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朋友_同事与家人_家庭生活与社会_省略_识分子为例_1927_1937_胡悦晗

朋友_同事与家人_家庭生活与社会_省略_识分子为例_1927_1937_胡悦晗

2013-11-06 22页 pdf 2M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55658

暂无简介

举报
朋友_同事与家人_家庭生活与社会_省略_识分子为例_1927_1937_胡悦晗 □ 33 □ 32 人 文 天 地 朋友、同事与家人: 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 ■胡悦晗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及私密时光三种形式,其内容围绕 着朋友、同事与家人三种社会关系网络展开。书信往来既涉及与朋友、同事之“公事”,又有与家庭成员之 “私情”;沙龙聚餐用于构建朋友、同事之类外向拓展型社会关系网络;私密时光用于维持并巩固以家庭成 员为对象的内向凝聚型社会关系网络。地方知识精英与知名作家文人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较为...
朋友_同事与家人_家庭生活与社会_省略_识分子为例_1927_1937_胡悦晗
□ 33 □ 32 人 文 天 地 朋友、同事与家人: 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 ■胡悦晗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及私密时光三种形式,其内容围绕 着朋友、同事与家人三种社会关系网络展开。书信往来既涉及与朋友、同事之“公事”,又有与家庭成员之 “私情”;沙龙聚餐用于构建朋友、同事之类外向拓展型社会关系网络;私密时光用于维持并巩固以家庭成 员为对象的内向凝聚型社会关系网络。地方知识精英与知名作家文人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较为松散与 不稳定,呈现“弱连带”特点;左翼知识分子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较为紧密,呈现“强连带”特点。在上海知 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中,多数时光用于构建外向型社会关系网络,构建内聚型社会关系网络的时光十分有 限。其原因既有迫于生计不得已之故,亦有对文学、艺术的迷恋与追求,更有对秘密政治与革命理想的极 度狂热。 [关键词]上海 知识分子 家庭生活 社会关系网络 一、引言 关于家庭生活的史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对家 庭活动作描述式考察的阶段。研究者多通过不 同形式的家庭活动考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 成与内在的权力结构。白馥兰与陈弱水尽管分 别以家庭居住空间的格局以及墓志铭与小说文 本为出发点,其关注点则均集中在中国古代特定 阶层的家庭中丈夫与妻妾的关系及其背后的父 权制权力结构等问题。①有别于中国古代以较多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一处的扩展型家庭为主,五四 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建立以夫妻与子 女共同生活的核心型家庭。家庭中的权力关系 也开始由上下从属的父子关系转变为横向平等 的夫妻关系。家庭生活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居 住在亭子间、里弄与花园洋房中的上海知识分 子,究竟过着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家庭生 活以何种面貌、方式、特点呈现出来?尽管近年 来的知识分子研究已经从思想史、心态史的路径 日益过渡到社会文化史路径,但这些研究多集中 在考察特定知识群体的经济收入、社会生活、日 常交往等层面,对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领域缺乏 足够关注。② 作为自身能够建构理论并验证理论的社会 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在近几十 年来持续升温。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以网络中间 的个人及其关系为基础,强调个人的能动 性,但另一方面又避免低度社会化的预设,注意 到社会网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对个 人的约束。③自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后, 关系社会学的研究日益丰富。④近十年来,研究 者日益倾向于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等相 关概念,将网络分析法与关系社会学研究相结 合。然而,尽管已有相关实证研究已经涉及职业 流动、社会信任、政治参与等多个层面,但对于家 庭生活领域甚少留意。⑤ 关于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文字记录散在日 记、文集、回忆录与杂志等文献中。这些资料依 稀勾勒出知识分子以家庭为空间所展开的写信 与收信、聚餐与谈天、照顾父母、与子女玩耍等一 系列日常活动。这些日常活动不仅构成他们家 庭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建构并丰富了知识分子以 朋友、同事与家人为日常交往对象的关系网络。 基于此,本文拟以 1927~1937年的上海为例,透 过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家庭生活,考察他们社会 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 二、书信往来:“公事”与“私情” 1930年 6月 3日,已经从上海回到北平居住 的徐霞村给老朋友戴望舒写信,信中写道:“据我 的经验,上海好像不是一个使人写信的地方”。⑥ 徐霞村的判断由何而来不大确知,信中也没有字 句能佐证。但徐霞村紧接着也承认,“现在却接 到你这么长的一封信,这真是奇迹了。”⑦将这两 句话并置在一起,无疑起到让收信人感到自己早 先寄出的信令对方无比珍视的效果。然而,这两 句话也隐隐透出一个事实,作为一个产生“奇迹” 的城市,上海的知识分子也并非如徐霞村所认为 的不爱好写信。 写信是 19世纪至 20世纪欧洲家庭生活的主 要内容之一。19世纪后半叶,铁路的建造和其他 技术的进步使这一时期变成了纸张主宰的时 期。分散的家庭主要通过写信来联络感情。⑧写 信的风气在中产阶级之间蔚为流行。而写信人 就像收信人一样,默默认定德国人所称的“通信 秘密”是会受到保障的。⑨近代以前,中国有邮驿 和民办信局两种邮递形式。晚清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Robert Hart)通过加强邮政制度建设、利用 海关资金支持邮政等,将西方邮政制度与中 国社会对接,促进了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 发展。⑩上海书信馆创办于 1865年 8月 1日,系 公共租界工部局设立,专理本地信件递送事物, 同时发行邮票及明信片等物。􀃊􀁉􀁓国民政府定都南 京后,设立南京邮政总局,并积极谋取与北京邮 政总局合作,使得中国邮政事业在非常时期保持 了统一状态。􀃊􀁉􀁔在此期间,上海邮政事业迅速发 展。“上海邮局除北京路总局外,支局已有二十 处,各分疆界,收递信函,亦有只管理收信而不管 理递信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知识分子每天会 收到大量信件,并写信给他们的朋友、同事与家 人。柳亚子在致两个儿子的信中谈及自己目前 的生活内容:“我是吃饭睡觉而外,看看报,写写 信,看看书,如此而已。”􀃊􀁉􀁖鲁迅每天的收发信频次 尤为密集。鲁迅在 1928年 1月 1日~1月 31日间 的收发信情况可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鲁迅在1月的31天中,有收 信、写信或发信活动的就有20天之多。收信次数 远比写信与发信次数多。1月份总计收信 33封, 寄信 9封,复信 5封。鲁迅收发信的对象李小峰、 江绍原、许钦文、陈学昭等人或为与其有业务往 来的出版业经营者,或为过从较密之友人。可 见,围绕书信展开的活动不仅构成鲁迅家庭生活 □ 33 □ 32 人 文 天 地 朋友、同事与家人: 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 ■胡悦晗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及私密时光三种形式,其内容围绕 着朋友、同事与家人三种社会关系网络展开。书信往来既涉及与朋友、同事之“公事”,又有与家庭成员之 “私情”;沙龙聚餐用于构建朋友、同事之类外向拓展型社会关系网络;私密时光用于维持并巩固以家庭成 员为对象的内向凝聚型社会关系网络。地方知识精英与知名作家文人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较为松散与 不稳定,呈现“弱连带”特点;左翼知识分子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较为紧密,呈现“强连带”特点。在上海知 识分子的家庭生活中,多数时光用于构建外向型社会关系网络,构建内聚型社会关系网络的时光十分有 限。其原因既有迫于生计不得已之故,亦有对文学、艺术的迷恋与追求,更有对秘密政治与革命理想的极 度狂热。 [关键词]上海 知识分子 家庭生活 社会关系网络 一、引言 关于家庭生活的史学研究已经超越了对家 庭活动作描述式考察的阶段。研究者多通过不 同形式的家庭活动考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 成与内在的权力结构。白馥兰与陈弱水尽管分 别以家庭居住空间的格局以及墓志铭与小说文 本为出发点,其关注点则均集中在中国古代特定 阶层的家庭中丈夫与妻妾的关系及其背后的父 权制权力结构等问题。①有别于中国古代以较多 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一处的扩展型家庭为主,五四 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建立以夫妻与子 女共同生活的核心型家庭。家庭中的权力关系 也开始由上下从属的父子关系转变为横向平等 的夫妻关系。家庭生活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居 住在亭子间、里弄与花园洋房中的上海知识分 子,究竟过着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家庭生 活以何种面貌、方式、特点呈现出来?尽管近年 来的知识分子研究已经从思想史、心态史的路径 日益过渡到社会文化史路径,但这些研究多集中 在考察特定知识群体的经济收入、社会生活、日 常交往等层面,对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领域缺乏 足够关注。② 作为自身能够建构理论并验证理论的社会 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社会关系网络研究在近几十 年来持续升温。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以网络中间 的个人及其关系为分析基础,强调个人的能动 性,但另一方面又避免低度社会化的预设,注意 到社会网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制度对个 人的约束。③自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后, 关系社会学的研究日益丰富。④近十年来,研究 者日益倾向于通过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等相 关概念,将网络分析法与关系社会学研究相结 合。然而,尽管已有相关实证研究已经涉及职业 流动、社会信任、政治参与等多个层面,但对于家 庭生活领域甚少留意。⑤ 关于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文字记录散在日 记、文集、回忆录与杂志等文献中。这些资料依 稀勾勒出知识分子以家庭为空间所展开的写信 与收信、聚餐与谈天、照顾父母、与子女玩耍等一 系列日常活动。这些日常活动不仅构成他们家 庭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建构并丰富了知识分子以 朋友、同事与家人为日常交往对象的关系网络。 基于此,本文拟以 1927~1937年的上海为例,透 过知识分子不同类型的家庭生活,考察他们社会 关系网络的建构过程。 二、书信往来:“公事”与“私情” 1930年 6月 3日,已经从上海回到北平居住 的徐霞村给老朋友戴望舒写信,信中写道:“据我 的经验,上海好像不是一个使人写信的地方”。⑥ 徐霞村的判断由何而来不大确知,信中也没有字 句能佐证。但徐霞村紧接着也承认,“现在却接 到你这么长的一封信,这真是奇迹了。”⑦将这两 句话并置在一起,无疑起到让收信人感到自己早 先寄出的信令对方无比珍视的效果。然而,这两 句话也隐隐透出一个事实,作为一个产生“奇迹” 的城市,上海的知识分子也并非如徐霞村所认为 的不爱好写信。 写信是 19世纪至 20世纪欧洲家庭生活的主 要内容之一。19世纪后半叶,铁路的建造和其他 技术的进步使这一时期变成了纸张主宰的时 期。分散的家庭主要通过写信来联络感情。⑧写 信的风气在中产阶级之间蔚为流行。而写信人 就像收信人一样,默默认定德国人所称的“通信 秘密”是会受到保障的。⑨近代以前,中国有邮驿 和民办信局两种邮递形式。晚清海关总税务司 赫德(Robert Hart)通过加强邮政制度建设、利用 海关资金支持邮政等措施,将西方邮政制度与中 国社会对接,促进了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 发展。⑩上海书信馆创办于 1865年 8月 1日,系 公共租界工部局设立,专理本地信件递送事物, 同时发行邮票及明信片等物。􀃊􀁉􀁓国民政府定都南 京后,设立南京邮政总局,并积极谋取与北京邮 政总局合作,使得中国邮政事业在非常时期保持 了统一状态。􀃊􀁉􀁔在此期间,上海邮政事业迅速发 展。“上海邮局除北京路总局外,支局已有二十 处,各分疆界,收递信函,亦有只管理收信而不管 理递信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知识分子每天会 收到大量信件,并写信给他们的朋友、同事与家 人。柳亚子在致两个儿子的信中谈及自己目前 的生活内容:“我是吃饭睡觉而外,看看报,写写 信,看看书,如此而已。”􀃊􀁉􀁖鲁迅每天的收发信频次 尤为密集。鲁迅在 1928年 1月 1日~1月 31日间 的收发信情况可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鲁迅在1月的31天中,有收 信、写信或发信活动的就有20天之多。收信次数 远比写信与发信次数多。1月份总计收信 33封, 寄信 9封,复信 5封。鲁迅收发信的对象李小峰、 江绍原、许钦文、陈学昭等人或为与其有业务往 来的出版业经营者,或为过从较密之友人。可 见,围绕书信展开的活动不仅构成鲁迅家庭生活 表1:鲁迅收发信件情况表(1928年1月1日~1月31日) 时间 1928年1月2日 1928年1月3日 1928年1月5日 1928年1月6日 1928年1月7日 1928年1月8日 1928年1月9日 1928年1月10日 1928年1月11日 1928年1月12日 1928年1月13日 1928年1月14日 1928年1月16日 1928年1月18日 1928年1月19日 1928年1月20日 1928年1月21日 1928年1月22日 1928年1月29日 1928年1月31日 收信 得淑卿信,得刘肖愚信 得陈学昭信,得谢玉生信, 得小峰信,得易鹿山信 得立峨信 得绍原信,得季市信, 得颜衡卿信,得翟永坤信 朱辉煌来,交谢玉生信 得马珏信 得淑卿信 得方仁信 得杜力信,得小峰信 得小峰信,得有麟信 得吴敬夫信 得绍原信 得季野信,得肖愚信,得有麟信 得钦文信,得黎锦明信 得陈解信 得小峰信,得方仁信 得玉生信,得霁野信 得肖愚信,得小峰信 写信与发信 夜复 寄淑卿信,即复(小蜂信) 寄淑卿信,复易寅村信 即复(方仁信),寄绍原信, 寄马珏信 寄小峰信 即复(小峰信) 寄小峰信 寄小峰信 寄有麟信,寄小峰信 资料来源:参见《鲁迅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8页。 注:表中括号内容为笔者加注。 □ 35 □ 34 2012/11 开 放 时 代 人 文 天 地 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是以撰文为生的鲁迅构建 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途径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学 会并习惯于给他们的爱人写抒发私密情感的信 件。他们的爱人不在身边时,这样的通信更为频 繁。周瘦鹃曾论及情书的特点及称呼格式时说: 情书者,男女间写心抒怀而用以通情愫者。 情书之作,所以表情也,其性情中人而善用其情 者,每能作缠绵肺挚之情书,而出以清俊韵逸之 辞。情书之作,开端必有称呼,男致女者,率曰某 某爱姊某某爱妹,亦有但用芳名中之一字,曰某 卿某姊某妹者,其下则缀以如吻如握爱鉴青睐青 盼等字。􀃊􀁉􀁗 知识分子经常使用各种昵称表达他们对爱 人的依恋和思念。鲁迅与许广平相互往复、书信 传情的《两地书》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初, 在胡也频离沪前往山东工作期间,丁玲在给胡也 频的家信中分别使用了“我爱的频”、“美美”和 “爱人”三个称呼,在落款处自称为“你爱的曼 伽”。􀃊􀁉􀁙在郁达夫狂热恋上王映霞时,书信往来也 是他与王映霞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生性浪漫、感情奔放的 知识分子尽管早已有家室妻小,但这并不妨碍他 们在写给与之交往密切的异性朋友的信中使用 亲昵的语言。柳亚子与谢冰莹的忘年交已是文 坛佳话。在给谢冰莹的信中,45岁的柳亚子一方 面表达了强烈希望与谢冰莹拉近距离之意:“你 为什么又要叫我‘长者’呢?我是很愿意做一个 小孩子呢!”􀃊􀁉􀁚另一方面又对谢冰莹的日常生活流 露出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你怎样会摔了一大 跤呢?真是小孩子,连路都走不来。现在已经好 了吗?很挂念!”􀃊􀁉􀁛因欲前往杭州游玩,让柳亚子 感到依依不舍的别离:“小别一星期,居然有点难 过,我们真是情感太重了”。􀃊􀁊􀁒在杭州旅游的一周 间,柳亚子几乎天天给谢冰莹写信。其中一封信 盛赞白马湖的风景,末尾的省略号不免给人以意 在言外之遐思:“白马湖真好,有山有水,不愧是 一个世外桃源。可是……”􀃊􀁊􀁓即将回沪的时刻也 让他按捺不住与谢冰莹再聚的期盼与喜悦:“乘 上午九时四十五分特快通车,下午二时抵北站, 我们又可相见了。一周间的小别,总算告一个段 落吧!”􀃊􀁊􀁔 信件并非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它也是在公 开与隐私、社会与个人之间“妥协的象征”。􀃊􀁊􀁕信 件的内容既涉及知识分子的“私情”,也涉及知识 分子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与生计有关的“公 事”。􀃊􀁊􀁖在郁达夫 1927年初的日记中,尽管没有 记账式地记录每天收发信细节,但时常有“看了 许多信札”、“开拆了许多信件”之类的话,由此可 见当时负责打理创造社上海出版部事物的郁达 夫有每隔几日便将所收之信件集中拆看处理的 习惯。􀃊􀁊􀁗在鲁迅、赵景深、胡愈之等许多知识分子 的书信中,都有大量涉及版税、稿费、书稿等“公 事”内容的信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与“私”向来是一对 模糊、变动的概念。相对于家庭中的个人作为 “私”而言,家庭是“公”;相对于个别家庭作为 “私”而言,社会或国家就是“公”;相对于个别的 国家作为“私”而言,国际社会就是“公”。个人处 于这种多层次同心圆展开的过程之中,常面临多 重的身份与责任互相冲突的问题。􀃊􀁊􀁘将两者置于 不断互动、相互界定,而非僵化对峙的范畴,尤其 以个人与群体之重建,为探测数百年变动之触 角。􀃊􀁊􀁙知识分子也时常在涉及职业、生计等“公 事”范畴内注入人情、关系等私人因素,从而模糊 了“公事”与“私情”之间的边界。在上海知识分 子的信件中,时有请对方在权限范围内帮忙、救 急、推荐自己的熟人至对方处工作等内容。叶鼎 洛从奉天到上海,难以立足,遂写信给汪馥泉,请 其帮忙谋职:“你不妨替我弄弄冷板凳的事情看 (教图画吧),不过每月的收入总至少要在百元以 外。”􀃊􀁊􀁚书信不仅是郁达夫处理出版部工作的内容 之一,还成为他为挽救创造社出版部避免被查封 的沟通方式。当他“听到了一个消息,说上海的 当局,要来封锁创造社出版部”的时候,“去徐志 摩那里,托他为我写了一封致丁文江的信。”􀃊􀁊􀁛次 日中午,“方见梁君拿了任君的复信回来。任君 复信谓事可安全,当不至有意外惨剧也。”􀃊􀁋􀁒1929 年 11月 4日,时在中国公学任教的沈从文致信时 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希望能够准许自己的妹 妹入学: 从文有妹,想在中公不求学分、不图毕业、专 心念一点书,作为旁听生,按照章程缴费上课,现 已至校,惟目下无法缴费,拟请学校许可由从文 此后月薪中扣除,若无此规矩,则请许可暂缓缴 表1:鲁迅收发信件情况表(1928年1月1日~1月31日) 时间 1928年1月2日 1928年1月3日 1928年1月5日 1928年1月6日 1928年1月7日 1928年1月8日 1928年1月9日 1928年1月10日 1928年1月11日 1928年1月12日 1928年1月13日 1928年1月14日 1928年1月16日 1928年1月18日 1928年1月19日 1928年1月20日 1928年1月21日 1928年1月22日 1928年1月29日 1928年1月31日 收信 得淑卿信,得刘肖愚信 得陈学昭信,得谢玉生信, 得小峰信,得易鹿山信 得立峨信 得绍原信,得季市信, 得颜衡卿信,得翟永坤信 朱辉煌来,交谢玉生信 得马珏信 得淑卿信 得方仁信 得杜力信,得小峰信 得小峰信,得有麟信 得吴敬夫信 得绍原信 得季野信,得肖愚信,得有麟信 得钦文信,得黎锦明信 得陈解信 得小峰信,得方仁信 得玉生信,得霁野信 得肖愚信,得小峰信 写信与发信 夜复 寄淑卿信,即复(小蜂信) 寄淑卿信,复易寅村信 即复(方仁信),寄绍原信, 寄马珏信 寄小峰信 即复(小峰信) 寄小峰信 寄小峰信 寄有麟信,寄小峰信 资料来源:参见《鲁迅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8页。 注:表中括号内容为笔者加注。 □ 35 □ 34 2012/11 开 放 时 代 人 文 天 地 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是以撰文为生的鲁迅构建 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途径之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学 会并习惯于给他们的爱人写抒发私密情感的信 件。他们的爱人不在身边时,这样的通信更为频 繁。周瘦鹃曾论及情书的特点及称呼格式时说: 情书者,男女间写心抒怀而用以通情愫者。 情书之作,所以表情也,其性情中人而善用其情 者,每能作缠绵肺挚之情书,而出以清俊韵逸之 辞。情书之作,开端必有称呼,男致女者,率曰某 某爱姊某某爱妹,亦有但用芳名中之一字,曰某 卿某姊某妹者,其下则缀以如吻如握爱鉴青睐青 盼等字。􀃊􀁉􀁗 知识分子经常使用各种昵称表达他们对爱 人的依恋和思念。鲁迅与许广平相互往复、书信 传情的《两地书》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初, 在胡也频离沪前往山东工作期间,丁玲在给胡也 频的家信中分别使用了“我爱的频”、“美美”和 “爱人”三个称呼,在落款处自称为“你爱的曼 伽”。􀃊􀁉􀁙在郁达夫狂热恋上王映霞时,书信往来也 是他与王映霞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生性浪漫、感情奔放的 知识分子尽管早已有家室妻小,但这并不妨碍他 们在写给与之交往密切的异性朋友的信中使用 亲昵的语言。柳亚子与谢冰莹的忘年交已是文 坛佳话。在给谢冰莹的信中,45岁的柳亚子一方 面表达了强烈希望与谢冰莹拉近距离之意:“你 为什么又要叫我‘长者’呢?我是很愿意做一个 小孩子呢!”􀃊􀁉􀁚另一方面又对谢冰莹的日常生活流 露出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你怎样会摔了一大 跤呢?真是小孩子,连路都走不来。现在已经好 了吗?很挂念!”􀃊􀁉􀁛因欲前往杭州游玩,让柳亚子 感到依依不舍的别离:“小别一星期,居然有点难 过,我们真是情感太重了”。􀃊􀁊􀁒在杭州旅游的一周 间,柳亚子几乎天天给谢冰莹写信。其中一封信 盛赞白马湖的风景,末尾的省略号不免给人以意 在言外之遐思:“白马湖真好,有山有水,不愧是 一个世外桃源。可是……”􀃊􀁊􀁓即将回沪的时刻也 让他按捺不住与谢冰莹再聚的期盼与喜悦:“乘 上午九时四十五分特快通车,下午二时抵北站, 我们又可相见了。一周间的小别,总算告一个段 落吧!”􀃊􀁊􀁔 信件并非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它也是在公 开与隐私、社会与个人之间“妥协的象征”。􀃊􀁊􀁕信 件的内容既涉及知识分子的“私情”,也涉及知识 分子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与生计有关的“公 事”。􀃊􀁊􀁖在郁达夫 1927年初的日记中,尽管没有 记账式地记录每天收发信细节,但时常有“看了 许多信札”、“开拆了许多信件”之类的话,由此可 见当时负责打理创造社上海出版部事物的郁达 夫有每隔几日便将所收之信件集中拆看处理的 习惯。􀃊􀁊􀁗在鲁迅、赵景深、胡愈之等许多知识分子 的书信中,都有大量涉及版税、稿费、书稿等“公 事”内容的信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与“私”向来是一对 模糊、变动的概念。相对于家庭中的个人作为 “私”而言,家庭是“公”;相对于个别家庭作为 “私”而言,社会或国家就是“公”;相对于个别的 国家作为“私”而言,国际社会就是“公”。个人处 于这种多层次同心圆展开的过程之中,常面临多 重的身份与责任互相冲突的问题。􀃊􀁊􀁘将两者置于 不断互动、相互界定,而非僵化对峙的范畴,尤其 以个人与群体之重建,为探测数百年变动之触 角。􀃊􀁊􀁙知识分子也时常在涉及职业、生计等“公 事”范畴内注入人情、关系等私人因素,从而模糊 了“公事”与“私情”之间的边界。在上海知识分 子的信件中,时有请对方在权限范围内帮忙、救 急、推荐自己的熟人至对方处工作等内容。叶鼎 洛从奉天到上海,难以立足,遂写信给汪馥泉,请 其帮忙谋职:“你不妨替我弄弄冷板凳的事情看 (教图画吧),不过每月的收入总至少要在百元以 外。”􀃊􀁊􀁚书信不仅是郁达夫处理出版部工作的内容 之一,还成为他为挽救创造社出版部避免被查封 的沟通方式。当他“听到了一个消息,说上海的 当局,要来封锁创造社出版部”的时候,“去徐志 摩那里,托他为我写了一封致丁文江的信。”􀃊􀁊􀁛次 日中午,“方见梁君拿了任君的复信回来。任君 复信谓事可安全,当不至有意外惨剧也。”􀃊􀁋􀁒1929 年 11月 4日,时在中国公学任教的沈从文致信时 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希望能够准许自己的妹 妹入学: 从文有妹,想在中公不求学分、不图毕业、专 心念一点书,作为旁听生,按照章程缴费上课,现 已至校,惟目下无法缴费,拟请学校许可由从文 此后月薪中扣除,若无此规矩,则请许可暂缓缴 □ 37 □ 36 人 文 天 地2012/11 开 放 时 代 费——再不能,则只请许可仍然迁出宿舍矣,因 人虽进宿舍,功课尚未选定,既无办法,从文固不 能因私事而使本校规则破坏也。􀃊􀁋􀁓 这段话透出一个明显的信息,即这是沈从文 的一桩个人私事。然而,又因与学校现有规则制 度存在些许矛盾,故沈从文给胡适写信,希望能 在不与学校制度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予以通融。 沈从文先提出一个较具常理性的变通,又紧 接着作了倘或不行的假设后果,信末再附以不能 因私废公之句收尾,好使胡适顺水推舟应允下 来。在不触碰“公”的原则基础上,借助自己原本 形成的私人关系网络,加之合乎情理的变通方 式,知识分子在“公事”之中灵活、成功地注入了 “私”的元素。 当知识分子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日渐疏远,相 互之间的往来书信措辞也日渐“公事”化。昔日的 无间“私”言难以为继,不免令当事人心生唏嘘。 于赓虞到上海见到赵景深,引发了赵景深的慨叹: 要是你不来,我的枯燥的生活将继续下去, 甚至不能开一朵小花。从前的好些老朋友,通信 也成为公务了。要像以前那样在信里有一搭没 一搭的乱谈一阵是不能够的了。我只感到工作 的紧张,连拜访朋友的余暇都没有!􀃊􀁋􀁔 家庭信件的读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 家庭的所有成员;它会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而每一次传阅就要经过一番考察,因此根本就没 有秘密和隐私可言。􀃊􀁋􀁕与家人的书信往来,是从 乡土来到城市的知识分子维系亲缘关系的主要 途径之一。他们从家人写来的信件中了解父母、 弟兄姐妹等至亲家人的最新近况,并为这些状况 而情绪起伏。柳亚子的家书中,时常是一封信同 时写给柳无非、柳无垢两个儿子。郁达夫在未见 到王映霞前,妻子孙荃的来信令他倍感难过:“看 了我女人的来书,伤心极了。她责备我没有信给 她,她说在雪里去前门寄皮袍子来给我,她又说 要我买些东西送归北京去。”􀃊􀁋􀁖初来上海不久的柔 石接到女友的来信,心情大好:“早晨起来,就得 到久未通信的震东的信,虽则三页信纸,而我不 能不说这是CHIRSTMAS给我的好现象。我很快 乐,此刻已写好回信。”􀃊􀁋􀁗当接到父亲来信后,他又 为信中所提及家中状况愁眉不展:“昨天接到父 亲底信,云:帝江弟妹均小病,景况萧瑟,药石为 难;且年成荒歉,告贷不易……我读了信,心灰意 冷!问自己不知如何解脱。”􀃊􀁋􀁘对于左翼文人夏征 农而言,“家里的信,从来不曾给过我好消息;不 是说穷,便是诉苦。我拿着信,心里很不耐烦起 来,我不愿把它拆开,甚至没有勇气把它拆开。”􀃊􀁋􀁙 中国人“心”对“身”的照顾,始自家庭。上一 代与下一代之间互相表达“心意”的方式,就是轮 流“养”对方。􀃊􀁋􀁚问候父母及友人的身体健康并谈 及自己在上海的饮食起居等生活状况,是知识分 子在家信中的主要内容。柳亚子在致两个时在 外求学的儿子的信中,时常问及当地的天气状况 及孩子的身体状况:“今天天气甚冷,我们烧了洋 油火炉。不知你们冷否?”􀃊􀁋􀁛“你们都好吗?非的 下半个身体怎样了?􀃊􀁌􀁒“昨夜和今晨飓风暴雨,我 的写字台上积起水来,真是一塌糊涂。你们洞里 怎么样?木板想早已搁起来,上课时会翻下水去 吗?或是被大风吹倒在马路上吗?很挂念着!”􀃊􀁌􀁓 徐志摩在致父母的信中,多次问及母亲的健康状 况:“妈连着几天辛苦,觉得怎样,胃口仍能如旧 否,那晚张医生来了没有”;“爸爸说,妈前晚因鼠 子闹,不曾睡好,昨早上有些气喘,不知已平复 否?为念”;“爸爸返硖后情形如何,不曾得知。 前函诸针药并用,不知伯父以为然否”;“儿因看 妈上车时衰弱情状,心中甚为难过,无时不在念 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克己复礼”,意在教导人 们不宜将个体的情绪直接外露。因此,书信中透 出的私人情绪与观点的表达,就是通信双方不见 外的表现。沈从文在致友人的信中时常提及自 己因当下生活状况的艰辛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变 化:“目下则除了这样写三块钱一千字的小说以 外就是坐到家中发自己的脾气”;“数年来心情殊 恶,到近来则更觉于空空洞洞之虚名无所用”; “身体坏则毫无生趣科研,故虽教书亦恐不能长 久,……我这时是觉得生活在我只是一种苦事”; “近月来人瘦得像鬼,一切事皆不能发生兴味,乃 不知如何重新来做人。”􀃊􀁌􀁕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开埠口岸之一,个人隐 私观念在近代上海较之其他城市更为深入人 心。信件无疑是他人隐私的一个象征。然而,对 于私拆他人信件这一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宽容,有 时会被知识分子用来表现对友人的亲近态度。 何家槐有一次在徐志摩的抽屉里乱翻,“看他的 许多信简。过几天去的时候,他很严正的责问 我:‘家槐,你为什么看我的私信?你知道这是犯 法的,许多夫妻竟因此离异。’但那严正只是一刹 那的。看见我不声响,生怕我难堪,于是他又很 温柔地说:‘不过我是不要紧的,你千万不要介 意。’”􀃊􀁌􀁖 三、交谈的世界:沙龙与聚餐 近代欧洲沙龙的诞生地是充斥着繁文缛节 的宫廷,它在自身的发展历史中演变为反抗和脱 离宫廷社交的社会空间。􀃊􀁌􀁗启蒙运动前夜的法国 沙龙是思想交流场所、文艺批评中心、启蒙运动 重阵。1798年之前的沙龙大都为文学性的。􀃊􀁌􀁘自 由自在地看书报、论文艺、谈政治,是盛行于18世 纪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沙龙形式。􀃊􀁌􀁙20世纪二三 十年代的上海知识分子时常在家中三五好友小 聚,围绕着文学、艺术、政治等各种话题畅所欲 言。胡适等一批对政治感兴趣的知识分子通过 结社的方式组织沙龙。1929~ 1930年,在上海极 司斐尔路 49号甲胡适寓所客厅或范园集聚的这 一文人群体,以聚餐、宣读论文和自由讨论的方 式,在国家和私人领域之间,开辟出了一片狭窄 的自由论政空间。􀃊􀁌􀁚“平社第一次聚餐,在我家 中。到者梁实秋、徐志摩、罗隆基、丁燮林、叶公 超、吴泽霖。共七人。”􀃊􀁌􀁛“平社第四次聚餐,在范 园,到者志摩、禹九、光旦、泽霖、公超、努生、适 之。”􀃊􀁍􀁒“平社在我家中聚餐,讨论题为‘民治制 度’。”􀃊􀁍􀁓而一些家境良好,受过良好教育训练,留 学欧美,有西化生活习惯的上层知识分子对文 学、艺术等话题具有浓厚兴趣。热衷法国浪漫派 的曾朴把自家的客厅变成了法式文化沙龙,成为 了沪上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围绕着中西方文 坛流派演变以及评点圈内同仁新近创作的文学 作品是沙龙的主要话题之一,偶尔也涉及政治与 社会话题。1932年夏天苏雪林途径上海,与周莲 溪拜访庐隐与李唯健夫妇,“我们谈了十年来别 后一切;谈到现代文坛的种种问题;又谈到政治 上见解,庐隐对于某种正为青年所欢迎,认为中 国唯一出路的政治主张似乎不大赞成。”􀃊􀁍􀁕郁达夫 曾这样回忆曾朴家会客厅的沙龙情形: 我们有时候躺着,有时坐起,一面谈,一面也 抽烟,吃水果,喝浓茶。从法国浪漫主义各作家 谈起,谈到《孽海花》,谈到老先生少年时候的放 浪的经历,谈到了陈季同将军,谈到了钱蒙叟与 杨爱的身世及虞山的红豆树,更谈到了中国人生 活习惯,和个人的享乐的程度与界限。先生的那 一种常熟口音的普通话,那一种流水似的语调, 那一种对于无论那一件事的丰富的知识与判断, 真教人听一辈子也不会讨厌。􀃊􀁍􀁖 □ 37 □ 36 人 文 天 地2012/11 开 放 时 代 费——再不能,则只请许可仍然迁出宿舍矣,因 人虽进宿舍,功课尚未选定,既无办法,从文固不 能因私事而使本校规则破坏也。􀃊􀁋􀁓 这段话透出一个明显的信息,即这是沈从文 的一桩个人私事。然而,又因与学校现有规则制 度存在些许矛盾,故沈从文给胡适写信,希望能 在不与学校制度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予以通融。 沈从文先提出一个较具常理性的变通方案,又紧 接着作了倘或不行的假设后果,信末再附以不能 因私废公之句收尾,好使胡适顺水推舟应允下 来。在不触碰“公”的原则基础上,借助自己原本 形成的私人关系网络,加之合乎情理的变通方 式,知识分子在“公事”之中灵活、成功地注入了 “私”的元素。 当知识分子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日渐疏远,相 互之间的往来书信措辞也日渐“公事”化。昔日的 无间“私”言难以为继,不免令当事人心生唏嘘。 于赓虞到上海见到赵景深,引发了赵景深的慨叹: 要是你不来,我的枯燥的生活将继续下去, 甚至不能开一朵小花。从前的好些老朋友,通信 也成为公务了。要像以前那样在信里有一搭没 一搭的乱谈一阵是不能够的了。我只感到工作 的紧张,连拜访朋友的余暇都没有!􀃊􀁋􀁔 家庭信件的读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 家庭的所有成员;它会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而每一次传阅就要经过一番考察,因此根本就没 有秘密和隐私可言。􀃊􀁋􀁕与家人的书信往来,是从 乡土来到城市的知识分子维系亲缘关系的主要 途径之一。他们从家人写来的信件中了解父母、 弟兄姐妹等至亲家人的最新近况,并为这些状况 而情绪起伏。柳亚子的家书中,时常是一封信同 时写给柳无非、柳无垢两个儿子。郁达夫在未见 到王映霞前,妻子孙荃的来信令他倍感难过:“看 了我女人的来书,伤心极了。她责备我没有信给 她,她说在雪里去前门寄皮袍子来给我,她又说 要我买些东西送归北京去。”􀃊􀁋􀁖初来上海不久的柔 石接到女友的来信,心情大好:“早晨起来,就得 到久未通信的震东的信,虽则三页信纸,而我不 能不说这是CHIRSTMAS给我的好现象。我很快 乐,此刻已写好回信。”􀃊􀁋􀁗当接到父亲来信后,他又 为信中所提及家中状况愁眉不展:“昨天接到父 亲底信,云:帝江弟妹均小病,景况萧瑟,药石为 难;且年成荒歉,告贷不易……我读了信,心灰意 冷!问自己不知如何解脱。”􀃊􀁋􀁘对于左翼文人夏征 农而言,“家里的信,从来不曾给过我好消息;不 是说穷,便是诉苦。我拿着信,心里很不耐烦起 来,我不愿把它拆开,甚至没有勇气把它拆开。”􀃊􀁋􀁙 中国人“心”对“身”的照顾,始自家庭。上一 代与下一代之间互相表达“心意”的方式,就是轮 流“养”对方。􀃊􀁋􀁚问候父母及友人的身体健康并谈 及自己在上海的饮食起居等生活状况,是知识分 子在家信中的主要内容。柳亚子在致两个时在 外求学的儿子的信中,时常问及当地的天气状况 及孩子的身体状况:“今天天气甚冷,我们烧了洋 油火炉。不知你们冷否?”􀃊􀁋􀁛“你们都好吗?非的 下半个身体怎样了?􀃊􀁌􀁒“昨夜和今晨飓风暴雨,我 的写字台上积起水来,真是一塌糊涂。你们洞里 怎么样?木板想早已搁起来,上课时会翻下水去 吗?或是被大风吹倒在马路上吗?很挂念着!”􀃊􀁌􀁓 徐志摩在致父母的信中,多次问及母亲的健康状 况:“妈连着几天辛苦,觉得怎样,胃口仍能如旧 否,那晚张医生来了没有”;“爸爸说,妈前晚因鼠 子闹,不曾睡好,昨早上有些气喘,不知已平复 否?为念”;“爸爸返硖后情形如何,不曾得知。 前函诸针药并用,不知伯父以为然否”;“儿因看 妈上车时衰弱情状,心中甚为难过,无时不在念 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克己复礼”,意在教导人 们不宜将个体的情绪直接外露。因此,书信中透 出的私人情绪与观点的表达,就是通信双方不见 外的表现。沈从文在致友人的信中时常提及自 己因当下生活状况的艰辛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变 化:“目下则除了这样写三块钱一千字的小说以 外就是坐到家中发自己的脾气”;“数年来心情殊 恶,到近来则更觉于空空洞洞之虚名无所用”; “身体坏则毫无生趣科研,故虽教书亦恐不能长 久,……我这时是觉得生活在我只是一种苦事”; “近月来人瘦得像鬼,一切事皆不能发生兴味,乃 不知如何重新来做人。”􀃊􀁌􀁕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开埠口岸之一,个人隐 私观念在近代上海较之其他城市更为深入人 心。信件无疑是他人隐私的一个象征。然而,对 于私拆他人信件这一侵犯隐私权行为的宽容,有 时会被知识分子用来表现对友人的亲近态度。 何家槐有一次在徐志摩的抽屉里乱翻,“看他的 许多信简。过几天去的时候,他很严正的责问 我:‘家槐,你为什么看我的私信?你知道这是犯 法的,许多夫妻竟因此离异。’但那严正只是一刹 那的。看见我不声响,生怕我难堪,于是他又很 温柔地说:‘不过我是不要紧的,你千万不要介 意。’”􀃊􀁌􀁖 三、交谈的世界:沙龙与聚餐 近代欧洲沙龙的诞生地是充斥着繁文缛节 的宫廷,它在自身的发展历史中演变为反抗和脱 离宫廷社交的社会空间。􀃊􀁌􀁗启蒙运动前夜的法国 沙龙是思想交流场所、文艺批评中心、启蒙运动 重阵。1798年之前的沙龙大都为文学性的。􀃊􀁌􀁘自 由自在地看书报、论文艺、谈政治,是盛行于18世 纪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沙龙形式。􀃊􀁌􀁙20世纪二三 十年代的上海知识分子时常在家中三五好友小 聚,围绕着文学、艺术、政治等各种话题畅所欲 言。胡适等一批对政治感兴趣的知识分子通过 结社的方式组织沙龙。1929~ 1930年,在上海极 司斐尔路 49号甲胡适寓所客厅或范园集聚的这 一文人群体,以聚餐、宣读论文和自由讨论的方 式,在国家和私人领域之间,开辟出了一片狭窄 的自由论政空间。􀃊􀁌􀁚“平社第一次聚餐,在我家 中。到者梁实秋、徐志摩、罗隆基、丁燮林、叶公 超、吴泽霖。共七人。”􀃊􀁌􀁛“平社第四次聚餐,在范 园,到者志摩、禹九、光旦、泽霖、公超、努生、适 之。”􀃊􀁍􀁒“平社在我家中聚餐,讨论题为‘民治制 度’。”􀃊􀁍􀁓而一些家境良好,受过良好教育训练,留 学欧美,有西化生活习惯的上层知识分子对文 学、艺术等话题具有浓厚兴趣。热衷法国浪漫派 的曾朴把自家的客厅变成了法式文化沙龙,成为 了沪上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围绕着中西方文 坛流派演变以及评点圈内同仁新近创作的文学 作品是沙龙的主要话题之一,偶尔也涉及政治与 社会话题。1932年夏天苏雪林途径上海,与周莲 溪拜访庐隐与李唯健夫妇,“我们谈了十年来别 后一切;谈到现代文坛的种种问题;又谈到政治 上见解,庐隐对于某种正为青年所欢迎,认为中 国唯一出路的政治主张似乎不大赞成。”􀃊􀁍􀁕郁达夫 曾这样回忆曾朴家会客厅的沙龙情形: 我们有时候躺着,有时坐起,一面谈,一面也 抽烟,吃水果,喝浓茶。从法国浪漫主义各作家 谈起,谈到《孽海花》,谈到老先生少年时候的放 浪的经历,谈到了陈季同将军,谈到了钱蒙叟与 杨爱的身世及虞山的红豆树,更谈到了中国人生 活习惯,和个人的享乐的程度与界限。先生的那 一种常熟口音的普通话,那一种流水似的语调, 那一种对于无论那一件事的丰富的知识与判断, 真教人听一辈子也不会讨厌。􀃊􀁍􀁖 喜好社交的邵洵美也时常在家中举办各种 文艺沙龙。通常礼拜六下午下班后,朋友们到邵 家一面聊天、吃饭、喝咖啡,一面欣赏花园里的景 致,到十一点多回家。􀃊􀁍􀁗30年代《论语》杂志作者 之一林达祖“职业是教师,……不可能每天去闲 谈。星期天是休息日,假使这周不回苏州家里, 则一般总是去邵家闲话上下古今。”􀃊􀁍􀁘他还回忆了 自己因向邵洵美催要稿费而被热情好客的邵洵 美邀请前去做客的情形。诗歌是社交的一种基 本途径,借此文人雅士不仅与在场者交谈,而且 也可跨越时间建立一个活动的社交圈。􀃊􀁍􀁙在交谈 中,邵洵美就自己最新的文学新作与林达祖斟酌 词句,并以精致的茶点招待来客。《论语》杂志的 创刊也缘于一次沙龙聚会: 邵家原住静安寺路,那时邵洵美因他的时代 印刷厂设在杨树浦,为便于照顾,移家提篮桥前 面的麦克利克路,地属杨树浦区。……一进大 门,我们却一见如故。邵洵美堆满笑容与我握手 相迎。他把我引进会客室,那里四壁整齐地排列 者中外书籍。……那天上午,他正好填了一首 词,……他要我怎么改一下。……我进邵家门是 三点半,乱谈了一阵,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起身告 退,他再三挽留,要我吃些点心再走。其实坐定 清茶之后,已经用过咖啡与西点。第二道点心是 一小碗鸡丝煨面。后来我成为邵家常客,才知道 他家日常接待来客一般都是那么殷勤。􀃊􀁍􀁚 当初《论语》创刊前,有个酝酿过程。那是一 个消闲的夏日纳凉聚会,大家集中在好客的邵洵 美家中。客厅里十来位意气风发的年轻文化人 在热烈地闲聊,其中有邵洵美、林语堂、季青崖、 沈有乾、章克标等,话题自然就谈到了文化人爱 自己消闲的共同话题。遂提出一起来办本刊物, 让大家无拘无束消消闲,以幽默文章发发牢骚, 解解闷气。􀃊􀁍􀁛 启蒙时期的法国沙龙里最耀眼最受瞩目的 要属周旋在男性上层精英之间的沙龙女主人。 每个沙龙都典型地继承了18世纪的传统,由夫人 们主持着,她们的情人都是当时走红的人物,沙 龙的中心随着她们情人的变换而改变。􀃊􀁎􀁒20世纪 二三十年代北平上层知识分子的沙龙复制了这 一模式。张奚若、钱端升、陈岱孙等一批时任教 于北平高等学府的教授们时常聚在东城北总布 胡同3号梁思成、林徽因的家中,在“太太的客厅” 中侃侃而谈。林徽因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她 是沙龙的主持者,也是沙龙的灵魂和倾听者,是 这个交往网络的核心。􀃊􀁎􀁓而在上海的上层知识分 子们的沙龙中,女主人似乎处于缺席状态。在曾 朴的儿子曾虚白的回忆中,醉心于18世纪法国沙 龙模式的父亲十分希望他的沙龙中能有一位法 国式的沙龙女主人:“这个女人并不一定自己是 文艺家,可是有欣赏文艺的能力与兴趣。”􀃊􀁎􀁔“在所 交往的朋友中,没有一位是女性,这使他引以为 憾,所以后来女作家苏雪林经张若谷引荐去谒见 曾朴,便成为曾朴一生中一件难忘的大事。”􀃊􀁎􀁕曾 朴为此曾寄希望于郁达夫的妻子王映霞和徐志 摩的妻子陆小曼,但二人均无法达到这些男性知 识分子眼中沙龙女主人的: 洵美道:——从前本想把郁达夫的王女士, 来做个牺牲品,那里晓得这位王女士,也只欢喜 和情人对面谈心,觉得很好,社交稍微广大一点, 也是不行。 我说:──那么陆小曼何如? 彦长道:──叫他碰碰和,唱唱戏是高兴的; 即使组织成了客厅,结果还是被蝴蝶派占优胜, 我们意中的客厅,只怕不会实现。􀃊􀁎􀁖 一些关系较密切的作家、出版人也时常三五 成群在家中畅谈。赵景深回忆了在郑振铎公寓 会客室里交流文艺时的情形: 振铎一手端了一碗早餐饮用的粥,一手拿着 一本深蓝色薄面重加装裱的讲究的戏曲踱了出 来。他翻开其中木刻的图画给我看,我不感到兴 味,这是在十年以前。……在东宝兴路郑寓的会 客室和书房里,八九个喜爱文学的宾客,彩绸的 电灯罩下,振铎在沙发上翻着《西游记杂剧》的日 本复刻本给我看,书桌上正摊放着他的未完成的 稿子和小本的《曲苑》。􀃊􀁎􀁗 欧洲中世纪的沙龙是作为上流社会阶层的 社交场所而存在,象征着一种旧时代的社交生活 形式。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原先以贵族阶层 与少数资产阶级精英为主体的沙龙变得日益开 放,其准入门槛也随之降低,以文学与政治的批 判性话题为主的沙龙蜕变为以文化与时尚消费 话题为主的沙龙。上海知识分子家庭中的沙龙 则涵括了不同阶层、不同经济状况的知识分子。 在对文学、艺术有着狂热喜爱的学生与中下层青 年知识分子简陋的家庭里,他们谈论着热衷的话 题,交换彼此的看法,举办属于他们的“沙龙”,并 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踏出面向上海文学市 场的第一步。20世纪 30年代来到上海的欧阳山 和草明夫妇住在北四川路的一间亭子间。两人 加入上海“左联”后,结交了一批充满了浪漫主义 激情的年轻“左联”盟友。常来他们亭子间聚晤 的有张天翼、蒋牧良、朱凡、韩起、杨骚、沙汀等 人。他们构筑起了属于自己的关系网络,在此期 间,草明把自己创作的小说不断投寄给《申报·自 由谈》,并最终在这块影响甚巨的文学园地占有 了一席之地。􀃊􀁎􀁘叶灵凤与倪贻德曾经有过一段美 好的交谈回忆。在施蛰存的回忆中,一个几乎被 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的女性演员兼作家王莹,在 自己狭小局促的住所里,也时常举办文学青年的 沙龙聚会: 上海美专校门上的那间过街楼上,他已经是 回到母校来教书的先生,我则仍是每天提了画箱 来学画的学生,可是我们两人在那间小楼上谈得 多么起劲。绘画、文学、恋爱,两人的意见都十分 融洽,同时遭遇又有点相近,再加之彼此都穷得 可以,这就更促进了大家的友情。􀃊􀁎􀁙 一九三五年,我卧病在医院,王莹曾带了一 束鲜花来看我。……在一九三零年代,王莹是上 海的电影“明星”。但我认识的王莹,……是一个 初试笔墨的文学青年。……当时王莹住在环龙 路一家白俄开的小公寓里。一个小房间,不过六 七平方米,仅容必要的生活用品。每天晚上,王 莹大多在公寓,接待文艺界的朋友。这个小房 间,最多只能容宾主四人,所以前客必须让位给 后客。王莹煮一壶咖啡,和来客聊天,经常要谈 到十一二点钟才把客人送走。我也有过几次参 加了她的“沙龙”。􀃊􀁎􀁚 甚至个别大学教员也时常在家中邀请学生 来做客,形成以师生自由谈天为主要活动的沙 龙。据陈德业回忆,“1929年我考上了沪江大学 的化学系,……当时的校长是刘湛恩,……他对学 生很好,他的太太王立明也热情好客,我们这些 学生都受到邀请去他家吃饭、喝下午茶,大家聚 在一起,谈笑风生,热烈讨论,气氛十分活跃。”􀃊􀁎􀁛 从邵洵美、曾朴等人家庭中的沙龙聚会可以 看出,他们的日常交往也因交往对象数量众多、 交往频次密集、交往目的不确定,而使其建构的 社会关系网络呈松散与不稳定的特征,少有紧 密、固化的人脉关系。曾虚白回忆了当时往来家 2012/11 开 放 时 代 人 文 天 地 □ 38 □ 39 喜好社交的邵洵美也时常在家中举办各种 文艺沙龙。通常礼拜六下午下班后,朋友们到邵 家一面聊天、吃饭、喝咖啡,一面欣赏花园里的景 致,到十一点多回家。􀃊􀁍􀁗30年代《论语》杂志作者 之一林达祖“职业是教师,……不可能每天去闲 谈。星期天是休息日,假使这周不回苏州家里, 则一般总是去邵家闲话上下古今。”􀃊􀁍􀁘他还回忆了 自己因向邵洵美催要稿费而被热情好客的邵洵 美邀请前去做客的情形。诗歌是社交的一种基 本途径,借此文人雅士不仅与在场者交谈,而且 也可跨越时间建立一个活动的社交圈。􀃊􀁍􀁙在交谈 中,邵洵美就自己最新的文学新作与林达祖斟酌 词句,并以精致的茶点招待来客。《论语》杂志的 创刊也缘于一次沙龙聚会: 邵家原住静安寺路,那时邵洵美因他的时代 印刷厂设在杨树浦,为便于照顾,移家提篮桥前 面的麦克利克路,地属杨树浦区。……一进大 门,我们却一见如故。邵洵美堆满笑容与我握手 相迎。他把我引进会客室,那里四壁整齐地排列 者中外书籍。……那天上午,他正好填了一首 词,……他要我怎么改一下。……我进邵家门是 三点半,乱谈了一阵,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起身告 退,他再三挽留,要我吃些点心再走。其实坐定 清茶之后,已经用过咖啡与西点。第二道点心是 一小碗鸡丝煨面。后来我成为邵家常客,才知道 他家日常接待来客一般都是那么殷勤。􀃊􀁍􀁚 当初《论语》创刊前,有个酝酿过程。那是一 个消闲的夏日纳凉聚会,大家集中在好客的邵洵 美家中。客厅里十来位意气风发的年轻文化人 在热烈地闲聊,其中有邵洵美、林语堂、季青崖、 沈有乾、章克标等,话题自然就谈到了文化人爱 自己消闲的共同话题。遂提出一起来办本刊物, 让大家无拘无束消消闲,以幽默文章发发牢骚, 解解闷气。􀃊􀁍􀁛 启蒙时期的法国沙龙里最耀眼最受瞩目的 要属周旋在男性上层精英之间的沙龙女主人。 每个沙龙都典型地继承了18世纪的传统,由夫人 们主持着,她们的情人都是当时走红的人物,沙 龙的中心随着她们情人的变换而改变。􀃊􀁎􀁒20世纪 二三十年代北平上层知识分子的沙龙复制了这 一模式。张奚若、钱端升、陈岱孙等一批时任教 于北平高等学府的教授们时常聚在东城北总布 胡同3号梁思成、林徽因的家中,在“太太的客厅” 中侃侃而谈。林徽因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她 是沙龙的主持者,也是沙龙的灵魂和倾听者,是 这个交往网络的核心。􀃊􀁎􀁓而在上海的上层知识分 子们的沙龙中,女主人似乎处于缺席状态。在曾 朴的儿子曾虚白的回忆中,醉心于18世纪法国沙 龙模式的父亲十分希望他的沙龙中能有一位法 国式的沙龙女主人:“这个女人并不一定自己是 文艺家,可是有欣赏文艺的能力与兴趣。”􀃊􀁎􀁔“在所 交往的朋友中,没有一位是女性,这使他引以为 憾,所以后来女作家苏雪林经张若谷引荐去谒见 曾朴,便
/
本文档为【朋友_同事与家人_家庭生活与社会_省略_识分子为例_1927_1937_胡悦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