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年春修订)

2021-08-04 40页 doc 6MB 6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大浪淘沙

一线教师,区级兼职教研员

举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年春修订)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2021-1-16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为诗歌单元,所选诗歌主要为新诗(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有以旧体诗格式表现时代内容的诗歌(如《梅岭三章》),还有散文诗(如《海燕》)。这些诗歌形式多样,语言凝练,主题深刻。阅读这些诗歌,不妨反复诵读,通过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节拍,在徜徉于诗歌优美意境的同时,感受诗歌带来的美的熏陶。学习本单元,首先要强调诵读,借助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语言等文体特征,发掘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其次,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年春修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全册设计2021-1-16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为诗歌单元,所选诗歌主要为新诗(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有以旧体诗格式表现时代内容的诗歌(如《梅岭三章》),还有散文诗(如《海燕》)。这些诗歌形式多样,语言凝练,主题深刻。阅读这些诗歌,不妨反复诵读,通过感受诗歌的节奏,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节拍,在徜徉于诗歌优美意境的同时,感受诗歌带来的美的熏陶。学习本单元,首先要强调诵读,借助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语言等文体特征,发掘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语言美。其次,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学习教读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海燕》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学习自读课文《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时,要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多种修辞手法、传说、典故的运用,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此外,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尝试诗歌创作,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写作训练“学习扩写”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材料,把握内容,找准扩写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2结合九年级“活动·探究”单元和名著导读中的诗歌阅读方法指导,迁移之前讲授的阅读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做出有效的针对诗歌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仔细品读、揣摩诗歌中意象的含义,理解诗人寄予的独特情感与营造的整体氛围。根据具体学情,提供同作家、同写法、同主题、同题材的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全面提升诗歌欣赏素养。使学生了解扩写及其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找准扩写要点,总结不同文体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并进行强化训练。2.梅岭三章13.短诗五首24.海燕2写作学习扩写1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语句。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通过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诵,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其意蕴。一、导入新课,引发情感共鸣2020年原本应祥和、安宁的春节,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疫情的阴霾,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然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越挫越勇的民族,她敢抗争、不怕输,有顽强的韧性。每次面对灾难,我们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变得更加强大。这次疫情,让中华民族的力量再一次得到了凝聚,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跟着舒婷一起,用这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去歌颂“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鲜活的时事热点切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与诗歌主题形成共鸣。二、默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1.快速默读诗歌,结合相关资料(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标记重点字的读音。干瘪(biě)蜗行(wō)胚芽(pēi)迷惘(wǎnɡ)隧洞(suì)绯红(fēi)淤滩(yū)纤绳(qiàn)簇新(cù)驳船(bó)稻穗(suì)熏黑(xūn)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者不理解的诗句,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设计意图】在正式学习之前,采用默读的方式,借助工具书,认清字音,有助于接下来朗读训练的顺利开展。勾画喜欢或不理解的诗句,有助于接下来品读诗歌时深入理解。三、ZY诵读,体会诗歌韵律1.ZY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师:你认为应当用怎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诗?预设“深沉”“悲痛”“欣喜”等。(教师只需引发学生思考,不用给出统一答案)2.播放朗诵视P,把学生带入诗歌氛围。3.生根据课件出示,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ZY;——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朗读。学生通过ZY大声地朗读,对诗歌产生总体印象。接着播放名家朗诵视P,把学生带入诗歌氛围,让学生初步感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三遍朗读,让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环节打下基础。四、指导品读,理解诗歌意象1.引导品读诗歌。(1)默读诗歌第一节,勾画出这一节诗中出现的意象。预设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2)诗人用了哪些修饰词来修饰第一节诗歌中的意象?勾画出来,体会这些词的特点。预设破旧、熏黑、干瘪、失修、淤滩上。师展示意象图片:(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意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949到1976年,中国社会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防、重工业等领域也面貌一新,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和重体力劳动行业,生产手段、劳动条件、劳动收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预设破旧的老水车,象征的是落后的农业;熏黑的矿灯,象征着凋敝的工业;干瘪的稻穗,象征着人民的饥饿;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象征着祖国的落后。诗歌第一节主要写祖国母亲贫穷落后的历史,诗人以诸多落后和沉重的意象表达了自己深沉、悲痛的感情。(4)结合以上分析和下面的课件出示,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诗。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语气平缓)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疲惫”重读)(语调平缓、低沉)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蜗行”“摸索”重读)(语调略高,重音处声音延长,语气要沉重,后四字要读得缓而深沉)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语速由慢到快,语调逐渐上扬)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深深”重读)(节奏缓慢)——祖国啊!(字字重读,感情饱满,用降调抒发内心的感叹)2.自主品读诗歌。师:学习了第一节诗中的意象及其意蕴后,我们根据这一经验,默读诗歌第二至四节,并结合课件里的任务提示,自主分析其中的意象。(1)勾画出诗歌第二至四节中出现的意象以及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2)结合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意蕴。(3)前两节诗和后两节诗中的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着怎样的中国?①生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任务。②师指导并明确。预设(1)(“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神话的)蛛网、(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2)“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飞天”袖间的花朵象征着美好、希望,然而却千百年来未能实现,这让人民感到痛苦。“神话的蛛网”:比喻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落后思想的束缚。“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古莲”象征长久以来人民心中国富民强的美好理想,终于熬过冬天,走向春天,伟大的理想冲破千年封建专制的冰封雪盖,冒出希望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黑暗刚过,黎明将至,伟大的祖国迎来光明与希望,尽管脸上还有伤心的泪水,但心中更有满满的欢喜。“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要实现理想,祖国就要与时间赛跑、奋力拼搏。“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漫漫长夜终于到了尽头,曙光以不可阻挡之势在聚合,喷涌而出,象征着祖国的明天必将更美好。(3)前两节诗中的意象具有贫穷、落后的特点;后两节诗中的意象具有积极、向上、生机蓬勃的特点。分别象征着贫穷、落后的中国和新生、充满希望的中国。结束语: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理解诗歌大意。饱含深情的朗诵又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了诗歌的语言魅力,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品味这首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的抒情语句,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五、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点中考·提分课”栏目(分析现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设计意图】在九年级上册的诗歌单元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意象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为学生自主分析剩下几节诗的意象示范。接着,再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分析其余三节诗中的意象,达到教与学相结合的目的。第2课时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优美抒情的诗句。2.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一、复习导入,再读诗歌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人在诗中使用的大量意象,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让我们来继续探究。【设计意图】复习导入,让学生在回顾中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悟读诗歌,品味语言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师:找找诗歌中有哪些打动你或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并分析句子的含义。(生交流讨论,师明确)预设(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分析:“破旧”表现历史之久,“老水车”表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原始、落后。“数百年来”转个不停,一方面补充老水车“破旧”“疲惫”的原因——单调、重复的动作;另一方面,老水车虽然“疲惫”却“纺”个不停,即使条件艰苦也依然坚持运转。诗人用这一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却依然顽强支撑着运转的特点。(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分析:这句诗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飞天”是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象征着美好、吉祥、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然而长期以来希望太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是“痛苦的希望”。(3)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分析:“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象征祖国刚刚从思想的束缚中艰难地挣脱出来,焕然一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一切值得期待,让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2.分析修辞手法。师:这首诗歌除了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匠心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总结并分析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生ZY读并讨论)预设(1)排比第一节诗“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以及第三节诗“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使用排比,增强了抒情的气势,使感情表达更加强烈。(2)对比、反复对比主要表现在诗歌第一、二节和第三节,将祖国的落后、衰败、保守、愚昧、希望渺茫,与如今蓬勃向上的腾飞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希望。反复:一是每一诗节均用“我是……”领起;二是每一诗节均用“祖国啊”收束,使情感表达渐趋强烈。师:前三个诗节都是以“——祖国啊!”收束,为何最后一个诗节是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收束?预设第一节诗是纵向写祖国几千年的历史,古老的祖国苦难深重,让诗人心痛不已,以破折号引出“祖国啊”的激情咏叹;第二节诗是写祖国某一段苦难的历史,在这里祖国成了“贫困”“悲哀”的化身,国富民强的希望幻灭,诗人悲痛地唤一声“祖国啊”;第三节诗是写现在,此时的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诗人激动地呐喊“祖国啊”;最后一节诗,“我”向祖国庄严宣告,语气更为强烈,心情激动至极,情感达到最高潮,诗人咏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既点题,又使得全诗回环往复、气势贯通,强化了对祖国炽热的爱的表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上下文的基础上,赏析具体语句,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三、诵读诗歌,理清情感脉络1.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1)小组内讨论分工,ZY诵读。(2)各小组在全班展示诵读,教师指导并点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语气平缓)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疲惫”重读)(语调平缓、低沉)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蜗行”“摸索”重读)(语调略高,重音处声音延长,语气要沉重,后四字要读得缓而深沉)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语速由慢到快,语调逐渐上扬)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深深”重读)(节奏缓慢)——祖国啊!(字字重读,感情饱满,用降调抒发内心的感叹)我/是贫困,(语调深沉)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痛苦”重读)(语调上扬)是/“飞天”袖间(略缓)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字字重读)(语调高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语速快)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挣脱”重读)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渐响亮)是/绯红的黎明(响亮)正在/喷薄;(间隔长些,字字重读)——祖国啊!(语调更加高昂)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前半句快)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略缓)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感情逐渐加深)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语气坚定)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ZY;(感情逐渐加深)——祖国啊,(声情并茂)我亲爱的/祖国!(语调高昂,感情达到顶点)2.理清诗歌情感脉络。师:结合之前对意象的分析和诗歌诵读,让我们试着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1)作者在前两个诗节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预设对祖国贫穷、落后历史的悲痛、伤感。(2)第三节诗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预设第三节诗中的感情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3)第四节诗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预设第四节诗中抒发的感情紧承第三节,但程度有所加强,爱国情感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ZY”,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师小结:前两个诗节写作者面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渴求富强之路,然而得到的是幻灭、痛苦和绝望。后两个诗节流露出作者看到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时的欢欣、激动;同时表达出“我”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奋斗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ZY的心声。【设计意图】在诵读中理清本诗的情感脉络,既训练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四、理解诗中的“我”,体会主旨师:诗歌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其实诗人并不可能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而且去掉主语“我”和谓语“是”之后诗句仍是顺畅的(见课件出示),那么诗人采用这种写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贫困,悲哀。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学生思考讨论)预设诗中“我是……”的句式反复出现,将“我”与“你”(祖国)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是和祖国的形象熔铸在一起的。“我”代表了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承担起重任的一代人,他们和祖国一起从苦难中走过,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担负起了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最后,诗人更是跳出了个人情感体验的狭小范围,“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不只是诗人自己,而是全国人民都同祖国血脉相连、融为一体,诗歌的意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升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有助于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五、拓展延读,了解“朦胧诗”师:阅读舒婷的《思念》并简要赏析。思念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978年5月(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师生交流点拨)预设思念,本来是一种无形的心绪,诗人却借助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把它化作可闻、可见、可触的具象。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因而形象模糊的挂图,算式清晰但无解的代数题,琴声如同打在房檐淅沥的雨滴声、拨动念珠的声音,有桨有橹却达不到河的彼岸,让人感到思念美好但又虚幻,绵绵不断但又无奈。第一节诗同一句式排列的四个意象,相互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思念的真挚和痛苦。第二节承接第一节,叙写思念时时萦绕于心,无所不在。“蓓蕾”含苞待放,要“默默地等待”;但为时不多的“夕阳”,只能“遥遥地注目”。诗人情感之深切就像重洋大海。结尾两句,强调思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唯其如此,思念之情才刻骨铭心。师:舒婷的诗重视自我内心的表达,运用象征、隐喻等写法使诗歌充满奇幻而朦胧的色彩,这也是朦胧诗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朦胧诗”。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的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新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他们的一些诗作选择奇特的形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过去那样明晰易懂。这种诗被称为“朦胧诗”,并在诗歌界引起争论。朦胧诗的产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外来诗歌影响的结果。结束语:舒婷的诗充满了美与真挚的情感。这节课的学习结束了,可是我们的思考却没有结束。正如舒婷所说,我们与祖国血脉相连,我们是祖国的一分子。让我们带着这份对祖国赤诚的热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用我们的知识和双手,为我们祖国的富饶、荣光与ZY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将本课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举一反三。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舒婷诗歌的魅力,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六、布置作业结合课后第五题,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续写两节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创作个性十足,难以用统一的规律去分析,然而发掘一些欣赏诗歌的一般性的思路和角度,可以让阅读诗歌有章可循,减少学生读诗时的畏难情绪。在第1课时中,我以朗读为贯穿课堂的抓手,让学生通过思考“怎么读”,自觉地去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大意,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第2课时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具体去分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训练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真挚情感,并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解读诗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阅读诗歌的方法。两节课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这首诗的特点和整体教学思路进行规划,做到“一课一得”。写作背景舒婷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后又当过工人。在国家蒙难、人民遭殃的非常岁月,备尝艰辛的舒婷,内心的迷惘、痛苦可想而知。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4月,诗人面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情景,以自己独有的抒情方式写下了此诗。关键能力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诗歌意象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客观事物(象)与诗人情感(情)的结合体。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也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把握意象主要从意象的类别着手,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为以下三类:一、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可以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一段诗。这段诗的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二、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写作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于困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三、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之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诗人用了“云烟、星子、细雨、百花”等一系列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软、轻、新鲜、美丽、纯净、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类文阅读馈赠舒婷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生存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于我并非悲伤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短暂,却留下不朽的创作在孩子双眸里燃起金色的小火在种子胚芽中唱着翠绿的歌我简单而又丰富所以我深刻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忍受一切艰难失败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啊,流血的翅膀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心灵进入所有年代我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馈赠1980年1月2梅岭三章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课前预习卡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直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直白简练。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1)口译小序。预设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设计意图】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口译小序,介绍背景,是为学生后面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做准备。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朗读这三首诗。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2.理解诗歌内容。(1)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招集我过去的部下,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凶恶残暴的敌人。(回首征程——过去)(2)学生依照示例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预设第二首:国内革命战争已经打了十年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革命者四海为家,残酷的战争应当有止境。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国民党反动派必将失败,ZY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定会实现。(展望未来——将来)【设计意图】通过示范朗读和翻译,让学生对三首诗歌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四、再读诗歌,分析意象,体会情感1.分析诗中意象。生自主阅读三首诗,画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预设“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其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比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ZY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遍种ZY花”的情景指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桎梏和黑暗统治的ZY之境,也是人们心灵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2.体会诗歌情感。师: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预设第一首写作者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写作者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第三首写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ZY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设计意图】深入品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五、品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师:这三首诗语言凝练,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的问题。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预设不好。“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军队盛大的气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写毙敌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作者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大军”,只有数量而无气势。“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淡。2.“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预设不好。“飞”表现捷报的多且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飘”则过于舒缓,没有这种效果。3.第二首的四句诗中,“正”“须”“多”三个字起了什么作用?结合这三个字理解各句的深刻含义。预设“正”字,从时间和程度上反映了革命战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即使牺牲了也心系国家,坚持革命的信念丝毫不会改变。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设计意图】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因此,本环节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初步把握诗歌主旨。六、拓展阅读,感受革命精神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品味两者在思想精神上的相似之处。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预设与陈毅一样,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有着博大而炙热的胸怀。他怀着救国济世的志向东渡日本求学,试图寻求拯救祖国的真理。即使壮志没有实现,即使葬身大海而殉国,也不失为英雄壮举!这种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与陈毅在《梅岭三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一样的。结束语: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诗人。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气凛然、刚毅如山、胸襟坦荡的伟人风范。虽然英雄已去,但他留下的这些诗篇,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让我们满怀敬意,再次朗读英雄诗篇!【设计意图】本环节选择将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写的诗歌,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深刻感受诗人在诗歌中所传递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七、布置作业完成《创优作业》本课相关练习。梅岭三章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的三首诗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但每首诗各有侧重。本课将三首诗横向比较来理清三首诗之间的联系,把握各自侧重点,又将三首诗纵向比较,领会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比较三首诗之间的意象、情感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这三首诗歌的魅力。品读陈毅的这几首诗,重点不在于对词句的细细斟酌,而在于感受作者传递出的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将其与主题类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者们舍生忘死的决心。同时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关键能力如何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1)看题目。题目中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就不能脱离作者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思想等等,无不影响着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等。(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5)看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抓住了诗眼,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寥寥数语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7)看小序、注释。小序、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看小序、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疑难探究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DL成篇,但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如何把握这三首诗之间的联系?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文学知识组诗组诗是指由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DL,但是每首诗与组诗中的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主题相同,也可以是内容相关,还可以是空间或时间上的相近。目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比较著名的组诗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左思的《咏史八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饮酒二十首》、杜甫的《秋兴八首》、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等。3短诗五首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月夜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ZY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ZY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此时,唤起ZY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DL的象征。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DL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预设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DL和思想ZY的意识。四、再读诗歌,感受韵味1.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魅力。提示: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首诗的朗读技巧。如每一行的词尾“着”应当轻读,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并排”“没有”两个词应当重读,体现出作者对DLZY的渴望。2.感受诗歌美的韵味。学生ZY发言,说说这首诗“美”在何处。预设(1)韵律美。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读来错落有致。(2)意境美。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却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象的朦胧感增加了这首诗的整体韵味。【设计意图】本环节再次朗读诗歌,探讨诗歌朗读技巧,并以诗歌的“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感受诗歌朦胧的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一、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1.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中国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2.创作背景。萧红(1911—1942),中国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老家在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指即兴作诗词,说明这是随口吟成。【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戴望舒与萧红,使学生了解两人友谊,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二、朗读诗歌,分析内容,把握情感生ZY朗读诗歌,结合阅读体验,思考下面的问题。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一句中,“六小时”“长途”说明了什么?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预设“六小时”指出时间之长,“长途”指出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说明了悼念之行颇为不易,表现出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2.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预设红山茶的花性花品,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象征——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红山茶”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放于“你头边”,这是戴望舒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3.如何理解“我等待着,长夜漫漫”这句话?预设“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诗歌由对友人的怀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命运、生死的追问。4.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预设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享受着穿透世事的安详,“卧听着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而诗人却仍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答案。5.这首诗中充满了各种对比关系,请你说说有哪些。预设“我”与“你”,“生”与“死”,走长途来悼念的“长”“重”与放一束山茶花的“短”“轻”,长夜的“静”和海涛的“动”。师小结: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的怀念。三、布置作业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第一单元主题阅读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为引导,突破诗歌中的难点,引导学生从理解具体词句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的角度分析诗歌。第2课时1.自主探究,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对比阅读,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3.体会哲理诗的内涵,模仿创作诗歌。一、衔接导入现代诗歌,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前面一节课,我们共同品读了《月夜》《萧红墓畔口占》这两首现代诗歌中的代表作。本节课,我们再来欣赏三首小诗,继续享受思考的愉悦。【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诗歌,引导学生学习新的三首小诗。二、初读诗歌,讲我所爱1.生ZY朗读《断章》《风雨吟》《统一》三首诗,结合资料理解内容。2.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三首诗中的哪一首,并说明理由。(生交流、讨论并作答)【设计意图】“选我所爱,畅所欲言”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又能让学生立足诗歌内容,自主把握诗意。三、再读诗歌,自主探究1.生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诗歌,交流讨论自己认为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并写下来。2.指名小组分享写下的问题,全班点评。3.师点评并出示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断章》中由意象组合成的四个画面之间有什么联系?(2)《断章》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3)《风雨吟》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它们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4)《风雨吟》中,“我”是怎样的形象?“我”的心态和情感是怎样的?(5)《统一》中,如何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这两句诗?这首诗阐述了怎样的哲理?预设(1)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但“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2)世间万物既是相对的,又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又可能从客体变成主体。(3)这首诗作于1941年,这里的“风”“雨”表面为写景,实则是暗示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4)“我”是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正因为“年轻”,在茫茫大海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会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同时,因为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面对苦难中的祖国,“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5)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一个空洞的概念,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诗人借助简单的意象,做出对人生规律的解答,阐释了世界的统一性。【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有利于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四、对比阅读,了解新诗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总结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ZY发言,教师总结)1.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ZY,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2.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词语,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3.观念新:追求个性与DL,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综合对比五首诗,总结出新诗的特点,进一步加深理解。结束语:罗丹说:“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经过这五首诗的学习,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现代诗歌特有的丰富情感和朦胧意境。课下大家可以再找一找沈尹默、戴望舒、芦荻等人的其他诗歌读一读,让这些对生活充满思考和热爱的诗人,指引我们去追求生活中的美好。【设计意图】创作诗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兴趣,用读写结合的形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五、学以致用,布置作业本课的五首短诗语言凝练却意蕴丰富。请你借鉴任意一首短诗的句式,创作一首小诗。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这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来完成诗歌的鉴赏任务。第1课时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前两首诗歌并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第2课时则放手让学生自行尝试理解诗歌,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隐退于课堂之外,只就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把握诗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关键能力解读诗歌要联系时代背景很多现代诗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比如沈尹默的《月夜》、芦荻的《风雨吟》等,要准确解读其中诗句,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只有联系时代背景,才能拉近和诗人的距离,才能和诗人无间隔地对话和交流,才能更直接和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律动。例如在《月夜》一诗中,诗人写道:“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里的“没有靠着”如果不联系时代背景,学生可能会片面解读为内心的孤寂。但实际上,结合“五四”时期的社会特征,我们会发现作者要表现的并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是用一种昂然的姿态来追求人格DL,追求思想ZY。由此看来,对于具有朦胧意味的现代诗的解读,并非完全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应当站在特有的历史背景下分析、理解。疑难探究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月夜》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因此这首诗能看到旧体诗的影子。《萧红墓畔口占》结构也较为规整,面貌与绝句相近。从结构上看,古人作绝句,很讲究第三行所起的转折作用,元人杨载说过一番精辟的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这首诗的第三句与“平直叙起”的第一、二句不同,从内容上看,和第四句合起来,具有明显的转折。类文阅读首次发表于《新青年》四卷第一号上的共有九首诗——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刘半农两首。除了课本沈尹默的《月夜》,其余八首分别是:胡适的《鸽子》《人力车夫》《一念》《景不徙》,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沈尹默的《鸽子》《人力车夫》。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4海燕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3.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4.学习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对比、烘托和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4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3.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深意。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海燕吗?看,这就是海燕。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去感受高尔基在这首散文诗中所谱写出的生命之歌。(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使学生直观感受海燕在海上翱翔的英姿,激发学习兴趣。二、朗读课文,把握情感1.学生课前借助工具书,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师课上补充。《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结合背景资料,朗读诗歌,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2.反复诵读,把握情感基调。(1)生ZY朗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①朗读本文时,应该选择什么风格的背景音乐?②文中的海燕具有怎样的特点?预设①激昂高亢。②高傲、勇敢。(2)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并思考朗读时情感、语气应该怎样变化。①师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②师分部分指导朗读。朗读指导:a.朗读“在苍茫的大海上”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这一部分时,总体语调应平缓些。具体朗读处理:读到“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时,语调要明快有力;读到“海鸥”“海鸭”“企鹅”三部分时,语调要低沉并带有嘲讽的语气。在读完了“蠢笨的企鹅……在悬崖底下”一句以后,“只有”这个词,可以用重音,表现文势转折,使海燕的形象突兀而起,然后用轻快的语气朗读,并且充满自信、坚定的力量,使人感受到海燕的英雄气概。b.朗读“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这一部分时,声音可以逐渐放高,速度稍稍加快。具体朗读处理:读到风狂浪激的情景时,要读出紧张的气氛,使人感到海燕将面临的艰难复杂的形势。读到“乌云遮不住太阳”这一富于哲理性的警句时,语调要坚定、有力,充满胜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情绪。c.朗读“狂风吼叫”到课文结尾时,声调要变得更加高昂激越。具体朗读指导:读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高亢、响亮,使人感到海燕这胜利的叫喊声回旋不息,具有无穷的力量和极大的号召力。③生根据指导,再次齐读课文。(3)依据朗读时情感的变化,概括文章描绘的三个画面。预设第一个画面: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第二个画面: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第三个画面: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预言胜利,
/
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1年春修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