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

2014-01-09 6页 pdf 331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5741

暂无简介

举报
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 第24卷第3蝴 20叭年5月 解特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 0urnaIofPLAUn{verslty。fForcl*nLanguages Vo【24No3 May2fJ0l 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 刘 哲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二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蕴台和预设是句于之问两种不唰的语义关系。否定桂验法在赋于新的意义后,可啦有数地解释二者蛇区别闻 趣.印:处干否定范围之外的成分是句子的预设,面这个预设也同样是与其相对应的肯定句的孺谩。弱蕴含所表卿出的口l 真不同假的特点,害际上是混杂异质成分的结果。 ...
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
第24卷第3蝴 20叭年5月 解特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 0urnaIofPLAUn{verslty。fForcl*nLanguages Vo【24No3 May2fJ0l 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 刘 哲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二系.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蕴台和预设是句于之问两种不唰的语义关系。否定桂验法在赋于新的意义后,可啦有数地解释二者蛇区别闻 趣.印:处干否定范围之外的成分是句子的预设,面这个预设也同样是与其相对应的肯定句的孺谩。弱蕴含所卿出的口l 真不同假的特点,害际上是混杂异质成分的结果。 关键词:蕴含;预设;否定检验法 中图分类号:IIl4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2001)03一006I—04 TheDistinctionbetween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 L}UZhe . , (DcpartmentTw。,PLAunlverslcyofI?nrelgnLangu且g岱.Luo”ng,HⅢnProv,47i003,chlna) At,s1删ct:Enrailme】1Lundpr皓uppos’t;n11aredj“erent㈣anticrc【atlonsHⅡ蚶ngsenrenceswjlenassignedwithanewlnrcrprn" tlon,negaLi。ntestcankllsedeffecttvelyt㈣plainchedlffefeIKeb叫weenthetwordacIon5,Ie,chesegmenrnIlTsi出then螭a:!v日 scopeisThepresupposltl。洲fanegatlvesellTence,whlchi^^1sotheprcsupp∞ltion。fltscorr瞄pondingafflⅢtlvesentencelh‘: pmp盯‘y,d5sh。wnbywERkenta|Iment,thattheentailmemaIldthesentencefall1)othbeHuc⋯rcRnTlotbo出hfljse,lsInfacTtiⅥ resullofmJ“gllngofhetcrogcneouselcmenrs Keywords:entallmall7;presupp。sltl叽;neganonte虬 蕴含和撷设是句子之间的两种不I—J的意义关 系。当我们对一个甸子进行否定时,预设能够保持 而蕴含不能。根据这一特性,一般用否定检验法来 区别蕴含和预设。但是,番定检验法并不能完全正 确地解释所有问题,在这一点上人们有比较明确的 认识。(石音石,1994;李斗亚.1989)因此,如何区 分蕴含和预设仍然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内容。 人们所指出的否定检验法的问题之一,是有些 不址预设的情形由于能够通过否定检验而被艇认为 是撷设。例如: A B (1)a她把粟子擦干净了。一她擦了桌千。 b她没把桌子擦干净。>她擦了桌子。 李兴亚(1989)认为,在例(1)中,句子B在 对句子A的否定中保持不变,所表现出的赴预设的 特点。但实际上,只有(b)中的句子B才是A的 预设;而在(a)中,B是A断言部分所表达的内 容,因此,B不是A的预设,而是它的蕴含。这种 情况属于预设的一种特殊情形,即肾定一℃有肯定式 的蕴含,否定式以肯定式的蕴含为预}殳。石安石 (1994)也持相同的观点。以下几个句子都属于同样 的情况(“一”表示蕴含,“>”表示弼醴): . A B (2)a.他用筷子吃饭。一他吃饭。 b他不用筷子吃饭。>他吃饭。 (3)a他把这拳读完了。一他读这丰t}57。 b他泣把这本书读完。>他读运末书7。 (4)a他常看电影。一他看电影。 b.他不常看电影。>他看电影。① 我们对这样的分析持怀疑态度。我们的问题 是,为什么在肯定句中B不是A的预设而一定要看 作足蕴含呢? 收稿日期:2000ll—14 作者简介:刘哲(1957一),男,河北唐山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王里从事词汇学和讳膳学研究。 万方数据 6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撮 2001年 断定句子(a)中B是A的蕴含的理论依据主 要是两点:第一,Ij是·A断言部分所表达的内容。 石安石(1994)明确指出:“蕴含是话语的断言(as. Ⅻmot、)部分表达的意义,而预设则是话语的非断 言部分表达的意义。”第二,一个句子平¨它的蕴含 之间有上下位关系或整体部分关系。 首先,我们看什么是“断言”。“断占”一词在 语言学上没有一个严格的裘述。石安石(1994)认 为,“~切孙含都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基本信 息是发话人响所论断的内容”。例如: (5)棱园的湖边有柳树。一湖边有树。 (6)离电影院几米远的妇产医院大门口停着救 护车。一妇产医院大门口有车。 例(5)基本信息足某处存在某物,例(6)断 言的是某处有什么情况。其中“树”和“柳树”、 “车”和“救护车”之问都是上下位燕系。 由此我们大致可U看出,断言就是对客观事物 现象存在的真实性有所断定,是对一个语句所表选 的基本信息的概括。但是以这样的观点恐怕难以解 释例(】)中A和Ij的关系。我们凭什么说“擦了 桌干”和“把桌子擦干净”之间是上下位关系,前 者是后者所表达的基本信息? 按照我们的理解,断言就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 有所否定,而所肯定或所否定的东西应该就是句子 所袋达的主要内窖,是句子主夏信息的承载者。处 在断言之外的表达内容则属于句子的构成所必需的 背景信息,是句子的预设。正如人们所分析的那 样,在句子(Ib)中,B足A的预设。这表明,虽 然“把桌子擦干净”这个短语都在否定词“没”的 否定范围之内,但并不是整个短语都是“设”的否 定对象,它所否定的显然不是动作“擦”而是动作 的结果“干净”。陈平(1996)曾经指出,在英汉两 种浯言的一般否定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尽管 整个埘晤几乎都被包括在否定范围之内,但实际上 否定词的否定意义常常只作用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成 分上,没有遍及否定范围的每一个成分。他说: “汉语一般否定句中,状语、补语、宾语只要在否 定范围之内,都有可能是否定焦点,属于新的信息 部分,田而成为否定词语义上的否定对象,谓语动 词(或J目容词)本身则可能保持肯定意义。”句子 (1b)所代表的情况正是如此,补语“干净”是否 定词的否定对象,代表了句子的信息焦点,尼句子 断言部分所表述的内容,而处于断言范围之外的内 容“她擦了桌子”则是句子的预设。这种认识和人 们别预设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问题在于.在与其 相对应的肯定句(1a)中,句子的信息焦点是否发 生了变化? 我们之所以对句子(1)的分析持怀疑态度, 就是因为我们无法解释这样的问题:正如人们所 醣,预设是一种附带的背景信息,而蕴含是句子所 表达的基本信息,那么,能不能仅仅通过对一个句 了进行否定,就把它的预设变成蕴含?换句话说,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印:在一个否定句中属 于交际双方不言而喻的内容,在另一个和它相对应 的肯定句中却成为所表达的基本信息?在我们接触 到的语言事实中,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形。例如: (7)a他是昨天到的北京。 b他不是昨无到的北京。 (8)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巴坐) (9)长治城也确乎不小。(卞之琳) 在例(7b)中,表选的主要内窖不是说他没有 到北京,恰恰相反,他到了北京是已然的事实,现 在所否定的只不过是他到北京的时问不是昨天,否 定焦点是“昨天”,而这个信息焦点在(7a)中仍 然是焦点信息,证据是它的前面有信息焦点指示成 分“是”。o在句子(8)和(9)中,“果然”.“确 乎”是语气副词,二者所强凋的内容是其右边的成 分,而这个强调的内容在变成相应的肯定句后仍然 保持不变,只是在意义上正好牛口反。即:“我的等 待果然落空了。⋯‘长治市也确乎很小。” 一个肯定句和与之相应的否定句相比,信息焦 点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一般以为,肯定句新信息的 范围往往要比否定句的大一些。(陈平,J鲫6)但是 肯定和否定的变换并不能导致信息焦点的根本转 移,这样说大概是能够啦立的。既然如此,在与句 子(1b)相列应的句子(1a)中,信息焦点应该还 是补语“干净”,它仍然是断言的主要内容,因此 “她擦了桌子”只能看作是顶设而不应该是蕴含。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例(1)变成如下形式: (10)a.她擦桌千擦得很干净。 b她擦桌于擦得不干净。 按照否定的一般原则,否定词语右边的成分在 否定范围之内,左边的成分在否定范围之外。句叫-T 否定词“不”直接否定“干净”,魁本句断言的内 容,在其相应的肯定甸的相同位置上的成分,同样 属于断吉的内容。断言之外的内容“她擦桌子”则 是谊句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句子的预设。 断言并不是一个语法概念,因此表达断言的成 分并不一定是语?占结构上的主耍成分。语法结构的 主要成分和表意的主要成分不是一回事。从语法结 万方数据 第3期 刘 哲 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 63 构上说,主语、谓语是主干成分,体现了句子的基 本骨架,丽定浯、状语、补语是附加成分。但是从 意义的表达上说,定语、状语、朴语部分往往正是 表意的着重点所在。因为从理论上说,某一成分既 然不是语言结构形式上必须出现的成分,那么它的 使用就一定是出于表意的目的。只有在少数’隋况 下.没有附加成分句子不成立。即便如此,附加成 分也常常是表意的直心。例如: (11)他气歪了脸。 如果没有补语“歪”,动词“气”不能带宴浯 “脸”。在这里,补语的作用是结构上的,但更是意 义上的。我们把句子变换为“把”字句后,就能更 清楚地看到“歪”是旬丁的信息焦点:∞ (J2)他把脸都气歪了。 戴浩一(1991)曾磐指出,从功能和认知的角 度上说,汉语的语序遵循着信息中心僚则。这个原 则的基本内容就是,甸予的前提部分在前,断言部 分在后。信息中心原则可以说明汉讯否定词“不” 和“A一不一A”问句的分布。例如: (13)他跑得不快。 (14)他跑得快不快? 戴浩一认为,不论汉语j丕是英语,“他跑得快” (HerunsfaM)的信息中心都在“快”,而不在动 同“跑”。因为“他跑得快”这个陈述的前提是 “他跑”,而“快”是陈述的断言部分。问句“他跑 得快不快?” (Dbesherun如sL?)问的不足他跑不 跑,而是跑得快不快。“快”是(13)和(14)两 个/丌J子的信息中心。 笔者的认识和戴浩一相同。血¨果我们把侧(1) 申的B看作是A的蕴含,那就等于抹杀了甸子奉束 的信息焦点,把句子附带的背景信息当作了表达的 主暮内容。 疑问句因为没有别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反问 句除外),所以它的预设的判定方法不同于陈述句。 石安石(1994)指出,“疑问句中所传达而又不要求 回答的那部分信息即砸设”。例如: (15)他什么时候昔身? 对这个句子的回答应该直接针对疑问点“什么 时候”,回答可以是“今天”、“明天”、“后天”等 等,句于中不需要回答的部分就是句了的预设,即 “他将动身”。 。 参照疑问旬的预设判别方法,我们可以把否定 检验法的使用范围加以扩展,即用否定,nJ去检验肯 定句。具体泌,就是在~个西定句中,处于否定范 围之外的成分是甸子的预设,而这个预设也同样是 与苴相对应的肯定句的预设。陈平(1996)指出, 在一般否定句中,“除主语以外,不在否定范围内 的成分,一定不属于新的信息部分”。预设就是一 种处于否定范围之外的m信息。 所谓“处于否定范围之外”,具体包括两种情 形:其一,某一成分处于否定词语的左边;其二, 虽然处丁否定词语的右边,但所表达的不是句子的 主要信息,不是句子的否定焦点。例如句子(2) “他不用筷子吃饭”,预设既然是交际双方共知的背 景信息,那么根据人们的生活常识,一个人是不能 不吃饭的,因此,在“他不用筷子吃饭”~句中, 否定的焦点显然不在“吃饭”,而在“用筷子”上。 处于否定焦点之外的成分“他吃饭”就是这个句子 的预设。在槲麻的肯定句中,与否定焦点对应的成 分应该也是句子断言的内容,而处于断言之外的同 样应该是句子的预设。即: 他用筷于吃饭。>他吃韫。 同理,例(3)、例(4)也应该分析为: 他把这本书母完7。>他读迭本书7。 他没把这本书读完。>他读遗本书了。 他常看电影。>他看电影。 他不常看电影。>他看电影。 这个意义上的齿定检验法,对于那些预设的典 型情况同样具有懈杯力。例如: (16)8你这番话讲得真好。>你讲了话。 b你这番话讲得不好。>你讲了话。 (17)a他哥哥来了。>他有哥哥。 b他哥哥没来。>他有哥哥。 四 一十句子的否定形式不能以其肯定形式的蕴含 为预设,其道理已如上所述。那么,与之相关的另 一个问题是,这些句予的蕴含又是什么? 扭含就是甸子意义上的包含关系。人们通常把 蕴含分为“强蕴含”和“弱蕴台”两种类哪。在强 蕴含中,两个句子之间具有同真或同假关系,而弱 蕴含则是同真但不完全同假。例如: A B (18)a杰克的儿子都是海员。斗杰屯的小儿 子是海员。 b杰克的儿子都不是海员。一杰克的小儿子 不连海员。 (19)a我是小学教师。一我是教师。 b我不是小学教师。一我是教师/我不是教 师二、 万方数据 6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卑 例(18)是强蕴含,例(19)是弱蕴含。 弱蕴含为什么不完全同假,是一个可必讨论的 问题。在我们看来,这实际上是蕴含中包含了异质 成分的结果。当我们对一个句子进行否定时,得到 的结果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取决于在什么语 境下,句子的否定焦点尾什么。试比较: a.我不是小学老师,我是大学老师。 b我不是小学老师.我是一个1人。 显然, (a)句意味着“我是老师”为真,而 (b)句则意味着“我是老师”为假,形成这种差异 的关键因素在于否定焦点的不同:(a)旬的否定焦 点是“小学”,(b)句的否定焦点是“老师”。按照 我们前面的分析,否定焦点是句子断言的主要内 容,处于断言之外的成分则是预设。这样,(19b) 的分析结果应该是: 我不是小学老师。>我是老师。 我不是小学老师。一我不是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句子和它的蕴含之间是同真同 假关系,而弱蕴含中不同假的那部分实际上是该句 的预设。与此相对应,例(19a)的分析结果也应 该是: 我是小学老师,不是大学老师。>我是老师。 我是小学老师,不是工人。一我是老师。 概括一个甸子所蕴含的内容,应当依据一定的 原则。我们把这个原则归纳为三点内容:第一、一 个句子和它的蕴含之间应该是同真同假关系。第 二、蕴吉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表述。第兰、蕴含应该 包含句于的信息焦点。 根据以上原则,句子(1)、(2)、(3)、(4)的 蕴含情况应该表述如下: a她把桌子擦干净了。一她擦干净了。 b她没把桌子擦干争。一她没擦干净。 a,他用筷子吃饭。一他用筷子吃。 b他不用筷子吃饭。一他不用筷子吃。 a他把这本书读完了。一他读完了。 b.他没把这本书读完。一他泣读完。 a他常看电静。一他常看。 1)他不常看电彤。一他不常看。 信息焦点又分为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o在对比 焦点的情况下,一个句子就不止一个蕴含。当我们 用句巾某一个成分的上位概念去替换该成分时,我 们就能得到谊句的一个蕴含;或者用句中某一个成 分的虚拟上位概念“某x”去替换该成分时,也能 得到该句的一个蕴含。这样,一个句子有可能存在 一系列的蕴含,形成一个蕴肯框架。例如: (20)我昨天到火车站买票。 蕴含a:某人昨天到火车站盛票。 蕴含b:我巢天到火车站买票。 蕴含c:我昨天到某处买票。 蕴含d:我昨天到火车站做某串。 这样分析出的蕴含,实际上是一个句子在离开 具体语境的状态下可能包含的各种意义的总和。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随着句子信息焦点的变化,每 次只能实现其中的一个蕴含。如果在例(20)的不 同位置上加上信息焦点指示成分“是”,这一点就 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出来: 是我昨天到火车站共票。一蕴含a 我是昨天到火车站买票。一蕴含b 我昨天是到火车站买粟。一蕴含c 我昨走到火车站是要票。一蕴含d 这是和概括包含常规焦点的句子所不同的地 方。 注释: ①这类特殊预设还包括下列句子: (a)他是好学生。一他是学生。 (b)他不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这类句子的特殊性在于.在否定词的否定范围中有定语存 在.但定语是不是若定焦点,以及这种的预设和弱蕴耆有 何区别,这些同题都需要另文探讨。 ②“是”经常用作信息焦点指示成分。“是”在句中位置不 同,就意味若句子的信息焦点不同。试比较: 他是昨天从这里把东西拿走的。 他昨天是从这里把东西章走的。 是他昨天从谜里把东西章走的。 ③根据句尾信息焦点原则,“把”字句的处置意、义可以解释 为:通过使用介词“把”而把采语从动词后提判动词之 前,将句尾的信息焦点位置让给动词及其所带的成分,从 而达到强调动作或动作结果的目的。试比较: 狗咬死了兔子。 狗把兔子咬死了。 ④参看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中国语文》 1995(4)。 参考文献: [1]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167一179.180—191. [2]李兴亚.现代汉语[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179. [3]陈平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A].李瑞华英汉语 肓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96253—288 [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国外 语言学,1991,(1):25—33 (责任编辑梁利) 万方数据 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 作者: 刘哲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二系,河南 洛阳471003 刊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2001,24(3) 被引用次数: 3次 参考文献(4条) 1.石安石 语义研究 1994 2.李兴亚 现代汉语 1989 3.陈平 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 1996 4.戴浩一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 1991(0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 刘利华.LIU Li-hua 预设与蕴含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2) 预设与蕴含有着一定的联系,不易区别开.对于预设和蕴含,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等有所论及,本文旨在区别预设和蕴含,并探讨预设只涉及语句的 名词性成分,而蕴含与所陈述的命题有关.且预设不是语句中固定不变的,不受语境制约的成分,它是可消除的.而蕴含是一种纯逻辑推理,具有不可消除性 .预设则是一种特殊的蕴含.蕴含是语句中信息的一部分,而预设则是信息的背景. 2.学位论文 陶沙 文化预设与毛泽东诗词 2009 本文对如何将毛泽东诗词多种英译本中蕴含的文化预设传译给目的语读者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研究。作者将对文化预设进行文献综述,并 就其概念、特点、译者的文化预设意识和文化预设的传译方法作出详细阐释。 文化预设是指在一定民族或社会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社会共识,即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文化预设是建立在文化语境基础之上的。在 翻译过程中,文化预设的差异性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不同文化预设的 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论文第一章论述了文化预设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关系,包括文化预设在翻译中体现出的完整性、隐蔽性、有效性和目的性的四个主要特征;翻译 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毛泽东诗词的困难性以及译者对文化预设的感知或文化预设意识。第二章从内容和形式层面对蕴含在毛泽东诗词译文中的文化预设 进行了分析,并就中西方译者不同的文化预设对译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一章是对文化预设在译本中传译方法的总结,主要包括在翻译中对共 有文化预设和非共有文化预设的处理方法。 本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了能够在源语和目的语中恰当的处理好文化预设带来的问题,译者需要加强对双语文化预设的感知,并能够对存在其中 的文化预设作出准确判断;对于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预设,译者要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以求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传译出源语的文化预设,帮助目的语 读者消除阅读中出现的意义真空,保持语义连贯,从而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3.期刊论文 赵庆红.ZHAO Qing-hong TFA概念中预设、蕴含及断言研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 文章运用TFA概念和分析方法,探讨预设、蕴含和断言之间的区别及运作特点.从TFA视角,解析例句的预设、蕴含和断言之间的意义及关系,深入句子 内部分析话语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了解严格意义上的预设与蕴含、蕴含与断言之间的区别,及预设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使识别真正意义上的预设成为可 能. 4.学位论文 胡翊珊 预设理论及其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 2004 文章共分以下几个主要部分:引言部分:作者简单介绍了预设理论研究的概况并论述了预设的基本理论,从预设与侦查讯问语言有诸多共同点入手,认 为预设理论能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侦查讯问.对侦查讯问语言进行预设,能确定或排除犯罪嫌疑人、核实证据,取得进一步侦查的线索,提高侦查破案的效 率.侦查讯问预设的正确与否,与侦查讯问的成败与否、效率高低与否密切相关.讯问人员在制定讯问对策和方法时,如果能合理地运用预设理论,应该能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部分:此部分主要论述了预设的基本理论.作者称简介了预设理论的由来、预设的涵义,进而辨析蕴含、断言与预设这三个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最后对预设的特征、真值情况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预设是暗含在语句内部的信息,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知,是语句有意义、 可理解的先决条件,交流双方预设的语句往往相同;第二部分:此部分主要论述了预设的类型.作者把预设分为三类: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事实预设与理论 预设;直陈句预设、疑问句预设和命令句预设.并对预设的这三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指出了这些分类各自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此部分主要分析析 出预设的基本方法及意义,规定预设恰当性的条件.这一部分着重指出析出预设对于辨析逻辑谬误,获取更多语言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 要意义;第四部分:此部分是文章的重心,论述了预设理论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及其作用等.作者首先对侦查讯问进行概述,鉴于侦查讯问面临的问题及要求 ,分析了预设与侦查讯问天然存在的关联;其次,作者分析了预设在侦查讯问中应用的理论基础,进而分析了预设理论如虚假语用预设、复句预设等在侦查 讯问中的具体应用及所起的作用,根据"隐含"的预设,设计讯问;最后还提及预设理论在侦查讯问中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如复句预设可能存在的问题.经过分 析,作者得出结论:只要把握好预设的特征,预设理论在侦查讯问中的应用,不但会避免可能出现的局限性,而且会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5.期刊论文 张东华.ZHANG Dong-hua 评注性副词"差点儿"的蕴含和预设 -滨州师专学报2004,20(1) 从蕴含和预设的角度对"差点儿"的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差点儿"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并从预设的角度解释了羡余否定现象的 产生.通过和评注性副词的比较,指出"差点儿"是介于描摹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之间的一个副词. 6.学位论文 王小郴 复句的预设和复句研究 2004 预设理论是1892年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的,原本属于逻辑范畴的,后来引入到语言学领域.预设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接面现象,不同于蕴含和断言 ,但都是句子解释的一个重要因素.复句的预设触发语表现为关联词语.关联词语的预设也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关联词语的预设总是意味着相应复 句句式预设的存在,这个预设往往是判断复句类型的基础.总之,预设是复句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这是我们主张从预设角度来研究汉语复句中的若干问题的 理论依据.预设研究对于判定复句大类、区别复句小类以及认识各类句式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共分八个部分:正文六个部分,另加 一个引言和一个结语,各章摘要如下:引言指出目前语法届由于各家对复句分类标准的多元化,复句内部分类情况出现不少分歧.针对复句中存在的若干问 题,该文试图用预设理论来加以分析. 7.期刊论文 刘利华 预设与蕴含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1) 该文指出预设是前提、先设,其特点是在句子被否定后仍然保留,具有不可否定性.并提出蕴含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探讨预设和蕴含二者之间的关系及 其区别. 8.学位论文 王芳 从文化预设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解析《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语的英译 2008 本研究从文化预设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汇及短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探究文化预设 与文化负载词汇/短语以及文化预设与翻译目的论这两组关系,旨在论述翻译目的论为如何充分地挖掘文化负载词汇/短语的文化涵义提供合理的理论根 据。 文中使用的包含文化负载词汇/短语的例句选自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出版的《围城》英译本。从本研究的目的出发 ,并借鉴奈达关于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的观点,《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汇/短语分为生态类文化负载词汇/短语、物质类文化负载词汇/短语、社会 类文化负载词汇/短语、宗教类文化负载词汇/短语和语言类文化负载词汇/短语。 对《围城》中文化类负载词汇/短语的英译分析以文化预设和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文中分别从哲学、语义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文化 预设进行了回顾与阐释,在此基础上,采用柯平对文化预设所下的定义。文化预设是指交际双方所共享的具有特定文化根源的一些假设、信念及思想 ,因为交际双方通常均认为这些预设是显而易见的的基础性信息,故无需口头描述。文化预设对于译者如何理解和翻译词义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它具 有连贯功能,既可以使文本简明扼要,又不影响原语读者阅读的连贯性。但是,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译本读者通常却无法获得阅读的连贯性。翻译目 的论视翻译过程为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给翻译理论研究增添了一个新视角。该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汉斯·威密尔提出的,它的关键术语Skopos来 源于希腊语,意为“目标”或“目的”。本研究主要从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文化特定性、与文化预设的关系、翻译活动参与者的 角色、译者培训等方面描述翻译目的论。这些均与如何翻译蕴涵文化信息的文化负载词汇/短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使本研究的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文中尽可能多地列举了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与短语的句子。通过分析它们的译法,有如下发现: 一、文化预设作为积淀在词汇/短语中的背景信息,对于人们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如何恰当地理解及翻译文化词汇/短语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论证了《围城》中文化负载词汇/短语英译策略的合理性。目的论所含的三大原则、翻译活动参与者的角色以及文化特性均为如何具 体地翻译蕴含文化预设信息的词汇/短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翻译目的论认为,在处理隐含预设背景知识的文化词汇或短语时,主要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本研究的结果对教学有以下两点启示:1)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新月异的发展,外语教师和学习者在教授和学习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还须关注语言表 面下的文化背景知识。2)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要精通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两种语言,还要彻悉相应的两种文化。只有如此,在翻译富含文化底蕴的文本时 ,才能敏感地察觉出隐含在文化负载词汇/短语中的文化预设信息。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方法来翻译这些文化成份,帮助目的语读者连贯地阅读译文 ,从而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9.期刊论文 孙峻.SUN Jun 预设的归结、特点及会话应用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8,28(6) 预设、蕴含和含义是语言学上的三个概念,自从1974年Stalnaker提出语用预设以来,预设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同时也是难点问题.由于它和蕴含、含 义之间的关系密切,有学者提出了把预设归结到蕴含和各类会话推断(指含义)中去,这就是所谓的"预设的归结论".本文给出了对三个概念的界定,并通过 一些例子分析了预设归结论的貌似合理性,指出了预设的归结论的实质,并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预设的特点更好地为语言交际服务. 10.期刊论文 王璐 预设的归结论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2) 预设是当代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在预设的界定、预设的归结论(reduction-ism)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预设是否会 被蕴含(entailment)和含义(implicature)代替的可能性以及预设在语篇信息结构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引证文献(3条) 1.张利明 关于预设和蕴涵[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2008(3) 2.方宝.谭晓春 国内外预设研究十年述评[期刊论文]-绥化学院学报 2007(2) 3.戴宁淑 预设、语义蕴涵及其鉴别方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fjwgyxyxb200103015.aspx 授权使用:咸宁学院(xnxy),授权号:fe36d15d-9b80-4d89-84ea-9e9f012e5c48 下载时间:2011年3月7日
/
本文档为【谈蕴含和预设的区分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