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乐从堂藏_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乐从堂藏_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2010-02-01 7页 pdf 1M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1767

暂无简介

举报
乐从堂藏_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9年第 5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No. 5 2009 第 49卷 JOURNAL OF SUN YAT2SEN UN IVERSITY Vol. 49 (总 221期 ) ( SOC IAL SC IENCE ED ITION) General No. 221    3 收稿日期 : 2...
乐从堂藏_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9年第 5期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No. 5 2009 第 49卷 JOURNAL OF SUN YAT2SEN UN IVERSITY Vol. 49 (总 221期 ) ( SOC IAL SC IENCE ED ITION) General No. 221    3 收稿日期 : 2009 - 06 - 01   作者简介 :张光裕 (1945 - ) ,男 ,香港人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研究教授。 ① 上海崇源 :《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参考资料 》, 2005年 9月。陈全方、陈馨 :《新见商周青铜器瑰宝 》,《收藏 》 2006年第 4期 ;张懋镕 :《“鲁侯 铜器 ”献疑 》,《收藏 》2006年第 7期 ;吴镇烽 :《 器铭文考释 》,《考古与文物 》2006年 第 6期 ,又见《崇源国际 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目录 》2008年第 12期 (案 :是篇所载铭文图片印制错乱 ,与正文引述多有不 符 ) ;吴振武 :《试释西周 簋铭文中的“馨 ”字 》,《文物 》2006年第 11期 ;李学勤 :《伯 青铜器与西周典祀 》,《古文字与 古代史 》第 1辑 , 2007年 ;裘锡圭 :《 簋铭文补释 》,“第五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 ”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安徽大学 , 2008年 4月 7 - 11日 ;吴振武 :《范解楚简“蒿 (祭 )之 ”与李解 簋“燹夆馨香 ”》,“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 ”论文 ,台 北 , 2007年 11月 ;吴振武 :《释西周 簋丙铭中的“馨 ”字 》,《华学 》第 9、10辑合刊 , 2008年。 乐从堂藏 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3 张 光 裕   摘  要 :文章对所见 簋诸器和新见卫簋三器这两组铜器资料重加整理。通过比较可知 ,两组铜器除器 形、纹饰差若相当外 ,铭文用辞及句例亦多类同 ,文章据此推断“ ”、“卫 ”二人为兄弟关系 ;推知卫簋“各于康 太室 ”应读为“ (王 )各于康太室 ”; 簋“祀于其百神 ,亡不鼎 ”之“鼎 ”读作“则 ”; 簋“金车金 ”之“ ”,原 形作“ ”;并就 簋、卫簋“日引勿替 ”一辞对青铜器断代的指标作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 : 簋 ;卫簋 ;铭文   中图分类号 : H1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9639 (2009) 05 - 0011 - 07   2005年 9月上海崇源举办“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 ”,展示与 有关铜器计 鼎一 , I式 簋 一 , II式 簋二 , 盉一 , 盘一 ,合共 6件。学者间有多篇研讨文章相继发表① ,笔者有幸 ,在诸器未经 著录前皆曾一一寓目 ,并且曾先后得见另外两件 I式 簋 (乙、丙 ) ,其一 (乙器 )现藏台北乐从堂 ,另一 (丙器 )则去向不明 ,再者又获见 I式 簋 (丁 )残拓影本 ,因知 I式 簋实有四件。前年 3月 ,复惊见卫 簋乙对 (甲、乙 ) ,盖器对铭 , 122字。事隔半载又获睹卫簋 (丙 )乙件 ,失盖。西周用簋之数目 ,大多偶数 , 故卫簋既已出现 3件 ,其原来数目 ,至少应有 4件。卫簋三件内容与 1973年陕西长安马王村窖藏发现 卫簋四器 ,盖、器各 55字者不同 ,与 器铭文比观 ,内容虽详略互异 ,然其用辞及句例则多类同 ,如过去 鲜见之祭祷用语“用厥馨香享祀于厥百神 ”、“登于上下 ,用匄百福 ”,以及作器对象“朕文考甲公 ”,皆如 出一辙 ,兼且器形、花纹及时代亦差若相当 ,判其为同一族属铸器 ,应无问题。为方便学者今后之研究 , 并避免引用数据时产生混淆 ,兹将 簋及新见卫簋资料重加整理 ,并将当日札记过录 ,就正于方家。 一、 簋两组 (一 ) A组 : I式 簋 (共四器 ) 侈口 ,鼓腹 ,双耳上饰兽首形 ,下带垂钩状方形小珥 ,口沿下前后浮雕兽首各一 ,左右各有垂冠回首 分尾凤鸟纹 ,两两相对 ,圈足环饰弦纹两道 ,盖顶捉手带穿 ,盖沿亦饰相对回首凤鸟纹 ,由形制花纹及铭 文字体、行文风格所见 ,皆具西周中期特色。 1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 I式 簋 (甲 ) 盖、器对铭 ,盖铭 8行 , 89字 ,器铭漏铸“香 ”字 ,仅得 88字。原见《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参考 资料 》(附图一 ) ①。 2. I式 簋 (乙 ) 盖、器对铭 ,各 8行 , 89字 (附图二 a、b、c) ,现藏台北乐从堂。是器完好 ,盖、器铭文亦清晰 ,器身内 外仍可得见部分原铜光泽 ,诚可珍宝。 3. I式 簋 (丙 ) 盖、器对铭 ,各 8行 , 88字 (附图三 ) ,当中所见原器器身前方有竹篾状锈斑 ,盖铭中段有大幅绿锈掩 盖 ,其馀部分犹保留原铜光泽 ,是器未知现藏何所。 4. I式 簋 (丁 ) 仅见残拓 ,存 68字 (附图四 )。 (二 ) B组 : II式 簋 (共两器 ) 盖、器满饰斜方格雷纹 ,格中有圆形乳钉 ,口沿下前后饰浮雕兽首 ,并围饰变形几何夔纹。 甲、乙二器 ,盖铭各 68字 ,器铭 16字 : 伯 作甲公宝 彝孙 =子 =其万年用 该铭拓片原见《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参考资料 》(附图五 )。 二、新见卫簋三器 该器形制及纹饰与 I式 簋基本一致 ,卫簋甲、乙盖器铭文各 12行 , 122字 ,卫簋丙盖佚 ,器制和花 纹与卫簋甲、乙相同 ,器铭亦 122字。上文曾指出卫簋三器与 1973年陕西长安马王村窖藏发现之卫簋 四器 ,盖、器各 55字者不同 ,然前者称“惟八月既生霸庚寅 ,各于康太室。”长安卫簋则称“惟八月初吉丁 亥 ,王各于康宫。”两者记述时地未知是否有连带关系。 卫簋甲、乙、丙三器与“ 器 ”比较 ,除作器者名称有异外 ,铭文内容及用辞大多类同 ,为方便学者研 判 ,特将 I式 簋、II式簋及新见卫簋三者铭文胪列对比 (附图六 ) ,俾见其同异。由于卫簋铭文之出现 对 器铭文之研读或可有所补充 ,兹将当日部分笔记数则简述如下 ,俾供学者参考。 (一 )“ ”、“卫 ”二人之关系 由附图六所见 ,甲、乙、丙三组铭文都提到是为“朕文甲公 ”作器 ,而丙组 II式 簋器铭自称“伯 ”,相对卫簋之“卫 ”,并无明言排行 ,或可推知“ ”、“卫 ”二人为兄弟关系 ,无怪乎各组铭文之用辞乃 至行文可以互相套用 ,而 I式 簋及卫簋之器形、花纹更是彼此相类。 (二 )卫簋 :“惟八月既生霸庚寅 ,各于康太室。” I式 簋 “惟十又一月既望丁亥 ,王各于康太室。” 两器无记作器年份 ,然从器形、花纹及铭文风格判断 ,既有同时代特色 ,铸器年代应该相距不远 ,且 铭文皆记月、日及月相 ,熟习历法学者或可据此推算出合理答案②。至于卫簋称“各于康太室 ”云者 ,比 对 I式 簋铭则知应读为“ (王 )各于康太室 ”。 (三 )卫簋 :“祀于氒百神 ,亡不则。” II式 簋 “祀于其百神 ,亡不鼎。”(附图七 ) 21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 5期 ① ② 上海崇源 :《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参考资料 》, 2005年 9月。 参见本文“后记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学者间曾对 II式 簋“亡不鼎 ”之“鼎 ”字有不同见解 ,今卫簋则称“亡不则 ”,因而“亡不鼎 ”似亦可 读为“亡不则 ”,有关“则 ”字字义 ,余尝于《西周遣器新识 ──否叔尊铭之启示 》一文 ,“为母宗彝 (则 ) 备 ”条下有所申说 ,认为“则 ”字所从乃“匕 ”,而非“刀 ”形 ,并引“ ”字形构与考古出土实证 ,以及《礼 》 书记述相互为证 ,得见“鼎 ”、“匕 ”关系密切。而“‘则 ’字的形构 ,正反映了鼎和匕的配搭。在字义上表 示在古礼中有一套合乎法度的形式 ,从而引申出带有、准绳 ,同时隐含齐一和合乎法则的意义。《说 文 》‘等画物 ’的解释只不过是‘则 ’字语意转变后进一步的引申而已。后来‘则 ’字被用为‘副词 ’、‘连 词’都多少和‘则 ’字本义有连带的关系”①。由是推知 ,卫簋称“亡不则 ”或当指“祀于百神 ”所用祭品及 礼仪皆无不合乎法度 ,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文献中 ,“则 ”字之使用每有训为“效法 ”者 ,例如《诗 ·小 雅 ·鹿鸣 》: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毛传 》:“是则是效 ,言可效法也。”《论语 ·泰伯 》: 大哉 ! 尧之为君也 ! 巍巍乎 ! 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何晏《集解》:“孔曰 :则 ,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至于《尔雅 ·释诂 》:“则 ,常也。”“则 ,法也。”训 “则 ”为“法 ”为“常 ”,要皆亦本乎礼仪法则之引申 ,固有其本义意涵所在。若然 , II式 簋之“亡不鼎 ” 之“鼎 ”,实仍为“则 ”字 ,毋须以“鼎 ”、“贞 ”、“丁 ”或“正 ”作解②。至于卫簋及 II式 簋铭于“亡不则 ”后 有“则登于上下 ”句 ,“则 ”字读为连词固可 ,如作“合乎法度 ”解 ,亦似无不可。今由卫簋三器铭文所见 , 似可支持 II式 簋之“亡不鼎 ”应读“亡不则 ”立为一说。 (四 )卫簋“金车金 ”(附图八 ) 是语又见 盘、 盉 ,“ ”字 ,崇源资料隶作“ ”③ ,吴镇烽文隶作“ ”,并读为“旚 ”④ ,恐有未的 , 盖经审视 I式 簋 (甲 )、 盘及 盉拓本 ,该字下半皆为锈所掩 ,仅能从掩映之间见其笔划 ,反观新见 卫簋甲、乙及丙相同用语 ,该字清晰书作“ ”,其下所从似为燕鸟形 ,字形过去未见 ,今暂隶作“ ”,有 关该字释义 ,吴镇烽以为“装有铜饰的一种旗帜 ”⑤ ,暂可备为一说。 (五 ) 器 (簋、盘、盉 )及卫簋铭文末段皆有“日引勿替 ”一辞 (附图九 ) “勿替”于文献见《诗 ·小雅 ·楚茨 》“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勿替 ”一词 ,于稍晚之载记则转引作 “无替 ”或“毋替”,如《书 ·旅獒 》“无替厥服 ”,中山王 鼎“毋替氒邦 ”。余于《出土古文字与经典 诠释 》引述中山王 鼎“毋替氒邦 ”一语 ,对“替 ”及“勿替 ”有所阐述⑥ ,又于《新见金文词汇两则 》乙文⑦ , 对“日引勿替 ”曾作申说。近见鲁侯卣乙器⑧ ,有书作“勿替乃工日引 ”者 ,“勿替乃工日引 ”句型及语序 , 与《楚茨 》之“勿替引之 ”可以彼此互作参证。要之 ,金文“日引勿替 ”及“勿替日引 ”之称引 ,对青铜器铭 文断代宜有指标作用。 后记 : 文成之后 ,得沈培兄见告 ,朱凤瀚已发表《卫簋与伯 诸器 》(《南开学报 》2008年第 6期 ,第 1 - 7 31 乐从堂藏 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张光裕 :《西周遣器新识 ──否叔尊铭之启示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 70本第 3分 , 1999年。 见首页注释 ①陈全方、吴振武及裘锡圭文。 上海崇源 :《海外回流青铜器观摩研讨会参考资料 》, 2005年 9月。 见首页注释 ①。 吴镇烽文见首页注释 ①。又承沈培兄见告 ,裘锡圭曾为文引用《摭续 》137卜辞有“ ”字 ,可以参看《古文字论 集 》(北京 :中华书局 , 1992年 ) ,第 37页。 张光裕 :《出土古文字材料与经典诠释 》,原载《文献及语言知识与经典诠释的关系 》(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13,台 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2004年 ) ,该文已收入《雪斋学术论文二集 》(台北 :艺文印书馆 , 2004年 ) ,第 1 - 22页。 张光裕 :《新见金文词汇两则 》,《古文字研究 》第 26辑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6年 ,第 179 - 180页。 鲁侯卣铭 ,有待著录。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页 )乙文 ,文中称另有两件同铭同形之卫簋“已为内地博物馆与私家收藏 ”,并将卫簋其中两器铭文图版 刊出 (附图十、十一 )。又该文所论既有与余观点相合者 ,而分析则更为深入 ,且根据张培瑜《合朔满月 表 》将 器及卫簋之月相排列 ,藉此推论诸器之年代宜为“穆、恭之际 ”,读者请取与参看。 至于谈及“肇 ”字之词义问题 ,朱氏称“ 盘、 盉并非首次所作先人祭器 ,故不载言‘肇 ’。卫簋则 言及‘肇作朕文考甲公宝 彝 ’,说明这是卫首先为先人作祭器。”然证诸本文附图六 ,比对甲、乙、丙三 组铭文 ,甲组卫簋及丙组 II式 簋皆言“肇作朕文考甲公宝 彝 ”,而乙组 I式 簋则但称“用乍朕文考 甲公宝 簋 ”, 盘、 盉亦只言“用乍朕文且戊公盘盉 ”,两者既无采用“肇 ”字 ,盘、盉作器对象亦与 “ 簋 ”不相同 ,故“肇 ”字于此是否释为“初次 ”似可再作探讨。 41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 5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1 乐从堂藏 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1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 5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责任编辑 :李青果 ;责任校对 :李青果 ,赵洪艳 】 71 乐从堂藏 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
/
本文档为【乐从堂藏_簋及新见卫簋三器铭文小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