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七章 学前游戏实施的条件

第七章 学前游戏实施的条件

2013-11-21 34页 doc 78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045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七章 学前游戏实施的条件第七章 学前游戏实施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学前游戏环境与条件的创设 创设学前游戏的环境和条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为儿童设计的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场所,表面看来是为儿童开展游戏提供的物质条件,实际上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它既为儿童游戏活动提供空间,也对儿童发展本身具有重要价值。 (一)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创设儿童的游戏场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或精神: 1.促进儿童的发展 儿童是其自身能力发展的探索者,他们总是寻找挑战,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系统。要想了解自己的能...
第七章 学前游戏实施的条件
第七章 学前游戏实施的基本条件 第一节学前游戏环境与条件的创设 创设学前游戏的环境和条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安全有效的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为儿童的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场所,表面看来是为儿童开展游戏提供的物质条件,实际上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它既为儿童游戏活动提供空间,也对儿童发展本身具有重要价值。 (一)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创设儿童的游戏场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或精神: 1.促进儿童的发展 儿童是其自身能力发展的探索者,他们总是寻找挑战,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系统。要想了解自己的能力,一个重要办法是让环境提供机会。游戏场地是最理想的环境。游戏场地是为儿童提供的探索环境,发展创造性行为的环境,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游戏场地和游戏设施应当能够促进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应当使婴幼儿都体验到各种不同令人兴奋的游戏机会,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是富有吸引力的、挑战性的游戏环境,加速婴幼儿心理的、体力的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游戏场地也应当是整体联系的,能够将环境中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加以合理配置和组织建构,形成活动的动态与静态、身体与精神的最佳结合,发挥教育影响的综合整体效应。 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游戏场地应有助于培养婴幼儿的自信心,特别是应有助于培养儿童运用新东西的自信心,即所谓“自我效能感”。它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知觉或判断。在游戏场上,经常看见结构性强,技能技巧性强的和一些较复杂的电动玩具和设备玩具都需要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水平低的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容易放弃尝试和努力。因此,游戏场地上要有适合儿童自我效能不同水平的设施和用品,以及吸引儿童不断提高水平的、增强自信心的游戏材料和玩具。儿童所作的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技能和对该情景的自我信念。当儿童自我效能水平高时,他们总是设法使游戏结果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我们必须认识、保持和支持儿童自我效能行为,一定要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其想象、操作的游戏环境,创造和谐、丰富、有趣的立体游戏场地,让儿童充满自信地获得信息和锻炼。所以,场地的设置要考虑儿童的特点,考虑其生活经历、已有知识经验及兴趣和能力等。另外,还要保证场地环境的刺激必须是适度的,既不过于单调,又不可琳琅满目,因为前者无法调动儿童的兴趣,后者又使儿童情绪浮躁、行为不定。 3.保证儿童安全 游戏场地环境和一切设施以及游戏过程都要排除任何危险的存在。安全的游戏场地是使儿童免受社会环境的一切危险因素影响的地方。 按照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游戏场地不应该只是发展儿童的体力,而更应该是发展儿童想象力、自信心和创造精神的场所,应该成为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游戏场地的分类创设 儿童游戏场地的创设大体也可分为室内创设和室外创设。 1.室内游戏场地的创设 为了满足和鼓励儿童经常开展游戏特别是自选游戏,可在室内设较稳定的游戏区、游戏角或兴趣中心。各游戏区有各种各样的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材料、玩具和其他设备,并注意在一定时期里进行变更,使儿童感到新鲜有趣,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在各区域的整体设置中,既要注意其联系性,又要注意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在幼儿园里一般可设有下列室内游戏区: (1)积木区。教育设施有大空心积木、小积木、部件积木、有颜色积木,同时备有交通标志玩具,如小汽车、小飞机以及积木架或材料分类安放小篮等,发展幼儿的智力和技能。该区游戏活动性较高,场地宜宽敞,可考虑与娃娃家等邻近,最好放地毯以降噪。 (2)美术区(美工活动区)。提供多种用来进行实验、探索和创造的材料,如可供选择的各种画笔、绘画纸、画册、剪刀、画板和桌子以及材料架、展示板等,还应能提供近便的水源,并注意光线明亮。该美术区可鼓励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 (3)角色游戏区。在娃娃家区域,设有桌子、椅子、柜橱、炉子、碗筷,不同特点的娃娃及娃娃用品,如衣服、帽子、小被子、毛巾等。除为开展娃娃家游戏准备的备用品以外,还要为幼儿提供开商店、玩具店、快餐店、动植物园等其他形式的游戏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同时,提供表示不同职业的道具,以促进角色游戏的发展。角色游戏的活动性较高,所以该类活动区在场地上宜宽敞。娃娃家的安置最好便于取水。 (4)益智操作区。备有各种积木、插板、木钉板、智力玩具、结构材料、手工材料、建造材料、电动玩具等,培养幼儿操作兴趣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发展注意广度、记忆力和语言技能及合作精神。 (5)科学区(科学探索区),设有沙、土、水、平衡秤、塑料瓶、小桶、肥皂、草、花以及各种小实验用品和用具,培养幼儿善于观察、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该区游戏活动性低,宜设于安静区,避免干扰。还应注意光线要好,可近窗设置。 (6)图书区。设有适合幼儿的各类图书、画册及桌子、书架等。该区活动以静态为主,要避免干扰,可设在角落,与其他区隔离。另外,要注意采光,使光线明亮。此类活动培养幼儿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发展语言能力等。 另外,还可设视听区、音乐区等。 2.室外游戏场地的创设 室外游戏场地是儿童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得以开展的主要场所。所以,一般而言,面积宜开阔,地面宜平坦不坚硬,玩具设施安置疏密合理,以不妨碍儿童奔跑活动为原则。场地上要有一定植被以保证既有充足的阳光又有一定的遮阴处。场地没有空气、水等方面的污染。托幼机构中的室外场地离活动室不宜太远。场地上设置的设备、材料、用具等能促进儿童大小肌肉、身体各部位机能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同时促进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培养合作精神,还要有益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勇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保证这些功能的发挥。场地及设备的整体规划要有行之有效的计划和设计。 室外场地上,可主要配置木马、秋千、平衡木、攀登架、滑梯、转椅、拱桥、城堡等,也可配置自行制作的木头支架、轮胎做的小船、用绳子制作的网、跷跷板以及适当的废旧物品、自然物和没有加工的材料等。场地上除有较开阔、平坦的体操区及一般运动区外,还可设有球类区、沙水区、园林区、动物区、结构区等布置。 无论是室内场地还是室外场地,都要应儿童游戏的需要,随时向孩子开放,供儿童使用,而不应成为幼儿园里的摆设。一般而言,在幼儿园里应该保证儿童每天在户外活动(含游戏)的时间不应小于2小时,并有效利用室外场地提供的活动空间。 二、选择和提供适宜的玩具及游戏材料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玩具和游戏材料是游戏活动的重要物质条件,具有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为保证游戏的健康发展及玩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玩具及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应符合下列。 (一)具有教育性 各种玩具,虽然在用途上不同,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不同,但都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儿童某一方面如身体、智力或情感的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真正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也就是说玩具及游戏材料应具有教育性。一物多用、富于变化的玩具或材料,往往会使儿童久玩不厌,能促进儿童动手、动脑,多方面地启发儿童想象力,发展儿童创造性,使儿童在玩中得到发展。如结构游戏材料,能拆开装合的玩具等。玩具的教育性并不取决于玩具的复杂程度,选择玩具时也不能从其装潢是否漂亮或价值的贵贱来判断其教育性。有许多玩具,如积木、洋娃娃、皮球、黏土、纸张等,虽然很普通,构成也简单且价格较便宜,但往往变化多,又可一物多用,有启发性、耐玩,使儿童成为玩具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昂贵的电动玩具,虽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心,但由于功能的单调,并不一定能长久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对儿童的发展作用就相对较小。玩具的教育性,一方面取决于玩具本身,另一方面取决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二)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儿童的需要也不同,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和需要的各种玩具,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游戏活动的开展。 一般而言,2岁以内的婴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主要是通过看、听抓握等感觉运动来认识事物,应为他们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如各种彩球、彩带、塑料娃、塑料动物等有助于发展婴儿的视觉和触摸觉;能发声的腰鼓、音乐盒等有助于发展婴儿的听觉,能抓握的软塑料玩具、橡胶制品,可发展婴儿的触摸觉等。在一两岁时,如学步车、小围栏、小推车、大皮球、滚筒等,促进婴儿运动机能的发展。在婴儿期也应提供一些娱乐玩具,如不倒翁、小熊打鼓、小猴爬杆等,以引起儿童快乐的情绪。 3-4岁的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应为他们选择较为丰富的形象玩具,如娃娃玩具、动物玩具、医疗玩具、餐具和茶具以及能活动的、能拆能拼的玩具,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该时期,儿童的独立性和运动能力进一步发展,很喜欢运动性的玩具,所以应多给儿童提供攀登架、秋千、滑梯、三轮车、转椅等玩具、设备的使用机会。 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运动技能也更加成熟。幼儿园和家长应较多地为他们提供复杂一些、活动性强、能组合的各种大小玩具,特别是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结构玩具、智力玩具、电动玩具。如各种拼合、装配玩具——像拼板、插板、拼图、镶嵌板、大型的图片接龙等。这些玩具不仅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也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探索创造的意识。 另外,也有一些玩具具有一物多用的特点,玩法也从简单到复杂,如积木、积塑、皮球等,这些玩具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所喜爱,供不同年龄儿童使用。 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的玩具及材料的提供和选择上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游戏的不同特点。为小班幼儿选择的玩具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以有利于支持儿童游戏愿望的产生和游戏的进行。从品种数量上小班幼儿玩具品种不必过多,但相同品种的玩具数量一定要多,以保证儿童的相互模仿。在中大班,玩具的种类应增多,以供儿童自主选择。供角色游戏用的玩具应能反映广泛的主内容。体育玩具、音乐玩具应多样化、复杂化,智力玩具要有一定难度。在中大班还要设一些未成型的材料即非专门化玩具,以满足和激发日益增长的创造性。 (三)符合艺术要求 玩具的形象和色彩要符合艺术的要求,能引起婴幼儿快乐和喜爱的情感,培养儿童的美感,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审美能力。所以玩具要能反映民族风格和现代艺术及民间艺术的特点。符合艺术要求的玩具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情感。 (四)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玩具和材料是否安全、卫生是选购玩具的最基本的标准。游戏材料和玩具的涂色、原料及填充物要应无毒无异味,容易洗晒。带声响的玩具,声音要和谐悦耳,避免噪音。带毛和口吹的不卫生。玩具要绝对保证儿童的安全,预防一切可能引起的伤害。带有硬的尖角和锋利边缘的粗糙玩具,不要提供给儿童。另外,具有发射能力的枪炮、弓箭等玩具也暗含不安全因素。室外的运动设备要定期进行卫生和安全检查。玩具的安全性一方面取决于玩具本身,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所以成人不仅要确保玩具的卫生、安全,也要让儿童正确使用玩具并照护儿童等。2岁以下儿童的玩具应大于嘴巴,以免儿童吞咽,如小的玻璃球、纽扣等就不要让婴儿单独去玩。 (五)经济适用 玩具应牢固坚实、经久耐用,不易损坏,色彩不易脱落。提倡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自制玩具。对于年龄稍长的幼儿,提供一些诸如旧纸盒子、破皮球、小木块等物品,不仅符合经济要求,也可开展有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的游戏活动。玩具的好坏不应从原料的贵贱和外表的装潢出发,要以教育作用为主要依据。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要优先配备教育价值高的玩具,符合经济又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双重要求。 (六)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玩具和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提供,要注重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化,避免单一化,以适应各类游戏及综合性主题游戏的开展和保证儿童自由地选择和使用,并且有利于实现玩具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幼儿园要为儿童提供各个种类的玩具,如形象玩具、结构材料、智力玩具、体育运动玩具、娱乐玩具等。同时还要注意随儿童兴趣的转变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定期或不定期地增减和更新。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儿童感到温和、安全、愉快 健康、活泼生动的游戏活动的开展,不仅有赖于良好物质条件的具备,更有赖于良好心理氛围的建构。儿童只有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去,进行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的想象和创造。在压抑、焦虑、紧张的心理氛围中,儿童只能会成为被动的、消极的游戏参与者。为此,必须为儿童创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让儿童具有温和、安全、信任的心理体验,并享受到在集体中友爱、互助、合作的快乐和满足。 为创建游戏的良好心理氛围,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热爱儿童,关心、体贴、爱护每一个儿童,让孩子感到教师的温和,产生安全感。教师对儿童的要求要适度,不让儿童有压力,还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重视提供儿童自由活动、做个人选择、产生个别接触的机会。另外,教师也要让儿童自由地与同伴相互友好交往,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让儿童感到在集体生活中的愉快和自信体验。只有在和谐、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中,才会造就儿童温和、安全、轻松、愉快的良好氛围,儿童的游戏才是愉快的、自主的、富有创造性和合作性的。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下,儿童才可以自由地、大胆地、创造性地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温和、安全、轻松的心理氛围不仅是儿童游戏有效开展的条件,也是儿童健康发展的保证。反对把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变为指挥官与士兵的关系,让儿童随时听从调遣,致使儿童之间的自由交往只有在如厕时才能进行。 四、增进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 游戏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儿童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展现。儿童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才能够在游戏中自主自由地表现和创造。儿童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游戏的主题、情节也越丰富、多样,儿童的机能越熟练,游戏的行为表现和作品制作也越从容形象。成人和教师要多方面、全方位让儿童区开阔儿童的视野,拓宽儿童的生活空间,多观察,多模仿,接触自然和社会,体验现实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印象,掌握操作物体的经验和与人交往的机能。这不仅仅是促进儿童游戏发展的需要,也是让儿童学会自理、学会生活、学会生存锻炼和发展儿童的需要。儿童游戏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只是在游戏过程中培养的。 创设学前游戏的良好条件,既有物质条件的提供,也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创设,既有外部客观条件的具备,也需个体知识能力做基础,涉及到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氛围,不仅是教师的责任,它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大教育环境。 第二节学前游戏活动的组织 学前游戏活动的组织从形式上包括自选游戏(往往是创造性游戏)的组织和教学游戏(往往是规则游戏)的组织,在内容上包括提供和安排充足的时间、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拟定游戏实施的具体计划以及游戏实施的家园联系等诸多方面。 一、学前游戏活动实施的两种组织形式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多项活动之中”,把游戏作为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作为实施学前教育形式的游戏有两种表现,一是作为游戏本身的游戏活动,二是作为正规集体教学手段的游戏,所以,学前游戏活动的组织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形式: (一)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 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儿童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激发起儿童——这一发展主体的内在活动动机,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得到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所以,这种组织形式的游戏活动也称作目的性游戏或本体性游戏。自选、自由的游戏,注重主题确定、玩具材料的选择、玩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等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自然进行。所以,对于这种游戏的组织形式,往往被认为是儿童的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游戏活动的实施。自选游戏这种游戏组织形式强调把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内容来实施,是把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的体现。在学前教育中开展自选、自由的游戏,通过促进儿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内隐的、不明显的,它是使儿童在不自觉的游戏状态下,接受教育者意图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中,被认为是隐形课程的实施途径。自选游戏的组织强调儿童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在活动组织方式上主要以个别形式、小组形式来进行。以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实施的游戏,在类型上主要是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儿童在自选游戏中更适合也更倾向于玩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这一类游戏。 (二)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 以教学(狭义的教学,即正规的、以集体形式为主实施的系统学科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活动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如在上课或作业教育活动中注意采用游戏的形式与手段,激发儿童兴趣,也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的组织是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运用的,是结合特定的教学或主题活动而进行的。这类游戏的组织,教师的控制程度较大。儿童需按较严格的教学要求行事,所以,对于儿童来说,并不能完全自主。因此,这种组织方式的游戏往往被认为不是充分意义上的儿童游戏。但这种组织形式把游戏作为教学手段,是避免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成人化的重要途径,而且游戏的实施是为完成和实现一定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教学游戏可被视作学前教育显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进行,所以教学游戏的开展是以集体形式为主的。教学游戏的组织在游戏类型上往往表现为以成人编订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这些游戏常常出现在集体教学的活动过程中。 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这两种组织形式,在教育实践中,紧密相关,融为一体,既不可相互代替,又不可各自独立。科学的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合理分配这两种形式的运用比例,并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灵活转变,既不能只重视自选游戏的组织,甚至导致游戏实施的放任自流,又不能只注重教学形式的游戏,导致压抑儿童自由游戏的主体性发挥。 二、学前游戏实施的组织内容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学前游戏实施的组织工作必须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充足的游戏时间是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向条件。剥夺或挤占儿童游戏和稀有活动的时间,不仅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是游戏的教育实施成为一句空话,而且也窒息了儿童的快乐童年。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在学前儿童的每日生活中,都应提供宽裕的时间,让儿童去自由活动,参与游戏。 在托幼机构的教育工作计划的拟定中,要使游戏落实到每天的教育活动里面。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与上课和其他活动统一安排,确定自选游戏与教学游戏,特别是自选游戏,在整个教育日程中的位置,分配一定的时间。 在幼儿园里的一日生活的作息制度的安排上,上午和下午都可以相对固定地各安排一段较长的自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都应在1小时左右,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教师要认真执行作息制度,保证较长的、较为集中的自选游戏时间,使游戏能够很好地开展,充分满足幼儿的游戏愿望。 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及零散时间,也应尽可能地利用起来开展各种游戏,从而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如幼儿来园后的晨间活动,早餐后的时间以及傍晚饭后准备离园的时间等,均可用于自选游戏活动;另外,课后及环节过渡中,教师也应注意为诱饵提供部分便于收放的区域或材料,开展有一定选择的游戏,或是引导幼儿三三两两地做语言趣味游戏、拍手游戏等不需要使用材料的游戏。在较短的其他环节或环节过渡的零散时间和间隙时间里,可玩活动量小、短的简便有趣的游戏。 托儿所及小班幼儿正规集体教学的时间较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游戏。一日生活中,除开展集体的语言游戏、听故事、手指游戏等,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些特定类型的游戏。针对托儿所和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游戏技能缺乏的实际,教师可分类开展“娃娃家”、积木游戏、拼图游戏等,分类予以指导,教以某些游戏机恩那个,或是介绍某些活动材料及其玩法,并指导婴幼儿实践和练习各类游戏的规则,从而为婴幼儿自选游戏的开展奠定一定基础。 学前儿童的自选游戏,应以小组游戏或个人游戏为主,教师组织的集体性游戏为辅,以有利于儿童自主参加游戏,做游戏的主人,使游戏的时间真正是属于孩子自己的。 (二)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儿童集体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游戏常规的建立不是对儿童游戏的限制和束缚,目的是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形成规范,从而保证儿童在群体中的游戏开展得以顺利进行,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儿童都能在安全、和谐的游戏氛围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的创造性活动中去。合理的游戏常规是培养儿童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有效地开展儿童游戏活动的制度保证。 儿童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 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 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便乱放或乱扔 4.友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儿童游戏的具体活动因游戏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场地和材料不同以及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水平不同等,对其具体的常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实际上,游戏常规的建立既要考虑针对不同的游戏活动的性质,也要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上述四个方面知识游戏常规的一般性内容。 合理的游戏常规,并不只是在组织和开展游戏的过程中建立的,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广泛的教育中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去形成和巩固。游戏常规的建立和遵守,应不以损害儿童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原则。 (三)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学前游戏活动实施计划的制定,是切实实现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同时,可增强教师开展游戏的目的意识,指导其教育行为。学前教学游戏的计划主要是被包含于系统的正规集体教学的计划之中的。因此,学前游戏计划的拟定主要为教师对儿童自选游戏计划的拟定。 教师需要根据学前教育的学期总目标,以及每日、每周的教育重点,制定游戏计划,使游戏目标的确定更切合儿童实际,适合其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目标制定得更具体。这样,才能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促进儿童身心各个方面不断发展。学前游戏实施的计划制定通常以周围时间单位。 1.游戏活动实施计划制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制定游戏计划时,应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1)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游戏目标的确定是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科学的目标是计划可行性的保证。 ①首先,在确定游戏目标时,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在幼儿园里,一般地,小、中、大班幼儿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游戏计划哟啊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有位教师将大班积木区的教育目标定为“能为所建造的物体命名”,就显得不适度,这可作为中、小班幼儿积木游戏行为的要求,教师以此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随意行为向有意识的行为发展。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应引导其行为的目的性,可提出“有主题地搭建,先想好搭什么或先商量共同活动的主题(如搭天安门、火车站、游乐宫等),再进行搭建”的目标。 ②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 ③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过泛、过于笼统。例如,将美工区的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幼儿美感和动手操作能力”,语言区则为“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失之过泛,不够明确具体,不具有针对性,因而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教师无法再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切实引导和影响,目标也就不容易达到。 教师可结合大班一些幼儿对阅读活动兴趣不高、看书时能看懂每一页的内容情节,能向别人讲述图书内容等。“这样,指导起来就很明确了。 ④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计划是行动的纲领,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的。游戏计划的制定如果前篇一律,上周(或上月)的计划同本周(或本月)无异,这样的计划就是完全无意义的一纸空文。教师要通过游戏计划的制定,有目的、有计划地知道幼儿游戏,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在游戏——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改变以往随意盲目加以指导的倾向。因此,游戏计划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各周各月的游戏目标应逐步提高要求。 (2)依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式。例如,某班益智区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棋类活动的兴趣“,教师为此提供了象棋、飞行棋、跳棋和五子棋等,难度为不同层次的棋类玩具,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可以得到适宜的材料,这样幼儿(特别是一些女孩子)就不会由于畏难而不爱玩了。教师的指导则侧重于”按各类棋的规则下棋“,使幼儿掌握基本玩法,并采取”会玩的幼儿教不会玩的“方式,从而广泛开展棋类活动那个,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和游戏能力。 (3)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教学游戏是正规教学活动与游戏形式的结合,而自选游戏也要考虑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联系和渗透。教师可以使幼儿提前在活动区接触教学中的有关内容,尝试发现,又可在事后引导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知识技能,进一步激发探索欲望。例如,中班幼儿尽日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科学区就出现相应的材料——活动的小蝌蚪,便于幼儿观察、认识其特征与发展过程;大班结合”光与影“的教学,在科学区提供小镜子,幼儿可以用来聚光、反光、探索尝试······中班语言教学”金色的房子“后,教师就在图书区出现这本图书和贴绒材料,引导幼儿练习讲述。 在开展游戏中,教师还应注意园所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联系。如对幼儿提出回家向父母学习下棋的要求,以便回园后同小伙伴下,相互教学等。 (4)对计划于目标的实施情况作出反馈。游戏的计划于目标应是教育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需按计划指导游戏,并注意对计划于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检验,了解效果如何,进而为下一轮教育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如此,才能确保游戏目标的制定具有实际针对性并体现出渐进发展性。如,大班教师在上周计划的效果栏了这样一些反馈信息:”娃娃家由于幼儿经验不够丰富,幼儿在家往往无所事事。“第二周计划与目标就需针对此作出相应调整,改进幼儿的行为。如”丰富幼儿家庭生活经验,交代幼儿回家注意观察家庭生活事件,共同交流讨论“,而在第二周计划的目标中只提”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就显得不够喝不很适宜了。 2.游戏活动实施计划的内容及书写格式 计划的制定最终要落实于计划本身的书写,为便于计划的阅读和贯彻,计划宜设计成表格。因为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计划以周围单位加以制定是较为适宜的,所以每一个游戏实施计划的表格宜反映一周的本班游戏实施的内容及安排。 在计划表格上方,首先需要将本周教育目标或重点写明,以使教师明了自选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一,并将其纳入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自选游戏实施或落实总的教育目标。 表格横列按所需提供的活动类型或区域依次列出。如,娃娃家、积木区、益智操作区、语言阅读区等。一般以五六类活动为宜。教师要在分析各类游戏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实际,设置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区,而不宜只提供单一类型或同种性质的活动区域。 表格纵列依次为以下内容项目: (1)游戏目标的确立。通常需依据各活动类型的教育功能与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同时结合教育的总目标与阶段性重点加以确立。目标的确立要与活动内容的安排(或建议)结合起来考虑。 (2)材料的投入与场地空间的安排。应注意材料的投放于物质环境创设不是一次性的,而需依据上面游戏目标及活动内容的确定,作出相应的安排。 (3)适宜的指导方式。教师需依不同活动的特点与学前儿童的不同年龄考虑相适宜的指导方式,并尽可能将游戏与教育教学及生活活动相联系、结合与渗透,对儿童给予整体性的教育影响。 (4)注意事项。计划中还应包括与家庭教育联系配合的内容,如要求儿童自家中带材料,请家长丰富儿童的有关经验,以及个别教育指导的问题等。 (5)效果记录。教师是对计划执行情况、效果如何、儿童游戏行为如何、有无改进提高等,进行反馈并如实简要记录,从而对本周游戏的教育效果作出分析评价,并作为下一周自选游戏计划制定的依据。通常在周末填写这一栏。通过以上环节的有序运转循环上升,有目的有计划地推动游戏深入开展,促进本班每个儿童均能在游戏中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如果说,为儿童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是对儿童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是一种场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儿童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师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一、教师对学前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由的活动,并不意味着成人或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可以放任自流。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儿童个性特征在游戏中充分而自由的展现,也提供了观察、了解和有针对性教育儿童的最佳时机。随着游戏研究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进入儿童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普遍的肯定和认同。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一)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 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游戏过程中,其行为本身就向儿童传递了一种非言语的信息,即游戏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活动。教师参与的行为本身就表达了教师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它可以影响儿童对于自己游戏活动的看法,影响儿童游戏的兴趣、游戏持续的时间以及游戏的水平与质量。反之,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漠然或忽视,会让儿童感到”那件事情没有意思,不重要“或”玩就是瞎玩“。 (二)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如同教师蹲下身来与幼儿说话一样,具有密切师生情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功能,它可以使儿童体验到教师的亲切与关注,把教师看做是一个可以亲近的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人。 (三)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教师参与游戏,是教师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向儿童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或相互作用具有儿童与伙伴互动不能替代的发展功能。教师作为成人所具有的丰富知识经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儿童,儿童也在游戏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指导,不仅促进儿童游戏本身的发展,也有助于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这种指导的时机、方式等必须是恰当适宜的,否则将成为对游戏的一种不必要的干扰,指导的实际效果与其初衷也就背道而驰。因此,在学前游戏的活动过程中,既要避免对儿童游戏的自由放任和消极的不作为态度,又要反对对儿童游戏的不恰当的过度干预。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或作为应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尊重儿童主体性为前提。辩证地认识和处理教师作为“教”的主体的作用以及儿童作为学习和游戏主体的作用,才能保证教师在婴幼儿游戏中正确合理地发挥作用。 二、教师在学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对于教师来说,在游戏过程中 的现场指导师一个开放性的与儿童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技巧或策略,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践中能够灵活机动地运用,所以游戏中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应当把握以下策略或基本要求: (一)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游戏指导是在游戏中对儿童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指导者的意图或意向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一种是正向的,即通过指导促进或肯定儿童的某种行为;另一种是负向的,即通过指导抑制或否定儿童的某种行为。这两种影响性质不同的指导,前者较为常见,在儿童游戏正常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介入本身就是对儿童游戏的支持和鼓励。而在游戏行为中出现了危及儿童人身安全的危险因素和违反游戏常规的现象时,则要进行作为负向影响的指导,如儿童口含铅笔学飞机奔跑;用捡来的真的旧注射器玩打针;把大积塑堆得很高仍往上爬;推倒别人的搭建物,搞破坏;为争抢角色或玩具用语言或身体攻击别的孩子;用有发射功能的玩具枪射向同伴等等。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必须及时、有效地阻止和引导,而这就需要教师对游戏中的儿童随时予以关注和观察。 对于儿童游戏中的行为,无论是抑制或否定还是促进或肯定,都必须是在充分、细致的观察之后进行指导。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够了解儿童对于当前活动的兴趣,已有的经验或问题,方能够准确地作出是否介入以及选择如何指导的判断。这种观察既可以通过站在旁边看、听或与儿童交谈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与儿童共同游戏来进行。通过这种观察,教师可以判断儿童行为的意义,确定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教师对儿童游戏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当前游戏的现场指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的确定。教师通过观察在游戏中充分自由地表现自我的儿童,了解其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从而也有助于以后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其他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游戏是了解儿童的窗口,观察是游戏指导的前提和依据。 (二)确定指导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通过细致观察儿童的游戏并确定了指导的必要性之后,就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儿童。教师可采取的指导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以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为影响媒介指导儿童的游戏,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儿童的游戏。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两种身份介入儿童的游戏,即游戏者和旁观者。 (1)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婴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进行儿童的游戏指导。可采取平行游戏和共同游戏两种方式。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例如,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坐在他身旁去,也拿一堆积木来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搭得高了。”采用平行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传递成人对儿童游戏关注的态度,怎经婴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成人的行为本身成为儿童可以参照的范例或榜样,便于儿童掌握游戏技能。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指导成为干扰的可能性。 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起共同地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做客等。在有角色扮演的共同游戏中,作为游戏参与者的教师常常可以扮演一个适宜的角色加入儿童游戏。在和儿童共同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儿童想法,调动和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扩展情节,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提高儿童游戏的能力和水平。例如:教师当成“邻居”到娃娃家,假装发现娃娃发烧,并劝“爸爸、妈妈”应带娃娃到“医院”看病或请医生,使原本平淡的游戏情节得以扩展。在邮局游戏中,教师扮演“寄信人”却假装不知要写邮址或贴邮票,贴多少钱的邮票等,吸引邮局“工作人员”主动前来介绍,丰富了游戏中儿童的角色对话。在“菜市场”游戏中,教师扮演顾客,专买“市场”上没有的东西,如“海带”、“乌龟”,引发儿童自己寻求代替物,用纸条代替“海带”,用小扁瓶子代替“乌龟”,发挥了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旁观者。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对儿童游戏进行指导,是指教师站在儿童的游戏之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儿童的游戏。它相对于游戏者身份的指导,更能明确直接地向儿童传递教育的意图,而且也便于一个教师同时影响更多的儿童。但是成人控制游戏的程度难以把握,容易导致对游戏的支配和过多干预,从而不利于儿童自主性、独立性的实现。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去尊重儿童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切忌以成人意志来代替儿童的意愿。在游戏指导中,教师的旁观者身份与儿童的关系同样也是平等、民主的,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教师以旁观者身份影响儿童的游戏,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包括言语、非言语混合的方法(当然,这也运用于以游戏者身份进行的指导)。 ①言语的方法。言语是教师作用于儿童的重要影响手段,在作为游戏者身份的游戏指导中,教师的言语往往是游戏中角色的语言表达,是角色的语气、语调。而作为旁观者,教师指导言语则是成人或教育者的语言表达,具有比前者更明显的教育意图和成人期待。作为旁观者的言语指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方式,它表现为教师对儿童的明确指示、直接教授、具体指挥等。这种方式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采用,如游戏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险因素或违反常规的现象,或者游戏需要教师教授儿童才会玩且又初次玩(如下棋)等。另外,在游戏的开始和结束时也常运用。教师采用这种方式指导,游戏是暂时中止或被打断的。因此,在儿童正常的自由游戏进行中,一般不宜采用。另一种就是间接方式,重在启发、诱导、暗示儿童去如何做,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主要包括建议、描述、询问、提问、重述、评论等具体策略。无论运用什么具体策略,教师要意识到,与儿童说话交谈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发展儿童的语言,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具有鼓励、肯定、启发、引导等作用。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如:“你们想玩过节的游戏吗?”“小明,小牛的角是在头上的,你该向上戴呀!”“娃娃家的娃娃是不是饿了?做饭了吗?”等等。建议可以帮助儿童确立游戏的主题,明确自己的角色,扩展游戏的内容,开拓儿童的思路等。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这也是影响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方法。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要调动儿童游戏的积极性。在班级集体中,教师可对正在游戏着的儿童进行个别式的评论,也可在游戏结束时进行总结性地评论。如:“这个房子是你建的吗?真漂亮。”“今天亮亮扮演的国王趾高气扬,演的非常好!”等等。评论不能面面俱到,宜点到为止,也不能演变成教师的上课。 描述:教师用言语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这种描述,还可以传递教师对于儿童活动的关注与理解,起到“肯定”与“鼓励”的作用。实例: 一个幼儿在用纸盒子做“书包”。他先用蓝纸把盒子整个包起来,然后再对它进行装饰。他从图片上剪了一只卡通狗,把它贴到盒子上去,但是贴的位置偏向了左边。他把卡通狗小心翼翼地揭了下来,对准中间位置,粘好。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这个男孩的行动。这时,她走过去,说:“哦,你发现歪了,偏在了左边,所以你又揭了下来,重新贴,把卡通狗放在正中间,这样左右两边就对称了,更好看了。对吧?” 通过教师的这种“描述”,不仅使幼儿体验到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关注与理解,而且教师也不失时机地把“对称”这个词介绍给幼儿。 使用“描述”策略的基础是对儿童行为的细致观察和对儿童行为意图的准确判断,切忌缺乏观察与了解的主观臆测。 询问:是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例如:“你能给教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你在做什么?”“怎么回事?”“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询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儿童用言语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重述:是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重述具有纠正、示范的作用,但又不会伤害儿童说话的积极性。例如: 一男孩在“娃娃家”玩。老师走过去问他:“你在做什么呢?”男孩回答说:“我煮它吃过去了。”老师重述:“哦,你把饭煮好了,还喂娃娃吃过了。” 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尽量少提儿童只需简单回答的问题。例如:“你怎样变出了这么好看的橙红色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积木呢?”“为什么红车比蓝车跑得快呢?” ②非言语的方法。除了言语的方法以外,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表情、眼神、手势、动作、身体运动的方向等非言语的手段,来支持和帮助学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实例: 老师让幼儿做头饰,做好了以后可以戴到头上玩。这班里有个小女孩,是全班最小的。她按照带上现成的印子粘好头饰后,戴到头上,发现头饰太大了,一下子滑动脖子上。这时,她看着别的孩子已戴着头饰玩起来了,显得很着急;她用眼睛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但是老师没有走过来,只是远远地看着她,对她笑着点点头。老师的动作和表情使女孩明白老师不会过来帮她做,老师希望她自己解决。女孩低下头继续摆弄头饰,她不时抬头看一眼老师,老师每次都报以微笑。老师的关注使女孩坚持探索。她尝试着用各种办法来使头饰适合自己,摆弄了许久,还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小脸憋得通红。她求助般地看老师。这时,老师在远处用手对她做了一个“折叠”的动作,小姑娘马上明白了,她把头饰的带子折叠了一小段,弄短了,高兴地把它戴在了头上。老师在远处朝小女孩笑着点点头。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并没有说一个字,但是她很好地帮助幼儿解决了问题。可见,“教”不一定要用“说”的办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无论是以游戏者身份,还是旁观者身份,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和综合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法进行指导。 2.以材料为媒介 除了以自身为媒介去指导儿童游戏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材料的方法来影响儿童,支持和引导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例如给儿童提供需要多人合作才能玩的综合型玩具,让儿童寻找同伴一起玩,促进其游戏的社会性行为水平的提高,或者提供可以一物代替多物的材料,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想象的能力等。 3.以儿童伙伴为媒介 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代替或取代儿童与伙伴之间的互动。游戏是儿童学习与伙伴交流、互动的很好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伙伴互动这一因素,支持和引导儿童的游戏和发展。例如建议儿童结成小组,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际上,在游戏中的教师指导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多种方法对儿童游戏施加影响的过程。下面是一个为发展幼儿社会性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这个游戏的指导及进行综合利用了幼儿同伴以及教师自身、游戏材料等各种因素或媒介的互动。实例: 为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认识到人各有长短,因此要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北京市特技教师沈小燕设计了一个“摘果子”的游戏。两棵树之间拴上一根绳子,绳子上吊着四个筐,筐里有“水果”,每个筐下放着一把小椅子。每四个孩子孩子为一组,每组中有三个矮个儿的、一个高个儿的幼儿。只有高个儿幼儿站在椅子上,才能“摘”到果子。游戏的任务是看哪一组先把果子全部摘回来。在最初的游戏中,每个幼儿都奋勇争先,都想去把果子摘回来。但是,矮个儿的孩子站在椅子上,怎么踮脚也采不到果子。结果,没有一个组能做到把果子全部采回来,有的组采到的果子很少,有的组一个也没有拿回来。于是,老师提出了问题:“怎样才能把果子全部采回来?”幼儿通过讨论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分工合作,高个儿负责采,矮个儿负责把果子运回来,这样才能又快又多地把果子采回来。这个办法果然管用。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对于合作的必要性有了切身的体验。 (三)确定指导的时机 教师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指导,除了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宜性以外,还要注意指导的时机。儿童游戏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和愿望的激发、启动,结束时的总结性评论,都是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而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作用于儿童同样也有一个最佳时机问题。在上面谈到“非言语方法”时我们介绍的例子,就是一个干预适时而方法又恰当的例子。在女孩欲能而不能,经过了种种努力与尝试之后,老师的一个“动作”就使女孩“豁然开朗”。如果老师在在女孩第一次不会时就手把手教,小姑娘可能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和快乐。如果女孩没有经过尝试,老师的手势也可能不会发生作用,正如孔子所指出的那样,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学生“心愤口悱”(心理有话想说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才能奏效。所以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游戏过程中的“教”,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运用。 (四)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 教师在班级中对儿童游戏的过程指导往往是以个别教育方式来进行,但必须立足于对全体儿童的游戏活动全面掌握和关注的基础之上,做到对个别儿童游戏的个别指导和对全机体儿童游戏进行的一般性影响相结合。教师是在照顾全体儿童的同时,注重对儿童个体的影响。教师应注意避免单一性集体指导和整齐划一的要求(特别是在集体形式的教学游戏开展中),同时又需注意指导范围不能局限于某几个儿童身上,特别是在儿童的自由自选的游戏开展中,做到对指导对象范围的科学、合理的把握。例如某班教师依上周积木区和“娃娃家”游戏存在的问题,确定这两个区域为指导的重点。在自选游戏过程中,教师就需既关注各区游戏的全面发展,同时深入这两个活动区,给予具体的和更有针对性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游戏过程的指导在对象范围上,是重点与一般、个别与机体、局部与整体的结合,这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境去灵活把握。教师既是班级全体儿童的教育者,又可称为个别儿童游戏中的游戏伙伴。 (五)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子在一起走路,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得全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婴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成人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儿童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问儿童立即给出“正确”的回答,一次活动“立竿见影”看到结果。因而造成了学前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使儿童的学习停留在对于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于游戏活动中。教师总想按照自己心目中“好游戏”的标准来指导幼儿游戏。实例: 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活动,如扔沙包、跑步等。大班有一位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她把幼儿带到户外。户外的地面时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她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幼儿:“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回答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呢?”在教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的方法。教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的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却变得索然无味。 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 我们说,这个老师能够把扔沙包与学习测量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她发现了扔沙包游戏的教学潜能。但是,问题在于她没有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教师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幼儿说出所有可能的测量方法。于是,本来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当教师把幼儿带到户外去扔沙包时,幼儿最初的兴趣是在扔沙包本身。在扔的过程中,幼儿也许会产生“谁扔得远”的问题。由于场地关系,幼儿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地面的砖。由于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的“竞赛”心理,教师还可以提供纸笔等,让幼儿把他们的比赛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就自然产生了“统计”的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1周或2周)以后,教师可以通过更换游戏地点的办法,例如把幼儿带到平坦的土地上扔沙包。这时,由于地面上缺少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测量标准——方砖,幼儿必然会面对如何解决测量工具的新问题,而且,还可能会产生非标准测量工具的不一致或不可比性的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很自然”地把标准测量工具介绍给幼儿。所以,这个活动以渐进式、生成性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思路来组织。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 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的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从“我想怎么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地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是什么,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以及步骤。 要
/
本文档为【第七章 学前游戏实施的条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