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清王清任

2019-11-13 74页 ppt 1MB 3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风铃鸟

语文教学

举报
清王清任清·王清任字勋臣,又名全仁,清·直隶(河北)玉田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768-1831年)。一、生平和著作 王清任,字勋臣,又名全仁, 清·直隶(河北)玉田县人, 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768-1831年)。 少年时喜好拳勇,曾为武庠生。千总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职位低下。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 20多岁时开始行医生涯。 曾游历滦州(今唐山)、奉天(今沈...
清王清任
清·王清任字勋臣,又名全仁,清·直隶(河北)玉田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768-1831年)。一、生平和著作 王清任,字勋臣,又名全仁, 清·直隶(河北)玉田县人, 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768-1831年)。 少年时喜好拳勇,曾为武庠生。千总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为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职位低下。清代绿营兵编制,营以下为汛,以千总,把总统领之。千总为正六品武官,把总为七品武官。 20多岁时开始行医生涯。 曾游历滦州(今唐山)、奉天(今沈阳)为医。 后久居北京行医,开办“知一堂”药铺,以医技名噪京师。梁启超在其《中国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清代医学仅用“不具举”三个字一笔带过,却唯独强调说:“唯有一人不可不特笔重记者曰王清任,所著书曰《医林改错》”,“诚中国医界极大胆之革命者”。如此高的,可见王清任确是一位敢于疑古,颇具创新精神的医学家。二、治学行医 重视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反对空谈和主观臆度。“古人立方之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以议论揣度,定论立方,如何能明病之本源?”医家著书立说“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若一症不明,留与后人再补,断不可徒取虚名,恃才立论,病未经见,揣度立方。”否则就会“以治人之心,遗作杀人之事”。 重视尸体解剖。 临证善用活血化瘀方药。著有《医林改错》两卷,阐述其独到的学术见解。“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医林改错》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医林改错》二卷三、学术理论(一)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中医的脏腑学说虽然是以功能概念为主,但包含了一定的解剖学成分。其中对脏腑实体器官的局部研究,是脏腑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灵枢·经水》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难经》中对脏腑的部位、大小、形态、长短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载。 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杨介的《存真图》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二)灵机记性在脑论否定了“心主思”的说法认为脑为髓海,髓海的充盈决定了记忆力的强弱。“灵机记性在脑”;提出“脑气”;脑气的生理病理脑位居头颅之内,由髓汇集而成。《医林改错·脑髓说》曰:“灵机记忆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否则,“脑气虚,脑缩小,⋯⋯脑髓中一时无气,不但无灵机,必死一时,一刻无气,必死一刻”。这说明王氏主张脑气具有机能和物质的双重性。病理上,若外邪犯脑,或劳倦伤脾,或肝郁气滞,或肾精虚损,或心脉瘀滞,或年老体衰,皆能影响脑气充盈于脑而致脑气亏虚。除人体气虚的一般症状如神疲乏力、舌质淡胖、脉细弱等之外;主要表现为头脑局部病变症状和神志活动的功能失调症状,诸如头晕耳鸣、头痛头空、猝然昏厥、四肢颤抖、视力减退、神情呆滞、健忘多梦、中风偏瘫、肢体痿废、癫痫痴呆等。第一,提出了“灵机记忆在脑”的观点。第四,论述脑的病理学与生理障碍。第二,指出了脑与各感官之间的联系。第三,指出了脑髓生长与智力发展的联系。第五,提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的设想。(三)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四、治疗经验瘀血证治中风论治分部论治瘀证气虚致中学术重点(一)瘀血证治1.虚: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实:血受寒则凝结成块邪气所致瘀血之因2.显而易见血瘀之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瘀杂症瘀血之症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瘀血证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宜决之。”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瘀血证治《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2.(1)行气活血化瘀方:瘀血之治(2)补气活血化瘀方:(3)解毒活血化瘀方:(4)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急救回阳汤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五逐瘀汤方剂歌诀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五灵桃红没药入,黄芪苍柏量加减。[医案例举]例1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付痊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分析王氏治病重视气血,此患者年高体弱,夜卧胸不任物,延治日久,推知胸中必有血瘀,证乃血瘀气滞,胸中窒闷所致,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血通气畅,故病霍然而愈。例2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易事耳,至六月,令其如君服此方,每月五付,至九月怀孕,至次年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生少君,今七岁矣。(《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说》)[医案例举]分析此案虽没说明原因,从投以少腹逐瘀汤获效可推知为寒滞血凝、阻闭胞宫所致不孕。王氏认为子宫内如有瘀血内阻,则血难聚以成胎。故取少腹逐瘀汤,以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行气散瘀;蒲黄、灵脂活血化瘀;当归、川芎、赤芍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寒散瘀祛,冲任通调而有子。此方更言险而不险之妙。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医书颇多,仍然议论滋阴养血、健脾养胃、安胎保胎,效方甚少。不知子宫内,先有瘀血占其地,胎至三月再长,其内无容身之地,胎病靠挤,血不能入胎胞,从傍流而下,故先见血。血既不入胎胞,胎无血养,故小产。如曾经三月前后小产,或连伤三、五胎,今又怀胎,至两个月前后,将此方服三、五付,或七,八付,将子宫内瘀血化净,小儿身长有容身之地,断下致再小产。若已经小产,将此方服三、五付,以后成胎,可保无事,此方去疾、种子、安胎,尽善尽美,真良善方也。(《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说》)活血化瘀学术流派及其研究进展附录一 自王清任之后,研究血瘀和活血化瘀的医学不断出现并形成队伍,表明在中医学术研究中,从王清任起至今,已形成了活血化瘀学术流派。如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卷五》中,立“血瘀”专论,并直接沿用了王清任所创制的“通窍活血汤”、“血瘀逐瘀汤”等治其所论三焦血瘀诸证。并在书中推崇“王清任极言瘀血之证最详”,“惟治瘀血最长(卷七)。” 2004年12月29日,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在北京揭晓:“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血瘀证Blood-stasisSyndrome(BSS)(血流不畅,血液淤滞的一种证候)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一种综合征诊断 国际传统医学界认同涉及病种多,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医学特色诊断:血瘀证ChineseMedicineFeatures’Diagnosis-BSS久病多瘀(慢瘀)温热病重症必瘀(热瘀)创伤外症多瘀(伤瘀)急症多瘀(急瘀)老年多瘀(老瘀)寒凝致瘀(寒瘀)紫舌无症状(潜瘀,前瘀) Bloodandvesselsstasis血脉凝泣Evilblood恶血Retainedblood留血Vascularobstruction脉不通Injuredbloodstasis损伤瘀血Blood-stasisduetoaccumulatedcold寒凝瘀血Blood-stasisduetoanger大怒瘀血血瘀证的经典概念(1)ClassicalConceptsofBSS——Quotedfrom“InnerClassicoftheYellowEmperor”(WestHanDynasty,100B.C.)(选引自《黄帝内经》)血瘀证的经典概念(2)ClassicalConceptsofBSSBlood-stasisduetochronicdisorders病久入深瘀血Blood-stasiswithsuddenpainoforgans瘀血“五藏卒痛”Blood-stasiswitharthralgia瘀血痹证Syncopeduetoblood-stasis瘀血厥证Carbuncleduetoblood-stasis瘀血成痈Blood-stasiswithbloodexhaustion瘀血血枯——Quotedfrom“InnerClassicoftheYellowEmperor”(WestHanDynasty,100B.C.)(选引自《黄帝内经》)多种病可归入血瘀证范畴(1)Manykindsofmoderndiseasesand/ortheirclinicalmanifestationscouldbediagnosedwithinBSScategory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各类脉管炎等 神经精神系统:脑中风,脑外伤,慢性头痛,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 血液系统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癜,再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粘血症等 消化系统:溃疡病,胃炎,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原反应等 泌尿系统:急慢性肾炎,血尿等 免疫系统:硬皮病,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代谢系统:高脂血症,糖尿病神经血管并发症等结缔组织系统:灼伤及外伤性皮肤瘢痕,角膜瘢痕等妇产科: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宫外孕,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儿科:新生儿硬肿症,肝炎及紫癜等皮肤科:红斑结节类病,色素沉着性病,酒糟鼻眼科:视网膜血管阻塞病,眼部免疫病及退行性病口腔及耳鼻喉科:三叉神经痛,突发性聋等骨科:骨折等外科:部分急腹症等肿瘤科:血管瘤,肝癌等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多种病可归入血瘀证范畴(2)*活血化瘀法现代临床应用概况Activating-blood-circulation(ABC)附录二活血化瘀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 中医可将其归为“瘀血”、“癥瘕”等范畴。活血化瘀方药具有调节载脂蛋白代谢;影响一氧化氮释放;保护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血小板功能,调节前列环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调节AS相关的活性多肪及基因的表达等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 活血化瘀法在抗肿瘤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其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抗突变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分化;能减弱血小板凝集,可以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留、粘附、聚集,从而减少转移;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能影响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以改善瘤组织局部的缺氧状态,提高放化疗敏感性;能提高抗体、补体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可抑制纤维母细胞亢进的胶原合成作用,预防或减少放疗引起的组织纤维化。活血化瘀法治疗眼科疾病 活血化瘀法治疗眼病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此后,特别是近10年来,活血化瘀研究愈来愈深入,为西医治疗较棘手的眼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活血化瘀法在眼科的运用不仅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且常在本法的基础上根据辨证适当配伍,广泛运用于眼科炎症、挫伤、玻璃体混浊、视神经疾病,特别是对眼科血证有明显效果,如视网膜静脉阻塞、静脉周围炎等。活血化瘀法治疗闭经 临床上常以活血化瘀法配合他法进行治疗。其中化瘀扶正法适用于思虑伤脾、气血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失血,冲任血少,血海空虚所致的闭经;化瘀祛痰法适用于脾虚失运,血痰壅遏冲任,闭塞胞宫所致的闭经;化瘀散结法适用于肝郁气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冲任受损所致的闭经;化瘀养阴法适用于素体阴虚,过食辛辣,房事不节,耗伤津液,胞宫虚损所致的闭经;化瘀解毒法适用于起居不慎,月事不洁,邪毒入侵,日久成瘀,瘀毒壅阻胞宫所致的闭经。1.中风本源(二)中风论治中风病脑脉痹阻血溢脑脉之外气血逆乱缺血(栓塞)型出血型“中风”一病,导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唐宋王清任论中风专以“气虚”立说。王氏认为中风病证虽表现不一,中风病机本源在于元气亏损。“元气即火,火即元气,此火乃人生命之源”推崇张景岳有“高人之见,治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1.元气2.中风先兆《医林改错》中记载了中风先兆34症,其内容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精神症状:平素聪明,突然短暂无记忆或语无伦次。 二是头面五官的异常形症:如偶尔一阵头晕或头无故一阵发沉、耳内一阵风响或蝉鸣、眼前常见旋风等。 三是肌体四肢的异常症状:如上唇跳动或拇指无故自动、腿无故发麻、肌肉无故隅动、无名指一时曲而不伸等等。元气亏损是其本源提出:诊治中风必“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3.中风病机瘀血是其病变4.中风治疗 论治中风主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 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证的名方。 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瘀除。 主张方中黄芪之用量应为四至八两,这样才可使亏损五成之元气得以恢复,意即补阳还五之意,其对元气的重视,由此可见端倪。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黄芪为君加桃红,因虚致瘀此方宜。补阳还五汤方剂歌诀 在治疗方面则重视补益元气,善用黄芪,全方特点是黄芪量大且生用,活血药用量均轻微,意即取生黄芪之性走而周行全身。(王氏所创12张补气方中,11张用黄芪,9方补气和活血同用。方中黄芪最大量用至240g)。 因气虚所致血瘀,故补气药与活血药合用。 由于力主“气虚致中”的中风病因观,强调全身阳气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而致病,故还当适时“加附子四五钱”,使方中益气扶阳作用得以加强。在每方之中一味黄芪之剂量均大于诸多活血药剂量之总和。如:补阳还五汤,黄芪用200g,而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6药剂量之和仅为37.5g;黄芪桃仁汤,黄芪用400g,而桃仁、红花剂量之和只有25g。根据组方原则和药物配伍比例,这些方剂完全符合补气以活血的精神,是真正的补气活血方,为治疗气虚血瘀证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200g37.5g400g25g补气以活血[医案例举]例1刘,高年体肥,肥人多痰,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大小便失禁,气出多进少,口角微钭。此乃虚极之气并于一偏。其舌大,脉不归部,纯是气虚之象,危候也!当急急扶其气。分析此案年高半身不遂,大小便不禁,且脉大无根,为气虚阳脱之象,故急用参附汤加龙骨固脱,同时师效王氏,取补阳还五汤益气振衰。生黄芪120g,党参12g,黑附子9g,龙骨9g,归身9g,川芎3g,地龙6g,桃仁9g,红花3g。(《近代名医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医案例举]例2赵,猝然昏倒,左边半身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角歪斜,流涎不止带有痰声,不能起床已月余矣,脉沉而细,宜养正活络祛瘀,以王清任法加减之。分析猝然昏倒,半身麻木不仁兼流涎不止、痰声时作,为气虚挟痰。故取王氏补阳还五汤益气通络活血治其本,用竹沥、生姜汁兑服去痰以治标,标本同治,则收效速也。生黄芪45g,赤芍9g,当归9g,地龙肉6g,川芎3g,桂枝尖4.5g,桃仁泥3g,南红花6g,竹沥水(兑)12g,生姜汁(兑)3滴,舒络丹1丸白水下。(中医杂志,1958;(4):265)课程小结 重视解剖,崇尚实践,勇于创新,主张依据实践分辨其是非正误;提出“灵机记忆在脑”的新见解,在研究医学的方法论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依据临床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活血化瘀的内容,把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医的藏象学说,不仅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且是形体与功能多方面的概括。王氏将两者等同而论,虽用心良苦,但其言多失。其气血理论也有以偏概全之嫌。瘀血证治中风论治分部论治瘀证气虚致中学术重点代表著作:《医林改错》血瘀证和活血化瘀临床研究创新点 建立国内外认可的血瘀证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倡导以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 活血化瘀方药防治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 在中医药领域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 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复习思考题】1.试述王清任对血瘀证的分部治疗方法。2.试论王清任益气活血法的组方特点。3.试述王清任对中风本源的认识。ThanksforAttention谢谢大家*
/
本文档为【清王清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