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2019-11-24 5页 doc 35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虞美人

暂无简介

举报
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k-~学霭艺.掌赧(社会科学版)2Q!Q笙!!目篡21卷—第6期JournalofHefeiUniversity(Social~ienees)NOV.2010Vo1.27NO.6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燕晓鸣(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摘要: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
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k-~学霭艺.掌赧(社会科学版)2Q!Q笙!!目篡21卷—第6期JournalofHefeiUniversity(Social~ienees)NOV.2010Vo1.27NO.6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燕晓鸣(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摘要: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关键词:鲁迅小说;地域文化;民俗中图分类号:1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f2010)06—0100—04OntheRegion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inLuXun'SFictionYANXiao-ruing(CollegeofLiteratureandHistory,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LuXun,asamasterofliterarycriticism,dedicatedhislifetimetoponderingontheChinesenationalistic,whosefictionisgenerallyconsideredasthesharpestdaggertoanalyzeandcriticizetheinherentweaknessofournation.However,mostofhisfictiontakehishometownasthebackgroundandarefullofnostalgiarichly.Themixedemotionsofbothcritiqueandreluctancetoparthaveformedthesplendidregionalculturalcharacteristicinhisworks.Thisarticlewillhaveadeeperexplorationofhisnovelsfromtheperspectivesofregionalcultural~undation,folkloreandlanguage.Keywords:LuXun'Sfiction;regionalculture;folklore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鲁迅和鲁迅精神似乎在渐行渐远,可当人们剥落世俗的烦扰走进鲁迅文本,面对这份独一无二的精神遗产时,其独特的话语达方式,情感依托与思维轨迹,总是能将人们引入一个内蕴深厚,充满张力和召唤力的精神对话场.鲁迅小说通常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檄文,而他大部分的小说是以其故乡山川风物人情民俗为背景的,同时他笔下的小说人物是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集体发展样态的"越文化"为生存背景的,是以这样一种地方文化为基本生存依托与价值认知依据的.在鲁迅小说中,地域文化底蕴,地域风俗和地方语言在他的创作和精神世界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值得作进一步的探索.1鲁迅小说中沉潜的地域文化底蕴浙江自古以钱塘江为界划为东,西,江西为吴,江东为越.《旧浙江通志》曾言及"浙东多山,故刚劲而邻于亢"…,又据《广志绎》中可知,"浙东俗敦扑,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慨,鲜富商大贾"J,而鲁迅的故乡就在浙江之东——绍兴.自古越民嫉恶如仇,好勇尚斗的传统,先祖大禹胼手胝足治水的献身精神,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绝不调和的复仇反抗意识以及秋瑾,徐锡麟等人的嫉恶如仇,大义凛然的豪迈气概都在鲁迅精神世界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众所周知,鲁迅文字风格犀利深刻,论辩善于击中要害,这和浙江特产——"绍兴师爷笔"不无关系,于是他以"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为荣,歌颂一切的复仇反抗主体.在《铸剑》中,鲁迅塑造了"宴之敖者"这样一个形象来歌颂古代游侠的复仇精神.鲁迅大力提倡"复仇",他说"人在天性上不能没有憎".《孤独者》就塑造了这样一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知识分子形象,魏连殳是收稿日期:2010—10—15修回日期:2010—10—25作者简介:燕晓呜(1983一),女,甘肃定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第6期燕晓鸣: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10l一个"新党",在S城他是一个"古怪"的人;在寒石山他也是"异样的".在这种充满敌视的境遇中,他变得冷漠无情,但在他"冷冷的"外表与神态下却深藏着真挚的爱,"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给大,二良买口琴,对小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二良发了红斑痧,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④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抗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其对大,二良及其祖母之流进行疯狂的戏弄和侮辱,其情感与心理,行为与实践已然是"憎恨"与"复仇"了.复仇的手段,也就是反抗的手段,就是使其无戏可看,这种决然的复仇,在《阿Q正传》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在阿Q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人群里发出"好"的喝彩,让他想起了"豺狼的嚎叫",他临死终于认清了看客那狠的本性,终没有在大庭广众中"唱一句戏"来满足看客想看"滑稽戏"的愿望,让他们感到白跟了一趟,所以阿Q的沉默对看客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复仇与反抗.热烈,深沉的复仇与反抗,表现了鲁迅对人民无限的爱和对敌人刻骨的恨,从而达到唤醒民众的目的.越地自古以来人文荟萃,俊彩星驰,先哲的精神气质与思想智慧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鲁迅小说中,深受这种厚实的地域文化影响的人物比比皆是.浙东文化氛围浓厚,历来就有众多的名人志士,但由于礼教文化的盛行与壮大,逐渐成了禁钢人们思想的桎梏,即使阿Q这样无根无底的游民也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才上演了向吴妈求爱的闹剧;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时,又想唱"手执钢鞭",因为两手被捆者唱不成了,于是得意的喊出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他无师自通的说出这句话,说明佛教的轮回转世说早已深深的积淀在他的潜意识中,成为他"精神胜利法"的最后支柱与最后升华.在《风波》这个生活群落中,人们对于特定历史文献和掌握这种文献的人——赵七爷的由衷崇拜和迷信,赵七爷由于懂得《三国志》中的几个人名而树立了权威,就连"祥林嫂"这一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最终也未能逃脱"贞节"这一儒教礼仪的摧残2鲁迅小说中所描绘的地域性民俗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形式."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人相习,代相传的社会现象.在鲁迅小说中,其浓郁的民俗色彩与它深沉的乡土情结有关,倘若没有对故乡的恋情与挚爱,鲁迅就不会以饱含乡情的语言在他的小说中细心描绘故土的民风民俗.纵观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2.1物质民俗绍兴具有标志性的"三乌文化",即绍兴的乌毡帽,乌篷船和绍兴的霉干菜(乌干菜),以及绍兴黄酒,绍兴罗汉豆(蚕豆,茴香豆),但这些并不能涵盖所有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绍兴物质民俗事象.乌毡帽是绍兴农民标志性的外部形象特征.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都戴乌毡帽,但因为都戴在落后,麻木不仁的农民头上,所以,这种共同的外在形式和无法蜕去的古文化气息以及鲁迅对这些人物环境与命运的多重感思充分表达了《阿Q正传》,《故乡》丰厚的文化特征.而祥林嫂在鲁迅的笔下两次出场均着同样的衣服: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再加上白头绳,就成为传统"寡妇"的典型标志,这一身衣裙使她深感自己的卑贱和赢弱,因而整天"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在鲁迅小说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长衫",最为典型的就是孔乙己,长衫是他身份——"读书人"的象征,尽管他穷得只能"站着喝酒",却死也不肯脱下它,其精神世界的迂腐固执可见一斑."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和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米饭"(《风波》).街上卖的烧酒,花生米,熏鱼头(《孤独者》).酒楼上的绍酒,油豆腐,辣酱,茴香豆,冻肉,青鱼干,荞麦粉(《在酒楼上》);咸亨酒店温热的黄酒,盐煮笋以及其他的荤菜等,元不显示出江南小镇特有的饮食文化.乌篷船是绍兴特有的交通工具,在《风波》,《阿Q正传》,《离婚》中都写到了乌篷船.2.2社会民俗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事物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从出生到死亡,其间不自觉地就融人到了民俗的规范中,接受人生礼仪习俗的浸染,而这一过程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生动的叙写,从而真实地再现了浙东地区特有的民情民俗."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作小名."于是鲁迅小说中便有了"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的称呼,同时还有以父母年龄合计数为名的,如"六一公102合肥学院(社会科学版)第27卷公","八一嫂"的称呼.还有的取名是根据其出生的日月和五行之说,如,闰土,水生,而祥林嫂,吴妈,单四嫂子,小栓他妈,等等之类的女人,他们拥有的只是一个依附于自己父亲,或者丈夫,儿子的"顺口呼".同样浙东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婚丧礼仪在鲁迅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清末绍兴抢亲成风,尤其是抢寡妇,并不违法.《祝福》中祥林嫂再嫁时,是被"两个男人""拖进船里",又"塞在花轿里,捺上花冠…'拜堂"的.而在《离婚》中作者又清晰地罗列了绍兴一带的离婚习俗,男女两家共同邀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士调解,并且彼此互换"红绿贴",最终男方酌情赔钱,离婚一事即告完成.至于丧葬礼仪方面,鲁迅在小说中也做了多处的描写.人死之时,要为死者烧纸碇和"大悲咒",在棺材里陪葬有死者生前心爱的东西.单四嫂子的儿子陪葬就有泥人,小木碗和玻璃瓶.而守孝的孝子则需穿白且是毛边的孝服.在《孤独者》中,其仪式更具地方特色.首先"给死者穿衣服——其次是拜;其次是哭,凡女人们都念念有词.其次是人棺;其次又是拜;又是哭,直到订好了棺盖",这才算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仪.鲁迅小说中还有大量对岁时节令习俗的描绘,最典型的就是《祝福》中的年关大典的"福礼",从筹办到进行都显得极为隆重,而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还有看社戏,清明时节烧化纸碇,祭食斋饭等绍兴一带特有的习俗都在鲁迅小说中有具体的描绘.在鲁迅小说中还有一种民俗现象是读者容易忽视的,那就是"堕民"现象,这一特殊的浙东人群极富地域特色,《祝福》中的"卫老婆子"就是鲁迅小说中"堕民"的代表人物.2.3精神民俗在"鲁镇一未庄"的文化圈中,人们相信因果报应和灵魂的存在,随处可见能求神拜佛的庙宇,"求神签"是《明天》中单四嫂子为病重儿子做的大事;"一副香炉和烛台"是《故乡》里穷困潦倒"木偶人"闰土挑选的东西;祥林嫂为能"赎了这一世的罪名"花费"历来积存的钱"去"捐门槛";《药》中还认定人血可以"以血止血"治愈痨病;《阿Q正传》中用道士祓除缢鬼,用城隍爷"赶一赶邪祟".在鲁迅小说中除了神秘的信仰外还写到许多民俗禁忌.《祝福》中人死了不能说"死",只能称"老掉了",祥林嫂不能接触祭祀器物,被认为"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狂人因为"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而触怒了乡人,被视为异物而要合伙"吃"了他.《长明灯》中,"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倘没有写,出去也便先走喜神方,迎吉利".《离婚》中以"拆灶"出恶气.《孤独者》中钉棺材'时,"子午卯酉"四生肖的必须躲避,就连阿Q也因头上的癞疮疤而避讳"赖","光","亮".同时鲁迅小说中还有许多是以绍兴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铸剑》,《理水》等.这一系列民俗在小说中的书写即展现了江南小镇特有的地域特色,也让读者从中深刻领悟到小说人物生存环境的窘迫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麻木,让人真正体会到鲁迅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3鲁迅小说中独具地域特色的语言在"五四"时代,新旧文学的最大区别表现在文言与白话上,在"我手写我口"思潮的影响下,"白话"文学蔚然成风,给文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力量,可经过一段时问后,白话文的浅露就显现出来了,于是新文学尝试者们想出了各种"补救",鲁迅就是其中一位.他从绍兴那些富有表现力且简洁凝练的"炼话"中受到启发,"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着也觉得趣味津津.各就各处的方言,将语法和词汇更加提炼,使他们发达上去的,就是专化.这于文学,是很有益处的."l4正是"方言土语"在小说中的使用,使得鲁迅的小说短小精悍,也使得他的小说有种"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赵太爷肚子一"轮",康大叔一手"撮"着人血馒头,七斤嫂将饭碗"搡"在七斤面前,《故乡》里远近"横"这几个萧索的荒村,《在酒楼上》河水"咬"进来,等等都是非常生动地使用绍兴方言土语的例子.在《狂人日记》中可以看到更多的方言土语的运用,"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历历的排着,""白历历"原是绍兴方言,用在这里形象易懂.还有如"全是发昏","猜不出底细","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等都来自群众的口头语言,经提炼加工很有表现力.同时还有一些骂人话也很有地域色彩,"儿子打老子","哭丧棒","虫豸","妈妈的"等.另外,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些方言是不易被外地人理解的,鲁迅加以详细地描绘和解释.《肥皂》中四铭从布马褂底下的大襟后的口袋里"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的"汇",是绍兴方言,不易理解,但加上"曲曲第6期燕晓呜: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103折折",这"汇"就十分形象了.还有像《故乡》中的"忙月","狗气杀","掠"等别的地方没有的名称,都做了解释."那你可错误了.人们其实并不这样.你是在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里面了……","独头茧"就是绍兴方言喻自我孤立,这一方言的引用,生动的刻画了主人公人生境遇的凄凉.当然,在鲁迅的小说中也有反映绍兴水乡特有风物,极富诗情画意的"方言土语".《长明灯》中的民歌就是极为典型的实例."白篷船,红划楫,摇到对岸歇一歇,点心吃一些,戏文唱一出".鲁迅小说中方言土语的恰当运用,很能表现地方色彩和他的艺术风格.纵观鲁迅的小说,在他的笔下构建了一个瑰丽的艺术世界.这个世界是人,鬼,神,远古,过去和现实相互交织,时空交错的世界,而在这世界沉淀更多的是鲁迅的故乡情.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深刻的讽刺了国民的劣根性,但他小说中浓烈的故乡意识不得不让人深思.他"逃异地"却又"时时回顾",l5正如张宇在《乡村情感》中的自白:"我是乡下放进城里的一只风筝,飘来飘去二十年,线绳儿还系在老家的房梁上."l6鲁迅"飞"的再远,也离不了他绍兴"老家的房梁".正是这种对故乡深沉复杂的感情,才积淀成鲁迅最彻底的民族意识,才构筑了鲁迅最光辉的民族魂.注释:①本文未标注引用鲁迅小说原文的均出自钱理群,王德后编的《鲁迅小说全编》书中.参考文献:[1]嵇曾筠.浙江通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3.[2]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1981:34.[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7.[4]鲁迅.门外文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5.[5]鲁迅.朝花夕拾?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6]张字.乡村情感[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责任编校:刘跃平](上接第12页)[4]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二[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024.[5]朱熹.朱子语类:卷八[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朱熹.朱子语类:卷五[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23.[8]朱熹.朱子语类:卷四[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周敦颐.通书?顺化[M]∥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22.[10]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1]朱熹.仁说[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二十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279.[12]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三[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56.[13]程颐,程颢.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62.[15]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72.[16]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八[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十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朱熹.与延平李先生书[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82.[18]陆九渊.语录:下[M]∥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19]陆九渊.与包敏道:二[M]∥陆九渊集: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20]陆九渊.语录:上[M]∥陆九渊集: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责任编校-杨立平]
/
本文档为【论鲁迅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