,以及来自家人、社区邻里、亲朋好友、网络和书籍、迷信的非正式支持。总的来看,正式社会支持不足,非正式社会支持凸显。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水平和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农村人口大多从事行业为体力劳动等高危行业,存在比城市高的失业率和死亡率。加上农村人普遍教育水平不够,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的残障儿童的生活及教育没有保障,因为种种原因,很多贫困家庭的儿童过早进入社会打工,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这就促成了孤残儿童保障机构的存在及发展。农村人口对儿童教育的需求量很大,而收入水平有限,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压力,而孤残儿童比正常的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难度更大,这就给孤残儿童机构带来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大多孤残儿童机构收留农村没人赡养的孤儿,以及家庭没有能力抚养的残疾儿童,保障他们的生活,以及给他们接受教育。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诟病。非政府的民营机构,有经费上的局限性,没有政府的支持,所有经费都来自于社会支持和慈善组织。没有固定的收入,加上农村残障儿童数量较多,也给民营机构带来了压力,导致生活水平依旧落后,教育水平依旧低下,也有许多民营机构因此生存不下去倒闭。只有少数知名度较高,社会支持较多的机构能够存在下去。而农村残障儿童人口数量之多,对机构需求之大,导致了“僧多粥少”的现象。机构无法收留所有有需要的儿童,从而采取推荐,分配推荐指标,每年收留固定数量的儿童,无法保障全体孤残儿童的生活及教育。社会工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特殊优势,在儿童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支持下,通过对机构与机构儿童的现状需求的分析与评估,剖析原因,利用专业技术进行实务操作,进而推动机构服务水平优化。更好的研究孤残儿童在机构生活的现状与需求,需要我们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我们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走访秦皇岛市民营孤儿院--光明爱心孤儿院,进行相对深入的探索,相信这对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提升机构的服务质量以及孤残儿童的教育生活状况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标是:第一,了解在机构中的孤残儿童的心理及生活状况,和需要的满足状况,并探索如何将为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第二,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改善民营机构的现状,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走访秦皇岛市光明爱心孤儿院,将若干境遇不同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避免观点片面性,尽量保证研究可信度。操作中主要采取深度访谈法和实地观察法,辅以文献回顾作为补充。对于研究方法的选择有以下考虑:第一,我们对中国目前的孤残儿童机构了解不足,需要实地观察走访民营孤儿院,去了解机构现状,了解量性研究观察不到的新方面。第二,对于现今孤残儿童的心里及需求状况,文献研究尚且不足,还需要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做更深度的访谈,来了解研究对象的状况。这样有利于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做更准确的评估,以及对社会工作的运用做更准确的定位。二.理论支持(一)概念我国行业MZ010-2013《儿童福利机构基本》中对儿童福利机构的定义是政府批准,为孤、弃等特殊儿童提供养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安置等服务,并服务于社会儿童的社会福利服务组织。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没有监护人抚养的儿童以及监护人没有能力抚养的残疾儿童等,为了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接受义务教育,儿童福利机构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儿童福利机构有政府机构以及民营机构,政府机构是由政府出资,来保障机构的运营。民营福利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社会集资,慈善捐助等,总体来说,政府运营的儿童福利机构资金有保障,没有太大的风险,而民营福利机构在资金运营上有较大的风险,因为资金来源具有不稳定性,没有固定收入。(二)儿童福利机构存在的问题儿童养育机构是一个对社会弃婴及社会残障儿童提供养、教、治的综合服务机构。现今中国的儿童福利机构在各环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机构的岗位设置,工作经费。大部分的儿童福利机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工作人员没有专业知识及技术的支持,导致对儿童的关怀还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等低层次需求的满足阶段,而孤残儿童的成长与正常儿童一样,还在其他很多方面,如行为习惯,启蒙教育,自尊等方面有着很多需求。这些问题源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制约,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解决,这也给儿童福利机构有了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儿童福利机构的另一主要面临的困境是资金及技术保障层面。儿童福利机构中不仅有需要抚养的孤儿弃婴,还有很多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儿童。在残疾儿童的治疗方面需要很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儿童福利院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很少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加上现有的居住环境及护理技能相对落后,儿童的疾病常有发生,这就使机构面临两难的境地。(三)儿童需求的相关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根据马斯洛(Maslow,1954)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个体的弱势状态。(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对于儿童来说,成长是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因此各年龄段的需要不同,但都因成长需要,对生理需要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儿童福利机构,生理需要也是最容易的到满足的需要。(2) 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要求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未来是不定数,没有追求稳定安逸的概念,而儿童福利机构将能保障儿童的安全需求,知道其成长为成人,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为止。(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为社交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对于孤残儿童来说,亲情是最大的情感需求,而在机构中生活的他们往往在亲情上得不到满足与依靠,所以将这种情感需求转向对朋友及团体的渴望,这关系到儿童在机构中融入与新关系的建立。在机构中,这种需求也会得到特别的重视。(4) 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满足了尊重的需要便会对个体产生推动力。孤残儿童大多都有不幸的童年经历,与其他正常家庭的儿童相比,孤残儿童的自尊更加脆弱,因此环境中一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孤残儿童的自尊心下降,对自我评价过低,进而影响到生活的其他方面。(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儿童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无限的憧憬,对于孤残儿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会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正面的评价,变得有自信。正面的情绪会互相感染,这对对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建立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2.阶段性需求说托尔(Towel,1965)的阶段性需求说认为,普通需要就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的需要。在不同阶段,人类的普遍需要有所不同,在儿童阶段,情感和生理需要特别重要。三.研究过程(一)准备阶段在准备探索阶段,笔者主要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入受访场所,与受访的对象建立联系,再进行深入的访谈,在访谈中展开话题,收集更多的资料。在2013年的暑假期间,我利用暑期实习机会,来到了秦皇岛市光明爱心孤儿院进行第一次参观与资料收集,第二次在2014年的暑假,又来到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对另外一批受访者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更深度的访谈。在确定访谈者的方面,为确保访谈的客观性,不受访谈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计划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受访者,但本采访考虑到采访对象的特殊性,考虑到语言能力以及自身的健康等客观因素,我们进行了筛选,剔除了沟通能力困难的个体,再对剩下的群体进行分类,再抽样。在第一次访谈,确定了两名境遇不同的儿童进行采访,这两名儿童都是没有父母的孤儿。第二次采访确定了三名儿童,健康状况良好。(二)实地观察本研究为了补充访谈材料,获取更真实的资料,对受访机构进行了实地观察。通过访谈的间隙,去参观了机构的环境,儿童的住宿情况,餐厅,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等,此外,还去走访了个别受访儿童的家庭情况,观察他们家庭所在的社区,走访了邻居,大致了解了所处地区的人口、年龄以及工作等情况,作为访谈资料的补充,获取更加全面真实的材料。(三)深度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一对一的访问,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其精髓在于置身于研究的场景,以深入细致的访谈,获得丰富生动的定性资料,并通过研究者主观的、洞察性的分析,从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结论。笔者确定受访对象之后,分别找受访对象确定了访谈的时间,以及访谈的次数等,在第一次访谈时,主要的任务是与受访对象建立关系,不急于访谈内容,之后在整理出一份谈话大纲,确定第二次访谈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次访谈中,围绕主题展开内容。在第二次访谈之后,迅速记录笔记,再调整谈话大纲使信息更加全面,准备第三次访谈。在第三次访谈,主要是澄清之前的内容,修正第二次的错误笔记以及重复验证信息内容。在几次访谈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为之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四)资料分析定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是个持续的过程。在访问阶段,笔者依据访谈笔记以及实地观察的结果不断对研究方向进行反思。通过不断的资料整理与情景复现归纳出主题方向并进一步细化,从而使资料更好的说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运用“投降的态度”将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判断暂时悬置,以客观态度面对访谈资料,然后完成寻找意义的过程。我们在分析资料的时候讲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通过得到的信息找到受访者的共同需求,出他们的生活现状以及需求,再对机构的各种指标进行评估,比如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机构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教育条件等等,通过这些指标分析机构对儿童需要的满足程度。四.结果与分析本研究属于质性研究,各项资料无法量化,所以我们采用儿童的“入院前--院内生活--准备离院”这一顺序来进一步分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民营的福利机构,所以研究结果也仅限于民营福利机构,政府出资的福利机构不算在内。(一)入院前在进入光明爱心孤儿院以前,每名儿童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为深入了解选择的受访儿童入院之前的经历,以便更好的辅助了解受访儿童的需求,我们走访了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河北省承德市以及河北省部分监狱进行调查,主要调查的对象是儿童的家人,邻居等。本文所讲的无人看护儿童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也基本囊括了秦皇岛光明爱心之家所有孩子的情况)。一是父母双亡的孩子:父母双亡,其他亲戚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抚养的;二是非法入境买卖婚姻,妈妈被遣送回国,另一方死亡或无劳动能力,无法对其进行抚养的;三是监狱服刑人员的子女;四是父亲死亡母亲离家出走或者爸爸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妈妈改嫁的子女,这样的情况在贫困的农村屡见不鲜;五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六是父母有严重残疾或者严重精神疾病的子女;七是特困生:这些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年老、体弱、文化低、没有经济来源)。在笔者对受访儿童进行访谈的时候,她们大多对入院前的回忆都是痛苦的,这种痛苦都来源于家庭的破碎,在儿童时期对家庭的依赖占情感的主要部分,这些儿童因为家庭的变故失去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变得无依无靠,缺乏安全感。多数儿童在接受访谈时谈到家庭,都表现出了不适的感觉,表示不想过多的去回忆,甚至出现哽咽、流泪的情绪。在笔者走访儿童家庭时,由于大部分儿童属于孤儿,没有父母,于是我们找到亲戚和邻居进行访问。据亲戚及邻居的表述,这些儿童家庭遭受不幸,非常困难,都是靠邻里或老师上报求助,进入孤儿院生活。儿童A:就那阵儿就开始记事了。那时候我们家......(有点语无伦次,左一句我们家,右一句我小弟。永刚有点儿激动)。我也不知道从哪儿说来着。儿童B:2007年六月初七我爸妈没的,死于车祸,去姥姥家的路上。我11周岁,妹妹刚刚两岁半,我感觉天塌啦(她的声音开始沙哑)......儿童C:我一掀门帘子就吓着了,我就哭,奶奶吊着,我拽也拽不下来,说实话,我当时真有那个心,跟着我奶奶一起去了(说到这,他就一直哭)从上面与儿童的访谈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在进入孤儿院接受救助前,每个儿童都经历过家庭破碎带来的打击,儿童阶段,人的心理尚未健全,在儿童阶段遭受心理的打击会给儿童接下来的成长带来不可逆的影响,使儿童安全感降低,从而影响到儿童的自信心以及自尊心等方面。这也是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的方面,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技能去帮助儿童恢复正常心态,建立自信心,从阴影中走出来。(二)院内生活在进入孤儿院之后,这些儿童开始接受来自孤儿院的救助。然而孤儿院所能给予的救助通常具有局限性,第一是来自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不足,第二是来自院内资金的紧缺,无法给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下是笔者在访谈中收集到的儿童关于院内救助方面的状况以及需求。1.硬件设施在实地观察阶段,笔者在参观孤儿院及学校时发现,由于孤儿院属于民营私立学校下附属的机构,孤儿院内的儿童都在此私立学校接受教育。由于私立学校没有政府资助,资金有限,加上学生主要来自周边地区的农村,都属于低收入家庭,所以学校及孤儿院的设备都很简陋。孤儿院的运行资金全部都来自于学校的收入以及社会捐款,所以每年的收入都不是很稳定,校方老师称,学校通过学生学费的收入本来就不多,又要去补贴运营孤儿院,因此很多老师都因不满工资需求而离职,使本身就紧张的教育资源变得更紧张,很多家长因此也有怨言,进入恶性循环。不过对于进入孤儿院接受救助的孤儿来说,他们还没有对这方面有特别的需求,满足生理需要和教育需要对他们来说才是主要的。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设备设施不合理的地方,举例如下:(1)住宿条件在孤儿院内,一共有两层楼作为宿舍,一层男生,一层女生。每一个房间有四张床,一层楼一间洗手间。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住宿的安排上,并不是按照年龄来分开住宿,而是自由的组合,一间房间内有低年级也有高年级,这样的安排会导致有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的这种现象发生。而在洗手间,没有淋浴室,这样导致当孤儿院内的儿童需要洗澡时,只能离开学校,由老师带领统一去洗澡。这样设备的简陋有很多弊端,造成了很多的不便,也有潜在的危险性。(2)教育条件孤儿院所有的孤儿都是在这所私立学校接受,我们观察发现,和其他私立学校一样,这所学校资金紧张导致条件简陋,课桌及椅子很多都是破的,有些教室的门没有窗户,教室内没有风扇。这样的学习环境间接的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发展。2.教育需求对于孤儿院的孤儿来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于是他们对教育的需求量非常大,院方也很注重儿童的教育方面,给他们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直到成长成人。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受访儿童也对教育非常渴求,希望能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儿童D:我就想全面发展自己,想考一个好大学,以后可以成为一个管理型人才!很想拥有自己的公司!儿童E:我想考入好大学,将来出国留学。3.心理需求对于孤残儿童来说,除了生理需求以外,他们还有着丰富的心理需求。因为来到孤儿院接受救助的儿童,都有不幸的过去,不幸的家庭,这种记忆对儿童的成长影响非常的大,有些影响甚至会贯穿一生。所以,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孤儿院来说非常的重要,也是社会工作者可以介入并且主要的工作之一。在走访孤儿院期间,通过对不同儿童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的这些儿童的心理需求大致分为以下5类:(1)家庭情感缺失带来的安全感缺乏在孤儿院接受救助的孤儿在幼年的成长过程中通常遭受一些变故,使得突然失去家庭的支持,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处于情感缺失的状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情感的作用非常重要,家庭情感的缺失会给儿童造成缺乏安全感的现象。在访谈中,几乎全部儿童都表现出了对陌生人的警惕、不愿与人交流等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以前的经历也许会给他们产生随时都会失去一切的感觉,所以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会先产生消极的情绪。(2)融入新环境带来的不适应这些孤儿在进入孤儿院以前,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在生活,没有接触过例如学校这样的群体生活,所以在刚进入孤儿院初期,在融入新的社交团体的时候,大多孤儿会表现出不适应,表现为孤僻、易怒等方面。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儿童有类似的表现:儿童B:我以前在孤儿院心眼儿挺坏的,总欺负小孩儿们,就感觉我自己年龄太小了,忒不懂事儿,以前跟孤儿院所有老师都吵架,故意气老师,我是孤儿院所有老师的“敌人”儿童C:刚来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不想和别人说话,别人跟我说话我也不理这些言语虽然没有直接的说自己不适应,却都是融入新环境不适应的正常表现。(3)失去亲人带来的痛苦进入孤儿院的儿童都经历了失去亲人这一阶段,而这种经历也通常会给儿童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以孤儿E为例E是个10岁的小女孩,7岁那年,母亲将父亲杀害,母亲进监狱,之后靠爷爷奶奶抚养。因爷爷奶奶没能力抚养,加上老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她被送进了孤儿院。进入孤儿院之后她这段经历挥之不去,常常想不开为什么最亲近的人会离开自己,因此变得郁郁寡欢。家庭支持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系统,失去了家庭的支持,会给儿童的人际支持网络带来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是负面的,给儿童带来了无助的感觉,让儿童感到失去了抚养自己的人,失去了能够信任的人,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对儿童的成长影响非常的大,需要及时的进行情绪的疏导以及治疗。(4)之前经历造成的错误价值观在儿童阶段,通常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儿童没有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如果这个时候家庭遭到重大变故,儿童失去了引导者,很有可能会让儿童形成错误的价值观,给儿童今后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以儿童F为例F是个小女孩,在孤儿院已经生活了6年,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出现矛盾,父亲杀害了母亲及母亲的全部家庭,因此进监狱被判了死刑。一夜之间F失去了所有家人,被送到了她的爷爷家由爷爷抚养。爷爷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一直对F不好,F因为没饭吃,染上了偷东西的恶习。因为这个恶习,全村的人都堤防她,可是知道她的遭遇之后也没有纠正过她,拿她没办法。在F进入孤儿院之后,这个恶习也没有改正,频繁偷窃其他同学与老师的财物,直到后来院长找到她并进行疏通和教育。儿童时期正是建立价值观的时期,儿童时期所接收的教育以及遭受的经历会对今后的价值观的建立产生严重的影响,若不及时纠正并加以教育,很可能错误的价值观就此建立,也对儿童今后的生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在访谈期间我们了解到,除了F以外,其他很多儿童也具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观念,比如在重男轻女的环境下成长的小男孩,就很容易瞧不起并且欺负身边的女同学,在家庭成员杀害其他人的家庭下成长的儿童,经常会把打、杀等词语挂在嘴边。(5)自我价值的认可孤儿院内接受救助的儿童由于此前的经历、不好的经济条件下成长,在面对其他正常的同学的时候,心理也会产生变化。最明显的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产生自卑的心理,并且变得消沉阴暗,极端的会对正常的同学产生仇恨心理。这种情绪通常是在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时候开始产生的,因为儿童对社会的认知还停留在自己所接触过的环境中,当换了一种环境,接触更多的人之后,会慢慢发现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时会对社会产生新的认知,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儿童会因为环境的不同对自己产生自卑的情绪,认为自己在这种环境中永远不会比得上其他人,因而对自己产生放弃的念头,并且因为不公平对其他儿童怀恨在心。这种现象尤其在残疾儿童身上很明显,残疾是不可改变的缺陷,加上外加对残疾人存在的歧视,残疾儿童更加容易自卑,进而在各方面都表现消极,不愿与人交流,不喜社交,不参加活动,认为自己失败,没有价值。如何鼓励孤残儿童发掘并认可自己的价值,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热情,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社会工作关心的领域。4.精神文化需求除了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孤残儿童在精神层次也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孤儿院方面也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满足儿童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光明爱心孤儿院曾多次组织儿童进行登山、旅行等活动,平时也有志愿者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在操场放映电影,去海边游泳烧烤,组织老兵来对孩子进行演讲、鼓励,还有在节假日一起包饺子等活动。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对孩子们对于这些活动的看法做了询问。儿童G:我最开心的是来这儿后每年六一有一次旅游,可以出去玩,见见世面。尤其去韩国那次,我的理想就是去韩国,没想到真实现啦,很开心。儿童A:学了很多专长,最拿手的是说相声,到好多地方去演出,最高还到北京演出了,同台演出有好几个名人呢,中央电视台的鲁健叔叔给我们做主持呢儿童B:我最开心的是登台唱歌,我去过星光大道,也去过天才童声,听到大家的鼓励与掌声我感觉自己又成长了。(说到这,特别特别开心,有一种荣誉感)儿童C:来到这里之后所有都不一样了,我还有机会去爬山,终于见到了泰山,还去过长城,我以后还要去更多的地方看看。儿童D:我们这有个舞蹈教室,每周都有个大姐姐来教我们跳舞,我感觉特别好,以后想当一个大姐姐一样的舞蹈家,也去教别人跳舞。在访谈中,所有的孩子对于这些活动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对于儿童群体来说,他们乐于探索,儿童期也是探索这个世界的阶段,对世界有着无限的好奇。因此对于这种活动的需求也是很大,这些活动会增长孩子们的见识,通过了解外面的世界去发现世界多么的美好,也通过这些活动去接触更多的人,接受更多的人的关心。儿童福利机构组织的活动很好的满足了儿童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开展活动的最初目的也是从满足儿童的需求出发,根据儿童的需要以及成长的方面来组织活动。(三)准备离院在实地走访孤儿院时,我们也找到了已经从孤儿院走入社会中的几名同学,来了解他们的现状。通过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得知孤儿院对儿童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他们从孤儿院走出之后的未来。同学1:已从大学毕业,在秦皇岛一家公司上班,党员,获得了多项荣誉同学2:身患残疾,在2014年考入大学,并取得奖学金。同学3: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唐山1中读高中在对他们的访谈中,他们都表示,如果没有孤儿院的救助,那他们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他们也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经常在假期期间回到孤儿院帮助照顾院内儿童。五.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策略在了解了在孤儿院中儿童的现状与需求之后,为更好的满足儿童的需求,并且提升孤儿院的服务质量,我们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工作的服务策略(一)鼓励交流以访谈中儿童B和儿童C为例,在访谈中他们都表示,在进入孤儿院初期,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变得孤僻,不与人交流。而儿童A表示,他刚来的前几天很想家,不适应,但是很快就同孤儿院的其他儿童打成一片,儿童B与儿童C因为不与人交流,过了很久也没适应新环境。由此可见,鼓励交流是社会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交流可以使儿童恢复正常的社交,在与人建立关系的同时,恢复建立自信心与自尊心,排走消极的情绪。(二)心理辅导对于孤残儿童的以前的经历,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必要的。儿童期间,环境的改变,遭受重大的事故,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不加以疏导,会对儿童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如果儿童有着开朗、健谈、善交际的性格,那就能及时化解消极的情绪,并对以后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儿童有阴郁、暴躁、焦躁、敏感的性格,那么不仅不能化解消极的情绪,反而会加重,更甚者会对周围其他的儿童造成影响甚至伤害。所以以儿童人身安全方面做考虑,社会工作者应该运用沟通的技巧,使儿童得到理解,化解消极的情绪,从而达成工作目标。(三)发展小组小组工作的方法是社会工作中尤为特色的一种工作方法。通过小组的互动与方案合作能够达成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小组建立是一个过程,在充分调查儿童需求的层面上,找到儿童需求的共性,从而建立小组工作目标。在小组中,成员之间形成互助体系,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孤儿院,小组不仅仅在儿童之间相互作用,同时也可以在护工,护工与老年人之间展开,这也对于工作人员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缓和有着作用。(四)建立志愿者小组由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人数有限,精力也有限,志愿者小组作为一种服务的补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工可以招募各方面资源建立志愿者小组,或通过已有的资源导入儿童福利机构中。但志愿者的专业知识有限,所以社工可以对志愿者加以培训,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服务效果。六.创新与不足(一)创新本研究是以社会工作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对孤儿院中的儿童的现状以及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进行研究,不同于量性研究,我们通过访谈及走访的方式去获取资料。(二)不足我们的研究对象过少,样本少,可信度不足,并且走访的仅一家民营性质的福利机构,因为环境、周边地区、所处的地区的收入等等因素,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不能够代表全部。七.致谢在此论文完成之际,首先向我的指导教师高燕老师致谢!四年来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使我了解了这一学科,并且掌握了很多专业技能,为我的理论打下了基础。感谢我的论文导师,为我选题目,整理思路,列论文大纲,为我的论文做出指导,和一路来对我的支持!高燕老师学识渊博,有丰富的海外游学经历,人也幽默风趣,和蔼可亲,乐于对我们提供帮助,再次感谢恩师对我提供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对我的支持,感谢申校长,给我提供我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并帮助我完成我的调查,也感谢申校长这种无私的精神,只凭助人的初心,自己出资建立孤儿院,在困难的时候也没放弃过这些孩子,申校长无私的精神打动了我,也坚定了在社会工作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最后,感谢我的母校浙江工商大学为我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我在大学四年有了非常棒的学习体验。感谢学院领导四年来的谆谆教诲,感谢课程老师的全心教授!对所有为我提供帮助的老师与同学,致以最诚挚的谢意!PAGE1
/
本文档为【孤残儿童的机构生活现状与需求——以秦皇岛光明爱心孤儿院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