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道家三申道人内经

道家三申道人内经

2014-03-15 39页 doc 519KB 9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7141

暂无简介

举报
道家三申道人内经三申道人 黄帝内经 下篇 三申道人著 目录 上篇10章100篇:《阴阳》甲13、《太无》乙10、《太合》丙12、《太乙》丁8、《太初》戊9、 《太始》己11、《太易》庚12、《太素》辛9、《太无》壬8、《太微》癸8、 下篇8章73篇:《太朴》子8、《太华》丑10、《太常》寅10、《太昊》卯10、《太玄》辰11、 《太冲》巳6、《太虚》午9、《太黄》未9 TOC \o "1-3" \h \z \u 《太朴》 1 《太朴.子甲》 1 《太朴.子乙》 1 《太朴.子丙》 2 《太朴.子丁》 2 《太朴.子戊》 3 《太朴.子己》 3...
道家三申道人内经
三申道人 黄帝内经 下篇 三申道人著 目录 上篇10章100篇:《阴阳》甲13、《太无》乙10、《太合》丙12、《太乙》丁8、《太初》戊9、 《太始》己11、《太易》庚12、《太素》辛9、《太无》壬8、《太微》癸8、 下篇8章73篇:《太朴》子8、《太华》丑10、《太常》寅10、《太昊》卯10、《太玄》辰11、 《太冲》巳6、《太虚》午9、《太黄》未9 TOC \o "1-3" \h \z \u 《太朴》 1 《太朴.子甲》 1 《太朴.子乙》 1 《太朴.子丙》 2 《太朴.子丁》 2 《太朴.子戊》 3 《太朴.子己》 3 《太朴.子庚》 4 《太朴.子辛》 4 《太华》 5 《太华.丑甲》 5 《太华.丑乙》 5 《太华.丑丙》上 5 《太华.丑丙》下 6 《太华.丑丁》 6 《太华.丑戊》 6 《太华.丑己》 7 《太华.丑庚》 7 《太华.丑辛》 8 《太华.丑壬》 8 《太华.丑癸》 8 《太华.丑癸甲》 9 《太常》 9 《太常.寅甲》上 9 《太常.寅甲》下 9 《太常.寅乙》 10 《太常.寅丙》 10 《太常.寅丁》 11 《太常.寅戊》 11 《太常.寅己》 12 《太常.寅庚》 12 《太常.寅辛》 12 《太常.寅壬》 13 《太常.寅癸》 13 《太昊》 13 《太昊.卯甲》 13 《太昊.卯乙》 14 《太昊.卯丙》 14 《太昊.卯丁》 15 《太昊.卯戊》 15 《太昊.卯己》 16 《太昊.卯庚》 16 《太昊.卯辛》 17 《太昊.卯壬》 17 《太昊.卯癸》 18 《太玄》 18 《太玄.辰甲》 18 《太玄.辰乙》 19 《太玄.辰丙》 19 《太玄.辰丁》 19 《太玄.辰戊》 20 《太玄.辰己》 20 《太玄.辰庚》 20 《太玄.辰辛》 21 《太玄.辰壬》 21 《太玄.辰癸》 22 《太玄.辰子》 22 《太冲》 23 《太冲.巳甲》 23 《太冲.巳乙》 23 《太冲.巳丙》 24 《太冲.巳丁》 24 《太冲.巳戊》 25 《太冲.巳己》 26 《太虚》 26 《太虚.午甲》 26 《太虚.午乙》 27 《太虚.午丙》 28 《太虚.午丁》 28 《太虚.午戊》上 28 《太虚.午戊》下 29 《太虚.午己》上 29 《太虚.午己》下 30 《太虚.午庚》 30 《太虚.午辛》 31 《太虚.午壬》 31 《太黄》 31 《太黄.未甲》 31 《太黄.未乙》 32 《太黄.未丙》上 32 《太黄.未丙》下 33 《太黄.未丁》 33 《太黄.未戊》上 34 《太黄.未戊》下 34 《太黄.未己》 34 《太黄.未庚》上 35 《太黄.未庚》下 35 《太黄.未辛》上 36 《太黄.未辛》下 36 《太黄.未壬》 36 《太朴》 2010年01月10日星期日06:00 《太朴.子甲》 经言:治之道,从来有之也。古者,贞,击打之,以出其邪耶。且案之,以散其风也。炭灬以疏其经,袪其毒也。棘刺,以通其瘀,而出其血也。砭锐以刺其痛,消其肿也。焫火以散其疼,而温其络也。案跷以通其滞,而祛厥痹也。笍刺,痏留而出其病也。痏者,针砭焫炙之留疮也。 惟曰治,无痏不痊。跷,无汗不宣。汤,无疎不功。砭,无血不益也。贞,山民以燃骨膏赤,熨溪谷之域;泽人烁骨,以焫其痒;果而无不治者,灸之类也。古刺家不诊者,无知累也。故积知为智,积智为工,贞诚不欺也。 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针之,刺至骨病已。 夫刺骨者,勿伤其骨,刺肉者,无伤其肉,刺皮者,弗伤其皮。皮者,刺之径也,伤则道塞,骨病留肉,肉者刺之经也,伤则病留筋。骨者,病之处也,伤则病不出矣。阳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阴刺入其病正处,治疼痛。深专者,刺大脏。脏者,病入气深,刺脏拒之也。迫脏刺背,背者脏之俞也。刺之迫脏者,何也?脏气之会于期。故刺耶,腹中寒热去而止。 俞刺之要,发针疾而出其血也。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大小深浅以刺。刺大者,泻而多血,小者刺微血。必端内针为故止。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夹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服中气热下已。 (骨盾)者,横骨也,上一寸刺之。侠脊两傍四椎者,心下俞也。傍开二寸取之。髂者,胆门也,髎者,胆髎也。刺者其气而已矣。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与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筋维不可中骨也。病去筋炅而已。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肉之分,小肉之间,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则发痈。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刺无伤脉肉为故,其大筋小筋之分入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气妄,刺之寒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寒以补之。无寒以针调之,病止。 病风目寒目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目寒目热,三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泄卫气(气火)沸然,刺骨髓,汗出百日,泄营气(气火)沸然,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此端刺者也。 谓端刺者,刺骨不伤筋脉肌腠皮分也。刺筋勿伤皮腠肌里骨分也,刺肌里毋伤皮腠筋脉也,刺皮无伤肉也。 《太朴.子乙》 2010年01月14日星期四17:32 刺之先,先端其心,存神惜病,刺至病处,而泄其邪耶。夫针者,伏握若猛虎也。刺以狩而待,来以疾刺,如猎也。非心端而无肘人驯者治矣。古之祝巫刺寒,针化阳和。刺热,针作涌泉,非无稽也。刺毒,针胜而食之,刺阴,火龙噀而散之,谓之诅刺。诅刺者,神思之刺也。 师言:神生于恬谵。识生于微践,性生于啬服,命生于安乃止。 而病由至痛,从风来。火缘病(病水火)至,则识来也。故人常啖肉过则血漓而细缓,伤酒则血搏而肝积,夜多食而脉实大,日频餐而气虚,自废天常也。 天常者,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朔淫心疾也。地常也,暑阳上干,木燥火盛,水煎,金湿,雨多土阴,木湿火熏水淫金蚀。风来木摇,金鸣,土飞,火爕,水波。 故《上经、类言》曰:“中有其所,久留则甚。病之类首,繁系而顇(萃)。窍中邪而饮(音飮,(尹页),涎中心而晕(音晕,(君页)。气中肤则(音严(页粦),风中窍则专(音专(端页)。血中泣以疾愿(音愿,顶痛怒睛目不能冥),湿中脑而晦(音晦,(日巜页)匮(音匮,(丷豕页),支解不遂。寒中项以颉(杰)桌(音桌,(出页),气有所迫而顿俯。面不知人,中风气血顾。邪中府则捆(音捆,(困页)烦(音烦,(樊页),肝(音肝,(咸页)不支以顩(坎)顲(覧)。烦顽不已,邪瘀在经也”。故亢病得卑,治之下。下病在上,理之上。亢(象形,气上行)言其巅,疎之于中。卑(象形,气行地下)言其脐,通之于上。上言其胸,导之肢。下言其肢,辟之宗(中八八)也。 《类》有言,病过不及,天道当之。病过不及,时气当之,此人之不及耳。天道时气,与人不著者,此人之自足也。 各(各音鱼口气不入(八口)衣(衣音似有物之与人(口人)者,脾厥上冒也。前后慉(慉音,(病出)憟(憟音,(病祟又)者,秉(气丙)宗(气冲)之脱也。涎(涎音三因内薄(病水火风)刮(刮音风之恶也,(八谷欠欠)相利,痹之如豁割。值(值音腹气动心栗,(久亾田)里(里音腹中雷鸣移也,(久米尻)病(病水火)涎火卮(音卮病之如有器在其间,(病灾)。叨(叨音,(病肉心)善(善音,(病一爻)疚形,成亡往离神之患,天工不能豁然。此内之畜而薄也,久而为,不治。 故治,当中准其位,确其所病,然后用之。斜(斜音,病口田)醉(醉音,(病巜囱水)色(色音,(病火火首)结(结音,(病睾),积久而兴。思(思音,(病甜肉)浅(浅音(病口中朒)卒(卒音(病屾一朋)气(气音(病口口中口口一),多因伤气,张(张音,(病山口口口巫)唉(唉音(病匸品口)诸病,税(病水)嗔(病火)为灾。明其所部,投之毒药,先去其生,而后渐已之。故“工不能用其毒,庸人而已矣”。 望其形气,以知变化。闻其言声,以知神情。问其起居平常,以知其过不及。此从来之先要也。今舍意而求之者,反不得眞正也。 故言乳子脉迟而微者,不养;老而缓大者,命曰寿。壮者,细长和缓而清逸。以地言之,处湿卑者,其脉濡缓而涩。西北高燥,其脉劲紧而弦。北人紧濡,细牢。南人芤细,革细。 以风土言,则坚土之人刚,弱土之人肥,垆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 山气也,多男,泽气也,多女。水气也,多瘖,风气也,多聋。林气也,多癃,木气也,多伛。湿气也,多肿,石气也,多力。阴气也,多瘿,暑气也,多夭。谷气也,多痹,丘气也,多狂。野气也,多仁,陵气也,多贪。 轻土乎,伶俐,重土乎,迟缓。清水乎,瘠小,浊水乎,形大。湍水乎,人轻,迟水乎,人重。故言:病者,类也,相类而染也。土厚水深,人无患恶病(病水火)也。 《太朴.子丙》 2010年01月18日星期一06:17 天地阴阳,莫不关系与人。山泽亢卑之处,虽适生而有其并焉。故善诊者,首察其色而度其形。体变化之相移,而知其得失矣。故面首者,望诊之大关也。自额而下阙庭之上,属咽喉也。自阙中循鼻而下其端,五脏之部也。自内眦挟鼻而下至承浆,六腑之部也。自颧而下颊,属肩背手之部也。自牙车以下颐,膝股足之部也。 庭者,面首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分明所部也,当辨其色矣。 经曰:色者,气之华也;气者,色之神也。故青赤黄白黑:当从气以涵神;神者:蕴其气而如素缠朱;谓素之缠朱者,黄白相间、而红之若隐也。五色外见,而内蕴黄白者为生,殭而不活者,为无气也。殭死而无神者,死不治。 色之端满者无邪,太过不及则为病,太过者:王色之外见者也。逆四时之色是谓先见,顺者昌,不顺则殃。 端満者:悲为心贼,忧为肺患。故日无息,则肺心囚,夜不寐,则肝肾疲。脾无静,则血瘀于脉,心无宁,则脉贲,寐而多梦,心血旷玉卜。 当赤不赤而隐青也,当青不青而若黯也,当黑不黑而隐白也,当白不白而隐黄也,当黄不黄而隐红也,此当生王者也。 反之者虚也,逆之者病也。色之死者,虽生我而不足矣。胜时则祸,所胜则泄,生我则王,我比者滞。不当见而见者积,不当见而见者病。 色之即明,当和其脉,青应中弦微急,赤当浮大而散,黄当缓弱而濡,白应浮濡而短,黑亦沉石带濡。故见色知脉。察脉应色者,病之当愈矣。反之,则失和而其病可知也。 是以色青浮濇而短之脉,名为相胜。色青缓大而濡者,名为相搏也。重色沉浊而为脏,浮泽而为腑,潮而散者,气病。淫而聚者:血疾。浮,浅也。沉,深也。啬,病也。泽,痊也。夭,败也。散,新也。聚,久也。上者病上,下者病下。沉夭病甚,浅和患微。 故颌有白而腹必虫积,颧有渍而腹多淫气。黄白相望,食积而已;如铢赤现两赜,虽小愈而卒死;黑起庭中,不病暴亡。干黄少润、灾害于中。面惨而憟、当风而寒。紫浊时病而血瘀,青白惨而内伤。黑而无光,阳虚阴欎,黄时赤来,阴虚阳伤。 浮白而肥,气欎多病(病水火)。红黄相郁,湿热上蒸。面无血色,脉见沉弦芤革而失血。戴眼乏力声嘶,脉沉虚污白无光,痨极难方。髪枯生花,血燥火胜;卫虚风动毛发队落,气郁阳胜髪微。眉无也,疠风而不治。髪逆,则胆气上攻。凸睛,则瘿为项患。此形色之见矣。 故赤多则热,青多则痛,黑多疲痹,白多则寒,黄多则疸。青黑寒热,青翠虚劳,青白伤气,青黄多亏。黄青多惊,黄黑恐瘀,黄白气滞,污黄土郁。红黑心病,红青血泣,红黄暑热。白青气郁,白黄卫虚,白红烦热,白黑气痛。黑紫血滞,黑黄气亏,黑白水竭。 臂多青脉血虚水热,若蚓与土血痹。准隼淡黑,腹有水畜,胸膺有寒,白黄蒙光。秋见微赤于准,旬日必死。准上有青如椎,长夏必亡。滞白亡血,尘原尸气。准头色黄,间乌便闭。廪仓青而水谷泄,颧生灰而胸寒。水沟黄则淋。腮内麈黑、脘腹细辨。面枯鱼目,不永。孔张仰息,当亡。耳枯颐冷,不活。鼻歪柱陷,将已。 心病,皃乌唇舌紫。肺恙,太息浮白。青灰泛白,肝有疾。似溟非黄肾为灾。膺病,似白似青。赤无光者,病(病水火)结。目睛微黄,泄痢。耳浊蒙尘,肾肺积。烟熏黄浊、湿甚黄瘅。黄明多郁,虚浮气塞。黄青脉芤,气结胸膺。 舌胀,脉瘀,唇黑,心胸瘀血。面赤,蒙热,颌舌殭目痴,中风。颊赤,目黄,颐枯,痪鳃湿淫。胞如烟,则肝瘀。面黄脸青如垢,非厥则痹。黄浮肢堕痛呻吟,病(病水火)湿浸筋痹痛。心烦,目黄,脉忌大。脉和则愈。瞳黯晕黄,衄不止。颌有热,白失血。睛黄为疸。耳黄薹厚,口苦酒疸。胞睑面浮,榖疸。 内眦下鱼似钩,非踨欲,则血瘀,劳伤失眠。面枯,无泽,齿黑,声嘶则危。癳疬瘿瘤、赤贯瞳而鼻陷者凶。堂下青脉、胆滞痉痨。瞳瞽,则擎太阳,目大,则寒渗厥阴。目涩,有太阳不足,皃赤,有小肠积聚。 是以目白皃赤、目黑面青、目青皃赤、目白皃青者,胃气绝,死不治也。目青皃黄,目赤皃黄,目白皃黄,目黑皃黄者,胃气不败,谓不死也。目痴滞而气悠面冷,是谓阴为。目痴滞而息长面热,阳病可知。 故留饮,多面娇好,溺难,则面如傅黄。风赤,劳黑,青痛,黄滞,白散,因时以断。风病(病水火)暑湿寒火燥,风土各有所异。疹有白头、胁腹风淫。黑渍毫孔,脾肺,风为水。 《太朴.子丁》 2010年01月23日星期六06:25 经言:形濇脉滑,形滑脉濇,形小脉大,形短脉长,形长脉短,肥人脉细,瘦人脉燥者,具非吉兆。痤疿痱疹,食劳而肺脾湿郁。疔生无方,湿病(病水火)郁脾忧外侵。气胜而形骄,形胜则气夭。气虚形亏,气实形引。形盛脉细、蹇滞及危。形瘦脉大,火王气盈。实多中风,因形盛而血泣。病(病水火)滞病(病水火)壅,火亢暴厥。羸瘦血少而阴虚,相火亢贲则风嗽。形脱气盛无生,气衰形虚有救。形大皮宽终天年,形大肤紧当夭。 故形盛气虚,气胜形亏。形濇脉滑,形滑脉濇、形小脉大,形大脉小,形短脉长,形长脉短,肥人脉细,瘦人脉燥者,具非吉兆。血实气虚体肥,气实血虚易瘦。肥耐寒,瘦耐热。 是故阳明有余,则髯美,短小不足。坐曲偏垂腰腿痛,伏卧交臂气虚。行疾燥火,迟缓中虚。蹇难风痹,瘸跛偏枯。鱼口而息,肺痿病(病水火)涎。肢寒肾冷,掌热阴虚。 故口臭舌卷囊缩,肝绝也。鼻陷口青而缩,脾绝也。上肉枯唇反,胃绝也。齿枯遗溺,肾绝也。面黑眸死,阴绝也。眶陷鱼口汗注,阳绝也。鼻张喘急皮消、肺绝也。鱼目舌出唇黑,气血绝也。, 目反露白手撒,太阳绝也。声鼾吐沫,面青唇黑,唇反如吹,髪眉直立。爪紫肉青,手掌无纹,脐凸跗肿,目视不见,汗出如油,青面昏眠者,肝瞻绝也。贞息肩直视,心绝也。股僵白汗,小肠绝也。 足肿腹热,臌眼泄利,脾绝也。脊痛身重,不可反复,胃绝也。背肿溺血粪赤,肉绝也。甲青欲脱,呼语不已,筋绝也。口张气出,不能反复,肺绝也。泄利无度,大肠绝也。齿黄枯落、骨痹不用,肾绝也。 六腑气绝,则足冷脚缩。五脏气(气火)气绝,便利不禁,手足不仁也。故少阴心绝,而脉不通。太阴肺绝,而皮毛枯。少阴肾绝,而骨髓竭。太阴脾绝,口唇掀。厥阴肝绝,而筋卵缩。三阴绝,而白黯眩晕。六阳绝,而阴阳相离耳。 经曰: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以受苦泄而咸胜水也。故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其毒药无效,其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气火)争黑也。 夫形病也,残贼内生。留淫日深,敷其脏腑。着于骨体,发之其败,死于当胜也。夫气病也,心蒙神蔽,志思恍惚,郁火反甚,乱惑不止,其气散乱,颓骈变,外邪一生,内气(气火)自变也。何哉?人生于地,县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系人矣。 《太朴.子戊》 2010年01月28日星期四06:26 人之所以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耶。故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月分十二。地有阴阳,象立三纲。人有阴阳,别分脏腑。天之阴阳在人,生十二经脉也。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经脉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呤至微,秋毫在目。人生有形,勿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 故木得金而代,火得水而减,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短,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司胜竭。故脉以此而知生死者,象也,意也。法天地万物之自然也。故是病则从其顺逆而知救,止之道也。 若付(髟付)。针有县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一曰治神专精。二曰养身正气(气火)。三曰知毒药为眞。四曰治砭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气火)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知也。 若付(髟付)。法天则地,随时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往独来。 经言:“病出有因,因成有症,症有数应,故名弗同也”。故言“类以类,类不类。类乎类,不类乎不类。以类类,以类而类,类以不类。类是以知病也”。 故类之者,疴,頺(病贵)病口也。瘼,毛脱,邪客肺热也。瘵,泥涎,赤目,气弗运也。莘(病辛),禁,伤寒。瘘,为髓蚀空。蒍(病为)疦,面风,血痹。扭(病又),沛(病奰),木伤,满气,首,手颤不已。痡,不力,土湿病也。瘨,病肝,上癫,下水胀也。疛,曰甚风水。癈,为甚石水。绞(病4),乃腹急。甫(病付),痀,龟背。症,瘕,女病。痋,痹甚而肌塯摍。瘅,劳。痞,结。巫(病出),为女前。痔。为男后。术(病朮),脑若狂。黄,之曰疸。 陨(病员),乃头晕弦目。瘛,惊儿风。瘲,病儿腹症。痵,气不定。痁,曰赤利。痳,前难。痿,经络弗通。瘃,寒,肿伤。弊(病毕),气弗至于足。蹱(病童)者,胫气足肿。癑,为心痛,首弗傍。疧,曰气心。喝(病及),为阴衰而劣。辜(病古),大腹石。惬(病夹),疾包络,舅(病叜),为血病。癃,前不溺,足痿不步。骗(病扁),类中风。衍(病盍),言枯痹而趺跛。疠,风恶疾。血结,生瘤。 畜阴阳寒温毒,发为卮(病灾)者,色(病炏首)者,嗳(病区口)者,浅(病口中朒)者,气(四口中一)者,张(病山吅口巫)者,善(病肉心)者,思(病甜肉)者,结(病睾)者,醉(病甾水)者,啼(病肉火)者,卒(病屾一朋)者,斜(病口田)者,此畜以为疾者也。申其道,治者知之也。 《太朴.子己》 2010年02月02日星期二05:21 “道生应,应生物;物物生变,变而生化;化而生机,机以为治”。 故凡刺者,必先治神专精。五脏以定,九候以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旋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至其当发,闲不容旷。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欲刺虚者,须其实之。欲刺实者,须其虚之。经气(气火)已至而入之,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如握猛虎,神无营于众物。 师言:息以和神,志摄于静。精之于神集汇也,导气而行矣。故致气引血,豁养身形。此导引案跷之主也,针道维生之衷矣。故经病者调之以络,络病者调之以溪。血病者调之以经,气病者调之以谷。气血之病也,调之于溪谷。言也,非无稽虖?言之切也,非彻娴者莫之能矣。 至道在微,其旨察察。至德无式,其精洞洞。合之以时,适之以变,无有之志可入无间也。无用之息神,可抵金石焉。故言唯精,神气之极至也。经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运也。络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传也。溪之位一百二十有五,营其筋肌也。谷之窍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泽其筋骨也。 故经刺勿倚,倚则伤筋。刺之勿渊,渊则伤骨络。刺络勿间,间则伤肌血。刺之勿迟,迟则滞瘀存。刺溪勿直,直则伤筋肌。刺之勿定,定则失其意。谷者,去滞泻邪之窍穴也,欲泻则随而迎之,欲培则济而离之。虚以实而留之,实以虚而去之。刺直勿伤筋,刺倚勿伤肌,刺渊勿伤骨,刺斜勿伤脉,点拈探迎,随捣提握。此针之道也。 《太朴.子庚》 2010年02月06日星期六07:07 师曰:阴极之位,太阴之脏也。其上为肺,其下为脾。故太阴之阴,其病结也。则为婴(病婴)为瘤,为病(病水火)核为斜(病口田)痼。其阳也,为癳为疬,为痞为瘵,为痛为风,为霪为湿。 故肺病上畜,脾之使也。脾病下积,肺之合也。脾病木摇,则胃积而死。金伐木滞,则脾积而绝。土髙则水葬,金凌而水消。气弱,滞塞而四瘀,风摇土浮,则地表漠凄。雨霪,则水胜土泛,地霪,则木郁水蓄,为癕为肿。天道与人,莫不一矣。 故积无湿而不发,湿无火而不郁。郁无火而病(病水火)弗生,病(病水火)无火而弗积。积无热而不癕,癕无湿而不疽也。动多内热,静多病(病水火)湿。心清则病(病水火)湿风热弗居,思甚则众凶来并。 故湿胜病(病水火)至,思胜郁生。劳神者血漓于上,劳力者血泣于下。风胜则血泣,寒胜则骨痿。多知神虚,病之心肝。用智精竭,病之肺肾。内忧脾惫,气胜肝伤。悲为心贼,忧为肺患。 故日无息而肺心囚,夜不寐而肝肾疲。脾无静而血瘀于脉,心无宁而脉贲,寐而多梦心血已。志识亲思,劳乎脏而害于奇帛(心一日)也。 经言:脑者,心之阳也。胞者,肝之阙也。胆者,阳之会也。血者,营之宗也。 髓者,阴之踵也。骨者,金之晶也。肺元上支,脾之给呈。肝精上秉,肾华上萃,六阳共宗为首也。 心病(病水火)下合,肾元资济,脾精通给,肺阴拱拖,肝萃以俸,六阴同会而为胞也。系乎消导之化,上关心神,营给阳化而为者,胆也。营骨生血,资块神思,为血母志海者髓也。承力宰形,主动扶体,干筋负肌,力行动活者骨也。葆涤生道,澡洫脏腑,运秉生成者血也。 故心与脑、一阴阳也,故以心名之。心者,宗中也。心与血、一阴阳也。血与骨,一阴阳也。骨与髓,一阴阳也。髓与血、一阴阳也。血与脑、一阴阳也。脑与髓、一阴阳也。是以血之病髓也,髓之病骨也,骨之病经也,经之病溪也,溪之病谷也,后之病气也。 故皮之病太阴也,阳明应之。肉之病太阴也,少阳刑之。血之病太阴也,厥阴不作,太阳痿。血之病厥阴也,少阳不振,太阳相煎。筋之病厥阴也,少阳风靡,太阳不收,湿邪怒张。神之病少阴也,少阳怒,厥阴痿,阳明相并。上刑于天,雷电交作,为病为狂。下蒙于地,阴阳互错,为癔为郁。 气之病阳明也,三阴郁,智识蒙,烦渊,热作,气机败散也。骨之病少阴也,太阴不给,厥阴不资,血络不营也。 故脑,髓,脉,胆,骨,女子胞六者以其各异其质而与脏腑共秉,各有其所主焉。 《太朴.子辛》 2010年02月11日星期四06:28 经曰:经者,动气之径也。络者经脉之偶也。溪者经络节持之驿也。谷者筋骨气脉经之汇也。故经有其穴,络有其窍,溪有其脉,谷有其空是也。经,输也。络,注也。溪,交也。谷,合也。故经有十三,奇之有八,络有十六,溪有十四,谷之有七。 督之络者,起于骶闾之角而终于椎上,自中傍开半目。左右各一十有八穴,主阳神志久疾。其穴在脊节,名曰百劳刺。 骨之络者,起于骶闾之翼而终于髃,两傍各开一目,左右二十有三穴,主劳异怪。其穴在脊翼节中,名曰侠脊刺。 膀胱足太阳之络,起于脑中,出痖门而终于承扶,自中傍开一叩,左右各二十有三穴,主背胁脏腑。其穴在背絫外肋横结处,名曰铍风刺。 胆足少阳之络,起于风池循胛环而下缈(月少)至股际;上自中傍开一握。其一支自五枢京门而上,循肋至鸠尾。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损伤劳苦。其穴在胛肋缈(月少)髂中,名曰紴腁刺。 肺手太阴之络,起于中府,出俞环胛而循,支者横贯中府自经而下,络于大肠者左右各六穴,循经前而下者九穴。主风寒时疫,癳疬劳嗽。 肝足厥阴之络,起于本脏,自期门循季胁端,环肋内陷上膻中,寻膈入背俞会于杼,直上者贯翳会人迎,其支自大敦循经前而上,至期门而终。上者左右各二十有六穴,下者左右各十有一穴。主气血男女。 心手少阴之络,起于心中,下络小肠。循胁而上,自极泉横贯胛内过俞,自天宗循颈上入脑。循经前而下会于劳宫。上者九穴,下者十有七穴,主动静血脉。 脾足太阴之络,起于脾中,循胁环挠经而下,回曲骨贯箕门,循膝会阴陵上,下鱼至邱,环踝而散。上者十有八穴,下者十七穴,主抑郁积滞妇肠。 肾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中,下络膀胱,脐上侠少阴,侠脐而界阳明,下坤谷侠太阴。三环相交,叩叩于腹。左右各二十有四穴,至横循经前而下跟。左右各七穴,主虚损劳弱,腰股肿胀。 九阳之络,起于强间,循纹至颅厌,过耳前空关至牖、井、外髎垣,环七椎间。自间至牖各十有一穴,下者各十有七穴,主诸风神志。 任之络,起于承浆;下突翼中,终于下极,自中傍开一目。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阴血积滞。 冲之络,起于阴骶中,挠阴器,循气冲、腹结气海、天枢外直上至血俞脾枢,会鸠尾、自傍半目上行、挟突喉、会承浆环唇交水沟、迎香过目散脑中。左右各十有九穴,主脏腑郁滞。其穴不内,名曰倚刺。 阳明手大肠之络,起与大肠;自本腑上络肺至突端。出阳关至俞、循六阴环骨至横端上胁。其支者自俞侧直下循髎;本络穴左右各一十有七穴,主二阴腹腰。 胞之络,起于肾脏,出关元中极间;上络神阙,其支者自气海循太乙入肝,自肝循带外下行五枢,至生气横行生门天钖入胞系。左右各六穴,主男女生成。其穴循经肌间,其针深浅以知度,故曰渊刺。 胃之络起于中脘,上行膻中,绽鸠端内循而环,歴章门,至太乙入胃系。左右各十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 六阴之络起于气俞,循髎侧至会阳,歴四俞至关俞,循髂脊内缘至二冲上,下循会阴,贯气水穴间。左右各十有八穴,本经有八。主癃闭,瘕疝,痿痹,血气(气火)诸疾。其穴去经皆五分臀肌中,名曰颰腱刺。 络者,网也。络于十二经,合其经脉筋肌者也。经之为干,络之为枝,溪之为茎,谷之为叶。本为一元之体也,运用岂有二般?故经之所以通滞者也,络之所以消积者也;溪之所以袪瘀者也,谷之所以化气(气火)者也。 《太华》 《太华.丑甲》 2010年02月20日星期六06:45 经曰:天地阴阳,环之无端。併而变化,阴阳更异。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外,所从不同。故病之异名也。 故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而阴道虚。阳道虚,而阴道易。其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之受,则入六府,阴之受,则入五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起卧,上为喘逆,下为烦热。入五脏则气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循至足端。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故脾不主乎蚀,而主乎土也。故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时后十有八日寄以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于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故脾之与胃,以膜相连,而能行其津液者也。足太阴者,三阴也。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纳化,行气于三阳,脏腑皆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矣。 故为胃行其津液者,调衡四肢也。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也。 《太华.丑乙》 2010年02月24日星期三06:56 经言;“溪者,循诸肌理者也。 故溪十有四。谷者,储气润节,利乎行止者也,故谷有七”。 “十四溪者,肌肉筋经之隙也,尺胫,肱股,腰渺(月少),脊颈肌分肉腠及经络诸穴。谷者,气节之会也,部有七。踝,腕,肘尺,肘肱,膝胫,膝股,少腹之下极”。 是以上治上者,胸病刺其尺寸。下治下者,腹病寻其胫趾。 气之滞上治下,下治上。 血之瘀下治上,上治下。 脏刺筋骨,腑刺肌理。内刺筋肌,外刺皮肉。疼刺跰拇,痛寻尺胫。 故远不及近,膺胁外以自治,近不济近,脏腑诸以求末。 何也?标本之不自已也。本之生也,末之须也。末之须者,根之源也。 故治者,天地之微毫也,天地自然者,医道之榜模矣。 师言:经络溪谷者,葆营涤治之源也。 “类以类,不类以类,以类不类。类分类,不类别类,不类自类”。 析以分明,其道察察;知以合虚,其道荡荡。 脏腑骨节,百骸九窍,大小一也,五色五气,虽微皆偹。故以常知,是谓得道矣。 《太华.丑丙》上 2010年03月01日星期一07:40 经言;夫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其南北风土之异,干湿饮食之不同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以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濵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使人热中,盐咸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为痈痬。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胜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尝酸而食胕,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案跷。故导引案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沯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知病以施治,治以病之所及也。故治异而病愈者,得病之情,而知治之大体也。 经曰:“尝闻上古之治,惟其移精变气也,亦可祝由而已”。今之治,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有愈有不愈者,非其治之剥也,乃欲不欲之所致也。 “往古者,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暑。阴居以避暑,阳居以拒寒。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澹之际,邪不能深入也”。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 今之人也,无毒药、不能治其内,无针石、不能治其外者何也?因之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夫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昔,内至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药石其效微矣。 故临病人,观生死,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病无不治矣。故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玅,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知常矣。夫色脉之变化,止应四时,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太华.丑丙》下 2010年03月06日星期六10:45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爇,以去八风五痹之病。何谓八风耶?夫风从东方,其伤人外侵筋而内凌肝胆,故曰婴儿风。 风从东南,其伤人外在肌而内侵胃,故曰弱人风。 风从南方,其伤人外在脉而内舍心,故曰天弱风。 风从西南,其伤人外在肉而内舍脾,故曰谋有风。 风从西方,其伤人外浸皮而内瘀肺,故曰大刚风。 风从西北,其伤人外在手太阳脉,而内伤小肠,故曰亢(云气结上)折风。 风从北方,其伤人外在胃而内伤肾,故曰大刚风。 风从东北,其伤人外腋胁而内大肠,故曰卑(湿气凝下)凶风。 谓五痹者,春甲乙,其伤筋也。夏丙丁,其伤脉也。秋庚辛,其伤皮也。冬壬癸,其伤骨也。中戊己,蒸水其伤肉,伤于风火寒湿邪者痹也。 故汤液十日未可已,则治以纠(草头点捺)节(草头点撇),杵(草头午)笃(艾四点水)榔(草头双下框中竖)壮(草头双上框竖),葫(草头口小右点)脯(草头口小左右点)土(草头峊土)株(草头吕下四滴水),知(草头右框)遭(草头口内上下框)启(草头口内人口一)憟(草头厶下木)帐(草头上框),根荄之属。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何也?不明色脉之要,不审四时六合之纪,不度抉法也。 “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反之,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故曰去故就新,乃得眞人。治之道一,则之至极;一者,因得之。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经言:五土有异,物生各天。故一物之异于南北,汤液醪醴岂同。是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顽,稻薪者坚。何以然哉?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刚柔之意也。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从来悠悠,鸿蒙及光,积微至于巨也。 《太华.丑丁》 2010年03月13日星期六07:57 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虽有汤液醪醴,而勿用者,动静合常而未有爻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天眞蒙蒙,邪气时至,则服之万全。 当此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燔砭针艾,以治其外,方全其功矣。以其形弊血濅而功不力者,神不使也。 夫针石之道,在乎专精而神一。若乎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也。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尚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猄,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声音、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也。当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以布。疎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太华.丑戊》 2010年03月18日星期四06:48 师曰:心慧神明,则洞察无微。睛明耳聪,则意至无间。故望者,观其色理也。色之为神为气,理之为志为荣。 故言眉皱破印,无根交眉,唇舌青紫者,心病也。 眉颧骨高,瘦人筋现,眼赤多脉,准无肉,颈多筋者,肝阴病也。面唇青黄,疲惫乏力;颜无泽而青,脾虚也。 青中黄泽者,虚而湿也。无泽而多红黄者,湿热也。唇黑绿者,虚寒也;唇生白粘,青乌及表者,湿热厌食也。赤而红者。屙血症也。 口嗅结气,腹痛筋缩者,脾絶也。准头赤,颧潮热,肺火也。 颧色黯,寒也。觉而咳,心中烦闷者,风热也。寐而咳,呼吸啸啸,寒喘也,此肺兆耳。 鱼黯、厅中乌赤,面若烟尘,青枯无泽,耳垢足肿,面浮垩白,肾之病也。 夫望之道,瞬间之事也。视不可得者,剥之过也。故山根陷则腰腿多病。根加青脉,则足痿脚伤。根若蜂腰削如剑,非痹则折。身枯面垩须髪白,骨痛筋痿。年寿若折手骨伤,青红有别。寿上黯斑,血瘀之征。青瘀黑渍,衄衂便漏。目露四白声嘶,中血之征。面暗黄而色滞,下血不已。年寿及面青暗,阴虚而寒。红黄而汗,心中不居,阴虚湿热。面尘毛憟音浅,阳虚暨寒伤阴经耶。 耳无轮廓,水土不足。削薄低小,营卫不良。形枯色焦,其耳必聋。山无根而鼻曲,腰肾不利。奸陷框大,眉浓压眼,与面不称者,目必不常。有睛无白,色霭性僻,行止不定。神光暴露,面如赤丹者,非夭则折。面青无光如尘似炭,青黄而光泽,非水患则二蛊。框暗无神,眉重压眼者,阳虚阴敛;面光色若桃花,定为阳虚阴胜。是以天性无常,气化色异。病之未形,气色先易。 故曰困口锁喉,撮口吻掀,面绿令琁,是为噎嗝。两颧微红,光泽如脂者,命门火泄。黄白无泽,目下青暗,肾虚之泄也。寿堂两颧,乌暗无泽,色易无常,眸光闪异者,邪怪之症也。闘眼鸡睛,险惊风踨。纹理点色,各有所主,五色五方,参鉴生克。至神罔象,至道无方。面手及足,三才交功。则不失望诊之道矣。 经言;“善察于常者,洞乎道。善闻于天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有合于今。善观于微者,进于德。善利于人者,同乎情。善言人者,有厌于己。善功业者,忘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且夫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用之发蒙解惑者,宣也,非正治之道。 治之道在明。见于目而明阴阳,闻于耳而知陈新。问病人而知虚实,案其脉而知表里。以阴阳而知寒热,施之治矣。 《太华.丑己》 2010年03月22日星期一05:53 经脉流行不止,周环不息。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弗,故卒而痛,痹而痛也。 其有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息者。或痛甚而不可案者,或案之而痛止者。或案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舆少腹相引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馒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 凡此诸痛,名不同形者何也?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舆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案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而不可案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案之则血气散,故案之痛止矣。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案之不能及,故案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冲,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脊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案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其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阴之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血络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其稽留不得行,故昔宿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而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奕卒然痛死而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迎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则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大肠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师言:言可知意也,谓可知者也,视而不可见,何知也?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即视之可见者也。视其可见之脉坚,而血气陷下者,背可扪而得也。 故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故有所主矣。故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故曰气上矣。 喜则志和气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焦上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上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正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交通,营从汗泄,故气泄矣。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弗行,故气结矣。 师言:知其病之所以生,则明其所治矣。不知其病之所以生,如瞽者在衢,揣之无端矣。若湿寒下,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病之原始原生,标本表里弗知,治由何入之哉?故经言其诊症之辨者,乃临病见析之道也。 一病之症,因人而有异。一物之用,因情而多寡。惟有病者,非精悉者难明矣。 故阴气少,阳气胜之,则体非常温,内非常热,恍喜惚忧,瞬瞋瞬说,为之烦满。 阳气少,阴气有余,则身寒如水中出,憟憟渗骨,皮如焫炮,乃为痹也。其自天常得者悸悸,内因致者茫茫。有非中寒,中非有寒,乃寒从阴阳之变化,而由中自生也。 《太华.丑庚》 2010年03月25日星期四06:40 经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阳气虚,阴气盛也。四肢者,阳也。两阴相得,而阳气虚少,少徐血不能济而壅生盛火。而阳独治者,不能生长矣,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肉烁者,经末支络阻也。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憟者;是人衡肾气强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憟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病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其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哉?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盘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得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者也。 肾者,水脏也,其主津液,主卧与喘者也。夫肾膀胱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无水则死,水多则败。故膀胱之与胃,若田之与渠。脾之与肾,若山之与溪。山无溪而不通,田无沟而不畅矣。 师言:精乎望气者,知之于未有。专于察色者,治之于未来。五脏虽内,其华外现而为色。六腑为海,其精发挥而为气。故言色者,精之所注也。气者,神之所化,诚不欺也。色之所见,神会者稀。气之隐现,意会者少。故见之方隅,得者万一,此之谓也。 《太华.丑辛》 2010年03月28日星期日06:25 夫“色者,血脉之象也;皮肤者,卫气之象也;荣枯者,津液之象也”。得气谓生,气少曰滞,气衰曰死。何谓也?曰清,曰活,曰蕴是也。 夫色者,得神谓生。少神谓衰,无神曰死。何据焉?一曰和,二曰宣,三曰润是也。以我而言,则神清为要,气恬次之,静专为一所以宰矣。 天之色苍,地之色黄。苍中清为有神,苍中阳和曰气(气火)正。黄活蕴气谓有神,黄润不湿曰有气。 东方木之色青,青黄而光泽为有气,和而存气,是有神矣。 南方火之色赤,赤黄蕴气(气火)为有神,活而清润,乃有气(气火)。 西方金之色白,白黄润蕴为有神,光和灵秀,谓正气(气火)。 北方水之色黑,黑黄淡活为有神,润泽光和,是有气,此神气之辨矣。 经曰:“古之欲知医道者,从师而已。今则不同,诵而颇能知解。解之而未能别,别之而末能明,明之而未能彰矣。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如是而已矣。 故师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酲之以酝酿,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着辙于二皇也。俾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溯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以教之众庻,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以形言也,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偏害阴阳者,阴阳之独至也。独至之阳,三阳併至也。併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之别。疵疎愈者,未明而志不一也”。 《太华.丑壬》 2010年03月31日星期三06:54 且夫三阳者,至阳也。积併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嘘喉塞。併于阴也,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夫三阳窒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亡阳之病。 且以知天下,别阴阳,应四时,合五行。则阳之道尽其玅,阴道彰其理,与至道一矣。其有强拊一知,不与道一,不失此时者,微知道惑矣。 尝若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其有未明者,阴阳不别,表里不知,何其愈哉?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嘭嘭,目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理一矣。 经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臌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矣。或有复发者,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其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其治之以乌鲗骨,藘茹二物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伤中及伤肝也。 有病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根。名日伏粱;伏粱者,其里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以切案之致死。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而痼也,非若豁以治者,不可为也。人之畏若刃也,如畏妖异毒虿矣,故难治。 其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上为逆,清散之,溪谷其手臂刺之。下为从,温和以消之,勿动亟夺。譣若在,其燔刺以疾,法当命中其病,已矣。 夫若热中消中,不可与高梁芳艹石药。石药发瘨,芳艹发狂。其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髙粱,是不合其心;芳艹石药,是病不愈也。大芳艹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矣。 是叹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其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减,甚更谥,谥不治。有病膺肿者,颈痛胸满腹胀,名曰厥逆。其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幷,乃可治也。 夫阳气重上,炙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重气併而治之,方可使全。知重身之且生者,乃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病热有所痛;夫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头与腹;乃瘨胀而头痛也。 《太华.丑癸》 2010年04月03日星期六06:50 经言:人病胃脘痈者,诊此当候胃之动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为痈也。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乃脏有所伤也。脏有所伤,则其气精血无所归倚,而卧不安也。及气精血脉之有所归寄,则卧安也。故人不能县其病也。县者,志知之不归,心为所系矣。 人之不能偃卧者,肺气之塞弗通也。肺者:脏之盖也。其空而虚,气布而橐龠,痞满则偃卧不能也。 人之不能步,步则喘急少气(气火)者,肺极寒而多病(病水火)气盛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热,热则病(病水火)盛气少,病(病水火)盛气少则动步不能矣。 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者,其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也。左脉浮而迟,此道四时也。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何以言之也?其少阴脉者,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有病颈痈者,或砭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眞安在?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 夫气盛血聚者,宜砭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有病怒狂者,其病生于阳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若符(髟付)、阳明者,常动者也。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侯也。治之则夺其食,即已。 夫食之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疾也。 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气火)者,病名曰酒风。治之则以泽泻朮各十分,鹿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已矣。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竒职(恒去下横)者,气竒病也。所谓竒者,使竒病不得以四时死也。职(恒去下横)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太华.丑癸甲》 2010年04月06日星期二05:22 《上经、病热》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曰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夫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夫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故得热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其治,则表里刺之,以泻阳补阴,饮之服汤,已。 劳风者,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有温病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其病曰阴阳交。交者,死也。所以汗出,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气火)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以救俛仰,太阳引精者,三日。中者,候之五日。不精者,七日。欬出青黄若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实可刺,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病必至。至必少气(气火),身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自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欬,病名曰风水。刺以足少阴厥阴,六阴之络会,三日知,十日已。 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气火)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欬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盯也。夫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眞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欬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欬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胞
/
本文档为【道家三申道人内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