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_以张谷若先生译_德伯家的苔丝_为例 韩子满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_以张谷若先生译_德伯家的苔丝_为例 韩子满

2010-03-05 5页 pdf 266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5923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_以张谷若先生译_德伯家的苔丝_为例 韩子满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 ———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韩子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 , 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 : 方言对译的方法虽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 , 但在英语文学的汉译实践中效果却不理想。由于英汉两种语言 中的方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 各自的方言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这种译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 这在张谷若先生 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张先生在译文中使用了山东方言的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了 原文中的乡土气息 , 但却表现不出方言成分的其他主要功...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_以张谷若先生译_德伯家的苔丝_为例 韩子满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 ———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韩子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六系 , 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 : 方言对译的虽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肯定 , 但在英语文学的汉译实践中效果却不理想。由于英汉两种语言 中的方言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 各自的方言文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 这种译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 这在张谷若先生 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现得尤为明显。张先生在译文中使用了山东方言的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了 原文中的乡土气息 , 但却表现不出方言成分的其他主要功能 , 扭曲了原文的文体特色 , 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方言的翻 译实际上有很多限制 , 很难做到对等。就英语文学的汉译而言 , 使用汉语通俗表达法和加注应是比较现实的。 关键词 : 方言 ; 对等翻译 ;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 : H3151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722X (2002) 0420086205 The Inadequacy of Equivalent Dialect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HAN Zi2man (Department Six ,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 Luoyang , Henan Prov. , 471003 , China) Abstract : Though commended by many scholars , the strategy of translating a source language dialect with an“equivalent”on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rather problematic in translating English literature into Chines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i2 alects and their use in literature make it impossible for the translator to find in Chinese a real equivalent for the dialect in the English text. The dialect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 Shandong dialect in Zhang Guruopis translation of Tess of the dpiU rbervilles for instance , would invariably miss most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dialects in the English text , and make the translation considerably difficult for Chi2 nese readers , distorting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A better strategy for dialect translation is the use of Chinese colloqui2 alisms combined with necessary notation , which may not be perfect , but conveys in Chinese the major functions of the dialects and preserves the readability of the original. Key words : dialect ; equivalent translation ; limitations 一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方言成分往往会给译者带来 极大的挑战。这是因为这些成分在作品中不仅传达 了一定的字面意义 , 而且通常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文 体功能 , 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比如增加作品的真 实感、帮助刻画人物、或为作品增加幽默感及讽刺 力量等。由于各语言和文学使用方言的传统不同 , 同时也由于方言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 这 些功能往往很难在译文中加以体现。正因如此 , 译 者们在实践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经常会引起一些争 论。很少有哪种方法能取得学者们的一致赞同。 不过 , 也有例外 , 方言对译的方法似乎就受到 了很多学者的肯定。所谓“方言对译”, 也就是用 译入语中一种方言的成分来翻译原文中方言成分的 方法。这一方法不仅为许多学者所采用 , 理论上也 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在中国 , 林以亮很早就认 为 , 30、40 年代 , 邵洵美用苏州方言译卢斯的《绅 士爱美人》中歌女谈话的做法 , “足见译者的灵机 巧思了”; (1984 : 220) 刘重德也认为 , 吕叔湘把 “the great jumping grasshopper”译为“乖乖龙底东” 是一种“尤其好的译法”; (1991 : 44) 不过 , 在谈及 方言对译的优点时 , 论者最常举的例子 , 还是张谷 收稿日期 : 2001 - 11 - 05 作者简介 : 韩子满 (1973 - ) , 男 , 安徽长丰人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   第 25 卷  第 4 期   2002 年 7 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25  No. 4   J uly 2002    若译的哈代的小说 , 认为张先生的译法“不失为传 译原文中乡土气息的成功做法”。 (郭著章 , 1984 : 746) 在西方 , 方言对译的方法更是被许多学者认定 为理所当然的翻译方法。奈达就说过 : “如果一个 文本是以非标准的方言写成的 , 译者就要面对在目 标语中寻找合适的对等物的困难。”他还认为 , 罗 杰斯 ( B. B. Rogers ) 用 麦 加 里 农 民 的 土 话 (Megarian farmerpis speech) 来译阿里斯托芬的《亚 加亚人》 ( The A rcharians) 是“方言对等的突出范 例”; (Nida , 1993 : 112) 卡特福德也认为 , 在翻译中 , 巴黎方言是伦敦土话“合适的对等物”。(1991 : 102) 还有学者从方言功能的角度出发 , 为方言对译的方 法作了辩解。他们认为 , 在将美国文学作品翻译成 荷兰语的时候 , 完全可以将其中的黑人英语 (多数 学者都将其视作美国南方方言的一种变体) 译为苏 里南荷兰语 , 因为“无论是从语言的角度还是从社 会文化的角度来看”, 这两种方言都是“完全合适 的对等物”。(Wekker & Wekker , 1991 : 230) 但是 , 考虑到各语言和文学使用方言传统的差 别 , 以及方言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文化内涵 , 方言 对译的方法其实也有很大的缺陷 , 并不能算作是方 言翻译的理想方法 , 起码在英语文学的汉译中是如 此。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学中方言的对比 , 以及 具体的译例 , 不难看出这一点。 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不对源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 及其文学中的方言进行比较 , 我们就无法对方言的 翻译作出评判。只有在了解了两种语言及文学中方 言的异同之后 , 译者才有可能选择出合适的翻译策 略 , 以便尽量在译文中传达出方言在原作中的意义 和功能 , 论者也才有可能对译者的策略进行评判。 就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学中的方言来说 , 二者之间虽 然有一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 但同时也有明显的差 别。而且正是这些差别对文学翻译构成了挑战。具 体说来 ,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方言及运用方言的文学 作品至少有如下几点不同。   首先 , 英语中各方言之间及方言与标准语之间 的差异相对较小 , 操不同方言的人相互理解一般不 成问题 , 说标准语的人理解一种方言也不会有多少 困难。布鲁克 (Brook) 就不认为说不同英语方言 的人会相互理解不了对方的意思。 (1963 : 20) 而在 汉语中 , 各方言之间的差异则非常大 , 南方有些方 言与标准语之间的差别也很大。例如 , 据研究 , 闽 南话和广东话在语音方面有 70 %与普通话都是不同 的。(詹伯慧 , 1991 : 23) 不同的方言有时就像独立的 语言 , 不同方言区的人相互听不懂更是司空见惯的 事情。在文学中 , 运用方言成分的文学 , 在英语中 发展较快 , 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容易为读者接受 , 有 些还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 ; 而在汉语中 , 类似的 文学作品尽管很早就已出现 , 但发展却很慢 , 对方 言成分的运用也不如英语文学那么广泛 , 读者对这 种文学作品的接受能力也非常有限。英语中甚至可 以整篇都用方言 , 如马克·吐温的一些作品 , 照样 受到各地读者的欢迎 ; 汉语文学大多则只是偶尔用 一些方言的表达法 , 而且多是北方方言的表达法。 通篇使用方言的作品只可能在某一不大的地方流 行 , 而不大可能为其他地方的读者所接受。 其次 , 方言在英语中往往被当做是一种“社会 标志” (social marker) , 除了可以表明说话人居住的 地点以外 , 还可以表现说话人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 位。就如韩礼德所分析的那样 , 在今天的英国 , 方 言一般被当做是粗俗的表现。社会地位越高的人 , 就越少用、或根本不用方言 ; 社会地位越低的人 , 就越偏向于或全部使用方言。( Halliday , 1973 : 18) 在 汉语中 , 情况则比较复杂。长期以来 , 汉语中的方 言被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文理”层次。这个层 次的方言往往只是在语音上与标准语有出入 , 在词 汇和语法层面则与标准语差不多 , 或至少和一个较 大地区的方言差不多 ; 二是“土白”层次 , 这是在 语音、语法和词汇各个层面都和标准语有所不同的 方言。在一个方言区中 , 有身份、受过教育的人往 往用文理层次的方言 , 地位低、没文化的人则多用 土白层次的方言。总之 , 在方言区 , 大部分人都用 方言 , 这样 , 是否使用方言 , 就不一定能够表明一 个人的地位和教育程度。另外 , 中国还有一个独特 的现象 , 那就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 方言在一 般人心目中的地位还要高于普通话。比如 , 在上海 和广东一带 , 会说普通话并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 敬 , 有时反倒成了外来者的标志。能够熟练地使用 吴语和粤语才是让人引以为荣的能力。当然 , 情况 现在已有所变化 , 普通话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总体来说 , 普通话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不管怎 样 , 是否说方言在汉语中还反映不出一个人的地位 和所受的教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 中国作家很少 像他们的英美同行那样 , 用方言来表现人物地位的 卑微或所受教育的不足。 再次 , 由于英汉两种文字性质的不同 , 方言在 书面语、即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 英语尽管不完全是表音文字 , 但是通过使用缩写、 加撇号、或是用巴斯内特所说的“mock medieval ·78·  第 4 期 韩子满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       English”的形式 , (Bassnett , 1998 : 36) 大致还是可以 把方言在语音上相对于标准语的差异表现出来。因 此 , 在英语文学中 , 方言的差异大多是表现在语音 上 , 当然有时也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而汉语作为 表意文字 , 基本上表现不出方言的语音差异 , 有些 方言音普通话里甚至就没有对应的音 , 有些虽然有 近似的音 , 却没有能为大家公认的“方言字”。所 以在汉语文学里 , 方言的差异大多只表现在词汇 上 , 语音和语法层面上的差异则很少能够体现出 来。 由于有了这些差异 , 方言对译法在英语文学的 汉译中很难奏效。这种译法传达不出方言成分在原 文中的功能 , 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也难以达到原 文读者接受原文的水平 ; 就方言成分来说 , 译文并 不能做到忠实于原文。 三 结合实际的译例来看 , 方言对译的方法也的确 存在不少问题。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 ( Tess of the dpiU rbervilles) 用了很多威塞克斯方言 (Wes2 sex dialect) 的成分 , 张谷若在汉译文中也用了很多 山东方言的成分。原文使用方言的语句 , 译文基本 上也都使用了山东方言。如以下两例 : (1) ‘Oh , thatpis all !’said Tess. ‘You couldnpit expect her to throw her arms roundpiee , an’to kiss and callpiee all at once. ’ Tess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I would rather stay here with father and you’, she said. ‘But why ?’ ‘Ipid rather not tell you why , mother ; indeed , I donpit quite know why. ’( Hardy , 1994 : 85 - 86) “哦 , 就是这几句话吗 ?” “怎么 ? 她哪能一下就把你抱上锅 , 撮上炕的 哪 ?” 苔丝往窗外望去。 “我还是跟着你和爹在家里好。” “为什么 ?” “我想我不必告诉你为什么 , 妈。说实在的 , 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哈代 , 1957 : 63) (2) . . . and as there is not much doing now , be2 ing New Yearpis Eve , and folks mops and brooms from whatpis insidepiem , nobody took much notice. (289) 今天正赶着个大年底下 , 没有多少事儿 , 大家 伙又都喝得胡天八倒地 , 谁也没大留她们俩儿的 神。(304) 例 (1) 是苔丝和她母亲之间的一段对话 , 可 以看出 , 两人的语言有明显不同。苔丝说的是标准 英语 , 因为她“跟一个伦敦毕业的女教师已经念完 了六年级”; 而她母亲德北太太说的则是方言 , 因 为她“说的总是土话”, 她的语音很不标准。这从 “piee”和“an’”等缩写形式可以看得出来 ; 她用的 词汇也很特别 , 用“thee”来指代第二人称 , 而且 念成了“piee”。张译文中于是也用标准的汉语译苔 丝的话 , 而在她母亲的话里用了“抱上锅 , 撮上 炕”这个方言词汇。例 (2) 中 , 原文的方言成分 主要体现在读音上 , 即把“inside them”读成了 “insidepiem”, 张译文中于是也有了“胡天八倒”这 样的方言词汇。 即使在原文中使用标准英语的地方 , 张译文有 时也用了山东方言的成分。如下面两例 : (3) He looked at the fire of logs , with its one flame pirouetting on the top in dying dance after the breakfast2cooking and boiling , and it seemed to jig to his inward tune. (175) 那时已经做完了早饭 , 坐过了开壶了 , 所以壁 炉里烧着的木块只剩了一个火苗 , 在上面作垂死的 舞蹈 , 他看着这木块的火 , 觉得它的跳动仿佛和他 心里琢磨着的调子互相应和。(164) (4) No sooner had the hour of three st ruck and whizzed , than she left the room and ran to the dairymanpis door , then up the ladder to Angelpis , call2 ing him in a loud whisper ; then woke her fellow milk maids. (186) 钟声刚刚嘶嘶地打过三下 , 她就离开自己的屋 子 , 先跑到老板门外叫老板 , 再跑到克莱的楼梯 上 , 高声打着喳喳儿叫克莱 ; 然后再叫她所有的女 伙伴。(178) 这两例中 , 原文并没有使用方言的成分 , 但译 文中的“坐过了开壶”和“打着喳喳儿”显然都是 方言的说法。 在该译文 1935 年版的《译者自序》中 , 张谷 若先生曾指出 , 山东方言和威塞克斯方言在保留古 雅表达法和乡土味方面比较接近 , 为自己的译法作 了辩护。(1935 : 2) 虽然译文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传达 出了一些乡土气息 , 但就方言成分在原文中的主要 功能来看 , 他的译法并不成功。 首先 , 译文未能体现出方言成分在原文中增加 真实感的功能。有学者认为 , 哈代在原文中使用威 塞克斯方言是为了在作品中构建一个“想象中的威 塞克斯”。( Kramer , 1991 : 16) 原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 ·8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年    恰好也正在威塞克斯郡。方言成分的运用使得故事 更加真实可信。译文中的山东方言却无法使读者联 想到威塞克斯郡。这些方言词句 , 只能像吴国瑞所 说的那样 , 给读者造成“虚假的印象”, (吴国瑞 , 1958 : 245) 使他们误以为作品与山东有某种联系 , 从而破坏了故事的真实性。实际上 , 由于各语言中 方言所具有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不同 , 方言成分 增加作品真实感的功能根本是无法体现的。 其次 , 原文中方言成分暗示人物身份的作用在 译文中也未得到传达。原文中使用方言的主要是地 位卑微、教育程度低的小人物 , 如苔丝的父母及牛 奶场的女工等 , 方言成分起到了“社会标志”的作 用。但由于上述英汉方言的差异 , 译文中的山东方 言成分却未必能起到这种作用。而且 , 译文中的方 言成分使用得也比较混乱 , 不仅叙述语言里也出现 了方言 , 原文中很少使用方言的人物也满口方言。 比如 , 在原文中 , 苔丝一般只是在家里才说方言 , 其他场合则大多说标准英语。这一区别在译文中却 没有体现出来。这样 , 方言标志人物身份的功能在 译文中就完全消失了。 再次 , 严格说来 , 译文也未能忠实于原文。就 方言的表现形式来看 , 原文主要体现在语音上 , 译 文则体现在词汇上 , 这样的译法很难说是真正的对 等。更重要的是 , 方言成分增加了作品的阅读难 度 , 而对于英语读者来说 , 原文的方言成分其实并 不难懂。对于不懂山东方言的读者来说 , 译文中的 方言成分理解起来可能就会比较困难。虽然山东方 言与普通话差别不大 , 但对于其他地方读者来讲个 别词汇还是难以理解的。读者如果对山东方言不熟 悉 , 读到上面分析的四句话 , 肯定会觉得很难懂。 因此 , 张译文所采取的方言对译法实际上限制了作 品的流通范围 , 在很大程度上也损害了作品的艺术 感染力。 另外 , 由张译文也可以看出 , 方言对译在实践 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译者在选择译入语方言的 时候 , 虽然会依据一定的标准 , 但多数情况下还是 只能选择自己熟悉的那种方言。精通数种方言的译 者毕竟不多。假如张谷若先生是上海人或广东人 , 他在译文中就不大可能使用山东方言的成分 , 他所 用的可能就是吴方言或粤方言的成分。而这两种方 言在古雅气息和乡土味方面与威塞克斯方言很难说 是接近的。这样一来 , 译者所确定的标准实际上并 没有多大意义。更有甚者 , 有人甚至还会根据译文 中的方言来臆断译者依据的标准。这种情况在有些 翻译评论中出现过。比如有人认为 , 张谷若使用山 东方言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 (熊音 , 1994) 因为威 塞克斯郡和山东在纬度、气候等方面都很相似 , 山 东方言完全可以视作威塞克斯方言的对等方言。这 一标准显然是评论者想象出来的 , 既不符合张谷若 先生自己所定的标准 , 也无法令人信服。 四 那么 , 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应该如何翻译呢 ? 英 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应该怎样译成汉语呢 ? 首先 , 我们必须承认 , 方言的翻译和标准语的翻译不同 , 在方言翻译中 , 通常意义上的“忠实”或“对等” 是基本上做不到的 , 语义或语体上的损失要比标准 语翻译大 ; 其次 , 正如纽马克所言 , 翻译方言之 前 , 我们必须先“明确方言的功能”。 ( Newmark , 1988 : 95) 如果原文中方言主要是用来确立地理背景 的 , 这时我们只能束手无策 , 放弃在译文中传达这 个功能的努力 ; 如果原文中方言是用来表明人物不 同的身份和教育的 , 那我们则可以采用其他补偿的 手段来传达这个功能。比如 , 我们可以让原文中说 方言的人物说比较通俗、口语化的汉语 , 而让原文 中说标准英语的人物说正式的、甚至是文绉绉的汉 语。例如在孙致礼先生译的《苔丝》中 , 原文中的 方言就是用汉语的通俗表达法翻译的。下面是例 (1) 和例 (2) 在孙译本中的译文 : (5) “哦 ———就这些呀 !”苔丝说。 “你不能指望她一下就搂住你 , 又亲又吻。” 苔丝往窗外望去。 “俺还是跟你和爹待在家里好 ,”她说。 “为什么 ?” “俺还是别告诉你为什么吧 , 妈。说真的 , 俺 也不大明白为什么 !” (6) 今儿是年三十 , 没有多少事儿 , 大伙又都 喝得稀里糊涂的 , 谁也没有怎么留意她们俩。 其实 , 张先生自己在后来的再版译文中 , 对其 中的方言成分也做了一些删减和修改。说明他自己 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国外曾有人指出 : 翻译中使用方言“肯定会伤 害操方言者的自尊”。 (Bhatnagar , 1993 : 100) 这么说 当然是与方言被看做“社会标志”的事实有关的。 中国的情况不大一样 , 方言对译法的过错未必有这 么严重。但既然方言对译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 妙 , 那么我们何不承认对等的不可能 , 然后改用通 俗汉语来译呢 ? 这么译的确是有损失 , 味道似乎也 淡了点 , 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误导 , 对原文的艺术 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也没有很大的伤害。至于那些 通俗表达法也传达不出的功能 , 只能采取添加注释 ·98·  第 4 期 韩子满  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       的办法了。 参考文献 : [1 ] 卡特福德.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 M ] . 穆雷译. 北京 : 旅 游教育出版社 , 1991. [2 ] 郭著章. 语域与翻译 [ A ] . 杨自俭 , 刘学云. 翻译新论 [ C]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4. 739 - 750. [3 ] 林以亮. 翻译的理论和实践 [A ]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 (1949 - 1983) [ C] . 北京 : 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 , 1984. 204 - 230. [4 ]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 M ] .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 1991. [ 5 ]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 M ] . 张谷若译. 北京 : 人 民文学出版社 , 1957. [ 6 ] 托马斯·哈代. 苔丝 [ M ] . 孙致礼 , 唐慧心译. 太原 : 北 岳文艺出版社 , 1996. [7 ] 吴国瑞. 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 J ] . 西方语文 , 1958 , (2) : 242 - 246. [8 ] 熊音.《还乡》原译文语言特色比较 [A ] . 中国英汉语比 较研究会. 英汉语比较研究 [ C] . 长沙 : 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94. 507 - 517. [9 ] 詹伯慧. 现代汉语方言 [ M ] . 武汉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1. [10 ] 张谷若. 译者自序 [ A ] .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 M ] . 张谷若译.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 1935. 1 - 3. [11 ] Bassnett , Susan. When is a Translation Not a Translation [ A ] . In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C] . Ed. Susan Bassnett and AndréLefevere. Clevedon / Philadelphia / Toronto / Sydney / Jahannes2 burg : Multilingual Matters , 1998. 25 - 40. [12 ] Bhatnagar , Y. C.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 M ] . Dehli : Ajanta Publications , 1993. [13 ] Brook , G. L . English Dialects [ M ] . London : Deutsch , 1963. [14 ] Halliday , M. A. The Users and Uses of Language [ A ] . In V arieties of Present2day English [ C] . Ed. Richard W. Bailey & Jay L . Robinson. London : MaCmillan , 1973. 14 - 23. [15 ] Hardy , Thomas. Tess of the dpiU rbervilles [ M ] .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Press , 1994. [16 ] Kramer , Dale. Thom as Hardy : Tess of the dpiU rbervilles [ M ]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1. [17 ] Newmark ,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M ] . Hemel Hempstead :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 1988. [18 ] Nida , E. A. L anguage , Culture , and Translation [ M ] .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1993. [19 ] Schogt , Henry. L inguistic A nalysis and L iterary Trans2 lation [ M ] . Toront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 1988. [20 ] Wekker , Gloria & Herman Wekker. Coming in from the Cold : Linguistic and Social2Linguistic Aspects of the Trans2 lation of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 Literary Texts into Suri2 namese Dutch [J ] . B abel (4) 1991 : 221 - 239. (责任编辑  马为民) 书 讯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 (修订本 : 国家教委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 面市 , 再版增加了语 用学的哲学渊源 , 国内外选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部 , 书价 : 3315 元 , 邮购费加 15 %。 钱冠连新著《语言全息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全书用演绎法推理揭示语言、人类与世界三 者之间的关系 , 全书的体系是从科学走向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发行部 , 书价 : 18100 元 , 邮购 费加 15 %。 ·09·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年   
/
本文档为【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_以张谷若先生译_德伯家的苔丝_为例 韩子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