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学思想发展综述

2013-10-11 3页 pdf 92KB 1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786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学思想发展综述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测量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前 提:一是要肯定心理的可测性,即承认心理的差异性。二 是要确定对何种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即所谓的心理测量的 内容;三是要在对心理内容的特性或差异性阐述的基础 上,形成具体的测量方法。为此,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心理 测量思想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回顾。 一、先秦时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 (一) 《黄帝内经》中的气质分类思想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用阴阳的观念 将人的气质进行分类。他认为,根据各人所具备的阴阳特 点不同,人的气质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阳之人、少阳 之...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学思想发展综述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测量需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前 提:一是要肯定心理的可测性,即承认心理的差异性。二 是要确定对何种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即所谓的心理测量的 内容;三是要在对心理内容的特性或差异性阐述的基础 上,形成具体的测量。为此,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心理 测量思想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回顾。 一、先秦时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 (一) 《黄帝内经》中的气质分类思想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用阴阳的观念 将人的气质进行分类。他认为,根据各人所具备的阴阳特 点不同,人的气质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阳之人、少阳 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这一分类方 法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气质的体液分类方法十分相近。 (二) 《尚书》中的心理测量学思想 《尚书》之中的心理测量学思想十分丰富,首先它提 出了个性心理思想。《尚书·皋陶谟》篇提出了所谓的九 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 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尚书·皋陶谟》还提出了知人的必要性,在它看来, 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了解别人,才能用人得当,所谓 “知人则哲,能官人”。从这句话开始,我国古代便逐渐形 成知人善任的优良传统。 关于带有心理测量方法性质的记载,也最早见于《尚 书》。《尚书·尧典》中曾有尧帝测试舜的记载,唐尧将女 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相关心理品质。让舜制定五种常 法,结果人民都顺从。他让舜管理百官,结果百官都乐于 听从指挥。让舜接待宾客,他也做得很好。派舜去巡查山 岭,结果他虽然遭到暴风雨,仍然安全回来。我国现代著 名心理学家张耀翔对这一记载评价很高,他说:“这分明 是一个迷津测验,一个以人做被试的大规模迷津测验,它 是一切测验的开始。” (三)孔子的差异心理思想 孔子的差异心理学思想十分著名。他曾对学生心理的 个别差异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考察和论述。从他的典 籍中可以看出,他所考察过的心理差异包括智力、能力、 性格、志向、学习态度及学习专长等各个方面。 孔子曾讲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对于这句话,我 们将其意理解为是针对人的智力而言的。也就是说,孔子 将人的智力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现 代心理学按照智力水平把儿童分为“超常”、“正常”和 “低常”三类,这与孔子的主张不谋而合。虽然孔子的这 一主张完全是出于思辨,缺乏必要的科学成分,但是对于 两千多年之前的世界而言,这一思想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的。著名测量学家艾森克曾把“差异和分类”思想归功 于这一论述。他说差异思想可以直接溯源于中国古代思想 家的先见。 孔子还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其进 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句话将人分为“中行”、“狂 者”和“狷者”三种类型。狂者就是那种富有进取精神、 敢作敢为的人。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外倾类型的人。狷 者就是拘谨,什么大事都不敢干的人,相当于现在我们所 说的内倾类型的人。中行相当于中间型。这一分类方法与 荣格的性格分类方法十分相似,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另外,孔子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了解与鉴定方面提出 了几种方法:一是观察法。孔子经常通过观察了解学生, 他认为要了解学生就必须听取他们的言行,观察他们的行 为。二是谈话法。从《论语》看,他常与学生进行谈话, 通过谈话了解学生。三是调查法。孔子经常调查周围的人 来了解学生,同时他认为不能轻易相信调查得来的资料, 那些资料不一定完全可信。四是测验法。《庄子·列御寇》 引述了孔子关于知人方法的一段言论,提出了九种鉴别人 们心理特点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带有心里测验法的雏形。 (四)孟子的心理可测性思想 孟子的差异心理思想并不多,但是他有一句在心理测 量学领域当中非常著名的话,那就是“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我国现代心理学家 林传鼎教授曾这样评价这句话:这句话预先表达了早期心 理学测验的一些理论,它既说明了个别差异测量的可能 性,也说明了测量的必要性。 (五)荀子的心理测量思想 在智力鉴定方面,荀子对智力鉴定的标准作出了论 述:其中之一便是“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其原文出自荀子的一段话:“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 日;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 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关于“以近知远”,其 涵义是以眼前可见的事物推知遥远的不可见的事物,它是 智力或智慧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的一种体现。关于“以微 知明”,其涵义是以可见的小事物或事物的微末迹象推断 出大事物或事物全体的能力,即所谓“以小见大”。这是 智力或智慧的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的又一体现。关于“以 一知万”,其涵义是以极少量的信息而推知多个或多量信 息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的古人认为,一个人所使用的信 息越少,而推知到的信息越多便愈聪明智慧。荀子的这一 评定智力或智慧的标准在他之前和之后的许多思想家的言 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学思想发展综述 章竞思 王晓霞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探索与实践 !" !""# 年第 # 期上半月刊当代教育论坛 论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性格方面,荀子将人分为几种类型:通士、公士、 直士,悫士、小人。并对这些类型的人做出了分析。 通士:通达事理 公士:公正无私 直士:正直坦诚 悫士:忠厚笃实 小人:言行无常 (六) 《学记》中的心理测量学思想 《学记》是我国第一部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 它论述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离经(分析经文的能力)、 博习(知识是否广博)、知类通达(迁移学习的能力),以 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如乐群(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亲 师(尊敬老师)、取友(识别朋友与交往)的个别差异。 (七) 《礼记》中的发展心理测量思想 在《礼记·本命》中,首次记录了一个人从出生到 $% 岁成年的大致发展历程,内容涉及视觉、言语、行动、情 感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它很粗糙,但仍不失为初具结构的 生理与心理的年龄发展量表的形态。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心理测量思想十分丰富,在心 理测量的目标、方法和标准方面都有涉及。这些思想大多 为后人所发展,为中国心理测量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秦汉至唐时期的心理测量学思想 (一)贾谊的性格能力分类思想 贾谊的《官人》是一部介绍性格能力分类以及鉴别人 才的书籍。贾谊列举了六大职业:师、友、大臣、左右、 侍御、厮役。与其相关的能力品质为:知、行、重、仁、 明、忠、诚等。 现将其《官人》主要内容列表如下: 由此,古代之知人善任的思想已经十分具体化了。到 了刘劭,这一思想已更加完善和具体,成为一套系统化的 方法。 (二)刘劭的 《人物志》及其心理测量学思想 刘劭,三国时的魏国人。他所著的《人物志》是一部 系统论述用人和品鉴人才的工具书。他根据人物的体别和 行动来论断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一部研究魏晋思想史、心 理学史的重要资料。《人物志》的影响十分深远,!" 世 纪 &" 年代曾有美国人将其译出,并称之为“人类能力研 究”。这是我国唯一一部介绍于西方的心理学著作。以下 我们就对《人物志》的具体内容作一介绍。 $’ 才性的分类 ($)关于才能的分类 首先,刘劭把才能分为三种类型:兼德(清节家)、 兼材(法家)和偏材(术家)。兼德是指一个人纯粹具有 高度发展的道德品质,兼材是指一个人有才有德、德才兼 备。偏材是说一个人只具有某一方面的技能。刘劭把这三 材称做“三度”。之后,刘劭以这“三度”为标准,连同 三材在内,把才能分为八种类型,即“八材”:兼德、兼 材、偏材,三材具备(国体)、三材皆微(器能)、清节之 流(臧否)、法家之流(伎俩)。最后,刘劭又在三材、八 材的基础上,把才能分为 $! 种类型。他们是清节、法家、 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 辨和雄杰。 (!)关于性格的分类 首先,刘劭认为在一定资质的基础上,由于禀阴阳的 兼偏而出现的拘抗、宽急和噪静等方面的区别。其次,刘 劭认为,人是“体五行而著形”的,“五形在体也,木 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相也。五物之实, 各有所济。”从而造成了人的不同性格。 !’ 才性的鉴定 ($)才性鉴定的可能性 刘劭认为人的才能和性格可以通过其外部表现而予以 鉴别。他把人的外部表现分为神、精、筋、骨、气、色、 仪、容、言九个方面,即所谓的“九征”。 (!)才性鉴定中的困难 刘劭认为,在才性鉴定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两大困 难:一是“难知之难”;一是“知之而无由得效之难”。前者 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而后者则是推荐人才所遇到的困难, 非心理学的范畴。为什么会出现“难知之难”呢?他认为其 原因首先在于鉴定者各有偏好,标准不一。还在于人们常常 表里不一,而且又似是而非,之曰“七似”。如有的“浮漫 流雅,似若可行”;有的“辞繁喻博,似若弘广”。 (&)才性鉴定的方法 刘劭还提出了一整套才性鉴定的方法,即所谓“八观” 和“五视”,这都属于现代心理学的观察法。“八观”即: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变,以审常度:三曰 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 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 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刘劭所说的“五视”也就是:“局,视其所安;达,视 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心理测量思 想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古人们更多地将先前的 心理测量思想转化为实践指导,使之更具体、更具有操作 性,成为品鉴人才的标准系统。 三、宋、明、清时代的心理测量学思想 服务处所 职业 特 征 结果 朝廷 师 知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问焉 则应,求焉则得,入人之家,足以重 人之家,入人之国,足以重人之国。 帝 朝廷 友 知足以为礴砺,行足以为辅助,仁足 以访议,明于进,敢于退不肖,内相 匡正,外相扬美。 王 朝廷 大臣 知足以某国事,行足以为民率,仁足 以合上下,国有法,则退而守之;君 有难,则进而死之,职之所守,君不 得以阿私相托。 伯 朝廷 左右 修身正形,不作于乡曲;道语谈 说,不作于朝廷,智能不困于事 业,服一介之使,能合两君之骧, 执戟居前,能举君之过失;不难以 死持之者。 强 朝廷 侍御 不贪于财,不淫于色,事君不敢有二 心,居君旁,不敢泄君之谋。君有过 失,虽不能正,谏以其死,持之憔悴 有忧色,不劝听从者。 若存 若亡 朝廷 厮役 柔色佝偻,唯言之听,以眶眦之间事 君者。 亡 %( (一)张载的差异心理思想 张载认为,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客观事物存 在差异,人的心理也存在普遍差异。他说:“人与动植物 之类以使大分不齐,于其类中有极有不齐。某当谓天下之 物无有两个相似者。虽则一件物亦有阴阳左右,譬之人一 身中两手为相似,然而有左右,一手之中五指而复有长 短,直至与毛发之类亦无有一相似。至同父母之兄弟,不 惟其心之不相似,以至声音形象亦莫有相同者。以此见之 无一同者。”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载认为,人不 仅与动植物有很大不同,每个人之间也是很不相同的,从 而得出结论,天下的事物没有一个相同的。 (二)朱熹的差异心理思想 朱熹认为人的差异来源于气秉的不同,也来源于可染 的有别。他的差异心理思想主要分为智力差异和性格差异 两个方面。关于智力差异,朱熹认为人在智力上是可以分 为聪明和迟钝的。同时由于气秉的约束,人只能长于一个 方面,有的通此,有的通彼。但是不管人的智力水平如何, 他都需要发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关于性格差异,朱熹 的观点沿用孔子的观点,将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人。 四、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学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其他表现 (一)两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举贤推荐 自两汉至魏晋,国家主要实行的是举贤推荐制。虽然 这种制度方法与真正意义上的测量相差还很远,还有标准 不统一、主观色彩浓重等不规范的地方,但是它也具有根 据某种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的思想。如“贤、良、 方、正”等方面的标准。如果举贤推荐方式在“怎样测量” 的操作化方面有缺陷,但至少在“测量什么”,即在确定人 才的内容方面有了重大贡献。刘劭著的《人物志》就是在 这一背景之下产生的。它所主张的“考课核实”的方法实 质上遵循的是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一致的原则。此外, 他还注意到这种考察可能造成误差。这些误差一方面可能 来源于个人的偏好,另一方面可能来源于被观察者的表里 不一。于是他提出“八观”“五视”的方法以减少误差。 (二)萌于商周,兴盛于隋唐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心理与教育测量实 践活动,它萌于商周,兴盛于隋唐,经历 !"## 多年,延 续至清末。这种选材方式在诸多方面接近于现代的心理测 量的基本模式,而且具有相当的内容效度。 例如,商代的教育考试内容为礼、乐、射、御、书等 服务于祭祀和作战的六艺。汉代则以笔试法律、军事、农 业、税收和地理等五经为考试内容。隋唐时代,科举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并且制度日趋完善,此时儒学地位得 到巩固。因此,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来源并以其为标 准。隋唐的科举考试用多种形式进行,有帖经、墨义、口 义、策论和杂文。这些体现在科举取士中的心理测量思想 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在具体测验方 法和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建树。 (三)民间的自发测量活动 早在 !$## 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中国许多地区,尤其 是江南地区,广为流传一种称为“周岁试儿”的活动。这 一活动避开它的牵强不说,应该说他对幼儿智力方面的评 定还是有一定根据的,符合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的。粗略 地说,它可以算作一种婴儿行为的诊断测验。我国著名测 验学家林传鼎教授认为它是近代西方学者格塞尔德婴儿发 展量表和彪勒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先导。 民间的各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除周岁试儿之外,还 有七巧板、九连环等游戏形式。七巧板甚至可以成为现在 智力测验中广泛使用的所有拼图类测题的始祖,它可以被 看作一种非文字创造力测验。七巧板又称益智图,它与人 的发散思维密切相关,尤其对操作者的知觉整合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要求很高。 九连环是另一种中国民间的智力游戏。它通过巧妙设 计,把数量不等的金属环套在一起。它的设计精巧可以与 现在的魔方等操作性玩具相媲美,也可以被视为比现代人 之心理学中著名的河内塔任务更为复杂的操作性问题解决 任务。七巧板、九连环等玩具传入西方后,受到推崇。 (四)人格的产品分析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鉴定人性格 类型的方法,即活动产品分析法。此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诗 文或书画作品来鉴定人格,与现代人格测验中所用的投射 测验有思想上的相似之处。它是古代思想家在“文如其 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言为心声、字为心 画”等命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知人方法。关于文学作 品与作者人格的相关性,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言志”之 说。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说得清楚: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 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关于书法风格 与人格的相关性,古代思想家也有精辟之见。唐代的孙过 庭在其《书谱》中就说:“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 不随其性欲,便以为资。质直者则径廷不遒,刚者又掘强 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 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 钝,轻琐者染于俗吏。” 以上我们对中国心理测量的历史作了一个大致回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心理测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 古代先人不仅在关于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量内容上有大量的 理论论述,更在实践上做出了大量的贡献。这些宝贵的历 史财富不容忽视,值得后人更好的重视和借鉴。 参考文献: 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燕国材 %中国心理学史资料选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余书麟%中国儒家心理思想史 [&]%台湾心理出版社% 金瑜%心里测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晓春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 %心理学动态,!’’+, (")% 燕良斌%中国古代评定智力的若干标准 [*]%湖南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 (")% 教育探索与实践 ,$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心理测量学思想发展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