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概况_黎星辉

2014-05-03 5页 pdf 172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51263

暂无简介

举报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概况_黎星辉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概况 黎星辉 施兆鹏 唐和平 李觅路 (湖南农业大学 长沙 410128)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是茶树种 质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茶树育种的基础 理论工作。本文拟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753年林奈氏 ( C1Linnaeus) 将茶树命名为 Thea sinensis, 并以此为模式建立了茶属 Genus Thea L1 1881 年孔茨氏 ( O1 Kuntze) 给出了茶树的拉丁 学名 Camellia Sinen...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概况_黎星辉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概况 黎星辉 施兆鹏 唐和平 李觅路 (湖南农业大学 长沙 410128) 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是茶树种 质资源研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茶树育种的基础 理论工作。本文拟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753年林奈氏 ( C1Linnaeus) 将茶树命名为 Thea sinensis, 并以此为模式建立了茶属 Genus Thea L1 1881 年孔茨氏 ( O1 Kuntze) 给出了茶树的拉丁 学名 Camellia Sinensis ( L1) O1 Kuntze. 1874 年戴尔 氏 ( W1Dyer) 将茶属并入山茶科山茶属, 建立了茶 组 Sect1 Thea ( L1 ) Dyer11758 年席勒氏 ( J1 R1 Sealy) 在 /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Camellia0 一书中 记载了 5种 1 变种[ 1]。至此, 根据植物形态学特征 所进行的茶组植物分类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茶树分类与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起源、 进化等诸多问题密不可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 来, 大规模的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为深化茶树种质资 源研究提供了条件。人们以遗传比较稳定的花部器 官的形态特征为主, 兼顾考虑树型、叶片特征和地 理分布等多种因素, 结合数值分类等数学方法来研 究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起源、进化和分类,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2- 21]。尤以张宏达和闵天禄有 关茶组植物分类的卓越工作, 使新发现的大量的茶 组植物的分类摆脱了混乱状况而建立起一个正规的 渐趋合理的体系。张宏达将茶组植物的分成五室茶 系 ( Ser1 Quinquelocularis Chang)、五柱茶系 ( Ser1 Pentastylae Chang )、秃 房茶 系 ( Ser1 Gymnogynae Chang) 和茶系 ( Ser1 Sinenses Chang) 4 系 32 种 3变 种[3]。闵天禄对张宏达分类系统所涉及的 47 种 3 变种进行归并, 取消系 ( Ser1 ) 的分类阶元, 将茶 组植 物 订 正 为 大 厂 茶 C1tachangsis, 广 西 茶 C1 kwangsiensis var1kwangsiensis, 毛 萼 广 西 茶 C1 kwangsiensis var1kwangnanica, 宽 叶 秃 房 茶 C1 gymnogyna var1 remotiserrata, 大 苞 茶 C1 grandibracteata, 大 理 茶 C1taliensis, 厚 轴 茶 C1 crassicolumna var1 crassicolumna, 光 萼 厚 轴 茶 C1 crassicolumna var1 multiplex, 秃房茶 C1gymnogyna var1 gymnogyna, 突 肋 茶 C1 costata, 膜 叶 茶 C1 leptophylla, 德宏茶 C1sinensis var1 dehungensis, 毛 叶茶 C1 ptilophylla, 防城茶 C1fangchengensis, 紫果茶 C1purpurea, 茶 C1 sinensis var1 sinensis, 普 洱 茶 C1sinensis var1 assamica, 毛萼茶 C1 sinensis var1 pubi-l limba等 12 种 6 变种, 分类进一步明晰[4]。陈亮根 据对茶树种质资源多年的系统研究和对茶树原产地 茶树特征特性的全面考察, 以子房室数, 花柱裂数 和子房茸毛有无为主要依据, 结合花冠大小、树型 和枝叶 性状, 提 出将茶 组植物 分成 大厂 茶 C1tachangsis F1S1Zhang, 大理茶 C1taliensis ( W1 W1 Smith) Melchior, 厚轴茶 C1 crassicolumna Chang, 秃 房茶 C1gymnogyna Chang, 茶 C1sinensis ( L1) O Kuntze 等 5 种, 在茶种下分茶C1 sinensis var1 sinensis, 普洱 茶 C1sinensis var1assamica ( Masters) Kitamura 和白毛 茶 C1sinensis var1 pubillimba Chang等 3 变种[5] , 这种 分类思路代了茶组植物分类的趋同归并的方向。 近几十年来, 利用细胞学和生物化学方法开展 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染色体 是基因工程的载体, 茶树染色体的基础研究始于 20世纪初[ 22] , 兴于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李懋学 等研究表明野生茶树核型的对称性较高[ 23]。梁国 鲁等对茶树染色体核型的研究表明, 茶组植物染色 体核型的对称性, 以子房五室的为高, 子房 3室的 较低[ 24, 25]。李斌等的研究表明, 乔木型、大叶种 茶树的对称性较高, 龙门毛叶茶染色体核型的对称 性较低[ 26- 28]。李光涛对云南巴达野生茶、南糯山 / 茶树王0、云南大叶种及小叶种栽培茶树的核型分 析结果表明巴达野生茶染色体核型的对称性较高, 在进化上比较原始[ 29]。屈文琦对 32 个品种的体细 胞染色体组型及变异的分析表明: 无性系品种间或 品种内都存在着核型差异, 但有性品种间的差异更 大, 乔木型大叶类型茶树的染色体核型对称性较 高[ 30]。按 G1 L1 Stebbins 有关植物染色体核型从对 称性向不对称性进化的核型演化理论[31] , 这些研 究在探讨茶树染色体变异与进化的关系方面作出了 有益的尝试。 儿茶素、茶氨酸、哌啶-2-羧酸、生物碱等茶 叶的表征性化学成分使得从化学角度研究茶树种质 资源成为可能。杰姆哈捷通过儿茶素来分析野生大 10 福 建 茶 叶 茶树的进化[ 32] , 竹尾忠一、游小清等通过萜烯指 数指标来探讨茶树分类[33, 34]。唐和平等的研究表 明, 茶氨酸随茶树进化层次的提高呈累积趋势, 而 苯丙氨酸则恰好相反[ 35, 36]。刘维华等利用茶多酚 总量、儿茶素组分、咖啡碱/总氮和茶氨酸等指标, 以化学分类和统计学方法来判别茶树大、中、小叶 种种群, 准确率在 90% 以上[ 37]。杜琪珍等对张宏 达茶树分类系统的 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 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 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进行了测定, 综合化学、形 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方面的证据, 采取化学分 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 分类, 提出将茶组分为五室茶 C1 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1trilo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 在 三室茶下分中小叶种 C1 var1 micro- midphyllaea Du et Li1 , 大叶种 C1 var1 macrophyllaea Du et Li1 和苦茶 C1 var1 kuiea Du et Li1 [ 38] , 茶组植物这种分类尝试 同样具有趋同归并的新意。 蛋白质, 特别是同工酶作为基因表达的直接产 物,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前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和探索研究。彭英用数值分类方法分析张宏达分类 系统中的 6个种的酯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酶谱, 证明茶树是由五室茶系向三室茶系进 化的[ 39]。鲁成银等对茶树酯酶同工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茶树酯酶同工酶存在基本谱带, 平均的谱 带数呈现出小叶种> 中叶种> 大叶种、灌木> 小乔 木> 乔木型茶树的趋势, 野生型茶树的酶带比栽培 型的丰富[40, 41]。还有许多有关用同工酶技术研究 茶树起源、分析亲缘关系、作为品种标记与分类特 征的报道[ 42- 46]。也有以蛋白质亚基指标来探索茶 组植物分类的报道[ 39]。同工酶作为遗传的一种重 要生化标记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 用。 DNA是生物最基本的遗传物质, 应用 DNA 分 子标记技术对揭示茶树遗传变异规律、茶树种质资 源的亲缘关系、起源、进化和分类等都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DNA 分子标记技术所涉及的是既易于识 别又可遗传的 DNA 片段[ 47, 48]。它具有不受组织类 别、发育时期、环境条件的影响而直接以 DNA 的 形式表现, 所需实验材料用量少, 标记多态性高、 数量大、表达呈中性 (既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 与不良基因也无必然的连锁关系) 等优点, 近年来 发展非常迅速。RFLP (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49] , RAPD ( Randomly Amplified Ploymorphic DNA, 随机扩增多态 性 DNA) [ 50,51] , AFLP (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 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 52] , SSR (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简单重复序列 ) [ 53, 54] , ISSR ( In- ter )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 增) [ 55] , STS ( Sequence Tagged Site, 序列标记位 点) [56] , SACR (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 g ions, 特征化序列扩增区域) [ 57]等分子标记技术的 应用非常广泛。在茶树种质资源研究中, RAPD 技 术应用得最为广泛。 RAPD标记技术是在 PCR ( Polymerase Chain Re- action, 聚合酶链式反应) 技术[ 58]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RAPD标记技术就是采用通常为 10个碱基的 寡聚核苷酸单链作为随机引物, 在一系列不同引物 的引发下, 利用 DNA聚合酶在体外反复复制 DNA, 使其扩增到易于检测的程度。如果引物和 DNA 模 板具有同源性, 引物就能和模板结合而退火, 就能 扩增足以检测出 DNA 谱带的大量 DNA, 反之, 就 检测不到 DNA 谱带。扩增产物通过聚丙烯酰胺或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经 EB 染色或放射性自显影 进行检测,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反映了基因组的 DNA多态性。RAPD技术操作简便、DNA 多态性检 出率高、实验成本较低, 现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种质 资源的亲缘关系、起源、进化、分类, 种质、品种 与体细胞鉴定,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与基因定位, 作物杂种优势预测与育种特征标记等领域。茶树在 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困难较大, 但也取得了可 喜的进展。茶树基因组 DNA 的提取方法是茶树生 物学研究的基础, 朱旗、陈亮、高峻、罗军武等先 后就茶树基因组 DNA 的提取开展研究, 提取的茶 树基因组 DNA 符合 RAPD 等分子标记技术的质量 要求[ 59- 62]。陈亮等还对茶树 RAPD反应系统和扩 增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 63]。Wachira F1N 等应用 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属茶 ( C1 sinensis)、普洱茶 ( C1 assamica ) 和尖萼茶 ( C1assamica1 ssp1lasiocalyx ) 等 38 个无性系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运用 27 个随机引物得到了 253 条 DNA 谱带, 多态性谱带 为 157 条, 多态性为62% , 其中平均70%的遗传多 态性来自于种群之内, 30%来自于种群之间; 来自 中国的茶和柬埔寨的尖萼茶类型内的变异要比印度 的普洱茶大; 茶、普洱茶和尖萼茶等 3 个种群的 RAPD谱带的分析结果与已知的植物分类结果相吻 合[ 64- 66]。Paul S 等, 应用 AFLP 分子标记对印度与 肯尼亚茶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研究表 明, 变异的 79%来自种群内, 21%来自种群间; 中 国类型在 PCO ( Principal Coordinate) 分析中更加弥 112002 第 1 期 散, 反映出的遗传变异最大[ 67]。罗军武通过对我 国不同生态型 31 份种质资源进行 RAPD 分析, 获 得了 31份资源的遗传多态性为 90143% , 遗传距离 为 01 2192~ 017077, 表明我国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的 遗传多样性。对安化云台山种原产地的有性群体进 行RAPD分析表明, 其遗传多态性为 79133% , 遗 传距离为 011252~ 014616, 表明群体品种的有性后 代同样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变异度较大, 云台山种具有二个核心种质群和一些遗传变异的个 体[61]。陈亮等对中国 15 个无性系和其它 5 份茶树 优质资源的 RAPD 分析表明, 基因组 DNA 扩增谱 带的多态性高达 8419 ~ 9412% , 高于韩国自生茶 (基因组 DNA 扩增谱带的平均多态性为 8415% ) , 说明中国茶树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与我国是茶 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有密切关系[ 68- 70]。 梁月荣等运用 RAPD技术对茶树品种及其亲缘 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RAPD能有效地区分物种 间和茶树种内变异间的差异[ 71]。Wachira F1N1 等对 山茶属 红 山 茶 组 ( Sect1 Camellia )、短柱 茶 组 ( Sect1 Paracamellia)、油茶组 ( Sect1Oleifera)、糙果茶 组 ( Sect1furfuracea)、古茶组 ( Sect1Archecamellica)、 毛蕊茶组 ( Sect1Cameliopsis )、连 蕊茶组 ( Sect. Theopsis) 和茶组 ( Sect1Thea) 等 8 个组 21 个种和 变种应用 RAPD 和细胞器特异的 PCR 进行聚类分 析, 结果与以形态学、杂交孕性及类萜指数为依据 的分类结果相一致[ 72]。田中淳一等应用 RAPD 技 术对 / 丰绿0 和 /茗绿0 进行亲本分析, 认为 / 丰 绿0 不是由 / 朝露0 自交育成的品种, / 茗绿0 的 亲本 / 薮北0 和 / Z- 10 [ 73- 75] ; 对 / 开炉0 的分析 证明具有茶和山茶共同特征的 / 开炉0 是茶与山茶 的杂种[ 151]。梁月荣等应用 RAPD 分子标记分析了 / 晚绿0 品种的杂交亲本, 结果表明 / 晚绿0 的亲 本不是 / 静在 160, 也不是 / 大叶乌龙0 和 / 青心 乌龙0 [ 76]。李善河等应用 RAPD 分子标记鉴定区分 韩国野茶和日本栽培茶树品种[ 77]。田中淳一等以 狭山香、金- CK17、薮北等 11 个品种和 2 个杂交 组合 (狭山香 @ 金- CK17, 金- CK17 @ 狭山香 ) 的54 份材料进行 RAPD 分析, 发现 OpG- 3- C, OpG - 7 ( 900 ) , OpG - 13 ( 1800 ) , OpG - 13 ( 2500 ) , OpL - 7 ( 700 ) , OpM - 17 ( 320) , TA ( 270) 为狭山香的细胞质标记, OpG- 5 ( 500) , OpH- 9 ( 1600) 为金- CK17 的细胞质标记[ 78]。还 获得了茶树萌芽期、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抗 寒性、炭疽病抗性等 RAPD标记[ 79- 84]。赵东根据 已经发表的多酚氧化酶基因中的保守序列, 设计兼 并引物, 利用 nest- PCR 技术, 克隆了茶树多酚氧 化酶基因。并发现茶多酚氧化酶与其他植物多酚氧 化酶有较高的相似性, 尤其在铜离子的结合部位, 所有植物基本一致[ 85]。Matsumoto S 等以水稻的 PAL cDNA为探针, 获得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 ( PAL cDNA) 克隆[ 86]。Atsuko Takeuchi等获得了查尔酮合 成酶基因 ( CHS cDNA) 克隆[ 87]。茶树分子标记和 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将为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 特 别是在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开 拓崭新的空间。 1 Sealy J R.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Camell ia. London: The Royal Hort icultural Society. 1958 2 陈兴琰主编. 茶树原产地云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6. 张宏达. 叶茶树的系统分类.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 1981, ( 1) : 87- 99 3 张宏达. 茶植物资源的修订.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 , 1984, (1) : 1- 12 4 闵天禄. 山茶属茶组植物的修订. 云南植物研究. 1992, ( 2) : 115- 132 5 陈亮, 虞富莲, 童启庆. 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 讨论. 茶叶科学, 2000, 20 (2) : 89~ 94 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 茶叶科学研究论文 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7 庄晚芳, 刘祖生, 陈文怀. 论茶树变种分类. 浙江农 业大学学报, 1981, 7 ( 1) : 41- 48 8 陈兴琰, 唐明德, 陈国本等, 湖南主要茶树群体种质 资源研究, 茶叶通讯, 1989, ( 1) : 34~ 39; ( 2) : 3~ 9 9 陈国本. 湖南茶树资源类型亲缘关系及其分类的探讨. 湖南农学学报, 1987, ( 3) : 71- 76 10 唐明德. 城步峒茶资源研究初报. 茶叶通讯, 1988, ( 3) : 43- 47 11 郭元超. 茶叶植物分类的演变与发展. 福建茶叶, 1993, ( 3) : 7- 10 12 陈亮. 茶组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 茶叶, 1996, 22 (2) : 16- 19 13 大石贞男著. 李家光摘译. 茶树花器分类. 福建茶 叶, 1987, (4) : 30 14 陈亮, 童启庆, 高其康等. 山茶属 8种 1变种花粉形 态比较. 茶叶科学, 1997, 17 (2) : 183- 188 15 束际林, 陈亮, 王海思等.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 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茶叶科学, 1998, 18 ( 1) : 6 - 15 16 束际林, 陈亮. 茶树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 茶叶科 学, 1996, 16 ( 2) : 115- 118. 17 郭元超. 茶树花器形态分类研究. 茶叶科学简报, 1990, ( 4) : 8- 15 18 王立, 陈亮. 茶树花程式和花图式及其在茶树系统演 化中的反映. 中国茶叶, 1994, ( 5) : 2- 3 12 福 建 茶 叶 19 骆耀平, 童启庆, 庄晚芳. 茶树形态分类的聚类分析 方法研究. 茶叶, 1992, 18 ( 1) : 18- 23 20 陈亮, 童启庆, 庄晚芳. 茶树花粉形态及其模糊聚类 的研究.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8 ( 2) : 1- 6 21 叶乃兴, 郭元超. 茶树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的主分量分 析. 茶叶科学技术, 1996, ( 3) : 21- 25 22 志村乔. 茶树N细胞学研究 (豫报) . 日本作物学会纪 事, 1935, 7 (2) : 121- 128 23 李懋学, 严学成. 中国某些野生和栽培茶的核型研 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5, 3 ( 4) : 319- 321 24 梁国鲁, 李晓林, 王守生等. 四川大茶树染色体核型 分析. 茶叶科学, 1993, 13 ( 2) : 121- 126 25 梁国鲁, 周才琼, 林蒙嘉等. 贵州大树茶核型变异和 进化. 植物分类学报, 1994, 32 ( 4) : 308- 315 26 李斌, 陈兴琰, 陈国本等. 茶树染色体组型分析. 茶 叶科学, 1986, 6 (2) : 7- 14 27 李斌, 陈国本, 郑永球. 邦威大茶树等 5个大叶茶的 染色体组型分析. 茶叶科学, 1996, 16 ( 2) : 119- 124 28 李斌. 广东南昆山毛叶茶染色体组型分析. 中国茶 叶, 1995, 5: 30- 31 29 李光涛. 茶树的核型及种的分类研究. 茶叶, 1983, ( 4) : 11- 16 30 屈文琦, 陈兴琰, 陈国本. 茶叶无性系品种的染色体 组型及其变异的研究. 福建茶叶, 1987, (3) : 7- 17 31 Stebbins G L (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译) : 植物的变异 与进化.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3 32 杰姆哈捷 K. M. 陈文怀译. 野生茶树进化的因素. 国外茶叶动态, 1975, ( 4) : 3- 5 33 竹尾忠一. 茶芽N  ® ¦ Ë ºÓ ‚ Ë Å一 Ë 组成K _ …l p 品种特性, 农芸化学会志, 1982, ( 56) : 455 34 游小清, 李名君. 茶树种质资源萜烯指数分析, 茶叶 科学研究论文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40- 145 35 唐和平, 陈兴琰. 茶树种质资源性状变异与亲缘关系 的研究. 湖南农学院学报, 1995, 21 ( 1) : 30- 34 36 唐和平, 陈兴琰. 茶树品种资源氨基酸组成与亲缘关 系的研究. 湖南农学院学报, 1995, 21 ( 2) : 126- 129 37 刘维华、李名君. 茶种质资源大、小叶种种群化学分 类的判别分析. 茶叶科学研究论文集, 上海科技出版 社, 1991, 127- 131 38 杜琪珍, 李名君, 刘维华.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 值分类. 茶叶科学, 1990, 10 ( 2) 1- 12 39 彭英. 茶组 6个种同工酶、可溶性蛋白质亚基及数值 分类研究. 湖南农学院, 1990, 硕士学位论文 40 鲁成银, 刘维华, 李名君. 茶树起源的同工酶初探, 中国茶叶, 1993, ( 4) : 10- 11 41 鲁成银, 李名君, 刘维华. 茶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茶 叶科学研究论文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32 - 139 42 黄惠华. 茶树品种间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同工酶 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 1985, 硕士学位论文 43 叶乃兴, 黄福平. 茶树花器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中国 茶叶, 1996 (5) : 18- 19 44 龚景文, 陈兴琰, 陈国本等. 湖南主要茶树资源的同 工酶研究. 湖南农学院学报, 1989, 15 ( 1) : 51- 60 45 谷博司著, 陈荣冰译. 根据同工酶进行品种分类的可 能性. 茶叶科学简报, 1989, 124 ( 3) : 36. 46 谭淑宜, 朱尚同, 龚范武. 利用同工酶技术对江华苦 茶等五个茶树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初报. 湖南农学院 学报, 1983, (2) : 63- 66 47 贾继增. 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育种. 中 国农业科学, 1996, 29 (4) : 1- 10 48 Staub J E, Serquen F C, Gupta M . Genet ic marker, map construct 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lant breeding. Hort Sc-i ence, 1996, 30 ( 5) : 729- 741 49 Bostein D, White R L, Skolnick M, et al. Construction of genet ic linkage map in man using rest rict 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 ics, 1993, 32: 314- 318 50 Wil liams J G K, Kubelik A R, Livak K L, et al. DNA poldymorphisms amplified by arbitrary primers are useful as ge- netic marker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1990, 18 ( 22 ) : 6531- 6535. 51 Welson J, Mcclelland M. Fingerprinting genomes using PCR with arbitrary primers [ J] Nucl Acids Res, 1990, 8: 7213 - 7218. 52 Zabeau M, Vos P. Selective restriction fragment amplifica- tion, A general method for DNA fingerprints. European Patent Appl ication Publication, 1993 53 Fregeau G J , Fourney R M. DNA typing with short tandem repeats: A sensitive and accurate approach to human identif-i cat ion. Biotechniques, 1993, 15: 100- 119 54 Sharon D, Adato A, Mhameed S. , et al. DNA f ingerprint s in plant us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 andminisatellite probes. Hort Science, 1995, 30 ( 1) : 109- 112 55 Zietkiewicz E, Rafalska A, Labuda D. Genome f ingerprint ing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 SSS ) - an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 ication. Genome, 1994, 20: 178- 183 56 Olson M, Hood L, Cantor C, et al. A common language for physical mapping of the human genome. Science, 1989, 245: 1434- 1435 57 Paran I, M ichelmore R W. Development of reliable PCR- baced markers linked to down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in let- tuce using near- isogenic lines. Genome, 1993, 341021- 1027 58 Arnhein N, erlich H. Polymerase chain react ion strategy. Annual Review Biochemistry. 1992, 61: 131- 156 59 朱旗, 任春梅, 洪亚辉等. 茶树叶片 DNA 提取纯化 132002 第 1 期 与检测.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20 ( 2 ) : 114- 117. 60 陈亮, 陈大明, 高其康等. 茶树基因组 DNA的提取 与鉴定. 茶叶科学, 1997, 17 ( 2) : 177- 181. 61 罗军武. 茶树种质资源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的 RAPD 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2001 62 高峻, 蔡新, 许明辉. 云南茶树 DNA 提取和 RAPD 分子标记和探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5 ( 2) : 126- 128. 63 陈亮, 高其康, 杨亚军等. 茶树 RAPD反应系统和扩 增程序优化. 茶叶科学, 1998, 18 ( 1) : 16- 20. 64 Wachira F N. Genetic diversity in tea revealed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 Tea, 1996, 17 ( 2) : 60- 68 65 Wachira F N , Waugh R, Hackett C A, et al . Detec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ea ( Camellia sinensis ) using RAPD Markers. Genome, 1995, 38: 201- 210. 66 Wachira F N. Charasterization and est imation of genet ic re- latedness among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 of commercial tea clones by random amplif ication of genomic DNA sample. Tea, 1997, 18 ( 1) : 11- 20. 67 Paul S, Wachira F. N, . Powell W, et al. Diversity and genetic diff 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 of Indian and Kenyan tea Camellia Sinensis ( L. ) O. Kuntze< revealed by AFLP markers. Theor. Appl . Genet, 1997, 94: 255- 263. 68 吴美贞. Studies on 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Korean nat ive tea trees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 ies of its green tea, 韩国高丽大学校大学院农学科博士学位论文, 1994 69 陈亮, 杨亚军, 虞富莲等. 15 个茶树品种遗传多样 性的 RAPD分析. 茶叶科学, 1998, 18 (1) : 21- 27. 70 陈亮, 虞富莲, 杨亚军等. 茶树优质资源遗传稳定性 的 RAPD分析. 茶叶科学, 1999, 19 (1) : 13- 16 71 梁月荣, 田中淳一, 武田善行. 茶树品种资源遗传多 态性 RAPD 分析.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17 ( 2) : 215- 218. 72 Wachira F N , Powell W, Waugh R. An assessment of ge- netic diversity among Camellia sinensis L. ( cultivated tea) and its wild relat ives based on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and organelle- specific STS. Heredity, 1997, 78: 603 - 611 73 田中淳一, 山口聪. Use of RAPD markers for the ident if-i cation of parentage of tea cultivars 野菜. 茶叶试验场研究 报告, 1996, B (茶业) 9: 31- 36. 74 田中淳一, 齐藤格久, 山口聪. RAPD marker K g k 茶N品种识别, 茶业研究报告, 1994, 79 ( 别册) : 32 - 33 75 田中淳一, 太田 5 ± i , 武田善行等. DNA ¾ ‹+ i _ ? 炉开 ^ N 亲种性 H ¡ › 育种 X N 利用 N可能性, 茶业研究报告, 1998, 87 (别册) : 42- 43 76 梁月荣, 田中淳一, 武田善行. 应用分子标记分析0 晚绿0 品种的杂交亲本. 茶叶科学, 2000, 20 ( 1) : 22 - 26. 77 李善河, 崔鹤淳, 金礼和. Identifi cation of Korean wild tea plant and Japanese green tea cultivars using RAPD mark- ers. J. Kor Tea Soc. 1995, 1 ( 1) : 129- 148 78 田中淳一, 太田 5 ± i . ¡ › N 品种 / c V - ? 0 N 细胞质 r 标识 9 k DNA ¾ ‹. 茶业研究报告, 1998, 87 (别册) : 40- 41. 79 田中淳一, RAPD r ¹ ™K Ì ? ¡ ›N 连锁地图N 作 成H遗传解析 X N 利用 N 可能性, 茶业研究报告, 1996, 84 (别册) : 44- 45. 80 田中淳一, 木裕一郎, 山口聪. ¡ › N萌芽N 早晚 H关连N a i l DNA ¾ ‹H = N 遗传, 茶业研究报告, 1996, 84 (别册) : 47- 49. 81 田中淳一, 泽井 典. ¡ › N成叶N Ÿ« Ó 含量H 关连N认a i l p DNA ¾ ‹K D # F , 茶业研究报告, 1997, 85 (别册) 24- 25. 82 田中淳一, 渡部育夫. ¡ › N成叶N ¦ ‚« Ó N 含量 NQTL 解析, 茶业研究报告, 1996, 84 (别册) 46- 47. 83 大前英, 田中淳一. 茶叶N耐冻性K关连Œa i l p DNA‚Õ , 茶业研究报告, 1996. 84 (别册) 52- 53. 84 木裕一郎, 田中淳一, 伊藤阳子, 等. ¡ › 炭 = 病 抵抗性H 关连 N a i l p DNA ¾ ‹, 茶业研究报告, 1996, 84 (别册) 50- 51. 85 赵东.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和转化系统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博士学位论文, 2001 86 Matsumoto S, Takeuchi A, Hayatsu M,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lysis cDNA and classificat ion of variet ies and cultivars of tea plant ( Camellia sinensis) using the tea PAL cDNA probe. Theor Appl Genet, 1994, 89: 671 - 675 87 Takeuchi A, Matsumoto S, Hayatsu. Chlcone synthase from Camell ia sinensis: isolat ion of the cDNAs and the organ- spe- cif ic and sugar- responsive expression of the genes. Plant cell physiol, 1994, 35 ( 7) : 1011- 1018 14 福 建 茶 叶
/
本文档为【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与分类的研究概况_黎星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