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2013-10-16 11页 doc 64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65075

暂无简介

举报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魏明孔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  100836)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同比没有多大的变化,相对而言商品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研究比较出色。     总论  谢元鲁认为唐代后期至五代中央政权统治能力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宋代统治集团为保证制度稳定性的需要,是唐宋之际政治行政领域由效率向公平变迁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唐宋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与经济变革的无法协调,终究使唐...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魏明孔 (《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  100836)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同比没有多大的变化,相对而言商品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研究比较出色。     总论  谢元鲁认为唐代后期至五代中央政权统治能力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以及宋代统治集团为保证稳定性的需要,是唐宋之际政治行政领域由效率向公平变迁的内在动力。但是,在唐宋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与经济变革的无法协调,终究使唐宋的变革最终停滞,使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没有出现历史性的突破。①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主要考察唐宋乡村控制问题和宋代乡村农户问题:唐宋时期从村坊制到“城乡交相生养”、隋唐五代宋初从乡官到乡役、隋唐五代宋初国家对乡村控制权的争夺、宋代乡村户之生活程度、宋代乡村的文化教育与意识形态、宋代农民与国家、宋代乡村纠纷析议等。作者意在从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切入,研究唐宋的转型、或者唐宋的变革。②     出版《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是学术界期盼已久的盛举。自20世纪90年代末被戴建国对该抄本进行了缜密研究并公布了田令等部分内容后,其包括的赋役令、仓库令、厩牧令、关市令、医疾令、狱官令、营缮令、丧葬令及杂令等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内容。这次出版的《校证》上册是影印本,另外有袁慧《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及其保护经过》、宋家钰《明抄本北宋天圣令(附开元令)的重要学术价值》、黄正建《关于天一阁藏宋天圣令整理的若干问题》。是校录本,附录《唐令复原研究》包括宋家钰《唐开元田令的复原研究》、李锦绣《唐赋役令复原研究》、李锦绣《唐仓库令复原研究》、宋家钰《唐开元厩牧令的复原研究》、孟彦弘《唐关市令复原研究》、孟彦弘《唐捕亡令复原研究》、程锦《唐医疾令复原研究》、赵大璺《唐假宁令复原研究》、雷闻《唐开元狱官令复原研究》、牛来颖《天圣营缮令复原唐令研究》、吴丽娱《唐丧葬令复原研究》、黄正建《天圣杂令复原唐令研究》等。③     土地制度·农业生产  刘玉峰重点研究了唐代土地所有权状况及结构的演进:唐代的土地所有权状况及结构是动态和变化的,总体上呈现出国有土地不断私有化、小私有土地日趋萎缩和大私有土地日益壮大的基本情形,其中大私有土地的发展最为活跃和不可根本遏止,是推动土地所有权状况及结构不断演变的现实的具体原因。唐代土地所有权状况及结构的不断演变还是唐代土地政策、土地制度以及土地私有化运动规律方面的根本原因,引发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巨变和恶性动荡,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统治的覆灭。④唐代的土地产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比较典型的意义。唐初统治者通过建立以均田制为载体的土地产权结构,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土地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土地产权交易的各种形式,从而对唐前期的社会生产产生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促进了唐朝前期经济的发展,为唐统治者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财政利益。这是刘云在《论唐代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一文中的主要观点。⑤ 何东通过对《天圣令》所附唐代田令荒废条“私田”的探讨,认为唐代律令里的“公—私”是一对与“官—民”比较接近的概念、两者间很难找出实质性的差异。唐代的律令里见不到公—民、官—民的用法,也见不到“民田”的用语,而将民田一律称之为私田。因此,认为“私”即私有权,“私田”就是土地私有的看法有问题。因此,“此谓永业、口分之外,别能垦起公私荒田者”不能得出这只能是均田制体系外的农民私有田地的结论。比如,田令规定的赐田、勋田都是口分、永业之外的私田。如果荒了,就是永业、口分田之外的私荒田,这和均田制体系内外没有关系。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论唐宋社会变迁中平等和效率的历史转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②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月版。     ③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刘玉峰:《唐代土地所有权状况及结构的演进》,《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⑤刘云:《论唐代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⑥何东:《<天圣令>所附唐田令荒废条“私田”的再探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杜文玉、王蕾的研究表明,五代十国时期的茶法上承唐制,下启两宋,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特点一是各国茶法不尽统一,二是各国税率不一,三是重复征税严重。①厦门唐墓及相关史迹的考古发现,将隐藏在明清港市与海洋文明背后的早期农业开发史翻了出来。这些史迹既是研究岛屿自然、人文地理变迁的重要座标,也是重建以“南陈北薛”为核心的海岛早期农耕聚落形态空间格局的重要依据。虽经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中世纪农耕社会的聚落形态已被突破,但这一传统宗族社会的历史印记在社区文化上仍然十分鲜明。这是王新天、吴春明研究得出的结论。②     “部田”和“常田”是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两个重要的田土分类名称,学术界大多将“部田”解释为薄田、劣质地。杜正乾通过对吐鲁番文书中的“部田”考释后指出,在吐鲁番文书中,部、薄、簿三字互通,薄田是部田的假借,部田并不一定是簿田、劣质地,部田在现今西北方言中称作铺田,仅是用来轮作的田地。③程念祺讨论了我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牛耕的使用,有一个经济史上的可行性问题。西汉小家庭农业的精耕细作不利于使用牛耕。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耕牛出租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农同居家庭牛耕成本的分摊。唐宋时期,一牛一犁的普及和小农核心家庭平均人口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牛耕的发展,五六口人、50亩地和1头牛,成为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明清时期,小农核心家庭的土地配置和人口逐渐减少,牛耕逐渐退出,农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小,并且越来越重视精耕细作。④     陈习刚的研究表明,两宋以前栽培葡萄及其酿造产地的扩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两宋以前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城地区向四周扩展;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在西域扩展,并向关内推进;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主要在内地都城拓展;隋唐时期,葡萄和葡萄酒产地较快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葡萄、葡萄酒产地尤其在江南地区扩展。⑤刘进宝对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红蓝”作了讨论。⑥     乜小红讨论了畜牧业在唐五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唐五代社会经济结构中,畜牧业作为一种支柱性产业而存在,在军事上战骑及运输依赖畜牧业提供马匹,在交通、通讯及运输上,依靠畜牧业提供大牲畜的畜力。畜牧业为农业提供畜力和肥料,为某些手工业提供原料,还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肉食来源,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部门。⑦同时,乜小红还深入系统论述了唐代民间养牛业的兴盛情况⑧。对农田水利的重视和兴修,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对于以植稻为主的长江下游地区来说,农田水利的兴修尤为重要。陈勇根据文献材料的记载,对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作了具体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特点。⑨张维慎则论述了北魏时期刁雍在薄骨律镇的水利建设与屯田⑩。另外,农业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陈丽、张士欢关于北魏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研究⑾、周海燕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⑿等。     商品经济  李晓以唐宋为中心的研究对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中国古代政府购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市场交换保障国家自身的消费需求,同时也附带了扶助农业、惠及农民等社会经济功能,这个功能应是历代奉行“重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际执行中,农民确能才政府购买中获得某些助益,如有利于扩大农产品、手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有利于解决农民生产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有利于缓解农民的运输负担等。但由于强制征购的肆虐,不少交易实质上变成了赋税之外的又一层无偿半无偿的剥削,使政府购买对于农民经济造成了严重摧残,尤以贫困农民受害最重。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文玉、王蕾:《五代十国时期茶法考述》,《唐史论丛》第9辑。 ②王新天、吴春明:《从唐墓考古看厦门海岛早期农耕开发史》,《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③杜正乾:《吐鲁番文书中的“部田”考释》,《中国农史》2006年第4期。     ④程念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史林》2005年第6期。     ⑤陈习刚:《中国古代葡萄、葡萄酒及葡萄文化经西域的传播(一)——两宋以前葡萄和葡萄酒产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⑥刘进宝:《唐五代敦煌种植“红蓝”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期。     ⑦乜小红:《试论畜牧业在唐五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⑧乜小红:《略论唐代民间养牛业》,《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略论唐代民间养牛业的兴盛》,《古今农业》2006年第4期。 ⑨陈勇:《论唐代长江下游农田水利的修治及其特点》,《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⑩张维慎:《论北魏时期刁雍在薄骨律镇的水利建设与屯田》,《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⑾陈丽、张士欢:《北魏发展农业生产措施述论》,《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⑿周海燕:《魏晋南北朝妇女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⒀李晓:《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购买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刘慧主要从经济学产权理论上论述了刘晏盐法下政府与商人合作的产权意义:刘晏盐法下政府与商人的合作实际上是一次产权的重新分配,这次改革造成了商人阶层的分裂和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富商大贾通过加入盐籍,获得了这次产权划分与财富分配的机会,进入封建政府体制内,成为为唐政府服务的特权商人,并因此获得了唐政府的产权保护;中小商人被挡在了这次产权划分与财富分配的大门之外,其中很多人走向了贩卖私盐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唐末黄巢起义爆发的导火线。①马洪良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工商业者: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有女子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实例,其中有的还获得较显著的成功。文章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工商业者社会地位的分析,可以从新的角度认识当时的经济生活场景和社会文化风貌,而当时妇女的地位以及社会性别关系的若干状况也可以得到说明。②     刘戈主要通过对吐鲁番回鹘文买卖契约的考释,以对当时重要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她指出:现存的回鹘文买卖契约分土地买卖与人口买卖两种,主要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地区,其内容涉及土地私有制、私人占有奴隶、农村经济以及当地各民族的文化关系等问题,是一批珍贵的史料。③这一方面的重要论文还有马燕云关于吐鲁番出土租佃与葡萄园买卖券契的研究④等。     刘阿平分析了唐代飞钱产生的背景及其社会影响。⑤盛险峰通过钱荒来探索五代的商品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状况,五代货币危机日益加剧。一方面法定货币在流通和贸易中不断地退出流通领域;另一方面价值尺度的取向也由法定让位于约定俗成。前者的钱荒和后者的币滥表明五代流通货币体现明显的江南化。尽管五代采取一系列旨在维护铜钱法定地位的措施,但仍然没有抑制这种趋势,这不仅阻碍了五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大了与南方经济的差距,并对北宋货币危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⑥     殷晴通过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来说明了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8世纪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控制西域在内的西北地区,吐蕃、西夏等相继崛起,控扼丝路东端孔道,使中西交通受阻。人们或以为海上丝路已逐渐取代陆路交通。实际上,10世纪通过于阒的南道,在于阗国和敦煌归义军的努力下,排除沿途阻挠,使中段得以畅通。后在喀喇汗王朝的控制下,于阗不仅通过青海道成为西方诸国与宋朝贸易的辗转地,而且具有特色的地方产品也不断涌人中原各地市场,这种以西域当地产品为主的民族贸易,使于阗等地商贾获利甚巨。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市场的形成。这是在当时形势下,丝路贸易的新特点。⑦     杜文玉、周加胜指出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主要特点:国内各区域间的贸易比较兴盛,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有所萎缩;陆上对外贸易萎缩,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官营商业有所发展等。当时用于贸易的商品种类与唐代相比,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不断扩大上。该时期商业贸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商税繁重;战乱和混乱的政治秩序,影响了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币制杂乱,钱币紧缺,制约了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⑧宁欣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唐代长安如窦义这样的另类商人与市场发育。唐代笔记小说中描述了不少活跃在长安的商人。窦义就是唐德宗至唐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的商人,他是一位适逢其会、富有经济头脑的成功商人的范例。她围绕窦义起家的政治背景、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经营特点,重点讨论了唐代以长安为典型的城市市场的发育与局限。⑨     岳纯之认为,唐代政府掌握市场设置的主导权,但经济发展之需要影响看市场的设置。唐朝虽有“每月旬别三等估”的规定,但这种旬估并不是要为市场百货制定一个必须遵守的价格,而是一种事后评估。其市场管理的弊病主要不是官市,而在于当时皇权专制体制下,经济对政治的依附以及国家和市令、市丞等市场管理者所无法避免的在市场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决策的专断性、政策的多变性、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和律令规则的虚置性。⑩     这一方面的论文还有吴伟强《南朝青瓷罐中的古钱及其相关问题》⑾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刘慧:《刘晏盐法下政府与商人合作的产权意义》,《晋阳学刊》2006年第4期。     ②周海燕:《魏晋南北朝的女工商业者》,《学术论坛》2006年第11期。 ③刘戈:《吐鲁番回鹘文买卖契约所展示的重要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④马燕云:《吐鲁番出土租佃与买卖葡萄园券契考析》,《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⑤刘阿平:《唐代飞钱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延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⑥盛险峰:《钱荒与五代商品经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⑦殷晴:《唐宋之际西域南道的复兴——于阗玉石贸易的热潮》,《西域研究》2006年第1期。 ⑧杜文玉、周加胜:《五代十国时期商业贸易的特点及其局限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辑。 ⑨宁欣:《论唐代长安另类商人与市场发育——以<窦义传>为中心》,《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⑩岳纯之:《关于唐代市场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⑾吴伟强:《南朝青瓷罐中的古钱及其相关问题》,《中国钱币》2006年第2期。   自然灾害  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成果且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袁野根据现代科学理论重新划分唐代洪涝灾害的种类,在考订史料可信度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各类洪涝灾害的数量、特点和原因,统计唐代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在行政地理区域和自然地理区域中的分布规律,力求科学地研究唐代洪涝灾害的自然属性。①勾利军、彭展主要研究了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蝗灾分布:这里是唐代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从时间分布看,这一地区的蝗灾后期比前期严重,蝗灾发生的月份主要集中在五六月;从地域分布看,蝗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两岸及平原地区,且灾害有向江淮一带扩散的趋势。这些特点出现主要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气温、黄河沿岸的地理环境、水旱灾害等因素相关。②李军从自然灾害对唐代农业经济的冲击、自然灾害与唐代农民变乱、自然灾害与唐末农民起义诸方面,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与唐代农业危机。③这一方面的重要论文还有张秀军关于两晋时期民间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研究④等。     经济生活  张剑光、张洁讨论了唐代城市消费的方式、水平和结构:唐代城市商业经济有着较快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费与市场紧密相连。城市中各个阶层虽然与市场的联系程度不太一致,但逐渐密切是共同的发展趋势。城市中的消费水平有高有低,既有官员贵族和富商们的高消费,也有普通工商业者衣食丰足的消费。因此,表现在消费结构上,不同的消费水平其消费结构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结构也有其特殊性。⑤李晓以唐宋为中心的详细考察,深入讨论了我国历史上政府购买制度对于农民经济的影响。⑥陈丽萍《敦煌籍帐中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现象初探——兼论敦煌地区收继婚存在的可能性》的主要观点是:敦煌籍帐类文书中隐含了大量中古时期敦煌百姓婚姻家庭生活的信息,文章根据户籍中出现的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现象进行了讨论,界定了夫妻年岁过大的标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推测中古时期敦煌民间社会存在收继婚的可能性。⑦     王涛论述了唐代的城隍神信仰与唐中后期南方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唐代的城市和城隍神信仰都有很大发展,二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也大体相似,这就使得城隍神信仰与城市发展在唐代中后期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城隍神信仰所体现的时代特征。⑧     近年来随着大量石刻的出土并被整理,对于唐人年寿问题的研究具备了更多的可用样本。蒋爱花以墓志资料为中心,考证了唐人寿命水平及死亡原因。她本着“整群抽样”的原则,作者选用5100余方墓志资料,将其中涉及到的唐人生卒年、性别死亡年龄进行了统计,得出唐人平均死亡年龄为59.2529岁的结论。⑨但是,作者忽略的一点是,在唐代能够死后树碑立传者毕竟是有一定地位者,其生活状况比较好,故其寿命较占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要长。因此。通过墓志资料虽然是了解唐代当时人寿命的一个途径,却只能是特例而非一般状况。     宋军认为商人舆服都存在着制度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唐宋时期也不例外。无论是制度层面抑或现实生活的唐宋商人舆服状况,其背后均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⑩孙洪升认为唐宋时期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生活必需品。唐宋茶叶消费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由此发端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⑾ 岳纯之《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分婚姻与继承、契约与侵权上下编,对唐代民法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上编分11个问题,内容包括法定适婚年龄、婚姻中的父母之命与子女意志、媒人与婚姻的成立、婚姻仪式与《仪礼》、婚姻成立的禁止条件、婚姻的效力、离婚制度、再嫁问题、纳妾制度、婚外性行为及其社会控制、财产继承与财产继承纠纷。下编主要讨论了隋唐五代的契约法、买卖契约及其法律控制、买卖活动及其法律控制、借贷契约及其法律控制和唐代的侵权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等5个问题。⑿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袁野:《唐代的洪涝灾害——两<唐书·五行志>有关记载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②勾利军、彭展:《唐代黄河中下游地区蝗灾分布研究》,《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③李军:《自然灾害与唐代农业危机》,《唐史论丛》第9辑。     ④张秀军:《两晋时期民间应对灾害策略》,《北方论丛》2006年第5期。     ⑤张剑光、张洁:《唐代城市消费的方式、水平和结构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⑥李晓:《中国历史上的政府规模制度对农民经济的影响:以唐宋为中心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⑦陈丽萍:《敦煌籍帐中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现象初探——兼论敦煌地区收继婚存在的可能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⑧王涛:《唐代的城隍神信仰与唐中后期南方城市的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⑨蒋爱花:《唐人寿命水平及死亡原因试探——以墓志资料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⑩《唐宋商人舆服演变考述》,《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⑾《论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与茶文化的发端》,《古今农业》2006年第4期。 ⑿岳纯之:《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论述经济生活的论文还有张承宗六朝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①、严杰关于唐代宰相的“会食”②、马东关于唐代官僚服饰赏赐制度的渊源流变的考察③等。     赋税·徭役  杨际平分析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调”,同时讨论了户调制的起源:两汉财政调度向魏晋户调的演变,应由两汉财政收入在实物形态上及各地区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溯源。吴简所见的“调布”,仍属正常财政调度范畴,与户品不无关。对于“调皮”吏民来说,既不是常税,也不是“苛捐杂税”。但官府用于市皮之钱,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对诸乡吏民的加征,因而属于横调、横赋敛范畴。④蒋福亚探讨了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客”:在依附民合法化的历程中,吴国充当了急先锋。“食客”和“常限客”之类的地主依附民,至迟在嘉禾六年就已载入户籍。由吏统率的“吏帅客”是官府依附民的新名称,至迟在黄武七年就已出现,这是封建政府和地主争夺劳动人手的产物。⑤张安福论述两税法改革对唐代农村社会的影响,认为在新的赋税制度下,农民的家庭结构、经营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商品性农业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迅速发展,商品交换的场地如草市、墟市等也开始向城市转化。这些变化对唐代农村生活、城市经济以及税收结构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⑥     张荣强认真探讨了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指出汉代户籍是家口籍与财产簿的结合,每户之下载有家口及课役集计,以及在此基础上以乡或里的户口、赋役总计及诸色户口、役种的分项统计,体现出秦汉时期户籍与上计簿的密切关联。孙吴户籍没有财产簿的内容,人口与课役集计仍然是重要构成。西魏大统籍A、B两卷反映的正是这种户籍的形式和特点。西魏苏绰定“户籍、计帐之法”,割裂了户籍与计帐的联系,此后唐代户籍不见户口、赋役总计的内容。孙吴户籍简的出土,弥补了汉唐间籍帐研究的重要环节。⑦高敏《吴简中所见“丁中老小”之制》主要根据吴简所记,考证出三国时期吴国实行的是十四岁以下为未成年,即“子男”、“子女”或“小男”、“小女”,十五岁以上为成年,即“大男”、“大女”,六十一岁以上为老年即“老男”、“老女”的“丁中老小”制度,为晋以下“丁中老小”制度推行于全国奠定了基础。⑧     何伟福、曹端波指出,唐代是中国中古农民身份地位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农民在均田制崩溃后,逐渐从国家的严密控制中解放出来;在两税法下,农民人身自由得到加强。契约租佃制的普遍发展,使乡村社会农民与地主的关系由中古时代的隶属依附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化,由此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乡村社会关系——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主要以签订的“契约”为主;这一新型的“契约”关系对中国近世的形成开创了条件,并延续到明清。⑨孙继民、彭文峰通过对安阳灵泉寺唐代题记的考证论述了两税法,同时对两税法在河朔割据藩镇的实施及其限度作了分析。灵泉寺唐代题记是河朔割据藩镇推行了两税法的重要实证史料,印证了相关史籍关于两税之夏税五月提前征收的记载,反映了县令躬亲两税征收的事实。河朔割据藩镇在建中元年与唐王朝控制下的其他地区同步推行了两税法,但它们对两税法的推行和实施是不完整和有限度的,这是藩镇对唐廷兼具依存与离心倾向关系矛盾地位的反映。⑩ 陆离对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地子”、“地税”提出了新的见解: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赋税制度受唐两税法的影响,征收户税即“突税”与田亩税即“地子”。此外,“地子”可能也被称为“突税”。归义军政权承袭吐蕃统治,赋税制度是唐制与蕃的混和,向民户征收“地子”即田亩税,征收的“地税”则从吐蕃时期的“突税”演变而来,其性质还是户税。归义军政权赋税制度中的“地子”和“地税”是两种不同的税目。⑾刘进宝通过对敦煌文书的研讨,来说明唐五代私有土地的发展途径:唐五代私契的公开和合法,是土地私有化的反映。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卖地契有关双方权利义务的文本形式,已和卖宅舍契、卖牛契的形式一样,表明此时土地已和宅舍、牛一样,成为人户的私有财产,土地拥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支配土地。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张承宗:《六朝江南妇女的经济活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②严杰:《唐代宰相的“会食”》,《文史知识》2006年第11期。     ⑧马东:《唐代官僚服饰赏赐制度渊源及其流变》,《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 ④杨际平:《析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调”——兼谈户调制的起源》,《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⑤蒋福亚:《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⑥张安福:《两税法改革对唐代农村社会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⑦张荣强:《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⑧高敏:《吴简中所见“丁中老小”之制》,《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⑨何伟福、曹端波:《唐代农民的身份地位变迁》,《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⑩孙继民、彭文峰:《安阳灵泉寺唐代题记与两税法——兼论两税法在河朔割据藩镇的实施及其限度》,《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⑾陆离:《也谈敦煌文书中的唐五代“地子”、“地税”》,《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⑿刘进宝:《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私有土地的发展途径》,《中国农史》2006年第2期。       区域经济·城市  青年学者陈双印以敦煌文献为依据,结合史书记载及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唐后期研究五代后梁、后唐时期襄州经济发展的原因,强调这一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得益于其政治稳定、大运河淤塞、交通便捷以及唐后期人口迁徙对襄州的影响等。①张平通过对库车地区两河流域的重要军屯遗迹、通古孜巴什古城与龟兹军屯的相关问题、唐王城与安西府治下的官营畜牧业等方面深入翔实的探讨,说明安西都护府依靠四镇驻屯的汉军和西域诸国的万千健儿,以及各族民众的“务农重战”所创造的物质基础。龟兹军镇部分驻屯遗址的发现,反映唐代安西的屯田、屯牧、采矿、冶炼生产之一斑,坚实的物质基础曾经在抵御吐蕃的军事围剿中发挥过难以估量的作用。②朱龙通过对隋唐时期登州港的军事地位、登州港的海外交通地位、登州港的对外交往地位、登州港与其他港地位的比较,认为登州港凭据其地理优势、洋流优势、政治优势而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港口,是沟通和促进沿海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对外开放港口,对沿海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文明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③张宪华主要依据地方志和家谱资料,论述了唐末五代徽州北方移民的迁徙路线、定居点等,考证移民家谱的大概数字,讨论经济开发、古村落的重建,说明唐末五代是徽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转折时期。④陈丽、童广俊讨论了唐代后期华北平原赋税状况。⑤     区域经济研究方面还有赵惠民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地区经济开发研究⑥、李靖莉关于唐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商品经济发展的论述⑦、薛瑞泽关于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的畜牧业⑧等文章,也值得一读。     宁欣强调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以及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修建和扩建是古代社会经常进行的国家工程。⑨宁欣还认为,从唐初到北宋初以都城为主的中心城市修建扩建的阶段性,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东南移过程中城市建造的对应,南北地区城市的不同特点,以及当时人透漏出的值得引起我们今天重视的有城市发展的新信息等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城市历史发展和演变的丰富内涵。⑩     牛润珍研究的结论是:邺是3—6世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坐北朝南,布局规整,形制呈横或纵长方形。宫城位于城北部中央,以宫城主建筑为基点设一南北中轴线,宫城、郭城相套呈“回”字形,主要建筑围绕基本点沿中线左右对称。邺城制开启了隋唐都城制度,影响到明清都城,并在6—7世纪传播到东亚,对其影响深远。东亚各国都城制沿承因革,形成了各自的城制系统,又因其共性,构成中世纪东亚都城系统,而这一系统源头均在邺。⑾ 交通  南宁州都督府是唐朝西南边疆战略要地,其下属的l4羁縻州的具体地望至今并不清楚。郭声波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从分析交通格局人手,基本确定了这些羁縻州的具体地位。⑿陈国灿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和其他文献记载,论述了唐代西州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唐代的西州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建立起直到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陷于吐蕃,始终屹立于西域,成为经常出现军事动乱、民族纷争的西域地区的最大稳定因素,是唐王朝经营整个西域的核心基地,同时又是安西四镇的后援阵地,也是北庭都护府的后援阵地。其在唐王朝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上,起着枢纽性的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广大的西州军民,对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建设,对维护唐代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都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和牺牲。⒀乜小红主要通过西州长行坊对马匹的经营管理、马匹在丝路交通中的高效率及其作用、民间大牲畜在丝路交通中的作用等方面的探讨,论述了唐代马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陈双印:《唐后期及五代后梁、后唐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原因浅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②张平:《龟兹考古所见唐代重要驻屯史迹》,《唐史论丛》第9辑。 ③朱龙:《隋唐时期登州港的历史地位浅析》,《唐史论丛》第9辑。 ④张宪华:《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与经济开发》,《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⑤陈丽、童广俊:《唐后期华北平原赋税状况分析》,《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⑥赵惠民:《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东经济的开发》,《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⑦李靖莉:《唐宋时期黄河三角洲商品经济发展考论》,《东岳论坛》2006年第6期。 ⑧薛瑞泽:《唐宋时期沙苑地区的畜牧业》,《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⑨宁欣:《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⑩宁欣:《唐初至宋中期城市修建扩建述略——兼论南北地区城市发展之异同》,《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⑾牛润珍:《邺与中世纪东亚都城城制系统》,《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⑿郭声波:《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辑。 ⒀陈国灿:《唐西州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唐史论丛》第9辑。   在丝路交通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①     这一方面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贾玉英《唐宋时期“道”“路”制度区划理念变迁论略》②、郑君雷关于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研究③等。     其他  吐鲁番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汇的地区。董永强、刘戈根据《吐鲁番文书》和山田信夫刊布的回鹘文文书的记载,从容量单位的角度探讨汉文化对该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深远影响。④     以诗证史是学术界的一个尝试,卢华语主编的63万余字的《<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是这一方面的一个代表作。该书包括专题研究、重要经济诗篇释析和经济诗句辑录等3大部分。作者在全面系统梳理唐代诗歌中丰富经济资料的基础上,按农业、手工业、商业、赋役、区域经济等分类,辑录了诗句3000余条,注释、解析重点诗歌93首⑤,便于读者参考与利用。     张箭对唐武宗禁佛的经济成效进行了讨论:当时籍没的寺田为数10万顷,禁佛驱逐的游惰之徒约10万人,禁佛前夕寺庵控制的依附农民约52万丁;会昌禁佛解放的奴婢所获农田每人数10亩,禁佛拆除的寺院房舍约750万间、价值25亿贯。其中被重新利用的建材价值3.25亿贯,相当于唐王朝一年正税——两税收入的6.5倍。会昌禁佛销铸的佛像铜磬等,解决了钱荒铜匮,平衡了物价,缓和了财政困难。⑥     审计史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研究课题,其中方宝璋著52万字的《中国审计史稿》是代表作。该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计”内容包括尚书省下吏部和比部的出现、上计制度的衰亡和考课制度的变化,御史在财经上的审计监督,与审计有关的立法。“隋唐时期的审计”主要有勾检中的审计活动、御史在财经上的审计监督、考课官吏中的审计活动以及与审计一个的立法等内容。⑦海洋史的研究是近年来的新亮点,这一方面的主要论文有王赛时《海洋探索与唐宋社会》等⑧。 另外,还有李浈关于南北朝以前建筑石作工艺研究⑨,赵瑞民、刘俊喜有关大同北魏壁画墓出土漆皮字考证⑩,韩有成关于宁夏须弥山北周洞窟建筑和造像研究⑾,王乐乐关于唐代渤海国釉陶器的类型的探讨⑿,彭善国关于唐代陶瓷凤壶的类型、渊源与流向的分析⒀等,均是本年度值得关注的比较重要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乜小红:《试论唐代马匹在丝路交通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唐史论丛》第9辑。 ②贾玉英:《唐宋时期“道”“路”制度区划理念变迁论略》,《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③郑君雷:《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江汉考古》2006年第3期。 ④董永强、刘戈:《汉文化对吐鲁番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基于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容量单位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辑。     ⑤卢华语主编:《<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⑥张箭:《唐武宗禁佛之经济成效探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⑦方宝璋:《中国审计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⑧王赛时:《海洋探索与唐宋社会》,《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⑨李浈:《我国南北朝及以前的建筑石作工艺探析》,《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年第10期。 ⑩赵瑞民、刘俊喜:《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漆皮字考》,《文物》2006年第10期。 ⑾韩有成:《宁夏须弥山北周洞窟建筑及造像探析》,《文物春秋》2006年第5期。 ⑿王乐乐:《唐代渤海国釉陶器的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华夏考古》2006年第2期。 ⒀彭善国:《唐代陶瓷凤首壶的类型、渊源与流向》,《中原文物》2006年第4期。
/
本文档为【2006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